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书中简爱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形象一直为女性读者所推崇,她作为平凡、卑微的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权社会的故事有很多女性主义的元素,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字:女性主义;简·爱;女性形象;平等

一引言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简·爱》是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是作者生平的诗意写照。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经历各种磨难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引人入胜,然而最令人感动的并不是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女主人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以及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选择的执着追求。引起了大量女性读者的共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侧重于抨击传统礼教和偏见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赞扬女主敢于反抗追求自由和尊重的精神。本文试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新对《简·爱》进行剖析。

二正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女性就受到男性的压制,男性会对女性进行支配与控制,父权体制就是制度化的男性支配。另外,男性会利用自身在力气上的优势令女性臣服或对女性施加重重限制,局限女性的发展或者在精神上给予其伤害,毁灭女性独有的能力、个性、自信。这种控制与支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对女性读者的误导。文学是想象的艺术,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作家内心女性形象的折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现实中的女性,但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西方男性文化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夏娃的形象是负面的,作为女性的始祖,她受蛇的蛊惑怂恿亚当吃下上帝不允许人类吃的禁果,使人类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并因此而世代背负原罪。[1]这一形象是灾难的元凶,是不幸的制造者。不仅如此,她还对男性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化身为妖姬、愚妇或者祸水。希腊神话或者圣经故事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形象。圣母的形象是正面的,其特征是高贵,诚实,奉献,谦卑和沌洁,完美的母亲和完美的贞女。她为女性基督徒树立了典范。很多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被描绘为美丽温柔、高贵贤淑,可以说是以圣母为原型的,也可以说男性作者在内心深处是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够拥有圣母一样的品质,而最好和固执、不屈、坚持自我

等形容词没有关系,因为这样会动摇男权的统治。以上两种女性形象是男性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偏离现实,也是一种歪曲的导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抨击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扭曲。

而《简·爱》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爱情小说中的。她不符合男性对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温柔顺从,优雅高贵都和她没有关系,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除此以外她还是桀骜不驯,反抗压迫的代名词。简爱小时候一直受舅母和表哥的虐待,但她从未选择低头或顺从,而是一直坚持为自己辩解,并进行强有力反抗。里德太太冤枉她时,她说:“我是不骗人的。如果我骗人,我就会说我爱你;可是我声明,除了约翰·里德以外,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你;这本关于撒谎者的书,你可以拿去给你的女儿乔奇安娜看,撒谎的是她,不是我。”[2]尽管年龄小,但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反抗意识,这都为她今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做了铺垫。她认为“如果我们毫无理由挨了打,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打回去,我确信我们应该要狠到能教训到那些打我们的人不敢再打。”[2]简爱被送到学校以后,这种意识也依然是存在着的。这一点表现在对洛伍德学校经理拉奥米·布洛克尔赫斯特的不满上。布洛克尔赫斯特做了一件事,他在简爱刚学校的时候就告诉其他学生说她是坏孩子,要大家远离她。简爱当时并未直接站出来,而是无可奈何在没有解决办法的情况下选择了容忍,这种压抑的反抗,直到她长大后才爆发出来,她无视布洛克尔赫斯特的挽留而执意要去当家庭教师。简爱的反抗就像一击战鼓,给平凡女性带来了强力一击,给予了她们无限振奋和鼓励。预示着女性想要在男权社会中站起来,就要像简爱一样,勇于反抗不公正待遇,做自己想做的。

区别于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爱还有着非常顽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从小孤苦失去父母,被寄养在亲戚家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在被虐待中坚强的活着,被送去孤儿院中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读书充实自我,为未来活得更好创造条件,最终拜托了孤儿院恶劣的环境做了家庭教师。《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也是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另外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和简爱非常相似。但她也非常坚强,对人生抱有乐观的态度,追求美好的事物,有坚定的理想和追求。简爱正式她自身的真实写照,她所塑造的这个人物正是对男权社会扭曲女性形象的一个有力反击,是对男权社会下受压迫和束缚的女性们的鼓舞和激励。另外,《简·爱》中还有一个女性的形象就是Rochester疯掉的妻子,她同样不同于以上两种典型女性。她是暴力反抗男性制度社会的化身。她告诉我们,在男性制度社会下,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一味地沉默顺从只会走向灭亡,受到压迫就要拿起手中的武器奋起反抗,而事实证明反抗就会有成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然而总结来讲可以归结为: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3]女性主义要求男女平等,这种平等并不是指体力上的平等。由于生理原因,在体力等方面的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女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男性确实无法相比和替代的。这种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是

两性的平等。要求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与男性有平等的地位。

这一点在《简·爱》中体现的尤其明显。首先,简爱说过这样一段话:“女人被认为是非常平静的。但是女人也和男人有同样的感受,她们和她们的兄弟一样,也需要锻炼她们的才能,也需要有努力的场地。她们忍受了过于严厉的限制,过于绝对的停滞,她们也会和男人一样感到痛苦,她们那些享有更多特权的同类说她们只应该限于做做布丁、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荷包,那未免太心胸偏狭了。如果因为超越了习俗宣称的范围,去做更多的事,学更多的东西,就因此而谴责她们、嘲笑她们,那也未免太没有头脑了。”[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简爱为女性受到的压迫感到不平,对那些认为女性只要顺从男性活动在家庭范围内的论断不以为然,并且含蓄的表达了应该给予女性追求同男性相同权力的机会而不应因此嘲笑责备他们。其次,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她在罗带着一群他的贵族朋友来的桑菲尔德庄园并与其中一位年轻美貌的贵族小姐调情时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对你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个机器人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能忍受得了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边被抢走,我的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肝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赠给了我一些美貌,许多财富,我就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5]简爱并不认为自己的卑贱、贫穷、矮小、平凡会对她爱他人的权力产生影响,无关出身贫富外貌他们在人格或者灵魂上都是平等的。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这一点在小说最后庄园被毁,罗切斯特已瞎时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当他失去了财富、地位、完美的容颜时他们的爱情依然可以无关金钱、地位、美貌,这两个纯洁平等的灵魂依然可以依偎在一起给予彼此温暖和爱意。最后一点,简爱拒绝做男人的附属品,一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也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说,“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6]。如果她留下来,她同已有妻子的罗彻斯特就不再平等,她甚至会沦为情妇,那样她的人格也不再独立,她会成为罗彻斯特的附属品。所以尽管在感情上她依依不舍,难以放手,甚至“疯狂”的想为爱情不顾一切,却艰难的保持理智“牢牢守住这个立场”因为她知道妥协了她就不再是她了,不以平等为基础的爱情也会变了味道。这种坚持在经受了更大的苦难从牧师表哥那里获得救助和温暖是也仍然没有改变。当圣·约翰向她求婚,要求她一起过传教士的生活时,简爱意识到圣·约翰并没有把她当做平等的人或者平等的妻子来看待,所以她拒绝了这桩有名无实的婚姻,因为那也不是处于平等基础上的爱情,答应了她还是会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始终要做自己的主人而非罗彻斯特及圣·约翰的他者。

《简·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一次对男权社会文学作品扭曲女性形象的有力反击,简爱矮小、不美却不自卑反而自尊、

自强、独立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推崇。她敢于追求平等的爱情,为此全力付出却又不为爱情冲昏头脑失去自我,一直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也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的女性读者勇于追求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小江著《夏娃的探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P6

?2):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3

?3):法〕西蒙·波娃著:《第二性——女人》,桑竹影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p9

?4):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61

?5):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83

?6):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95

?

?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2014-03-28戴锦华滕威海螺社区 T:那么,您仍然认为《简·爱》具有女性主义的意义吗? D:当然。《简·爱》之为一个历史文本,它曾携带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女性的颠覆。不是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才在性别的、女性的意义上讨论《简·爱》,而是在《简·爱》出版后不久。你一定还记得,早在1855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方特关于简·爱所写下的、激情澎拜的文字:“这就是那个莽撞的小精灵,她闯进了我们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打破了它的疆界,向它的原则挑战——随着简·爱的侵入,掀起了现时代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革命。……是的,那把法兰西推进混乱,在它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国家的政治大釜里的沸腾,不过是一场庸俗的沸腾。这里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法国不过是西欧强国之一,妇女则是世界的一半。……她是十足的斗士,不是天使。”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回到文本,我们反观故事的结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家庭的结论之畔,显而易见的是平等的代价:罗切斯特断臂、双目失明。似乎不需要引证弗洛伊德了吧,——没有比断肢和盲目更为直接的、在权力象征意义上的阉割隐喻。或已有太多的研究者曾指出,简·爱在婚礼之后,绝望地在自己内心寻找离开桑菲尔德的力量之时,引用了圣经式的语词——

T:马太福音——“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D:而情节中,名副其实地失去眼、手的却是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在多重意义上成了罗切斯特的荆棘地,这是他获得简·爱给予救赎的代价。用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说法,是《简·爱》开启了这个女性写作中不断复沓的“母题”:男主人公的致盲与致残成为他获救、获得幸福的前提事件。她认为这无疑出自某种女性的“敌意”或“复仇”,但我以为,她更有趣的描述则是“通过象征性的角色倒置实现情感教育的过程”:“男人必须懂得无助的滋味,不情愿却又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滋味。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明白,女人需要爱但讨厌做弱者。‘女人笔下的男人’想得到救赎,重拾人性的话,就必须找到做女人的感觉”。如果再度返回“帝国鹰”的意象,我们究竟应如何理解故事的结局呢(程巍的文章中描述为“折翼乡间”)?事实上,也就在重返桑菲尔德/芬丁之后,夏洛蒂两次使用“笼中鹰”(对应中第二次夜谈中的“笼中鸟”?)和被缚之鹰的表述,那么我们是否一定要引申出简·爱的故事的寓意是捕获帝国鹰或驯顺帝国鹰?我感到有些过度阐释了(笑)。只是想再次重申:激情与蒙难的情感结构可能是帝国认同,也可能是帝国抵抗——一如宪章运动。 再引申一步,尽管也许只是社会潜意识的流露:在简·爱文本中,你所说的那类局限——“职业女性”身份,或许也包含了女性经验所推动的、自觉、不自觉的对自由、平等作为乌托邦理念和作为社会实践的不同意味。在社会现实或曰实践层面上,自由和平等有着如此赤裸而残酷的前提限定:为生存所必须接受的奴役;以及践行平等、自由所必须的物质、金钱基础。要知道,在夏洛蒂的时代,家庭女教师几乎是受过教育却没有嫁妆的女性唯一的职业选择,以致在彼时,英国注册为家庭教师的女性竟高达265万之众。此间,一个小小的关节耐人寻味:在《简爱》的表述中,“独立”意味着经济自主,但它却不等于“职业女性”。因为获取一个职业——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屈指可数的选择(婚姻应是其中最主流的一种),仍意味着依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人身隶属。构成独立的真正条件是拥有“财富”:资产或资本。所以简爱在于罗切斯特重逢之际才可以自豪地声称自己是“独立的女人”。这是局限、也是彻悟:资本主义世界许诺的自由只是出卖自己的自由,且一经出卖便不复自由。罗切斯特愤世嫉俗的表述:多数“生而自由”的人为了金钱无所不从。索性再做一点过度阐释:简·爱的确超前,因为它也可以读作一个萨特版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表述:所谓自由,不是自由地接受罗切斯特的爱,自由的给出自己(十余年后,另一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便曾批评简·爱没有勇敢地为爱给出自己);自由的全部意义和可能,只不过是说“不”的权利;而实践自由便意味着自我放逐到荒原中去——简·爱的确如此,并几乎命丧于此(笑)。 T: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另外一个脉络上来,比如说《藻海无边》、《阁楼上的疯女人》,它将《简·爱》这个文本当中唯一一个特别清晰的携带着殖民地印记的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2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3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4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 5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6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7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 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9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0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11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3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4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15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16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 17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18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19 霍尔顿形象解读 20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奥斯卡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中似非而是的隽语对现实世界的重塑 23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24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25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26 英语课堂焦虑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7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28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29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30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31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中的美国梦(开题报告+论文) 32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33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34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35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 3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37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38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39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40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 41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极大地动摇了 人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和标准的认同,传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 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索。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立足于“译者主体性”,把性别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有了更广阔更合理的活动空间。本文探讨了在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和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期望在颠覆父权制二元对立中心话语的同时能建立多元共生的话语系统。 1女性文学从宗教翻译开始 早在l6世纪的欧洲,发表文学作品是男性的特权,女性只被允许翻译而不被允许创作,并且她们的文学活动被限制在宗教文本的翻译中,女性仅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就是从事圣经的翻译,因为人们认为这极为有限的文学活动不会使女性接触到更复杂的思想,显得比较“安全”。女性似乎也很“自然”地“认同”自己作为女性和译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女翻译家罗特宾尼尔·哈伍德(Lotbiniere Harwood)所说:“我翻译因为我是女性”[1] 。然而后来的女性主义译者在发掘这段历史时却意外的发现早期女性译者并未完全按照世俗和传统对译者 的要求——— “忠实”地对宗教文本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这一媒介暗中改变了宗教文献中的某些 原意,“加入了个人的政治宣言”[2] ,也就是说,女性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情况下,通过这种狭小空间的积极做着最大程度的反抗,表达了女性以翻译宗教作品为手段,试图摆脱文化歧视和性别压迫,达到女性解放的愿望。 2女性主义翻译哲学:突破二元对立思维 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元论和中心论,它往往假定了某种性别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决定的边缘;中心是本原和本质,而边缘是派生和非本质的。在这种中心论和二元论的关照下,男性、原作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译作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标 准是一元的,即:忠实。具有颠覆性的女性主义, 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否定“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以及权力中心”,她们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的理解是狭隘的,因过它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不容的二元对立思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这中问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把视线转到二元对立中的弱者,转到众多的他(她)者,使文化中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色被展示出来,被人们注视,为差异的合法性辩护[2],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质疑原文的权威地位,否定传统的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提倡译作和原作的共生共荣。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王素娟(197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译介学。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王素娟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简要地考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阐明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重写;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4-0072-04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Aug.2009Vol.23No.4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伊莎贝尔·阿连德是拉美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其细腻深刻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位女权活动家,阿连德不仅在作品里将女性人物放在主要位置,还通过这些角色反映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父权体制与男权主义的反抗。对阿连德作品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历史性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女性人物为文本分析的主体,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阐释。而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不仅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还通过男性人物与她们的交流互动来对其进行间接表达。因此,本文以作品中具代表性的男性人物为研究主体,试图从新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以阿连德《幽灵之家》、《爱情与阴影》及《月亮部落的夏娃》三部代表作为分析的文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的男性人物。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一小节简要介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传统与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推动拉美女性文学的该地区女性运动;第二小节则对作者和研究文本进行介绍,并根据研究角度将研究主体分为四类,以期能更系统、更细致地对其进行解读。第二章分析位于父权体制金字塔顶层的男性,即父权社会中的家长形象;第三章对深受父权体制影响的男权主义者进行分析;第四章则解读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性,即不同于男权主义者、能够与女性建立起平等关系的男性;第五章对徘徊于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进行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试图重建作者身处的父权主义世界,探究其作为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观点与态度,以期总结出其理想中的两性关系。最后,我们结合

简爱女性主义分析开题报告

简爱女性主义分析开题报告 题目:《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当时的英国社 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更是引 起了当时以及后代人的广泛注重,而中外学者对《简.爱》中的女性主 义也都持有各自的观点。 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探幽》(2020)表现了19世纪以跨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 妹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共同揭开了19世 纪英国小说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和“多余 的肋骨”,在父权社会的历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章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论述从奥斯汀到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小说 中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妇女从觉醒到抗争,从出走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她们以自己的亲自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表达妇女的心声,以女性 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 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她们的情感危机,道德困惑和反叛意识。 冯茜《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指出夏洛蒂.勃 朗特的小说在看似女性私人化的叙事中,透露着19世纪英国社会公众 事务中的诸多信息。夏洛蒂.勃朗特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转化 为写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小说折射出英国海外殖民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小说也不乏注重英国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产与婚姻关系折 射出诸多的社会问题。作品以边缘人向主流社会挺近的姿态,在双重 历史语境下实行着对权利的去势与挑战,实现着作者鲜明的平等意识 和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夏洛蒂的小说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与读者成 为“同谋”,叙说着女作家自身的焦虑与无奈。从其作品中能够看出,夏洛蒂是试图通过她的女性文本和阴书写突破女性自身的内囿和父权 制的历史语境,抵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和在语言、意识上的陌视。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简爱》与女性形象解读-最新年文档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简爱》与女性形象解读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欧 美,是妇女运动高涨并逐渐位移到文学、文化等领域的产物,集中地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之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深入地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女性特有的写作和表达范式,始终关注女作家的生存与写作困境,竭力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话语权对女性创作过程中的压制与诋毁,提倡一种新的属于女性自己的女性主义写作模式。其中不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如海伦娜?西索、露西? 伊丽加芮、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凯特?米勒特、弗吉尼亚?伍尔 夫等。女性主义批评阵容堪称强大,内容也极其丰富,具有独特 的风韵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女性主义批评填充了批评史的一个 重大空白,制衡着男性中心批评,结合女性自身的实际经验及文 化、文学创作实践,广泛开展文学批评实践活动,具有平衡性、经验性及实践性。”[1] 然而,女性形象问题一直是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持续关注的热点与研究重心。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意识始终以一种‘普遍性'的形式而存在着,男性以绝对权威的姿态主宰着女性的命运,无情的把女性变成他们独自占有的附属品。女性“作为种种物品确证男人主体的存在和社会地位,她隶属于男人,屈从于父权和夫权,从不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2] 这实际是在控诉以男性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女性完全被排除在以父权和夫权为主导的范畴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要以女性主义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以往的文学作品,努力挖掘出全新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建出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世界。 男性作家刻画理想中的女人,而女人写作是为了获得自由 以及本真的自我。因此,一些女性主义作品以另一种声音,试图纠正传统男性作家笔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寻找女性‘失落的声音'或者建构一种新的女性话语。” [3] 女性作家们用女性批评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以“反叛性”的阅读模式对以往的男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众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作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