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境研究概述

语境研究概述

语境研究概述
语境研究概述

语境研究概述

An overview of context study

1 语境是什么?what is context?

a新华字典对语境的定义:

语境即语言环境,即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

交际的具体场合(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语言的上下文和社

会文化背景等。

bMartin&Ringham的《符号学词典》对语境的定义:

语境一词在特定的所指单位之前的或伴随单位的语篇,语义赖之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的语境,可以是清晰的、隐蔽的,或情景的。如作政治演讲时,清晰语境可以是说话人作为立论依据的各种文件,隐蔽语境可以是导致作此演讲的事件或理由,而情景语境当指作演讲时的种种环境的组合,它们对所产生的语义有影响。

c但上述定义并不能使各派学者都满意,他们纷纷提出对语境概念的新认识。王德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朱放成认为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在具体情景下,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

d Sperber&wilson突破传统语境概念,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理解。”这一语境观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该语境观的实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认知语境。

e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又出现了动态语境概念。Thomas认为语境是活的,不是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或情景因素摆在交际的时空里制约人们的意义传达。传统的静态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区别的实质也就是对语境进行历时或共时研究的区别。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动态的研究语境更能揭示其真面目。

2国外语境研究的演变

语境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如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语用学等。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前,逻辑学家Aristotle 就曾在《工具论》中提到词语的意义依赖于其出现的不同语境这一问题,不过他当时并没有把语境这一概念特意提出来加以论述。

美国哲学家Peirce(1934)曾首先提出了指示符号(indexical signs)的概念并强调,它们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便无法确定其所指。Peirce的指示符号,实际上包括目前语用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指示语(deictics或indexicals或deixis)。

从现代国外语境研究看,波兰人类学家Malinowski(1930)是提出语境概念的第一人。

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1)发展了Malinowski(1930)的观点,提出了语境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1975a; 1975b)也在语境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提出了“语域”(register)这一概念。语域反映的就是语境。他把语域分成三部分:话语的范围(field)、方式(mode)和风格(tenor)。这三部分综合起来相当于语境。

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 574)认为,语境是一个理论概念,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是语言学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他认为,要正确判断话语是否适合具体情境,说话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便是语境的具体体现。

八十年代后的语境研究:与语用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最具代表性的是Verschueren(1999)的《话说语用学》。应该说,在这个时期,Verschueren(1999)关于语境的讨论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作者指出和克服了传统语境研究的不足,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

用。他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适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语境和操纵语境。Verschueren(199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不仅

看到物质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而且注意到社会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同时,Verschueren还注意到交际主体能够对自己建构的心理语境进行操纵,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交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强

调。所以说,Verschueren对语境的论述是比较全面合理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 语境的性质

A 现实性。任何一次语用交际都是在相应的语境之中进行的,不存在脱离语境的语用交际。语境的这种与言语行为共生的现象,反映了它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这种客观现实性,以语言外的诸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社会、时代等表现最为明显。韩礼德在《语篇与语境》一书中认为,语境总是先于语篇(即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话语)而存在的,王德春认为言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变体,都是看到了语境的这种客观现实

性。即使是与话语实体相关的上下文语境,也具有明显的现实性质。

B整体性。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语用要素,语境本身是一个整体,内部包含了众多的子因素,这些子因素并不是平面的罗列和杂乱的堆砌,而是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不同的因素和结构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同。但要看到,在具体的语用交际中,语境功能的发挥通常是以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这说明,在具体的语用中,语境的功能是以整体的状态呈现出来的。

C 动态性。语言外的各种语境因素既是在语用交际之前既定的客观存在,又是随时处于变动不定的状态的。时间是流动的,空间是变换的,场景也是可以更易的。所以,言语的语境也是动态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动态化语境因素,使每一个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都带有自身的独特个性。从宏观上看,在不同的交际过程中发生影响的语境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交际的深入语境也在不停地变化,交际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动态过程。在话语的表达过程中,发话者不仅遵循一定的原则,使自己的言语交际符合相应的语境要素,而且还会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为下一步的言语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言语环境,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Hi, class! What class are going to have?

---Hi, Mr. …. We are going to a reading class. Professor Li will give us a quiz in the class.

---Goo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quiz after the class.

---OK. I?ll do. Goodbye.

---Goodbye.

D 差异性。语境的差异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境本身对语用交际的影响有差异,不同的语境因素在具体的语用中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等值的。语境差异性的另一含义是:语用交际是双向的活动,有表达的主体,也有接受的主体。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语境作为不可或缺的伴随因素同时对语用双方产生影响。

E 规律性。同语言的其他因素一样,语境在语用中的作用和功能

也是有规律的。从其内部来看,它的构成、结构应该有规律,众多语境因素如何影响语用交际也应有律可循。从其与语用主体、话语实体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不是杂乱无章,完全没有规律的。对一次具体的交际活动固然可以分析语境因素如何起作用,并从中寻找到相应的规则,而宏观上对语境进行多侧面的研究,从

中抽象出种种规律,亦应成为语境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

义。

4语境的作用。

A语境的制约功能。语言的交流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总得以一定的语言环境作为依靠。这种依赖性表现为语言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制约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指语境对语言生成和理解所起的限制作用,是对说写者使用语言的制约。在一定的语境里,人们不是任意说话的,相反他们要选择语境所要求的语码、言语行为、话语特征和方式、文体风格、礼貌程度等。语境的制约不仅表现在语用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语义方面,词语的语义也常常也受到语境来制约。

B语境的解释功能

语境的解释功能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说明。一定的言语单位,只有依靠相应的语境才能得到解释。语境的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和语言分析者而言的,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它可以对语音、句法、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语境的解释功能最明显的表现在排除歧义、消除含糊、确定所指、完善省略意义、赋予言外之意、产生相反意义、产生语境歧义、引发联想意义、取舍语义等等。(1)He sent me a box of biscuit yesterday.

(2)She gave him a box on the ear.

两句中的box是同音异义词。在例(1)中与biscuit搭配,二者相互制约,排除了其它意思,从而确定了该词的语义只能是“盒、箱”。在例(2)中与ear搭配,只能取“一拳、一巴掌”的意思。

C语境的生成功能

生成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指语境可以生成会话含义。我们知道,一个句子有字面意义,即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简单相加,也可以称之为规约意义。但是,句子一旦进入了语境,语句的规约意义就表现出了它的丰富的话语意义,即交际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一般表现为言在此而意在彼,我们称之为会话含义,它是表述语用主体真正的意旨所在。例如:He is a good student.

D语境的填补功能

交际中利用上下文发生的合理的省略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并不影响表达,反而使表达言简意赅。这种现象主要是语境对这样的缺省的填补功能所致。张志公先生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如果孤立地说…我是牛皮的?这句话令人不解,而且滑稽可笑,是个病句,如果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甲指着乙对丙说:…你看我俩的鞋很相象,但不一样,他是羊皮的,我是牛皮的。?这句话就通了,不发生疑问,也不觉得可笑,只觉得简洁。”张先生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语境对这缺省的填补功能。

E语境的预测功能

语境的预测功能可以从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来考察。就表达主体而言,要根据语境预测来决定言语表达形式和方法。如领导者作报告能根据听众的表情预测他们关心的问题,使报告的内容有的放矢;教师讲课可根据学生的表现预测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接受主体来说,可以凭借语境预测表达主体的真正意旨,当听到“虽然”的时候,便知道讲话者的下文是“但是”,当听到“原本”、“本来”的时候,就知道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学习者,预测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咖啡厅设计理念

咖啡厅设计理念 任务(第一部分): -------------------------------------------------------------------------------- 课题来源:自拟 意义:艺术形式作为情感符号与理智符号不同之处,在于传达信息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隐喻语言相对于艺术符号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自然与人之间的混用,其一般格式表现为“这就是那”,描述是一种概括活动,表现却是一种个性化活动。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由一套规律构成的语言,其符号可表达较广泛的意义,文学语言和图解语言之间的区别既在于所用的符号,又在符号的使用方式。 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符号学在实际设计中与后现代的结合。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所组成,一个符号可以包含若干个意义。符号本身是某一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符号分为图像、标志和象征三种。符号是文化、建筑的产物,是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思想的反映。符号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它只是一种存在的形式。符号具有时空性,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的。符号的有机组织由设计师来建构,没有明确限定的条件和规定,取决于设计师、建筑师的设计经验、文化修养及个人天赋。

任务(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 [1]吴卫,魏春雨.符号学概论[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5:5-8 [2]李万文.法国符号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1:66-71 [3]舒艳红.现代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院,2007,27:106-108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钱凤根,舒艳红.设计概论[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95 [6]向素杰.图形创意的联想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214-217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8]吴晓兵.现代平面图形概论[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23:39-41 -------------------------------------------------------------------------------- 全文查阅只供授权用户使用。[[文件上传不成功,当前查不到设计文件,请重新上传。]] -------------------------------------------------------------------------------- 创意说明: 魔爵咖啡店VI设计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课题研究成果简述[1]

《农远资源有效融入小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成果简述 课题承担单位:执笔人:xxx 1 概述 1.1 研究目标 1.1.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过去教师单纯依照教材、黑板、口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转变过去教师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探索者。 1.1.2 探索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1.3通过本课题研究,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摄取,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 1.1.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加强理论建设、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创造型教师,那么我们通过研究,期望达到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教学科研水平,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目标。 1.1.5 通过研究,弄清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研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1.2 研究方法 以学习理论、课改要求、素质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原理等教育理论为依据,主要从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着力教师技能的提高,在“任务驱动”下引导师生的教与学。采用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查阅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等手段,综合分析课堂教学的转变状况及学生的发展状态,总结研究成果。 1.2.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根据学校远程教育的运用和实施的具体情况,将所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寻找问题所在,提出合理改革意见或方案,调整研究计划和目标,使研究者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得到启示。 1.2.2、调查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调查学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的配置及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时添置相关设备,帮助教师及时调查教学策略。 1.2.3观察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1.2.4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的成员注意整理在研究实践中的有关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实验措施。课题组对课程进行过程检测,结论检测。对课题的资料,录像,案例进行检测,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估,推广运用成功的经验。 1.3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3.3-2013.3)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立研讨课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进行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4-2014.3) 主要工作:召开课题报告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激发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分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定,组织研究交流。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4-2014.4)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投告;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接受课题主管部门专家组签字;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发布与推广研究成果。 2 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 . . .. 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锻炼了青年教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课题研究期间,也带动本组教师不断提高, 师迅速成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使学生学 1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前要”——“学生、课程、情境、|5要素,教师备课体现了“求教师共同备课课中要求“师生共上”搭解“教师 搭台学生唱戏”的有。自己、教学设计”问题、对话、刺激、训练、指导、评价;要素”——效平台。教师应体现“6,并有机地把六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课后要求“师生共展”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质要素”——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体现“5 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2、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课改,语文教研组,理顺了语文课堂教学四条正确标准: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什么”其实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习俗的角度是从教学方法入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上课如何精致、精彩。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普及,全国并没有了统一语文教材,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即使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由于着眼点不同,也会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更可怕的是,

许多教师手拿新教材,根本不知道应当将什么样的内容呈现到课堂中去。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必须是选对教学内容的课。关于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课堂应该满足以下要求:一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二教学内容学习参考. .. . . .. 正确,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三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四课程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确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坚决反对并杜绝“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出现。3、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实验课改,语文教研组,摸清了语文课堂教学 专题教学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新的语文教材分模块、专题、具体文本几个层次。文本是构成专题(单元)的基本单位,专题的有机组装形成模块。这种以专题结构单元的文选方法,与传统教材以文体结构单元有很大的区别。以文体结构单元的教材强调知识构成的系统性,文本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是作为完善学生的相关语文知识框架而存在的。新教材在认可单元结构的基础上,相对强调文本内容的独立价值,编者意在通过人文专题让学生获得对某一类情感的深刻感知,进而认识世界、建构世界。因此,高中教学尤其不能继续以单篇文本为核心展开割裂的学习,而要相对强化专题意识。构成专题的文本最好能在专题内涵的框架内展开解读,为专题的建构服务。

[考研类试卷]法理学(法的价值概述、法的基本价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doc

[考研类试卷]法理学(法的价值概述、法的基本价值)历年真题试卷汇 编1 1 法的事实与法的价值(武大2007年研) 2 自由与秩序(武大2006年研) 3 社会正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 4 实质正义(浙大2006年研) 5 形式正义(厦门大学2009年研) 6 正义与平等(武大2007年研) 7 法律位阶(南京大学2008年研) 8 简述法的价值。(中山大学2010年研) 9 法的目的价值。(吉林大学2007年研) 10 法的形式价值包括哪些内容?(中南财大2004年研) 11 简述法的评价标准的功能与我国法制建设中应坚持的标准或原则。(武汉理工2007年研) 12 如何鉴定良法与恶法?(清华大学2005年研) 13 简述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武大2007年研) 14 解决法的价值冲突时应遵循的原则。(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15 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南京理工2011年研) 16 你如何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命题?(北航2010年研)

17 简述法律保证自由实现的方式。(中财2011年研) 18 简述法在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方面的作用。(北理2008年研) 19 试述法的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构成。(南京大学2009年研) 20 近来,钓鱼式执法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在钓鱼式执法活动中,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试以法的价值理论评述该种执法活动。(武汉理工2010年研) 21 试述法的秩序价值。(南京大学2011年研) 22 为什么说秩序是法律的基础价值?(武大2006年研) 23 法与自由。(南京师大2010年研) 24 如何理解“法律以自由为目的”?(首都经贸2006年研) 25 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实际.试论自由与秩序这一对价值在法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南财大2008年研) 25 在传染病疫情严重时,国务院颁布了一项条例。规定为了保护社会公益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某甲因违反该条例而被拘留15天,他不服,来找你咨询,你会如何回答他。(清华大学2006年研) 26 该条例是否具有合法性。 27 个人自由与社会公益如何协调。 28 有人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谈谈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9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请结合法理学原理对此加以剖析。(武大2007年研)

课题研究成果及概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兴隆县第一中心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是兴隆县第一小学主持的承德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2008年2月正式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后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本课题侧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教学和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选材与主题要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出发。通过本题研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普遍存在重读写而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说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与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第到交流的效果。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能务得不到重视,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题就是根据以上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而提出的。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因此,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探索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口语训练方法,培养他们认真倾听、会表达,是现代小学生的关键。本研究课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从国外看,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培养口语表达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1)美国、英国的口头、听力作业非常重视,不只重视书面作业。(2)他们还很重视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2、从国内看。致力于此,研究的教师也很多。特别是从新课改以来,教师认识到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教师意识到“听”“说”“互动交际”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要素。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培养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题研究,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会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二)主要内容

成果概述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编号:11041054) 成果概述 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 2016年3月

《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1.11 2、立项级别:一般课题 3、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4、学科分类: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1、问题的提出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领域和层面得到较大幅度拓展;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也日益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国内外围绕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要素、策略等多方面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概念界定仍存歧义。二是内在结构仍未深究。现有的研究,大多只是针对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些外在特征进行论述,今后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建立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结构模型。三是研究方法仍需拓展。目前对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限于小样本的实证研究和叙事式的个案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定量研究。四是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办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以及学校发展前景的关系仍需探明。 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改善学校发展路径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目前,关于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界定仍存诸多歧义,而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更是众说纷纭,概而言之,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存在泛化、浅层化现象,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改进难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本课题试图从当代社会变革的角度,聚焦职业院校的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进展,集中探讨二者之内在关联,为学校提升办学能力提供有价值的策略性建议。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校长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指引学校前进方向,校园文化是围绕校长办学理

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附件2: 《关于农村初中七年级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 2017年10月30日 2、立项级别沧州市规划课题 3、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4、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1、问题的提出 沧州市农村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比重较大,而农村学生中,学困生的比重又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我校位于偏远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学困生比较多,甚至有很大比例是从七年级就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初中三年的学习都很困难。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了,教育水平也亟待提高,再者,农村孩子多为留守儿童,为农村教育增加了新难度。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不能放弃学困生,研究七年级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对症制定提高学困生成绩的策略,探索学困生心理的变化等,就成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课题研究目标: 1、七年级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智力、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教师、教材、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七年级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七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七年级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七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 2、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 3、七年级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4、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5、转化七年级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课题结合学困生在小学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来进行研究,并且整合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做七年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们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是对转化学困生理论的有力补充,也为推广素质教育做出了一份贡献。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现象,在确保研究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措施更为有效。 (2)行动研究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生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3)案例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等,摸清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指导效果,为研究和提升经验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4、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概述 ?(一)价值的概念 ?价值一词与梵文和拉丁文中的“掩盖、保护、加固”有渊源关系,是在由此派生出来的“尊敬、敬仰、喜爱”等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含义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 的,可珍贵的,可尊敬的,可重视的。” ?哲学的意义上,价值这一概念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物—自然、社会(客体)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其二,价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用于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概念。 ?(二)价值的特性 ?其一,客观性。即客体的价值不管主体认识不认识,是否要去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主体性。指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价值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价值的变异性和多维性。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及满足 的程度。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的含义可因以下使用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P296 ?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如刑法学中的“犯罪价值论”问题的探讨,并非暗示犯罪行为可能具有某种价值,而仅仅从价值判断的角 度来研究犯罪问题。 ?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哪些价值。如秩序、自由、效率和正义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 值的事物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 称为法的“目的价值”。 ?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此种意义上的法的价值,称为法的“形式价值”,它与法的目的价值不同,并不是指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 社会理想,而仅仅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那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 ?(四)法的价值分类 ?1、群体法律价值与个人法律价值 ?群体法律价值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要求及法律对该社会群体的实际效应。 ?个人法律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以及法律对个人的实际效应。 ?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与群体对法律的要求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相对于群体法律价值而言,个人的法律价值更注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如个人行为的自由、平等、权 利、人格尊严、个人财产的保护以及个人发展条件获得法律的保护等。群体的法律 价值追求则更注重于正义、秩序等内容。 ?2、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与负价值 ?法律的正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一致的情况。 ?法律的无价值是法律对主体不产生效应。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与社会实际状

成果概述刘恒军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课改下中小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成果概述 由巨鹿县职教中心刘恒军老师主持的《新课改下中小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是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立项课题,于2010年5月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026004。该课题组负责人刘恒军老师毕业于河北大学,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现为职教中心教务处干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即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中小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或贪玩厌学,或沉湎网吧,或嬉闹打斗,或抽烟喝酒,染黄发……他们被称为“学困生”。他们是一个个家庭的心病。使一个个老师束手无策,棘手头痛,他们究竟造成了多少家庭的不幸?没有人统计过,也无法统计。他们给国家社会带来多少有形无形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有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始终学习困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问题是英国医生摩根。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生,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研究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是层出不穷,论文、专著比比皆是。较权威的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就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判断标准及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症状的研究。据王极盛教授对7562名学生的调查,陈沛霖教授、陈立华教授对1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30%的学生基本正常,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6%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困惑。而这些学生多数是“学困生”,这还说明,我国学生中,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的,它严重阻碍了“学困生”的智力发挥,阻碍了他们学业进步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针对这些状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 综合分析诸上转化措施,由行为现象到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指导借鉴,但多理论疏导,少可操作性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成果概述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音乐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批准立项时间: 课题类别: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218003 课题负责人:贾战利 所在单位:隆尧县职教中心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今天,音乐教育已经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重视。创建音乐特色学校、开发音乐教育校本课程、文艺汇演、音乐考级等开展的如火如荼。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学唱几首歌,学习音乐是学生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音乐的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协调控制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又可以培养初步的美学观、人文观。 我校地处农村,现有职高班、中专班和附属中学三类学生。众所周知,职高和中专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文化课较差,上高中参加普通高考没把握的学生,我校的初中班,我是在市级初中和县重点初中挑选后的生源,所以学生厌学,课堂管理失控,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具体到音乐教学,教学理念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已显然滞后于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重重困难中,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音乐教学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同时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改善学校人文氛围,为学校良性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2.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曾多次重复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而音乐却有一种优于语言的表达能力。作为唯一的听觉审美艺术,它把声音(音响)居于艺术表达的核心,挣脱了语言的束缚,使人类思想的表达在音乐空间里释放出新的活力。音乐是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积淀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孕育着人们的审美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音乐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学科,它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音乐教育要充分挖掘德育因子,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健全的性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化和养成。 (2)课题研究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 课题研究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赋予了音乐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对“人”的关注,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焕发了新的活力。 (3)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新课程以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核心理念,把中西合璧,让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西方现代文明相融合作为追求的目标,它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强调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正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实现“以乐怡情”“以乐养性”“以乐促行”之目的,构建学校行为规范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探索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策略; (2)探索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探索为学校、家庭、社会提供音乐教育的新观念,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2.研究内容 (1)音乐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隆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一所多功能综合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历届学校领导都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但随着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迫切需要更为完善的校本教材,这是一切音乐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基础。 (2)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什么是人文素养?什么是教学策略?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程序方法模式如何?教学各环节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具体教学措施如何?这些都是研究者研究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音乐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如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图学课程论文

地图学学习概括 一.地图学 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以地图图形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现阶段对地图学的定义是: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学科。 地图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想研究透彻不是易事,在这里我们就地图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分支进行相关介绍。 1.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结构与特性的空间信息,包括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现实与历史的所有空间信息。涉及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的许多领域,而且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正向外层空间和地壳深部延伸。研究内容。 2.地图学的研究内容是:探讨以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与传输工具,依据数学法则,按照比例建立空间模型,运用符号系统和最佳感受效果表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综合分析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内在联系及其时间变化;研究地图编制与应用原理、方法与工艺、技术。 3.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地图学由地图理论、制图技术和地图应用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二.地图制作的理论基础 地球椭球面是不可展的曲面,用机械的方法将它展开呈平面,必然会使曲面产生褶皱、拉伸或断裂等无规律的变形,难以在这样的平面上绘制科学、准确的地图。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一种透视的方法将球面投射在平面上,即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讨论对象就是研究将地球表面展开成平面的理论方法,实现由球面到平面的转换。采用不同的投影设计进过解析计算可以得出不同的经纬网格,从而构成新编地图的控制框架。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投影方法: 1. 墨卡托投影(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 1569年,墨卡托设计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第一次把东、西半球已知范围展现在一幅地图上。这种投影的地图能为航海者进行直线导航,为航海图所普遍采用,被命名为“墨卡托投影”,以后还出版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图集。随着航空和航天的需要,多种横轴和斜轴的墨卡托投影相继出现。墨卡托的工作被誉为16世纪欧洲地图学的里程碑,他的地图集开创了世界全图的新投影,反映了当时欧洲地图发展的特点。 (1)等角航线:是地球表面上与经线相交成相同角度的曲线。在地球表面上除经线和纬线以外的等角航线,都是以极点为渐近点的螺旋曲线。等角航线在图上表现为直线。这一特性对航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一、質性研究的特徵 1.自然性的探問 2.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重要工具 3.歸納的資料分析方式 4.研究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極 5.完整的觀點 6.質性的資料 7.個人性的接觸與洞察 8.過程導向 9.獨特性的覺察 10.著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及意義 11.對情境的覺察 12.研究設計有彈性 13.研究樣本也有彈性 14.研究者使用多層面且互動式的複雜推理 15.強調反思 16.增能(empowerment)也可以被視為是研究目標 17.以建構取向為知識論基礎 18.研究結果也許是逐漸浮現而非之前的臆測

質性研究的優勢 ?詳盡且有足夠的深度,能看到標準化測驗所看不到的現象?開放性,能發展新的理論,找出過去文獻或研究所忽略的現 象 ?協助人們從更廣的視野看待研究及世界而不會侷限於過去所 得研究發現 ?可以避免主觀先見質性研究的弱勢 ?較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論或通則 ?較不容易進行有系統的比較 ?有些時候會與研究者個人風格及技巧有關 ?對所參與的情境容易形成影響,甚至改變。 二、為何進行質性研究? 1.研究題目性質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來進行(回答How或What的問題) 2.研究主題需以探究方式進行(exploration) 3.研究主題需呈現較細膩的觀點(detailed view) 4.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natural setting) 5.研究興趣強調個人的主觀觀點(personal viewpoint, “I….”) 6.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進行文本資料的分析(text information) 7.個人性、實務性、學術性三種不同的目的(Maxwell, 2005)。個人性目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需注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過程中個人的熱誠是 夠的,但容易形成偏誤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三、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陳向明,p.34~) (一) 質性研究歷史淵源 1.民族誌的發展 2.社會學領域的發展 3.自我反省意識的覺醒

戏剧符号学概述

戏剧观潮 戏剧符号学概述 ●宫宝荣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萌芽于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诞生与确立对戏剧研究领域可谓一场革命,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戏剧批评理念与方法, 在戏剧界和学术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要了解戏剧符号学,自然首先得了解符号学。符号学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它融合了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其源头则可分别追溯到19世 纪末20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费尔南?索绪尔(FernandSaussure,1857-1913)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也因此拥有英语semiotics和法语la sémiologie两个不同的学名。顾名思义,符号学乃是一门研究符号的学科。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之一,便是人能够自觉地创造并运用种种符号来相互交流思想与沟通情感。可以说,只要是有交流有沟通 的地方,就有符号的存在。换言之,凡是涉及交流的符号都是其研究的对象。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 二、表演 尽管以往昆剧也不全使用吴中当地的方言唱念,而是采用全国的“官音”,但由于它形成于吴中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到吴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念风格,如保留入声韵等。新编昆剧《孟姜女》采用普通 话发音,在一音三转、字正腔圆的唱念中,南腔明显地掺杂了北调。究其原因,是台湾戏曲学院京昆剧团原本 只演出京剧,后来才学演昆剧,他们没能学好吴语发音。 在新编昆剧《孟姜女》的舞台表演中,也明显沾染了京剧的影子,而没能更多保持昆剧的特色,例如武场表演的台步架势都类似京剧而不像昆剧。在昆剧舞台上,演员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时有着丰富的表演 程式,但我们看到“滴血惊艳”一出戏中孟姜女带着丫环梅香千里寻夫—— —这段戏本来是观众非常期待的,用以表现孟姜女千里寻夫的艰难和盼见丈夫的焦急心情,尽管导演精心设计了一套二人“走边”的动作,然而除 了丫环跌倒那一个“劈叉”的特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亮点,从观众的心理期待角度讲,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舞台设计 剧中设计了《边苦闺寂》一场戏,用两个舞台空间来表现千里之外的思念牵挂之情,场景很感人。舞台的一边是万喜良正在承受病重的痛苦,一边是孟姜女在闺房承受思念爱人的痛苦,两人一递一唱,声情并茂,导 演还把两个舞台空间打开,让两人在舞台中间来回找寻,可是却无法相拥,体现了对于舞台效果的精心设计。 然而看后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是因为,上述设计尽管效果很好,使用却有些浪费--万喜良一露面就已经病入膏肓。如果能够在剧本中增添万喜良在边关做苦役受尽折磨的场景,以之与孟姜女的思念场景相对 照,效果会增强。而在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最后关头,再让万喜良最终忍受不了苦役的煎熬带着对孟姜女的思 念而亡,就不仅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一高潮结尾埋下伏笔,也更能调动起全场的悲剧气氛和观众的情绪。 因为孟姜女这一民间故事所承载的民俗性,与昆曲这一精严雅致的艺术形式相排斥,所以改编存在着一些问题,昆曲不像地方剧种活泼自由能轻松地化解这些问题。当然,新编昆剧《孟姜女》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如在改编上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喜剧化处理,应当保留。在《边苦闺寂》这场戏中,万喜良死去时“硬僵尸” 这个特技动作的处理,不但展现了演员的基本功,更揭示了这个人物内心的愤怒与绝望。另外还有幕后独唱 的创新性运用,都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责任编辑黎继德Array 62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决策影响因素(庞湃,2008) 1.1个人特征影响 餐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个人特征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年龄、生活方式和职业等。经济收入是影响宾馆餐饮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取决于他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负担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决定一个人属于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群体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宾馆餐饮消费需要的心理、兴趣和表露于外的个人行为而价值观念和职业阶层,也是影响人们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1.2心理因素影响 一个人的购买选择受到四种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动机是一种需要,它能够及时引导人们去探求满足需要的目标。而知觉取决于物质刺激物的特征,同时也依赖于刺激物同周围环境关系以及个人所处的状况。人们通过行为和学习,获得自己的信念和态度。而消费者的信念和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其购买行为。综上所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很多。一个人的选择是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之间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些因素在识别哪些消费者对餐馆和食品有兴趣,他们的购买动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很有用处。其他因素则受到营销人员的影响,并提示餐馆如何开发菜肴,制定价格、创造适宜的用餐环境,以便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3社会因素 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同样也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影响,主要是相关群体、家庭和社会角色与地位。相关群体是指那些对消费者行为准则有参考价值的群体,这些群体或多或少地对消费者的宾馆餐饮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群体往往能使消费者的行为规范化和强化。相关群体对消费者作用有两种:一是能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化的行为准则;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比较参照物。 2. 消费者消费心理(徐宏图,金声琅) 2.1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共性 2.1.1 求卫生的心理需要 (1)环境卫生(2)食品卫生(3)餐具卫生 2.1.2 求美的心理需要 (1)餐厅的形象美(2)餐厅工作人员的形象美(3)食品的形象美(4)食器的形象美 2.1.3 求尊重心理需要 (1)领座恰当(2)微笑常展(3)尊重习俗(4)语言亲切 2.1.4 求知心理需要 (1)介绍食品名称、营养价值、典故等知识(2)对名菜的优美造型拍照留念2.1.5 求快心理需要 (1)常备快餐(2)可先上安客茶(3)简便手续(4)及时结帐 2.2 餐饮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