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钟文丽,刘家铎,张成江,李佑国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钟文丽,刘家铎,张成江,李佑国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钟文丽,刘家铎,张成江,李佑国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钟文丽,刘家铎,张成江,李佑国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钟文丽1,刘家铎2,张成江1,李佑国1

ZHONG Wen-li 1,LIU Jia-duo 2,ZHANG Cheng-jiang 1,LI You-guo 1

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610059,Sichuan,China

摘要:竹鸡顶铜矿是中国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典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体内,目前已圈定3个规模较大的含铜矿花岗细晶岩体,铜矿最高品位达11.42%。花岗细晶岩体微量元素表现为Rb 、Th 、U 等低场强元素含量相对富集,而Ba 、

Nb 、Sr 、P 、Ti 则明显亏损,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呈现中等负Eu 异常的特点。认为该区岩浆可能起源于中下地壳,形成于滞后

型火山弧环境。围岩蚀变特征及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均显示出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Cu-Mo 综合异常明显较弱,而

Pb-Zn 综合异常相对较强,推断竹鸡顶铜矿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地表处于含矿斑岩体的顶部,主矿体可能还有一定的埋藏

深度。矿床除铜富集外,可能还有锌、铋、钴、砷等的富集。关键词:“三江”成矿带;花岗细晶岩;斑岩铜矿;竹鸡顶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41;P58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10)05-0771-08

Zhong W L,Liu J D,Zhang C J,Li Y G.Characteristics of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and its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 for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in western Sichuan,Chin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10,29(5):771-778

Abstract: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is a typical copper deposit of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The ore body is formed within the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So far,three large-scale copper-bearing fine-grained granitic rocks have been de -lineated.The highest copper grade reaches around 11.42%.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belongs to LREE enrich -ment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with relative enrichment of Rb,Th and U and distinct negative anomalies of Ba,Nb,Sr,P and Ti.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the REE and trace element patterns,we deduce maybe the magma originated from the mid-lower crust and formed from the lagging-type volcanic arc environment.Wall-rock alteration and vertical zoning of secondary oxidatio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type copper deposit.Cu-Mo anomalies are significantly weaker and Pb-Zn anomalies are relatively stronger.So we infer that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belongs to hydrothermal-porphyry copper deposit.The surface is at the top of ore-bearing porphyry and the main ore body may be buried at some depth.in addition to Cu ,there is maybe also Zn,Bi,Co and As concentrated.

Key words:"Three Parallel Rivers"metallogenic belt ;fine-grained granitic rock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第29卷第5期2010年5月Vol.29,No.5May ,2010

竹鸡顶铜矿床位于四川省稻城县县城南西直线距离约62km 处,地理坐标:东经99°56′~99°58′、北

纬28°33′~28°34′,隶属稻城县香格里拉乡俄初村管辖(图1)。该矿床是“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典型铜

收稿日期:2009-10-19;修订日期:2009-11-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若尔盖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演化及成矿机理研究》(批准号:40872069)和矿物学岩

石学矿床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07)资助

作者简介:钟文丽(1980-),女,在读博士,从事成矿规律、成矿预测和矿山环境评价方面的研究。E-mail :zhongwenli0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7503149.html,

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0年

矿床,已圈定了3个规模较大的含铜矿花岗细晶岩体。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1-5]。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朗铜矿、雪鸡坪铜矿、羊拉铜矿等矿床,认为普朗、雪鸡坪铜矿为岛弧型斑岩铜矿,羊拉铜矿为矽卡岩型铜矿床,对竹鸡顶铜矿未作深入研究。本文对竹鸡顶铜矿区花岗细晶岩的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围岩蚀变特征和垂直分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花岗细晶岩对竹鸡顶铜多金属成矿的意义,为四川稻城—乡城—得荣一带斑岩型铜矿找矿方向研究提供依据。

1矿床地质背景

竹鸡顶铜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东部义敦

岛弧带的中轴带[6],位处乡城大断裂上盘四道桥-竹鸡顶破背斜与三道桥-青达破背斜的复合部位,沿

F 1、F 2逆冲断裂带和四道桥-竹鸡顶、三道桥-青达

破背斜次级破背、向斜近核部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仅有喇嘛垭组第三段(T 3lm 3):岩性以黑色粉砂质、炭质板岩为主,夹深灰色粉砂岩及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以及具大型斜交层理的砂岩夹波状、脉状、透镜状的黑色板岩构成,含晚

图1竹鸡顶铜矿床区域地质图

(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修改)

Fig.1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772

第29卷第5期

三叠世植物化石,为三角洲、河口湾及泥坪沼泽相沉积(图1)。

区内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F1、F2、F3、F4等区域性断层明显控制着矿区内铜矿(化)体的空间分布及花岗细晶岩的展布形态。此外,矿区内尚发育一系列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背、向斜构造,对铜矿成矿具有明显的影响。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燕山晚期花岗细晶岩(图2)、石英闪长玢岩等。其中,1号花岗细晶岩体为目前发现的主要的含铜岩体。围岩发育有角岩化、青盘岩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蚀变。岩体与围岩主要为整合接触,是花岗细晶岩脉沿围岩层理贯入而成的;部分为不整合接触关系,属花岗细晶岩脉沿构造裂隙侵位而形成的。在接触带附近常出现明显的接触变质现象,蚀变矿物主要有阳起石、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矿物及具有重结晶现象的细小石英。

矿区内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细晶岩,还可以见少量斜长石和石英斑晶。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微斜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组合总体上相当于二长花岗岩,局部地段相当于钾长花岗岩成分。岩石具有他形至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可见文象结构,块状构造。

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性的热变质作用、断裂带上的动力变质作用及侵入岩体接触带上的热接触变质作用。

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附近,少量产于外接触带之变砂岩中,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出露标高4960~4160m。经前人研究,已圈定矿带1个(分2个矿体)、矿化带2个。

2花岗细晶岩的特征

竹鸡顶铜矿区以花岗细晶(斑)岩型矿石为主,少量阳起石-角岩化砂岩型矿石。成矿后断裂不发育,无破坏矿体的构造(图2)。花岗细晶岩体是竹鸡顶矿区的主要含矿岩体,以铜的块状硫化物矿石为主。

2.1花岗细晶岩的矿化特征

根据竹鸡顶铜矿区铜矿化的产出特征,矿区内以细脉浸染状、微细粒浸染状矿化为主,次为脉状、网脉状、团块状、致密块状矿化。细脉浸染状黄铜矿化比微细粒浸染状黄铜矿化常见。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具少量斑铜矿、孔雀石和铜蓝,常与方铅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共生,其中黄铁矿含量较多,手标本和镜下均可见。脉石矿物以石英、斜长石为主,少量钾长石、绢云母、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黄铜矿大部分赋存于裂隙、岩石、网状、细脉状石英脉中。

据对PD0301坑内花岗细晶岩岩石内裂隙特征的统计,整体裂隙倾向在188~244°之间变化,以倾向南西为主,为主控矿裂隙。但整体的裂隙发育频率较低。该区铜矿品位的高低与岩石蚀变强度、节理或裂隙发育密度的关系密切。节理裂隙分布稀疏的地段,黄铜矿呈它形细粒状稀疏浸染于节理裂隙内,形成黄铜矿微细脉,连续刻槽均达不到工业指标要求,含量低于0.1%。成矿热液蚀变强烈的地段,黄铜矿呈稠密状浸染于岩石内部,铜品位较高,一般在0.2%~0.9%之间变化。节理、裂隙和石英脉发育的地段,黄铜矿多呈微细粒浸染于岩石内部,并伴随有脉状、网脉状、团块状、致密块状铜矿脉,明显具有后期叠加成矿的特征,铜品位最富,可高达11.42%。

主控裂隙一般与地层倾向相反,部分裂隙无规律并形成网脉状。裂隙的发育频率、宽度及裂隙内充填金属硫化物的多少与铜的品位有一定的关系。

坑道和钻孔观察表明,矿体分布于隐伏断层下盘,岩脉的水平出露宽度与成矿有一定的关系,水平出露宽度大于10m,矿化现象较明显,水平出露宽度大于15m,岩脉内能形成矿体。

综上所述,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细晶岩中,后期黄铜矿呈脉状、网脉状穿插于早期矿体中,含铜花岗细晶岩的热液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现象。

2.2花岗细晶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对竹鸡顶矿区花岗细晶岩及其围岩化学成分(表1)的分析,该区花岗细晶岩的SiO2含量介于64.05%~81.66%之间。考虑岩石SiO2的含量和烧失量等因素,可将该区花岗细晶岩大致划分为2种类型:①SiO2<69%,MgO较高(2.81%~4.57%),烧失量较小(1.20%~1.63%,平均为1.44%),样品中有的可见少量长石和石英斑晶,可能代表钻孔深处花岗细晶岩向斑岩过渡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②SiO2> 70%,MgO相对较低(0.13%~1.73%),将样品中烧失量扣除后重新换算为100%后,表明坑道或钻孔中岩石样品的SiO2含量比地表低5%左右。考虑本区岩石受硅化和矿化的影响,推断竹鸡顶花岗细晶岩

钟文丽等: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773

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10年

图2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岩体分布图

(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乡城-稻城-得荣斑岩型铜矿找矿方向研究》(2006)修改)

Fig.2Distribution of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in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SiO2的正常含量应当在75%左右。

竹鸡顶花岗细晶岩80%的样品以富K为特征(K2O>Na2O),20%的样品以富Na为特征(Na2O>K2O);除了ZK301钻孔190m附近的1件样品外,其余9件样品的Al2O3含量均较低(8.86%~11.25%,平均9.99%)。

此外,竹鸡顶花岗细晶岩脉的围岩主要为黑色板岩,其化学成分总体上为中性(SiO2平均为58.1%

),774

第29卷第5期

图3

竹鸡顶花岗细晶岩微量元素蛛网图(上)

和稀土元素配分图(下)

Fig.3Trace elements spider diagram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in Zhujiding copper deposit

注:样品由西南冶金测试所(2004年4月)和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2004年6月)分析,采用Boynlon

(1984)球粒陨石推荐值标准化。氧化物含量为wt%

SiO á TiO á Al áO ? Fe áO ? FeO MnO MgO CaO Na áO K áO P áO ? LOI ZJDb01 79.90 0.33

8.86

1.36

0.89 0.021 0.74 0.14 0.38 4.83 0.068 1.48 99.00 ZJDb04 65.95 0.67 11.24 3.28 2.89

0.13

3.11

7.51 1.18 1.93 0.16 1.20 99.25 ZJ05-4 81.66 0.46 9.78 1.29 1.01 0.016 0.13 0.59

0.12

1.36

0.13 3.41 99.96 PD3-15 72.22 0.45

9.37

0.47

2.21

0.03

1.73

3.64 0.089 2.21 0.16 7.19 99.77 PD3-20

70.16 0.54 11.25 0.57

3.37 0.031 1.69 3.26 0.5 2.78 0.16 5.38 99.69 ZK301-B03 76.00 0.44 9.02 0.16 2.92 0.017 1.42 2.17

0.8

3.4

0.14 3.17 99.66 ZK301B14 75.26 0.36

9.72

0.88

2.92 0.019 1.25 2.17 0.064 1.32 0.12 5.7 99.78 ZK301B30

64.05 0.74 16.22 0.37

4.27 0.041 2.81 3.76 2.38 3.48 0.16 1.5

99.78

ZK301-2 68.54 0.5

10.38 1.69

6.24 0.091 4.57 2.67 0.59 2.68 0.2 1.63 99.78 ZK301B49 75.85 0.52 10.33 0.34 3.41 0.021

1.7

2.94

2.23

1.34

0.16

0.92 99.76

ZJ05-6 86.8

0.24

7.29

0.51

0.73 0.006 0.23 0.53 0.063 2.35 0.075 1.11 99.93 ZK301-B40

56.30 0.80 16.88 1.29

4.37 0.049 2.29

3.91

0.16

3.45

0.2

10.08 99.78

表1竹鸡顶地区花岗细晶岩及其围岩的化学成分

Table 1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and its wall rock in Zhujiding area

与泥质岩(页岩)的化学成分总体上相当[7],也与中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十分类似。部分样品在显微镜下可见残留的斜长石和黑云母斑晶,因此推断其原岩可能有较多安山质火山岩的成分。

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竹鸡顶花岗细晶岩的Ba 和

Sr 含量变化较大,Yb 的丰度明显偏高;Rb 、Th 、U

等低场强元素含量相对富集,而Ba 、Nb 、Sr 、P 、Ti 则表现为明显亏损(图3)。Nb 、Ta 、Ti 的强烈亏损是弧

岩浆岩的特征,Sr 、P 的明显亏损表明岩浆源区存在一定数量的地壳物质参与。

竹鸡顶花岗细晶岩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在60.50×10-6~206.78×

10-6(表2,图3)之间,轻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较重稀

土元素高,呈现中等负Eu 异常的特点(δEu =0.71~

0.43),显示为壳幔混合的特征。岩体中还存在较明显的Pt 、Pd 正异常,显示有地幔物质,可能存在地幔

热液上涌。

竹鸡顶花岗细晶岩型铜矿石中成矿元素含量变化图(图4)显示,S 含量相对较高,为0.68%~15.18%,S 的含量高低与Cu 的含量高低呈正比,Co 和As 的富集趋势与S 相同,表明Co 、As 趋向于在硫化物中富集,而Zn 与Bi 的富集趋势与Cu 极其相似(图

4),表明Zn 和Bi 可能在黄铜矿中富集。2.3花岗细晶岩的蚀变特征

竹鸡顶矿区花岗细晶岩的矿物颗粒粒径一般在

钟文丽等: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775

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0年

图4竹鸡顶细晶岩型铜矿石中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

(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乡城-稻城-得荣

斑岩型铜矿找矿方向研究》,2006)

Fig.4Variation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 Zhujiding aplite type copper ore

注:样品由西南冶金测试所(2004年4月)和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研究所(2004年6月)分析,采用B o y n l o n (1984)球粒陨石推荐值标准化。δC e 、δE u 和∑R E E 采用内插法进行估

算。A u 含量为10-9,其他元素含量为10-6

表2竹鸡顶地区花岗细晶岩及其围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

T a b l e 2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t r a c e e l e m e n t s a n d R E E o f t h e f i n e g r a i n g r a n i t i c r o c k a n d i t s w a l l r o c k i n Z h u j i d i n g a r e a

0.05~0.2mm 之间,多为0.1mm 左右。矿物成分主要

有石英、微斜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等,矿物组合总体

上相当于二长花岗岩,局部地段相当于钾长花岗岩的成分。岩石具有他形至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可见文象结构,块状构造。竹鸡顶岩体的围岩蚀变带内,可以见到较明显的硅化和钾化现象,岩石化学成分也显示,蚀变岩石相对新鲜岩石具有富K 和贫Na 的特征。

区域性热变质作用、断裂带上的动力变质作用和侵入岩体接触带上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使该区的花岗细晶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蚀变。

区域性热变质作用表现为上三叠统喇嘛垭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泥质沉积建造经改造形成一套变质砂岩及板岩。断裂带上的动力变质作用主要表现是沿大断裂带(如F 1)的碎裂岩化、角砾岩化、泥化及局部糜棱岩化现象。矿区内岩体的热接触变质表现为围岩常发育有角岩化、青盘岩化、硅化、

黄铁绢英

776

第29卷第5期

图6

石英细脉沿花岗细晶岩的2组节理贯入

(在石英脉两侧存在孔雀石化)

Fig.6Quartz veinlets injection along two joint in the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and malachite mineralized at the side of the quartz veinlets

图5

阳起石和石英脉沿花岗细晶岩裂隙贯入

Fig.5Actinolite and quartz veins injection along the fracture in the fine grain granitic rock

岩化、碳酸盐化等热液蚀变(图5、图6)。

2.4花岗细晶岩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竹鸡顶含铜花岗细晶岩从地表往下,普遍存在

较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淋失带→贫化带→富集带→原生带。各次生带深度不一,与含矿岩石的完整程度和节理裂隙发育密度关系密切。在岩石完整、节理裂隙稀疏的地段,淋失带深度(厚度)一般在0.5~

2m 之间,贫化带深度(厚度)为0.5~1.5m ,富集带深度(厚度)可能在3m 左右;矿石破碎、节理裂隙密集

发育的地带,淋失带的深度(厚度)大于5m 。

淋失带:花岗细晶岩在地表呈正地形,颜色偏红且致密坚硬,富Si ,其SiO 2含量比原生带约高5%,

Mg 、Ca 、K 、Na 等元素的含量相应减少,这是在酸性

地表水的作用下,云母、长石类矿物水解流失所造成

的。在地表,肉眼很难看见孔雀石或铜蓝等次生铜矿物,偶尔可在方解石细脉旁边见到孔雀石化现象。

贫化带:岩石中成矿元素因部分淋失作用而造成的贫化现象,矿石中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被氧化流失后造成铜品位严重贫化,一般达不到工业指标,铜含量多在0.05%~0.19%之间,向深部有逐渐变富的趋势。

富集带:含Cu 的地表水顺裂隙向下迁移,当达到一定深度后,部分Cu 元素从水中沉淀出来赋存于裂隙面上,常见某些部位的孔雀石化特别强

烈,几乎所有的裂隙面都可见到孔雀石或铜蓝,该地段铜的平均品位往往高于其下部原生带中的铜矿品位。

3花岗细晶岩的成矿意义

竹鸡顶铜矿床位处中国西南三江成矿区带

内,大面积的三叠系的Cu 、Pb 、Zn 等成矿元素的高背景值为后期热液改造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燕山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1-5]。

空间上,竹鸡顶铜矿床的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岩体内,区域性断裂构造是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花岗细晶岩体的展布形态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

致。铜矿品位的高低与岩石蚀变强度、节理或裂隙发育密度的关系密切。节理裂隙越发育、岩石蚀变越强烈的地段,黄铜矿分布越密集,铜矿品位越高,最高可达11.42%。

根据对竹鸡顶花岗细晶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其岩浆很可能起源于中下地壳,形成于滞后型火山弧环境。在花岗细晶岩和板岩中存在由微斜长石、石英和金属硫化物构成的矿脉、石英阳起石脉等,表明在竹鸡顶花岗细晶岩岩体的深部可能存在花岗斑岩体,因此可推断竹鸡顶铜矿床可能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即地表主要表现为热液型铜矿,其深部可能逐渐过渡为斑岩型铜矿。按照斑岩型铜矿床的地球化学模型推断,竹鸡顶地区的Cu-Mo 综合异常明显较弱而Pb-Zn 综合异常相对较强的特点,目前的地表应处在含矿斑岩体顶部的位置,暗示主矿体可能还有一定的埋藏深度。

4结论

竹鸡顶铜矿床受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节理

钟文丽等:

川西稻城地区竹鸡顶铜矿床花岗细晶岩的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777

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0年

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围岩蚀变的强度对铜的矿化品位有重要影响,铜矿品位最高可达11.42%。花岗细晶岩以富K 为特征,原岩可能含有安山质火山岩的成分,并有一定数量的地壳、地幔物质参与,可能存在地幔热液上涌。该区花岗细晶岩的蚀变特征及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均显示了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据此,竹鸡顶铜矿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即地表主要表现为热液型铜矿,其深部可能逐渐过渡为斑岩型铜矿,主矿体可能埋藏更深。矿床除铜富集外,可能还有锌、铋、钴、砷等的富集。

致谢:感谢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提供了本文所需的相关地质资料。

参考文献

[1]侯增谦,侯立纬,叶庆同,等.三江地区义敦岛弧构造-岩浆演化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2]侯增谦,杨岳清,王海平,等.三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345.

[3]王登红,应汉龙,梁华英,等.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大规模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4]王义昭,李兴林,段丽兰,等.三江地区南段大地构造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5]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等.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6]张之孟,王忠实,郑裕民.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细碧-角斑岩的岩石学特征和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81,55(3):179-194.

[7]邱家骧.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推荐的火山岩分类简介[J].现代地质,1991,5(4):457-468.

《地质通报》第29卷第6期要目预告

塔里木和中亚造山带西段二叠纪大火成岩省的2类地幔源区!!!!!!!!!!!!!张传林等

大别山低级变质岩的构造背景

!!!!!!!!!!!!!!!!!!!!!!!!!!徐树桐等

物源与沉积相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的控制!!!!!!!!!!罗静兰等

内蒙古中部达茂旗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和钾玄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

和Hf 同位素特征

!!!!!!!!!!!!!!!!!!!!!!!!!!!!!!张

维等湘南宁远地区碱性玄武岩形成时代的新证据:锆石LA-ICP-MS U-Pb 定年!!!!!!!刘

勇等辽河坳陷青龙台辉绿岩的Ar-Ar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对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完成时间的限制

!!!!!!!!!!!!!!!!李

军等

安徽南部庐枞盆地罗河-泥河铁矿田含矿辉石粗安玢岩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覃永军等

西藏东北部比如盆地中生界油气苗的发现与意义!!!!!!!!!!!!!!!!!!王先美等青藏高原措勤盆地北巨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凹陷的地球物理证据!!!!!!!!!!钟清等

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元素丰度值的估算

!!!!!!!!!!!!!!!!!!!!!孟月玥等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古湖泊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关友义等川南宁南地区灯影组麦地坪段C 、O 同位素特征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余光模等欧美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评价进展!!!!!!!!!!!!!!!!!!!!!!!!刘菲等

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李世臻等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三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预测!!!!!!!!!!!!!!!吴俊华等

胶东牟平照岛山金矿蚀变矿化阶段及控矿要素

!!!!!!!!!!!!!!!!!!!张运强等

云南大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微量元素

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李

静等

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侯翠霞等

!!!!!!!!!!!!!!!!!!!!!!!!!!!!!!!!!!!!!!!!!!!!!

778

常见铜矿知识培训

赤铜矿( Cuprite)

化学成分 Cu2O, 可能有时含有铁硅混合物。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针状、致密块状、粒状、土状集合体。针状或纤毛状红色集合体称为毛赤铜矿CHALCOTRICHITE。红色至近于黑色,表面有时为铅灰色。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硬度3.5-4.5 ,比重5.85-6.15,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至不平坦。透明至半透明,均质体。条痕加盐酸产生白色氯化铜沉淀一般是黝铜矿、黄铜矿及其他铜的硫化物的次生产物,多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与自然铜密切共生,常与蓝铜矿、辉铜矿、黑铜矿伴生或共生。炼铜的重要矿物。原生铜矿的找矿标志。

赤铜矿cuprite 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铜(Cu2O)的矿物。虽含铜量高达88.82%,但因分布少,只作为次要的铜矿石利用。 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无解理。呈立方体或8面体晶形,或与菱形12面体形成聚形,晶形沿立方体棱的方向生长形成毛发状或交织成毛绒状形态,也包括长条形、闪闪发亮的晶体,称毛赤铜矿[1]。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新鲜面洋红色,光泽为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即呈暗红色而光泽暗淡,条痕棕红色。端口贝壳状或不规则状。莫氏硬度3.5~4. 0,比重6.14。有时可作宝石,但易碎。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赤铜矿是一种红色氧化物矿物,它比较软却很重。一般它是由铜的硫化物经风化后而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矿物叫作次生矿物。赤铜矿含铜量高达88.8%,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矿物。但由于它的分布很少,就利用而言只能算作次要的铜矿石。呈明亮晶体状的赤铜矿很美丽,鲜红的颜色发出类似金刚石般的光泽。但它们如果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稍长,就会变得暗淡而成暗红色了。有的赤铜矿则成粒状或土状,样子没有那么好看了。有的赤铜矿在形成晶体时成为松散的毛发交织状态,这就称为毛赤铜矿,毛铜矿是赤铜矿不多见的变种。 [编辑本段] 赤铜矿-产地分布 赤铜矿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法国、智利、玻利维亚、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地有世界主要矿区。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江西、甘肃等地铜矿区也有产出。 中国是世界上赤铜矿较多的国家之一。总保有储量铜6243万吨,居世界第7位。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榜首,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 从矿床类型看,以斑岩型铜矿为最重要,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为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皆有铜矿形成。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国内外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研究_以日本Sunrise黑矿型矿床为例_刘婷

0前言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4种铜矿床类型(斑岩型、砂页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镍硫化物型)之一,主要分布于前寒武纪和古生代的海相火山岩发育区,是一种容矿岩石为火山岩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元古代-古生代的褶皱带中,它在全球的分布范围较广,与基性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加拿大和西班牙发现了两个大于500万吨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1]。Singer(1986)[2-3]将与海相火山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分为洋中脊的塞浦鲁斯型(Cyprus)、岛弧上的黑矿型(Kuroko)和别子型(Besshi)矿床。 塞浦鲁斯型矿床[2]主要为中小型铜锌矿床,主要产于与蛇绿岩有关的喷出玄武岩中透镜状或块状黄铜矿集合体中,其底部主要为细脉状铜富集,由绿泥石蚀变玄武岩中网状石英-硫化物脉体组成。黑矿型(Kuroko)矿床[3]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常常发育在于岛弧有关的拉张环境中,品位较高,且规模较大。与塞浦鲁斯型矿床相比,它们的锌、铅、银和锑含量较高,反映出其长英质火山主岩组分。在这些矿床中也富含粗粒碎屑硫化物,其环境为海底沉积环境。黑矿型矿床底部主要为细脉状铜富集,而且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经常有锌、铅、银地球化学环带状富集。别子型(Besshi)矿床[4]常出现在混合火山沉积环境。该类矿床的含矿岩石主要是被玄武岩岩床侵入的浊流岩。这些矿床主要是富铜的,而且包含一些铅和其他地壳元素的富集。与其他海相火山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相比,该类矿床主要产在较薄且广泛分布的磁黄铁矿或黄铁矿富集的块状硫化物岩石的岩床中。然而,该类矿床的特征变化很大,Slack(1993)[5]提出了别子型矿床的定义,包括英国哥伦比亚的Ducktown,Tenn区域和Windy Craggy大矿床。 2国内研究现状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亦是我国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其品位较富,多数矿床的含铜品位都在1×10-2以上,伴生有用组份较多,开发经济价值较高。矿体和地层产状一致,呈层状、透镜状,成群出现。主要分布于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分布地区亦较广,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与西南“三江”地区,新疆等地亦有产出。较著名的大、中型矿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玛沁德尔尼、甘肃兰州白银厂、四川会理拉拉厂和九龙李伍及云南新平大红山等矿床,属同生源积成因。 该类矿床在空间上常与铁矿伴生,如云南大红山和甘肃陈家庙矿床等,其上部为含铜(磁)铁矿,下部为含铁铜矿床。其主要沿大陆边缘、陆内裂谷或陆内深大断裂分布,是拉张环境中地幔岩上涌的产物,这种情况与铜-镍硫化物型铜矿有一定相似之处,只是成矿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在产有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的深大断裂的延伸地区,常出现成矿时代与其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如在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中,东南部有早二叠世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又如北祁连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带的北侧有中元古代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两类矿床成因上的联系使其有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特点,对找矿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沿杭州至萍乡一带的中-晚元古界地层发现有西裘、铁砂街、罗城和万载兴源冲四个铜锌矿床。容矿围岩在西裘铜矿区为晚元古代双溪坞群细碧岩-角斑岩,同位素年龄为802.3-976.4Ma[6-7];在铁砂街矿区为中元古代蓟县群细碧岩-角斑岩[8],Re-Os同位素年龄为850Ma,也说明是晚元古代同一时期的产物;在罗城铜矿区以及兴源冲铜矿区为中元古代宜丰岩组,属于一套沉积变质火山岩系,包括绢云绿泥石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钠长玢岩、变质石英砂岩及透镜状次闪石片岩夹细碧岩或细碧质玄武岩[9-10]。它们共同所有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指示出弧后裂谷环境,与日本黑矿具有类似的成矿环境。在前震旦纪的双桥山群中还有多处层段产有细碧角斑岩建造,如宜丰、德兴、都昌、德安等地,该类型矿床有待今后进一步勘查。 3Sunrise黑矿型矿床 Sunrise矿床是Myojin Knoll海底破火山口一个典型的黑矿型矿床,该破火山口位于东京以南400千米,为Izu-Ogasawara弧前海底硅质破火山口之一。陡峭的破火山口壁上出露一些未经蚀变的流纹熔岩、角砾岩以及层状或非层状的含71~74wt%SiO2和<1wt%K2O的浮岩[11]。Sunrise矿床与其他不同构造环境下火山硫化物矿床相比,金、银含量相对较高,但其金含量与Izu-Ogasawara岛弧南部400千米处的Suiyo海山相比较低,但其银、铅含量更高。 图1与火山有关不同矿床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7-8,10-13] 矿区重晶石中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测出均一温度可分为两个区间,分别是180°~290°C(平均228°C)和230°~330°C(下转第400页) 国内外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研究 —— —以日本Sunrise黑矿型矿床为例 刘婷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简要概述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类型,分析其产出特点、分布规律,突出该类矿床的重要性,并以日本Sunrise矿床为例进行介绍,加强对该类矿床的认识,为我国华东区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探明与发现提供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国内外研究;日本Sunrise Marine volcanic type copper deposit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 —an example from Sunrise ore deposit in Japan LIU Ting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013) 【Abstract】Marine volcanic type copper deposit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briefly summarized,an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are analyzed,so as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kind of deposits.Sunrise ore deposit in Japan is introduced as an example,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knowledge of this kind of ore deposits,and providing abundant experi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marine volcanic type copper deposit in south China. 【Key words】Marine volcanic type;Copper deposit;Study at home and abroad;Sunrise in Japan 作者简介:刘婷(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习和研究。 428

铜矿床资源开发初步方案

xx铜矿床资源开发初步方案 一、项目概况 xx铜矿为xx控股公司拟建矿山,含xx矿段和xx矿段。xx铜矿位于庐江县城170°方向直线距离约8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庐江县城关镇和泥河镇。中心地理坐标为:117°18′15″,30°10′15″。矿区有简易公路与合(肥)~铜(陵)公路(省道405线),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相连接,往西北约20km处为合(肥)~九(江)铁路的庐江长岗站,北距合肥市骆岗机场约80km。此外,矿区东邻黄陂湖,乘船可达庐江县城、巢湖市,经西河、裕溪河可直达长江,通往沿江两岸各城埠。水陆交通均便利。 矿区属大别山余脉之东延部分和滁巢褶皱带山地西南缘的衔接部位,地形呈起伏不平的低山丘陵,最高峰为xx,海拔标高为+156.09m,其余诸山海拔为+70~+100m不等。本区位于郯(城)~庐(江)断裂带东侧,地表相对不稳定,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震烈度为Ⅶ度区,近40年来,发生2.4~4.2级地震达27次。 庐江县属农业大县,全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境内水资源不甚充足,生活用水主要为地面水塘、溪流及部分地下水,而工业用水则主要引用xx河河水及地下水。庐江县城有一座220kV变电所,该矿区距其

直线距离约10km,电力充足。 二、矿区地质及资源储量 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中段北缘,滁州~庐江前陆过渡带的南部,菖蒲山~盛桥复式背斜的西南部。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一套碱钙性系列同源不同期次的中酸性杂岩体及火山岩岩石,属燕山期岩浆活动。 xx铜矿床是安徽省境内未开发的铜矿床,由xx、xx、断龙颈、龙头山等矿段组成,其中xx、xx矿段规模较大。 xx矿段Ⅰ号矿体分布在17~9线范围内,赋存标高-8.5~-326米;Ⅱ号矿体分布在5~1线,赋存标高-2~-79米;Ⅲ号矿体分布在13~6线,赋存标高-98~-659米。xx矿段共圈定出四个主矿体,最低赋存标高为-772.20米。 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石英闪长斑岩,少量砂页岩;底板围岩主要为石英闪长斑岩顶板围岩。矿体中总夹石率为13.81%。 矿区内铜资源量66.88万t。xx矿段铜矿石量8569.5万t,资源量32.3万t,平均品位0.38%;xx矿段铜矿石量6654万t,铜资源量25.68万t,平均品位0.39%;断龙颈矿段铜金属量8.55万t(含铜平均品位为0.30%);龙头山矿段D级铜金属量0.35万t(含铜平均品位0.38%)。整个矿床铜品位较低,目前达到经济开发的铜资源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中国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 斑岩型铜(钼)矿 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其成矿特点: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

青海省VMS型铜矿

青海省火山-喷流型(VMS型)铜矿 特征及资源远景分析 陈永嘉王文恒 [摘要]通过对有关于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的多份期刊和专著的学习、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后的认识,浅谈青海VMS型铜矿床的基本概况,时空分布特征、含矿建造及成矿类型,并对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的资源远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青海省;VMS型铜矿床;矿床特征;资源远景分析 1、青海VMS型铜矿基本特征 1.1铜矿基本概况 青海火山活动强烈,火山岩系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上有古元古代-新元古代火山岩、加里东期火山岩、华力西期火山岩、印支期火山岩、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火山岩;与其对应的火山岩带中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也遍布全省。据统计,VMS型铜矿在青海的主要矿床、矿点有6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一处(德尔尼),中型矿床五处(下沟-下柳沟、红沟、浪力克、索拉沟、旦荣),小型矿床16处,矿化点40余处。探明储量已占青海铜金属储量的44%左右。其次,海相火山岩作为青海省VMS型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尤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的海相火山岩分布最为广泛,并形成如北祁连、拉脊山、柴北缘、东昆仑等火山岩带,赋存有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点),矿化组合具Cu-Co→Cu→Cu-Zn→Cu-Pb-Zn→Pb-Zn(Cu)的变化特征。 1.2时空分布特征 青海省的VMS型铜矿床(点)主要产于岩石圈拉张环境所形成的板块(地块)缝合带和岛弧区构造环境中,多数与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有关。成矿时代差异主要反映在被昆南深大断裂分割的南北两大板块构造单元中,其中北部西域板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加里东期,而南部华南板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从已探明的储量和矿床的规模分析,华力西期占该类铜金属量的61.8%,加里东期占37%,印支期占1.2%,该类型成矿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7个成矿带。其中,尤以北祁连缝合带和阿尼玛卿缝合带,是青海该类矿床分布最为重要的两条成矿带。各带主要特征见表1;空间分布见图1。 1.3含矿建造及成矿类型 笔者根据已探明的主要矿床成因特点及岩性组合(含矿建造)特征,把青海VMS 型铜矿床分为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含矿系列和双峰式基性-酸性-火山岩含矿系列。 (1)蛇绿岩-基性火山岩铜矿床多产于洋脊型蛇绿岩系中;岩石建造主要为镁铁-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因后期受构造作用影响,在矿床附近常伴有蛇绿岩出现。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Cu-Zn型或Cu-Co(Zn)型。 (2)双峰式基性-酸性火山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大陆裂谷或板块边缘拉张环境中,火山岩浆喷发具有多旋回的特点;岩石建造主要有细碧-角斑岩,长英质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特点上,一般由近火山口相至远火山口相,Pb、Zn、Au、Ag成矿组合元素具逐渐增加之趋势。

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

位于甘肃省泉兰县镜内白银厂市附近。矿床规模很大,开采历史悠久。矿区及其外国广泛分布下古生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屑沉积岩。 (一)矿产地质概况 1.地后 (1)前寒武系:海相碎屑岩建造,普遍经区域变质,达到中级变质程度。 (2)中下寒武统,海相复理石建造、主要为变质砂岩、千枚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等。 (3)中寒武统:中酸性大山岩夹大理岩,结品灰岩及变砂岩。 (4)中下类陶统;自下而上为千枚岩、变砂岩、硅质岩和火山岩系。火山岩系包括下部基性

一中基性火山岩组;中露酸性火山岩组;上部中基性火山岩、千枚岩组。 (5)下志留统:主要为变砂岩、千枚岩等复理石建遗。 矿区位于帮连山加里东增皱带内、寒武一志留系经加里东运动已帮管变质,呈一复式带编 带。矿区位于绿草地一北湾复向斜上,构造基本为一单斜层。 2.火山岩 矿床产于火山岩中,根据岩性岩相特点,火山碎屑沉积韵律及大山喷发间歇标志,将火山 岩系分为三个岩相(旋回),六大层(亚旋回): (1)下部岩组。 第一组,折膜山北基性、中基性亚旋回(OP);细碧岩、细碧纷岩及凝灰岩。第二组:铜厂沟北,中酸性亚旋回(OF);初期形成火山集块岩,含角砾的角斑岩层,而后 沉积角斑凝灰岩、凝灰千枚岩。 第三层:小铁山酸性亚旋回(OP);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熔岩、石英角斑凝灰岩及石英角斑岩。 第四层:折腰山、火焰山酸性亚旋回(OP4);含砾醒灰熔岩,石英角班岩,钠长班岩和石英 角斑凝灰岩 (2)上部岩组。 第五层:火焰山、南中基性亚旋回(OP):含角砾细碧珍岩及凝灰岩层)

第六层:车路沟至牌楼沟中基性亚旋回(OP);变安山岩及凝灰岩。 此外,矿区附近有花岗闪长岩岩株和岩校出露 (二)矿床特征 本区已知有5个矿床: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铜厂沟及吗 可划分为下、中、上3个矿带(图6-10、图6-11): 下含矿带:铜厂沟一拉牌沟。 中含矿带:小铁山一火焰山 折腰山一火焰山含矿带: 由于要F1断层影响,被分成折腰山、火焰山两个平行矿带,整个矿带长2000m,500m,矿带内有多条近于平行的矿层。 矿层产状与含矿带岩石片理产状基本一致,其走向由西向东大致呈SE110-~1407,倾SW,倾角50°~80°。主矿体呈扁豆状、凸镜状、似层状。层状矿体最长可达1000m,斜深300一500m,凸镜状及启豆状矿体最长可达400~300m,斜深200~300m,厚几十米。在主矿体旁边有与之平行的小矿体,脉状矿体产出情杂,较规则的大脉走向延长数十米至数百米。1~5m.此外还有网脉状、细脉状等不规则矿体。 围岩蚀变: (1)硅化、销云母化:主要交代凝灰岩中的胶结物和晶屑长石,与成矿关系密切。 (2)绿泥石化;近矿蚀变,主要为含铁低的浅色绿泥石。 (3)黄铁矿化:发育在矿体上部及两侧。

铜矿山开采的四种方法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矿山开采的四种方法 目前开采深度一般在300~800m,个别的达到1000m 以上。其开拓方法,根据矿床的地形和矿体产状、规模和埋藏深度等,通常采用竖井开拓、平窿开拓、联合开拓和斜井等四种方法。主要矿山开拓方法:中条山铜矿的胡家峪矿山南河沟坑口和桐木沟坑口均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篦子沟矿山669m 标高以上为平窿溜井开拓,669m 以下为平窿盲竖井开拓;铜矿峪矿山采用平窿、溜井、副竖井联合开拓。 铜陵地区铜矿的凤凰山采用单一混合竖井开拓;铜官山采用竖井、斜井、盲竖井和平窿开拓。大冶地区铜矿的铜录山Ⅲ、Ⅴ号矿体采用下盘中心竖井开拓;赤马山为平窿-竖井联合开拓;龙角山采用平窿与盲竖井开拓;丰岩穴采用下盘竖井和斜坡道开拓。 滇中地区铜矿,东川因民矿山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落雪矿山为平窿、溜井、辅助竖井开拓,滥泥坪矿山平窿、溜井、辅助斜井开拓。易门铜矿的狮山、凤山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牟定铜矿郝家河上部矿段用平窿盲斜井开拓,中部用箕斗斜井开拓。大姚铜矿的上部氧化带用平窿、溜井、辅助盲斜井联合开拓,下部硫化矿用箕斗竖井、溜井、石门、辅助盲斜井联合开拓。 江西东乡铜矿采用主副井和斜井联合开拓;武山铜矿中心式竖井开拓。辽宁红透山铜矿坑口+250m 标高以上用平硐开拓,+253m 主平硐以下,采用上盘侧翼混合竖井开拓;华铜铜矿中心式竖井开拓;桓仁铜锌矿用平窿竖井开拓。河北寿 王坟铜矿,上部,即零米中段(绝对标高500m)以上采用平窿溜井开拓,下部,即零米中段以下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 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具有开采效率高、本钱低的优胜性,但矿床必需具备露 天开采前提。目前,我国适合露天开采的铜矿床数目虽未几,但都是大型、特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铜矿床类型

铜矿床类型 一、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

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表1 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一)中国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3.7.5),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

我国的铜矿现状

我国的铜矿现状 一、铜矿产的基本情况 自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青铜被广泛地用于铸造钟鼎礼乐之器,如中国的稀世之宝--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就是用青铜制成的。所以,铜矿石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 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七,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先人就使用了,这是因为铜矿床所在的地表往往存在一些纯度达99%以上的紫红色自然铜(又叫红铜)。它质软,富有延展性,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商代铜器--龙虎石尊铜矿上部的氧化带中,还常见一种绿得惹人喜爱的孔雀石。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多呈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用孔雀石制成的绿色颜料称为石绿,又叫石艹录。孔雀石别号叫“铜绿”,它还是找矿的标志。1957年,地质队员来到湖北省大冶铜绿山普查找矿,通过勘探,发现铜绿山是一个大型铜、铁、金、银、钴综合矿床。 1、资源储量与分布 中国铜矿分布广泛,在已查明的矿产地除天津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江西、西藏和云南等3个省区的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7.1%。铜储量较多的还有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黑龙江等6省区,储量合计2019.8万t,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2.3%。以上9省区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80%。 从六大行政区分布来看,铜矿储量分布最多的是华东区、西南区,两大行政区的储量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60.9%,各大行政区的铜矿储量分布的比例:华北区11.4%、东北区6%、华东区31.4%、中南区9.8%、西南区29.5%、西北区11.9%。全国共有铜矿区974个,基础储量3083.71万吨,分别占同年世界铜储量(34000万吨)的5.70%和储量基础(65000万吨)的4.75%。 2、、资源特点 中国铜矿资源从矿床规模、铜品位、矿床物质成分和地域分布、开采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据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87年颁布的“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大型铜矿床的储量>50万t,中型矿床10~50万t,小型矿床<10万t。超大型矿床,国内一般都按涂光炽的主张,将五倍于大型矿床储量的矿床称为超大型矿床。按上述标准划分,铜矿储量大于250万t以上的矿床仅有江西德兴铜矿田(铜厂矿床524万t)、西藏玉龙铜矿床(650万t)、金川铜镍矿田(铜340万t)、东川铜矿田(500万t,包括原有探获储量和近年新增未上表的储量)。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中型占9%,小型占88%。 (2)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1%的铜储量仅占13.2%。 (3)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900多个矿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许多铜矿山生产的铜精矿含有可观的金、银、铂族元素和铟、镓、锗、铊、铼、硒、碲以及大量的硫、铅、锌、镍、钴、铋、砷等元素,它们赋存在各类铜及多金属矿床中。在斑岩型铜矿床中,多数矿床共生钼,伴生金、银、铟、锗、铊、铼、镉、硒以及铂族元素;岩浆型铜镍硫化物

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第5卷第6期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V o l.5,N o.6 1996年12月 GEOLO G I CAL EXPLO RATI O N FO R NON2FERROUS M ETALS D ec.,1996 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史长义 沈夏初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廊坊 102849) 余正华 (青海省地球化学勘查院 西宁 810008)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青海省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表岩石地球化学和钻孔原生晕的特征。采用新的方法计算并制作了多元素综合异常图和比值异常图用于评价原生异 常。经过综合研究对比,建立了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 型,并对矿床的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 关键词 多金属矿带 矿床找矿模型 地球化学 青海① 青海省鄂拉山成矿带已有著名的赛什塘22铜峪沟铜多金属矿、日多龙多金属矿、日龙沟锡多金属矿,素拉沟铜多金属矿是最近找到的一中型矿床,其普查阶段的钻探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已知矿区,外围的找矿远景尚待评价和查证。因此,以索拉沟已知矿区及其外围地表和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①为基础,建立该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于指导矿区内找矿和矿区外围的找矿远景评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鄂拉山多金属成矿带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东端,东侧与西秦岭印支地槽褶皱带毗邻。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以三叠系为主,其次为下元古界和下二叠统。下二叠统为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岩。这套地层与区内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赛什塘、铜峪沟、日龙沟三个矿床均赋存于下二叠统中。中三叠统主要为砂板岩夹灰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中上三叠统是索拉沟矿区的主要地层。断裂构造以北北西向的鄂拉山断裂带为主体。该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侵入岩沿鄂拉山断裂带大量出露,总体上构成一条NNW向的构造-岩浆岩带,控制着本区的成矿作用。侵入岩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都有,但以印支期为主。在岩性上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占绝对优势。 鄂拉山成矿带地球物理场比较复杂,重力场东部高、西部低。航磁特征东部平静、西部复杂。本区处在重力梯度变化带和航磁平静区与复杂区的过渡带上。布格重力等值线沿北北西向延伸,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据1∶20万区化扫面资料,鄂拉山成矿带位于一个与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的A g、Cd、Cu、Pb、Zn、B i、W、Sn、M o等多元素高背景带内,有5个大、中型矿床。上述高背景带与鄂拉山断裂带和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规律一致,说明断裂构造和中-酸性侵入岩是成矿的有利条件。 863① ①史长义等1青海省东昆仑山和鄂拉山成矿带已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及重点地段盲矿预测,1993 1996-03-03收稿,1996-07-18改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