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34βe12、P63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III 前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实验材料 (3) 1.2主要仪器和设备 (3) 1.3实验方法 (4) 1.4免疫组化评分标准 (5) 2实验结果 (7) 2.1MEC病理组织学分型 (7) 2.234βe12和P63在NSG组和MEC组中的表达 (7) 2.334βe12和P63在不同的MEC组织病理学分型中的表达 (7) 2.434βe12和P63的表达与MEC临床表现的关系 (8) 3讨论 (10) 4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综述 (17) 附录 (26) 致谢 (29)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30) 个人简历 (31)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βe12、P63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摘要 目的: 本实验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34βe12、P63在涎腺的正常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s,NSG)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二者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本实验的研究标本来自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的石蜡标本(时间为2006年1月-2014年1月),其中正常涎腺组织(NSG)为1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为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二者在各组织块中的表达情况,所得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4βe12在10例NSG组中无表达,而在35例MEC组中有30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5.7%,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e12在MEC的20例高分化组和15例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80.0%)和14例(阳性率为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e12在31例无复发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9%,4例复发组全部表达,复发组的34βe12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1);34βe12在31例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9%,淋巴结转移组中4例全部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的34βe12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34βe12与黏液表皮样癌以肿瘤部位、性别、年龄各组之间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63在NSG组和ME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1.4%,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63在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2例(阳性率为60.0%)和13例(阳 I

临床病理病例分析一

病例一 患者男,24岁,工人。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此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周围,入院治疗症状有所减轻。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昨日开始咳嗽,咳痰,今晨咳痰带有少量血液,无胸痛。 查体: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 今日下午2点1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点50分死亡。 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清 申请病理解剖:患者家属及医生要求查明死亡原因。 解剖记录摘要:身长174厘米,体重60公斤。大体检查: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左股静脉:大部分变粗变硬。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有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枝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镜检: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少数处为混合血栓结构(可见少量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左肺小动脉分枝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思考题: 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 2、肺动脉内为何种病变?根据是什么? 3、左肺小动脉分枝内为什么会有肉芽组织?本病例有没有肺淤血,是急性还是慢性? 4、死亡原因及其过程、机制? 病例二 患者男,23岁,医务工作者,7月1日入院。7月3日死亡。 主诉:右足拇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烧二天。 入院前数天右足拇趾跌伤感染化脓,在未麻醉下用酒精烧灼的小刀自行切开引流。入院前二天即感畏寒发烧,局部疼痛加剧,入院当天被同宿舍职工发现高烧卧床,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80/50mmHg。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跳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身皮肤有多数瘀斑,散在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EZH2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饶志跃杨国奋①蔡木炎② 邓海霞廖奕佶谢丹摘要目的: 探讨EZH2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EZH2小干扰RNA (siRNA )转染卵巢癌OVCAR-3细胞株,Western blot 方法分析OVCAR-3细胞中EZH2的蛋白表达;MTT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另外,应用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EZH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mRNA 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ZH2siRNA 能明显降低OVCAR-3细胞的EZH2蛋白表达,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P =0.032);转染EZH2siRNA 的OVCAR-3穿膜细胞数,在侵袭实验中,siEZH2组为29.3±5,与对照组(51±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7);在迁移实验中,siEZH2组的迁移细胞数为51.6±7.7,显著低于对照组(72.3±11.7,P =0.036)。RT-PCR 检测发现,卵巢癌组织中的EZH2mRNA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免疫组化实验中,61.0%的卵巢癌组织呈EZH2蛋白高表达,而且与卵巢癌的T 分期、N 分期以及FIGO 分期显著正相关(P <0.05)。另外,单变量生存分析发现EZH2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P =0.007);多变量分析显示EZH2是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参数(P =0.047)。结论:EZH2在卵巢癌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EZH2高表达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分子指标。 关键词卵巢癌EZH2RNA 干扰预后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23.001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部(广州市510060);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②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 本文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772334)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04B35001004)通讯作者:杨国奋pgf_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887508.html, Effects and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 of EZH2Gene in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Ovarian Carcinoma RAO Zhiyue 1,YANG Guofen 2,CAI Muyan 3,DENG Haixia 1,LIAO Yijie 1,XIE Dan 1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Guofen;Email:pgf_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887508.html, 1 Research Division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Guangzhou 510060,China 2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Guang-zhou 510080,China 3Pathology Department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Cancer Center,Guangzhou 510060,China Grant support: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77233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ZH2gene on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and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EZH2in ovarian carcinoma tissue,as well as its clinicopathologic signifi-cance.Methods: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targeting EZH2was applied to transiently knock down EZH2in ovarian can-cer OVCAR-3cells,and the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EZH2in the OVCAR-3cells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The level of cell prolifera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MTT assay,and the invasive and migrative ability were examined by Tran-swell assay.RT-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ZH2mRNA and protein status in ovarian cancer tissue,respectively.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s,EZH2siRNA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EZH2in OVCAR-3cells and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cells (P =0.032).The number of invaded and migrated OVCAR-3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siEZH2group than in siLuc group,respectively [invasion:(29.3±5)vs (51±6.8),P =0.027;migration:(51.6±7.7)vs (72.3±11.7),(P =0.036)].The upregulated EZH2mRNA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in ovarian cancer tissues compared with normal ovary.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EZH2high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61%of ovarian cancer tissues and its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 stage,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FIGO stage.In univariate analysis,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expression of EZH2and shortened pa-tient survival (P =0.007)was displayed.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EZH2expression (P =0.047)was evaluat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parameter.Conclusion:EZH2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ovari-an carcinoma.High expression of EZH2is an independent molecular marker of unfavourable progn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rcinoma. Keywords Ovarian cancer;EZH2;RNA Interference;Prognosis ·基础研究·

(完整word版)临床病理学

一、乳腺癌 1、病因:多因素 ①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缺乏体力活动 ②生育 ③激素失衡 ④特殊环境暴露等 ⑤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 BRCA1:(染色体17q21)45%遗传学乳腺癌和80%乳腺癌伴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 BRCA2:(染色体13q21)突变与1/3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2、绝大多数乳腺癌实际上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3、双侧乳腺癌——两个月内双侧乳腺发生原发癌。预后较差 4、术后病理分期(pTNM):根据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获得的资料对临床分期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帮助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5、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妊娠、肿瘤大小、炎细胞浸润、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情况等 6、癌前病变:包括小叶性肿瘤(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7、肿瘤播散 ①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②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等。少见部位如腹膜表面、腹膜后、胃肠道、卵巢等生殖器官。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少见部位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学类型多见 8、预后 ①组织学相关因素: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增殖状态、淋巴结专业和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机体反应(淋巴细胞的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等) ②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是否妊娠、肿瘤部位和大小等 ③分子标记基因表达相关因素:ER、PR和ERBB2阳性状态、P53表达、LOH等 ④目前多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指标来评估预后 ⑤有利:ER、PS2+、nm23高表达、P27高表达等 不利:Ki-67、PCNA、Her-2、P53基因突变、CEA等 9、微浸润的定义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10、组织学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11、乳腺肿瘤分期: ①使用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②作用:用于判断复发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12、肿瘤分子标志: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临床病理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 临床病理科培训细则 临床病理学是以诊断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对人体组织材料进行病理学分析,为疾病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也是研究疾病的发生二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方法.同时,临床病理学可以提供临床应用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解释和为进一步做出适当检查和治疗提供建议.临床病理科包括:消化系统病理二呼吸系统病理二心血管系统病理二女性生殖系统病理二男性生殖系统病理二泌尿系统病理二神经系统病理二皮科病理二骨关节及软组织病理二淋巴造血系统病理二口腔病理二内分泌系统病理二分子遗传病理及细胞病理等亚专业. 一二培训目标 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能够处理医院病理科日常业务,解决病理实践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正确处理临床病理资料,培养对科学研究和亚专业发展的兴趣.注重住院医师独立学习能力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培养.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临床病理科工作的能力. 二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病理科范围内各个专业及相关科室轮转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各专业技能领域的全面轮转;理论结合实践,自学经典教科书并结合文献阅读,参加各层次讲座和学术活动;了解科主任领导二住院总管理二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临床病理科教学工作,高年资医师指导低年资医师.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直接参与病理科的一线实践工作,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每个阶段结束时,由培训负责人进行考试并签字,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年的学习.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见表1.一一

临床病理科培训细则 表1一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时间(月)临床科室:包括放射影像二超声诊断.3(第1年) 3(第1年)病理技术:包括病理标本检查和档案管理二常规制片室二免疫组化室二分子病 理室或电镜室 组织病理诊断和(或)分子病理诊断24 细胞学技术及诊断3 合计33 三、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病理技术(3个月) 1 轮转目的 熟悉:医院病理科日常工作技术流程;常规病理技术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理论和操作;病理资料档案管理;了解病理技术的新进展. 2 基本要求 见表2. 表2一病理技术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室内容最低数量 取材和切片制作室掌握各种不同组织的固定方法及固定液配制方 法,了解切片处理程序及原理 掌握标本预处理二大体标本取材的基本规则 掌握组织包埋二切片方法200个蜡块包埋及切片 掌握常规苏木素二伊红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200张切片染色 了解脱水机二包埋机及切片机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冰冻切片的原理及基本操作技巧20个冰冻组织块 电镜室了解电镜制片的基本方法及技巧10例 了解选取及固定电镜标本的正确方法 了解正常组织及细胞在电镜下的形态 了解电镜在生物医学及病理诊断中的适用范围

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基底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3T09:34:0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杨立1 袁红芬2 [导读]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基底细胞病变,以皮肤基底细胞样细胞呈不规则增生为特征的一类恶性皮肤肿瘤。 杨立1 袁红芬2 (1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561000) (2贵州省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儿科 561000) 【摘要】目的分析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例特点,以降低基地细胞癌的临床误诊率。方法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疑似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120例,其中确诊82例,对其手术后的癌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从发病的部位来比较其误诊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误诊率差异比较小(P>0.05),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的误诊率来看,60岁之前误诊率高,与总的误诊率比较有差异(P<0.05),且差异有意义,结论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的诊断很容易发生误诊,但是对容易误诊的疾病类型的主要特点进行掌握,做好临床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基底细胞癌的确诊率,及早确诊,及早对症治疗,减少此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病理检验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093-01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基底细胞病变,以皮肤基底细胞样细胞呈不规则增生为特征的一类恶性皮肤肿瘤。根据临床形态将基底细胞癌分为结节溃疡型、局限性硬皮病样型、色素型、纤维上皮瘤型、浅表型等五种。此病在临床较常见,其临床误诊率也相对较高,常见的误诊类型是色素型型,此类癌组织通常呈浅表扩散型或结节状生长,多为单发,瘤体中央可出现破溃,基底部淤血、结痂。肿瘤中有大量的黑色色素,主要是由肿瘤内非肿瘤性黑素细胞合成而产生的,且在肿瘤内分布不均。色素型皮肤基底细胞癌在临床上确诊较困难,易被误诊为色素痣等色素性肿瘤。色素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上很少转移,但其可致局部的组织破坏、局部毁容、甚至出现死亡,所以早期确诊此病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82例,男性37例,女性45例,男女比例1∶1.22,发病年龄在42-87岁之间,年龄分布∶42-49岁14例、50-59岁21例、60-69岁29例、70-79岁15例,80-87岁3例,其中≥50岁62例(8 2.9%)。病程2个月-40年。82例患者中60例(7 3.2%)户外工作者。发病部位:眼睑部37例,面颊部10例,鼻背部18例,胸前9例,肩背部5例,足心3例。 1.2 病理分析[1] 对82例疑似基底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可疑组织病理检查。全部患者的活检组织标本或手术切除标本都进行病理学检查,对其标本进行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进行病例标本检测的医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光镜操作能力,所有标本尽量在一位检测人员的检测下进行,减少误差。 1.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额计量资料进行分类,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P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符合的有55例(67.1%),与病理诊断不符27例(32.9%),其中临床病理诊断是脂溢性角化病的14例,色素痣8例,日光性角化病4例,鳞癌4例,黑色素瘤2例。确诊后基底细胞癌患者的年龄分布为:42-49岁4例、50-59岁7例、60-69岁20例、70-79岁12例,79-87岁2例,其中≥50岁51例(92.7%),病程2个月-40年。55例患者中46例(83.6%)户外工作者。发病部位:眼睑部28例,面颊部12例,鼻背部7例,胸前3例,肩背部2例。从发病的部位来比较其误诊率,统计数据显示,不同部位的误诊率差异比较小(P>0.05),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的误诊率来看,60岁之前误诊率高,与总的误诊率比较有差异(P<0.05),且差异有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表1 基地细胞癌患者病理鉴别误诊率(n/%) 年龄(岁) n 病理学检测确诊后误诊率(%) 42-49 14 4 71.4* 50-59 21 7 66.6* 60-69 29 20 31.0 70-79 15 12 20.0 80-87 3 2 33.3 合计 82 55 67.1 注:*为P小于0.05 3.讨论 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再基底细胞或者是毛囊外根鞘细胞,此类肿瘤由具有异型、大小相对较一致的成熟的基底细胞组成,肿瘤组织细胞聚集成巢状、索状等不规则的形状,其周围的一层细胞一般呈栅栏状排列,与周围组织间有裂隙[2]。在临床实践中,皮肤基底细胞癌要与脂溢性角化病、毛发上皮瘤、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日光性角化病、鲍温病等多种皮肤疾病变相鉴别[3]:(1)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基底细胞为良性增生,病变往往突出于皮肤表面以上,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角化亢进和生发层出现乳头状瘤样增生组织,肿瘤下界光滑,无浸润。(2)毛发上皮瘤:瘤样组织分布对称,瘤细胞光镜下呈筛状,一般与表皮有间隙,裂隙处于瘤间质内,经常可见角质囊肿、毛球,炎细胞浸润较少。(3)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此类癌细胞为嗜碱性,细胞间桥数量少,无角化,能观察到明显的核分裂像,癌巢周围没有裂隙和间隙,没有栅栏状排列组织。(4)恶性黑色素瘤:色素型皮肤基底细胞癌其肿瘤组织细胞内有大量的色素颗粒,容易误诊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表现是细胞异形性比较大,周围没有栅栏状排列,向下向表面均有侵犯。(5)日光性角化病:此病表面角化不全,基底细胞往往被非典型鳞状细胞所代替,鳞状上皮肥厚或受内环境的影响萎缩变薄,还会出现真皮层轻重不同的轻度炎症。(6)鲍温病:主要表现是出现表皮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棘层有不规则增生导致棘层肥厚,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会出现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大,核深染不一,胞核明显异型。

-免疫组化的在病理中的临床意义

1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 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预后越好。 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

胞核抗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nm23蛋白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存活期相对较长。 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阳性反应 弱阳性或阴性。 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但是也有一些非胃肠道来源的肿瘤可表达villin,如子宫内膜样腺癌、卵巢粘液性癌、肾细胞癌和小部分肺癌。也有一些专家报道Villin在部分宫颈内膜腺癌病例中表达。 肝癌的诊断:Vill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出毛细胆管结构,因此它也可能在表达部分肝癌的管状结构上很有用。多克隆CEA是用于此目的的第一种试剂,而且CD10 (CALLA)在表达肝癌的该结构上也非常有用。多克隆CEA、villin和CD10 (CALLA)在肝癌病例上的表达,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因此如果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建议将这三种抗体共同使用以协助疑难病例的诊断。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的应用:Villi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上也很有帮助。众所周知,类癌和胰腺的胰岛细胞肿瘤具有相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仅在形态学上区分这两种肿瘤几乎是不可能的。Villin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据文献报道在85%的胃肠道类癌病例中有villin的表达,但在胰岛细胞肿瘤上

临床病理考试

. 1、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的名称和来源,一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对照组的意义)。结果判断 一抗: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 二抗:羊抗小鼠生物素标记抗体; 一抗的定位预测:表达在肺组织的细胞浆中; 实验方案:选择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三组石蜡标本切片。通过抗体标记VEGF,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判定相关蛋白表达与肺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生物学意义: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其相关的特异性受体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作用。 临床意义:通过了解非小细胞肺癌VEGF的表达,可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预后,从而指导抗肿瘤治疗。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对照组,对比所研究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结果判断:免疫组化染色后,利用电脑的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读,对染色结果定量分析。掌握以下原则:阳性细胞定位是否明确,是胞膜、胞浆还是胞核阳性间质清晰,无背景着色;阳性细胞要在5%以上,才能定为阳性;参考评价:<5% -, 5%-25% +,25%-50%++,>50%+++。 2、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及盲点 范围: 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癌基因蛋白的应用;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微小病灶的发现;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指导肿瘤的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盲点: 由于抗体稀释度、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问题、试剂盒选择、操作中时间、温度、染色过程等因素使其在结果判断上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因素很多,使结果判断的标准化问题尚难统一;存在抗原抗体交叉反应、抗原联合表达等问题 3、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举两例说明 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2种以上的抗体,除了能够阳性正面证实的抗体,还要有能阴性反面证实的抗体。 例如: a.Keratin,Vimentin,LCA,S100四种抗体组合。Keratin角蛋白,存在于上皮细胞,Keratin 阳性且其它阴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癌或生殖细胞瘤;Vimentin波纹蛋白,存在于间质细,LCA存在于血细胞,Vimentin和LCA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淋巴瘤;S-100 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Vimentin和S100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Vimentin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肉瘤。 b.胃肠道间质瘤GIST检测CD117,DOG-1,CD34;鉴别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 4、何谓靶向治疗?举两例说明 在细胞分子水平,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的一个蛋白质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特异地作

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 基本概述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也称粘液表皮样肿瘤(mucoepidermoid tumor),在涎腺肿瘤中占5%~10%。Stewart等根据其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将其称为粘液表皮样肿瘤,并又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类。WHO也曾采用粘液表皮样瘤的名称,但以后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命名分类并不恰当,认为此肿瘤全部为恶性,应称为粘液表皮样癌,并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WHO1990年修订的涎腺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已采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粘液表皮样”一词并不完全合适,但基本上反映了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1] 发病原因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2]临床表现 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者最多,约占70%以上。小涎腺者常见于腭部,其他部位,如磨牙后区、颊部、上唇、下唇等部位则少有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5∶1。高分化者常呈无痛苦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腮腺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手术后可以复发,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血道转移更为少见。与高分化者相反,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可出现血到转移。术后易于复发。因此,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术低度恶性肿瘤,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属高度恶性肿瘤。前者较常见,后者少见。 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高分化型,占多数,一般为无痛性肿块,生长较慢,病程较长。肿瘤体积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质偏硬,活动,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可为囊性,亦可为实性。发生于腭部或磨牙后区者,可见肿块在粘膜下呈淡蓝色或暗紫色,粘膜光滑,质地软,穿刺可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体。 低分化型肿瘤生长较快,常伴疼痛。边界不清楚,呈弥散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破溃而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并有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有时可形成涎瘘。发生于腮腺者,累及面神经时可发生面神经瘫痪症状及面肌抽搐症状。发生于腭部者,可能破坏硬腭。[3] 辅助检查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 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 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 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 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 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由于抗体较昂贵, 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 辅助作用。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 1. 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 (AE3 ),CK low ,CK-pan , CK19,CK7,CK20,EMA,CEA, -CA15-3,SCLC , E —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TTF-1 AFP。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 2 .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 ,Lysozyme ,AACT , CD68 MyoD1 ,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 .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 ,NSE,S-100 : 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 T cell 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 标记物:CD-20 , CD79a , CD23,CD10 ,Kappa , Lambda CD21 CD38 , CyclinD1 ,Bcl-2。 其它:LCA,CD15,CD30,MPO ,CD34,TdT,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的系列检查和意义 1. 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Ki-67、P53 ) ER、PR阳性,90 %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C-erbB-2阳性(2+ —3+ )可服用抗Her-2 基因药物。如果ER和PR均阴性,C —erbB —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Ki-67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的细胞生长速度。Ki-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P53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据报道,国际上目前有抗P53基因阳性的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2. 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 (促黄体生成素),FSH (卵泡刺激素),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 (促甲状腺素),PRL (泌乳素)GH (生长激素)。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3. 恶性肿瘤的Ki-67和P53常规检查 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部肿瘤的复发、转移取决于Ki-67值和P53值,而与肿瘤的组织的分型关 系不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和P53值超过50%,预后不佳,相反,如肿瘤的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Ki-67和P53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的预后稍好。—4. GIST (胃肠道间质瘤)和EGIST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 GIST是90年代新发现的肿瘤,过去均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现在经过一组免疫组化

浙大临床病理考试

1、简单设计一个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方案来研究一个课题(一抗和二抗的名称和来源,一抗的定位预测;实验方案,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实验设计(每个对照组的意义)。结果判断 一抗: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二抗:羊抗小鼠生物素标记抗体; 一抗的定位预测:表达在肺组织的细胞浆中; 实验方案:选择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肺组织三组石蜡标本切片。通过抗体标记 VEGF,经过免疫组化染色后判定相关蛋白表达与肺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生物学意义: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其相关的特异性受体选择性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作用。 临床意义:通过了解非小细胞肺癌VEGF的表达,可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预后,从而指导抗肿瘤治疗。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对照组,对比所研究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结果判断:免疫组化染色后,利用电脑的病理图文报告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判读,对染色结果定量分析。掌握以下原则:阳性细胞定位是否明确,是胞膜、胞浆还是胞核阳性间质清晰,无背景着色;阳性细胞要在5%以上,才能定为阳性;参考评价:<5% -, 5%-25%+, 25%-50%++,>50%+++。 2、免疫组化的应用范围及盲点 范围: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的意义;癌基因蛋白的应用;对肿瘤增生程度的评价;微小病灶的发现;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指导肿瘤的治疗;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盲点:由于抗体稀释度、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问题、试剂盒选择、操作中时间、温度、染色过程等因素使其在结果判断上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因素很多,使结果判断的标准化问题尚难统一;存在抗原抗体交叉反应、抗原联合表达等问题 3、何谓“套餐式”免疫标记?举两例说明 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2种以上的抗体,除了能够阳性正面证实的抗体,还要有能阴性反面证实的抗体。例如: a.Keratin,Vimentin,LCA,S100四种抗体组合。Keratin角蛋白,存在于上皮细胞,Keratin阳性且其它阴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癌或生殖细胞瘤;Vimentin波纹蛋白,存在于间质细,LCA存在于血细胞,Vimentin和LCA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淋巴瘤;S-100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Vimentin和 S100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神经内分泌肿瘤;Vimentin阳性的结果可以筛选出可疑肉瘤。 b.胃肠道间质瘤GIST检测CD117,DOG-1,CD34;鉴别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 4、何谓靶向治疗?举两例说明 在细胞分子水平,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的一个蛋白质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后会特异地作用于致癌位点,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举例: 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吉非替尼治疗EGFR阳性肺非小细胞肺癌

病理学病例分析(1)

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 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医院需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萎缩-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 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 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 参考答案: 1. 慢性萎缩性胃炎 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 男,65岁李某。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

临床医学论文: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转化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医疗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提高,生存率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没有明显改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时对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不甚了解,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具有临床价值并不确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医学教育的观念造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存在鸿沟和隔阂。因此,只有临床医生了解基础医学研究知识及研究方法,与基础研究学者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这就需要在医学生医学教学中体现转化医学的理念,而病理学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著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