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视觉的生理机制

把研究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揭示脑的奥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视觉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在视知觉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一节视觉编码及视网膜感受

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的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感觉信息。

与声音一样,光也有波长和频率等属性。与波长(物理刺激)变化相对应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心理维度)。例如,我们称波长690nm的光为红色光,也就是说,这一波长的光通常被感知为红色。

(一)折光系统的组成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折光能力最强,晶状体调节能力强。

(二)眼的调节

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相当于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不需调节;但看6m内物体时,光线是发散的,物体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必须进行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色素细胞层

视网膜最外层,外侧紧贴脉络膜。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表现在:①色素层可以遮挡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②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它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暴露。

2. 感光细胞层

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和视锥细胞不仅外形不同(主要在外段),而且它们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所含视色素为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两种细胞的视色素均镶嵌于外段膜盘上。

三种锥体细胞通常被说成:红色锥体细胞、蓝色锥体细胞和绿色锥体细胞。

但使用这种说法时需小心:它是指一种锥体细胞只对一种波长的光最敏感。比如绿色锥体细胞,它并不是只对绿色光敏感,对蓝色和红色光也敏感,只是敏感程度较低。

另外还要注意,当把一种锥体细胞说成是“绿色锥体细胞”时,我们只是指绿色的心理知觉与这种细胞吸收的光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绿色的心理知觉涉及复杂的加工过程,各种锥体细胞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双极细胞层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4. 节细胞层

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

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突起在两层细胞之间横向伸展,可以在水平方向传递信息,使视网膜的不同区域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有些无长突细胞还可直接向节细胞传递信号。

黄斑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个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陷为中央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盲点

节细胞发出的神经轴突,在视网膜表面聚合成束,穿透视网膜,在眼的后极出眼球,形成视神经乳头,在视乳头的范围内,无感光细胞,因而落于该处的光线或视网膜像的组成部分,将不可能被感知,故称为生理盲点。

但正常时由于用两眼看物,一侧盲点可以被对侧视觉补偿,因此人们并不觉察在自己的视野中有一处无视觉感受的区域。

(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目前认为在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分辨力低。

2、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

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视敏度的测定实际是视锥系统视力的测定。

证明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两种细胞分布不同: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视网膜周边视杆细胞多。

* 与双极细胞及节细胞联系方式: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故分辨能力差,但弱刺激可以总和;视锥细胞低会聚,多单线联系,分辨力强。

* 动物种系特点来看:白天活动的只有视锥无视杆,如鸡、鸽、松鼠,只有视杆无视锥,如猫头鹰。

* 细胞所含视色素: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色素,无色觉;视锥细胞有三种,有色觉。(三)光感受器感光换能机制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由视蛋白和11-顺型视黄醛组成。光照时,11 - 顺型视黄醛(一种较弯曲的构象)变为全反型(一种较直的分子构象),导致视蛋白分子构象也发生改变,经过较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的活动,诱发感光细胞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经视网膜内复杂的信息处理,最后诱发神经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传向视觉中枢。

感受器细胞将光刺激变成感受器细胞的膜电位超极化,经化学突触将信号传到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又将信号处理后经化学突触传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是唯一的能将视网膜处理后的视觉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输到脑的细胞。当视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作为视网膜的最终输出信号传向中枢时,它们是经过初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了。

(四)视锥细胞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视锥细胞有辨别颜色的能力。颜色视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一心理现象,颜色的不同,主要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

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主要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但人眼在光谱上可区分的色泽实际不下150种,说明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1、三原色理论

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上百种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起反应的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是不大可能的。

但物理学上从牛顿的时代或更早就知道,一种颜色不仅可以由某一固定波长的光线所引起,而且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其他波长光线的混合作用而引起。例如,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是这二种颜色的颜料)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谱上所有任何颜色的感觉。

视觉的三原色理论(Y oung,1809;Helmholtz,1824)

视网膜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线敏感的视色素,当一定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觉。

三原色理论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1)有人用不超过单个视锥直径的细小单色光束,逐个检查并绘制在体(最初实验是在金公和蝾螈等动物进行,以后是人)视锥细胞的光谱吸收曲线,发现所有绘制出来的曲线不外三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三类光谱吸收特性不同的视锥细胞,一类的吸收峰值在420nm 外,一类在531nm外,一类在558nm外,差不多正好相当于蓝、绿、红三色光的波长,和上述视觉三原色学说的假设相符。

(2)用微电极记录单个视锥细胞感受器电位的方法,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不同单色光引起的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的大小,在不同视锥细胞是不一样的,峰值出现的情况符合三原色学说。

三原色学说及其实验依据,大体上可说明所谓色盲和色弱的可能发病机制。

红色盲(第一色盲)被认为是缺乏对较长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所致;绿色盲(第二色盲)和蓝色盲(第三色盲)都可能是缺乏相应的特殊视锥细胞所致。

红色盲和绿色盲较多见,临床上称红绿色盲,蓝色盲极少见。色盲患者不仅不能识别绿色,也不能区分红与绿之间、绿与蓝之间的颜色等。

有些色觉异常的人,只是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差一些,即他们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只是反应能力较正常人弱,这种情况为色弱。

三原色理论虽然比较圆满地说明许多色觉现象和色盲产生的原因,并已在光感受细胞水平得到了实验证实,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颜色视觉现象,如

颜色对比现象。

将蓝色的小纸块放在黄色或其它颜色的背景上,会觉得放在黄色背景上那个蓝纸块特别蓝,同时觉得背景也比未放蓝纸块时更黄这种现象称为颜色对比,而黄和蓝则称为对比色或互补色。

颜色对比现象只出现在对比色之间。互为对比色的颜色对还有:红—绿、黑—白。

由于三原色理论不能圆满解释颜色对比等现象,几乎是在三原色理论提出的同时就出现了另一种色觉理论,称为对比色理论(Hering,1876)。

2、对比色理论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三种物质,各对一组对比色的刺激起性质相反的反应。在金鱼水平细胞进行的微电极研究说明,此类细胞和视杆、视锥细胞不同,既能出现超极化的跨膜电位改变也能出现去极化型的电位改变,而且在用多种不同色光刺激时发现,有些水平细胞在黄光刺激时出现最大的去极化反应,在蓝光刺激时出出现最大的超极化型反应;另一些水平细胞则在红和绿色刺激时有类似的不同反应。这些现象是同对比色学说一致的。

这两种理论的支持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目前认为,在视锥细胞一级,对颜色的感受遵循三原色理论,但到了水平细胞一级或其它级细胞(包括某些中枢神经元),不同颜色的信息又遵循对比色理论进行重新编码。

以上事实说明,颜色视觉的引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有从视网膜视锥细胞到皮

层神经元的多级神经成分的参与才能完成。

小结:

视网膜上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

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

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视感受单位较大。

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级量反应,这种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与邻近细胞的慢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对视觉信息横向联系的作用正是以慢电位变化的总和效应为基础的。

第二节视觉的神经机制

一、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1、视觉传导通路

左右视神经在视交叉相遇(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从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来的纤维聚成左视束,投射到左外侧膝状体,再到左侧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

2、感受野(receptor field)

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着视觉的奥秘,希望能够清楚外部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图像是如何通过一根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视神经传给大脑的,呈现在大脑视皮层上的图像是外部世界的原始图像,还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以后的图像?

视觉科学发展早期,人们主要靠心理物理学方法来研究图像和颜色视觉的一些表观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出现,科学家才有可能打开颅骨,用一根尖端只有1微米左右的微电极去记录和分析视觉系统不同部位单个神经细胞的反应特性,从神经网络的水平上深入地研究视觉过程的一系列神经机制。

1953年巴洛用微电极直接记录了蛙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放电;Kuffler研究了猫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结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休伯和威塞尔(Hubel and Wiesel)关于感受野的研究,对视觉中枢机制的了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休伯等指出,视网膜上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转换的神经能量能激活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视觉系统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就是处于某一层次的神经细胞只接受来自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传递的信息。视网膜上的这个感光细胞区域称为相应神经细胞的感受野,不同的感受野感受不同的刺激,如感受线条、面积、角度、运动方向等等。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外膝体神经元的感受野均呈同心圆结构。

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是由一个圆形的中心区和同心的环形周围区所组成。按中心区对光的反应形式可分为:给光(on)-中心细胞和撤光(off)-中心细胞。

光点照射给光- 中心细胞感受野的中心时,给光- 中心细胞出现兴奋;光点照射感受野的周边区时产生抑制,如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以兴奋为主。

什么样的刺激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在夜晚,小星星所发出的光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即光线只会落到中间的兴奋区,而不落在周围区。

光点照射撤光-中心细胞感受野的中心时出现抑制,光点照射撤光-中心细胞感受野的周边

区时产生兴奋,如用弥散光同时照射中心和周围,以抑制为主。

什么类型的刺激会导致这样的活动呢?一种可能性是北极熊的黑色鼻头,它的四周被鲜明的白色毛皮所包围。当这个鼻头接近你时,就相当于一个触发刺激。

视网膜上每个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有一定的重叠。感受器R1既在神经节细胞G1的感受野的"ON“区,同时又在G2的感受野的"OFF"区内。

神经节细胞几乎不对图像中亮度的实际水平起反应,而只对图像中对比的边缘起反应,这种突出反差的现象,对人和动物视觉信息的加工,起重要作用。

外膝体神经元的感受野除了能传递图像的平均亮度信息外,还能增强图形的边缘和拐角当用图形的不同部位刺激细胞时,对边缘和拐角的放电频率最高。因此,外膝体神经元具有增强图形特征的作用。

二、视觉的皮层通路

(一)视网膜和外膝体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神经节细胞可分为小细胞神经元(parvocellular neurons)和大细胞神经元(magnocellular neurons)。

小细胞神经元感受野小,对色彩具高敏感性,负责处理颜色差异,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凹及其附近,此处锥体细胞最为密集。

大细胞神经元感受野大,对颜色不敏感,对移动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负责对运动物体的觉察,分布于整个视网膜,包括周边部,此处对运动敏感。

神经节细胞接受来自感光细胞的信息后,其轴突投射到丘脑的外膝体。大细胞神经元与外膝体的大细胞发生联系,小细胞神经元与外膝体的小细胞发生联系,这两个途径仍继续分离。

灵长类的外膝体由6层细胞组成。上面4层为小细胞层(P层),下面2层为大细胞层(M 层)。

对单侧外膝体来说,1,4,6层接受对侧眼鼻侧视网膜来的纤维投射,2,3,5层接受同投射,这就保证一侧区域的视觉信号投射至同侧外膝体,以便进一步地分别投射到视皮层17区对应的左、右眼优势柱内去。

(二) 大脑皮层

70年代初提出了视觉皮层功能专门化的概念,认为颜色、形状、运动及可见世界的其他属性都是分别处理的。

下面实验结果为人类视觉皮层的功能专门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1)纹状皮层枕叶17区(又称初级视皮层或V1区),接受全部外膝体的直接输入,对朝向、运动、视差和颜色等敏感。

采用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的方法(用于检测代谢率较高的区域)发现,在初级视皮层有美丽的马赛克现象,低饱和的区域围绕着高饱和的区域,这表明它的代谢活动是非常有系统的,较高的区域与高代谢率有关,被称为斑点(blob),反之为interblob。

(2)纹外皮层

包括V2、V3、V4和V5区。

V2区又称为次级视觉皮层,位于18区内,主要输入来自V1区,V2区神经元的特性

与V1区大致相同(如对朝向、运动、视差和颜色等敏感),但也有差异,感受野常比V1区的神经元大,并能以更精细的方式作出反应。

V2区构筑物的形状包括细、粗、中间条纹,对波长选择型的细胞(加工颜色)集中在细条纹中,对方向、运动有选择性的细胞在粗条纹中,对形状敏感的细胞分布在中间条纹中。

这些条纹分别对应P-blob(颜色)、M通路(运动)、和P-interblob通路(形状)。

18区内还有V3区,19区内还有V4区和V5区。

V5区又称为MT区(即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cortex),对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特别敏感。

(3)视觉信息处理通路

目前确定的两条视觉信息处理通路:

大细胞(M)通路和小细胞(P)通路。

大细胞通路:输入信号的传递是从视网膜大细胞层到外膝体的大细胞层再到V1的4B层,再以直接或通过V2的粗条纹两种方式到V5区,形成了视像运动信息的处理系统。

大细胞通路中的许多细胞专用于立体深度的感觉,指的是感知两眼看到的不同深度的能力,大细胞通路中的一些细胞通过检测两眼视野的差异,产生立体深度的感觉,而当你用一只眼睛看某物时,这些细胞几乎没有反应。

小细胞通路:其输入信号的传递是从视网膜小细胞层到外膝体的小细胞层再传递给V1的色斑,再以直接或通过V2的细条纹两种方式前往V4区,形成了视像颜色信息的处理系统和静态形状处理系统。

视像动态形状信息处理系统:

信号从外侧膝状体的大细胞层经V1区的4B层直接输入,或者再由V1区4B层经V2区粗条纹输入进来,再到V3区,形成了视像动态形状信息处理系统。

视觉信息处理机制既平行又分级串行,视觉系统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对运动、色彩、动态形状、静态形状等进行分析处理,不同的加工通路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者之间存在许多重要的交通,这是视觉信息在高级阶段能够完成整合加工的结构基础。

在纹外皮层阶段,信息处理通过两条视觉通路来完成,一条是背侧通路:从V1到枕顶皮层,与视觉刺激的空间位置和运动信息加工有关,即where通路;另一条是腹侧通路:从V2区通过V4到腹侧枕颞皮层,与客体特征有关,包括形状、颜色、大小及质地等,即what通路。

这两条通路都进一步投射到前额叶,同时额叶也发送反馈投射回视皮层处理区,实现视觉加工中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有研究指出这种调节机制在纹外皮层阶段即已开始。

关于视皮层区域间自下而上的等级处理以及自上而下的调节都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研究者提出了视像形成的“多步骤整合学说”,认为视觉成像是在4个平行的视觉特征处理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分多个步骤整合完成的:

其一,整合既发生在视网膜→外侧膝状体→V1、V2→V3~V5这一传入通路上,也存在于同该通路逆行的反馈联系上。

其二,在整合过程中不同皮质区的作用各有其特点:V1和V2区细胞感受野小、局部定位性强;V3~V5区细胞感受野大、能把视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整合起来进行分析。

其三,各皮质区依靠往返联系,既使各个皮质区的活动保持协调,同步发放冲动,又使V1和V2区提供的信息对V3~V5区进行的视像整合起到补充和修正作用。最后,在各个皮质区联合活动过程中产生意识性视觉。

视觉系统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呈现在视野中的多个客体通过竞争方式进入有限的视觉系统,解决这种竞争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下行的注意调节机制,即空间指向性注意,通过减少对注意焦点以外分心刺激的注意资源实现对耙刺激最有效的加工。视觉系统信息加工不仅与刺激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与实验任务的要求(即注意的选择)有关。

(4)视皮层损害引起的症状

V4区损害:可导致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梯度)。与单纯色盲不同,不但不能看见或认识彩色世界,甚至连患病之前见过的色彩是什么样子都回忆不起来。如果视网膜和V1区正常,对形状、深度及运动的了解就是正常的。

V5区损害:可造成运动盲,既看不见又不能理解运动中的世界,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他们可能完全看得见,视觉的其他特征没有受损。

三、大脑皮层的形状通路

当Hubel和Wiesel研究视皮层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时,意外地发现这些细胞对大面积弥散光刺激几乎没有反应,而对有一定方位或朝向的亮暗对比边或光棒、暗棒有强烈反应。强烈的方位选择性是绝大多数视皮层细胞的共性。

Hubel和Wiesel因这项发现和其他的一些工作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奖。Hubel认为人的视觉皮层上存在着能对视网膜上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进行反应的高级神经元--特征觉察器,这样人类得以对环境刺激和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反应。

(一)视皮层神经元的类型

视皮层的神经元可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和有端点细胞。

1、简单细胞只分布在初级视皮层,其特点为:

(1) 平行带状的感受野:分给光区和撤光区。

(2) 存在最佳朝向即具有方位选择性(orientation selectivity):如果棒的朝向偏了150,细胞兴

奋的发放率会变得很低,一条与最佳朝向成900的光带几乎不引起任何反应。

(3) 对运动刺激敏感:

一条有合适朝向的运动光带或暗带常常是一种有效刺激,但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也非常重要,如具有垂直最佳朝向的细胞对向右运动的带状刺激最敏感,对向左运动的反应较弱,对水平方向的运动无反应。

视皮层细胞对条形刺激,尤其是边缘最敏感,并且能选择刺激的方位(Orientation)、移动方向(Direction)、移动速度和空间频率等。

2、复杂细胞

存在于V1、V2区,也具有平行带状的感受野,对特定朝向的光带或暗带有最佳反应,对运动刺激敏感,具有方向选择性等特点。

和简单细胞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感受野没有清晰的给光区和撤光区,对落在感受野中任何位置的相同朝向的线段刺激都有相似程度的反应,感受野常比邻近的简单细胞稍大一些。

如何解释皮层细胞平行带状的感受野呢?

想象一下,有一系列神经节细胞,它们的感受野在视网膜上构成一条直线,每个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都由中间“ON”区和外部的“OFF”区组成。现在想象,这些神经元细胞汇聚到一系列的外膝体细胞,外膝体细胞又全部汇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什么样的光刺激会使这一系列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呢?是平行带状的光束。

3、有端点细胞

当光带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这类细胞的反应反而减弱,甚至有的细胞可能对长光带完全没有反应。其总的感受野由兴奋区和一端或两端的抑制区构成,通常对这些细胞的最佳刺激是一定长度的线段。

(二)视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功能柱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Hubel和Wiesel发现,视觉皮层在功能上组成细胞柱,垂直于大脑表面,贯穿大脑皮层的6层,一个功能柱内所有的神经细胞都编码相同的视觉信息(如有相似的感受野和为相同的方位、方向的线条刺激所激发)。

已发现的功能柱有方位柱、眼优势柱、空间频率柱和颜色柱等。

各种功能柱的宽度为1mm,但颜色柱的宽度为100~250μm。

后来的研究发现,外膝体也有功能柱,提示视觉特征检测是整个视觉系统的普遍特性。

视觉搜索任务在认知心理学中,作为检测工具,如果是平行搜索,则被认为反映了初级视觉加工。在一个维度中,如判断形状或颜色、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深度及照明度时,采用的是平行搜索,而这些维度是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的功能柱。

五、整合野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人眼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依靠“感受野”,即大脑视皮层的每一个神经细胞只能从一个很小的视野内接受视觉输入信息,灵长类动物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小于1度视角,因此不可能对复杂视觉信息进行整合。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在感受野以外,还存在一个范围更大的区域,称为“整合野”,我们能看到一只青蛙在草地上跳来跳去,就是感受野和整合野通力合作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朝义院士说:“每一个神经细胞有一个小视野,包括一个中心、一个外周。中心就是检测目标,外周就是检测背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和背景之间特征上的差别,就能够很快把目标捕捉到。青蛙就是目标,就是图形,草坪就是背景。”

李院士所讲的中心和外周分别是指感受野和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并命名的整合野。

“整合野” 不仅能检测出背景图像的特征,还能检测出目标物与背景的特征差别。当“感受野”内的图形与它周围“整合野”内的图形存在任何静态的(图形、颜色)或动态的(运动速度、方向)特征差别时,“整合野”就会迅速检测出来并及时反馈至人脑中。

李朝义院士认为:“这就是青蛙和草坪虽然同为绿色,但青蛙跃起时,人眼却能发现的缘故。”

这一发现对计算机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成果已经在国际神经科学的顶级权威刊物《神经元》上发表。这是国内神经科学家第一次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

李朝义,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朝义实验室的工作表明,虽然刺激整合野不能引起神经细胞产生閾上兴奋,但却能调制神经细胞的活动强度,这种调制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前者增强神经细胞放电,后者减弱神经细胞放电。我们把前一种称作“易化性整合野”,后一种称作“抑制性整合野”。

整合野也像感受野一样,对图形的方位、空间频率、运动速度等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当感受野内的图形特征与整合野内的图形特征相同时,易化性整合野细胞被激活,说明这类细胞适合检测大范围的特征相同的图像,例如沙漠、草原、森林、湖泊等。

抑制性整合野细胞的特性正好相反,当感受野与整合野之间出现某种图形特征(如相对亮度、颜色、方位、空间频率或运动速度等)的差别时,这类细胞才产生兴奋。由此可见,抑制性整合野细胞的功能是检测相邻区域之间的特征的差别。

由于视觉信息更多地是包含在各式各样的特征差别之中,因此,抑制性整合野在复杂图像信息处理中的作用比易化性整合野更加重要。这种观点可以从大脑的细胞组成上得到有力的支持。

李朝义等观察到,在初级视皮层中,抑制性整合野神经元的数量远远超过易化性整合野神经元。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抑制性整合野的作用是许多视知觉现象(如主观轮廓错觉和相对速度知觉)的神经基础。

他们在猫视皮层中,用一种特殊的微电极记录了几百个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确定在初级视皮层中存在一种与处理大范围复杂图形特征有关的功能结构。

与目前所有的已知结构不同,这种新的脑功能结构不是柱状的,而是许许多多直径约300微米的小球,分散地镶嵌在已知的垂直功能柱中。

这是在简单特征功能柱基础上形成的二级功能筑构,处理各种更复杂的图象信息。

最后让我们再思考一下视知觉的两个问题:(1)我们感知的事件都落在了视网膜的感受器上;(2)我们将世界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如果这两点都是事实,那么颜色、运动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加工的观点就不能不令人称奇。

正是由于知觉具有整体性,研究者们多年来一直拒绝分离的平行通道的观点(Zeki,1993)。然而,事实上,只是在知觉的相对晚期,才会整合各个成分,形成整体感(Livingstone & Hubel,1995)。

第4章 色彩与视觉生理

第4章色彩与视觉生理 本章要点: ·了解眼睛的构造 ·了解视界与色域的概念及作用 ·掌握视错性的形成原因及规律 第一节视觉的生理特征 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状、位置、空间、色彩等的区别,都是通过视觉器官形成的一种视觉信息和感受。因此,视觉是人们认识这个多彩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了解视觉器官所形成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一、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学) 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眼球前部好比照相机镜头,内部好比暗箱,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但是,眼球结构比照相机复杂得多、灵活得多。人眼因外形近似球状, 故称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射 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 有感光的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这些感光细胞 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 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枕叶视觉中枢神经,产生 色彩感。 (1)角膜,角膜的作用是光由这里折射进 人眼球而成像。 (2)虹膜又称彩帘,虹膜作用是能控制瞳孔的大小,光弱时大,光强时小,像照相机中的光圈,虹膜能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3)水晶体。其作用相当于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光通过水晶体的折射传给视网膜。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对色彩与形态的错觉等,大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而引起的。 水晶体内含有黄色素。黄色素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影响人对色彩的识别。 (4)玻璃体。光必须通过它才能到达视网膜,玻璃体带有色素,色素随着人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5)黄斑与盲点。黄斑是视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呈浅黄色,黄斑位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最集中的地方,是视觉最敏感的位置,人对色彩感觉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异,与黄斑有直接关系。

视觉注意机制理论分析

第2章视觉注意机制理论分析 2.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像、视频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图像数据,理解图像内容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人类可以从复杂的场景中快速地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区域,容易地完成对场景的理解。这是因为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HVS)的信息选择策略,利用视觉注意机制引导人眼在海量数据中注视到显著的区域,并分配资源对重要区域优先进行处理[10]。多数情况下,当我们的眼睛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大脑并不能对所有的视觉信息进行同时,而是删除大部分无用信息,筛选出少许感兴趣的重要信息,优先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处理。 计算机作为目前处理信息最快的工具之一,在计算机图像处理中引入视觉注意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筛选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在物体识别、目标跟踪、图像分析与理解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就为汽车车牌的快速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目前的计算机视觉与人类的视觉在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视觉注意机制是涉及生物视觉处理等学科交叉领域,生物视觉与计算机视觉进行的学科交流为理论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研究人类的视觉系统(大脑)如何感知和识别外界视觉刺激出发,模拟人的视觉注意机制,建立一种有效的视觉注意计算模型,使计算机拥有人类所具备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静态场景、动态场景的感兴趣区域检测及场景分类中。 2.2 人类视觉感知系统 关于人类的视觉感知系统,尤其是人类自身的视觉神经系统,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探索,人们发现人类视觉神经系统中的视觉感官信息在人脑中是按照某一固定路径来进行传递的,其输入的是视觉刺激,输出的是视觉感知,主要是由视觉感官、视觉通路、视感觉中枢组织和视知觉中枢组织组成的,其分别负责视觉信息的生成、传送和分析。其中视觉信息分析过程可分为视感觉分析和视知觉分析,如图 2.1所示。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视觉电生理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眼睛视觉功能进行检测,已经成为眼科疾病中系统、全面检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诱发电位和眼电图,视网膜电图主要有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三种,视觉诱发电位主要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扫描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为主,然后详细阐述了视觉电生理操作技术的关键,需要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检测的目的、方法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最后对视觉电生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说明了其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5)5-0162-03 doi:10.14033/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8036100.html,ki.cfmr.2015.05.078 临床上由于眼外伤的发生原因和伤的部位不同常常对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会导致失明发生,视功能的检查有很多,如视力、红绿色觉、视野检查、光定位等物理上的检查,针对眼外伤还可使用裂隙灯显微镜、X线摄片、B超、CT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有时仍无

法准确地定位受伤的位置,对眼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一定的影响[1]。视觉电生理是一种新型的对眼外伤视功能定位检查的方法,针对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具体综述如下。 1 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和眼电图的标准 经典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分为闪光视网膜电图法(英文缩写为F-ERG)、视觉眼电图(英文缩写为V-EOG)、图像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P-ERG)、闪光诱发电位(英文缩写为F-VEP)和图像诱发电位(P-VEP)五项,能够有效地定位诊断视觉功能。其中F-ERG主要显示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也就是第一神经元和第二神经元的电反应结果,现今已经能够记录到5种反应,分别代表着5中不同的临床意义:“暗适应最大反应”、“明视ERG”、“闪烁光ERG”、“暗视ERG”和“振荡电位”[2]。VOG主要是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其感光细胞之间的电反应,而P-ERG是检测神经节细胞功能,VEP则主要是进行F-VEP相似亮度电反应、视网膜电反应、视路电反应、枕叶视觉中枢的电反应的反映。 1.1 视网膜电图标准 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ERG,其特点为波幅较为稳定且可靠性较高,能够客观地对视网膜的功能进行反映,是临床上视觉电生理最早制定出的标准,在1989年制定后经过多次修订。视网膜电图可以分为FERG、mfERG和PERG,FERG

视觉神经生理学

1.光电转换 环化鸟苷酸(cGMP)起重要作用 黑暗条件下,几乎所有转导蛋白都与GDP(二磷酸鸟苷)结合,对cGMP磷酸二酯酶活性无影响,外段内cGMP保持高密度,从而使外段膜上由cGM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及部分钙离子)经该通道内流(称为暗电流),引起光感受器去极化,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光照时,视紫红质构型变化产生间视紫红质Ⅱ,并与转导蛋白结合,转导蛋白上的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与GTP结合的α亚基与β、γ亚基分离,转而激活膜上的PDE,PDE使cGMP水解,从而使外段内cGMP浓度下降,钠通道开放数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2.Purkinje现象 环境亮度降低时颜色的明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这个玩意 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视网膜中央部位,由中心凹测得的相对光谱敏感曲线称明视敏感曲线;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在视杆细胞最密集区和暗视条件下测得的曲线称暗视敏感曲线。人眼在暗视状态和明视状态时,敏感峰值在光谱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峰值两侧,特别是在长波段,敏感度下降很快,在780nm处敏感度只有峰值处的千万分之一。在明视时敏感峰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当照明度逐渐将赌,从明视状态转变为暗视状态,光谱敏感曲线移向短波段,长波段的相对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则增高,敏感峰移至光谱的蓝绿部分,光谱敏感性的这种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位移。 3.颜色的分类和属性 分类:非彩色和彩色。

属性:色调: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 明度:颜色的明暗之别 4.对比敏感度曲线P75 5.青光眼视野缺损 1.局限性缺损:旁中央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 2.晚期视野: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 3.青光眼弥散性视野压陷或普遍明暗度下降 4.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分期与发展:早期为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 中期为弓形暗点、环形暗点、鼻测象限性缺损 晚期残留中心管状视野、颞侧视岛 6.a波、b波 A波主要与光感受器有关 B波是起源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

视觉神经生理学 教学大纲

《视觉神经生理学》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眼视光医学教研室编写时间:2013年9月15日 教务处印制 2013年9月15日

一、课程简介

二、学时分配表 三、内容 视觉神经生理学是眼视光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宗旨是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的特殊现象和熟悉视觉的形成机制。内容包括视觉的二元学说、色觉、视觉的空间和时间分辨、视知觉的研究方法、视野学、视网膜结构、视觉的视网膜机制和视觉的中枢机制、临床视觉电生理等。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视网膜和视路的解剖结构; 2. 绝对阈和差别阈的概念; 3. 视知觉常用的研究方法。 熟悉: 1. 视觉生理的研究进展; 2. 视知觉信号检测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3.Weber’s法则及其应用。 了解: 1. 神经科学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神经科学的研究目标; 2.视知觉的经典研究方法、改良研究方法; 3. 感觉光强度的间接和直接测量方法。 [重点] 1. 视网膜和视路的解剖结构; 2. 绝对阈和差别阈的概念。 {难点] 1. 视知觉信号检测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2. 视知觉常用的研究方法; 3. Weber’s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视觉心里物理学和视觉神经生物学的概念 第二节视觉形成相关解剖详细讲解 1.视网膜 2.视路和视觉中枢 第三节视觉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形态学方法 2.生理学方法一般讲解 3.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四节视知觉方法 1.经典的视知觉研究方法 2.改良的视知觉研究方法 3.信号监测理论重点讲解 4.Weber法则 5.感觉光强度的测量 [教学方法]使用视觉神经生理学CAI课件 一、课堂讲授视知觉的经典研究方法、改良研究方法,感觉光强度的间接和直接测量 方法。视网膜和视路的解剖结构,绝对阈和差别阈的概念,视知觉信号检测理论及其影响因素,Weber’s法则及其应用 二、理论与实际图片联系(举例) 第二章视觉的视网膜机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色彩的视觉生理

一、 1色彩的视觉生理:视觉生理因为功能上的局限性而产生错视与幻觉,因此造成了主观感觉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误差。 色彩的错视与幻觉:1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2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2色彩的视觉心理: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2)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 (3)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 (4)色彩的前、后感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 (5)色彩的大、小感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 (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二、 1服装配色的原理:主要和布局与构图、位置和空间、规律法则和原理有关。 它包括:1对比配色原理-------包含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2调和配色原理-------包含二色调和、三色调和、四色调和、五色以上的调和。 3比例配色原理 4非对称均衡配色原理 5节奏配色原理 6呼应配色原理 2服装配色原理所体现的视觉效应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理可以从明度配色、色相配色、纯度配色来看看,服装中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所产生的效果。 (一)明度配色 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彩组合,配置在一起,更多的注重色彩的明度调性以及对比度。从服饰明度配色,无非有下面三种配色形式及效果。高明度调的配色,形成一种优雅的明亮调子,如白、高明度淡黄、粉绿、粉蓝等色彩,常被认为是富有女性感的色调,也是夏季常用的服装色调。中明度调的配色,中年人最适用的服饰色彩,形成一种含蓄庄重的风格。它也是青年人常用的配色原则如用较高纯度的红色、蓝色搭配,使穿着着具有一种活泼的性格。低明度调的配色,形成偏深色的沉静调子,具有一种庄重、严肃、文雅而忧郁之感。这种调性,若青年人使用则显得文静,内向而深沉,若老年人使用则显得庄重,含蓄而老沉,若知识分子使用则体现了超脱世俗,极有教养之感。低明度调是冬季服饰最常使用的颜色。

2.1.1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2(视角、视野、视觉运动规律).

幻灯片1 幻灯片2 第二章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 2.1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 主讲教师:林端端 幻灯片3 2 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 视觉要素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感知系统; ●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感知工具; ●通过视觉可以观察外部世界的形状、大小、色彩、明暗、肌理、运动、符号等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并形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 ●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展位设计的信息、内容传达和沟通功效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视觉因素的运用。 ●作为展示设计师,只有了解了人的视觉生理、视觉美感、视觉形态,才能在展示设计中将展品和信息合理地布置在合适的空间中。 幻灯片4 目录 幻灯片5 目录 幻灯片6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2、视角 ●视角实质被视物体的两端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相交角度,与观察距离和所视物体两点距离

有关。视角越小,目标看得越清楚。 ●因此,最重要的视觉信息应该安排在中心视角范围以内,如果被视物体不能保证在视角的中心位置上,最好采用加大面积或加长视距的方法来处理。 幻灯片7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3、视野 ●视野是人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野与视距成正比,视距越大,视野也越大。 ●人眼最佳视野范围在视平线以下10°左右; ●视平线以上10°至视平线以下30°范围为良好视区; ●视平线以上60°至视平线以下70°为最大视野范围; ●所以在空间造型中,有意识地让下半部大于上半部,会使视觉舒服。 幻灯片8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4、视觉运动规律 (1)视线水平移动比垂直移动快。 (2)水平方向尺寸的判断比垂直方向准确。 (3)视线移动方向习惯上是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一规律主要是受书写阅读的影响而形成的。 幻灯片9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概述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事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脊柱中,脑位于颅腔内。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脑是高级中枢,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等部分。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具有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等功能,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的一部分是姿势、随意走动、定向反射中枢,另一部分是视觉、听觉反射中枢。间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下丘脑对情绪有重要的作用。小脑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大脑由表面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灰质部分又叫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射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神经活动主要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他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的正诱导是指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

程,负诱导是指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的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大脑两半球是人类智慧活动的器官,是全部系统活动的最高部位。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最新视觉神经生理

概论 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 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一群细胞 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 c)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 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 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 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 7、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从离子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水平探 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的,可运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人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网膜机制 1、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 神经节细胞。(丛间细胞) 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网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 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即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产生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 膜去极化达到一个临界的水平,则产生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其特点是全或无。

IVE-205A视觉电生理检查仪参数

IVE-205A视觉电生理检查仪参数 ※放大器(USB工作方式) 1.共模抑制比:≥120dB 2.输入抗阻:≥100MΩ12pF 3.输入短路噪声:Vp-p≤2.0 μV 4.增益:1K、2K、5K、10K、20K、50K、100K、200K,8档程控可调 5.低通频率:10Hz、20Hz、50Hz、75Hz、100Hz、200Hz、300Hz、500Hz,8档程控可调 6.高通频率:0.1Hz、1Hz、5Hz、10Hz、20Hz、50Hz、75Hz、100Hz,8档程控可调 闪光刺激器 ※1.闪光强度:0~15级 16级程控可调 2.背景灯亮度:0~8级 9级程控可调 3.闪光频率:0.2~50Hz 4.刺激次数:1、2、5、10、20、40、50、60、80、100、200、500、1000、2000 5.刺激模式:Single、String 6.闪光颜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图形刺激器 1.刺激模式:Single、String 2. 刺激频率:0.2、0.5、1.0、2.0 3. 图形形状:棋盘格、横光栅、竖光栅、矩形

4 . 图形视野:全视野、左半屏、右半屏、上半屏、下半屏、1/4左上、1/ 4右上、1/4左下、1/4右下、上下屏、左右屏、横向居中、纵向居中、中心屏 5. 图形颜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6. 刺激次数:1、2.5、10、20、40、50、60、80、100、200、500、1000、2000 7. 空间频率:0.05、0.07、0.11、0.16、0.22、0.29、0.33、0.38、0.43、0.49、0.54、0.65、0.76、0.87、0.98、1.08、1.30、1.52、1.73、1.95、2.17、2.38、2.60,23档程控可调 8. 对比度:0%~100%,100级可调 9. 背景颜色: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主要功能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预定义1度及15〞棋盘格标准程序)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 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 ※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暗适应0.01、暗适应3.0、暗适应3.0振荡点位、明适应3.0、明适应3.0Flicker) 视网膜振荡电位图OPS 眼电图EOG 护目镜闪光诱发电位HVEP ※有多焦电生理接口(多焦mfvep、mferg软件升级预留模块)

眼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一章眼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1、角膜的分层及各层生理特点。 2、黄斑及中心凹的特性。 3、视乳头的概念和特性。 4、眼的屈光系统。 ★5、房水循环途径和特性。 6、视路的概念及其损害。 7、泪道系统的组成。 熟悉:1、角膜组织的生理特点。 2、眼球的基本结构。 3、虹膜组织内的两种肌肉及其作用。 4、视杆、视锥细胞的作用。 5、视神经的划分结构。 6、眼外肌的组成。 了解:1、.眼球的内容组成及特性。 2、视路的组成。 3、眼睑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4、结膜的解剖结构及其特性。 5、泪腺神经。 第一节眼球(eye ball) ▲眼球:眼球壁+眼内容物 一、眼球壁 (一)外层: ★1、角膜:凸透镜,椭圆形,透明无血管。 ★★分层:1)上皮细胞层:对细菌抵抗力强,再生能力强,不留疤痕。 2)前弹力层:无再生能力,抵抗力弱,易被损伤。 3)实质层:由胶原纤维束组成,损伤后不能再生,有瘢痕形成。 4)后弹力层:透明均质膜,抵抗力强,损伤后可再生。 5)内皮细胞层: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损后不能再生,有瘢痕形成。 ▲角膜的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由泪液、房水、周围血管和神经提供营养,重要屈光介质 2)感觉敏锐 3)代谢缓慢:修复过程慢 功能: 1)角膜除了是光线进入眼内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外,也起保护作用,并是测定人体知觉的重要部位。 2)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有保持角膜平滑及光学特性的作用。 2、巩膜(sclera):不透明,瓷白色,由致密而相互交错纤维组成。 ▲功能:维持眼球形态和保护眼球内容。

特点: 1)巩膜表层血管相对多一些,较易发生炎症,且疼痛较明显,深层巩膜炎症较迁延。 2)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裹,前面又被球结膜覆盖,于角巩膜缘处角膜、巩膜、结膜三者结合。★3、角巩膜缘:结构薄弱,眼球顿挫伤时,易破裂——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 结膜和巩膜的血管在角膜缘形成血管网,供应角膜营养 包括:1)浅层:由结膜血管分支构成(结膜充血) 2)深层:睫状前血管分支构成(睫状充血) (二)中层(血管膜、葡萄膜、色素膜) ★1、虹膜(iris):圆盘状膜,中央2.5~4mm圆孔为瞳孔。虹膜后面为晶状体,当晶状体脱位或手术摘出后,虹膜失去依托,在眼球转动时可发生虹膜震颤。 ★1)环绕瞳孔周围的瞳孔括约肌(付交感N支配)司缩瞳作用 ★2)向虹膜周边部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交感N支配)司散瞳作用 3)光反射、近反射 ※补充: 1、虹膜由前向后分为: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色素上皮层、内界膜 2、虹膜的功能:根据外界光线强弱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3、感觉来源于第Ⅴ脑神经眼支分支,炎症时可引起疼痛。 ※瞳孔反射路(补充) 1、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的缩小的反射。 2、光照侧瞳孔缩小称直接光反射。 3、对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光反射。 4、近反射:当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与调节和集合作用同时发生,称瞳孔近反射,是大脑皮质协调作用。 2、睫状体(ciliary body): ★1)睫状冠:前1/3较肥厚,血管丰富,内表面有纵行放射状突起(睫状突)其上皮产生房水,营养眼内组织,维持眼内压。 2)睫状环:后2/3薄而扁平,血管少,无重要组织,玻璃体手术需在平部范围内切口。 3)睫状体内有丰富的纵行、放射状和环形三种睫状肌纤维,受副交感神经支配,该肌收缩和舒张,可松弛和拉紧悬韧带,从而调节晶状体厚度,使屈光力根据需要增强或减弱。 ●3、脉络膜:介于视网膜和巩膜间,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充分遮光暗房的作用。 1)由外向内分为:脉络膜上组织、大血管层、中血管层、毛细血管层、玻璃膜。 2)脉络膜血供来自睫状后短动脉,无感觉神经分布,故炎症不引起疼痛,而引起成像功能障碍。(三)内层(视网膜) 视网膜(retina):透明膜,有感光作用。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内层为视网膜感觉层,两者间有潜在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1、黄斑(macula lutea):视网膜后极部一直径约2mm浅漏斗状小凹陷区。无血管,但色素上皮细胞含较多色素,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填空) ★2、视锥细胞的作用:感强光、色觉 ★3、视杆细胞的作用:感弱光、无色视觉 ★4、视盘(视乳头)(papilla):黄斑鼻侧约3mm处一直径1.5mm境界清楚淡红色圆形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此处无感光细胞,不形成视觉,在视野上称生理盲点。 ★5、视网膜血管结构与心脑血管相似,是人体唯一用检眼镜即可直视观察的血管,通过检眼镜检查可有助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判定。(填空)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视觉的生理机制 把研究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揭示脑的奥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视觉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在视知觉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一节视觉编码及视网膜感受 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的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感觉信息。 与声音一样,光也有波长和频率等属性。与波长(物理刺激)变化相对应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心理维度)。例如,我们称波长690nm的光为红色光,也就是说,这一波长的光通常被感知为红色。 (一)折光系统的组成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折光能力最强,晶状体调节能力强。 (二)眼的调节 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相当于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不需调节;但看6m内物体时,光线是发散的,物体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必须进行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色素细胞层 视网膜最外层,外侧紧贴脉络膜。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表现在:①色素层可以遮挡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②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它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暴露。 2. 感光细胞层 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和视锥细胞不仅外形不同(主要在外段),而且它们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所含视色素为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两种细胞的视色素均镶嵌于外段膜盘上。 三种锥体细胞通常被说成:红色锥体细胞、蓝色锥体细胞和绿色锥体细胞。 但使用这种说法时需小心:它是指一种锥体细胞只对一种波长的光最敏感。比如绿色锥体细胞,它并不是只对绿色光敏感,对蓝色和红色光也敏感,只是敏感程度较低。 另外还要注意,当把一种锥体细胞说成是“绿色锥体细胞”时,我们只是指绿色的心理知觉与这种细胞吸收的光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绿色的心理知觉涉及复杂的加工过程,各种锥体细胞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双极细胞层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4. 节细胞层 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

昌吉市人民医院视觉电生理检查仪设备技术参数

昌吉市人民医院视觉电生理检查仪设备技术参数 (询价现场带产品彩页) 具体技术参数 总体要求:具备传统电生理(图形刺激、闪光刺激)功能,可进行视网膜疾病诊断和评估。 1.放大器要求: 1.1通道数≥2通道; 1.2输入阻抗≥100MΩ; 1.3共模抑制比≥110dB; 1.4噪声≤4μV; 1.5曲线采集时间5ms~4000ms; 1.6通频带采集频率范围: 1.7低通0.02Hz~1kHz; 1.8高通30Hz~10kHz; 2. 图形刺激器要求:1套; 2.1亮度80~120cd/m2;

2.2对比度≥90%,可通过软件连续调节; 2.3传统刺激图形:包括但不限于棋盘格图形和格栅图形,并且可进行图形翻转及图形显 消刺激; 2.4刺激图形显示:包括但不限于全屏、1/2屏和1/4屏; 2.5具备儿童卡通图形固视图标; 3.闪光刺激器要求:1套; 3.1闪光刺激器刺激面积可覆盖任意年龄及体重患者双眼; 3.2闪光刺激器患者头部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额托及下颌托; 3.3闪光刺激器为全视野反射面; 3.4刺激光和背景光颜色包括不限于白色/红/蓝; 3.5刺激光源:LED(发光二极管); 3.6闪光强度:10-130cd.s/ m2; 3.7闪光持续时间≤5ms; 3.8刺激频率:0.1Hz~60Hz; 3.9固视点:红色LED,位于视野中点; 3.10固视监视:红外摄像头; 3.11具备EOG光源:红色LED≥2个,位于视野两边; 4.系统软件要求: 4.1工作软件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标准ISCEV六项ERG, 全视野/分野图形 ERG,彩色刺激ERG,闪光VEP, 图形 VEP(包括彩色),EOG软件, 客观视力检测软件,明视负波软件,波形分析软件,离线分析软件,振幅-强度关系曲线软件; 4.2在记录刺激图像过程中,系统自动识别伪迹信号并自动予以剔除,不需要操作者确 认,提高采集效率,操作者能够对伪迹剔除范围以及最大剔除次数进行设置。可自动和手动标记潜时和峰值; 4.3对于结果波形操作者可进行平滑,滤波等后处理;

眼科知识总结-眼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眼球得解剖与生理 1.眼就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眼球主要包括屈光成像系统、感光传导系统 3.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感光系统为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视路传导 到视中枢 4.眼球平均长度24mm 5.眼球突出度12-14mm,双眼相差小于2mm 6.成年男性角膜横径11-12mm,纵径10-11mm,大于13mm为病理性大角膜,小于10mm 为病理性小角膜 7.角膜由外向内分别就是:角膜上皮层,角膜前弹力层,角膜基质层,角膜后弹力层,角 膜内皮层 8.角膜上皮层,5-6层复层扁平上皮组成,在角膜缘含有角膜缘干细胞,再生能力强,5-7 天更新一次。 9.前弹力层,由胶原纤维与蛋白多糖组成,不可再生 10.基质层:占角膜厚度得90%,I, III,V型胶原纤维束组成,共200-250层胶原纤维板,有 序排列就是角膜透明得基础。 11.角膜内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组成,不可再生,角膜内皮损伤后修复靠移行与扩展。含有 Na-K-ATP泵,维持角膜含水量,房水不能渗入角膜,内皮量少导致角膜水肿甚至角膜内皮失代偿,内皮数目小于1500/mm2在白内障手术时需要谨慎。10岁时3000-4000个/mm2,70岁约2500/mm2。 12.角膜神经:三叉神经眼支 13.维持角膜透明得条件:无血管分布,角膜基质层纤维排列规则,含水量与曲折率恒定, 上皮与内皮结构完整 14.角膜多化学物质得渗透具有双向性,只有同时可溶于脂肪与水得物质才能通过全角膜 15.角膜参与去逛,前表面屈光力约48、8D,后表面-5、8D,总屈光力约43D,占全眼屈 光力得70% 16.角膜营养主要来自角膜缘血管网,房水,泪液,氧气80%来自泪液中得空气,15%来自 角膜缘血管网,5%来自房水。 17.巩膜:从后往前越来越薄,最薄弱处:肌肉附着处,角巩膜缘,筛板处 18.筛板呈网眼状,容易受到眼压得影像 19.角膜缘:1、5-2、5mm,前界经过前弹力层与后弹力层得止端得平面,后界经过巩膜突 或虹膜根部 20.葡萄膜从前到后分别就是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21.虹膜神经分布:副交感神经-瞳孔括约肌-缩瞳。交感神经-瞳孔开大肌-散瞳。一般情况 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眼支(跟角膜相同) 22.睫状体:分为睫状体冠与睫状体平坦部。睫状冠部有睫状突,其无色素上皮分泌房水 23.脉络膜:起于锯齿缘,止于视盘,血供来自睫状后短动脉,静脉为上下直肌旁得涡静脉,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就是黄斑得唯一血供 24.视网膜:透明。包括外层得色素上皮层(RPE)与内层就是神经纤维层 25.视盘:1、5mm*1、75mm,位于黄斑鼻侧3mm(2个视盘宽度),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 脉与中央静脉组成 26.黄斑部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 27.视锥细胞:中央视觉,精细视觉,色觉。视杆细胞:暗视觉,周围视觉。

视觉沟通—视觉生理

视觉沟通—视觉生理 一般来讲,视觉过程有三个组成要素,即“眼睛”、被观看的“物体”以及连接两者的媒介——“光”,这三个组成要素的结合构成了视觉的基本现象。但从视觉生理的角度看,视觉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光、眼睛和大脑。进入眼睛的光最后通过视神经传人大脑,才能完成整个视觉的生理过程。所以说,视觉的发生过程与眼睛、大脑、光、物体这四种物质产生关系。 眼睛 眼睛是视觉产生的生物基础,人的眼睛是一个直径大约23毫米的球状体,人的眼睛对光波具有敏感的感受,以及对光亮和对阴暗的适应性。它不仅能够感受到光,并且,还能够辨认出一定空间距离的刺激物,也就是视觉的分辨能力。1)眼睛 眼睛是视觉产生的生物基础,人的眼睛是一个直径大约23毫米的球状体,人的眼睛对光波具有敏感的感受,以及对光亮和对阴暗的适应性。它不仅能够感受到光,并且,还能够辨认出一定空间距离的刺激物,也就是视觉的分辨能力。 1.角膜 眼球的正前方有一层透明组织叫做角膜。角膜透明坚韧,可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光线从角膜进入眼球,同时通

过角膜进行折射、聚集,之后通过瞳孔进入眼内。视觉的屈光能力主要是靠角膜的曲面形状形成的? 2.虹膜 眼球外层的其余部分是不透明的虹膜。虹膜在角膜的后面,与晶状体相连接。虹膜能使眼睛感知色彩,色彩是由虹膜中的黑色素作用而形成的。虹膜的功能很像照相机的光圈,可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量。 3.瞳孔 虹膜中央有一个圆孔,叫做瞳孔。瞳孔借助虹膜的扩瞳肌和缩瞳肌的作用能够扩大或缩小。由于虹膜可以受情绪的影响而扩展和收缩,进而影响瞳孔的扩大和缩小,当人看到某些心满意足的东西或神情专注时,瞳孔就会放大,而且这种活动完全是纯生理上的,自动的,无法控制的。 4.晶状体 瞳孔后面是晶状体。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薄厚变化,以改变其屈光力,它能使远近不同的对象在视网膜上形成层次清楚的视像。它能调节水晶状体的厚度(表面的弧度),起到透镜的作用,保证视像聚焦在视网膜上,以形成清晰的映像。在看远距离的物体时,处于放松状态,水晶体成扁平形状(表面弧度变小);看近距离的物体时,调节处于紧张状态(表面的弧度增大)。根据医学方面的试验,一般幼儿的目光最近可以聚集在10厘米左右的物体上,青年人可以聚

《视觉神经生理学》样卷

眼视光医学专业《视觉神经生理学》试卷 样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 登分人核分人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视觉发育关键期 2.暗适应曲线 3.动态视野检查 4.眼电图 5.负波型ERG 6.杆体性全色盲者

得分 阅卷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有关视觉发育说法错误的是: ( ) A.形觉是保证视觉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B.双眼在关键期内互相竞争并取得平衡 C.形觉剥夺的开始时间对视皮层的功能变化没有关键意义 D.形觉剥夺的总的时间对视皮层的功能变化有关键意义 E.关键期的影响可能发生可塑性变化 2. 有关Purkinje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视觉二元学说的正确性 B.有没有该现象,可以鉴别视网膜是否为混合型视网膜 C.该现象说明人眼的光谱敏感曲线在明视觉状态下和暗视觉状态下不同 D.暗视觉状态下的敏感峰值在555nm,明视觉状态下的敏感峰值在507nm E. 日光下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黄昏时蓝花比红花更亮一些。 3. 有关视觉适应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 A.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有效范围相同 B. 视杆细胞的光明敏感度高,因此视觉范围大 C. 视锥细胞通常不会饱和,因此视觉范围大 D. 视锥细胞光敏感度低,因此视觉范围小 E. 人眼动态的有效视觉范围为6个log单位 4. 下列哪个不是视觉适应的机制 ? ( ) A. 瞳孔大小变化 B. 光化学适应 C.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数量

D. 神经性适应 E. 光感受器中视色素浓度 5.下列哪个与视觉二元现象无关的是: ( ) A. 暗适应曲线 B. Purkinje现象 C. 光色间隔 D. 光谱敏感曲线 6、视野指数MD表示什么:( ) A. 平均敏感度 B. 平均缺损 C. 局部缺损 D. 丢失方差 7、一般临床上称 度以内的视野为中心视野。( ) A. 10 B. 20 C. 30 D. 60 8、为保证视野结果的可靠性,固视丢失率应控制在 以内。( ) A. 5% B. 10% C. 15% D. 20% 9.需行屈光矫正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有 ( )

眼的应用解剖生理习题

第一章眼的应用解剖生理习题单选题 1.对眼球壁外层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组成B.有保护作用 C.透明部分是角膜D.乳白色部分是巩膜E.角膜和巩膜交界处是赤道部 2.对角膜的描述哪项错误() A.略呈横椭圆形B.厚约0.3~1mm C.组织学上分五层D.无血管 E.无重要的屈光间质 3.角膜感觉敏锐是由于角膜上皮层密布()末梢 A.面神经B.动眼神经 C.交感神经D.三叉神经 E.滑车神经 4.角膜外伤致哪层组织,愈后不留瘢痕() A.上皮细胞层B.前弹力层 C.基质层D.后弹力层 E.内皮细胞层 5.分泌房水的组织是() A.睫状体B.睫状冠 C.睫状环D.睫状突 E.泪腺 6.眼球结构中具有调节作用的是() A.睫状体B.睫状冠 C.睫状环D.瞳孔括约肌 E.睫状肌 7.对房水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充满前、后房B.有维持眼压作用C.有营养作用D.有清洁湿润眼球作用E.有屈光作用 8.眼睛视近物时() A.睫状肌松驰B.悬韧带紧张 C.晶状体凸度减小D.晶状体凸度增加E.眼的屈光作用减弱 9.眼的屈光间质不包括() A.角膜B.房水 C.瞳孔D.晶状体 E.玻璃体 10.眼的附属器一般不包括() A.眼睑B.泪器 C.眼外肌D.眉毛 E.眼眶 11.对泪液的分泌和作用的叙述,哪项错误()

A.由泪腺分泌B.有清洁结膜囊作用C.有湿润眼球作用D.有杀菌作用 E.有维持眼压作用 12.对于眼外肌的叙述,哪项错误() A.眼外肌有六条B.直肌有四条 C.由四条神经支配D.各肌力量相互协调一致E.力量不平衡会产生斜视

第二章眼科患者的护理评估及常用护理诊断 单选题 1.下列眼科护理检查顺序中,哪项不妥() A.先右眼后左眼B.有病时,先健眼后患眼 C.先外后内D.先眼各部后视功能 E.先一般检查后特殊检查 2.测远视力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用遮眼板挡一眼B.先查右眼,后查左眼 C.先查裸眼视力D.检查时不能眯眼 E.每个视标分辨时间可达7 秒钟 3.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盲目的视力,是低于() A.0.1 C.0.05 E.0.02 B.0.07 D.0.03 4.我国正常人眼压范围是() A.1.47~2.79kPa B.≤2.79kPa C.≥1.47kPa D.1.47~3.19kPa E.≤3.19kPa 5.测量眼压的次数最多是( ) A.1 次B.≤2 次 C.≤3 次D.≤4 次 E.5 次 6.测量眼压后,疑角膜上皮有轻微擦伤、行眼包扎护理,以预防感染,患眼应包扎多长时间() A.12 小时B.24 小时 C.36 小时 E.72 小时 D.48 小时

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心理现象的反射机制 一、反射的概念 1.反射的含义 反射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一切心理现象按照它的产生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刺激是能够引起机体(包括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内部、外界环境变化因素。反应是由刺激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2.反射的种类 反射分为两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带有一定的刻板性质。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它可以随外界环境和内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3.反射的意义 通过条件反射,过去活动的影响保存下来,以一定方式对当前的反射发生调节作用。这在心理现象中就表现为个体过去经验的影响。 二、神经元 1.神经元的构造、分类和功能 每一个神经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一个较长的和许多较短的突起,前一种突起称为轴突,后一种称为树突,轴突连同它外周的薄膜和髓鞘(有的轴突没有髓鞘),构成神经纤维。每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神经元按功能不同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有两种基本特性:兴奋和传导。当神经元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时,受刺激的部位就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会沿着神经元散布开来,并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突触传达到与它相联的神经细胞,或者传达到其它细胞,使最后传达到的器官活动或状态发生变化。 3.突触的构造和功能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连接的部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同另一神经细胞或者它的轴突、树突相接触的部分称为突触。它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突触可分为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化学性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内没有突触小泡。突触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生物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最主要的突触形式有三种:(1) 轴突-树突型;(2) 轴突-胞体型;(3) 轴突-轴突型。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是突触的辐射,二是突触的聚合。 三、反射弧的构成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官。反射弧的形成要借助突触,使各个神经元发生联系。 1.传入神经系统 每个感受器和与它相连的传入神经,加上传入神经到达的大脑皮层区域,合起来称为分析器,大脑皮层是一个“分析器的总体”。分析器内由感受器一直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神经通路传递感受器所接受的特异信息,所以叫做特异传入通路。各分析器通向大脑皮层的特殊传入通路总称为特异传入系统。特异传入通路传递特定信息。 从感受器开始的传入神经经过脑干网状结构,再通向大脑皮层的,是非特异传入通路。非特异传入通路使大脑皮层处在一种适当的兴奋状态。 2.传出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