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地理复习14《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高三地理复习14《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高三地理复习14《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高三地理复习14《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十四讲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2.理解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判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本讲重点:

1.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讲难点:

根据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进行因地制宜的区位选择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

(一)农业生产活动

1.定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实例:

A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B 我国民间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2.农业的特点:

(1)季节性(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注意: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理解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时间规律性。同时要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有所减弱。

实例:

水热配合好的平原、三角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用水热资源

多数山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田会引起土地荒漠化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田→阻塞水道,洪水泛滥

3.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粗放农业: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密集农业(集约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

增加农业的产出,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出现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自给农业: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生产,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普

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分

图14-1 遍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个农场一般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饲养一种畜和禽

原始农业

按农业的发展历史分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经典例题1]图14-1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与黄河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袄

【解析】该题要求考生能了解黄河中下游平原与西北山麓地带

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1)黄河中下游平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热条件不及前者;(2)西北地区河流较小,且多季节性河流,水资源短缺。(3)西北地区多晴天,因而太阳辐射优于黄河中下游平原。

【答案】B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区位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经典例题2](2000年广东卷)图5-8表示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左侧表示烟草业的变化,右侧表示鲜花业的变化,读图并回答:

⑴该区域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

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

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

A .减少运输成本

B .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 .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D .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解析】考查对产业结构转化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及社会伦理观。本题从云南省昆明附近的产业由烟草种植、卷烟加工业转向鲜花种植业和鲜花产业的政策建议出发,设计了一幅产业转化示意图,要求据此综合考虑农业布局的水、热、劳动力、土地等一级因素,还考查了技术因素的影响。其意义在于,花卉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本题也考查了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答案】(1) “四季如春”,降水丰沛 (2)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

(3)技术创新(或技术开发、引进技术) (4)C D

(三)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

图14-2

2.

[

(1)~(4)题。

(1)( )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

(2)根据该资料信息可知,如果该地距离中心城市为1km,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哪两种作物( ) A.水稻、甘蔗B.花卉、蔬菜C.华卉、甘蔗D.蔬菜、甘蔗

(3)从经济效益看,上述两种作物应种植在以城市为中心的( )

A.2.5km B.3.5km C.4.5km D.6.0km

(4)当距离达到多少千米以上时,四种农作物中以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最高( )

A.15km B.20km C.30km D.45km

【解析】(1) 从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信息看,应为珠江三角洲区。(2) 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单产量×(市场价格一生产成本一运费率×运输距离),据此可以算得当运距为1公里时,四种农作物的经济收益分别为:花卉40元,蔬菜10.5元,稻米4.76元,甘蔗5.9元,所以最适合种花卉和蔬菜。(3) 当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为零时,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率×运距,据此可算出花卉的最远距离为50km,而蔬菜生产的最远距离为3.3km。超出此距离即不赢利,因此两种农作物应种植在以城市为中心的2.5km范围内。(4) 距离如A、B、C、D般长时,花卉和蔬菜均不赢利,故需此较甘蔗和水稻在各距离处的经济效益即可。通过计算得知,在30km处,甘蔗收益为3元,水稻收益为3.6元。

【答案】(1) D (2) B (3) A (4) C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标志: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第二课时

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混合农业

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附:

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①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②墨累——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③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

(2)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1)概况

①概念: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②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③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

④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⑤分布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经典例题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4-3

(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 。

(3)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场一般多为 经营的,种植的作物中均有 。

(4)甲图所示的国家有庞大的 ,免费向所有农场提供最新科技成果。

(5)乙图所示的国家,政府不遗余力地 ,以促进农牧业的发展。

【解析】甲图表示的农业区为美国中部,应为商品谷物农业,乙图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属混合农业,这两种农业都属于商品农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特征,这两种地域类型的农业一般都是家庭经营的,但农场规模很大,;美国为了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和科技含量,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澳大利亚为了促进东南部混合农业的发展,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建设了东水西调工程。

【答案】(1)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家庭 小麦 (4)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5)修建水利工程

第三课时

4.大牧场放牧业

(1)大牧场放牧业概况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阿根廷为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发展牧牛业 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采取的措施 种植饲料

主要的问题:草场退化严重,水源不足

5.乳畜业

(1)概况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图解

6.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1)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2)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性和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等。

(3)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经典例题5]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

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解析】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热带迁移农业使热带雨林被毁,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

【答案】D

[能力训练]

1.分析下图区位因素结构,下列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结构与图示结构最吻合的是

A.茶叶园艺业B.立体农业C.水稻种植业D.灌溉农业广东省某地蔬菜年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从1994年的37%到2003年的54%,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目前,该地区蔬

菜产品行销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并部分出口到泰国、马来西

亚、新加坡、日本等国。读下图,回答2~4题。

2.该地区蔬菜生产上的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1月—3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

C.地形崎岖

D.无霜期短

3.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工业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4.为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避免发达国家对该地区农产品出口限制的“绿色壁垒”,对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过程机械化B.生产技术标准化C.产品品牌化D.经营模式产业化读某种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①雨热同期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人口稠密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6.下列地区中可安排该农事活动的是( )

①东北平原②河套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成都平原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7.西欧乳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城市人口多,需要大量的新鲜牛奶及牛奶制品

B.交通便利,有利于鲜牛奶及时送到城市

C.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D.工业发达,为农场生产的高度机械化提供了保证

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

的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回答8~9题。

8.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

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盆地等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

D.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9.下列农业地域类型机械化水平最低的是( )

A.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B.阿根廷的牧牛业

C.季风区的水田农业D.墨累一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10.读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因素。

A 、

B 、

C 、

D 、

E 。

(2)C、D、E中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填字母),政府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填文字)。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比较稳定,而发展变化较快。11.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地中海周围地区冬季多雨,且多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沼泽化。后来人们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进行季节调节,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鲜花生产。但是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猛增。环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区如何改变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鲜花生产?

(2)19世纪中叶以前,该地花卉、水果等为什么不能大量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生产猛增的原因是什么?

(3)环地中海国家适合水果、花卉、蔬菜等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1.A 2.B 3.D 4. A 5.A 6.C 7.C 8.D 9.C 10.(1)地形土壤政策科技市场(2)E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3)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点拨: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关系图中各因素的关联,正确填注所缺的区位因素。其中,产品加工之后最终要投放市场,所以市场因素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而加大科技投入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1.(1)修建水库,解决冬季洪涝灾害、夏季水量不足;排干沼泽,改良水分过多的因素。(2)交通不便、消费市场小。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市场扩大。

(3)气候条件优越,夏季温度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欧洲社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完整版)

必修一(教案1)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 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20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 (3)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①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 (1) 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彗星和

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大行星。 (4)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 星、地球、火星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 (5)分类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④地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地球是银河系中普通的成员。而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其他条件:(1)充足的水分;(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四.运用拓展 1.天体的类型和分类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体积、质量木星最大。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高考地理真题-必修一

2012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汇编(1)、地球运动 (大纲全国卷6~7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2 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安徽卷文综30~31)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3~4题。 3. 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北京卷文综1~)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回答第5题。 5.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D.日出晚,昼短夜长

(福建卷文综10~12)图5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6~8题。 6.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7.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6oN,110oE B.67oN,110oE C.66oN,130oE D.67oN,130oE 8.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图6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广东卷文综)9.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人口迁移加快 B. 风力电厂增产 C. 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10.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海南卷地理19~20)图7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据此完成11~12题。 11. 图中甲地时间为 A. 5日5时20分 B. 6日6时20分 C. 6日5时20分 D. 5日6时20分 12. 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 悉尼 B. 上海 C. 雅加达 D. 莫斯科

2019年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同步解读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 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 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 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 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 学 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 但是, 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 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 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 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 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 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是本节课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 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 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聚焦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 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 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 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 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 我将更着眼于课本, 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 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 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同步解读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高中阶段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景响主要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核心素养聚焦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所发展,但仍然难以理解本课知识,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其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配合使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 (投影)天体系统的级别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颗行星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 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太阳)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1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同步解读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一节课,同时也是高中地理的开篇的第课。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在短期影响方面,学习内容上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接下来的行星地球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而在长期影响方面,学习兴趣上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具有启下、打基础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本节课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3个框题,内容是联系紧密的。根据根课标要求,本节课的主要仼务是解决两个问题:第是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坏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是运用地球、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来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 核心素养聚焦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的高一新生,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入探究的渴望,而本节课存在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大部分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宇宙、地球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刚刚从初中踏入高中,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对高中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没有系统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在分析图表资料这一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高中地理,基本上还保留着初中的直观学习思维与模式,学生的惯性思维将影响到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新高考】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I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简介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把地理科目包括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对地理课程共设计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 3个必修模块,是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地理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 和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比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3个必修模块涵盖了高一地理(必修)和高二、高三地理(选修)的大部分内容,还增加了部分现行教学大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内容增加、课时减少,教学难度相应加大。 必修模块中,《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意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内涵。 《地理3》以区域为载体,选择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同时介绍了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7个选修模块中,《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畴;《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属于文、理兼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属于技术范畴,文、理兼有。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二、课程设置 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陕西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规定,我校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准备为学生开设3个地理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I模块的全部课程。为保证教学秩序,我们建议,高一学年上学期学校只设置必修内容,按正常的行政班教学。以后逐步增设选修内容,选修I 尽可能少跨班或不跨班,选修II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1.课表安排 表1 陕西师大附中高中地理课程开课计划表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自然地理中经典的几个要素,如大气、陆地、水环境、地质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探讨人地关系中“地”的有关地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自然地理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将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地理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第1—5章。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1.由于绝大部分初中学校七、八年级都忽视地理学习,使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学生的见闻有限、知识面窄,对地理学习存在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又对新生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的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 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利用晚自习认真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0分钟课堂上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练习册。 (2)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 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五、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1.海水的温度: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深层海水温度由水面向水深1000米处递减,而1000米以下保持在低温状态 2.海水的盐度: (1)分布规律:“马鞍型”曲线(由南北半球的副 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2)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 度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②地表径流的注入:地表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 ③洋流:暖流有增盐作用;寒流有减盐作用 (3)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盐度最低的海域是波罗的海(分析原因)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表层海水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3.洋流的性质分类:寒流、暖流(会分辨) [读图思考]P57

4.世界主要海区的洋流分布: (1)太平洋海区:三圈环流形式 (2)大西洋海区:三圈环流形式 (3)印度洋海区: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方 向流动,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案例1]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 2.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形成世界的四大渔场 (1)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2)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3)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 (4)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3.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1)积极影响:顺风顺水(顺洋流)航行,可节省时间和燃料 (2)消极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海雾;洋流携带的冰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