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水器、集水器、地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

2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热媒参数、配电方案及电力负荷、加热管或发热电缆技术数据及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或工作电压以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3平面图中应绘出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和伸缩缝要求等。

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二:地面构造

3.2 地面构造

3.2.1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3.2.2 地面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加热管、填充层、找平层和面层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

可不设绝热层。

2对卫生间、洗衣间、浴室和游泳馆等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部应设置隔离层。

3.2.3 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K/W的材料。

3.2.4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应敷设在木地板与龙骨之间的绝热层上,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发

q f=5×10-8[(t pj +273)4-( t fj+273)4] (3.4.1-2)q d=2.13(t pj-t n)1.31(3.4.1-3)

式中 q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

q f ——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

q d ——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

t pj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 fj ——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t n ——室内计算温度(℃)。

3.4.2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PE-X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3.4.3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 应将本章第3.3节计算的房间热

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传热损失。

3.2.4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3)式中 q 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

F ——敷设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地面面积(㎡)。

3.4.5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 应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3.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3.4.5)

式中 t pj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 n ——室内计算温度(℃);

q x ——单位地面所需散热量(W/㎡)。

3.4.6 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

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它地面覆盖物的影响。

《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五:加热管系统设计

3.5 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

3.5.1 在住宅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3.5.2 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宜超过120m。

3.5.3 加热管的布置宜采用回折型(旋转型)或平行型(直列型)。

3.5.4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也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3.5.5 加热管壁厚应按供暖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可按照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选择。

3.5.6 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3.5.7 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六:分集水器及附件设计

3.6 低温热水系统的分水器、集水器及附件设计

3.6.1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3.6.2 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流方向应安装阀门、过滤器、阀门及泄水管。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安装泄水管并加装平衡阀或其它可关断调节阀。对有热计量要求的系统应设置热计量装置。

3.6.3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

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

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设计部分摘录七:加热管水力计算

3.7 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水力计算

3.7.1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P =△P m+△P j(3.7.1-1)

(3.7.1-2)

(3.7.1-3)

式中△P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 m ——摩擦压力损失(Pa);

△P j ——局部压力损失(Pa);

λ——摩擦阻力系数;

d ——管道内径(m);

ι——管道长度(m);

ρ——水的密度(㎏/m3);

υ——水的流速(m/s);

ζ——局部阻力系数。

3.7.2 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近似统一按下列公式计算:

(3.7.2-1)

(3.7.2-2)

(3.7.2-3)

(3.7.2-4)

d n=0.5(2d w+?d w-4δ-2?δ)

(3.7.2-5)

式中λ——摩擦阻力系数;

b ——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 s——实际雷诺数;

υ——水的流速(m/s);

——与温度有关的运动黏度(m2/s);

Re z——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

k d——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k d=1×10-5 (m);

d n——管子的计算内径(m);

d w——管外径(m);

?d w ——管外径允许误差(m);

δ——管壁厚(m);

?δ——管壁厚允许误差(m)。

3.7.3 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单位摩擦压力损失可按本规程附录C中表C.0.1、表C.0.2选用。

3.7.4 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的局部压力损失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局部阻力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C中表C.0.3选用。

每套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力损失不宜大于30kP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