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含解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A. 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 区分硬水和软水

D. 燃烧条件的探究

2.下列现象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纸张燃烧

C. 花香四溢

D. 灯泡发光

3. “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水合作”,下列跟水有关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气

C. 光合作用

D. 用消毒剂杀死水中的细菌

4.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石墨导电

C. 人的呼吸

D. 冰雪融化

5.下列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向着手心

B. 称量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中

C. 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D. 取用固体药品只能用药匙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 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烛融化矿石粉碎

B. 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 酒精挥发蜡烛燃烧

D. 汽油燃烧冰雪融化

8.物质世界充满着变化.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食品解冻

B. 拉面条

C. 鲜奶变酸

D. 苹果削皮

9.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例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 稀有气体可以做霓虹灯

D. 氢气用作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

11.下列现象中,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A. 五颜六色的节日焰火

B. 蜡烛燃烧发出白光

C. 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

D. 稀盐酸与石灰石混合产生气泡

二、填空题

12.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13.气体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为了测量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1克.

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V0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

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始收集气体.调节集气瓶在水中的上下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如图),暂停反应.

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

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2克.

(1)小明通过该实验,测得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 克/毫升.

(2)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面保持相平的目的是________ .

(3)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良,将对测得的密度值有何影响?

请说明理由:________ .

14.化学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

15.物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某些规律,这是我们学好化学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找出表中H2、CCl4、N2O、NH3四种物质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并排列出顺序。

16.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生成沉淀等现象.

三、解答题

17.什么叫化学变化?

四、实验探究题

18.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_______ 变化过程,c是________ 变化过程.

(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 .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 .

五、综合题

19.将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 防止药品污染 B 防止试管破裂 C 防止实验误差

(1)取用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再将药品放在管口:________.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干净的烧杯中:________.

(3)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________

20.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A.硝酸钾B.明矾C.不锈钢D.氮气

(1)具有净水作用的是________;

(2)可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3)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的是________;

(4)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C、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都是等量,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图中试管中水的量不同;所以不是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故选:C.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2.【答案】B

【解析】【解答】A、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纸张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灯泡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纸张燃烧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海水晒盐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析出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气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消毒剂杀死水中的细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墨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人的呼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残液往往会腐蚀标签,因此倾倒液体时要标签像着手心,此选项正确;B、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是左物右码,放在左盘是错误的,故此选项错误;

C、酒精易燃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火灾,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易失火,故此说法错误;

D、固体药品可用钥匙有的也可以用镊子夹取,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残液往往会腐蚀标签

B、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是左物右码

C、酒精易燃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火灾

D、固体药品可用钥匙或镊子夹取

6.【答案】C

【解析】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解答】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是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7.【答案】C

【解析】【解答】A、两个都是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两个都是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前面的是物理变化,后面的是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前面的是化学变化,后面的是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食品解冻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拉面条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鲜奶变酸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苹果削皮只是皮瓤分离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足量的磷在集气瓶中完全燃烧,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A正确;

B、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的种类,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用等体积的水和空气进行压缩,空气比水容易被压缩,得出气体的间隔大,液体的间隔小,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碱性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分类碱性分析;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10.【答案】C

【解析】【分析】通过化学变化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稳定性、毒性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答案】C

【解析】【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由气体变成固态,物质的种类不变,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填空题

12.【答案】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解析】【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故答案为: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13.【答案】(m1﹣m2)/10V0;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偏大

【解析】【解答】解:(1)本题中共收集了10瓶氧气,因此总体积是10V0,根据密度公式:=(m1﹣m2)/10V0g/mL,故答案为:=(m1﹣m2)/10V0.

(2)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而保持相平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故答案为: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

(3)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测得的氧气的密度会偏大;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故答案为: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偏大.

【分析】本题中共收集了10瓶氧气,因此总体积是10V0,根据密度公式分析;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而保持相平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测得的氧气的密度会偏大;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

14.【答案】原子、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物质

【解析】【解答】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

【分析】依据化学的特点和研究的对象进行回答.

15.【答案】H2、N2O、NH3、CCl4;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

【解析】【解答】

一个分子所含原子个数由少到多分别是H2、N2O、NH3、CCl4,原子数目分别是2、3、4、5;还可以按H2、NH3、N2O、CCl4排列,是按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的,分子质量分别是2、17、44、154

【分析】根据物质找规律排序。

16.【答案】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中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故填: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三、解答题

17.【答案】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解析】【解答】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为: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沪教版)化学课本基础知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1、(p2)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例如,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冶炼和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举世闻名的。 2、(p4)碳酸氢铵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色的_________体,受热易__________,写出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碳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5)铁生锈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解决废弃塑料产品产生的________污染问题,化学家们研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塑料。 4、(p6)含硫火柴燃烧时会产生___________气体,它是一种___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它能使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___溶液褪色,它也是大气的_____________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人们提出了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 5、(p7~9)_______________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产生了生物克隆技术,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________________。 6、(p11)蜡烛点燃后有哪些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可以看到烛芯冒出一屡_________烟。 7、(p1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之一,它能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写出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p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 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物理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的,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 常用化学仪器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杯、烧瓶、酒精灯、蒸发皿、燃烧匙 加石棉网 (2)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3)用于测量的仪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 (4)用于固定、夹持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试管架。 (5)用于取药的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玻璃棒。 (6)用于存放药品的仪器:滴瓶、细口瓶、广口瓶。 (一)反应器——试管 试管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液体及气体,可用作物质之间的反应容器,可以 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试管破裂。 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 1/3处。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 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 象 原 因 空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 了相应的性质。 1、变化 5、 性质 6、 能量变化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选出下列污染原因所对应的结果: (1大量废旧塑料的丢弃引起白色污染; (2氟里昂等排放物引起臭氧层破坏; (3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土壤和水污染; (4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 2.是物变还是化变要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物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还通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形成烟或雾、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变的依据。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化变和物变的不同化变中分子种类改变,物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3.指出下列变化属于物变还是化变。 食物变质(化变腐烂(化变发酵(酿酒(化变 石油的分馏(物变干电池充、放电(化变硬水中加肥皂水生成白色混浊(化变活性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物变 煤或木材的干馏(炼焦(化变生米煮成熟饭(化变 4.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不正确。爆炸有三种,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是核反应。 5.指出下列性质属于化性还是物性 助燃性(化性毒性(化性溶解性(物性

稳定性(化性耐腐蚀性(化性易挥发(物性吸附性(物性 6.(1在试管中加热白色固体碳酸氢铵时,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有刺 激性的气体。反应方程式NH4HCO3△NH3↑+ H2O +CO2↑。(2向碳酸氢铵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固体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它是碳酸盐。 (3在试管中加热绿色碱式碳酸铜时,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Cu2(OH2CO3 △2CuO+CO2↑+H2O (4在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大量气泡产生。 (5镁带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白烟,放热。在燃烧时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并在下方放一个石棉网,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掉落烫坏桌面。点燃前需要打磨镁带 (红白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6金刚石(化学式:C在自然界中是最硬的物质,但灼热的金刚 石能(填“能”或“不能”在液态氧气中燃烧 (7试管壁上碳酸钙用水洗不去这是因为不溶于水,可以用稀盐酸 洗去。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8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2Cu +O2 △2CuO。铜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几 天后,表面有绿色铜锈(Cu2(OH2CO3。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列举化学与社会、与生活关系的事例,收集资料,能表达自己的观点。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学习使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学习过程 引入:“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知识点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举出你所知道的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的实例。 2.加热碳酸氢铵实验。 文字表达式: 现象: 知识点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3.铁丝生锈实验。 4.关于“白色污染”的问题。 5.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知识点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6.青霉素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 基础巩固 1.学习化学能在三大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 (1)化学帮助我们; (2)化学指导人类; (3)化学促进。 2.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固体物质,试管口有大量,产生气体,澄清石灰水。 3.如右上图所示,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mL~4mL饱和食盐 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红色的水中, 2 min~3min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铁丝,红墨 水,该实验说明的问题 是。

4.如图所示,在下面的小烧杯中加入2mL~3mL浅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 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上面的烧杯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下 方的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颜 色。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含硫火柴燃烧,能产生 (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拓展提高 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做NaHC03受热分解的实验。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 变; (2)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先将导管移出液体,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液体 2.如下图所示,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小片已用稀盐酸除去锈斑的铁丝网,然后向其中加入3~4mL浓食盐水润湿铁丝网,塞紧带导 管的单孔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中。若干分钟后,请你观察并回答: [实验现象及相应解释]请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解释: (1);其原因 是。 (2);其原因 是。 [得出结论]由此实验你得出结论:。 检测反馈 1.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A.水变成油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2.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3.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红墨水 4.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5.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食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 油菜 B. 面粉 C. 海带 D. 食醋 6.我国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的形象,某校同学提出下列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详细加练习

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补铁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2、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说明碳酸氢铵受热 易分解。化学方程式:碳酸氢铵应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以防受热分解。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做灯泡填充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用于制造氮肥,液氮还可 以用于医疗。 4、铁的锈蚀试验:实验时,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在锥形瓶中加入浓盐水(更易生锈),塞紧带导管 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深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实验现象;a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生成b深入烧杯中的导管内红色水柱上升一小段。现象解释:红棕色物质是铁锈,铁生锈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上一小段。为了防止铁生锈,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不锈钢。 5、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举世闻名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_的变化;物理变化:_没有新物质生成的_的变化。二者本质的区别就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注意: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是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气味和导电性等。 3、蜡烛燃烧实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被压入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倒吸如集气瓶,进入水的体 积约占瓶容积的1/5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解释: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要求:红磷足量(充分消耗瓶内氧气);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热量,溶解五氧化二磷;燃烧物质的选择--消耗氧气,同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不可以用硫和木炭代替) 特别注意: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误差分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分析原因: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③没有将点燃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④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分析原因:。①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②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 5、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后来的科学家还研究发现了空气中还有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稀有气体. 7、世间万物,只有100多种元素组成,有的是一种元素组成,有的是多种元素组成;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另着一种物质,但反应物和生成物应含有同种元素。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2:基本操作 (1)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一横二放三慢竖】);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 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一横二送三直立】)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前先擦干外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液体不可超过容积的1/3,加热完,不能骤冷,以免炸裂试管。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4)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5)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D: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6)、几个方位和数字A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B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选出下列污染原因所对应的结果: (1)大量废旧塑料的丢弃引起白色污染; (2)氟里昂等排放物引起臭氧层破坏; (3)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土壤和水污染; (4)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 2.是物变还是化变要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物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还通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形成烟或雾、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变的依据)。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化变和物变的不同化变中分子种类改变,物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3.指出下列变化属于物变还是化变。 食物变质(化变)腐烂(化变)发酵(酿酒)(化变) 石油的分馏(物变)干电池充、放电(化变)硬水中加肥皂水生成白色混浊(化变)活性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物变) 煤或木材的干馏(炼焦)(化变)生米煮成熟饭(化变) 4.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不正确。爆炸有三种,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是核反应。 5.指出下列性质属于化性还是物性 助燃性(化性)毒性(化性)溶解性(物性) 稳定性(化性)耐腐蚀性(化性)易挥发(物性)吸附性(物性)6.(1)在试管中加热白色固体碳酸氢铵时,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有刺

激性的气体。反应方程式NH4HCO3△NH3↑+ H2O +CO2↑。(2)向碳酸氢铵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固体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它是碳酸盐。 (3)在试管中加热绿色碱式碳酸铜时,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Cu2(OH)2CO3 △2CuO+CO2↑+H2O (4)在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大量气泡产生。 (5)镁带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白烟,放热。在燃烧时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并在下方放一个石棉网,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掉落烫坏桌面。点燃前需要打磨镁带 (红)白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6)金刚石(化学式:C)在自然界中是最硬的物质,但灼热的金刚石能(填“能”或“不能”)在液态氧气中燃烧 (7)试管壁上碳酸钙用水洗不去这是因为不溶于水,可以用稀盐酸洗去。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8)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Cu +O2 △2CuO。铜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几 天后,表面有绿色铜锈(Cu2(OH)2CO3)。 7.SO2有刺激性气味,能使紫红色的KMnO4溶液褪色。8.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写出下列变化中能量的转化形式: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核电站发电核能→电能

九年级化学开启化学之门

九年级化学开启化学之 门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开心一练:九年级化学(第一周) 出卷人:王春霞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建议练习时间实际答题时间家长签名成绩 星期六上午14:00— 15: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变化有根本区别的一种是--------------------------------------------- ( ) A.水结成冰 B.木材加工成课桌 C.食物腐败 D.石蜡 熔化 2.下列说法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认为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体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D.物质的制取与用途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 ) A.茶饮料 B.矿泉水 C.纯牛奶 D.蒸馏水 5.对下列各组两种外观相似的物质,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别的是----------------() A.汽油、食用油 B.食盐、砂糖 C.酱油、食醋 D.白酒、矿泉 水

6.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7.某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8.加热50 mL液体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 ①试管②烧杯③酒精灯④试管夹⑤石棉网⑥铁架台⑦漏斗 A.①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⑥ 9.“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成为2l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据此思考判断,下面不属于“绿色化学”考虑内容的是 ---------------------------------------------- ( ) A.反应在无毒无公害的条件下进行,如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催化剂 B.化工生产的原料和产品尽可能无毒无害或毒性极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详细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 定性)。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 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 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 质量) 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 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 =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 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 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 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 用。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 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 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 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几种药品的存放 1.白磷放在水中。

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编号学习评价目标 学习水平 A B C 1 认识常见的仪器及操作技能√ 2 能利用学好的知识进行加热“铜绿”及“铜绿”与盐酸的混合实验√ 3 体验到探究实验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4 规范书写常见元素符号及认识一些化学式√ 预习内容:课本第20—25页 自主学习 1.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试管是实验室常见的容器,可用 于, 可用作,也可以。在试管中加热固体时,试管夹(或铁夹)要夹在,试管口要。无论加热固体还是液体,试管口都不能。 2.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酒精灯所加酒精不少于1/4,不超过容器2/3。酒精 灯的火焰包括三部分。的温度最高,的温度最低,在加热时要利用酒精灯的。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也绝对禁止,以免引起火灾。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盖灭。不慎打翻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实验室的高温热源是酒精喷灯。 3.写出下列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 课标内容解读 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探究研究“铜绿”的性质实验 (1)物理性质: 取少量的“铜绿”于2个试管中,从颜色、状态等方面进行观察。 归纳:铜绿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向1支试管(铜绿)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振荡试管,并观察现象。 反应的现象为。 ②用试管夹夹持另一支试管(铜绿),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反应的现象为。 交流讨论 1.根据“铜绿”与稀盐酸反应,你能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吗? 2.用酒精灯对“铜绿”进行加热,你能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吗? 练习与实践 1.以下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加热铜绿,可观察到绿色粉末变黑色B.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 C.铜绿容易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D.向铜绿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2.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A.加热试管前,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 3.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B.防止试管破裂C.防止实验误差D.防止液体溅出(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2)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1/3 (3)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4)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干净的玻璃仪器内 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自主学习 课本第137页——附录一(中学化学实验常见仪器) ——附录二(学生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活动探究镁带的性质实验 阅读课本第22~23页,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镁具有的物理性质有。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瓷碗破碎 C.蜡烛燃烧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烟 B.加热碳酸氢铵生成的气体无色无气味 C.蜡烛充分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镁带燃烧产生白烟 3.约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 B.烧制陶器 C.磨制石器 D.用麻织布 4.爆炸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下列爆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气球爆炸 B.轮胎爆炸 C.热水瓶爆炸 D.火药爆炸 5.下列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A.汽油和煤油 B.铁和铁锈 C.冰和水 D.金刚石和石墨6.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发光发热 B.有其它物质生成 C.有颜色的变化 D.有气体、沉淀产生 7.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煤气燃烧 C.面包发霉 D.菜刀生锈 8.当你站在电视机背后时,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散发出这种气味的物质是臭氧(O3),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B.氧气有臭味 C.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D.臭氧无气味 9.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 B.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 C.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D.人体吸收氨基酸后,结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10.下列成语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沙里淘金 B.破釜沉舟 C.死灰复燃 D.刻舟求剑 1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2.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下列色彩是化学变化中呈现出来的()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13.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 B.雪灾 C.山体滑坡 D.森林火灾 14.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放电是化学变化且释放能量 B.化学变化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 C.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D.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且吸收能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归纳 (新版)沪教版

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 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 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 NH4HCO3△ NH3↑ + H2O + CO2 ↑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 (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 “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 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4HCl == 2CuCl2+ CO2↑+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1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必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必背知识点整理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三、蜡烛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四、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P+O 2??→?点燃 P 2O 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 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 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开启化学之门教学案教案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共1课时) 编制:王兆岭沛县教研室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能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物质、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发展。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自学导航】 1.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最富创造性的科学,我国古代的四大化学工 艺、、、都是举世闻名的。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例如:为提供了,为提供了,为提供了。 3.化学科学是一门极富魅力的科学。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化学可以指导人类合理利用;应用化学可以促进。 4.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A.不锈钢B.青霉素C.农药和化肥D.电话和电视机 5.化学科学的发展,促使人类诸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保健和医疗方面,科学家发现了青霉素,它的合成和应用,挽救了很多垂危的病人;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技术等等。 【合作探究】 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激趣设疑,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引发思考和讨论。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问题讨论 (1)铁锅烧菜有哪些好处?(展示铁、铝的化学符号并初步认识) (2 )“水变油”能否为现实?(展示水的化学符号并初步认识) (3)吸烟有哪些危害?(展示一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并初步认识) 2、观察与思考 (1)学生阅读P3观察与思考的内容 (2)演示实验:加热碳酸氢铵 ○1观察现象(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2结论 (出示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展示二氧化碳的符号并初步认识) ○3讨论怎样保存碳酸氢铵? 3、交流与讨论:关于物质的“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 二、化学指导人们合理利用资源 (一)水资源 1、问题讨论:水资源利用现状 2、化学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系 (二)钢铁资源 1、问题讨论:钢铁制品利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2、观察与思考 (1)演示实验:铁生锈 (2)现象记录

初三化学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2)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3)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4)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燃烧燃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溶解现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淀粉和油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