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青海一中李清 杭信一中何逸冬 漂市一中钱少锋 李度一中陈海思 大地二中张清泉 青海一中李清 李度一中陈海思 杭信一中何逸冬 杭信一中何逸冬 长郡中学史李东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盾。题目中的“”是书房的形陋。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室,惟吾德馨”。这虽是陋室,但作主人的“我”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习题: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苔.痕()案牍.() 蕃.()淤.泥() 西蜀.() 濯.() 清涟.() 蔓.() 亵.玩( ) 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 (5)可以调.素琴() (6)无丝竹 ..之乱.耳()() (7)无案牍之劳形.() (8)可爱者甚蕃.() (9)晋陶渊明独.爱菊( )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 (12)香远益.清() (13)亭亭 ..净植.()()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15)陶后鲜.有闻() (16)宜.乎众矣()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2)无案牍之劳.形()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 6.综合性学习。 莲与中国文化关系最深,在中国,莲花被推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美。 (1)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不计其数。请你写出几句与“莲”有关的诗词名句。 (2)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在济宁市举行。承办省运会,是全市人民共同的期盼和夙愿。右图是省运会会徽,会徽图形是由“荷花”变形为“三位手拉手奔向前的运动员”,“荷花”为“济宁市市花”,体现了“济宁”的特色。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荷花”的象征及寓意。 02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3)无案牍之劳.形()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9.两篇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枣庄中考)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七年级下册7《短文两篇》

7 短文两篇 苏芷莹七年级上册6号 (一)行道树 1.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 2.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yān cōng()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di?n zhuì()。 3.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r?nr?n()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tānlán()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5.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fán xián jígu?n(),都是hóng dēng lǜ ji?()。 (二)第一次真好 6.路过人家的墙下,偶尔一抬头,看见一颗jié shíléi léi()的柚子树。 7.一颗颗shuò dà()的黄绿色yòu z?(),chén diàn diàn()垂吊在枝头。 8.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shí z? mèi()。 9.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líng lóng tītòu(),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边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10.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chú xíng(),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11.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shà shí jiān(),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2.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súzǐ()。 13.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dīhuípǐn wèi ()? 14.课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jùt?ér wēi()以后,我喜爱它们有甚于那些老鸟。 共14句 答案:1堕落2烟囱点缀3冉冉4贪婪5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6 累累7硕大柚子沉甸甸8十姊妹9玲珑剔透10雏形11霎时间12俗子13低回品位 14具体而微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练习题有答案) 01 积累运用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 (6)无丝竹 ..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 (8)可爱者甚蕃.(多)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 (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 (12)香远益.清(更加) (13)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靠近玩弄) (15)陶后鲜.有闻(少) (16)宜.乎众矣(应当)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 (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案设计 **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有谁曾与太阳赛跑?为什么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滔滔江水尽朝东南流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其中所体现的先民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思索。《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的巨变。语言朴素,想象瑰丽奇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短文的整体意思。 2、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并学会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都宜于诵读体味。 2、探究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女娲补天”,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们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只需说出故事名字) 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

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和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两篇上古神话《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2、资料讲坛,我做主 (在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资料拿出来,谁第一个来分享一下?)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能包括: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5)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6)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文】在北方的大荒之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上有个人,耳朵穿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追逐太阳的影子,在禺谷就赶上了。将要到黄河喝水而黄河水却不够喝,将要跑到大泽,还没到,就渴死在这儿。应龙已经杀死蚩尤,又杀死了夸父,便到南方去居住,因此南方便多雨水了。《山海经·大荒北经》 (7)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文两 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阅读练习 景瑞红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 ) 颛顼..( )( )水潦. ( ) 2.解释加点字词 (1)逐走..( )(2)入日..( )(3)欲. 得饮( ) (4)河、渭不足.( )(5)北.饮大泽( )(6)弃其. 杖( )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 )( )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11)地不满. 东南( ) (12)故水潦.尘埃归. 焉( )( ) 3.翻译重点语句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4)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课文阅读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 它们都是 (体裁)。 2.《夸父逐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4.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7.《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8.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9.“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10.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1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13.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1.kuāzhuān lǎo 2.(1)竞跑、赛跑;(2)太阳落山的地方3想要(4)黄河(5)向北(6)他的,指夸父的。7从前8触:碰,撞9、(绳子)(断) 10、(因此)(移动)11、(饱满) 12、(积水)(归向) 3.(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4)(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5)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山海经》《淮南子》神话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7.短文两篇 基础知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点缀. 姊.妹苦熬. 牙yí贪lán duò落污zhu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宽容是一种镇静剂,□宽容是一束阳光,□宽容是一座桥梁,□ A.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B.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C.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D.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阅读理解 阅读《行道树》,回答问题。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5.说说第②段中“堕落”一词在文章里的意思。 6.本文赞颂了行道树的什么崇高精神? 7.第③段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哲理句的理解。 8.读了这篇文章,你会联想到生活中哪一种人?请具体说说。 拓展运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计划课时】2课时。【备课时间】9月15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重点〗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四、整体感知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五、研讨与赏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4、为突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5 短文两篇

马明风整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②孰为. 汝多知乎: ③夸父与日逐走.: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 人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④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夸父逐日》这篇神话中,写巨人夸父敢于和太阳赛跑,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4.对《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5.《两小儿辩日》这则小故事,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 6.在《两小儿辩日》中,对两个小孩所争论的问题,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解答,这说明 了什么?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精 卫 填 海 《山海经》 发 鸠之 山 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③ 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⑧于东海。 ①〔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旧说在山西省长子县。②〔柘(zh è)木〕桑树的一种。③〔焉〕相当于“此”,在这里。 ④ 〔 文 首 〕 文 , 同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状.如乌: ②溺.而不返: ③衔.西山之木石: 2.女娃变成鸟后,为什么要填东海? 3.《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什么? 4.结合注释翻译这段文字。 附答案: 25 短文两篇

课上练习1.①黄河②以为、认为③赛跑④距离 2.①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②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③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④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3.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4.这篇神话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作为结尾,很富有诗意和想象力,它不仅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而且还赞颂了夸父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5.这篇短文写了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看法,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结果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不能做出判断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6.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自然界的奥秘无穷无尽,世间的知识无穷无尽,任何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课外迁移1.①形状、样子;②溺水,淹死;③含,用嘴叼。2.宣泄自己被东海淹死的遗恨,也为挽救后来的无数无辜者。3.反映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4.译文:发鸠山上长了很多柘木,有一种鸟在这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好像)自己在呼叫(自己)。(传说)这是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一次)女娃在东海里游泳,淹死了,回不去了,因此变为精卫鸟。(精卫)经常衔了西山上的木柴、石块,用来填到东海里。 马明风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翻译文章。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寻我国古代神话资料,提前预习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法,精读探讨法,想像体味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神话的情况。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基本情况。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学习《夸父逐日》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练习(含答案)

16《短文两篇》练习 学校姓名座位号 (一)《陋室铭》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回答问题 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3、《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答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 2.翻译句子(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问题 1、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 2、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 调.素琴()案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 亵.玩()陶后鲜.有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之”字通常有以下五种用法,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揣摩作者的精妙构思,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开头以类比发端,用、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中间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寥寥

81字,珠圆玉润,浑然一体。 (2)《爱莲说》以为线索;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争名夺利者的厌恶,对完美道德的礼赞。 6.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是鲁迅的七律《莲蓬人》中的诗句,其中“濂溪”即宋代哲学家,“净植”出自他的《爱莲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陶后鲜.有闻()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 文两篇教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