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一、适应症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2、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二、禁忌症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四、操作流程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1.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2.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

充。

中药汤剂煎煮和服用方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一、一般煎煮方法 1.煎药器具宜用砂锅、砂罐等陶瓷器皿。忌用铁、铝、铜等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容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水量头煎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应高出饮片 1.5-3cm, 二、三煎水面没过药材即可。 3.煎前浸泡一般药物宜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者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夏季气温高,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免药液变质。 4.煎煮火候一般宜用武火使药液迅速沸腾,然后改用文火使药液保持沸腾。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煎1小时左右,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解表药及其他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沸腾10分钟左右即可。 5.及时滤汁将药煎好后趁热滤取药液,防止药液温度降低后有效成分反渗入药渣内。取汁时宜绞榨药渣,充分利用药物有效成分减少浪费。 6.煎煮次数一剂药一般煎煮2~3次,将煎好的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急性病则一煎一服。 注: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适量开水,并适当搅拌,防止溢锅、糊锅。糊锅的药禁止饮用 二、特殊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全方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药材理化特性及临床用途不同,需要特殊处理: 1.先煎----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与不宜久煎的药同入汤剂时,前者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后者同煎。如龙骨牡蛎(粉碎后无需先煎)、磁石、紫石英、等。久煎可使其毒性降低的药也必须先煎。如川乌、附子等。 2.后下----一般在药熬好前5-10分钟入锅共煮。 3.包煎----入汤剂时应当用纱布包裹入煎。 4.单煎----人参、西洋参等名贵药材与其他药同用,入煎剂时宜单煎取汁,再与其他药物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的药渣吸附,造成名贵药材的浪费。 5.烊化----胶类药物放入开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用黄酒蒸化与药同服效果更佳。 6.冲服----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与蜂蜜等液体类药,以及羚羊角粉、熊胆粉等药,不需入煎剂,直接用开水水或药汁冲服。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药外敷方

中药外敷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外敷:治疗风湿疼痛方剂,姜黄10g、伸筋草10g、透骨草10g、川芎10g、秦艽15g、桂枝15g、细辛5g、防风15g、羌活15g、独活15g、川乌30g、草乌30g、樟脑 10g、小苏打50g、冰片5g把上药研细末,装瓶,用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适量药末50-200g,醋调,敷于患处,布包,同时热敷30-60分钟,每天1一2次,6-15天不愈,放弃此方,此药有毒,禁止内服,同时放于高处,避免儿童玩耍。 1)颈康热敷方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 用法:炒热布包敷患部,每次半小时,每日2~3次。 功效: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适用于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2)透骨托敷剂 药物组成:透骨草 12克,五加皮 15克,五味子 15克,山楂15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药装入布袋内,扎紧,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钟,稍晾凉,托敷于颈背部,每次30分钟,每日托敷2次,每剂药连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显好转。 功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舒筋展筋,缓解肌肉痉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该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质增生所致的肌肉韧带牵张,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刺激、压迫等病理变化,因此,该药止痛效果明显,关节运动功能也能恢复。 3)增生热敷粉 药物组成:红花,桃仁,松香各6克,当归,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生川乌,羌活,独活各9克,白芥子,冰片各3克,细辛,牙皂各45克,樟脑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散寒止痛。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炒,热熨患处,凉后继续加热,每次7~8小时,每天1次。 4)伸筋透骨粉 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附子,海桐皮,千年健,威灵仙,桂枝,羌活,路路通,独活,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布袋内,每袋150克。用时将布袋加入水中煎煮30分钟,稍凉后,热敷于颈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5)吴茱萸粉 药物组成:吴茱萸30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将药末加黄酒拌匀,人锅中炒热,装入布袋中。布袋稍凉后热敷颈部,冷后再炒再敷,每次30-60分钟,每日1-3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头痛、颈部疼痛剧烈者。 6)防风川芎散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汤剂是中药最为常用的剂型之一,自商代伊平创制汤液以来延用至今,经久不衰。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要求。 1. 煎药用具: 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2. 煎药用水: 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煎煮。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 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

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4. 煎煮程序: ①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0.5-1小时。 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如果方中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使水高出药平面约1-2厘米。 ②煎药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煎煮的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一般在药物煮沸前用武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 ③煎煮时间:

治疗肩周炎的中药外敷法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炎,又称冻结户、冰冻肩等。它是肌肉、肌腱及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的活动。 1、肩周炎发病的症状 肩周炎初发时表现为患者侧肩部一处或几疼痛不适,夜间比白天痛得厉害,劳累后更易加剧。疼痛的程度差异很大,有的钝痛,有的似刀割样痛,也有的为针刺样或牵拉样痛,疼痛范围大部分较广泛,多数疼痛延伸到上臂和肩后。疼痛厉害时,肩关节周围肌肉呈明显痉挛,严重时手不能梳头,甚至不能穿衣服。 2、预防肩周炎的方法 预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简单的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操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夏天睡觉不要露肩吹风扇,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卧,以防受风寒湿邪;防止肩部慢性劳损,不可突然做强力劳动或卸过重物体,以防肩部发生扭伤。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治疗,首选为推拿与针灸,肩部痛点用药物封闭能起到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其次可选用洗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煎汁,以木棒蘸取药汁来回击打肩部痛点及穴位,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此低频应重视肩部功能锻炼,如手臂爬墙运动,用健侧上肢帮助患者进行内收、外展、屈伸运动。 3、肩周炎的中药外敷法 现介绍一种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的中药外敷疗法:三七1克,红

花、桂枝、川乌、草乌、牛膝各5克,当归、鸡血藤、透骨草、川大活各10克,盐750克,将中药和盐一起炒热后装入布袋,选择肩骨禺、肩贞、肩骨、曲池、外关穴等穴位或部位外敷,温度以能忍受为度,如有烧灼感,可在远见卓识袋与皮肤之间加毛巾垫着。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两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此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作用。 (实习编辑:臧书文) 老中医珍藏几辈的腰腿痛秘方---值得收藏 老中医祖辈留下来的治疗各类风湿病,关节炎、脊椎肩周、腰腿痛、四肢麻木-五莲山药酒秘方方,秘方是经得起考验的经验药方,用起来真的是妙不可言,这些药方的配伍您在网上是搜不到的,在药书上也找不出相同的药方,这是无形资产。相信大家是能够从中受益匪浅的。真心希望朋友们能够把这些药方收藏转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五莲山药酒秘方配方: 五莲山土虫20个、大柴胡根15克、清骨风10克 拉拉秧根15克、李枣根10克、山乌子2个、仙凌花3朵、贫丝网10克、球须草10克、杜仲皮20克、双树枝20克、金狗脊20克、山牛膝15克、五莲山蝎子3只、结骨草10克、五莲山蜈蚣3条、山桃仁10克、山木瓜10克、山旁风10克、毛龙根10克、爬山虎10克、以上用50度以上的白酒5斤,泡7天就可以喝了。每天中午、晚上各喝一次、每次30至50毫升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 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 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 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 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 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 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 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 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2)肠胃炎:生白芷末 小麦粉 15 克,食醋调糊敷脐。 ( 3)黄疸:茵陈、栀子、 芒 硝、大黄各 30 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 12 克,豆 豉 60 克,共煎汁热敷于脐。 ( 4)便秘:生姜 60 克,豆豉 15 克,葱头 3 根,共捣敷脐。 ( 5 )尿闭:葱、姜、蒜共捣 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 6 克捣敷;或 用鲜青蒿 200 至 300 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 蛎,盐水调敷脐中。 ( 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 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 神阙即肚脐, 临床上应用广泛, 具体如下: ( 1 )感冒:葱、姜、 60 克, 取 0.3 克,食醋调后敷脐。 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

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 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 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 如下。(1 )口腔炎:吴茱萸 5 至 15 克,研末,加适量陈醋 调成糊状敷涌泉穴, 24 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 15 克, 6 克,大黄 6 克,生南星 3 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 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 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 脐上,不过十来分钟, 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 读完想想有道理, 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 寒凝鼻窍所致, 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 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 胡黄连 泉穴, 12 小时后取下。 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 12 克, 胆南星 4 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 9 至 12 克, 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 2 至 4 天。 3 )腮腺炎:吴茱萸 9 克,虎杖 5 克,紫花地丁 6 克,胆 南星 3 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 ( 4)小儿哮喘:吴茱萸 10 克,研末, 醋调后敷涌泉穴, 48 小时后取下。(5)鼻衄: 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 涌泉穴, 般 1 小时左右流血可止。 ( 6)肺结核咯血:大蒜 10 克,硫磺粉 6 克,肉桂粉 8 克,冰片 8 克,捣匀敷贴双 侧涌泉穴,隔日换药 1 次。 奇效的敷脐疗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31、中药敷脐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麝香1、5克;龙骨、虎骨、附子、雄黄、乳香、没药、胡椒、小茴、青盐等分为末。将麝香入肚脐中,外用药末放麝香周边做圈围住,用槐树皮灸一百二十壮,中间不时的须换槐皮。注意事项:治疗中需注意避免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32、治小腿肿:细辛粉末9-15g,和水或蜂蜜调匀成糊剂,贴于脐部,至少3d,伤湿止痛膏固封,当天消肿。33、前列腺炎:可以缓解因前列腺炎所导致的疼痛。还可以用于治疗冷凉腹痛,小儿腹泻,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没有副作用。一个贴敷在肚脐上的小方子丁桂散:丁香0、3克。肉桂1克研粉(1:3)加食醋拌用手捏成团,贴敷在肚脐上,固定、冷天7-8小时,热天3-4小时(每天一次,一般贴一周)34、前列肥大:白胡椒15克,细辛15克,研末,取药3克,放脐窝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后停2天继续下疗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35、小孩腹泻——黑枣捣糊贴肚脐眼:除了发烧,小孩子还容易腹泻,这时候,可以把黑枣去核,捣成糊,贴在肚脐眼上,一晚上就有效果。如果是肚子痛,就拿胡椒粉和成糊,点上些醋,捏成小饼团,贴肚脐眼上。36、自汗或盗汗:用药物敷脐,通过神阙穴调节心肺肾之阴气,泄阴

火,固阴精,使心肾相交,虚火下移,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汗出自止。张氏用朱砂3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为末,备用。用时先将脐心洗干净,然后将药末放入脐中,用大块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各种盗汗症收到满意效果。37、水肿:但对于一些久病不任克伐者,或汤药难进者,用药物贴脐治疗有预想不到的效果。杜氏根据脐乃人体出生前摄取天然清气和水谷精微,排泄代谢产物之通道,皮内血管丰富,通透力强之理,用制甘遂、冰片各6克,研细为末,填脐,外用麝香追风膏固定。用于治疗因心力衰竭而引起的下肢或全身浮肿,正气极虚而邪气炽盛的危重症,收到满意效果。认为该法能调达气机,使紊乱的升降出入功能恢复正常,水邪得去而正气不伤。38、治疗肝硬化腹水:用麝香温脐散(麝香0、6克,阿魏、硼砂各6克,白酒500毫升,猪膀胱1具)外敷脐部,方法是将上药共研细为末,与白酒同放进猪膀胱内,用细线扎紧外敷脐部,固定3天即可见效。共治疗肝硬化腹水15例,其中14例显效,1例无效。39、中成药脐疗治便秘:1)大黄片方取本品2粒研为细未,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脐孔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适用于便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滑数等。2)补中益气丸取本品1粒,研为细末,敷于肚脐孔处,外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一、适应症 敷药疗法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直接作用就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血液的运行到达病所,发挥药理功效而防病治病。 2、间接作用就是药物通过不断地刺激敷药部位的皮肤或穴位,来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组织、器官等的功能而防病治病。 二、禁忌症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调制新鲜中草药需准备切刀、切板、乳调制中药末根据需要备好清水、茶水、醋、蜜、麻油、饴糖等辅形剂。 四、操作流程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新鲜中草药须切碎、捣烂,平摊于棉垫上。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消毒。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1.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12.敷药疗法为辅助疗法,应作为临床明确诊断及遵医嘱治疗的补

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探讨

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探讨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探讨,对中药汤剂机器煎煮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意见,以利于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中药煎煮质量提供参考。 标签: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传统煎煮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6-0092-02 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治疗中药物内服的主要方法,多种药材共同煎煮,其中各治疗药物的煎煮要求各不相同[1],煎煮质量的优劣对治疗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剂型也日益多样化,中药的剂型在原有的汤剂、丸剂、散剂、膏方的基础上[2],又增加了胶囊、片剂以及注射剂等多种新式类型,中药的煎煮方法也从传统的煎煮发展到机器煎煮,对这一新技术目前业内外人士对机器煎煮还有所疑虑,笔者现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中药汤剂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 1传统煎煮方法的优缺点 1.1传统煎煮方法的优点 众所周知,一剂中药包括很多种药材,按照入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果实类、草类、花类、根莘类、皮类、矿物类、动物树脂类等,不同的入药部位有不同的煎煮要求,传统煎煮方法可根据入药部位、药物要求等进行调整,矿物类、根类、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如磁石、珍珠母、石决明等,必须提前煎煮1 h左右,再把其他药放人同煎,而对于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薄荷应后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解表药时间掌握在10 min,用武火煎煮即可;滋补药物时间掌握在20~30 min,以文火慢慢煎煮即可。中药中极少数药材具有一定毒性,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需先煎1~2 h,可以降低毒性。 1.2传统煎煮方法的缺点 传统煎煮方法也有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現在程序比较繁琐,(1)要对煎煮的器皿进行清洗;(2)按照各种药物的不同煎煮要求进行煎煮,耗时长;(3)药物煎煮好后要进行过滤,但常不能保证过滤效果,往往中药汤剂中还存在许多药渣及沉淀物;(4)携带不方便;(5)传统煎煮过程中火候不易掌握。 2中药汤剂机器煎煮的优缺点 2.1中药汤剂机器煎煮的优点 与传统煎煮方式相比较:(1)机器煎煮具有温度可控的优点,可以通过煎煮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模拟传统煎煮中的大、中、小火,来达到不同阶段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中药汤剂机器煎煮采用双缸中药煎药机,可采用双缸同时煎制,也可采用单缸煎制,整个过程全部由电脑控制,全过程操作可控性高,一锅可以煎2~10付药,武火、文火自动转换,不仅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从下药、浸药、煎药、出药、过滤药液后包装一次完成,保证了药液的卫生。(2)中药汤剂机器煎煮,整个过程药液始终处于密闭的状态,实现了高效、快捷、卫生的特点,机器煎煮设备温度恒定,更利于矿物类、根类、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物如磁石、珍珠母、石决明等中的有效成分的渗出,提高中药汤剂的有效率。(3)中药汤剂机器煎煮由于密封性好,各种易挥发性物质在定温、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

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 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 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 分钟,再入药钵煎15 分钟. 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 小时,每天 2 次.2 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 克蜈蚣5 克天麻15 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 包. 用法;每次1 包,每天 2 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 3 克鳖甲9 克 制法:研细,每次0.9 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 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 9 9 2年8月2 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 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 0克)、黄芪3 0克、当归3 0克、牛膝3 0克、石斛3 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 5 0 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 0 0 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 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 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 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 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 克;加水1300ml 文火煎20-30 分钟,煎得1000ml 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中药饮片用水煎煮,滤取药液供内服的药剂称为汤剂。汤剂煎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药效,故应注意煎药的用具、加水量、火候、时间及须特殊处理的品种等几个方面。 一、用具 以耐火的陶瓷砂锅为宜,搪瓷锅和不锈钢锅亦可用,铁锅、铝锅禁用。煎药时须搅动,注意火候,防止药物焦化或药液溢出。煎药用具应及时清洗保持清洁。 二、加水量 煎药用水,须用洁净的饮用水,加水量随中药饮片量吸水性的不同而定。煎煮前先将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煎煮。一般头煎加水量以高出药面2-3cm 为宜,二煎加水量至药面即可。火候及时间 煎药均用直火加热,不宜用水浴、蒸气、高压蒸气、蒸笼蒸。火力强弱和煎煮时间可随药性的不同进行调节,一般解表药火力要强(用武火);滋补药火力要弱(用文火),沸前火力要强;沸后火力要弱,保持微沸状态即可。煎煮时间则视整个方剂的治疗作用及药材的质地而定;花、叶类及芳香性中药时间宜短,根茎、果实种子类时间宜长;矿物、贝壳类时间更长。按治疗作用一般可分为3类: 1、解表药:用武火迅速煎煮。头煎煮沸后15-20分钟,二煎煮沸后10-15分钟。 2、一般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使用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头煎煮沸后20-25分钟,二煎煮沸后15-20分钟。 3、滋补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稠。头煎煮沸后30-40分

钟、二煎煮沸后20-30分钟。 三、需特殊处理的中药 1、先煎:毒性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等)为了降低毒性;矿物类、 贝壳类、和动物类药(如生磁石、石膏等)为使其有效成份溶出,均应先煎半小时后再与其它中药共煎。 2、后下:气味芳香易挥发,及花、叶类药(如薄荷、肉桂、豆蔻、砂仁 等);经长时间煎煮易减低药效的(如钩藤、降香、生大黄等)一般在汤剂快煎好前5分钟加入共煎。 3、融化(烊化):胶质、粘性大、无机盐类药(如阿胶、芒硝等)不宜与 其它药同煎时,需置于煎煮好的药液里融化,混匀后服用;也可加水直接融化或隔水炖化后服用。 4、冲服:贵重药且用量较小,或经加热煎煮成份易被破坏的中药(如三 七、川贝)宜研末,用药液一起冲服。 5、包煎:种子表面含粘液毛绒及体小而轻的中药(如车前子、旋覆花、 软滑石、辛夷等)应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再与其余药材同煎。

中药外敷法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 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 )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 1 ? 2 天后更换一次。 (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 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 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 .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 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 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 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 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 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 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 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 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