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边沁和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简介

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

一、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经济”而“人道”的改造所

监狱在西方国家早就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关于监狱的记载,但直到漫长的中世纪,监狱虽已遍布西方各国,却都不是作为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因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刑罚是死刑、身体刑和财产刑,自由刑尚未进入刑罚体系。

在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命和健康有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自由。在此情况下,自由刑及作为自由刑执行场所的监狱出现了。古典学派虽然倡导人道主义,但却没有摆脱旧日的报复惩罚等观念。那时候,改造、矫正等观念尚未兴起。因此,作为执行自由刑的监狱,还只是惩罚与赎罪的地方,以监禁受刑人、限制其自由为主要任务,教育和改造的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监禁上,实行所谓的“杂居制”,结果犯人交叉感染,出狱后继续犯罪。西方近代监狱在其产生初期非人道、残酷的状况,引起了启蒙思想家们的非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边沁的圆形监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出来的。

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panopticon),其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此外,一个囚犯一间牢房,牢房之间是封闭和隔离的。这样可以保证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上的接触,不会轻易发生暴力事件。

边沁设计圆形监狱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即(一)尽量减少监管人员,提高监管效能,使被监督者持续不断地处于监督者的睽睽目光之下,以减弱犯人做坏事的力量,甚至摆脱做坏事的想法;(二)尽量减少监管人员与罪犯的接触,以抑制体罚与酷刑。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济”与“人道”的目的。边沁的圆形监狱计划明确废除了苦役与肉体的折磨,主张采取感化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将流氓磨练成正直的汉子,将懒汉磨练成勤俭者,以为社会造福{1}。

边沁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透明可见的圆形监狱?那是因为他认为“在法律力图达致的目标中,安全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标”{2}。边沁对他所亲历的席卷欧洲大陆和美洲的革命毕生都深怀恐惧。良好秩序和安全是他压倒一切的关怀,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存条件与环境,如何阻止已犯罪的人不再犯罪以及阻止潜在的未犯罪人不犯罪,是他着重考虑的问题。功利主义虽然也认为犯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但同时更加强调其自由意志是可以通过外界影响而控制的。边沁认为一种新的法律科学和制度改革将为现代的有序社会创造条件。因此,他认为可以

通过监狱建筑的精心设计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只要设计出好的监狱,人们便能自然而然地将窃贼或其他的罪犯改造为诚实、有益的人。

边沁身处的时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各国。所谓“启蒙”,其实质就是反对基督教会的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传播科学和理性精神,倡导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理念。正是因为17、18世纪理性精神的发展,才孕育了用理性来观察、沉思人类社会及其政治制度,以及自觉自为的政治历史运动。当时的人们所提出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等口号,正是理性地思考人性、国家、社会历史、政治制度的思想及实践的产物。而边沁圆形监狱设计的想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轫的。

二、福柯眼中的圆形监狱:完美的规训机构

18世纪,以边沁为首的功利主义者以“人性、人道、经济”的名义反对酷刑,主张刑法改革。但是,福柯[3]揭示出酷刑的废除其实与人道主义理想无涉。尽管改革者们因惩罚的过分严酷而攻击了封建的司法制度,但是这种“过分的”观念与反对惩罚权力的滥用无关,而与对封建惩罚制度的无规则或无效率所产生的厌恶有关。以人道主义为旗帜的改革者们对惩罚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人道,二是有效。福柯勘察出,在这种刑罚人道化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福柯指出,改革者们批评王权,固然出于对君主专制的抗议,表达了社会精英因为未能分享权力而产生的不满,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反对一种效率低下的“糟糕的权力体制”。权力分布杂乱无章,各种权力相互冲突。按照福柯的观点,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启蒙理性,而是来自于确保一种更具效率和合理化的法律和社会领域之存在的必要性。惩罚要有效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必须熟悉同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社会科学和约束技术也随之而发展起来了。实际上,“惩罚”和“约束”都只是控制人的方式,都是作用于身体之上的政治技术。从惩罚到规训的转变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计算原则,需要加以调节和计算的是施加于被惩罚者身上的惩罚权力的反馈效果。这种经济理性从防止重犯的角度必定要计算刑罚的轻重与规定适当的方法。监狱改革“使用了启蒙思想家已经建构的话语,…人道?是给予这种经济学和锱铢必较的一个体面名称”{3},从“惩罚”到“约束”的转变谈不上“人道”。当改革家们从节省权力的角度发现监督比惩罚更有效也更经济时,改革时代就来临了。那么,福柯又是怎样解构圆形监狱的呢?

在福柯的眼中,圆形监狱首先是一所皇家动物园。福柯认为监狱是权力实施的工具,而边沁所设计的圆形监狱正是他所阐释的规训机制的微缩模型。圆形监狱按照空间隔离与封闭、不间断的监督与检查、以及对犯人区别登记等原则,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监视和类别区划的目的。这就让福柯想起了勒沃(LeVaux)所设计的与众不同的凡尔赛动物园[4]。

福柯之所以把圆形监狱与皇家动物园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它将监视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当然,这个“动物园”里圈养的不是什么老虎、狮子、熊猫等一类的动物,而是人。纪律和规训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和场所。按照边沁的设想,每一个囚室里的犯人在透明光线中恰好处于可被监视状态,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更替,全天24小时囚犯在囚室里接受光线的考验,监视者可以观看到被监视者的全部表现。囚犯在失去黑夜保护的情况下,无论是愤怒、狂躁、狡诈、懦弱、龌龊还是悔改等,都无一能够逃过监视者的眼睛。由于这个建筑物不再仅仅是为了被人观赏,也不是为了观看外面的空间,而是为了便

于对内进行清晰而细致的控制——使建筑物里的人一举一动都彰明较著,所以,福柯指出它比一般的动物园更具有窥探力。囚室之间以及囚室与中心控制塔之间结构的安排,实现了横向的不可见性与纵向的可见性的双重功能。这样,被监视者之间相互隔绝、音讯不通的状况有利于秩序的维持。而监视者则可以实施完全彻底地监督,记录下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要么鼓励服从、要么纠正错误。被监视者就如同关在牢笼中的猛兽一般。只不过,人是不可能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鼠那样,低贱地被当作实验品。

在福柯看来,圆形监狱的设计结构及理念不仅适用于监狱,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重在监视,而不在惩罚。福柯因此而视之为现代约束技术的典型,它体现了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监视机制:不仅牢房里的犯人被监视,而且看守们以及可以暗中监视所有下属雇员的总管也同时被监视和观察。难怪,全景敞视建筑的主人说:“由于我设计了各种联系纽带,我自己的命运也被我拴在那些纽带上了”{3}。正如福柯所说,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不是从某个核心源泉中散发出来的,而是遍布于社会机体的每一微小部分和看似最细小的末端,谁也无法逃避。

圆形监狱更是权力实验室。对于启蒙时代的刑法学家们来说,监禁并非是最主要、最普遍适用的刑罚方法。他们希望通过各种刑罚的高透明度的实施,向整个社会不断传递这样的讯息:犯法者必定会受到其罪有应得的惩罚,以收阻吓效果。而圆形监狱的设计恰好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全景敞视建筑设计理念使得权力的行使变得完善:它能减少行使权力的人数,同时增加受权力支配的人数;它使权力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干预,甚至在过失、错误或罪行发生之前不断地施加压力,防患于未然。因此,它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它通过自动伸展的、毫不喧哗的方式直接对个人发生作用,造成“精神对精神的权力”,身居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

福柯关于“权力和知识”的论述是他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福柯选择监狱作为系谱学[5]的分析对象,不仅是由于他投入声援犯人斗争的实践,更是由于福柯关注权力问题的理论思维所致。1972年,福柯在谈到监狱时曾说:“监狱是权力最赤裸裸地、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地方。”{4}从其“权力——知识”理论的角度看,权力运作的机制和特征在监狱表现得最为明显。监视与惩罚不仅仅是一系列压制机制,更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福柯为《规训与惩罚》确立的宗旨是“论述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惩罚权力是从这种相互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3}。由此,人们就能够理解作为某种“科学”地位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是如何被一种特殊的征服机制所造就的。他指出,关于权力的传统分析,把焦点放在国家(政府)的权力那里,这是很不全面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际关系中运作。权力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所有人都身陷其中。这样,在福柯的分析中,全景敞视建筑除了监视功能之外,还是一个施展规训权力的实验室,一个对人进行实验,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分析对人可能进行的改造的优越场所。

权力在圆形监狱中得到充分地展现。首先,它通过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来贯彻纪律,防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弊病,将这些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规训机制依据单元定位或分割原则,更灵活、细致地利用空间。每一

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人。这样,监视者可以每时每刻监视每个人的表现。监狱的这种布局构成了一个将各种观察对象平行分列的真实表格。这种“活物表”具有处理分配复杂事物,并从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被观察者的个人资料。

在封闭的空间里,人们各安其位后,规训通过凝视、检查来行使权力。检查不仅使人置于被监视领域,也为人们留下了一大批的详细档案。每个人都据此而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监视者可以分别对规训对象施以训练、教养、惩罚、排斥等处理。只有洞悉新型的惩罚方法,以及作为这些方法的基础和共同根源的“知识”的社会科学后,人们才能理解从公开的肉体惩罚到罪犯“灵魂”调查转变的实质。“人”的科学的起源并不是纯乎其纯、不计功利的知识探索,其成果在“人性化”的“监狱”机构里传播,以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看出,“科学”与规训机构竟具有共同的根源,监视创造了个人。圆形监狱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规训,它是最有效的自我规训所。“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们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地约束他们。正是在这种稳健的理智基点上,他紧紧地把握着锁链的终端。这种联系是更牢固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自愿的结果。……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便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上。”{3}在福柯的眼中,边沁圆形监狱建筑理念确保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时时都有监督,处处都是“监狱”。社会的监狱结构确保了对人的真正拘留和永久监视。曾经造成皮肉之苦的体罚被在心灵、精神和意志上造成深刻影响的惩罚取而代之。灵魂成为肉体的监狱,人由此具有了自我规训的能力。

正是由于全景敞视建筑的可视性,使得监视者可以辨别出哪些行为需要得到矫正,并根据所观察的结果制定纪律。纪律是通过连续不断地奖惩,在人的头脑中刻下痕迹而被遵守的。检查把可见状态转换为权力的行使,这样,它无须使用暴力就能自动地使其对象产生出一种真实的驯服。因为被监视者在无时不在的注视中,将权力压制自动地施加于自己身上,他成为征服自己的本原。规训权力从肉体到灵魂的浸入确保了权力效应的稳定、持久和深入,同时也拓展了对人的认识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监视权力便自动起作用了。其结果是制造出训练有索的、“驯顺的”肉体。倘若有人胆敢冒犯,他必将受到惩罚。纪律的存在使得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罗网中。在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的惩罚机制,纪律确立了一种“内部处罚”,它规定和压制着重大惩罚制度不那么关心因而抬手放过的许多行为。一整套微观处罚制度包括了从光线的物质惩罚到轻微剥夺和羞辱。在必要的时候,任何手段都可用于惩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且,规训惩罚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它通过对被惩罚者不断地施加经常性的强制,造成一种必须整齐划一的压力,使他们学会服从、驯顺,正确地履行职责和遵守各种纪律。

三、对福柯关于圆形监狱批判的一些反思

福柯提醒人们不要把边沁圆形监狱设想当作是虚幻的,它实际上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对细节问题的研究,如柏拉图就曾经说过:“立法者应该考虑到微小事物并且指示他的所有公民尽量不去做规定范围以外的事”,(因为)“微小活动虽然普通地不能正式用法律来惩罚,但他们却暗中破坏成文法规。”因此他提出警告:“如果忽略了偶然的细小事物,那么就不能在日常

的主要事情上取得成功。”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加明确地指出:“忽视小节经常可以酿成大祸,”“些微的违法行为常常不为人觉察,因此立法者在细小方面尤其要严加警惕。”就是到后来启蒙运动时期,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话语,如贝卡里亚就曾经说过:“法律的力量应该形影不离地跟踪着每一个公民。不让真正的犯罪找到任何安身之地,这是防范犯罪的极有效的措施。”

对于细节的危害,我们可以看到很早就有过大量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仅仅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提出要防微杜渐,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完全彻底的贯彻实施,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具体的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模型。边沁的圆形监狱的诞生为人类实现对细节问题的控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现实图景,他用这么一个处心积虑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实现了老祖宗们的梦想,一个结构“科学”而且“人道”的模型就把所有的人都捕获了。边沁梦想着把这个能够洞察一切的透明环行铁笼变成一种机制网络,全面彻底地、无所不在地、时刻警醒地、毫无时空中断地遍布整个社会,以进行更好地管理。边沁晚年的一句话值得人们引起高度重视:“监狱是一个华丽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我梦想着革新世界。”

边沁的梦想确实实现了。圆形监狱使得权力与人相分离,其结果是一种权力的自动运作,是权力的化境。它将同一的观点和评判标准注入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都用同样的目光注视着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预防着罪恶的发生,以便帮助国家对任何越轨的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普遍的注视一旦松懈下来,国家的垮台也就迫在眉睫了。

在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中,全景敞视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圆形监狱的设计使监禁的体系只需要很小的代价。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力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了。这个办法真是妙极了。

边沁或许不会想到,他苦心设计的、被认为是具有“经济”和“人道”象征意义的圆形监狱竟被福柯透过层层迷雾,看穿了本质:圆形监狱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权力实施机构,是一种被还原到理想形态的权力机制的示意图,它使一切都一目了然。福柯也许是现代第一位详尽揭示这些技术之底蕴的思想家。而笔者选择分析福柯对边沁圆形监狱的批判,是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出被常人所称道的圆形监狱的真实面目,并以此为契机更深刻地反思今天仍然存留于我们头脑中的一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理论与制度,更自觉地去批判今天仍不断传人我国的西方所谓的各种经典学说与优越制度,以此为鉴,使学人永远保持一份批判与警醒的心态。

【圆形监狱】维基百科。福柯——“人”在圆形监狱里死去。隐匿的权利无孔不入。人性的丢失。“绝对的看”。

圆形监狱的设计者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于1785 年。其基本概念是,犯人看不到监视者,後者因此不必一直执勤。由於犯人始終疑惑自己被监视,因此一个监视者即可监视所有犯人。犯人被要求的一些体力劳动,例如走在一个驱动织布机或水车的大轮子上,监狱因此有一定的收入。边沁描述它为“一种新的監視形式,其力量之大前所未見”(a new mode of obtaining power of mind over mind, in a quantity hitherto without example)。

基于費用考量,監獄管理者总想事情越少越好。圆形监狱即意在做為最便宜的监狱,只需要很少的管理人员。边沁的靈感取自巴黎的一所军事学校,其建築物被设计的易于管理學生。边沁的弟弟塞缪尔(Samuel)想出其設計原型,意在解決人事間的复杂关系。边沁再加入一些挑激人際互信的技術安排。

一个委员会要求边沁参与改良刑法時,他说:“若讓我建立这样的监狱,你們会看到它不需要花钱,不必使用国家一分钱”。

福柯:“人”在圆形监狱中死去

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都越来越好,也貌似有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与古代相比,我们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是的,在表面上确实如此,我们享受着充沛的物质资源,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可是我们真的感到幸福了吗?没有!事实上,我们时时会感到失落和空虚,会体会到精神没有了寄托,会绝望地发现心灵没有了家园。我们虽然每天奔走忙碌、认真地生活,但我们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可以被任何一个别人替代,就像机器上的螺丝钉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思想家都在寻找答案,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回答。而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给出的答案最独特,也最触目惊心。他宣称:“人”死了。那么,“人”是如何死去的呢?福柯通过一系列考察论证了这个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监狱的分析。

监狱的设计也经历了历史变化,现代监狱的模式是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的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它的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监狱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中心眺望塔,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安排极少数的监督人,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个人。因为通过逆光效果,这个监视者可以从眺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在圆形监狱的环行边缘,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的,但他不能观看到监视者;同理,在中心眺望塔,监视者能观看一切,但是不会被观看到。罪犯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不敢造次。这样的监狱结构,既可以起到有效的监视作用,也能够让监视人完全处于隐蔽而安全的境地。

福柯在其重要著作——《规训与惩罚》里面分析了这种监狱对人的作用。这种监狱是按照严密组合方法建立起来的圆形空间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对惩罚轻重的等级处理和禁锢空间的分配都是依据科学的理性原则,犯人在那儿受到隔离、禁闭和行为约束,他们的行动按照统一的时间表进行,监狱有一整套控制、监视、管教、改造和惩罚的组织管理手段,由此建立起现代的纪律和训练观念。正是在这里,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被驯化、调教、塑造的对象。通过这个系统的改造,人变成了一个个整齐划一、有用而听话的“肉体”。

更严重的是,今天的医院、军营、学校、工厂和行政机构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起来的,整个社会如同一座大监狱,各个机构那一道道高墙就是囚室的四壁,宽阔的街道只不过是监狱中散步的走廊和放风的庭院。整个现代世界都是一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圆形监狱”,每个人都在监视网络之中,被各种纪律、制度约束,最后都成了“驯服而有用的肉体”。这样,具有自己独特价值、能够感受到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就不存在了,“人”在这个巨大的圆形监狱中死去了。这就是福柯对我们精神失落、心灵无家可归问题的解答。通过福柯的深刻分析,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觉察到的那些纪律和规范对我们的巨大影响,会明白我们的心灵被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吞噬,我们永远都生活在别处。这就是福柯的贡献。

另:

福柯考察了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注视/监视的建制力量,他以英国哲学家边沁(Bentham)所设计的“圆形监狱”作为现代社会建制——从家庭到学校,从工厂到军营,从医院到国家机构——的隐喻,来说明现代社会是如何运用无所不在的注视/监视以实施对身体和心灵的规训的:在那里,“囚犯”处处可见,而监视者却是隐匿的,在那里,可见性的想象被一种统治性的、无所不在的注视所取代,在那里,光线、目光和身体的关系配置与安排被一种全景敞视的权力所规制,在那里,注视是监督式的,也是生产性的,在那里,权力结构是隐匿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总之,在那里,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外在性与内在性、隐匿与敞开等等都被编织在一种“绝对的看”中。在1977年接受的一次题为《权力的眼睛》的访谈中,福柯说到了边沁的“圆形监狱”与启蒙理想的关系:

我要说边沁是对卢梭的补充。激励了众多革命者的卢梭式的梦想是什么呢?他梦想的是一个透明的社会,每一部分都可见而易读,他梦想的是一个没有任何黑暗区域的社会;边沁既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又是其对立面。他提出了可见性的问题,但是把可见性想象成完全围绕着一种充满统治性的、无所不见的注视。他发起了普遍的可见性的计划,该计划为严酷而细致的权力服务。所以,边沁的这种实施“全景”的权力的技术观念,是嫁接在伟大的卢梭主题之上的,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大革命的诗意的基调。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第一节羽毛球课教案

第一节羽毛球运动的简介(理论教案) 【授课教师】邱杭良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清楚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从而能懂得羽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从而更加喜爱该项运动。 2.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懂得该项运动的原 理. 一、本课主要任务: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注意事项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及进度安排. 4.了解羽毛球的基本知识,规则,以及主要技术. 二、第一部分:时间5分钟 1.师生互相介绍. 2.宣布羽毛球课的纪律和着装要求. 3.介绍本学期羽毛球选修的教学内容 (内容见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 及进度安排. 三、第二部分:时间25分钟. 1.介绍羽毛球规则:场地,球网,计分,违例,单打,双打等. 2.讲解握拍方法及发球技术. 3.后场技术:高球,吊球,杀球. 4.前场技术:放网,搓球,勾球,推球,挑球. 5.中半场技术:抽,挡,接杀. 6.步法:前场步法,后场步法,前后场步法,接、杀步法,启动步, 调整步. 四、第三部分:时间10分钟 1.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羽毛球运动的各种问题. 2.布置下一节的任务. 五、附注说明:1.本节授课地点在本校体育馆内(羽毛球场地). 2.授课对象是高二(1—20)班选修羽毛球的男女生. 3. 授课内容(在第2页,适当拓展):

六、本节羽毛球理论课授课主要知识点如下: 一、羽毛球起源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的球类运动。现代的羽毛球运动起源于印度,形成于英国。20世纪初注入我国。羽毛球运动具有场地较小,器材简单,运动量可大可小,户外、室内皆宜,男女老少都可参与的特点,因此它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羽毛球的球小速度快变化多,能锻炼练习者的反应、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球网较高球不能轻易落地,相对击球回合较多,提高了趣味性。又对锻炼者的速度、耐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它既可采用单兵对练,又可进行双打练习,形势灵活多变;既可通过不同的羽毛球技术练习,用美妙的身体语言尽情的自娱,表现自我,又可展示出羽毛球力与美的结合,使观赏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tminton”。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赛规则出现于印度的普那。三年后,英国又制定了更趋完善和统一的规则,当时规则的不少内容至今仍无太大的改变)。 二、羽毛球场地、器材 1、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场成长方形,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场地上空12米以内和四周4米以内不应有障碍物。球场中央网高1.524米,双打边线处网高1.55米。羽毛球场地标准羽毛球场为一长方形场地,长度为13.40米,双打场地宽为6.10米,单打场地宽为5.18米。球场上各条线宽均为4厘米,丈量时要从线的外沿算起。球场界限最好用白色、黄色或其它易于识别的颜色画出。按国际比赛规定,整个球场上空空间最低为9米,在这个高度以内,不得有任何横梁或其它障碍物,球场四周2米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任何并列的两个球场之间,最少应有2米的距离。球场四周的墙壁最好为深色,不能有风。 2、器材:球重4.74克~5.5克,由16根羽毛插在半球型软木托上,球高68-78mm,直径58-68mm,分为1-10号。球拍框总长度不超过68厘米,宽不超过23厘米,拍弦面长不超过28厘米,宽不超过22厘米。 三、羽毛球握法:右手虎口对准拍框,小指、无名指和中指并握食指稍分开,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握拍不能握得太紧,大拇指和食指要会灵活握拍。 四、初学者在学习和掌握了发球和原地击高远球技术之后就应该开始学习一些步法了。因为羽毛球的步法和手法(即各种击球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许多击球技术都是靠熟练、快速、准确的步子移动来完成的。不掌握正确的步法,就会影响各种击球手法的学习和掌握,而在比赛中如没有到位的步子,就会使手法失去应有的积极作用。主要的步法有:上网步法;后退步法;两侧移动步法;起跳腾空突击步法。

作者是什么_ 米歇尔·福柯

作者是什么? 米歇尔·福柯逢真译 1在提出这个稍显奇怪的问题时,我意识到需要某种解释。直到今天,就其在话语中的一般作用和就其在我自己著作中的作用来看,“作者”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说,这个问题允许我回到自己著作的某些方面,它们现在看来有些粗心和令人误解。就此而言,我想提出一种必不可少的批评和重新评价。 2举例来说,在我的《事物的秩序》里,我的目的是分析作为话语层次的词语群组,它们处于熟悉的一本书、一部作品或一个作者的范畴之外。但我在照一般方式考虑“自然历史”、“财富分析”和“政治经济”时,我忽略了对作者及其作品作类似的分析;也许是由于这种疏忽,我才在这本书里以天真的、常常是粗糙的方式运用作者的名字。我提到了布封、古维尔、里卡多1[1]和其他一些人,但却没有意识到我使他们的名字模糊地发生作用。这证明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因为我的疏忽帮助提出了两种相关的否定。 3人们论证说,我未曾恰如其分地说明布封或他的作品,按照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我对马克思的论述也极不充分。2[2]虽然这些否定明显地合乎道理,但它们忽视了我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我无意说明布封或马克思,也无意再现他们的陈述或蕴含的意义;坦率地讲,我是想确定构成他们作品中某些观念和理论关系的规则。此外,人们还说我创造了一些怪异的家族,因为我把一些纯属不同类型的人弄到了一起,如布封和利瑙斯3[3],或者把古维尔的名字置于达尔文之后,不顾最明显的家族相似性和自然联系。这种反对看来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从未试图建立一个关于杰出个人的系谱表,也不想构成一幅关于17:18世纪学者或博物学家的理智的达格尔式画像。事实上,我不想构成任何家族,不论是神圣的还是邪恶的。相反,我是想决定具体话语实践的作用条件——一项非常朴实的任务。 4那么,在《事物的秩序》里为什么我要用作者的名字呢?为什么不完全避而不用或者少用?为什么不限定运用它们的方式?这些问题看来完全合乎道理,而且在不久即将出版的一本书里4[4]我也力图测定它们的含义和后果。这些问题决定了我要努力安置综合性的话语单位,例如“自然史”或“政治经济”,并为界定、分析和描述这些单位确定方法和手段。然而,在思想、知识和文学历史里,或者在哲学和科学历史里,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化的阶段,作者的问题要求一种更直接的回答。甚至现在,当我们研究一种观念史、一种文类史或一种哲学分支的历史时,对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稳固和基本的作用,这些问题也表现为一种相对软弱和次要的地位。 5 为了这篇论文,我将不去对作为个人的作者和在这个语境里值得注意的许多问题作社会历史的分析:在我们这样一种文化里,作者如何被个人化;例如当我们开始研究真实性和属性时,我们赋予作者什么地位,包括作者在内的辅助体系是什么;或者何时英雄的故事让位于作者的传记;形成系统表达“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批评范畴的条件是什么。我想暂时使自己局限于作者和文本之间单一的关系,即文本明显指向这个在它之外并先于它的人物的方式。 6 贝克特指出了一个方向:“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某人说,谁在说话有什么关系。5[5]在这样一种差异里,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写作中基本的道德原则之一。它不仅因为表示我们说和写的方式的特征是道德的,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固有的规则,虽被不断采用但却从未被充分运用。作为一种原则,它支配着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实践的写作,并轻视我们习惯上对完成产品的注意。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只需考虑它的两个重要主题:第一,我们今天的写作摆脱了“表现”的必然性;它只指自己,然而又不局限于内在性的限制。相反,我们在其外部展开中对它认识。这种颠倒使写作变成了符号的一种相互作用,它们更多地由能指本身的性质支配,而不是由表示的内容支配。此外,它包含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总是检验它的规定性的极限,侵越并颠倒某种它接受并运用的秩序。写作像某项运动那样展开,不可避免地超越它自己的规则,最后把规则抛开。因此,这种写作的本质基础不是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也不是将某个主体嵌入语言。实际上,它主要关心的是创造一个开局。在开局之后,写作的主体便不断消失。 7 第二个主题甚至更熟悉:这就是写作与死亡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颠倒了希腊叙事或史诗的古老概念,即它是用于保证某个英雄不朽的概念。英雄接受一种早死,因为他的生命通过死亡

监狱学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监狱学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NO.1 一、名词解释 1、监狱(基本定义):监狱是凭借封闭的结构,运用隔离的功能,用于监禁罪犯的系统。为了方便应用,也可以仅根据其效用特征,简化为:监狱是用于监禁罪犯的系统。 2、监狱的主流文化:是由监狱官方意识形态主张和贯彻的监狱社会文化。 3、行刑变更制度:是基于服刑人员的悔罪表现而给予减轻原判刑罚,即改变原判刑罚执行的制度。 4、行刑目的:是指国家恶化社会通过行刑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有报应刑目的、预防刑目的和恢复刑目的等三大类行刑目的。 5、罪犯人格:罪犯的个性结构与其监狱生存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实自我及其行为模式。 二、填空题 1、监狱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使之成为其全部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一般而言,在监狱史终结以前,监狱结构的(封闭性)是执行自由行的一项无法丧失的特征。 3、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功能是(政治镇压),效用特征是维护统治秩序。 4、我国监狱主要实行(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 5、中国监狱的主流文化非常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文化)。 6、“教诲刑”是以(“道德教诲”)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一种预防刑理论与实践。 7、罪犯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的,属于(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 8、(假释)是变更刑罚执行方式的典型形式。 9、(依法行刑)是行刑法治的题中之义。 三、选择题 1、我国的“殖民地监狱”有(ABCD) A、山东青岛德式欧人监狱 B、香港的域多利监狱 C、旅顺日俄监狱 D、上海提篮桥监狱 2、基于政治关系类型及其应用情景的定义,监狱是(ACD) A、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 B、监狱是纳税人买单的公共产品 C、监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 D、监狱是一个改造罪犯的场所 3、监狱领导组成的决策层,在我国包括(ABCD) A、监狱长、 B、副监狱长 C、政委 D、监狱党委成员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福柯 认识论

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是关于知识本性的哲学研究。在知识考古学看来,知识是话语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考古学可以理解为一种从话语角度进行的知识研究。所以,考古学也是一种知识论或认识论。 现在一般认为,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和认识论(epistemology)是两个基本可以等同的概念。从作为对知识本性的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知识论和认识论是相同的。但是,现代认识论实际上是对知识本性的哲学研究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坚持主-客二分的基本立场,它把知识看成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产物。这样一来,它就把知识的本性问题转变成主体的认识本性问题,换言之,主体(更具体地说是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特点和认识结构)决定了知识的本性(界限、性质和根源)。 科学认识论就是现代认识论最典型的代表形式。但是,哲学史上对知识本性的探讨并不都是奠基于主体之上的。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对于他来说,知识不是美德的基础,而是相反,也就是说知识的根基不在于人的认识本性而在于其德性。经院哲学也有对知识的讨论,他们坚持“知识即信仰”的观点,也就是说知识的基础在于神。苏格拉底和奥古斯丁的知识理论都是对知识的本性的研究,但是,他们并不把知识的本性根植于主体之上。事实上,笛卡儿的主-客二分是他们后来时代的事情。 因此,知识论不等于现代认识论,现代认识论只是知识论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实质在于它将知识根植于作为认识者的主体的基础上。反过来,现代认识论的兴盛使人是主体即认识者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样一来,知识成为人的认识产物,人的本性也就在于认识,主体和现代认识论相互支持,也掩盖了知识本性研究的其他可能。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作的工作正式描述对现代认识论的反叛,竭力描述一种反主体的认识论思想,开启只是本性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考古学的主旨是反连续性、反主体性,而连续性最终又可以被归结为主体性,所以,考古学从根本上是一种反主体的理论,换言之,从不同的角度,考古学可以被理解为反主体的历史学、反主体的认识论、反主体的话语理论。福柯的反主体性直接地表现为反历史连续性。在福柯看来,主体观念离不开历史连续性理论。他写道:“连续的历史是一个关联体,它对于主体的奠基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历史连续性主题就是“为了反对一切偏移,挽救一切主体的至高地位,挽救人类学与人文科学这对孪生学科的形象。”1也就是说,历史的连续性与主体是联结在一起的,对历史连续性的批判实际就意味着对主体的反叛。所以,福柯说,知识考古学从根本上“确定一种超脱了人类学主题的历史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无任何人本主义的分析方法”2。 从历史连续性开始来讨论考古学的反主体立场。自古希腊时代以来,历史就行使着记忆和预言功能。在追往鉴来的要求之下,历史被理解成目的论的和连续性的:历史不是空洞的,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历史的意义或目的,历史因而也就是连续地、一致地趋向目的进程。19世纪直至今天,关于整体的历史之意义或 1[法]福柯.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3. 2知识考古学].17

监狱基础知识试卷及标准答案

监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一、判断题(共 40 题,每题 0. 5 分,共 20 分。) 1.预防和减少犯罪并非监狱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只是做好监狱工作所带来的一种客观的结果。() 2.社会监督是刑罚执行中的基本监督形式。() 3.监狱是由国家司法机关管辖的执法部门,狱政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司法活动。() 4.罪犯的居住面积不多于每人3 平方米。() 5.监狱工作方针是监狱工作的总方向和指导原则。() 6.监狱人民警察应通晓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劳动法、伦理学、形式逻辑、普通心理学等社会规范人文科学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 7.执行通知书是人民检察院制作的法律文书。() 8.监狱对罪犯的监管是具有改造功能的活动。() 9.对同一类型的罪犯,应采用同一的教育手段。() 10.罪犯劳动是监狱行刑的一个要素,不执行《劳动法》的规定。() 11.我国监狱工作历来坚持劳动是改造罪犯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12.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监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13.《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明确地将 "三个为了"确定为监狱工作方针。() 14.凡警员晋升警司的,由各监狱负责培训,警司晋升警督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培训。() 15.狱政管理的实质是监狱依法对在押服刑罪犯的管理。() 16.监舍建设的要求是坚固、通风、透光、清洁、保暖。() 17.罪犯出工,必须由人民警察亲自带领。() 18.在实施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但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已满 18 周岁的不属于未成年犯。() 19.监狱是与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刑事执法机关。() 20.随着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监狱工作的发展,监狱工作方针需要适时调整,以指导监狱实践工作。() 21.在监狱这个特殊场所,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律地位就在于代表政府对罪犯行使刑罚执行权,行使特殊的管理职能。() 22.公民只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的罪犯身份就被确立。() 23.收监是监狱的一项特有的权力。() 24.申诉是针对生效判决、裁定的内容而提出的一种主张() 25.特赦是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议,对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罪犯,免除其全部刑罚的制度。() 26.普通教育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而教育改造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7.心理咨询可以提高罪犯对服刑生活的适应性和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起到促进矫正的作用。() 28.人类社会进从 20 世纪以后监狱逐步摆脱了野蛮、残酷、无序的形象出现了行刑社会化、法治化、人道化等趋势,监狱管理朝着更加理性、文明的方向发展。() 29.我国监狱对罪犯的改造是一种塑造人的过程。() 30.监狱人民警察在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统治者的地位。() 31.王夏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今年 20 岁至今未治愈。 2007 年 1 月 2 于日用自家菜刀杀死了邻居家中 4 岁的女孩子,则他应当被判入狱成为罪犯。() 32.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是我国刑罚种类上的一个独创,也是我国严格控制死刑适用行之有效的制度。() 33.实行分押时,应当把同一犯罪类型的偶犯与累犯分开,以避免交*感染。() 34.17世纪开始,近现代监狱理论和监狱制度开始逐步形成() 35.不称职,警察是指监狱人民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较差,只能基本完成工作任务。() 36.狱政管理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被动性强。() 37.监狱必须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38.监狱常设监管区域内的围墙外作业现场,由狱警负责外围警戒。()39.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单纯对罪犯进行教育的效果比组织罪犯参加劳动教育的效果要好。() 40.假释附有考验期,能宣告多次。()二、单项选择题(共 35 题,每题 1 分,共 35 分。) 41.要求罪犯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痛悔给社会和受害者造成的损害,服从法律的判决,真心诚意地接受惩罚和改造。这属于()。 A.法律常识教育 B.认罪悔罪教育 C.认罪悔过教育 D.社会公德教育 42.罪犯通过回顾总结改造生活,针对监狱在改造、组织罪犯劳动、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材料是() A.改造总结 B.建议书 C.意见书 D.综合评估 43.能对罪犯恶习起到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使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随时受到提示、警戒、揭露和批判,而不得不有所约束和收敛。这体现的是改造劳动的()。 A.养成作用 B.转化作用 C.矫正作用 D.习艺作用 44.下列关于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方法说法错误的是()。 A.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对未成年犯使用 "学员 "称谓 B.在未成年犯的生活卫生方面予以优待 C.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对未成年犯的教育帮助 D.为了避免未成年犯与外界接触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尽量隔断与外界的联系 45.对未成年犯的日常考核由()直接考核。 A.未成年犯管教所人民警察 B.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 C.人民检察院 D.未成年犯的教师 46.离监探亲的性质是()。 A.特许离监制度 B.刑事奖励 C.狱政奖励 D.物质奖励 47. ()不是罪犯劳动场所检查的重点。 A.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 B.危险品的藏匿情况 C.生产工具的保管情况 D.各种生产物资的保管情况 48.关于狱政管理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严格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在管理意识、管理行为、管理状态和管理环境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本准则 B.科学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必须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揭示改造罪犯的客观规律,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现代技术装备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 C.文明管理原则是指在狱政管理工作中,必须采用文明管理的方式和措施,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建立文明的管理环境,实现管理文明化的基本准则 D.直接管理原则是指监狱和监狱人民警察,依法对服刑改造的罪犯亲自行使监管权力,并亲自对罪犯个人、罪犯组织、活动现场和设施等实施监督和控制的狱政管理的特有准则 49.( )的饮食标准,不可以高于一般罪犯。 A.病犯 B.从事矿山、井下作业的罪犯 C.关押禁闭的罪犯 D.从事高温、有毒作业的罪犯 50.依据罪犯不同的犯罪性质和特点分成若干类型,依据各类罪犯的不同情况,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所体现的是()。 A.因人施教原则 B.分类教育原则 C.以理服人原则 D.注重实效原则 51.监狱人民警察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 A.通过执行刑罚发挥实现刑罚目的的作用 B.保障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C.维护国家的安全 D.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权 52.公安、司法警官院校或其他大专院校毕业生,报考监狱人民警察的年龄一般应在。() A.25周岁以上 B.25-30周岁 C.18周岁以下 D.25周岁以下 53.监狱在罪犯刑满释放前要进行出监教育,出监教育的期限为()个月。 A. 1 B. 2 C. 3 D. 4 54.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监狱应提请罪犯所在地的()裁定。 A.高级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55.有期徒刑,数罪并罚不超过()年。 A. 10 B. 15 C. 18 D. 20 56.决定监狱人民警察任务艰巨性的因素是()。 A.工作场所 B.监狱人民警察的文化素质 C.工作对象 D.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素质 57.在对监狱人民警察基础知识的要求方面,要求任职人员应具备的文化水平是()。

福柯的话语权

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 1、话语权概述 “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话语以及话语权是傅柯在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傅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由于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傅柯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性错乱等问题感兴趣,他

最新羽毛球理论课教案

羽毛球理论课教案 授课教师课的地点新教学楼106 一、课题:羽毛球概况与裁判法 二、课时: 1 学时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较系统的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概况,了解羽毛球比赛的主要规则与裁判法掌握羽毛球健身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四、课的重点:对羽毛球规则的了解。 五、教学难点:熟练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比赛能力。 一、课的主要任务: 1、系统了解羽毛球运动特点及概况; 2、掌握羽毛球比赛的裁判知识; 3、掌握羽毛球进行强身健体方法; 4、掌握利用羽毛球进行强身健体方法。 二、课的组织与教法: 在文化课教案上课。 注:理论课教案详见下页。 小结: 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 羽毛球专项理论教案 主要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概况;激发对羽毛球运动的学习兴趣;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熟悉羽毛球比赛的规则,提高对羽毛球运动的欣赏水平。

学习要求: 1、勤学多练,积极主动; 2、规范技术,勿急于求成; 3、熟练规则,提高兴趣; 4、勤于思考,提高技巧。 第一节:介绍羽毛球运动概况 一、羽毛球运动的由于及发展概况 现代羽毛球运动源于英国,它由印度的浦那游戏逐步演变而成。相传与19世纪中叶,印度的浦那城内有一种类似羽毛球的游戏十分普及,它以绒编织成球状,上面扦上羽毛,人们持木柏隔网将球在空中来回对击,19世纪60年代一批英退役军官把游戏带回英国,并逐步把它演变成一项竟技运动。 羽毛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至英国联邦各国,并逐步在欧洲发展,至20世纪初流传到亚洲、美洲、大洋洲,最后流传至那洲。 随着羽毛球运动在越来越多国家的流传,1934年在沦敦成立了国际羽毛球联合会。1939年国际羽联通过于《羽毛球竟赛规则》。 1948—1949年举行了首届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赛——汤姆斯杯赛,马来西亚队荣获冠军,从而开始了亚洲人称雄国际羽坛的时代。在1948—1979年间的11 届汤姆斯标赛中,印度尼西亚夺得七次冠军,马来西亚夺得四次冠军。1982年,中国队首次参加汤姆斯杯赛就荣获冠军。从始受到世界羽坛的普通关注。 1959年开始举行的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称之为尤伯杯赛。前三届冠军均由美国队获得,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优势转到亚洲,日本和印尼队包揽了历届比赛冠亚军。从1982年起中国女队首次参加比赛,荣获女子双打和单打冠军。 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羽毛球被列为表演项目; 1992年马塞罗那奥运会上,羽毛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羽毛球运动特点与锻炼价值 (一)羽毛球运动特点: 1、娱乐性强,场地设备简单;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监狱学基础理论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监狱学基础理论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监狱法律制度应当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转化为具体的() A.物质成果 B.精神成果 C.劳动成果 D.实践成果 2.为了实现改造罪犯的行刑任务,监狱人民警察负有保护罪犯合法权利的() A.职权义务 B.法律责任 C.行为表现 D.光荣使命 3.中国监狱产生于() A.周代 B.夏代 C.商代 D.春秋时期 4.监狱行刑是保全社会、预防犯罪的() A.法律措施 B.政策原则 C.有效途径 D.法律责任 5.释前教育的时间是() A.六个月开始进行 B.三个月开始进行 C.二个月开始进行 D.一个月开始进行 6.狭义的监狱,专指统治阶级关押已决犯的场所,西方指17、18世纪以后执行自由刑的场所,又称为() A.暴力机器 B.专政工具 C.既决监 D.未决监 7.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 A.管理教育为主 B.教育改造为主 C.学习技艺为主 D.劳动改造为主 8.监狱法调整的对象是监狱() A.权利关系 B.义务关系 C.政策关系 D.法律关系 9.我国监狱工作的现行方针是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A.改造人是第一位的 B.给予罪犯自新之路 C.教育、感化、挽救 D.以改造人为宗旨 10.罪犯改造综合治理是罪犯重新社会化的() A.重要条件 B.工作基础 C.切实保障 D.有效途径 11.监狱行刑法律关系是以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 A.行政法律关系 B.诉讼法律关系 C.民事法律关系 D.刑事法律关系 12.对刑释出狱人的社会帮教的性质是() A.正规教育 B.辅助教育 C.强制教育 D.社区教育 13.监狱学是一门综合性的() A.教育科学 B.社会科学 C.管理科学 D.行为科学 14.中国第一部独立的监狱法是哪年制定的() A.1905年 B.1908年 C.1912年 D.1902年 15.大、中队直接从事监管改造的警察应占本单位警察总数的() A.50%以上 B.60%以上 C.40%以上 D.70%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

二、福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影响 一.福柯的生平及其学术研究 (一)福柯的生平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如此评价福柯“马克思逝世之后最卓越的思想巨人”。1946年,福柯考入享誉世界的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以及依波利特等知名学者。然而此时他孤独古怪、心理极其脆落,这些经历与他后来热衷研究精神病、性意识等主题有一定关系。之后的几十年,福柯辗转若干高校,1970年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担任思想系统史教授,直到1984年因艾滋病去世。福柯一身热爱自由,反抗压迫,充满叛逆。他不但以自己犀利的笔来剖析西方社会权力运作的真实面目,而且身体力行地去为造反的大学生、政治犯、同性恋者抗争......因此他总是与政府当局对抗,同社会统治势力对抗,并多次入狱。叛逆和抗争使福柯的人生光彩夺目,也为他那别具一格的学术研究和振聋发聩的学术思想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福柯的学术思想 福柯的著作向来以其多变的风格和主体而闻名于世。福柯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而他自己本身也反对别人给他贴标签,因此,福柯被人们成为一个“不可界定的人”,一个学术上的“斯芬克司”。福柯一生著作颇丰,文明于世的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 A.福柯学术思想“难以界定的原因” 1.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所造成的。福柯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它也是在吸取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创造酝酿而成,这种思想来源的多样性使福柯的著作富有争议性和难以分析。而且,福柯在汲取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时,也不是简单地生吞活剥,而是把它们转化,整合进自己的开创性理论取向之中。因此,福柯是一位复杂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家,他从多种源头和思想中汲取营养,但又从不与任何一种单独的学派或理论联盟。 2.另一方面是因为福柯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始终充满着不断创新的活力,使他的各种思想及其范畴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永远隐含着导向更深一层变化的可能性因素。 B.福柯研究的三个时期: 1.1968年以前,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分析历史上的制度话语实践。主要学术成果为《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等。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以话语结构的内在规律与自主性分析为主,受结构主义影响很大。 2.1970s,主要运用谱系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权力的运作。这是福柯在前期研究社会制度以及话语时代所忽视的主题,代表作为《规则与惩罚》等。 备注:谱系学是福柯哲学体系中核心概念之一,其概念源自于尼采。追随尼采,福柯把谱系学视为对现代历史主义及其宏大的哲学基础批判,视为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彻底批判。“谱系学”是指是对被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追问,将事物问题化。福柯是用“谱系学”的方法来书写问题化的历史的。 3.1980s,福柯展开对性史及性道德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探讨“欲望与伦理问题的谱系学研究”。这一时期,福柯所关怀的不再是“权力”的运作,而是“主体”的建构。 二.福柯三大理论之一:话语理论 作为一个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福柯对话语的结构和功能也赋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的考古学和谱系学方法论都始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话语上。 (一)话语是理解社会文化的钥匙 A.福柯对语言的认识

浙江省2002年1月自考监狱学基础理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从监狱学的发展历史看,开始创立于( ) A.中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由于监狱的生产任务具有双重性,就决定了监狱企业管理的( ) A.特殊性 B.普遍性 C.相对性 D.独立性 3.罪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成为( ) A.普通公民 B.特殊公民 C.守法公民 D.模范公民 4.对罪犯减刑和假释的决定权必须由( ) A.检察机关行使 B.公安机关行使 C.法院行使 D.监狱行使 5.监狱法的法律效力基本上划定在监狱这一( ) A.管辖范围 B.空间范围 C.领域范围 D.地区范围 6.监狱行刑法律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处于( ) A.对立地位 B.制约地位 C.平等地位 D.不平等地位 7.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监狱工作的( ) A.普遍原则 B.一般原则 C.特殊原则 D.法定原则 8.人道主义思潮对监狱产生深刻影响,始见于早期资本主义盛行的( ) A.严酷刑时期 B.报应性时期 C.野蛮刑时期 D.自由刑时期 9.我国司法机关对处理日本战犯的总方针是:一个不杀、( ) A.大部不抓 B.宽大处理 C.宽释多数 D.惩办少数 10.中国古代监狱产生于( ) A.夏代 B.殷商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代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1.研究监狱的产生及发展,正是为了从丰富的史料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做到( ) A.以史为鉴 B.古为今用 C.洋为中用 D.批判接受 E.为现实服务 12.在监狱制度的构建和活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即( ) A.有法可依 B.依法办事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浙江省1月自考监狱学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自考监狱学基础理论试卷 课程代码:0023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从监狱学的发展历史看,开始创立于( ) A.中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2.由于监狱的生产任务具有双重性,就决定了监狱企业管理的( ) A.特殊性 B.普遍性 C.相对性 D.独立性 3.罪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成为( ) A.普通公民 B.特殊公民 C.守法公民 D.模范公民 4.对罪犯减刑和假释的决定权必须由( ) A.检察机关行使 B.公安机关行使 C.法院行使 D.监狱行使 5.监狱法的法律效力基本上划定在监狱这一( ) A.管辖范围 B.空间范围 C.领域范围 D.地区范围 6.监狱行刑法律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处于( ) A.对立地位 B.制约地位 C.平等地位 D.不平等地位 7.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监狱工作的( ) A.普遍原则 B.一般原则 C.特殊原则 D.法定原则 8.人道主义思潮对监狱产生深刻影响,始见于早期资本主义盛行的( ) A.严酷刑时期 B.报应性时期

C.野蛮刑时期 D.自由刑时期 9.我国司法机关对处理日本战犯的总方针是:一个不杀、( ) A.大部不抓 B.宽大处理 C.宽释多数 D.惩办少数 10.中国古代监狱产生于( ) A.夏代 B.殷商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代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1.研究监狱的产生及发展,正是为了从丰富的史料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做到( ) A.以史为鉴 B.古为今用 C.洋为中用 D.批判接受 E.为现实服务 12.在监狱制度的构建和活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即( ) A.有法可依 B.依法办事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E.违法必究 13.监狱行刑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它的( ) A.主体特定 B.权利特定 C.义务特定 D.客体特定 E.行为特定 14.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A.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C.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 D.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E.接受改造,悔过自新 15.罪犯改造综合治理的原则包括( ) A.法治原则 B.因人施教原则 C.社区联防原则 D.以监狱为中心原则

福柯:话语的秩序

福柯:话语的秩序 一 我希望我本可以悄然滑入今天,以及将来许多岁月里,我在此地所必须说的话语中。我宁愿被言语包裹而远离所有可能的开端,亦不愿成为始作涌者。我更愿意意识到在我之前早已有一无名的声音在诉说着,如此我便只需加入,接过其已开的话头,置身于其裂隙间而不为人所知,就好像是它短暂停顿以召唤我。如此则不会有任何开端,而我也不是话语的缔造者,相反却听命于其偶然的开绽,一个微小的空隙,话语可能消失的那一点。 我企望在我身后有一早已开始言说的声音,预先复制我将言说的一切,此声音将会说:“你得继续,我不能继续,你得继续,我将继续,你得念念有词,只要还有词可念,直到他们发现我,直到他们说到我,异样的痛楚,异样的罪,你得继续,也许这已完成,也许他们已谈论过我,也许他们已把我带近我故事的门槛,在开启我故事的门之前。如果它真的开启,我将倍感惊奇。” 我想很多人都有类似规避开端的欲望,以求从最初即在话语的另一边,这样便无需从外部考虑话语的奇特、可怖和邪恶之处。体制之于这一常有愿望的答复却是讽刺性的,因为它将开端神圣化,用关注和静默将其围绕,并强加仪式化的形式于其上,似乎是为了使其在远处亦能更为容易地辨认。 欲望的表白:“我不善被迫进入这危险的话语界;亦不喜卷入它的专横决断里;而愿话语如同一平静、深缈的透明体,索绕我四周,无限地开放,其间别人亦会迎合我的期望,真理将——一从中呈现,我惟一可为的是随波而行,在其中或在其旁,如同一快乐的残骸。”体制的回复:“你不应该恐惧开端;我们在此即为向你表明话语属于规则范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监视它的出现;已经为它准备好一予其荣誉却也缴其械的处所;话语也许某些时候具备些许威力,却也是从我们这儿,也只能从我们这儿获得。” 但也许这一制度与这一欲望只是针对同一种焦虑的两种相反的回答:关于话语作为言说或书写之物,其物质性实在是什么的焦虑;关于此一诚然注定会被抹去,但其发展的时间之维又不归我们所有的短暂性存在的焦虑;当感到在这一话语活动(虽然它单调、苍白)之下存有难以想像的权力和危险时的焦虑;当怀疑到这许多言词虽经长期使用而失去棱角,但正是通过它们进行过斗争,取得过胜利,造成过伤害,行使过控制和奴役时的焦虑。 人们言说,其话语可无限扩散,那么在这一事实中,到底存在什么危险呢?而危险又在哪里? 二 这是我今晚为了确定我的工作领域——或是一临时舞台——而提出的假设: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排斥(exclusion)的程序是为人所熟知的。最明显和熟悉的便是禁律(prohibition)。我们明知我们没有谈论一切的权利,一些话题在某些场合是不能谈及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权随便谈论个什么。在言语对象的禁忌,言语环境的仪规以及言语主体的特权或独享的权利上,我们看到三种禁律的运作,它们相互交叉、加强或互补,构成一不断变化的复杂网络。此刻我仅指出这张网织得最严密,亦即黑色方块最多之处,就是性和政治的领域;好像话语远非一透明或中性的环境,性在其中可被绥靖而政治亦得安抚,相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