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教师测试卷

初中语文教师测试卷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素质测试

初中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3年2月25日15:00—16:30;答题要求: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教育教学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A. 爱岗敬业

B. 关爱学生

C. 为人师表

D. 教书育人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项子能力属于教师()能力的范畴。

A. 教学评价

B. 教学设计

C. 教学实施

D. 教研科研

3. “教学如旅行”这个隐喻所对应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是()。

A. 过程模式

B. 目标模式

C. 诊断模式

D.主体模式

4. 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A. 教师与领导

B. 教师与同事

C. 教师与学生

D. 学生与学生

5.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 生本课程

6. 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蒙台梭利 C.赫尔巴特 D.杜威

7. “你能总结出这几个句子的共同特征吗?”是属于 ( )的提问。

A. 知识型

B. 理解型

C. 应用型

D. 分析型

8. 客观测验题的主要优点是()。

A. 能有效测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B. 教师出题简单和方便

C. 能有效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

D.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作弊

9.学生真正掌握了概念的行为指标是()。

A.能记住概念的定义 B.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C.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子 D.以上三点都正确

10.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

A.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注意B.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C.活跃课堂气氛D.对不认真听课的学生起惩戒作用

第二部分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1、对阅读教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C.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阅读教学是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12、课标对第四学段的写作评价的具体建议是()

A.写作评价,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B.写作评价,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积极向上思想感情。

C.写作评价,第四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习作。

D.写作评价,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闻。

13、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是()

A.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精读、略读和浏览的能力。

B.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和读好书的能力。

D.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4、初中阶段(7-9年级)的写作部分目标要求()

A.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6次,其他练笔不少于2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B.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C.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2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5、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课程。

B.语文课程是一门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课程。

C.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工具性课程。

D.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三、备课积累(35分)

16、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

(2),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起舞弄清影,。(苏轼《水调歌头》)

(5)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从师求学时“缊袍敝衣处其间”而“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8)《三峡》写景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17、文学知识填空(5分,每空1分)

(1)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3)《》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4)《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5)吴孙甫是《》中的人物,此书的作者为茅盾。

18、教材理解(每小题5分,共10分)

(1)《风筝》一文中,鲁迅先生妙用对比,使文章情感强烈,意蕴深厚。请具体阐释。

(2)你知道后人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的含义都有哪些解释?请写在下面。

19、诗歌鉴赏(10分)

琵琶行

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3分)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2)(4分)这节诗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请按乐曲表现特点的不同填空:

①表现乐声的粗重、紧凑的诗句是

②表现乐声的轻细、婉转的诗句是

③表现乐声的流畅的诗句是

④表现乐声的冷涩的诗句是

(3)(3分)选段结尾用“唯见江心秋月白”收束,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四、阅读能力(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泛阅读时代与我们的阅读向往

吴祚来

十年之前,我去一个青年学者家,他刚刚装修完成的家里居然没有书架。见我愕然,他就解释道,书都打捆放阳台上了,反正没时间看书,也就不设书架了。后来这位朋友下海经商去了,他说,他对读书写书有些厌倦了。

五年之前大学同学聚会,一位步入商圈并已有成就的同学说,过去学历史学的是皮毛,现在他一有时间,读的还是历史书,读书让自己觉得心里充实,而且自由地阅读让人快乐。

前不久见到一位书商朋友,已有数千万元资产,他望着自己公司里满架的经典图书说,等我不想经商的时候,我就将中外名著经典全部阅读一遍,静心读书才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2007年两会时,有政协代表提交议案,希望设立国家阅读日。这一提案却遭到余秋雨先生的批评,余先生在自己的博客里说,已经有世界阅读日了,再设立国家阅读日没有必要,而且网络时代的阅读使许多人沉迷其中,是在浪费生命,公众更应该多游历、实践、创造。无论是阅读方面还是在游历方面,余秋雨先生都远在一般学者之上,他对目前阅读情况的近乎偏激的评论令人深思,这样一个几乎终生阅读的学者,为什么如此看轻阅读?

汉以后儒家被定为国学之后,知识分子就以释四书五经为自己的学问之道,学论语问孔圣,不亦乐乎二千年,特别是科举考试,读书人不仅要阅读儒家经典,更要对诗云子曰背诵如流,学习是单面的、静态的、无实践性无科学观,导致传统文化中科学精

神与实践理性的严重缺失。这种学习模式通过高考得以传承,实用性与功利性阅读严重伤害了人们对阅读的感情,一旦不需要考试或应对性的论文写作时,人们就会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浏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阅读浏览浪费生命。

阅读过程没有师生交流与辩论,学习过程缺少游学与实践,不面向社会自然,而只面向书本与考试,我们的教育考试与阅读都在一个没有创新的模式里惯性地运行,无人质疑,无人改变。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才,就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文化视野与实践能力。

既然有一个世界阅读日,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世界性的读书日,让专家学者们走出书斋,向人们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方式,开列优秀书目,品评优秀作品,也可以介绍优秀网站、优秀博客,让不同的群体接受不同的专家指导,让不同年龄的人享受不同的阅读需要。孩子们要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获得成长的知识;年轻人要通过阅读掌握实用技能;老年人则通过阅读检视过去,或通过自由的阅读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不提倡过分阅读,但无论如何,阅读都会使人有所获益。

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影像的、网络的、图文的与文字的信息无所不在。城市里的人们在逃避信息、选择信息,也在浏览信息,许多的信息并不是人们真正的需要,每个人的心灵总在深深的地方期待着一种属于自己的阅读,使自己精神与文化获得提升的经典或杰出作品,才是人们愿意付出生命时间的东西。

20、(2分)作者说“实用性与功利性阅读严重伤害了人们对阅读的感情”,人们对阅读的感情本应是;而现实中却是。

21、(3分)文章结尾,作者说“每个人的心灵总在深深的地方期待着一种属于自己的阅读,使自己精神与文化获得提升的经典或杰出作品,才是人们愿意付出生命时间的东西”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2、(5分)【链接材料】(1)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统计,2011年中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而日本、韩国、法国、以色列人均阅读图书分别为40本、11本、20本和60本。来自网上的一项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2)“新华网”曾针对“教师阅读”作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阅读主要还是围绕考试转,围着分数转。

可见在中国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们要想大量阅读并爱上教材教辅之外的书籍,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

2013年我区教育局工作部署中,强调指出“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并把今年作为我区全体教师的“读书之年、学习之年”。

读完这段材料后,结合文章,你认为在这个“泛阅读时代”中真的解决不了“教师不读书”、“泛读书”的问题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例评价(15分)

23、请根据新课程理念,评价以下教学片断中教师的做法,并针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课例片断】

师:下面进入“挑战自我”环节,请同学们观察油画《父亲》,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这位老人。(学生开始观察构思。)

师:(巡视,估计学生基本完成)谁愿意把习作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之后加以评点。

(学生先读自己的描述,后是评论,教师也适时加以点评)

师:课前,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投影自己的习作),大家看看,老师写的和刚才几位同学的相比,那一个更好?

生(不假思索,几乎是异口同声):“老师写得好!”

(经查实,老师的习作根本不是自己写的,而是网上下载的现成的例子。)

评价:

修改:

六、教学设计(20分)

24、请为《桃花源记》(教材七年级下)一课作教学设计

附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