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5年7月 第21卷 No.3

13

 浅谈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未 星 (鞍山市中医院 辽宁鞍山 114001)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012-01

【摘要】 目的:通过MRI诊断桥小脑角区肿瘤,确定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55例,患者均经

过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为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且经过MRI检查诊断,统计其MRI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之间的联系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桥小脑角区肿瘤中,术

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

00%、96.4%。结论:MRI具有简单无创性,其是桥小角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 桥小脑角;肿瘤;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起源多,临床缺乏特异性影像,临床症状相似或相同,难以鉴别具

体类型,临床定性困难[1]。临床诊断一般以病理诊断为依据,但是病理诊断不具备无创

性,且主要应用于术后,难以临床大力推广,随着,

MRI诊断技术的普及,临床应用MRI诊断方法简单高效,应用于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能够达到什么效果是本文的主要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我院55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就诊的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的桥小脑角区肿瘤45例患者,患者均经过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为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且经过MRI检查

诊断,其中男3

0例,女25例,发病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54.2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听力减退、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其影像学检查可见以下特征:20mm以上的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脑受压和同侧环池与四叠体池的变形闭塞;30mm以上病变,其影像学检查还会同时发现脑干和四脑室不同程度的移位与变形。

1.2诊断方法55例均行MRI平扫,横断面T1WI和T2WI。冠状面质子加权。层厚5-10mm,造影剂选用磁显葡胺,按0.1ml/kg,1-3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后作MRI成像。

1.3评定标准通过MRI检查诊断结果与患者对应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得出MRI检查的准确率。

1.4观察指标统计MRI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之间的联系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1.5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通过MRI诊断及病理诊断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对比显示,

其通过M

RI诊断的患者病理诊断部位与MRI确诊部位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其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94.55%。(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n;%)组别听神

经瘤脑膜

瘤三叉神经瘤胆脂瘤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脊索瘤准确率病理诊断19985653100%MRI诊断

19

94.55%p

<0.05

由表1可见,MRI诊断对于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海绵状血管瘤都具有较

高的准确率,临床应用其诊断桥小脑角区肿瘤效果良好。

3讨论

桥小脑角区肿瘤主要以听神经瘤为主,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

瘤,应该称为听神经鞘瘤,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80~95%[2];三叉神经肿瘤起源是三叉

神经鞘膜,其发病率次于听神经瘤。起源埋在硬膜内的蛛网膜细胞的肿瘤是脑膜瘤,其牢固地附着于硬膜上,肿瘤多包膜完整,表面血管丰富,呈现迂曲状态,可见钙化及小囊

变区,发病率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15%左右[3]。胆脂瘤是在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

细胞异常移行所导致的,囊壁内层细胞是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大量鳞状上皮细胞皮屑脱落在囊腔内,致使管腔内充满乳白色的角化物,其内部含有胆固醇结晶,其外层属于纤维结缔组织细胞,以中、后颅窝最为多见。可发生于脑内或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一

种特殊的血管畸形,它是由很多薄壁的血窦状腔隙构成[4]。

由于桥小脑角区的位置位于中后颅窝之间,其具有解剖结构复杂的特性,致使该脑

区肿瘤来源复杂,具有不易于分辨的组织学、病理学基础[5]。本组55例患者中,均有头

痛、呕吐、听力下降、感觉障碍、面瘫、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故临床医生很难通过症状判

断肿瘤的位置及性质。有研究指出[6],桥小脑角区肿瘤发病部位特点呈现:双侧桥小脑

角区不对称,同侧小脑、环池、四叠体池呈现受压的形态改变。因为M

RI检查能够清析显示桥小脑角区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大小、形态以及累积范围,故定位准确,本组55例资料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

MRI检查可以应用到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用于听神经瘤与后颅窝三叉神经瘤的鉴别中。由于三叉神经瘤的中心位置偏前,其经常伴有麦氏腔扩大且无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影像学表现,在颞骨岩尖部会发现有骨质破坏,呈现跨中后颅窝的生长状态;听神经瘤前庭蜗神经增粗,内听道部位扩大及骨质破坏,并可以往前推压三

叉神经;

MRI应用于完全囊性变的神经源性肿瘤、胆脂瘤、蛛网膜囊肿以及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中,胆脂瘤呈现匐行生长,其邻近结构无被推压改变,无异常且对比增强;蛛网膜囊肿虽对周围结构有压迫现象,但其信号和脑脊液相似;MRI应用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与邻近部位的肿瘤扩散进入桥小脑角区的肿瘤进行鉴别,如脑干、小脑半球等部位的

胶质瘤或者室管膜瘤。脑干、小脑半球胶质瘤的M

RI表现:其边界不清,周围水肿带明显,其肿瘤中心位置在脑干或小脑内,呈现不均匀增强表现;室管膜瘤多于小儿或青少年期间发病,肿瘤分为实质和囊性两部分,增强后强化明显。

综上所诉,

MRI诊断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具有定位准确、定性准确率高的特点,对于肿瘤患者具有无创性、高效性,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对于肿瘤诊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丹奎,黄芳.小儿桥小脑角区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现代诊

断与治疗,

2014,10(19):4541-4542.[2] 张?,崔丙周,王博,贺艳阳,周武涛,李恩,杨波.56例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

肿瘤的临床分析[

J].中国医学工程,2014,10(02):163.[3] 平小夏,孟倩,田霞,陆紫微,谢道海.桥小脑角区病变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

学杂志,2014,01(01):12-15+20.[4] 常东胜,徐成,崔翠萍.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

志,

2014,06(03):190-193.[5] 战锟,牛蕾,隋庆兰.桥小脑角区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J].医学影像学

杂志,2014,08(08):1333+1337.[6] 徐益明,史玉振,卢道延,黄伟,金刚,朱应礼,井桂银,柏根基.桥小脑角囊性病变

的M

RI诊断及鉴别诊断[J].现代医学,2014,09(09):1026-1030.一次性胃管在新生儿灌肠中的应用

高鲜云 (包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150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013-01

【摘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胃管代替橡胶肛管灌肠在新生儿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需要灌肠的新生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各2

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胃管灌肠,对照组采用普通橡胶肛管灌肠,观察两组新生儿心率变化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结果在灌肠插管时,液体灌入时,灌肠后1分钟观察组心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比70%)。结论一次性胃管代替橡胶肛管灌肠在新生儿护理中操作简便,减轻对患儿造成的不适,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一次性胃管;灌肠;新生儿 新生儿灌肠是新生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可以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胀气,缓解腹胀,达到排便的目的。主要用于胎粪排出延迟或胎粪排出量少,及腹胀的新生儿。胎粪排出延迟或胎粪排出量少易激发或加重胎便性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等危急重症,灌肠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1]临

床工作中橡胶肛管对新生儿来说显得比较粗硬,灌肠过程痛苦,护理操作复杂,计量不够准确,影响疗效。新生儿在出生时神经传递解剖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发育成熟,可

传递疼痛信息。[2]已经本科室从2

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一次性胃管代替橡胶肛管灌肠,操作简单,灌肠时间短,明显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的需要灌肠的新生儿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足月新生儿21例,早产儿19例(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4例);40例患儿其中有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新生儿溶血;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新生儿呕吐。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大便检验均为阴性(2)3天以上未排大便(包括3天)(3)伴有腹胀。排除标准:(

1)脑损伤或者重症感染所致生理反射消失的患儿(2)先天性肠道畸形,肠旋转不良等病症情况。依据患儿住院号单双数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两组各纳入20例。两组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疾病严重成度,护士的操作水平具有可比性。观察组采用一次性胃管灌肠,对照组用橡胶肛管灌肠。

1、2方法用物准备一次性胃管1根(型号8F,北京红祥聚科贸有限公司)、一次性橡胶肛管1根(8号)、治疗盘、弯盘、预热至39-41℃的灌肠液(温盐水)一次性手套、石蜡油、一次性

治疗巾、一次性注射器20ml1个。环境准备:室温22-24℃,光线充足。

1、3护理方法护士洗手,戴口罩、帽子,用20ml注射器抽吸预热好的灌肠液。观察

组:将抽吸好的灌肠液放于治疗盘内备用,患儿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屈曲双腿并向腹部靠拢,略抬高臀部,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护士戴一次性手套将一次性胃管与注射器连接,润滑胃管前端,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开臀部皮肤,暴露肛门,右手持一次性胃管前端轻缓旋转插入肛门4-5 ,左手固定胃管,右手缓慢推注灌肠液,注入量遵医嘱执

行,推注完毕停留2分钟后缓慢拔出胃管,同时用左手捏紧肛周皮肤5-10分钟。[3]待

排便后,温水清洗患儿臀部皮肤,撤去一次性治疗巾,给患儿穿一次性纸尿裤,整理床单位,保持患儿舒适体位,分类处理用物,洗手做记录。对照组操作同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橡胶肛管灌肠,两组操作均由培训过的新生儿专科护士执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灌肠各时间段心率比较(x±s,次/min)

组别例数插管时液体灌入时灌肠后1min对照组20140.9±6.0150.7±5.5133.0±5.0观察组20

130.5±5.0140.7±5.0130.8±5.0t14.225

12.654

7.158p0.0030.001

0.001表2 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失败成功

总成功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