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语文教学: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熊芳芳

【导读: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

看到这个标题,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因为他压根儿没有真正地抚养过自己的孩子。

没错,卢梭假想了一个爱弥儿,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却亲手将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育婴堂。

逃避父亲的身份

对此,他在《忏悔录》中说:在这里,我只想说明我的错误在于:由于我自己无力抚养我的孩子,因而把他们交给国家去教育,让他们成为工人或农民,而不成为游民或者追逐钱财的人。我当时这样做,还以为我做的是一个公民和父亲应该做的事,我把我自己看做是柏拉图的书中描写的共和国的一分子。……由于我这样做,他们才没有遭到他们的父亲的这种命运,才没有因为我迫不得已而抛弃他们,使他们很有可能沦落到我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我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忏悔录》第八卷,李平沤译)以中国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逻辑,你很难理解卢梭的这段自我辩解。他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一句正面的描写,甚至连他们的性别都未曾提及。卢梭一生都在轰轰烈烈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唯独不愿意去做一个好父亲。对于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他在《忏悔录》中也明确表达了内疚和后悔。年近五十岁的卢梭在生了一场病之后,感到自己快要死了,感受到良心的折磨,他悲叹道:我死前是弥补不了这一罪过了。然而,正是这样的卢梭,偏偏虚构了一个爱弥儿,写出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传世经典。

起初,我的理解是:无论是出于主观的无奈还是客观的无奈,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具有天赋之才的人,往往更注重自我的生命完成和价值实现,对他们而言,家庭,孩子,往往是拖累,是束缚,甚至是障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篇就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确乎是言为心声)。所以他们的人生,往往无法以庸常的道德观或价值观来衡量。他们活着不是为了养育后代,而是为了实现自己。

或许我们还记得这段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

放羊。

……

那些天赋异禀的人,活着的目的不是繁衍和养育后代,而是将自己的天赋之才发挥出来,完成自我,实现价值,而且,非如此难以为安。所以许多西方名人独身终老,或者即使有孩子也不尽抚养义务。

较之中国人,西方人更我行我素,较少道德评判,所以在做选择时更自由更有勇气。但

中国人,即使有天赋之才,往往也难以纵身一跃,只为自己任性而活。结果往往就是,因压抑自我而走向庸常(像梁启超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十分鲜见的),或者顾此失彼造成伤害(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我对卢梭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几乎每一个父亲都难以免俗,总会为孩子的前程功名等等精心筹谋,关心则乱,有时候难免迷失自我丧失真性,也束缚孩子甚至误导孩子。读过张丽钧的一篇文章《母亲为女儿写成长日记,咋就写出仇来了?》,说是一个母亲遵从专家的教导,九年来每天精心为女儿写成长日记。女儿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写信跪求妈妈答应她三个请求:一、不要再为女儿付出那么多;二、不要再天天缠着女儿讲学校发生的事;

三、不要再为女儿写成长日记。母亲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呀?人家专家手里有好多成功案例呢——上海有个母亲为孩子写了20年‘成长日记’,结果孩子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东北有个母亲为孩子写了24年‘成长日记’,结果孩子考上了留英博士。我每天拿出一两个钟头的时间来为你写日记,还不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吗?孩子哭起来:可是你想过我的感受吗?我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犯一点错就被你永远记进日记。每次考试,我都万分紧张,你那么在乎分数,特意绘制了我历次考试名次的进退表。我不愿意面对你失望的目光……你每天都没事干,写日记成了你的工作。你在日记里养了一个女儿,可那不是我,那是你假想中的一个女儿!

正因为卢梭逃避了父亲的身份,他才有可能超脱一切功利的诱惑和角色的捆绑,对真正的教育进行纯粹的思考,对人生的意义进行冷静的透视。逃避了父亲的身份之后的卢梭,他的人生使命已经不再只是做五个孩子的监护人,他的人生使命是做全人类的思想者,做全人类的精神导师。这样的选择跟革命者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的性质是类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在精神上更具超越性。并且这种选择是身不由己的,真正的天才都不属于自己,他们只是属于哲学或者艺术的一种工具。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

荣格又在《人格的发展》中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人们走自己的道路,并像走出迷雾一样超越众的无意识身份呢?不是需求,因为需求太多,而且最后都躲进了常规的避难所。也不是道德抉择,因为十有八九我们也会同样地选择常规。那么,是什么不可动摇地促成了这种与众不同呢?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命感: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因素,让人注定要摆脱普通大众和常规老路。真正有人格的人无一例外具有使命感,并像信仰上帝一样对它深信不疑。

……

有使命感最初的意思是受到某个声音的召唤。旧约中那些先知们的公开誓词是关于这个的最典型范例。

……

他已放弃了所有的道路,并将自己的法则放到比常规惯例还高的位置,因此将所有非但不能避免危险反而加速危险的东西都清扫干净了。因为常规就其本身只是没有灵魂的一种机制,始终仅仅只能理解生活中的惯例。有创造性的生活总是敢于超越常规惯例。

……

内心的召唤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一个更宽阔、更广泛的意识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在神话里,英雄的诞生或象征性的重生都是在日出之时,因为人格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增长的同义词。

我猜想卢梭将五个孩子送进育婴堂的时候,同样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某种召唤,就如同亚伯拉罕听到上帝的召唤而将独生子以撒献为燔祭一样。在他们的生命里,有一种更高的法则,超越了俗世的价值标准。逃避父亲的身份,有时候就是在逃避俗世的价值标准。

拒绝楚门的世界

我不仅反对父母为孩子写成长日记,而且反对老师或班主任为学生写成长记录。我认为都是在侵犯对方的隐私。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本来就尚未定型,昨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可能今天就后悔了,只要是在成长中的人,没人会愿意将过去的每一个瞬间永远定格,变成白纸黑字有据可查的档案。即使是成年人,也同样如此,功能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明证。

那些跟踪记录每日事件并且用此出书的班主任,在我看来就是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文字记录跟视频监控是类似的性质,唯一的区别就是:视频监控的镜头是不带任何主观感情的,也是不加选择的;而文字记录带有记录者的主观感情,并且,因此而会有所选择。

我曾说过,我绝对不会出班主任方面的书。而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绝对不会进这种班主任的班。就像前面提到的张丽钧文章中的那个女儿一样,整天活在母亲的视线之下,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被母亲记录在日记本中,这种被盯梢被监控的感觉实在不好受。

回到开头的问题:卢梭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卢梭是做过家庭教师的,为什么他不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坚持为他的学生写成长日记?以具体的案例来研究讨论儿童教育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弥儿?

在卢梭的《忏悔录》中有一段话,应该是他第一次做家庭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反思:我几乎已经充分具备了一个家庭教师所需的知识,而且深信自己完全合乎一个教师的标准。在马布利先生家的一年时间里,我有充分的时间认识自己。除了偶尔会急躁地发发脾气之外,我那温和的秉性还是很适合干这一行的。只要事情发展顺利,只有我看到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就会孜孜不倦地教下去,那时我简直就是天使。一旦事情不顺心,我就变成了一个魔鬼。当学生们不明白我讲什么的时候,我简直要发疯了;而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恨不得杀了他们。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把他们教成有学问有道德的好学生。我有两个学生,性情大不相同。其中一个大概八九岁,名叫圣玛里,长得非常可爱,人也聪明活泼,但有些浮躁,而且淘气贪玩,不过他的调皮总是让人觉得好玩。小的叫孔狄亚克。长得傻里傻气的,人又非常懒散,而且还像驴一样倔强,什么也学不会。可以想见,在这样的两个学生身上,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如果我能多一点耐心和冷静,也许我还会取得一些成效。可是,我既没有耐心,又不冷静,结果非但一点成绩没有,两个学生还越变越坏了。我确实很勤勉,但是我要是在冷静一点就好了,特别是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我只知道用三种方法对付他们,但是这些非但是无益的,而且还对他们有害。那就是:感化、说理和发脾气。有一次,我劝圣玛里的时候,自己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我想感动他,就好像孩子的心灵能够真正被感动似的。有的时候,我筋疲力尽地同他讲道理,好像他真能听懂我似的。还有的时候,他也会利用一些十分巧妙的论据,居然会推理了,这让我不得不严肃地认识到,他是一个明理的孩子。至于小孔狄亚克,更加让我感到棘手了。他什么也不懂,问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能打动他。任何时候都是那么冥顽不化,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我气得火冒三丈。这时候,仿佛他就是睿智的先生,我却变成了小孩子。我承认自己所有的这些缺点,心里也很明白。我仔细地研究了他们的性格,自以为非常了解他们,而且相信自己再也不会上他们的当了。但是,要是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补救的话,看到缺点所在有什么用处呢?尽管我对这一切看得非常透彻,可我什么也阻止不了,也没做成什么事,而我所做的一切恰恰都是我不应该做的。

卢梭对两个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描绘十分生动有趣,对自己的气急败坏描绘得也是跃然纸上。但我们会发现卢梭解剖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他调侃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改造儿童,显得可亲可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真实具体的教学经历的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里,并没有记录任何一个真实的学生的案例,他只是虚构了一个爱弥儿,陪着他慢慢长大,这究

竟是为什么?

我们来设想一下:我们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如果我们只是暗中所做,学生并不知道,那算什么?

那就是——楚门的世界。

活了半辈子,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妻子、邻居和同事全是演员,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电视制作公司收养的楚门,被公司刻意培养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吃饭,睡觉,工作,甚至做爱,全都呈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下。

楚门最终决定逃离的时候,导演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对楚门说: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但楚门仍旧毅然奔向远方的自由。为什么?因为即使外面的世界同样虚假,至少楚门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不必继续活在全世界的监控之下。

活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是一种被偷窥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自由缺席,尊严被盗,人格受辱。楚门对那个完美的虚假世界的坚定拒绝,最终赢得了影片中所有他曾经的忠实观众的热烈欢呼,他们发自内心地为楚门高兴,为庆祝楚门的成功出逃而拥抱流泪——尽管他们从此永远失去了楚门。

渴望自由,是人类共同的心声。楚门毅然决然的生命激情,点燃了那些曾经平庸无聊麻木混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星光。

卢梭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爱弥儿,而不是实时监控、跟踪记录一个真实的楚门,原因就在这里:拒绝楚门的世界,尊重生命的自由。

警惕人工的生态

那么,如果我们不去制造一个楚门的世界,我们的跟踪记录行为是公开的,学生知道老师在为他们写成长记录,又会如何?

很简单。他们会有镜头感。

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现就会不自然、非常态,我们的记录也就会不同程度地失真。

我们的记录,势必伴随着我们的主观感情和价值评判(没有完全客观、不带任何评判的文字),这些情感和评判也就势必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仿效、追随老师在文字中所肯定的人和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老子的这些话,南怀瑾说:从学术思想上的观点来讲,既然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即无绝对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作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所以,老子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是消极思想的讽刺。此处之贤,是指何种贤人而说?真正所标榜的贤人,又贤到何种程度?很难有标准。(《老子他说》)

以这样的手段营造出来的价值氛围,就是一种人工的生态。

要警惕这种人工的生态。

卢梭说:要使一个人在本质上很善良,就必须使他的需要少,让他少和别人比较;如果一个人的需要多,而且又听信偏见,则他在本质上必然要成为一个坏人。卢梭的这一观点跟老子是一脉相承的。不尚贤,便不会有榜样,也不会有比较,也便不会有欲望。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以每一个人善良的本质为土壤,这才是自然的生态,而不是靠刻意标榜某些人和事物从而激发人们效仿的欲望而营造出来的人工的生态来实现的。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于刻意或勉强的事物,必会败亡;过于执著,想要牢牢把持掌握的东西,也终将失去。

对于自然状态和自然教育,卢梭的表达更为鲜明生动、掷地有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所生长之物,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颠倒一切,毁伤一切事物的天性;他喜爱丑类和畸形之物;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意欲把人像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任意加以剪裁。谁告诉过你们,这一切可以由你们随心所欲地安排;谁告诉你们,你们对孩子的稚弱的心灵所进行的美妙驯化,将来不至对他害多益少?谁又向你们保证你们对孩子所施与的痛苦就一定能够减少他们将来的一些麻烦?既然不能肯定目前的痛苦能够解除将来的痛苦,那么为什么又要使他遭受他现在仍承受不了的那么多灾难呢?你们怎样给我证明,你们企图医治的孩子的那些不良倾向,是孩子的天然本性,而不是你们的错误做法?由于错用时间而带来的损失,比在那段时间中一事不做所带来的损失还要大,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

为什么卢梭要虚构一个爱弥儿,而不是记录一个真实的学生的档案?我想,原因也在这里:任何一个真实的孩子,在镜头面前,在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视线之下,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的自然和真实的常态。他所虚构的爱弥儿,便是抽象出来的一个典型,在他的身上,带着所有儿童的真实。只有一个抽象的爱弥儿,才不会在镜头和视线面前失真,他不会被记录者的价值观所左右,他不会因着跟别人比较或者想以谁谁谁为榜样赶超而失去真性,他不会在人工的生态中随波逐流——因为他本来就是纤尘不染,不食人间烟火的纸上生命,只有在这样绝对纯粹绝对自然绝对真实的状况下,卢梭的教育理想才有可以讨论的空间。这是卢梭对自然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他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

反观前面提到的那位坚持为女儿写成长日记的母亲,以及众多的父母和老师,大多忙于为孩子制造一种他们自以为良好的人工的生态,却忽略了自己生命土壤的改良,以及自己人格境界的升华。

荣格说:人格通常所指的是——一个全面发展,能够抵制,精力充沛的心理整体——是对成年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只是在像我们这个时代,个人没有意识到成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更糟糕的是——当他们逃避这些问题时,人们都会想把这个理想强加到儿童身上。……每一个成年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儿童——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它一直在接近,但永远无法完成,而且需要持续的照顾、关爱和教育。渴望发展并达到完善,这是人格固有的一部分。但是今天的人远没有达到完善。他没有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抓住儿童教育并狂热地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并天真地认为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和童年的发展一定出了问题,但这些在下一代身上将不复存在。……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身上的什么,我们应该首先分析一下,看是否先从我们自己身上改变更好。让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热情稍稍消减吧。也许问题出在另一方面。也许是我们将对教学法的渴望放错了地方,因为它会让我们难为情地认识到我们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仍是孩子,仍需要大量的教育。(《人格的发展》)如果我们一定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工的生态,请不要忙着去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改造孩子,请像卢梭一样,像荣格所说的那样,先审视我们自己,研究我们自己,改造我们自己。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熊芳芳。其新书如下】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

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2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共享经典法律名言

2008-12-07 1、盖法者划一天下之具书,所谓惟齐非齐有伦有要是也。[中]沈家本(1840-1913) 2、窃维东西各国宪改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独立,而司法之独立,实赖法律为之维持,息息贯通,捷于形影,对待之机,固不容偏废也。——沈家本(《酌拟法院编制法缮单呈览折》,1907) 3、“正确的行为是那些能够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英]边沁(1748-1832年) 4、“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英]边沁(1748-1832年) 5、“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美]庞德(1870-1964) 6、法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美]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1841-1839年) 7、立法科学的宗旨在于使人能够“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英]边沁(1748-1832年) 8、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古希腊]柏拉图(427BC-347BC) 9、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德]康德(1724-1804) 10、在一切情况的条件下,对于人们滥用职权的强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英]洛克(1632-1704) 11、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英]穆勒(1806-1873) 12、法律问题,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是社会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奥地利]凯尔森(1881-1973) 13、纯粹法学是“从结构上去分析实在法,而不是从心理上或经济上去解释它的条件,或从道德上或政治上对它的目的进行评价。——[奥地利]凯尔森 14、“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美]庞德 15、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美]伯尔曼(1918-) 16、法律的基本功能即使改变激励因素。——[美]波斯纳(1939-) 17、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英]爱德华·柯克(1552-1634) 18、法律秩序是区别于习惯和官僚规则的、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美]昂格尔(1949-) 19、运转良好的法律制度一般会采用某种特殊的策略,以在社会不同意见和多元化之间得到稳定和一致。——[美]孙斯坦(1954-) 20、如果上帝之法和人为之法有所不合,前者将会被遵守而后者会遭损毁——[英]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 21、不是人之善,而是制度,使坏人也可为公众的幸福服务。——[英]大卫·休谟(英国法学家、哲学家1711-1776) 22、法律可以理解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德]康德(1724-1804) 23、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地对待权利,它也不能够认真地对待法律。——[美]德沃金(1931-) 24、法治是一种法律应该符合的理想、标准,但法律可能、也确实有时候很激烈地、系统地违反它。——[英]拉兹(1939-) 25、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美]罗尔斯(1921-2002)25、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法]孟德斯鸠 (1689-1755) 25、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法]卢梭(1712-1778) 2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中]包拯(999-1062) 27、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中]黄宗羲(1610-1695) 28、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与其失善,宁其利淫。——[中]海瑞(1514-1587) 29、守法篇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中]李悝(约455-395BC) 30、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没有可以不守法的任何特权——[中]彭真(1902-1995) 31、我们要有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家。——[中]孙中山(1866-1925) 32、欲变世界,欲先自变。——[印]甘地(1869-1948) 33、“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梅汝璈的名言。 34、“宽大固是美德,但是姑息、畏惧,却是怯懦。”——[中]梅汝璈(1904-1973) 35、“一个人在未定罪前,都是无辜的。”——[美]丹诺(1857-1938)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_忏悔录读书心得五篇

忏悔录读后感800字_忏悔录读书心得五篇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 的自传。《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 活经历。关于《忏悔录》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 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 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 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 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 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 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 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 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 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 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 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0818403001 孔玉玲 摘要: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 通过其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向我们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女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女子教育思想。他的女子教育观虽然有局限性, 但其理论对后世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无疑对当今社会的女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女子教育观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爱弥儿》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受教育的过程, 表达了他反对残害人性的封建专制下的经院主义教育以及主张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意义、自然主义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这几个方面,但是涉及到有关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文献却不多。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新颖独特的主题,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打算从该主题切入。《爱弥儿》第五卷标题为“苏菲或女人”,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教育的描述,集中体现了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一直受到争议。本文拟从卢梭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女子教育思想,最后分析该思想对于当代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女子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1.1自然人性的复归 卢梭一生都向往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自然生活。卢梭认为人只有在自然中才是幸福的和自由的。自然是卢梭的天堂。卢梭自然主义的女性观就是一种自然人性的复归。在《爱弥儿》第五卷中,卢梭对男女两性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他出于“自然”,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也是自然的结果。在生理方面,卢梭指出,“男人和女人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具有人类的特点,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

关于法律的经典语录

关于法律的经典语录 1、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2、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3、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4、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6、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汉密尔顿 7、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8、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9、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10、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11、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12、法律不可能使本质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行为变为犯罪行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为又变成纯洁的行为一样。――雪莱(英)《人权宣言》 13、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 14、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15、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16、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 17、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18、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9、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 20、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 21、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英国)柯南·道尔爵士

忏悔录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忏悔录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忏悔录读书心得1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

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知识讲解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 育思想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教育思想 摘要卢梭是启蒙时期法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爱弥儿》是进步教育小说,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表达了他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进度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 了解卢梭的生活时代和社会内景,特别是当时的教育情况是理解卢梭教育理论的不二法门,进而能掌握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意义。 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行会行将崩溃的时期。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革命即将到来。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的劳苦大众。同时封建统治者还极为突出的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要想成为天国公民,必须克己苦修以求永生。这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而改变幼儿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因此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要求德育重于

智育,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幼儿灌输传统偏见和死记宗教信条,并以严酷的纪律与体罚作为辅助。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用大量的事例描绘和抨击这种教育现象。 与封建教育相对,卢梭高举自然教育大旗。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堕 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因而主张自然教育,是儿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教育的使命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的发展。 于是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他虚构的对 爱弥儿的教育过程在培养目标、教育进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 卢梭指责当时的贵族教育,认为这些用阶级身份做模子来培养人的教育只 会使人的天性不能自由的发展,指挥是人失去适应自然发展的能力,叫人定型化、僵化。为了推翻这种教育,卢梭呼吁培养自然人。他说:“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照我们所知而言,那就是自然的教育。”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标后,便从积极方面说明自然人所具 有的特征。卢梭认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必须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绝不会只求心智发展而使身体虚弱,也不会叫身体与心智都处于衰弱之中。卢梭以爱弥儿为代表来描述

法律名言大全

1、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2、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4、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5、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英) 6、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 7、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孟德斯鸠 8、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 柏拉图 9、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美)杰弗逊 10、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律是胜利之母。——(俄)苏沃洛夫 11、名人名言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12、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13、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黑格尔 14、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15、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16、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17、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 18、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19、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20、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21、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22、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23、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24、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一)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着,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

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忏悔录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华篇】

忏悔录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华篇】然我把整个世界都让给我那些仇敌去为所欲为,我却在贯穿我的全部写作的那种高贵的激情和我的思想原则的那种永恒的一贯,为我的心灵留下了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完全符合发自我的天性的全部行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忏悔录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一个月前,偶然读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然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接着一口气读了《论科学和艺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一个月的读书经历,彻底爱上了一颗敏感赤诚的心。从卢梭身上,悟到了很多东西,整理读书笔记,跟大家分享。 哪些人应该读卢梭? 如果你敏感、多情,有一颗浪漫的心,你应该去读卢梭。 “上天赐给我一颗多情的心,对别人来说这是幸福的源泉,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一语成谶,卢梭一生的传奇从多情开始,一生的苦难皆因多情累及。世界上最天才、最浪漫的作家也创作不出像卢梭一样的人物,只有上帝才能有这样的杰作。 “一方面是非常炽热的气质,热烈而好冲动的激情,另一方面却是迟钝而又混乱的思想,差不多总是事后才明白过来。简直可以说,我的心和我的头脑不是属于同一个人的。”

“我生性是开朗、坦白的,正因为我不能掩饰自己的感情,所以我对于人家将感情向我掩饰起来也就疑虑万端;对这样一种天性的人来说,我的苦恼真是太大了,太难以忍受了。” “平静的时候,无论什么都是我害怕,无论什么都使我沮丧;一只苍蝇飞过,都吓我一跳,哪怕一句话,我都懒得讲,哪怕一个手势,我都懒得做,我的畏惧和羞耻心把我拘束到了极点,我真想藏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在我非动不可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动;在我非说不可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有人注视我,我便张皇失措。” 这就是真实的卢梭,激情澎湃,却缺少理性的束缚;感情真挚热烈,却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却无畏勇敢;要么过于高尚,要么过于卑鄙;有时是阿喀琉斯,有时是忒耳西忒斯;有时成为英雄,有时成为无赖。这些过于极端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然变得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甚至只用一眼,你就再也挪不开步子。读卢梭,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如果你觉得自己资质平庸,默默无闻,害怕自己将来变成芸芸众生之的一个,你应该读卢梭。 我们这群人,成功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最终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入了国最一流的学府之,每个人都对生活、对未来都充满信心。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我们要成为一流的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 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 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 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 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 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 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 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 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 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 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 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 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 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 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 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 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

教育经典名言集锦

。 第一章:关于教育与教育学 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3.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英)洛克 6.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法)蒙田。 8、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法)卢梭《爱弥儿》 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3、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法)卢梭《爱弥尔》 5、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6、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品格,种下品格就会收获命运。”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8.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9.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 10、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11、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12.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捷克)夸美纽斯 第三章关于教育目的 2、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捷克)夸美纽斯 4、陶行知:“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6、“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7、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洛克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 1、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乌申斯基 2、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3、“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列夫.托尔斯泰

忏悔录四年级学生读后感作文

忏悔录四年级学生读后感作文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忏悔录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忏悔录读后感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篇二:忏悔录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