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观点及相关解释)(重点)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企业的角度:克服产业划分的弊端。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重点)

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原因是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有三层含义①相对于区位主体而

言的;②不同的区位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受空间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③区位条件随事件而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二、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重点)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自然特性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1.运费的构成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3.运费的定价制度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定价

1.运费的构成

线路运行费、场站费。

前者同运输距离相关,可认为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

后者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

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

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转运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重点)

(一)企业增长动因

1.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

4.竞争压力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

战略:一体化(横向、纵向)和多样化扩张。

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

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称为兼并

1.横向一体化

概念: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意义: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的增长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2.纵向一体化

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方式: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意义: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部门扩张便成为其惟一的增长战略。

3.多样化

概念: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书上资料)意义: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内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外部增长的空间扩张特点:对于外部增长而言,由于被获取的工厂(公司)原已存在,规划便比较困难。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有两种: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接触扩张: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企业等级扩张: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

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包括人际关系通

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三、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以上四个模式的共同特点:

①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一)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弗农的理论在说明跨国公司为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

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主要大都市区

(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

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母国移往它国。最多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

国家尺度上,公司总部在城市间的迁移时有发生。

都市内,公司总部经常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 三次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二) 功能分类

根据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三) 要素集约度分类

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分为: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主要是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如高新技术产业。

1.佩蒂-克拉克定理

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2. 霍夫曼定理

基本内容: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

集聚经济,即因相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 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高素质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

作用机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集聚引力作用下区域经济的结构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书)

扩散机制: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扩散机制形成原因:

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机制的类型:

就近扩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集聚地区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无规律的扩散。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倒U字型规律)。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2、布德维尔的区域增长极理论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集群对区域的影响是什么?

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一)产业集群如何形成?

1.克鲁格曼:偶然性、路径依赖、锁定效应。

2.工业区位论:必然选择。

(二)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1.产业的极化空间格局:企业和资源会向产业集群区位发生集聚。

2.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带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出现空间分化,形成或强化经济发展不平衡。

3.城市产业空间布局重心转换:产业集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开发区的成败,对城市产业布局、整体发展产生影响。

(三)新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的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故提出了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产品差异论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比方说,美国轿车豪华舒适,日本轿车轻便省油。

2.规模经济论

内部规模经济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带来产业成本的降低。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并成为出口商。

3.需求偏好相似论。

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

不断向全世界扩散,从而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