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docx

统编人教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 8 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儒道佛的融合

(一)过程:

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

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

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

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

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

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 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

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二)特点:

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

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

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

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

谐;

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

理等交融的局面;

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

国家的统一。

二、兴盛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概况:

1.魏晋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

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

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

2.南北朝时期:

(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

朋友之谊。

(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

3.隋唐时期:

(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

(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

(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

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4)中晚唐文学。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

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

(二)书法概况:

1.代表:

(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

( 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

书四大家;

2.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三)绘画概况:

1.代表:

(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

(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

(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

2.特点:

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

(四)雕塑概况:

1.代表:

(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2.特点

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三、卓著的科技成果

(一)主要代表: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近1000 年;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4.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5.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6.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7.唐朝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8.唐高宗,苏敬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繁荣原因:

1.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四、多元的中外交流

1.佛学研讨

(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第一个出国取经的中国高僧)和唐朝玄奘(与鸠摩罗

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2)中日之间的研讨: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鉴真,促进周边国家佛学传播。

2.丝绸之路

(1)发展条件:

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

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

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司。

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

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主要形式:

互派使节、互市贸易、朝贡贸易、民族战争、僧人传播、书籍往来。

(3)交流内容:

物质交流:中国传入西方——丝绸、纸张和农作物;

西方传入中国——象牙、犀角、狮子、犀牛和金属器等;

科技交流:天文历法,制糖法、医学药典、制陶技术;

艺术交流:胡服、饮食、音乐和舞蹈。

(4)交流特点:

本土性、民俗性、双向性、渐进性和回流性。

【本课小结】

魏晋隋唐五代传,历时七百四十载;儒佛道教三家争,儒家不动稳如泰;

佛道命运今何在?宗教本土显真爱;魏晋政局不安定,但见文化多元彩;

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均是玄学一派;初唐、中唐、晚唐时时把诗歌来赛;

书法艺术、绘画雕塑怎不彰显时代;羲之、献之、恺之、立本定要分开;

农、医、数、地理、天文齐放异彩;农耕进步、继承创新还有文化外来;

中日中印、佛学传递体现民族心态;丝绸之路、兼容并包共创隋唐盛代。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

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

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

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

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

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

“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

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

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

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

精神。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得出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

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比

如,从材料信息“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陈代谢”的论题,然后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播;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角度

分析。

3.材料: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治者皇帝外,有内、南房、机,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廷事的宗人府和内府等。

第一次片争后??在列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置了的机构理

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起初由两广督兼任,以后由两

江督。其名上是理“通商事”,但上是理外交事。

第二次片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化更加明。一批代化的官僚机构——税

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任免)理各国事衙(称理衙,清政

府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的机构)等成立。

——摘自宁一《史学新野新知》

(1)根据材料,要明 19 世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迁的特点。

(2)要价种迁。

【答案】( 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立到逐推;涉外官从兼到。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的干和控制,它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史

的展来看,些也是清政府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了中国社会政治

的代化程

【解析】

【解】

(1)本考清代外交,考学生材料提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从理藩院理到立“五口通商大臣”到“ 理衙”得出是从无到有,从被立到逐步推;涉外官根据材料中“起初由两广督兼任,以后由两江督”得出从涉外官从兼到。

(2)本考清代外交的价,考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的能力。要注意从极和消极两方面价。

一方面看到由“五口通商大臣”到理衙到外部,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的干和控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果,同看到是清政府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客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学者通各自的研究,明清代中国的展往往作出不同价。下列材

料,回答:

材料一(吴地市上)机杼之声通宵夜,??行村坊成紬,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蜂集,挨

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州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地,烟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甚繁,人物殷富,且千,次比。??上自帝京,交广,以及海外洋,梯航至。??千里之商,肩??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熙朝新》

材料二(明清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但几乎毫无例外,去几个世以来,商

人最后是向于把累得来的富或剩的本投于土地,或供下一代有沉浸于典籍,参与科,以便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生以商,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向科。因此,我可以,引人商致富的机中,已包含了否定或摧商企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琳《中国全史·商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力算法算中国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 年

至 1820 年,中国的增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

界GDP的比重

231%增到

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

GDP中的比重从233%增到266%:德·弗克,直

到 1800 年,中国仍是世界的中心??尽管些有待于一步研究,但它竟提出了一个人深

思的:在西方本主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究竟是不断展,是于停滞的状?

——李根蟠《关于明清展中的一个“悖”》(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期江南地区商品展的表。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象,合所学知,指出致上述象出的政策因素。

(3)合上述材料,并合所学知,就材料三中“悖”,其中一种点写一篇小

文。要求:点明,密,表述成文,富有。(不超250 字)

【答案】( 1)区域途运的快展,大量手工品入市,市展,商帮出。

(2)社会象:富主要用于田置地;供子女;政策:重抑

商。

(3)点一:明清期中国是不断展的。据:

:封建小展;品商品化;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私手工取代官手工占主;本主萌芽出并展;通海上之路瓷器外量更大;手工

品种更加丰富

商:城商繁荣;副品大量入市(成商品);(白)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途运易展快;

出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点二:明清期中国展于相停滞状据:

:以家庭位的小仍占主地位;工具与生技没有重大改手工:仍以手工作坊

主(方式旧);生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商本累不足(商人大多用富房置地,供子女);海外市拓展不

(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外易萎)。(8 分)

【解析】

分析:(1“??

)由材料一吴地市上)机杼之声通宵夜,行村坊成紬,

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蜂集,挨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行概括大量手工

品入市,市展。由“??上自帝京,交广,以及海外洋,梯航至。

千里之商,肩??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迁多系晋省之人” 行概括区域途运的快展。

(2)第一小社会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去几个世以来,商人最后是向于把累得来的富或剩的本投于土地,或供下一代有沉浸于典

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

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

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

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

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名师点睛】这道题命题方式非常新颖,,回答时答案也是非常灵活自由。关键就是要看

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语言规范性。回答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解释产生这种

现象的理由,用论据阐述观点。回答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并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给出你

想法的理论基础。做到言之有物,分数很容易拿到

5.“文化出超”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

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主编

问题:运用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阐述这一观点。

【答案】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

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

并因此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政治方面,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

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思想方面,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社会风俗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深受

中国影响。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的优势地位开始下降,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开

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自然科学方面,西方的数

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

构成冲击;人文学术方面,西方的古典哲学、逻辑学和艺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

响。

“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

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圈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的体现。

叙述组织:

【解析】

【详解】

应该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

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

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然后,结合所学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进行阐述,

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说明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

现象。明清时期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然后结合所学,

明清时期西方自然科学、人文学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为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

孟子

税。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

董仲舒

露》.

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

朱熹

辩护。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促进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

王阳明

变。

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结合上表信息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

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适应了社会变迁.

论证: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

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

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

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 ”独尊的地

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

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根据材料“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相关信息,围绕主题可概括观点为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变化,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