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必修三第五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①“神舟”五号②“南优2号”

③月球漫步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判断都符合新中国科技成就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被誉为新中国科学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之一的科学家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以98岁高龄去世了,当他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国内体现了()

A.响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号召

B.积极参加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863计划”

C.满怀爱国主义热情,要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的面貌

D.响应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答案] C

[解析]钱学森等是新中国第一代回国参加国内经济建设的老科学家,

A、B、D三项都是新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3.(2012·福州市)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A.网络技术B.选育南优2号

C.“两弹一星”D.火药

[答案] B

[解析]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4.(2011·潍坊市二模)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

5.(2011·苏、锡、常、镇二模)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的准确记忆。和平利用核能在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是在1964年和1967年,符合题意。神舟号系列飞船是在1999年开始的,应排除。答案D项。

6.(2011·烟台市)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州”五号、2005年“神州”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②“开始”不正确,所以排除②选C 项。

7.(2012·耀华中学)谭其骧(1911-1992,历史地理学家)在198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是指() A.三个代表B.“五讲”“四美”

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三个面向

[答案] C

[解析]抓住核心关键词“搞活”及时间提示“1984年”,三个代表思想是党的建设指导方针,“五讲”“四美”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三个面向是教育方针,唯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文艺方针,所以选C项。

8.1959年,文化部在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影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一齐展出,故事片就有17部。不到一个月,观众达1.2亿人次。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1969年,建国20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这充分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该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1959年和1969年的文艺状况说明了文艺兴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1959年“双百”方针贯彻执行得很好,而到1969年则因“文革”被歪曲篡改了。

9.(2011·新课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 D

[解析]题中要求的不同点源于二者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为了活跃文艺和学术空气而提出的文化方针;后者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提出了多样化政治主张的活跃局面。

10.(2012·潍坊)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而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中,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l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巧》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出()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C.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D.“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答案] B

[解析]在题中所述《大众电影》销售不旺的情况下,国产电影获得了数十万张的高票支持,这是人们对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反映。

11.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呈现什么图线()

[答案] C

[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革”中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二为”方针指引下又出现了文艺繁荣,故选C项。

12.(2011·厦门模拟)前提:我国政府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结论:政府严厉打击“暴力”“色情”文学和影视作品,下面观点正确的是()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前提结论都正确

D.前提结论都错误

[答案] C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易理解为所有的花都可以开,或者只允许一百种花开。而是允许多数花开,对于毒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花是禁止的,而且也是必须禁止的。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国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此项人权并为之而奋斗,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以后

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C.改革开放以后

D.《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

[答案] A

[解析]题中材料把“识字”作为最基本的人权,实际上是进行扫盲教育,故选A项。

14.(2012·浙江四校联考)《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

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建国成立后,在50年代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A项是40年代末,B项是在文革时期,C、D两项是20世纪80年代,所以选A项。

15.“满怀豪情下农村,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战天斗地干革命,永做革命接班人。”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

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D.恢复高考

[答案] C

[解析]根据诗的第一句“满怀豪情下农村”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山区参加农业劳动。故选C项。

16.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年龄35岁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了20多

家庭出身贫农

文化程度小学

B.《义务教育法》实施

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革”后恢复高考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及识别能力。由材料可知,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17.(2011·绍兴市)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

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解析]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结束文革,而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上;2006年才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8.(2012·滨州)“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解析]题干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C、D三项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出现在20世纪末,故C、D两项错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项正确。

19.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其中21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的是()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在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和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归国学者所占比例较大大进而判断C项符合题意。

20.(2012·菏泽)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A.《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以及表中1949、1966-1970、1979年人数可知A、C、D三项都正确,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不符合B项,所以选B项。

21.(2012·山大附中)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

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③国家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革之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人们对此事的重视。①出现于70年代的文革中,③是在20世纪90年代,所以排除①③选②④。

22.(2011·茂名市)“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 B

[解析]联系材料A、C项比较容易排除,从“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等信息判断,这部法律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本题选B项。

23.(2011·宁波二模)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答案] C

[解析]①项为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②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中的规定;③项是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④项为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内容。

24.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答案] B

[解析]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属于这几

个行业的是B项。“和平”赎买属经济领域,“和平共处”“三个世界”属于外交领域。

25.(2011·石家庄)土耳其开国总统凯末尔认为:“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下列发生在中国的史实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答案] D

[解析]题中强调“知识大军”,这是要通过教育的普及实现的,即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1分,28题13分,29题13分,共50分)

26.(2011·延吉市)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材料二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

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材料三①公元9年,西汉时期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②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2分)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2分)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3分)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2分)

[答案](1)含义: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

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

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7.(2011·佛山二模)中国知识阶层是从传统的士绅阶层中脱胎分化而来的,他们是最具有现实感的群体。每当面临激烈社会变迁的时候,他们往往在社会变革中扮演最为激进的角色。

请回答:

(1)明清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的知识界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概述其主要思想。(3分)

(2)传统知识分子主张重义轻利,而洋务知识分子主张“商战”,状元张謇弃官从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3)“文革”结束后,知识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景象,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基本看法。(2分)

[答案](1)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思想。

(2)主要原因:列强侵略;西学传播;经济落后;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3)原因: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恢复“双百”方针;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4)看法:能从知识、道德(社会责任感)两方面来谈即可。

28.(2012·宁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分配统计表(部分)

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均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摘编自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材料二1898—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协京《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科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摘自驻日公使杨枢《具陈兼管学务情形折》(1904年1月) 本校为中国女子留学生特设速成师范学堂,教授普通学科,要使此等卒业生,担任祖国女子教育,以资其开进辅导。

——摘自《日本东亚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速成师范学堂章程》

材料三中国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摘自张久春等《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回答:

(1)材料一中,留美幼童返国后的职业主要集中于哪几类?由此推断清政府选派留美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当时留日的时代背景。(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苏留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4)简评上述三个时段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分)

[答案](1)类别:近代官员,专业技术人员。

目的:通过向西方学习,培养新式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国人带来的震撼(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引发严重的民族危机)。

(3)特点:以学习理工科为主。

原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国内建设的需要。

(4)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促进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

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3分)

(3)政治对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极大,请列举政治对它们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6分)

[答案](1)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

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使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都获得重大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文化、教育和科技都遭到巨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又促使教科文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