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最值得去的60个小吃店

天津最值得去的60个小吃店

天津最值得去的60个小吃店
天津最值得去的60个小吃店

天津最值得去的60个小吃店!来源:董绪的日志

1.天津大学内西餐日式料理平均消费10元左右/人。

2.鞍山西道高级法院对过,店名:永强豆浆坊特色:都是小吃一类的

3.新华路体育场附近的火锅店,一过体育场就是,四川的,就是贵点,四个人连吃带喝150左右。

4.南门外大街,粥旺府(好象建国道上也有一家)8个人花了200块钱,还剩了好了菜5.地点:南市食品街对面店名:小肥羊特色:啥都涮消费水平:100块钱俩人吃的满欲

6.地点:勤俭桥店名:小虎特色:烧烤消费水平:50元(两位包括酒水)感触:虽然乱但是有气氛

7.地点:八里台师范附小对过店名:城鑫烧烤店特色:韩国式烧烤消费水平:两个人一般30多块就吃的很好

8.地点:气象台路与电台道交口店名:铁真红焖羊肉特色:属于涮锅,红焖羊肉做锅底(冬天红焖羊肉,夏天刨冰店)消费水平:四个人100元感触:羊肉特好吃,涮的东东也很多,去尝尝吧。。。。

9.地点:和平区皇家花园店名:大胡子羊肉串特色:物美价廉楼上楼下都能坐消费水平:羊肉串0.5元\串羊汤2元/碗(很好喝强力推荐!)感触:冬天去最好,可以治感冒!!

10.地点:和平区贵阳路店名:风信子水果吧特色:物美价廉,有免费的杂志和智力玩具,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CD。消费水平:3~20都有,根据个人喜好。感触:适合情侣。

11.地点:保山道对过店名:火之味环境:红红火火,很豪爽的风格消费:主要经营烧烤系列,2个人40元就要托着肚子走出去,哈哈,很实惠,也很美味!!!

12.地点:西湖道店名:京东美食府(清真)特色:京东牛肉饼消费水平:2-3人50元,牛肉饼12/张,绝对不能错过。

13.地点:八一礼堂对面店名:是个新疆馆特色:大盘鸡消费水平:25 感触:好吃且很饱

14.名称:上帝厨房地点:柳州路实验小学旁特色:鲜墨鱼丸‘虾丸,还有鲜老汤价位:2个人一般60-70元(丰富,非常丰富)大家不妨去尝尝保证不后悔。

15.地点:尖山路黑牛城道交口店名:花正餐厅特色:自助烤涮东西不错饮料免费—(正宗的可乐等··涨肚)消费水平:38元一位。提示:去之前饿几顿··-_-!

16.地点:凯旋门旁边店名:台湾臭臭锅特色:臭臭锅消费水平:三人算上酒水80元左右感触:味道不错,也不贵!

17.黑牛城道与尖山路交口上河鱼村鸭子火锅(原名忘了)价格一般,大家都吃得起~~

18.大港油田的鑫鑫涮羊肉苏大姐火锅还有个高档点的坤厚食府

19.水煮鱼:开发区黄海路交通银行旁“红房子“是吾吃过的最棒的水煮鱼,每份38元.(草鱼)

20.(塘)广州道上的“川府老妈“及“千品鱼府“

21. (塘)学校大街的“黄阿婆水煮鱼“

22.开发区洞庭路上的“洞庭鱼府“

23.河西平山道“沸腾鱼乡“河西广东路“沸腾鱼乡“

24.11经路上,翠亨囤

25.黑牛城道 ******

26.地点:红桥区三号路和光荣道交口往西100米店名:“京来顺“风味:火锅(挺纯的火锅)特点:味道不错,店面不是很大,但是干净.据老板称他的肉和东来顺用的一个地方的,不管真的假的,但是肉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强烈推荐!花费:花费不多,我们8个人里6个男(4个大槽)的2个女的吃的非常好,不到200元(白酒自己带的).

27.滚石俱乐部(现在好象叫上海餐厅)的阳程湖闸蟹,不过价格贵了点,那里的上海小菜很好吃

28.地点:河西区华盛广场对面店名:羊倌儿特色:山西风味,羊汤最鲜消费水平:5-10元/人,1人:一碗羊汤,两个烧饼=5元感触:刚开业不久,人不是太多,但是羊汤味道不错,也不贵。有点陕北的味道。

29.恩发成体院北涮羊肉好吃

30.水上公园路正宗日本料理横滨屋天妇罗很棒,烤鱼也不错。咖啡也很地道。价格嘛2-3个人 100元左右

31.还有坐落在靶档道的“运德成“,主营各种串类,羊肉串1元/串,干净卫生, 注意:自带餐巾纸,那里餐巾纸一元一包!两个人四十元根本就吃不了.

32.地点:红桥区本溪路店名:羊上树 33.土大力不错,白堤路和滨江商厦后面都有,6个人才100多,而且特别好吃,土大力的鸡翅一级棒。

34.地点:二南开旁边店名:小南国特色:上海菜消费水平:50元/人感触:环境很好

35.在长江道上有个卖羊汤的,店名就是全羊大补汤,锅底有20年了哦,很好喝.

36.自住火锅:光明桥天星河畔广场一楼,王品火锅,20一位,火的很!

37.十五经路与六纬路交口,大多多红焖羊肉.不错,还不贵,就是地方太小了,吃饭的时候排不上个.

38.西北角西关街:利德顺小老饭庄,上学时经常去吃,清真馆。丰俭随意。正点去时基本没座/

39.广东路上有一家叫平壤料理,那是一家不错的店。属于韩国烧烤类,他家的烤鱿鱼特棒。就是有点贵,适合情侣,情调特好。注意:要脱鞋!大家试一试吧。眼见为实!

40.地点:青年路(长虹公园后门) 店名:微山湖地锅城消费:俩人30元(不包括酒水) 感触:很有特色,而且不贵,锅的种类也很多,最贵的也只在25元左右,俩人足够吃,去试试吧,分店也很多

41.谭鱼头:长江道和红旗路交口多轮道王顶堤迎水道

42.地点:南开区复康路(南大正门对面)店名:星期五餐厅特色:美式休闲西餐,花式调酒消费水平:100元左右/人今年圣诞节199元/人,随便吃(不含酒水)。

43.还是体北环湖中路,清真小馆,忘了名字了。特别推荐,牛鞭绝对夸张而经典的特色菜。

44.佟楼麦当劳旁新开的季诺意大利西餐厅蛮不错的,环境很幽雅,紧挨着它的大成家快餐也挺好附近的上班族中午可以去那尝尝(豆浆要比永和的好喝)

45.强力推荐:气象台路孔府酒家(地矿珠宝斜对过)强力主打:葱油活鱼特别提示:动物保护协会的同志慎行;对鱼类有特殊感情的同志慎行;原因:为保持鲜度,油只淋中段,活鱼上桌,嘴巴一张一合;鱼肉嫩滑,甚是鲜美;头尾交给服务员熬汤......一会儿的功夫,一盆热喷喷儿的酸辣海鲜汤就端上来了......专治感冒!别以为是服务员搞错了,其实是厨师将葱油活鱼的头尾,加上海参、虾仁、银耳、黄菜(鲁菜中一种鸡蛋摊的蛋皮),加少许醋,和大量胡椒粉,熬制的“海鲜酸辣汤”。这一切的一切,只需28元。

另:孔府的其他鲁菜也是不错,环境也算优雅,就是服务员岁数大了点,脾气差了点儿。

46.河北工学院附近大同门市场,二姐沙锅,酱羊骨天津一绝。吃了这,再也不想去羊

上树

47.十一经路的立交桥旁!有一家钱记烧烤店!价格公道味道正宗

48.我强烈推荐小妹麻辣烫,在体北体育学院附近,主营麻辣烫涮锅,好吃地说,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49.广东路上海道小学对过的肥记红焖羊肉价格实惠,6人100元左右

50.四平道和拉萨道交口的鸿成烤串店,很好。烤鱼才壹圆一串!!.

51.体院北的宝轩渔府不错,以鱼为特色,好吃,又不贵,不过的提前定座,因为太火了

52.医科大学对面得“巴瑜人家”。

53.第二南开中学南侧的一个彝族火锅,有点特色,但稍贵。营养价值据说不错

54.在家乐福海光寺点的一个日本拉面味道不错,也不贵。

55地点:金钟河大街店名:聚成耀特色:便宜实惠,菜色全,盘子大量多一盘八珍豆腐五个人吃不了还要打包!消费水平:呵呵看吃啥了两人70元能吃到打嗝。

56.温州米线,金街金元宝对面的路口里面,就是有二楼的那个胡同似的地方,在二层,里面,很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吃的人很多,味道也很不错.尤其是那的榨菜!!强烈推荐,还特便宜!!我说的只是分店,据说总店在金元宝后面.好象老塘沽人都知道,可是我没找到.(塘沽)

57.生煎包,在塘沽二中旁边,店不大,环境不错.包子很有特色.就是油大,不宜常吃.(塘沽)

58.伊斯蓝,知道三家店,上海道上外滩旁边两家,还有就是三大街泰达一中旁边,味道比较不错,4个人120元吃的不错了.(塘沽)

59.烧烤,推荐上海道上的野三坡.尤其受一个曾在凯悦饭店当大堂经理的香港朋友推崇.不贵.(塘沽)

60.泰发. 大泛华旁边,菜量大.推荐“海鲜扒茄子“28元那盘子大的吓人.味道好,价格适中.(塘沽)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外出务工,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还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以,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好这个问题。[10:59] [陈晓华]:对目前的一些地方招工难的问题,总量来看,农村劳动力是富余的,出现的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来认真研究解决。[11:00] [新华社记者]:陈部长,我知道您是农业政策方面的专家,我的问题是关于“三农”政策方面的问题。我想知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今后还将怎样发展?[11:02] [陈晓华]: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简要回答这个问题。[11:02] [陈晓华]:应该说,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可以讲,政策的取向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来展开的。[11:03] [陈晓华]: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耕者有其田”,组织农民进行合作生产,尽快地恢复农业和改变农村的面貌。[11:04] [陈晓华]:随后又进行了公社化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让农民吃了苦头。当然,在这个时期也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特别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很多工程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1:06] [陈晓华]:前30年政策取向不仅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积累工业化、城镇化的资金。所以,这个阶段农业对我们工业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11:07] [陈晓华]:改革开放率先从农村起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先是放开搞活农村经济,比如,我们给农民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比如,允许农民发展工副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11:08] [陈晓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目前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所以,整个农村政策的取向就是要推动城乡统筹。[11:09] [陈晓华]:所以,才有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对农民的补贴,免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推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和逐步建立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11:09]

新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

新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

新中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扩展和深化。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出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我国土地改革在全面展开。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免除了350亿公斤的粮食地租,实现了几代人“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文献看出:“农民在分得土地以后,是作为小的私有主而存在的……”;农民私有土地可以买卖、租佃,但要受一定的限制。为保护农民土地私有财产权利,当时的县人民政府普遍给农民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在这份全国基本统一法律文本中规定:农民土地房产“为本户(本人)私有产业,耕种、居住、典当、转让、赠与、出租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土地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随后几年的农业增长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年平均递增13.14%;棉花总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130.4万吨,年平均递增43.15%;油料由256.4万吨增加到419.3万吨,年平均递增21.17%。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0-11-09T09:00:43.72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晓明 [导读] 综上所述,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虽然经历曲折的发展,但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晓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3-02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于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曲折发展和蓬勃发展两个阶段。研究领域侧重于近现代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等方面。今后学界应当将中国农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农业与农村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综述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考察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的。本文主要以中国大陆相关研究为基础,回顾建国60年以来史学界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勾勒出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轮廓,为当前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学术背景资料。 一、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的状况 (一)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0) 建国初期,史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掀起了对中国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等问题讨论的热潮,深入探讨中国古史分期、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农民战争史等问题。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农业问题研究较少,成果主要有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李文治、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3辑)等资料集;关于晚清民国时期农业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史范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研究多样化的基本精神被忽视了,近现代农业问题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8-1990年,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全面展开,史学界对于近现代的农业问题研究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史学界有部分学者开始就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展开研究和讨论。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的农业危机》和《近代农业的困境及其根源》,分别论述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原因。《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改变,发展很慢但基本上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还有部分学者对近代农业改良进行探讨,并肯定了近代农业的发展。论文主要有:《从清末到民国的农业推广》、《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近代小麦良种选育》,分别对中国近代农作物推广,良种选育进行论述。《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对近代农业教育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桑润生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这些著作对民国时期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情况有所涉及。郭文韬、曹隆恭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教育、农业试验场、农作物改良、农具改良、农田水利和农业推广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这一时期地方性的农业史专著主要有:《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和《广西农业经济史》。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0-2009年) 9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农业问题普遍关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的相关的著作超过60种,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数量丰富。有关注全国范围的宏观农业情况,也有重视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的微观农业情况。一批关于农业政策、农业近代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和推广的学术成果陆续问世。近现代农业问题研究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农业近代化、农业政策和实践的综合性研究。其中,专著《农业改进史话》论述了晚清新政以来全国的农业改进情况,《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民国时期的农业》有专门章节论述农业科技问题。此外,一些学者分别对晚清、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时期的农业进行阶段性研究,例如:《试论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晚清时期农业近代化思路和实践》、《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述评》、《清末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农村改良政策述评》、《清末新政与中国农业近代化》、《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和《基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1912-1937)》等论文;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农业改良(1901-1916)》也对晚清和北洋政府初期的农业改良情况进行了论述。 2.对于农政机构、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品种改良和推广进行专题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1912-1928)》和《1940年代中国农政机构之专技人员》分别探讨了民国不同时期的农政机构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近代农业教育和科研在南京》、《论民初蚕业改良》、《民国时期美种烟叶在中国种植的演变》、《邹秉文和我国近代农业改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抗战前南京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简评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农业政策》、《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农业推广政策》、《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科技改良》、《略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1897-1937)》、《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试析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美棉推广》、《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和《浅析北洋时期的农业改良及其作用》等论文分别就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良种培育、农业改良和推广情况作深入探讨。 另外,《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等论著对民国的农业科研和新式农业教育进行了论述。 3.对于地区性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业耕种、农田水利、农业改良和农事试验机构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范围涉及江南、华北、东北、安徽、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广西、山东、山西、黑龙江和江苏等地。其中,综合性的研究包括:《近代山东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评价》、《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抗战时期贵州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抗战时期的广西农业改良》、《战时四川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华北农业近代化》、《清末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良》、《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民国时期小麦生产在华北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和《“黄金十年”江苏农业科技改良的困境及启示》等论文。在专题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农业试验机构、农业科技、新式生产工具、品种改良、农田水利、农业信贷、农业政策和粮食生产等方面,有《甘肃省第一所农业科研机构——甘肃省农业改进所的沿革变迁》、《抗战时期“贵州农业改进所”对贵州农业经济开发的推动作用》、《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民国时期陕西麦棉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民国和田社会农业水利组织、水权制度及其生产效用》、《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察》、《1912-1937年山西农牧业技术引进与本土化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与农业生产》、《论民国华北地区环境因素与以小麦为核心的轮作复种技术》、《民国时期广东蚕丝改良局述论》、《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考》《伪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讨论稿) [摘要]巨大成就:成立头29年,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成立后31年,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60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60年,是党和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的60年。全面认识60年来党和人民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和运用获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能够启迪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一、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同时,中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建设起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各类农产品成倍增产。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基础。 成立后31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中国从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30年来最突出的变化是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短缺经济商品和服务,实现由短缺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重大转变,工农业产品长时期内稳定地增产高产,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

2019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范文

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是三峡大坝全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60年来的辉煌成就,新华社从7日起根据国家统计局连续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开设“数据见证60年辉煌”专栏,以统计数据梳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伟大进步。 经济总量实际增加77倍,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翻番,贫困发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 国家统计局7日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首篇。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

入国家. 图表: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开始了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小型农机具的增幅放缓,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以来,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颁布实施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着,促进了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农机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向技术含量高、综合性能强的大型化方向发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备雏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基本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快速度向更广领域、更高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发展成就 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 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字直播 [人民网]:9月26日上午10时,国庆新闻中心(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和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网将进行现场图文直播。[09:45] [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周骏,欢迎各位前来采访。[10:24] [周骏]:新闻中心现在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先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先生来新闻中心,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10:24] [周骏]:下面请陈晓华副部长介绍有关情况。[10:25]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情况。[10:26] [陈晓华]:大家知道,秋分刚过,对于农业而言,正是看庄稼、论丰收的时候,如果大家现在到农村去转一转,就能感受到农村的一片丰收景象,体会到农民的喜悦之情。[10:27] [陈晓华]:这60年,对农业来讲是很不平凡的。可以说,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我想,这些变化至少体现在六个方面。[10:27] [陈晓华]:一是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我国粮食的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10:29] [陈晓华]:可以讲,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都多年居世界第一。[10:29]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句名言

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石油广大干部职工继承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企业宗旨,实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产生了一批最能代表石油人心声、最能激励石油人奋进、最有影响力的石油名言,经广泛征集评选,评选出体现时代要求、具有石油特色、职工广泛认同、对石油行业起到强大激励作用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1.我为祖国献石油 2.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4.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5.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 6.靠“两论”起家,靠“两分法”前进 7.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8.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 9.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10.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 11.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12.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13.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 14.人人出手过得硬,事事做到规格化,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台台在用设备完好,处处注意勤俭节约 15.抓基层,打基础,强“三基” 16.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17.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18.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 19.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使油田高产稳产 20.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 21.常把黄昏当早晨,誓用青春换石油 22.中国石油(或大庆油田等)为祖国加油 23.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24.走进石油门,当好石油人 25.共举一面旗,同唱一首歌 26.诚信守法,廉洁敬业 27.做诚信员工,建精品工程 28.岗位责任制的灵魂是岗位责任心 29.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你放心 30.自觉从严,好字当头,严细成风,精益求精

盘点新中国60年经典儿歌童谣

盘点新中国60年经典儿歌童谣 50年代经典儿歌童谣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儿歌童谣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反映着这个时代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有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歌颂土地改革,歌颂中苏联友谊,也有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儿童日常生活的。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 1、《我是一个小画家》作者/佚名 我是一个小画家,画了一朵大红花,大红花献给毛主席,毛主席见了笑哈哈。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自然会成为儿童歌谣歌颂的对象。儿歌中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要用一支最新的画笔,画上一朵最美的红花,献给敬爱的领袖毛主席。领袖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2、《小燕子》作者/王路王云阶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1956年六一儿童节,王路创作这首儿歌并在《长江文艺》

上发表。1957年,作曲家王云阶将儿歌略作改动后,谱曲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此后,这首《小燕子》便传唱大江南北。儿歌两段,以“小燕子,穿花衣” 和“小燕子,告诉你”领句,一问一答,充满了童真童趣。 3、《上学歌》词/石顺义曲/段福培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太阳公公出来啦!花儿也会笑;小鸟还会问候我,叫我早早起。起来干什么?起来去学校,天天早起不迟到。儿歌妙用拟人手法,想象大胆,自然轻快,就像孩子每天踏着歌声的节拍,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儿歌的结尾刻下了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4、《丢手绢》词/鲍侃曲/关鹤岩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那是一个没有电脑、缺少玩具的年代。放学后,课余间,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话题,政府、学界、民间恐怕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我国官方通常采用“平均数”和“绝对值”的指标来衡量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增长了100多倍,农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7.7%下降到现在的43.7%,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判断所有前题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即旧中国农民生活是“苦的”,新中国农民生活是“甜的”。由此得出一个“下溢假设”: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越做越大,农民生活就会好起来,精神面貌自然会好起来,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种机械的、僵化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单向的,统摄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制约、影响、决定生活方式选择和流变的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决定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当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特性;其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它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一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史,但归根结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史,是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历史。然而,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农民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前者是“先立后破”,后者是“先破后立”),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