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肥沃的土壤

3肥沃的土壤

3肥沃的土壤
3肥沃的土壤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尾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四章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下列各种土壤颗粒中,直径最小的是() A.砾石 B.砂粒 C.粉砂粒 D.黏粒 2.粉砂粒的渗水不能说明的是() A. 粉砂粒间有空隙 B. 具有透水性 C. 粉砂粒颗粒较小 D. 具有通气性 3.在土壤的成分中,影响土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 矿物质颗粒 B. 腐殖质 C. 空气 D. 水分 4.自然界中最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A. 砂土类土壤 B. 黏土类土壤 C. 壤土类土壤 D. 人造土 5.研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应控制的变量是() A. 大小相近,同一种类的植物 B. 浇等量的水 C. 不能被雨水淋到 D. 以上都是 6.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 A.山坡较干的沙地 B.湿润的粘地

C.比较干旱的粘土地 D.河边湿润沙地 7.下列土壤模型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模型是() 8.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必须控制条件相同的是() ①取用砂粒和黏粒的体积相同②加入的水量一定要相同③漏斗的形状要完全相同④漏斗里放入的脱脂棉花要一样多⑤锥形瓶的大小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9.土壤主要是由、、和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做,细的叫做,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 10.根据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土壤、土壤和土壤三种。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砂土类土壤的通气性能、透水性能最,黏土类土壤的保水性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6.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 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 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 什么是腐殖质: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引导:土壤的肥沃与土地中含有腐殖质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不过,土壤的肥沃离不开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初步了解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与土壤肥沃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土壤中的小动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关系一: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的帮助了土壤通气; 关系二:小动物们吞吃和排泄食物,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关系三:小动物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同时也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讨论: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列举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蛇、变形虫、涡虫、线虫、蜘蛛、蜈蚣等等,并大概说一说,小动物对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 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 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3-肥沃的土壤(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的。 2.我们可以做一个,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3.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土壤颜色越深,越。 4.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 的。 5.土壤的分层从上到下可分为、和。 二、选择题 1.土壤中的()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A.沙土 B.黏土 C.腐殖质 2.腐殖质是由()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的。 A.石块 B.动植物遗体 C.塑料袋 3.下面不属于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的是()。 A.收集落叶沤肥 B.给土壤浇水 C.施农家肥 4.能够改良土壤,并在腐殖质的形成中发挥作用的是()。 A.蜗牛 B.蚂蚁 C.蚯蚓 三、判断题 1.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2.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 3.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4.动植物死亡后变成土壤中的沙。()

5.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会变成腐殖质。() 6.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形成腐殖质的过程中没发挥什么作用。() 四、巧妙简答区 1.说说土壤中的小动物是如何为形成腐殖质发挥重要作用的。 2.腐烂分解后的动植物遗体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1.肥沃 2.肥料袋 3.腐殖质多肥沃 4.通气肥力 5.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二、CBBC 三、×√√××× 四、1.略 2.腐烂分解后的动植物遗体,也就是腐殖质,可以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能疏松土壤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使植物茁壮成长。 —

《各种各样的土壤》教案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教学目标 1、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及性能。 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3、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4、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5、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2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的类型、土壤的性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理念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土壤 【引入】问问走过大江南北的学生,观察过不同地方的土壤吗?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么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气候,水分,还是土壤?--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那么,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如:矿物质颗粒较小,土壤的空隙就较小,于是水和空气也就少。 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以矿物质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最多? 类别 土壤空隙 空气与水的含量 砂粒 大 多 粉砂粒 适中 适中

黏粒 小 少 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空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棉花的作用:防止颗粒物进入锥形瓶 防止颗粒物进入锥形瓶 实验步骤: 1、感觉黏粒与砂粒的颗粒大小。 2、黏粒和砂粒的渗水实验: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装砂粒的漏斗。 【讨论】粉砂粒的渗水情况--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粉砂粒介于二者之间。 4、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1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教案与评析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目的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工具: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

各种各样的土壤(科学八年级下)教案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八年级下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与性能 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3.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4.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结构适应功能”这一科学理念 二.重点难点:三类土壤的质地特征和主要性状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提问法 四.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两只漏斗、两只锥形瓶、烧杯、脱脂棉花、砂粒、粉砂粒、黏粒、水。(砂粒:可在建筑工地的砂堆中提取。粉砂粒:可在农林作物生长良好的壤土类土壤中提取。黏土:可在水稻田或制作 砖瓦用的泥土中提取。)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的陆地表面各种各样,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有的地方植被茂盛,有的是沙漠,有的是草原,有的是高山。不同的陆地表面,土壤是不同的,有的肥沃,适于植物生长,有的贫瘠,植物生长困难。 土壤是否有利于植物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各种各样的土壤”这一节内容,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板书) 师:我们知道,事物的功能总是与它的结构相关联的,首先我们来学习土壤的结构。(板书)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现在请一位同学回答土壤的组成。 生: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板书) 师:这些成分相互影响,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其中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成分,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根据颗粒的粗细,我们可以把矿物质颗粒分为砂粒(直径2.0—0.02)、粉砂粒(直径0.02—0.002)、黏粒(直径<0.002)。(板书) (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最多? 生: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多,含水少。 师:含空气多也就是说通气性好,含水少也就是保水性不好。不同的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不同,渗水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那么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黏粒和砂粒的渗水实验:能渗出更多水分的是装砂粒的A漏斗。(画图) 讨论:设想一下粉砂粒的渗水情况,说说它的特性? 生: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师: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板书:二、土壤的分类) 师: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生:水,阳光,空气,无机盐 师:哪些是要由土壤提供的? 生:水,(空气),无机盐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6肥沃的土壤教案(新版)苏教版

6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能够制作肥料袋。 5.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6.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二、讲授新课 1.了解土壤 在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你观察到土壤里有什么?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2.了解腐殖质 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了什么? 表层土的颜色较深。 什么是腐殖质? 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3.了解土壤的分层 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4.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教学设计: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教学目标】 1.了解矿物质颗粒的特点和分类. 2.了解土壤的结构与类型. 3.知道黏土类土壤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土壤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矿物质颗粒性能、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土壤的特点. 【新课引入】 问问走过大江南北的学生,观察过不同地方的土壤吗?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么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气候,水分,还是土壤? ——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那么,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如:矿物质颗粒较小,土壤的空隙就较小,于是土壤中的水和空气也就少了. 2.土壤的结构是指构成土壤的各成分的比例以及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占体积比例最大的是矿物质),所以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师:从粗到细如何排列? 生:砂粒、粉砂粒、黏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最多? 生:砂粒直径大,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最多,含水分较少.黏粒含水量最多. 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课本第135页)——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取沙粒的黏粒少许,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和黏粒,感觉它们的不同. 2.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适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每个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锥形瓶内. 现象:砂粒比黏粒颗粒大;漏斗A中渗出得较快较多. 【讨论】粉砂粒的渗水情况如何? 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结论:一种土壤渗水性好,那么它的通气性就好,保水性就差. 4.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 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2、用放大镜看一看? 3、用手握一握? 4、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1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课的活动由“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到“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原因; 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土壤上层变黑和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原因,谈谈怎样改良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察。【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显得比较“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耐心不够,很难持续观察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 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2020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_4.2 各种各样的土壤 练习科学试卷A卷

2020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_4.2 各种各样的土壤练习科学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小明取两个相同的量筒,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发现完全浸没两者时,土壤中加入水的体积数要大于铁块中的体积数,则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B.土壤中含有空气C.土壤的密度大于铁块D.土壤容易形变 2 . 没有参与土壤形成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A.水B.风 C.闪电D.阳光 3 . 下列各种土壤颗粒中,直径最小的是() A.砾石B.砂粒C.粉砂粒D.黏粒 4 . 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5 . 科学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A.小明到横店旅游,为许多雄伟的景观而叹服 B.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地球是圆的 C.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结果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D.天空布满了乌云,小明觉得特别闷热,由此他认为天快要下雨了 6 . 如图所示为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密封且充满水(装置中的水不蒸发),仅细管中部留有一个气泡。根据标尺可测出气泡移动的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代表 A.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B.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 C.植株吸收的水量 D.呼吸作用消耗的水量 7 . 为了验证土壤成分,小金用矿泉水瓶装了1/3瓶的土壤,盖上瓶盖,放在太阳光下晒了一个小时,结聚在矿泉水瓶的内壁出现大量水珠。这实验说明土壤中含有 A.水B.空气C.腐殖质D.矿物质颗粒 8 . 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二、填空题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6肥沃的土壤-导学案-苏教版(2017)

肥沃的土壤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学习重点】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学习难点】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学习准备】 材料准备:塑料袋、水杯、土、果皮、菜叶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一)思考引学。 为什么有的土壤寸草不生?有的土壤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二)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_____,越_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_______。 4.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二、问题探究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结构是什么?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同?

2.腐殖质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二)改良土壤 阅读教材,说说教材中采取了哪几种方法来改良土壤? (三)动手制作 试着简述一下制作肥料袋的基本流程。 三、拓展延伸 在管理、观察和记录肥料袋沤肥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试着简单阐述一下。 【学习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腐殖质是最肥沃的,掌握了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精炼反馈】 一、填空 1.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______。 2.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______多,土壤颜色______,越______。 3.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______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______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4.土壤中生活着许多______,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______。通过在土壤中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各种各样的土壤教案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学生实验、观察和必要的知识的呈现,在认识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引出土壤的分类,并进一步提出三类土壤的性状,最后在三类土壤性状的比较中得出了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的结构特征,也呈现了“结构适应功能”这一科学理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根据颗粒大小、通气、透水性强弱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 (2)通过观察、搓摸的方法区分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土壤三种土壤的不同质地(3)通过观察、对比和实验,感悟土壤的性状与颗粒大小和质地有关 (4)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5)能解释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2.能力目标: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亲近土壤、热爱土壤,为以后的保护土壤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不同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土壤的渗水性、通气性与保水性、保肥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土壤的性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理念 教法与学法 实验探究、启发归纳 课前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自取土壤标本(砂粒、黏粒、粉砂粒),漏斗3个,棉花,锥形瓶,量筒、烧杯等 学生实验器材:自取土壤标本(砂粒、黏粒、粉砂粒),烧杯、水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课播放课件,分别介绍东北平原的黑 钙土与农业生产,四川盆地紫色土 与农业生产,江南地区的红壤土与 农业生产,水稻土与农业生产。 什么因素决定了土壤是否有利于植 观看

物的生长呢?思考 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土壤有哪些成分组成? 1.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 成分之间是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组合 排列就是土壤的结构。 2.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 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以矿物质的 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 素。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 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 粉砂粒。 生活中的例子: 砂粒:河边; 粉砂粒:花糖里的; 黏粒:深层土壤。 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 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 气最多?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 水和空气组成的。 读课本P81页“土壤颗粒的分 类”表,学生知道矿物质颗粒 因大小不同分为砂粒、黏粒、 粉砂粒。 思考、猜想 分组活动:每小组分别取干的 砂粒、粉砂粒、黏粒各100克, 分别倒入标有尺度的烧杯中, 充分抖动(使土壤严实),仔细 观察分析,将结果填入下表1. 类 别 所占 体积 土壤 空隙 空气 的含 量 水的 含量 砂 粒 大大多少 粉 砂 粒 居中适中适中适中 黏 粒 小小少多 得出: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