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化教育

诗化教育

诗化教育
诗化教育

我的理想——“诗化教育,享受快乐”

我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说说我眼中、我心里的“诗化教育”。

诗,究竟是什么?

孔子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说诗歌是自己愿望的表达。你放在心里,不表达出来,诗歌就是你的梦想、你的愿望;你表达出来,并把它说出来,它就是诗歌。2500年前的孔子,对诗的界定就是三个字:“诗言志。”

“诗人所言,字字皆我所欲言,又非我所能言。”这是王国维大师说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是有差异的,人群是有差异的,物质是有差异的——语言当然也是有差异的。然而“诗化教育”不等于诗歌教育,“诗化教育”甚至和诗歌这种文体本身并没有细密的关联。“诗化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的境界,在这里,诗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意味着优雅,意味着美好,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幸福,意味着对庸俗功利的教育现实的远离和抵制。

二、“诗化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诗意的本质是什么?诗意的本质首先是自由。人拥有自由的心灵,自由的世界,才有创造的状态,才能产生诗意的感觉。

“诗化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体现在班级里,不是说让学生随便地打打闹闹、迟到旷课,那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的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个性张扬的自由。在这样的班级里,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呼吸,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可以自由地思考、发言,老师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可以和老师辩驳。一个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充分打开、让孩子的精神充分舒展的班集体,是最佳的班集体,因为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的潜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我的课堂上,我也极力鼓励孩子们表现得机敏,活跃,勇敢,发言脱口而出,观点新鲜惊人。这种状态是怎么来的?我认为应该是老师精心营造的结果,与学生敞开心扉的结果,对学生尊重包容的结果。在这种自由的氛围里,学生的机敏和睿智,就像花朵遇到春天一样,开放是一种必然。

450年前,瑞士的一名钟表制造专家到埃及去旅游,他看到由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如此精密,他大胆推翻了历史上已成为定论的看法——金字塔是由奴隶制造的,认为这样精密的建筑一定是由自由人创造的。为什么呢?他是从自己的体会得出来的。

一战时期,他作为一名高级制表匠,被敌人抓进了监狱,并被强制生产手表,但他和自己的伙伴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将表的精度提高到原来的水平,他一直以为是环境和技术不行。后来他们越狱到了波兰,这批人在同样技术条件下又开始制造手表,奇怪的是,现在制造的表却达到了原来的精准度。这时他才明白,

制造一块瑞士钟表所需要的1280道工序、一个小部件240次的打磨,如此复杂纷繁的流程,在一种不自由的、受压迫的、不自主的环境中,在一种被强迫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圆满完成的。他得出结论,一切精致的成果都是在一种自主的环境下、在自由舒畅的氛围里完成的。结果到了2003年,埃及专家根据出土文物重新研究发现,金字塔确实是由当时一批拥有自由身份的匠人创造的。由此可见,自由是多么的重要。在精神能够自由舒展的班集体里,学生的学习才可能达到高效。特别喜欢全国著名教育家李希贵的一本书,就叫《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建议大家都来读读。

“诗化教育”的第二点就是它应当是充满情趣的。

情趣对于语文教学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于中小学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要。一个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人,一个端着架子没有一点童心童趣的人,是不可能走入孩子的心灵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喜欢的——孩子不喜欢你,怎么可能投入热情和真诚来学习呢。所以说,没有情趣的课堂绝对不可能是诗化的课堂;没有情趣的老师不可能是诗意的老师,没有情趣的教育也不可能是一种诗意的教育。

“诗化教育”特征或者说本质的第三点,应当是和谐。这种和谐,首先是班级环境的和谐,然后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

在我的班级墙面布臵上,我就刻意在做这一点。我不喜欢充满压力的评比台和证书展览,个人的小小念头是:我不想让我的学生们把学习看作一件十分功利的事情。我喜欢把墙面布臵得——鸟语花香一点儿,再配合上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让孩子们每天生活和学习在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里,不急功近利,不矫揉造作,用一颗单纯的心灵去享受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当然,享受的不仅仅是环境和花鸟,更多的是这种和谐的发展空间。

“诗化教育”的第四个特征是幸福。我个人认为这是“诗化教育”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从传统上讲,我们是一个幸福文化比较缺失的民族,很多时候我们把受苦受难当做幸福。你看我们的小孩从一出生,就为父母、为社会背负着使命。作为家长,很多人生儿为了养老,小孩刚一出生,就被当作养老工具了:“你好好学,好好干,我将来可就指望你了!”一旦上学,就被老师告知要“头悬梁,锥刺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稍稍懂事,就有忧国忧民之士把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担子往稚嫩的肩膀上压……

在海边上有一个渔民,他只有一艘船。每天他只出一次海,只打一网鱼,卖掉这网鱼,一天就算没事了。一个远洋货轮集团的老总,放下了繁忙的工作到海边度假,遇到了这个渔民,他感到很奇怪。他问:“你为什么不多买几艘船?”渔民说:“我多买几艘船干什么?”“多买几艘船你能打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

“我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再买几艘船。”“再买几艘船干什么?”“再挣更多的钱。”“我挣更多的钱干什么?”“那你就可以和我一样拥有远洋船队。”“那又能干什么?”“那你就可以和我一样悠闲地漫步海边,享受生活。”“先生,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吗?我现在就漫步在海边,享受生活啊。”奋斗到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说,“诗化教育”注重的不应是结果,而应是过程,要让孩子每一阶段都幸福,这就抓住了核心。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重复的,更是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没有回程的旅行,过去了就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再回头。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抓住每一天,重视孩子每一天,重视孩子每一个星期,重视孩子每一月,重视孩子每一年。不但让我们自己,也让孩子幸福地度过,诗意地度过,过得有点诗情画意,有点情趣滋味。

结语:

“诗化教育”,是不是在语文学科,在艺术类学科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实不然。诗意的课堂不一定是教诗才有诗意,不一定紧皱眉头长吁短叹、不断地抒情才有诗意,诗意在你的心中,诗意在你的情感,诗意在你一举手一投足的气质当中。

一个有学养、有书卷气、情趣高雅的老师,他无论教体育还是教美术、数学,都能教出诗意。体育,表现了人类的力量之美、竞技之美、体能之美;美术,让人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世界,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世界;数学,用逻辑的、思辨的、数理的概念来表达这个世界的理性之美、抽象之美、逻辑之美……各个学科,它既然能成为一门学科、一个智慧的结晶,它的本质肯定都是美的。从这个角度讲,“诗化教育”触及了生活的本质,触及了教育的本质,触及了孩子成长的本质。

让我们怀揣着一颗诗心,怀揣着一种诗情,引领学生与优雅同行,陪伴学生与美好相伴。让我们与孩子共同经历一个诗化的生活,共同体验人生的幸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香菱学诗》 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晴雯、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4.填空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追寻李白的作文

[追寻李白的作文] 曦微露,薄雾笼江,一叶扁舟,正待起航,追寻李白的作文。船上,一袭白光,深邃的目光,直视天上。白帝城下,一位仙人登舟欲行。这就是他,李白。年轻的他周游中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双谢公屐,游遍天下俊秀。成熟的他翰林入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何等雄心满怀,何等高傲无羁!失意的他愤懑不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依然梦想为官的他,喊出了不平,喊出了郁闷。嗜酒的他浪漫张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嗬,这就是他,与影子喝酒的人!寻李白,买双球鞋游历中国。寻来的却只是高楼林立,光秃的群山,污浊的空气,沙化的土地&&没有了清澈,告别了干净,我说老白啊,哪里还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美景呢?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无语的世界。寻李白,寻找那满身酒气的李白。有钱人家喝下的是xo,吐出的却是愚昧与无知。而李白喝下的是田夫村氓的家酿,吐出的竟是醉人的篇章。来到农村,农民们喝下的是和酒一样的甲醇,付出的却是一生的光明与生命。我说老白啊,这样的酒您这位酒仙能喝吗?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不再喝酒的酒仙。寻李白,寻找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三场考试磨成鬼,两句功名苦煞人。而如今的我们已不知经历了多少场考试,我们已经麻木。世上有鬼么?抑或世上本没有鬼,人即为鬼?李白啊!你可以不科举,有才自有人来邀。而我们呢?除了高考别无选择。记得有这样一句话: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然而这样的金子毕竟很少,淘尽黄沙始见金,更多的金子便在生活的磨洗下,失去了棱角失去了光泽,又有谁为他们拂去掩埋他们的黄沙呢?最终的他们只有永久地与sio2作伴,失去了金的尊严与荣耀。我说老白啊,这人生的金矿散尽了还能够再回来吗?没有人回答。寻李白,寻到了散尽千金不复来的哀婉。再次捧起那寻李白的诗篇,我泪水涟涟: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在诗中常用酒、剑、马、月、琴、花等意象,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发他生命之情的是酒与剑。饮酒是内里的涤荡,挥剑是外部的催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李白是位侠客。强烈的任侠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则高呼: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中学生作文《追寻李白的作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他用剑来抒发他的壮志豪情,济世情怀,来表达他对历来杰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侠客的倾慕之情。然当他志不能遂,才被见弃之时,他也会以拔剑击柱之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情。尽管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的际遇中,他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态,但他对未来总怀有良好的愿望和信心,自比于姜太公,大人身处坎坷,而心怀坦荡。?? 如果说酒和剑的意象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诗中的月、花等意象则表现他真纯亲切的世俗情怀。无虚伪做作,无世故城府。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使人们白日那喧嚣而浮燥的心灵回归安宁与静穆。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漫谈诗化语言之一:将抽象变为形象

漫谈诗化语言之一:将抽象变为形象 “在我看来,所谓的散论就是把抽象的主题、抽象的论述变成形象化的东西,变成可知可感的具体形象,从而使文章从里到外、从头到尾都美起来,这大概就是散论的基本形态了。而要达到这么一个文笔的高度,就要有美丽的主题、漂亮的标题、抒情式的材料叙述和用来升华各个材料及文章主题的诗化语言,使文章在散在的结构中通过抒情来完成说理。”、“由浅入深地进行想像语言、语言节奏、句式换、诗化语言、诗歌的训练。”,可见,诗化语言对于散文之类的文章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诗化语言对小说的作用也是异乎寻常的。 说到诗化语言就得先说说诗。当年,我们报社的总编辑讽刺一位副总编辑的诗:什么是诗?就是把连着写的文章断了句断了行,不加标点,然后再让人看不明白,这就是诗。到现在我都觉得总编辑说的有道理,现代诗是必须断行的,必须不加标点,尽量让人看不明白。可是,断了行的、不加标点的不一定就是诗,比如; 我今天早晨起来 穿上衣服 洗了脸 吃完了饭 走出门外 打了出租车 上班去了(这是我瞎编的) 这是诗吗?显然不是,谁也不会说这就是诗,也谈不上诗化语言。再看下面的断行:在岁月的溪水边 我终于听到 梦境里熟悉的铃声 终于拣拾起 在梦中闪亮已久的诗行 心又一次起航,沿着梦的航线...(自心语如诗) 这就不能说不是诗了。为什么?因为这里的语言得到了诗化,你看,抽象的岁月幻化成溪水边,诗行还能用手捡起来,梦是有航线的(因为他是一个小船)。这就是诗化语言。如果我们把这些诗化语言连起来,加上标点,就不是诗了,而是文(无论他是什么文体),是诗化语言的文字: 在岁月的溪水边,我终于听到梦境里熟悉的铃声,终于拣拾起在梦中闪亮已久的诗行,心又一次起航,沿着梦的航线...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些文字重新断行,还是诗,因为是诗化语言: 在岁月的溪水边 我终于 听到梦境里 熟悉的铃声 终于 拣拾起 在梦中闪亮已久的 诗行 心 又一次起航 沿着梦的航线...

人教版九年级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文是写了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学诗,香菱吟月一共写了三稿,最终在梦中苦吟终于成功。在初中三年的课本中,这是唯一一篇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学写诗歌的文章,我们通过分析这几首诗的成败,反复玩味,既懂得了一点写诗的要领,又从艺术手法、创作风格、审美思想上都收益不浅。我想,曹雪芹设计这几首诗的苦心也许还在于此。 因此我抓住这难得的材料将三首诗的比较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就以“品”为主线,将整个教学设计为“品诗”、“品人”、“品文”三个环节,在“品诗”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让学生产生迁移,感悟出写作时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在“品人”环节中重点分析香菱和黛玉性格特点,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抓一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能节约时间,也能体验互助的快乐。在“品文”环节中,重点分析香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义,帮助学生的学习。最后以读后感的方式,写一篇文章,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所感体会。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文章,该单元为小说单元。《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的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小说详细叙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 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两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

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提高诗歌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诗歌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板块,诗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诗歌,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诗歌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诗歌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歌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像《雨点》这首儿童诗,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蕴含的意境老师却没有解读出来。这里的“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其实是表明着“雨点”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这种变化着的过程,教师是应该解读到的,也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到的。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我就在想,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知道吗?不是说只要他们能读通、读正确就行了吗?这样的讲读是不是拔高了呢?接着就循环出现了上述在浅教和深教之间的问题。 二、诗歌教学的改进方法 诗歌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关键词:王阳明;诗歌;心学;儒释道 王阳明的人品与文格,《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录提要》评日:“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在明代诗歌创作以复古为习尚的大环境下,王阳明不仅提出了致良知、四句教等哲学观点,也创作了诸多以其哲学观点为根柢的诗文作品,其诗歌创作无疑亦沾染了其哲学思想的吉光片羽,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及其表现程度如何来评定。”(欧立德《诗与宣传》poetry and propaganda)王阳明曾自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全集》卷二十六)他作诗感慨:“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年谱三》,《全集》卷三十五)梁启超评曰:不欺良知一语,王学之精髓尽于是矣。关于其哲学观点影响其诗歌创作,左东岭有文亦称“由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是建立在

其良知说的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强调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物”为载体,连缀其心学思想中的几个概念:“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卷中)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也践行着由”心“悟“意”入“知”至“物”的理念,内化与外达兼备,借诗歌以抒发哲理『青思,因其哲学观点的高屋建瓴而使其诗歌呈现出深邃的境界。“儒者论诗与诗家所论,其取舍异趣。诗家所取者,格体句势字法,无不着眼;儒者唯取其志气之豪大。其豪大其大也,皆出于性情之正,所为思无邪也。诗人或费工巧,或劳安排;儒者唯写胸中之蕴,而洒落平淡也。”或可说明王阳明诗歌的独特韵味,“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卷中,《全集》卷二),其心学思想诉诸于笔端,以诗歌为表达方式完成了他心学思想的一个循环过程,阐释了诗学中的诸多美学概念,诠释了其心学思想的诗化过程及儒家观念释放为佛道意境。 一、尽“心”求“意” 王阳明诗歌受其哲学思想浸润已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在“心”诗的创作过程中,达到“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重修山阴县学记》,《全集》卷七),确有个过程。林丽娟概括王阳明

用诗化的语言评述历史人物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用诗化的语言评述历史人物作文指导 课题: 作文指导:用诗化的语言评述历史人物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学习在作文中运用诗化语言的技法 教学重点: 诗化语言的运用指导 教学难点: 诗化语言的特点和写作要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展示一篇用诗化语言评述历史的满分作文:《项王若奈何》(江苏) 项王若奈何 (一) 四面楚歌。 漫山遍野的凄凉的歌声侵入项王的脑海里,四年的刀光剑影在眼前闪烁不定,他想起了自己手握长剑驰骋沙场的雄姿,想起了刘邦俯首称臣的委琐的样子,想起了虞姬含情脉脉的眼神…… 他望着虞姬,悲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美人自刎乌江边。 鲜血从虞姬的苍白的肌肤中流下,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虞姬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望,手指如丝绸般滑落。项王一手托着虞姬,单膝跪下,一手将剑深深地扎向泥土,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乌江亭长在旁劝项王快渡乌江。项王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长剑直指青天。清风吹拂着他的长发,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也仿佛在替他宣召着:“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三) 又到兵荒马乱时。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着名的古典名着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云南玉溪聂耳小学李惠兰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强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古诗素养,让小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小学生在高尚情操的陶冶下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注重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深切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与意境美,享受徜徉古典文化中的无穷乐趣,让他们领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文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具体的教学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过目即忘。写东西,不能不经思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马虎的风气是常有的,学生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应该由教师负责,教师没有用科学有效

的办法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学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此外,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读古诗千万不能马虎,要认真,要持之以恒积累,有了认真读和积累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精,悟得深。 二、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定准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每堂课“教与学”要有目标,有任务,注重学法指导,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方向。然而,采取: 1、诵读法,就是把诗中所贮存着的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情感通过读来表现,再现诗作的神韵,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我们诵读时脑海中应再现慈母缝衣的情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着衣服的母亲,没有言语,没有眼泪,却有母伟大的母爱流溢出来。这情,这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常常拨动我们的心弦。这时再来读诗,情意自然出来了。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

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 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香菱学诗》的学习教学设计.docx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教学 文梁春霞 教学目 1.运用批注法,通品关,感受香菱学的苦 2.运用串全局法,通品“笑”字,理解香菱学的原因,以及人物形象的多元性。 一、入 播放董卿聊《楼梦》的 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批十,增五次的《楼梦》代表着古典小的最高成就。 的巨著如何学,来听听曹雪芹是如何的:列位看官:你道此从何 而来?起根由近荒唐,按深有趣味。——曹雪芹“ 按”就是作者 告我,只有品味,才深得趣味 今天我就走《香菱学》个典片段,一同去品味《楼梦》的趣味。二、答疑解惑 1.人物关系 文章中前前后后出了 10 个人物姓名 ; 楼梦中一共写了 975 人,有姓名称的732 人。如此巨著在初次的候,可以用思梳理出人物关系。 2.片呈学生疑:香菱什么学呢? 解《楼梦》之的金匙,最是在文本当中。——迅三、品“苦”学 1.目比分析 《香菱学》个目是者加的,原作中的目是:慕雅女雅集苦吟。 两个目,你更喜哪一个? 2.品“苦”学 找一找文中香菱苦学的句子,运用批注法,抓抓关,品味, 你的理解。 【注意从正面描写引】 正面: 1.“一首一首”更成“一首首” 2.又??又??又

3.“ 土”??“ 眉”??“含笑”?? :些的确明香菱学学得很苦,茶不思,寝忘食,如痴如迷的 地步。那宝口中香菱学是如何价的呢?文中有三个关字 第 5 段:宝笑道:“ 个人定要了!昨夜直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的功夫天就亮了” 第 6 段:宝道:“可真是魔了。都是儿引的她!” 第 7 段:宝听了,又是可,又是可笑,她:“得了什么?你心都通仙了。” :作者通宝的一“ ”一“魔”一“仙”,面描写展出香菱“苦吟”的至高境界。 些正、面描写生、致地表出香菱学的真、刻苦、寝忘食的精神,人物形 象更丰,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四、品“笑” 人 大家有没有,我个香菱,上是挂着常的表情、是什么? 本文中写了她 15 次笑,我知道人的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的内心密系在一起。那我在从文中任意找出几,从香菱笑着的内容中揣摩一下香菱是怎的一个人。 学生随意言,教注意引朗此 品出外在的香菱 从大家的朗中可以感受到,你已品出一位自信、好学、明的香菱,下面看屏幕,我一起再来品一下 香菱因笑道:“我一来,也得空儿,好歹教我作,就是我的造化了!”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了。”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道一首不好?”生朗第 一句,充材料:引品出内在的香菱 “一来”:香菱被人子薛蟠做妾,整日忙于事,次薛蟠外出商,香菱得以跟宝一起住了大园。 “大园”:元春省的墅,后来宝黛玉宝玉迎春探春惜春李,是府中,年人的精神家园。 一个侍妾,似一个丫鬟,一大园就向黛玉学,你品到了什么?第二句, 香菱道出了她什么学?“羡慕”什么??道就像香菱嘴上的羡慕?我 来看看香菱 的 甄英: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1套)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

诗化的语言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诗化的语言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诗化的语言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篇一:诗化的语言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淡墨按】: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专业刘香的硕士研究生学位 论文”《淡墨诗散文语言艺术特色》已获专家评审、论文答辩等程序通过。刘香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淡墨诗散文语言艺术特色》以淡 墨的诗散文为研究对象,以淡墨诗散文作品的语言为研究材料,从 言艺术”的角度对淡墨的诗散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现在已经产生的论文来看,从语言艺术这个角度去分析诠释淡墨作品的论文中,此篇论文分析的最为深入、最为细致。本论文从语言意义上切入所涉及到的艺术语言学范畴更为宽泛,分析和使用例证也最多,是一篇很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这篇论文一共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诗散文的概念及创作;第三章淡墨诗散文的语言特色;第四章 墨诗散文的语言风格;第五章淡墨诗散文的精神特征。全文47559字为了突出刘香这篇论文的特点,本博选取了这篇论文的第三章淡墨 诗散文的语言特色;第四章淡墨诗散文的语言风格;第五章淡墨诗散文的精神特征。望博友和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在这里,淡墨要感谢本论文的指导教师骆小所教授、感谢本论文的作者刘香,因为你们的研究和努力彰显了诗散文,支持了诗散文。

淡墨2016年6月28日 淡墨诗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刘香第三章淡墨诗散文的语言特色翻开淡墨的作品,细细品味它语言,似一张无形的网,让我们感受到: 精美的语言、诗化的文字节律、独特的意象、深邃的哲思,让我们感受到云南高原充满激情的原始文明和温文尔雅的现代文明,同时还能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统一,领略到原始生态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碰撞的火花,这种语言上的冲击、富有韵律的文字,无时无刻不让人浮想联翩,引发更深层次的遐想。淡墨诗散文中的心灵深度、生命意识、人性的震颤、审美意象的浓郁淡墨的诗散文之所以别具一格,是因为他的文章饱含红土高原般恢弘、磅礴、浓情、粗犷的语言,时而豪放热情、时而细腻温柔的行文, 动”静”巧妙结合的文字节奏,这就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顿挫感:这就使得读者在这一紧一松的文字韵律中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同时不断的进行转换,而后体验到犹如驾驶一匹野马”的激情,在这跌宕 起伏的文字中领略到整篇文章的意境和诗意。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可以将这种富有诗情画意的节奏和蓬勃激荡的感情贯穿整篇文章,使散文独具诗”的韵味。 其实用诗散文”(poeticprose )来定位淡墨的诗化”作品更为贴切,因为其诗化的情感表达和诗化的文字节奏与一般的散文不同,较长的篇幅又不符合诗和散诗的特征,这种诗散文”的形式让淡墨的作品与 众不同。可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向往富足的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追求,甚至用嘲讽的语气贬低诗人”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 对经典文学嗤之以鼻的社会,让一个居住在西南边陲,又是诗散文 的开拓者人情何以堪。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语言可以看出作家的创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以此类推,作家的作品也能在某些方面表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性情,读者也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出作家的情怀。并且,淡墨的诗散文语言不仅素朴自然、淡雅细腻,而且还很平和幽默,读者可以从他的语言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基因详解

第四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学校:*****高中学科:生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释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⑵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心法则的修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心法则的理解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以及前三章的学习中,阐述的都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对蛋白质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很明确。教材中的几个实例也都是着眼与此,与前面的遗传因子等遥相呼应,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师讲述、举例、演示、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索相结合。 2、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问〗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69资料分析,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鼓励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最后阐述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 〖提示〗1.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尝试归纳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如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70, 〖问〗1、如何用中心法则来解释豌豆的圆粒和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与人的白化病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两个例子中的蛋白质都属于哪一类物质?并尝试用基因、蛋白质、性状画出概念图。 2、囊性纤维病的形成中,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也是酶吗?能否再举一个相似的例子?(可提示这种蛋白质叫做结构蛋白)也用概念图画出三者的关系。 3、对比两个概念图,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要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探究活动三: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影响因素 教师可演示果蝇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等资料,对人身高的研究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还有那些;学生阅读P70的细胞质基因的资料,来丰富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认识;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一个基因能决定一种性状,但有的性状受多对基因的控制(如人的身高)。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 (2)基因控制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