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八明治维新 过关检测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八明治维新 过关检测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八明治维新 过关检测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八明治维新 过关检测

.

.

专题八 过关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日本倒幕派之所以打败幕府军队,是由于

①倒幕派得到天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倒幕派士气高昂,武器先进,战斗力较强 ③大名与幕府决裂,参加对幕府的战斗 ④西方列强保持中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倒幕派力量较之幕府军队相对弱小,其之所以打败幕府军队,是由于一方面倒幕力量代表了日本社会发展的方向,深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幕府自身统治的衰落和腐朽,趋向瓦解,加之列强的中立态度也有助于倒幕力量的成功,故答案选①②③④D 。

考点:日本倒幕运动

2.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治维新中,天皇在政治上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②④三项均是其重要措施,同时宣告四民平等,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但天皇权威不可动摇,保留了浓厚的君主制色彩,所以③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答案选C。考点:明治维新的举措

3.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

A.西方科学技术

B.西方生活习俗

C.西方经济制度

D.西方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BCD项是二者共同之处。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洋务思想

4.俄国日本均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根本因为俄、日两国()A.具有浓厚的军事性与封建性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D.缺乏民主传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须从两国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并抓住题干的限制词:从根本上,故应从经济上归纳。从经济上看,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只能通过统治者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排除ABD项,C项正确。

5.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新兴地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其中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新兴地主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D。

6.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从此,日本紧锁两百多年的国门被打开了,日本不得不面向世界。这客观上

A.缓和了日本与列强的关系

B.扼制了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C.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D.促使德川幕府进行改革

【答案】C

【解析】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故C正确;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是列强侵略的结果,不能体现缓和日本与列强的关系,故A错误;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便利了列强对日本的侵略,故B错误;当时德川幕府没有进行改革,故D错误。故选C。

7.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B.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C.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

D.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

【答案】B

【解析】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即所谓“文明开化”,故B正确;A项属于“四民平等”的措施,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

.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属于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8.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日本幕府统治在形式上结束的标志是

A.明治政府的维新

B.倒幕运动的胜利

C.“大政奉还”

D.戊辰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大政奉还发生于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故选C。ABD均在大政奉还之后,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这一题考查的是基本的记忆能力,只要考生准确记住就可以得分。

9.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答案】A

【解析】“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说明日本准备实行义务兵役制,A正确;B属于军队精神;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10.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

.

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了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A、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达错误,故选D。

11.下列关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全国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B.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废除藩国,设立府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D.废藩置县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答案】B

【解析】藩国的存在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日本的封建割据局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1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

①生丝和茶叶出口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②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得到改进

.

③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④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子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影响下,日本生丝和茶叶出口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得到改进,一些有识之士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择A。

13.为倡导“文明开化”,日本政府派出了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其成员不包括( )

A.大久保利通 B.高杉晋 C.伊藤博文 D.岩仓具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71年12月23日,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顾问兼参议木户孝允、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兼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的“欧美使节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半年以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因此B不包括在内。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14.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

A.诚信为本 B.天赋人权

C.法律至上 D.和平改良

【答案】C

【解析】

.

.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可以得出该呼吁突出了法律的至高地位,所以选C 考点:改革专题·日本明治维新·特点

15.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

A .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 .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 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巩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其中就包括政治上的“废藩置县”,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实质是消除封建割据状态,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A 选项和C 选项没能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D 选项是经济领域的问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16.1860年3月,一些中下级武士经过精心策划,刺杀了幕府的一名重要的实权人物。下图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当时被刺杀的是

A . 井伊直弼

B . 德川庆喜

C . 德川家康

D . 德川庆福

【答案】

A

【解析】井伊直弼是江户幕府末期的大佬,他最著名的事迹是与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赋予美国商人与海员治外法权,并开放港口,1860年在樱田门外被倒幕志士暗杀,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7.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都保留了君主专制统治

C.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D.都确认农民得到少量的土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其中俄国沙皇专制的保留及日本天皇制的强化均是这种不彻底的表现,故A项不对,B项说法准确。C、D 两项仅适合于日本,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排除。

【点睛】

熟悉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关史实,抓住设问要求“共同之处”,即可知道答案。

18.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

.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俄国改革由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推动,亚历山大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A。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和日本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但与俄国不符,排除C。无论是俄国1861年改革,还是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排除D。

19.日本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答案】C

【解析】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0.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开始于

A.16世纪初 B.17世纪初 C.16世纪末 D.17世纪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重大时间识记能力

21.19世纪60—70年代通过改革使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人物是()A.俾斯麦B.亚历山大二世

C.明治天皇D.华盛顿

【答案】C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22.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其中之一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

.

人心不倦”。在后来的改革中,起到这种作用的措施是

A.殖产兴业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四民平等

【答案】D

【解析】“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反映了废除等级秩序,四民平等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与殖产兴业无关,故A错误;文明开化指学习西方文明,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废藩置县,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故C错误。故选D。

23.(题文)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信心伟人。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他”主张

A.“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B.“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C.“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D.“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他”指马丁·路德。“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反映了天主教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反映了“因信称义”思想,符合题意,故C正确;“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反映了天主教会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C。

24.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相似之处是

A.领导力量的构成

B.改革前的国际、国内背景

C.改革的直接目的

.

.

D . 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D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与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之后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D 正确;其他都不是二者共同点,排除。

25.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

A . 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

B .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 . 废除旧的封建体制

D .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答案】B

【解析】明治维新政治改革是废番置县,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统一的市场,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属于出发点,属于结果,A 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旧的封建体制的内容,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 属于文化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

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论”。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历史的巨大分界线”是指什么?为此,日本有识之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指出,日本政府为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措施: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2)措施: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改革学制,实行义务教育;实行君主立宪,确立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积极作用: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了富国强兵,摆脱了民族危机。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等方面回答材料中“历史的巨大分界线”是指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改革等方面回答日本有识之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2)本题依据材料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据材料三“纺织厂、教育、国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工业化、义务教育、君主立宪等方面简要指出日本政府为实现“脱亚

.

入欧”的目标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再从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等方面回答这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认为社会变迁的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I.渐进性微变: 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系性社会变迁(弱式)

Ⅱ.突发性微变: 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强式)

Ⅲ.创新性巨变: 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断性社会变迁(强式)

Ⅳ.传导性巨变: 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弱式和强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材料中的四种基本形式的社会变迁中,提取其中一项,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张之洞对洋务教育改革思想的实践和总结。

(2)力主“新学”,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倡导“广实学”,培养了技术人才;鼓励多层次“游学”推动了留学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促进了新式学校的建立。维护“旧体”,使教育改革思想有着相当保守的成分。

【解析】首先,由材料的界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属于渐进性微变;太平天国运动属于突发性微变;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等属于创新性巨变。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等属于传导性巨变。

在论证时要结合所学抓住变化的特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同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得关于日本哪些重要信息?并概括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但不能超过满分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成功原因:

①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

③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⑤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宽松。

【解析】(1)信息:根据“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联系所学得出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根据“1872年日本第一列火车”得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据“1876

.

年日本的新式学校”得出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根据“官办八幡制铁所”得出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从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等角度分析总结。(2)成功原因:根据“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得出彻底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据“大力振兴皇基”“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得出天皇掌握较大实权,励精图治;根据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分析得出,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学习西方时注意结合日本国情,把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结合所学,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有利国际环境。

.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 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德川幕府建立后,将军颁布法令,规定“江户颁布之一切法令,全国各地均应遵从”“领内政务,应严守清廉,诸事均须依法办理”。由此我们推断() A.幕府的建立推进了政治近代化 B.幕府力图建立法制社会 C.各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幕府将军 D.各藩藩主没有自主权力 解析:选C。“全国各地均应遵从”“诸事均须依法办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各地的藩主在听从将军命令的基础上行政,这是日本幕藩体制的基本特征。 2.1799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第一次访问日本,船长下令当海岸一旦在望的时候,立即悬起荷兰旗,冒充荷兰船只。船上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宗教书,在临近日本的时候,必须装箱钉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和荷兰是同盟国家 B.美国的国力不及日本 C.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荷兰是当时世界大国 解析:选C。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进行通商。因此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答案为C项。 3.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曾有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日本武士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幕府的统治基础坚如磐石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项不能反映出来。 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解析:选A。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B、D两项表述不确切。 5.19世纪中期,日本与西方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日本() ①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②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场所 ③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 ④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重的,既加剧了日本的沉沦,也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使其不得不面向世界。而早在西方入侵以前,日本社会内部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④与题意不符。 6.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教案

第3课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币制改革、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生活西化、改革军制等基础历史知识。 (2)理解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3)运用: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分析图表、情景再现等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有深远影响;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国崛起》解说词,检查预习,明治维新的含义。 授新:学生读《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教师总结: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材料: 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 提问: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废除旧制度: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5页第二段,明确“废藩置县”的含义,探讨“废藩置县”的作用: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被彻底打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高于市,如南京一中的友好学校爱知淑德中学校所在地就是爱知县名古屋市。 提问: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体制又是如何建立的?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提供工业发展资金) 分析:此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认识:由于废除封建制度,宣布四民平等一方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华族和士族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金融业等新兴工业的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教师过渡:明治政府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不同的原因:经济方面,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测试题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第(2)问,据材料“‘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2.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

高三历史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复习资料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阐讲】 1、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己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领导力量不同: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地主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政策措施不同: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 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明治维持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级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相继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富国强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2)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题解】(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不同点: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 明治维新试题

页眉内容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八明治维新试题.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专题八试题 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专题八明治维新 一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巩固方案 一级目标 1.19世纪中期,首先以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A.“黑船来航”事件 B.1854年佩里再次率舰队来到日本 C.《日美亲善条约》签订 D.英、俄、法、荷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3.最终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标志是 A.“黑船来航”事件发生后 B.1854年佩里再次率舰队来到日本后 C.日美亲善条约签订后 D.英、俄、法、荷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后4.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5.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有①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受到幕府统治的阻碍②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③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④美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6.明治维新前,日本对外实行的政策类似于 A.中国清朝中期 B.沙皇俄国 C.1640年前的英国 D.1789年前的法国 7.倒幕派的主力是 A.中、下级武士 B.西南诸藩的大名 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 8.倒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在 A.东京 B.大阪、神户 C.伏见、鸟羽 D.江户 9.按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日本出现新兴地主②明治维新开始③倒幕力量取得讨幕密诏④西方列强打开日本的大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10.1853年前的日本和1840年前的中国相比,不同之处是 A.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D.面临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11.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九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 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 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 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 年一前 396 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

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 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 二年(公元前 68 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 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 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宣帝于本始元年 至神爵四年(公元前 73~前 58 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又 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 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三迅速崛起的日本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八明治维新三迅速崛起的日本教案含 解析人民版选修1 教材整理1 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 (1)19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工业革命高潮,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2)以重工业企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发展迅速。 (3)政府扶植大资本家发展为财阀,垄断组织产生。 2.特点 (1)主要靠国家的扶植和保护,其“自由”与垄断的阶段性很不明显。 (2)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形成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 (3)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远不及西方列强。 3.局限 (1)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 4.影响 使日本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 [深度点拨] “殖产兴业”政策的特点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材整理2 君主立宪政体 1.背景 (1)明治政府仿效德国制定宪法,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2)自由民权运动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来推动社会发展。 2.确立

(1)标志:1889年2月,明治政府以天皇“御赐”的形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2)内容 性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4)评价 ①进步性:承认人民享有选举权等一些权利和自由。 ②局限性:带有保守和浓厚的封建色彩。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113“学习思考”,读《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条款,想一想天皇在日本国家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提示】 天皇作为国家的元首,其职位世袭。大体上仍保持着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所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也受到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制约,并不直接行使统治权,而是通过国务大臣来统治。 教材整理3 踏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 1.外交:寻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独立 (1)背景 ①国内 a .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地方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c .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国际 a .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化趋势,欧美之间矛盾重重。 b .日本取得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 (2)过程 ①日本内阁于1909年就修改不平等条约召开会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1(20210209174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60 分) 1.各国在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上均从实际国情出发,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下列各国发展模式中,政府发挥巨大作用的代表是( ) A. 英国的工业革命 B. 中国的洋务运动 C. 日本的殖产兴业 D. 美国的工业革命解析:英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主要是私人资本的自我积累。政府发挥具 大 作用的是C D两项,但C项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只有D项符合要求。 答案:D 2. 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 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D. 缺乏民主传统 解析: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归根到底是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项。B、C两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D项错误,主要原因是 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A 3. 日本社会中,“士”的构成包括( ) ①将军②大名③商人④武士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 ,农、工、商和贱民,故答案选C 项,③商人是被统治者。 答案:C 4.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 ) A. 黑船事件 B.大盐平八郎起义 C. “大政奉还”事件 D. “戊辰战争” 解析:A项是明治维新前美国舰队叩关,是日本民族危机的开始,也是明治维新的原因;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doc

高二历史选修1 日本明治维新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1、内忧:幕府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⑴政治上:实行幕藩等级制度,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⑵经济上:幕府歧视工商业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 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日美亲善条约》 3、前提: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建立 ⑴尊王攘夷 ①社会基础: ②评价: ⑵倒幕运动 ①社会基础: ②经过: ③胜利原因: 二、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⑴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三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发展新经济 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⑵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 ⑶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形式支付。(作用) ⑷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3、文化: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⑴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⑵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西化: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富国强兵,建立新式军队 ⑴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⑵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⑶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⑷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三、评价: 1、目的:富国强兵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历史作用: ⑴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⑵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历史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很快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重难点解析】 1、俄国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 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 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阅读)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名,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 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综合检测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综合检测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799年,美国商船“富兰克林”号第一次访问日本,船长下命当海岸一旦在望的时候,立即悬起荷兰旗,冒充荷兰船只。船上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宗教书,在临近日本的时候,必须装箱钉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日本和荷兰是同盟国家 B.美国的国力不及日本 C.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荷兰是当时世界大国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99年日本还处于幕府统治后期,其与中国一样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进行通商贸易,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项。 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佩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A.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解析:选D。“马修·佩里”暗示黑船事件,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险,“唯一”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随着国力增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3.与下面图片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明治维新 C.南北战争D.德国统一

解析:选B。图片中的“脱亚论”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于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时事新报》上发表的著名短文,故选B项。 4.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A.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样板企业” B.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 C.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企业 D.大资本家控制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治维新中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即先由政府设立“样板企业”,然后以低价将“样板企业”转让给私人大资本家,从而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而大资本家控制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5.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可知,“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解析:选A。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鹿鸣馆是一所“欧式风格”的会馆,其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才,他们极力促使日本学习西方,推动日本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6.一位明治元勋说:“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此语说明() A.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明治维新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海陆军 C.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 D.明治维新的实质是变日本为军事强国 解析:选C。根据材料“开拓朝鲜之釜山港”可知,日本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故C项正确。 7.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 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练习卷:专题8明治维新2明治维新的举措

二明治维新的举措 1.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12国进行了为期22个月的考察。该考察团的最大收获是( ) A.加深了对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C.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了建立近代化海军的重要性 3.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4.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5.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表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6.1871年8月29日,木户孝允等以天皇的名义,把在京的56名藩知事召至宫中,宣读诏书:“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符,政令归一。”为实现“政令归一”,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废藩置县 B.四民平等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7.明治政府改革封建等级制度,改革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A.旧公卿——皇族 B.大名——士族 C.下级武士——平民 D.商人——平民 8.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主要“新”在( ) A.实行义务兵役制 B.仿照欧美建立近代化常备军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9.福泽谕吉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 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下列改革措施与材料最一致的是( ) A.废藩置县 B.解放农奴 C.文明开化 D.中体西用 10.(图文探究)仔细观察下图:

人民版选修1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历史条件德川 幕府 的腐 败封 建统 治 表现影响 政 治 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 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 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 市场的形成 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 皇、士(将军、大名、中 下级武士),农、工、商、 贱民 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农民 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 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中下级武 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商 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 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 础已开始动摇 外 交 采取“锁国政策” 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发展 资本 主义 萌芽 产生 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 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西方 列强 的殖 民侵 入 原 因 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和掠夺原料 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过 程 1、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黑船事件” 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大门 3、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 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 影 响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 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 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 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尊王 攘夷 运动 原因 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 和对内镇压 时间1860“樱田门事件”----1864 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领导与主 要参与者 尊攘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高杉晋作的“骑兵队”)结果 失败,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 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