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柯林罗—透明性

柯林罗—透明性

柯林罗—透明性
柯林罗—透明性

简单的说,这本书就讲了“透明性”这一个概念而已,其实想更简单的看完此书或者防备老师提问的话,不需要

阅读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文章,只需要阅读霍伊斯里附在正文后的第一篇短文即可。

透明性在文中分为物理的透明性(王群老师认为该译作字面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材料所形成的透视效果,而现象的透明性则可理解为一种绘画中的多层次,具有潜在秩序,能多种解读的多义效果,建筑中的立面的隐喻效果,空间从属体系的多义效果。

两篇前言的理解难度差异巨大,不知道是原文的缘故还是翻译的缘故。当然文章长度也相差很大。

德文版序言,深爱着柯林罗的霍伊斯里对透明性理论是大加赞赏,他在序言里认为柯林罗和斯拉茨基找到了一种建筑评论的通用准则,并且认为他们从对经验事实的分析中得出艰深理论的这个举动很鸟不得,更赞赏的是他们所总结出的透明性概念本身。

奥西斯林的序言则相当艰涩,简单叙述了透明性理论的曲折经历,当时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并略微详细的讲述了于此相关的,德州游侠的建筑教育,他们对现代建筑教育的观点等。

泛读构架:

1 透明性的概念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为了说明透明性的概念,分别举了塞尚,毕加索VS布拉克,德劳内VS格里斯,霍莫

斯VS莱热这几个绘画案例。

他们认为,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景深相对深远,重视材料感,重视光的分布和运用,画面的网格系统与画面主体依存,具有单一或者少量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一种特点。而现象的透明性则是浅景深,强调平行透视,消除透视感,重视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网格和主体可以分离开分别来阅读,具有多重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特点。

2 建筑中的透明性

先暗暗批评了包豪斯校舍的物理的透明性,随后举了柯布的加歇别墅和国联大厦的例子来分别说明:建筑立面所表现出的多层化的类似于布拉克绘画或者莱热绘画的正面性的透明性;加歇别墅内部的三维空间的透明性,以及国联大厦竞赛方案中的建筑外轮廓的透明性。

总结下,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认为建筑中的透明性应该表现为以下的特点:1. 建筑中的透明材料不能成为

建筑立面的主体;2. 立面应与内部的结构发生一种关系(具体的?) 3. 建筑的外立面应该具有暗示的作用,

能够暗示内部的多个不同界面的存在;4. 建筑的主要表现方式应该是平行透视即一点透视;5. 在内部形成空

间维度的矛盾,方向的,或是深空间与浅空间的暗示的矛盾;6. 空间具有多义性,空间同时从属与多个系统;

7. 在具有整体秩序的同时内部复杂,即模糊又清晰(没懂);8. 使用者能够通过思考来与建筑互动。

3 霍伊斯里的评论

第一篇评论依然尽是溢美之词,从时间上,从透明性理论的内容上认为其地位很高。。。。。。认为透明性理论不仅是一种建筑评价的准则还能是建筑设计的工具。为了证明,第一篇评论的后文则全是各种案例,按照第二章的结构,从立面一直举例到三维空间,并最终在平面的不同体系的控制线上纠缠。

第二篇评论则是进一步的赞美,并加入了霍伊斯里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广义的透明性这个概念,并具体表现为第一篇评论中最后的那几个例子中,为了避免讨论功能这样的问题,霍伊斯里又在文中插入了一节,旨在

说明形式具有独立性,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功能。难道建筑问题仅仅是形式和功能问题么?而为了避免后文的讨论看起来更像是平面不同坐标体系的叠加运用,霍伊斯里又加了一章“空间概念的补记”,以此来避免后面的举

例流于俗套。后文的举例则基本都为平面坐标体系的操作,极没得意思。

看法:

1. 透明性所选用的所有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房子的设计都不是从透明性理论出发的。至少不是从柯

林罗最初的透明性理论出发的。但评论的意义或者透明性本身的意义在于,“建筑评论本身的塑性的探索”,即,你虽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是这么想的,这跟你么得关系。

2. 建筑的透明性中最靠谱的还是立面的透明性,但是它有个巨大的局限,就是立面本身。即,观察的角

度需要是正面的,偏移的角度过大,成为成角透视后,透明性的概念就脱离了透明性本身的来源了。

3. 建筑透明性的形式分析总是要归结到建筑体验上的,即立面或者内部空间或者建筑组群的暗示和隐喻

需要调动观者的互动。但对于平面的分析则与人的体验毫无关联,“建筑创造和建筑体验的主体双双缺席”

(《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4. 建筑的透明性更多的是一种建筑评论的阐释手法,充其量可以作为设计手法或者平面组织的一个秩序,作为建筑的通用评价准则和主要的设计方法还是算了吧。

5. 透明性更多的是建筑包括建成的未建成的和人之间的思维和视觉的互动关系,而霍伊斯里的,将透明

性平面化是将建筑简化为几种不同的几何关系相互交叠的结果,乏味非常。

6. 透明性的两个要素:秩序(将透明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层次(形式的操作和评价手法),比如层化,界面化等等

7. 在霍伊斯里看来,三维空间上的透明性其实被简化为了平面关系,而作为垂直方向的透明性,楼盖层

的挖洞等,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虚空和实体的操作手法,而不能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将正面性的易感知的透明性延伸到平面和三维,其实增加了感知的难度,也与最初的透明性概念相悖。同样,对于解释第二章(P35)开头的质疑显得虚弱无力。流动空间和透明性,密斯也有透明性,而非霍伊斯里所说的因为底面和顶棚之间没有层化而不具备透明性的特点。

8. 我不明白为什么透明性能够作为建筑生们做锐角平面和扭转的理由,特别是低年级做的面积都很小,

基地也什么,不可能做成组群的时候。不明白不明白。

解读透明性

解读透明性 摘要:“透明性”概念的产生,对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回溯其本意,“透明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公正的评论为现代建筑中形体的研究作出奠定性的一步。本文的目的正是想借着阐述它的产生与发展,试图初窥“透明性”这一概念的意义。关键词:柯林罗;透明性;现代艺术:现代建筑 谈到在20世纪后半时期对建筑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柯林罗和斯路斯基合著的《透明性》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既1948年的《走向建筑的艺术》之后,《透踢性》是第一篇将现代艺术和建筑学结合起来讨论的文章。文章篇幅虽不长,其中蕴涵的真知灼见,却足以改变人们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认识。建筑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社会性科学,与之不同的是,“透明性”专注于“形”的研究,主张在建筑自身的范围内认识和研究建筑问题。文中探讨了现代建筑的创作源泉,创作过程,特别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方式。这些探讨揭示了探索新形体的一种全新方法,推出后旋即在理论界引起积极反响。 作为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举足重轻的理论之一,了解“透明性”给予我们一个认识西方理论之研究的契机。回溯其本意,“透明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公正的评论为建筑中形体的研究作出奠定性的一步。本文的目的正是想借着阐述“透明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试图初窥西方建筑史上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

1概念的生成 何谓透明性?透明性最初作为一种艺术特质从现代绘画中被抽取出来,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观点。它的起源与立体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起源于19世纪塞尚的探索和实践,立体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物体新的体积表达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它首先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到一个绘画平面上去的做法,并表现出了这么一种倾向:限制深度而把构图空间挤向图画平面,用各种手段消除画面的三维空间错觉,采用不透明色和对比色来加强空间的前倾感。正因深度空间的压缩,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属性:图形的位置有了双关的意义。形体的相交、重叠、连锁和建构更大的变幻不定的形态,构成了立体主义多样解读的可能。 怎样理解此处“多样解读”的含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考察与之相关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按照其理论,视觉活动是积极的选择、判断和组织的过程。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人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将其补充完整,追求简洁,完美,和谐的整体形象。正如只要见到片断的袖口和衣领,人就可以迅速推断出外套内的衬衫,无论设计师是否故意利用了这种错觉。因此当立体主义绘画中原本处于不同深度的图形被压缩时,大脑追求完形的冲动倾向于在有关联的图形中去认识整体的空间深度。但巧妙的安排使图形相互交叠而隶属于变幻不定的不同空间深度上,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 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 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 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 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 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 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家具设计基础理论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 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其主要特性是“中而新”,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备,本土化且国际化。“新中式沙发”要以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创新性地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之间同质化的加速,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与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的进步和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这点,一个民族或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了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对其创新性的继承是对新中式沙发“中而新”这一特性的最优化诠释,具体包括内在和外涵两方面。 2.1 内涵 内涵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其它思想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反应在艺术领域,其精髓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根本思想“天人合一”,讲求万物和谐;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即以人为本。第二,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第三,认为“少则多,多则惑”、“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倡导简约风格。第四,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第五,追求“韵外之致”和“境生象外”,追求空灵、虚无、含蓄的意蕴和艺术境界。 2.2 外延 外延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常以建筑、家具、园林、图案及书法艺术等为载体呈现出来。 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建筑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形制的大门、装饰精美的影壁、造型奇特的门、多姿多彩的窗户、无处不在的雕刻装饰、富于变化的屋顶以及毫不逊色的地面装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神形并茂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隽永之美来自于中国民族性的设计意识和表现——线条韵律的张力,愉悦完美的比例,朴素和谐的形式,适度的由结构限定的“负空间”,精致的装饰和打磨,还有极其精妙的榫卯节点构造,结合紧密又易于拆除,每个节点的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彼此留有余地但又互补。同时,充分考虑结构的逻辑性和功能。 时空流动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经营位置和布局,巧于因借,步移景异。运用“小中见大、无中见有、乱中得序、静中藏动”等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怡情的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形和纹样,图腾和宗教纹饰和民族服饰纹样等。它传达着语义信息,蕴藏文化底蕴,对其符号化的提炼则会产生易辨认和易传播的效果。

加歇别墅的透明性解读

加歇别墅的透明性解读 摘要“透明性”概念的产生,为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参考了柯林•罗的“透明性”概念,对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进行分析和解读,进一步阐释透明性理论,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 关键词柯林•罗;透明性;勒•柯布西耶;加歇别墅 Abstract:The generation of Transparency has played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mainly refer to Colin Rowe’s transparency concept ,then analysis and interpret Le Corbusier’s Villa Gachet, find an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erspective. Key Words: Colin Rowe; Transparency; Le Corbusier; Villa Gachet 透明性理论专注于形式感和空间状态的研究,主张在建筑艺术形式的范围内认识研究建筑设计。探讨了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的关联、现代建筑的创作,揭示了塑造建筑形体与空间的一种全新方法。 1.透明性概念 透明性最初作为一种艺术特质从现代绘画中被抽取出来,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观点。它的起源与立体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图像交叠形成模棱两可的状态,进而促使人们产生不断阅读的乐趣。这种特质被柯林•罗等评论家发现并定义为透明性。“不同的图形相互交叠后而仍保持完整,此时便面对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于是新的视觉概念被赋予——透明性。透明暗示着更广泛的空间秩序,它意味着不同空间层次的同时感知,在持续的运动中,空间后退且是波动的。无论远近,不同位置的透明图形具有相同的空间意义”。1 柯林•罗在区分了两种透明性: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 物理透明性是直观上可见可感知的,这种透明性的关系是一种物质状态,一种视觉属性,清楚的空间关系。我在这里拓展地理解其可以通过一个界面看的感知到另一个界面,这种感觉可以通过五觉,即听觉、嗅觉、味觉或者触觉等感知另一个建筑界面。 现象透明性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或者说是一种空间上的秩序,一种模糊的空间,可以通过空间的叠加渗透或是暗示来找到另一个空间。 2.建筑五要素

建筑概述1章作业

第一章建筑概述(42)+7 1.判断题 1.古代人居住的茅草屋不美观,因为缺乏艺术性,不算建筑物。() 2.大多数桥梁属于构筑物。() 3.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 4.古代欧洲的公共建筑,以砖石结构居多。() 5.建筑的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地域性方面。() 6.大型性的建筑就是规模大的建筑。() 7.工业建筑就是所有的厂房。() 8.建筑高度就是指从地面到屋顶的总高度。() 9.建筑模数的规定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10.建筑设计规范主要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设计时当严格遵循。() 11.埃菲尔铁塔比一般输电塔高,属于构筑物。() 12.将建筑分级和分类,是为了加以区别描述。() 13.超过24米的居住建筑都属于高层建筑。() 14.流水别墅的设计师是莱特。() 15.建筑艺术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 2.选择题 1.我国采用的建筑基本模数M值为。() A.M=80mm B.M=100mm C.M=120mm D.M=200mm 2.()是古代欧洲柱式建筑。 A.太阳神庙 B.圣索菲亚大教堂 C.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 D.山岳台建筑 3. 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属于居住建筑。 A. 托儿所 B. 宾馆 C. 公寓 D. 疗养院 4. 下列的()不属于建筑物?() A. 长途车站候车楼 B. 纪念碑 C. 围墙 D. 赵州桥 5. 建筑物的耐久年限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而定的。 A.承重结构材料B.重要性 C.层高D.质量标准 6. 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等)的重要标志在于()。 A、建筑艺术作品一般比较大 B、建筑有使用功能的要求 C、建筑有技术性的要求 D、完成建筑作品投资较大 7. 关于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的叙述,( )是错误的。 A.10层的住宅为高层建筑。 B.住宅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建筑。 C.公共建筑不论层数,高度超过22米者为高层建筑。 D.公共建筑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建筑。 8. 建筑物的耐久等级为3类时其耐久年限为()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A.50 B.80 C.30 D.15 9.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属于建筑物。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2014-08-1417:03:35 (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 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1964.The concept of“shallow space”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shallow space”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shallow space”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 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 Keywords:shallow space,transparency,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提出了两种透明性的概念:物理透明性(literal transparency)指真实存在的物理状态的透明,具有光线穿透的能力从而能够看到界面之后的景象;而现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则表达了“空间-时间”,“同时性”“渗透”“叠合”“矛盾”等位置的双关性和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本文所涉及的透明性研究一律围绕“现象透明性”展开。 一透明性与浅空间 “似乎正是在巴黎,立体主义者发现了浅空间,并彻底开发了它。” 19世纪时,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用新的表达体积的方式,打破了古典绘画中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传统。他的画作中表现出一种倾向——传统的构图形式被打破了,画面不是沿画布纵深展开而是平铺,所有的元素都似乎处在一些平行的空间中,画家甚至在刻意地避免

浅谈建筑设计里的民族元素

浅谈建筑设计里的民族元素 [摘要]设计的魅力不仅仅是让人感受美,还在于设计背后散发的生活内涵和文化气质。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感觉,是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生活的诠释。设计对于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觉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更是一种由生活本身所勾起的本能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方式、文化、创新 一、引言 生活方式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及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互为关系。 二、当代文脉下的中国建筑造型装饰艺术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才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这种文化既有别于巴比伦的拱券文化,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中国建筑的文化产生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它离不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建筑必然要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在这其中,建筑造型上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的广普性。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建筑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如行政建筑中的礼乐精神,民居建筑的伦理秩序,宗教建筑中的合和思想,园林建筑中的天人观念等都是被直接物化的传统形而上学观点。中国民族形式的近现代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同样蕴含了“天之道、地之利、物之理、人之缘、史之脉、今之势、情之美”这些传统修建文化的规律。 三、当代建筑中造型艺术的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建筑的设计固然受

读《透明性》有感柯林罗

读科林·罗《透明性》有感 最近拜读了柯林·罗和罗伯特点斯拉茨基撰写的《透明性》一书,全书整体比较晦涩难懂,我就我从书中所学到的一点知识谈一些感悟。作为一种视觉语言,透明性产生于现代绘画领域,并上升为一种理论,透明性是与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和空间的同时存在。透明性从明确的限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开发。 一、透明性在绘画作品中的存在形式。 透明性既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本来具有的属性,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更深刻来说,将透明性看作一种可以从艺术品中揭示的状态。而《透明性》一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了论述,塞尚认为自然界的物体可以概括成圆球题、圆锥体、圆柱体,毕加索将其推向极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将自然形体分解成几何切面,互相重叠展开,在平面设计表现出不同视点观看物体的结构。《透明性》一书将其概括为现象的透明性。“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图形叠合到一起,每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部分占为己有,那么这个人就遭遇到了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换句话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通过对不同时期立体主义画作的分析对比,进而推进至建筑学的透明。 二、透明性在建筑中的存在形式 在绘画作品中,两种透明形式只能通过间接表达的方式,即

三维空间只能表达至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但是在建筑学上,两种透明形式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三维空间在建筑学中是真实存在的,而物理学上的透明也是客观的事实。《透明性》通过包豪斯工作室的设计和加歇别墅两座建筑设计进行对比,包豪斯工作室是利用玻璃幕墙为主体进行建筑设计,而加歇别墅的设计相似,但加歇别墅与包豪斯工作室不同的是,它的设计并没有刻意展示玻璃的透明的属性,二是展示玻璃的平面属性,换句话说,即使玻璃换成相同平面,所达到的效果基本相同,我们基本可以通过外形的设计就可以推测出内部的设计,而包豪斯工作室即便使用了整个玻璃幕墙,企图使用玻璃透明的特性来作为建筑设计美德主体,但事与愿违,这种做法并不能展示建筑的设计之美,这种仅仅注重了材料之美的设计,在我看来这已经从本质上讲脱离了建筑学设计的初衷。总结来说:建筑的透明材料不能成为建筑立面的主体,且立面应当与内部结构发生关系才能表现出设计之美;建筑的外立面应该具有暗示的作用,即能够暗示内部有多个不同界面的存在;空间具有多义性,空间同时从属于多个系统,建筑学上的透明性实际是通过思考来与建筑互动的。 三、透明性的研究对我设计思路的启迪 读了《透明性》一书,我的设计思路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一张画作的美感源于它的设计,话中的点线面要相互照应、相互依存,方能形成一幅设计感强烈的画作;一座建筑的设计源于各要素的相互配合,即相互的立体关系,各要素相互的立体关系配合起来,即便你面前是一个物理上不透明的物体,你仍能够感受到它的设计之美;同理,一座建筑的设计不仅考虑到它自身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 摘要:在“世界一体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中,提高“软实力”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艺术和文化载体的建筑也应该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加强民族凝聚力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现代建筑;现代性;民族性表达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时代、环境和种族是影响文化艺术的三大要素。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也是如此。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对建筑结构形式、艺术风格等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民族,其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而这种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就对这个民族的审美产生影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物质形态积淀、升华,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形成特定的建筑审美定势和价值趋向并内化为本民族建筑艺术的传统。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建筑的形式是和当时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水平密切契合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工业生产,现代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的产生以及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新的需求和新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再加上国内西洋式教堂、学校和外国使领馆等现代建筑的引领作用,中国传统建筑开始了与西方建筑交汇融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坐标来表示,横坐标是西方化,纵坐标是民族化,复古主义者希望只民族化,不要西方化,沿平行于纵轴的方向前进;殖民主义者希望只西方化,不要民族化,沿平行于横轴的方向前进。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主要可以分为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繁荣创作期(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帝冠式”的移植期(30年代后期)、新探索时期(50年代以后)四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是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最初的交汇阶段,民族化探索尚处于不自觉的摸索之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二是新形式、旧功能的洋式门面:三是中国式教会建筑。繁荣创作期出现了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央博物院等一批高水平的作品,但这批建筑大多数只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设计,忽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组合艺术。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的建筑,不光研究民族建筑外部的形式特征,同时也研究其空间构成,至此,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这一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中国现代建筑民族表达的典范。 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金属、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的形式,且对其构成元素的外型进行了几何化处理,体现了现代性和民族

外窗现场气密性检测简介

外窗现场气密性检测简介 外窗的气密性能是影响建筑空调能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节能和改善室内热环境,迫切需要提高外窗的气密性。因此,开展建筑外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是当前建筑节能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现场检测的抽样要求、检测原理及装置、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检测步骤以及判定依据。 1、抽样要求 建筑门窗工程在竣工验收前,应对建筑外窗的气密性能进行现场抽样检测。单位工程随机抽取同一生产厂家、同系列、同规格、同分格形式具有代表性的1组建筑外窗试件,试件数量为三樘外窗。 2、检测原理及装置 以10Pa压差下检测对象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或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进行评价。现场利用密封板、围护结构和外窗形成静压箱,通过供风系统从静压箱吹风在检测对象两侧形成正压差或负压差。在静压箱引出测量孔测量压差,在管路上安装流量测量装置测量空气渗透量。 现场操作:a.接通电源。试验开始前查看窗及洞口状况,墙面应光滑致密,窗扇处于关闭状态,测量窗体尺寸并拭去墙面灰尘。 b. 根据窗口安装高级密封塑料布。先将可调支撑架按位置均匀支撑到窗洞口内,外沿尽量与墙面平齐(小于支撑架尺寸的窗可不布置)。然后将双面密封胶条贴于窗洞口四周,可贴多排但不能有缺口。用高级密封塑料布从上而下粘贴洞口,在底部即窗台上方位置剪口于送风管(无透明管一端)对接,周边用透明胶带密封,在送风口另一侧开一小口用胶带将测压管粘在塑料布上,最后贴合塑料布底部。如进行附加渗漏量测试用密封胶带将窗接缝从外侧密封。 c. 打开控制箱,连接控制箱电源线,将送风管另一端接风机正压口或负压口。另一接口接有机玻璃管,测压接头另一端接控制箱测压口接头。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一、基本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

窗的气密性

、窗的气密性按照JGJ 214-2010《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气密性需要参照的标准较多。 JGJ 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第4.2.6规定: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严寒地区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中规定的6级。寒冷地区1~6层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中规定的4级,7层及7层以上不应低于6级。 JGJ 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第4.0.9规定:建筑物1~6层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就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性、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2008中规定的4级;7层及7层以上的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核标准规定的6级。 JGJ 75-20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第4.0.11规定:居住建筑1至9层外窗的气密性,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2.5m3,且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7.5m3(即高于GB/T 7106-2008中规定的4级);10层及10层以上外窗的气密性,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 m3,且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4.5 m3(即高于GB/T 7106-2008中规定的6级)。 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第4.2.10规定: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7(-2002)中规定4级。GB/T 7107-2002已经被替代,不低于上述4级时,即指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m3,且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4.5m3,相当于GB/T 7106-2008中规定的高于6级。 SJG 15-2005《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中第4.3.6条要求1~6层外窗的气密性达到4级以上,7层及以上达到6级以上。(以GB/T 7106-2008为标准)

《透明性》与建筑评判标准

《透明性》与建筑评判标准 ——对透明性的一些疑问 [摘要]:通过对透明性柯林罗与罗伯特拉茨基的《透明性》一文的阅读,对文中所隐射出的建筑评 判标准提出质疑,通过对文中对加歇别墅与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等的比较的深入思考,对《透明 性》一文进行了批判性的阅读。 [关键词]:建筑评判标准,质疑,批判性 《Transparencyl》 and building criteria ---- Some questions of transparency Zhang Xinxing (Tongjing Architecture Design& Partners, 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Reading of transparency and Robert KelinLuo Tel Nowitzki "transparency" a text, building criteria herein implicit emitted questioned by the text of Gachet villas with Gropius the Bauhaus building and other comparison of deep thinking on the "transparency" article was critical reading. [Key words]: building criteria, questioning, critical 《透明性》一书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建筑学著作之一,是由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柯林罗与同事罗伯特拉茨基共同撰写的,全文名为《透明性:物质层面与现象层面》,书中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形式给予者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加歇别墅)进行了深入的、理性的分析与解读,同时也揭示了柯布西耶的作品与当时处在风头浪尖的立体主义艺术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现象透明”这样与众不同的概念,并指出了“现象透明”在建筑中的出现与其重要之处,亦给人们指出了一种解读建筑作品的新的思维与方法,同时也便成为一种建筑评判的标准与原则。 同时《透明性》一文中也充满了批判的味道(基于柯、罗二人所在的得州游侠所秉持的职业态度与哈佛大学的包豪斯派——格罗皮乌斯与布劳耶等们的背道而驰),尤其是书中对格罗皮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的批评更是毫不留情,这或许亦是《透明性》在当年早已完稿的情况下却迟迟未曾发表的个中原因,尖锐独立而又彻底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成为扼杀自己的始作俑者。它这段坎坷的经历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事,同时这漫长而又镇痛的诞生越发显的其弥足珍贵。 然而“凡是完美的系统必然存在矛盾”,在对《透明性》一书深入研读之后,笔者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与说法亦产生了些许质疑。 1、《透明性》对包豪斯的批判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摘要:本文以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为例,对其风格定位、建筑样式、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做了浅析,阐述了马来西亚的特殊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关键词:民族性 地域性 马来西亚 高脚屋 National and Local Feature of Buildings 乔会杰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一、概述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位置近于地球赤道,离开赤道仅仅几百公里,气候非常炎热和潮湿。常年炎热而多雨,空气中的湿气非常高。其低地温度介于21到32摄氏度,高原地区的温度则偏低,尤其是在午后。热带雨林覆盖整个半岛,这样的自然条件对这里的传统建筑形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通过马来西亚的传统建筑——高脚屋,来说明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对传统建筑形制的影响。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传统建筑的两大特征,建筑的民族性,是指该传统建筑为适应本民族生活的功能需 要而具有的内容特征和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是指该建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在布局上、型制上、结构构造上、材料采用上、装修装饰上所具有的特征。 马来半岛的最早居住形式是洞穴,为了防止动物的伤害和恶劣的气候,早期人类是在洞穴中栖身的。之后,人类在这里也开始建造简单的栖身之地,最早的建筑出现了。马来半岛是热带雨林气候,这里的原住民完全依靠雨林的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栖身场所,他们搭建的房屋是用树枝、树干、树叶为材料的,这些建筑用树枝为结构,或用竹做屋架,在屋顶上交叠铺设当地的大棕榈树叶。为了防止蛇蝎袭击,马来人一开始就建造架高的住宅,不但可以避免动物的袭击,也可以防止地上潮气的来袭。根据马来半岛特殊的气候条件,高脚的草屋是半岛最早的建筑形式。无论是在滨海地区还是在内陆地区,高架的草屋都是马来半岛最早的建筑形式。但是地区不同,在草屋的建造上也有不同的处理,经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在马来半岛形成了 图1 高脚屋全貌 图3 高脚屋墙面的镂空雕花图2 高脚屋的楼梯

《透明性》读书笔记

《透明性》读书笔记 专业: 学生: 指导老师: 书籍简介:作者: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作者简介: 柯林·罗(Colin Rowe), 世 界著名建筑和城市历史学家、批评家和理 论家。1920年出生于英国Rotherham, 1999年11月5日卒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 顿。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很多建筑设计 师,其中著名的就有他曾经在利物浦教授 过的学生詹姆斯·斯特林,在上世纪60到 80年代还有很多建筑系的学生、教育家和 设计师被他的思想所感染和启发。 在1950年后柯林·罗陆续发表了一系 列精彩的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对现代建 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 对建筑历史和实践的分析发掘出“现代” 和“传统”之间一些新的概念关系,特别 在古典主义的诠释上以及被称作“白色建 筑”的现代运动中,柯林·罗提出了很多 独特深远的观点。尽管柯林·罗声称自己 是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的追随者,但他却公开宣称基于现代主义思想的城市规划是一场失败。因为他认为现代城市规划所造成的城市结构影响了历史城市的延续性。事实上他的大多数重要著作和论文更多关注于城市形态,而不是建筑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任教于康奈尔大学期间,他集中关注于一种全新的基于卡米罗·西特的著作思想上的一种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 柯林·罗是一名杰出的学者、教师和理论家,他的有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著作深远影响了现代建筑思想。他的最著名的书籍《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和Fred Koetter合著),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城市形态的方法,认为不连续的、断裂破碎的每一次建筑尝试或者城市区段更新改造实际上都自发地最后形成了有逻辑的组织性。在建筑上他怀念建筑折衷主义,主张现代建筑应改摒弃那些纯粹的抽象,而应自然地随历史的演进而自然演化,在自身留下历史的记忆和注脚。 内容简介: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撰写的《透明性》的英文版最初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民族的史诗,时代的缩影!纵观历史,环游世界,我们总是能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的建筑中看到其被赋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在人类历史的最初,建筑或许只是一个以满足人们居住的空间,这正如《墨子》描述的那样,建筑只需要“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就行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便很快超越了单纯居住的需要,突出了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内容,从而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用艺术。 由于建筑受产权所有者的制约和建筑功能性的制约,建筑师本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某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再加上建筑艺术创作的抽象性,使得建筑师主要不在于表现他本身的艺术个性,而在于更为本质、更为概括地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感情等等。所以建筑艺术在本质上是和某一时代、社会群体文化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建筑,它的造型和风格,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造物和结晶,因此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深深的时代性和浓浓的民族性。 一、建筑艺术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创造除了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同时也其在所创造出的建筑中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闪烁着其智慧的结晶! 如果你读过戴望舒的《雨巷》,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中那条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悠长悠长的雨巷;如果你钟情于法国,你一定知道所谓的枫丹白露,你一定沉醉于夕阳下的塞纳河,你一定很想领略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如果你醉心于神秘的埃及,你一定很好奇尼罗河畔古老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如果你心驰神往历史悠久的东方,你一定很想穿越时空,走上雄伟磅礴的长城,走进壮丽辉煌的故宫……江南的雨巷,法国的枫丹白露、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及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中国的长城、故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每个民族智慧结晶和风俗文化的缩影,诸如此类的优秀的建筑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所以在建筑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即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礼”一直贯穿于其中。在建筑方面,礼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等等。再比如具有鲜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由于它采用了框架式的肋骨拱券结构

柯林罗—透明性

简单的说,这本书就讲了“透明性”这一个概念而已,其实想更简单的看完此书或者防备老师提问的话,不需要 阅读柯林罗和斯拉茨基的文章,只需要阅读霍伊斯里附在正文后的第一篇短文即可。 透明性在文中分为物理的透明性(王群老师认为该译作字面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材料所形成的透视效果,而现象的透明性则可理解为一种绘画中的多层次,具有潜在秩序,能多种解读的多义效果,建筑中的立面的隐喻效果,空间从属体系的多义效果。 两篇前言的理解难度差异巨大,不知道是原文的缘故还是翻译的缘故。当然文章长度也相差很大。 德文版序言,深爱着柯林罗的霍伊斯里对透明性理论是大加赞赏,他在序言里认为柯林罗和斯拉茨基找到了一种建筑评论的通用准则,并且认为他们从对经验事实的分析中得出艰深理论的这个举动很鸟不得,更赞赏的是他们所总结出的透明性概念本身。 奥西斯林的序言则相当艰涩,简单叙述了透明性理论的曲折经历,当时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并略微详细的讲述了于此相关的,德州游侠的建筑教育,他们对现代建筑教育的观点等。 泛读构架: 1 透明性的概念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为了说明透明性的概念,分别举了塞尚,毕加索VS布拉克,德劳内VS格里斯,霍莫 斯VS莱热这几个绘画案例。 他们认为,物理的透明性就是,景深相对深远,重视材料感,重视光的分布和运用,画面的网格系统与画面主体依存,具有单一或者少量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一种特点。而现象的透明性则是浅景深,强调平行透视,消除透视感,重视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网格和主体可以分离开分别来阅读,具有多重阅读方式的绘画中具有的特点。 2 建筑中的透明性 先暗暗批评了包豪斯校舍的物理的透明性,随后举了柯布的加歇别墅和国联大厦的例子来分别说明:建筑立面所表现出的多层化的类似于布拉克绘画或者莱热绘画的正面性的透明性;加歇别墅内部的三维空间的透明性,以及国联大厦竞赛方案中的建筑外轮廓的透明性。 总结下,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认为建筑中的透明性应该表现为以下的特点:1. 建筑中的透明材料不能成为 建筑立面的主体;2. 立面应与内部的结构发生一种关系(具体的?) 3. 建筑的外立面应该具有暗示的作用, 能够暗示内部的多个不同界面的存在;4. 建筑的主要表现方式应该是平行透视即一点透视;5. 在内部形成空 间维度的矛盾,方向的,或是深空间与浅空间的暗示的矛盾;6. 空间具有多义性,空间同时从属与多个系统; 7. 在具有整体秩序的同时内部复杂,即模糊又清晰(没懂);8. 使用者能够通过思考来与建筑互动。 3 霍伊斯里的评论 第一篇评论依然尽是溢美之词,从时间上,从透明性理论的内容上认为其地位很高。。。。。。认为透明性理论不仅是一种建筑评价的准则还能是建筑设计的工具。为了证明,第一篇评论的后文则全是各种案例,按照第二章的结构,从立面一直举例到三维空间,并最终在平面的不同体系的控制线上纠缠。 第二篇评论则是进一步的赞美,并加入了霍伊斯里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广义的透明性这个概念,并具体表现为第一篇评论中最后的那几个例子中,为了避免讨论功能这样的问题,霍伊斯里又在文中插入了一节,旨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