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掌握心理规律 端正从政心态

掌握心理规律 端正从政心态

?掌握心理规律端正从政心态

?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培训部主任、副研究员

序言

欢迎来到北京干部在线课堂,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掌握心理规律端正从政心态》。我们的培训提纲包含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一下从政心态的概念;其次介绍一下不良从政心态有哪些表现以及形成的机制;最后介绍一下如何来端正从政心态。

第一章从政心态概述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从政心态的基本概念,以及心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影响心态的因素和良好心态的标准。另外介绍一下行知不一的自我挑战。

(一)从政心态的基本概念

从政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从事政治事务。古代主要是指做官,现在主要指从事公务员职业或者从事党政活动。心态这个概念有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来讲是指影响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个民族思想的全部舆论,习俗、传统、信仰和价值体系;狭义的心态是指心理状态,包括理想信念、思维模式,情绪状态和动机、态度。在这里我们说的从政心态主要是指参与政治事务或者从事公务员职务这样的理想信念、思维模式、情绪状态和态度动机。在这个课里面从政心态主要特指态度。

态度是指一个个体对一件事物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心里倾向性。其中有认知的成分,这是态度的基础。另外还有情感的成分,它是核心。情感成分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映,但是不等于外向的行为。

(二)从政心态和行为表现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如果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那他会跟她接触多一些,经常会给她打电话。但是态度和行为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不等于行为。有时候我们对某件事物或者对某个人态度会发生改变,有时候我们需要改变不良的态度。那么态度改变动力在哪里,为什么要改变?心里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改变态度的时候,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内部的认知失调。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这个概念可能一般没有学心理学的人不太了解。实际上,人们经常会说心里面矛盾冲突,认知失调跟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很一致的。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产生的矛盾。但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例如见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可是他是自己的领导或者他对自己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所以还是要笑面相迎,还要对他说一些好听的。这时候自己心里面也许会产生不舒服,就是

态度和行为表现之间的不一致产生了心理的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调解我们的内心的认知失调。

2、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减小这种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增加一致性的认知,就是改变认知和态度一致。另外就是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与认知一致。以戒烟为例。很多人都戒过烟,但是往往戒了很多次烟都不能成功。原因是他戒烟的态度和抽烟的行为之间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所引起的内心的紧张度不够,他的改变采取的可能是以下几种方式:

改变态度,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一致了:也就是说认为喜欢抽烟还是别戒了,那么多人抽烟也没有得病,那么多领导人抽烟也没有得病,改变态度——我喜欢抽烟。

增加认知:增加一些和行为一致的认知或者和态度一致的认知,也可以减少内在的冲突。例如吸烟能够让自己感到放松,保持体型,有利于自己的健康。如果你的认知改变成这样子,可能你很难戒烟。

改变认知:改变和态度不一致的认知。例如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得癌症更重要,那是运气,倒霉才会得癌症,跟抽烟不抽烟没有直接的关系等等。这样改变自己内心的紧张,内心的矛盾冲突就会减少。

减少选择感:就是让自己相信,只能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自己没有选择的,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人们生活中经常会有很多压力,有的人说我抽烟能够缓解压力,其他的办法都不是太好。所以遇到紧张的时候,就会想抽烟,这样的话这个人抽烟就成了唯一缓解压力的方法。

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是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例如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烟也不抽,这样改变的行为和戒烟的态度就是一致的。

(三)影响从政心态的因素

影响从政心态的因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因有价值观、认知评价、情绪状态、行为结果对人们内在的情绪的影响。外因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名、利、情、色等方面对人们的诱惑和影响。所以人们的心态往往受制于内因和外因双重的影响,下面就以价值观和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来着重介绍一下内因和外因对人们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1、价值观是影响从政心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一种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所看重的。例如有的人认为工作很重要,有时候甚至会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来工作,而有的人很重视家庭,回家坚决不工作、不加班,这就是我们对家庭、工作的看法不一样,内心的价值标准不一样。

心里学家施普兰格将价值观区分为六种: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和宗教型。有的人对理论层面特别感兴趣,有的人是对社会层面特别感兴趣,还有对经济感兴趣。著名的人格心里学家阿尔波特根据这六类价值观将人也分为六类,这六类包括:经济型的人:有的人特别看重钱,心里的小算盘经常算计钱,这是非常重视现实的经济的人。

理论型的人:这类人对抽象的理论、概念特别感兴趣,以发现真理为追求的目标,例如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审美型的人:审美型的人主要是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比如像一些艺术家,他们追求的是世界的和谐与对称。

社会型的人:特别热衷于社会活动、喜欢从事与社会交往密切的事情的人,另外,他们还追求权力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对于这一方面也是要有追求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处在领导的决策位置上,但又是喜欢审美的或者喜欢理论类型的人,那可能跟这之间就有一定的冲突。

宗教型的人:主要是追求信仰,追求天人合一等。比如像有一些宗教领袖,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自己所追求的宗教信仰。我们作为党员,这些信仰在战争年代,让很多烈士抛头露,洒热血。

政治型的人:政治型的人更加重视权力、地位,考虑问题主要从政治角度来考虑。

2、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从政态度的影响

刚才谈到了价值观对从政心态的影响,除了价值观这个内在的很重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从政态度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插叙格局”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贡献很大。因为这个概念描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到现在为止,这些特征和西方相比还非常突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中国人和西方人有哪些不同?费先生认为中国人有以下几种特征:自我主义——在人际关系格局中,中国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一些价值也都是以自己作为中心,例如人们说话距离的远近,圈里圈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大家处于同一个生活圈内,那么经常会称对方为“自家人”,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突出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会把周围人分为自家人和别人,自家人也被称为“自己人”,自己人说话需要关起门来说,而只有在这时,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

公私群体的相对性——我们经常说西方人的法律观念特别强,而东方人的法律观念不够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公车私用,这个现象在中国很普遍,很多公车都变成了干部的私车,但是很难控制和管理的。再例如,很多公共的资源,有时候也会轻易外借他人。我们用无形的一个圈把自己和群体分开,并不是完全按照法律来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

特殊主义的伦理——中国的道德、法律,和西方的有很大不同。有的人觉得西方的法律规定的非常详细。例如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如果家里面父母打孩子,邻居看到了或者是邻居听到孩子在哭闹,他会去报警。而警察会把孩子和父母分开,剥夺父母的照看权。这种

情况在中国就会显得很奇怪。如果说谁家的父母打孩子,结果父母被警察带走了,这样的现象是少见,除非是虐待儿童。一般说家长教训儿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西方这是被禁止的。虽然说我国儿童保护法里面也有保护儿童的权益的法则,但是当看到身边或者是邻居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很少有人说要去报警,可以说几乎没有谁去报警。这也是道德、法律之间我们和西方文化的差别之处。另外我国道德、法律的边界“弹性”也很大,经常会出现一些群体事件。这时因为其中的某一些规则模糊,老百姓对事情的看法和领导干部对事情的看法不一致,其中规则比较模糊,而解释权往往是在领导者手里,在和老百姓解释时得不到认同就会产生冲突。

人治社会——我们常说要法治,可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领导干部说了算,“一把手”说了算的局面,领导是否出席,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体现出领导的个人影响力超出了规则、制度,甚至是超出了法律。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很多领导有时候会忽视了法律,认为法律是自己来掌控的,这也导致了很多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长老统治——中国在传统社会情况下,有一些宗亲、皇室,他们的老人往往掌控着整个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出现过“中顾委”等类似的情况,但是这是老一辈在当时过渡时期对改革开放新一代关照,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也是一个进步。在某些单位,已经退休的干部往往还会影响一些新的领导,老领导有很多关系还在原单位,有很多下属都是他提拔的,虽然他退休了,但还会对新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四)良好从政心态的标准

良好从政心态的标准是什么?孙中山先生曾提到“天下为公”,这就是孙先生从政的心态。毛泽东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从政的心态。朱镕基总理在上任的时候曾经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当总理的态度。温总理在上任的时候也提到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这是温总理的心态。

我国公务员的精神法则中要求公务员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从政心态。(五)行知不一的自我挑战

虽然我们都很了解这些良好的从政心态,但是仍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心里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是行知不一。

2010年2月24号,《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发布,这个准则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五个必须。首先是价值观,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坚

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为谁而工作。第三,必须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发挥表率作用,要自重,自醒,自警,自立。这是对待自己和对待群众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第四、必须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实际上这是在规定我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对待职务角色的态度。第五、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作风要体现出内在的一种心态和态度。

还有八方面的禁止:禁止利用职权影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禁止私自从事盈利性活动;禁止违反公共财务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关系。

另外还列出了52种不准的行为。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记不住这52种有哪些,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都学习过五个必须,八项禁止,52种不准行为。可是还有层出不穷的贪官污吏,他们的行为和这些规定是不一致的。他们在做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的时候,贪污受贿的时候,他们内心是否有冲突,往往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冲突已经被自我调节了,已经开始认同了其他的一些价值观。

并不是每个从政者开始都是贪官污吏,很多干部在从政的时候都有一腔热血,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但是随着地位的提高,随着接触人的增加,各种机会,各种诱惑、挑战逐渐的影响了态度,影响了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原因,有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这是我从网上查到的一些资料,2009年前11个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达到了1154020件,处分的人达到了106626人。中纪委查处了像王轶、李丰军、陈少勇、朱志刚等大要案,另外还在查处的有许宗衡、李堂堂、宋勇、张春江、康志新等这些部级领导。

社会上存在这么多的贪官、污吏和违法乱纪的人,他们在从政的时候,持的是怎样的态度呢?

许宗衡在当选深圳市长的时候发表的就职演讲时提到:“我只有谨记…为政之道,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的古训以自励。清,我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常怀律己之心,始终做到廉以律政、干净干事、谦虚待人、公道干事;慎,我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禀承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为人民负责的原则,时刻关注民生、倾听民意、体察民情、疏解民困,真正做到满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勤,我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学习、善于思考、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勤政务实,重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

他说得很好、很系统,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他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党员,优秀的干部,可是他的表现却令群众心寒。

第二章不良从政心态的表现特征与形成机制

(一)不良从政心态的常见表现特征

我们再来看一下不良从政心态还有哪些表现及其形成的机制。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经对自由主义、官僚主义有过一些概述。毛泽东提到过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反对自由主义》,里面提到了有11种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恰恰是一个不正确的从政心态,不能够很好的坚持,而考虑自私自利,不按照组织办事,不按照规则办事。

毛主席他曾经提到11种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里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存在这种情况,反思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端正:

因为是熟人,老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的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做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是轻描淡写的说一顿,不做彻底的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自己的圈里是一种态度,对圈外是另外一种态度,对自己的部下,对自己的司机,对自己的家人是一种态度。

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自己的圈里是一种态度,对圈外是另外一种态度,对自己的部下,对自己的司机,对自己的家人是一种态度。

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的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我们再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

我们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身边看到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但是跟自己无关,自己也不管,或者是明明知道某个同事也好,或者是下属也好,或者是领导也好有问题,但是跟自己没关,自己也是明哲保身。

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

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义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有一些网上报道的案件,领导干部遭到了举报以后,开始打击报复举报人,甚至是把举报人迫害致死这样的情况。听了不正确的舆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

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讯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是第七种。

见到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种情况。

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有的人晋升无望,就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混下去。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明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是也不想改正,或者说不愿意纠正,这是第十一种。

我们都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情况存在,如果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况存在,我们是否要改变,为什么要改变。

周恩来总理也曾经对官僚主义总结过20种官僚主义的表现,我们看一下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存在不存在这种的情况。

第一种,官僚主义,表现为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最近在电视上或者是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个地方建了一座空城,一个贫困县投资几十个亿,建了一座空城,死城,这样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是否征求了民意,我想一定没有,是某些个别的领导干部建议或者是某些领导干部拍脑袋拍出来的。

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干;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像文强曾经是打黑的英雄,后来却成为被枪毙的一个贪官,他在作风上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使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晋升,但现实中而没有晋升,所以他心里很不平衡,才会出现之后发生的事情。后面我们还会谈到他。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讲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四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惟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这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第五种,不学无术,耻于下问;浮夸谎报,瞒哄中央;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功则归己,过则归人;这是不老实的官僚主义。像有一些地方发生矿难,领导却隐瞒不报,在平时有一点成绩就夸大其词,这也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这都跟心态有一定的关系。

第六种,遇事推诿,怕负责任;承担任务,讨价还价;办事拖拉,长期不绝;麻木不仁,失掉警惕。这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第七种,遇事敷衍,与人无争;老于世故,巧于应付;上捧下拉,面面俱圆。这是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贪官也好,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实的人也好,他们有一些就是混,怎么混呢?对上拍、送。他觉得只要能够拍的好,送得好,自己就可以有政绩,自己就可以往上升,这也是属于做官混饭吃的官僚主义。

第八种,学政治不成,钻业务不进;语言无味,领导无方;尸位素餐,滥竽充数。这是颟顸无能的官僚主义。

第九种,糊糊涂涂,浑浑沌沌;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问三不知,一曝十日寒。这是糊涂无用的官僚主义。

第十种,文件让人代读,边听边睡,不看就批,错了怪人;对事情心中无数,又不愿意跟人商量,推来推去,不了了之;对上则支支吾吾,唯唯诺诺,对下则不懂装懂,指手划脚,对同级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是懒汉式的官僚主义。

第十一种,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同床叠屋,团团转转,人多事乱,不务正业,浪费资财,破坏制度。这是机关式的官僚主义。有的地方一个正的,几十个副的,恐怕也属于这样的,机关式的官僚主义。

第十二种,指示多,不看;报告多,不批;报表多,不用;会议多,不传;来往多,不谈。这是文椟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十三种,图享受,怕艰苦;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内外不一。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我想有很多人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了官好处大家都开始分,分到自己的家人、亲戚。像一些贪官被查清事实之后都会发现,利用他的权力为自己的家人谋私利,把项目转包给自己的家人、亲戚,都属于这一类。

我想有很多人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了官好处大家都开始分,分到自己的家人、亲戚。像一些贪官被查清事实之后都会发现,利用他的权利为自己的家人谋私利,把项目转包给自己的家人、亲戚,都属于这一类。

第十四种,官越做越大,脾气越来越坏,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房子越大越好,装饰越贵越好,供应越多越好;领导干部这样,必定引进周围的人铺张浪费,左右的人上下其手。这是摆官架子的官僚主义。向前不久网上报道的一个司机,领导的司机就能够受贿1000多万,那这个领导肯定有问题。

第十五种,假公济私,移私做公;监守自盗,知法犯法;多吃多占,不退不还。这是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有的人公车变成了私车,私车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家人、朋友,很少真正的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第十六种,伸手向党要名誉,要地位,不给还不满意;对工作挑肥拣瘦,对待遇斤斤计较;对同志拉拉扯扯,对群众漠不关心。这是争名夺利的官僚主义。有的人做官就是为了名和利,有利的时候打破头,打的你死我活。像网上经常会报道,某个副局长把局长举报了,或者是副局长买凶手杀死了另外一个副局长等等,都是属于争名夺利。

第十七种,多头领导,互不团结;政出多门,工作散乱;互相排挤,上下隔阂;既不集中,也不民主。这是闹不团结的官僚主义。有一些单位系统内部分帮分派互相斗。

第十八种,目无组织,任用私人;结党营私,互相包庇;封建关系,派别利益;个人超越一切,小公损害大公。这是宗派性的官僚主义。

第十九种,革命意志衰退,政治生活退化;靠老资格,摆官架子;大吃大喝,好逸恶劳;游山玩水,走马观花;既不用脑,也不动手;不注意国家利益,不关注群众利益。这是蜕化变质的官僚主义。

第二十种,助长歪风邪气,纵容坏人坏事;打击报复,违法乱纪,压制民主,欺凌群众;直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作奸犯科,害党害国。这是走上危险主义道路的官僚主义。

案例一:

我想这个照片大家都很熟悉,很有领袖像的风范,据说这是PS出来的。这是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陆军。他曾经质问记者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他的价值观,它的内在的心态到底是什么?他把党和群众对立起来,在他内心中是不是就是这样?他作为领导,作为党的干部,他是不是就是要跟群众分开了呢?这句话也体现了他内在的一些态度。

案例二:

周九耕,这是网上非常有“名”的:抽九五之尊,开凯迪拉克,带江诗丹顿,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有的人说他很冤枉,有的人说他很亏,有的人说整他。我们且不说到底怎么回事,但是我们只看看这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工资足以支持这些吗?答案可想而知,但他那的钱从哪里来呢?只能是从房地产商那里来。

案例三:

来宾市烟草专卖局的局长韩峰,他的情色日记被公布。到底真相是什么,我们且不说,但是事实结果他被双规了,现在正在审查。他所记的那些事情或者说网上看到的那些事情并不是全是编造的。他的生活,他的日记,他作为一个干部的生活,他的心态很好的表明了这一切。我们也可以自我反思一下,我们的心态是否端正,如果有同样的心态,那我们要引以为戒。

案例四:

这是深圳市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他的表现是什么?威胁上级,而且酒后狂言。他说:“我就是干了,怎么样?要多少钱你们开个价。”只有无赖、地痞才会这么说。“我给钱嘛!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恐吓对方:“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的市长一样高,我卡了小孩子脖子又怎么样?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有的人说这是酒后说的话,但是酒后吐真言呀!他内在的心里,他心里根本“看不上”老百姓,他自以为自己是官就可以随便去欺负一个女孩子,他自以为可以有钱摆平这一切。他这种心态必然导致他的下台。

(二)不良从政心态的形成机制

这些不良心态到底怎么一步一步形成的呢?就像我们前面看到的许宗衡,他当市长的时候所讲的那一翻振振有辞的话那么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如何做官,从政之道,本来是非常端正的,非常好的,可是怎么就一步一步变成了一个犯了错误的领导呢?心态怎么样就一步一步扭曲了呢?从心理学方面会有哪些研究,哪些规律,哪些机制对此作出解释呢?

1、从众心理

首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这个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邓以鸣这里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他在法庭上还振振有辞的说:“过年过节下属给上级送钱很正常”。也就是说他的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他认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这样,很正常到成为了一种风气。既然成了风气了他自己也要去跟风,也没有什么错误,被抓了就是我倒霉,没有抓大家都一样。他认为自己不过是随波逐流。这是什么呢?他认为的社会现象,他认为的社会生态或者官场的生态已经腐烂了。这是他认为的、看到的,所以他愿意随波逐流。

像有的人说,别人都“捞”,大家都“捞”都没有事,我“不捞白不捞”。如果我不“捞”,别人会说我傻,不和群、假正经。这也是认为周围的生态或者官场的生态、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也这样子。好象我跟大家一样的时候就没有责任了,就不算违法犯罪了。这种心态恰恰使很多人麻痹了,失去了警惕之心。所以这种从众心态使他原来从政的正常的心态发生了扭曲,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环境,他认为的环境,他观察到的,他判断的环境对他来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登门槛现象

另外一种现象叫“登门槛现象”。这也是心里学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都知道这种现象。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些行贿的人,他会先求你办点小事,或者没有什么大事来求你,只是办个小事。然后开始拉近乎,开始请你吃饭,逐渐得寸进尺,然后给你送大礼,办大事。你自己就逐渐失去警惕之心或者说“上了套了”。

这种登门槛现象非常普遍。像江苏省遂宁水利局局长,还有副局长,他们两个之所以落马跟这个有一定的关系。梁化林副局长,他的一个同学在一个公司要承包一个工程,就开始找他套近乎,请他吃饭,逐渐的把他拉下水,之后他再把局长拉下水。而且张新昌这个局长在法庭上怎么说呢,说行贿的人都是含着眼泪让我把钱收下的,我觉得我不收对不起他们。什么叫不收对不起他们呢?也就是说人家给他很多好处,如果他不收就觉得对不起对方,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不收别人的钱是对不起对方,他内心扭曲的多厉害,他的心态已经非常的失衡。

我们再看原公安部的副部长李纪周,他在狱中忏悔,曾经总结了四条教训,其中一条就是:过多的与老板,特别是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不法商人搅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泥坑。这很好的、真实的总结了他蜕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跟不法商人走在了一起。实际上,不是他走在一起,而是人家靠近他,他有权力,别人靠近他,逐渐改变他。

刚才说登门槛现象是一种机制,另外一个机制就是补偿心理。什么补偿心理呢?就觉得自己贡献大,组织上应该有回报。如果组织上不给回报,我会用我的权力获得其他方面的回报。安徽的亳州市委组织部原部长王寿林,他小时候非常苦,八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特穷,揭不开锅,和姐姐到南京去乞讨。可是他运气比较好,学习也很用功,最后成长也很快,35岁的时候就当上县长。而后在别人的不断奉承、夸奖、赞扬之声中,逐渐产生了补偿心理,

希望自己能够富起来,所以就开始受贿。他作为组织部部长,怎么当干部的呢?他自己都能这样子如何管理干部呢?他可能也会收别的干部的贿赂。别的干部如果要是给他送了钱,也要补偿,也要从下面收,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连锁——把钱送给上面,再从下边把钱收回来,好像在做生意一样。

3、认知偏差

另外还有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刚才提到了从政心理也有认知偏差,就是自认为官场,自认为整个社会都风气不正,所以自己也随波逐流,这是一种认知的偏差。而上海市长宁区原区委副书记陈超贤(音同),他的认知偏差更有意思,他认为当官从政,只要上面有人把关系处好,仕途就会一帆风顺,就不会犯错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走上法庭。可以说是听任自己的贪欲一点点膨胀的。他有一个错误认知,他认为当官就是要上面有人才行,上面有人了,自己一切都安全了,他没有想到上面的人不一定能保得了他。所以凡是持有这样的一种认知的,最终有可能就会犯罪。因为他觉得上面的保护伞能罩住他。

4、压力应对方式错误

还有在应对压力的时候采用的方式错误所引起的心态的扭曲。比如,吉林市委常委于国华,他当了副市长以后,内心开始觉得上面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再干也没有什么希望提升。于是就开始放纵自己,开始受贿,开始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晋升遇到阻碍和压力,有种挫败感。他应对的方式是什么呢?放任自己。文强好像也有这样的理由。像这位也是,他因为亲人去世,产生了消极、悲观厌世的想法,也开始放纵自己。文强在悔过书里也写到:自己担任副局长十多年,觉得自己业务熟,有能力,付出的多,取得的成绩不少。但是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还是自己过去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我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开始产生了失衡、不满,升官没有得逞就开始乱权,开始违法乱纪。好像没有升官就成了他一个很好的理由,好像这是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组织上没有提拔他,他就犯了罪,这应该怪组织。应对挫败感、应对竞争压力,他采用的应对方式是放纵自己。

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应对压力的时候,采取了另外一种极端的、不好的一些方法就是自杀。像最近发生的民航中南局局长刘亚军撞火车自杀、像莆田市市长张国胜跳楼自杀、像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这是北川灾后自杀的第一个干部),他们都在遗书里面说压力太大。压力大也使他们对生活、对生命丧失了信心,采用自杀来应对,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应对方式。

那我们就需要掌握心理规律来端正从政的心态。

第三章掌握心理规律,端正从政心态

我们下面来介绍一些如何掌握心理规律、端正从政心态的办法。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态,端正价值观念

前面也提到了,虽然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很清楚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为何有的人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呢?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犯罪、违法呢?

1、选择性的消极关注对价值观产生影响

也有一些是属于选择性的消极关注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就像前面提到的一些从众心理。他们认为整个官场都已经腐败了,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什么呢?选择性的关注,对周围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关注,只是关注消极的,他们没有看到一些正直的人、优秀的干部是如何来做的。在他们的眼里,绝大多数官员都已经腐败了。当你认为周围所有的人,或者周围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腐败了,那么腐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好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不去做那些事情就是傻子,就会被别人排斥在外。选择性的、消极性的一些信息,这本身就是导致从众心理的一个原因。

可见,选择性消极关注影响价值观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做到客观的、正确的看待官场生态和社会生态,避免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国家都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打破一些秩序、重建一些秩序这样的过程。而这时候很多参考、价值参照体系也会发生改变,每个人心中也会产生很多冲突。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住,关注积极的、关注健康的、关注有利于自己发展、有利于生活的信息,不要只是关注负性的。咱们人类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就是总会关注消极的、痛苦的、负面的。例如你上网看,网上的新闻每天都有跳楼自杀的、腐败案件揪出来的,但是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党的好干并没有上新闻。为什么?因为这是正常的,上新闻的还是少数,一些腐败的、贪官污吏。但是因为我们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大量的负面新闻以后,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会影响我们会社会的判断、对社会生态的判断、对官场生态的判断,从而导致我们会有一种从众的心理。

2、社会学习、社会奖赏、社会惩罚、社会压力等等,这也会对我们价值观发生影响

例如我们看到有的领导开着宝马,而自己骑着自行车,他可能就是因为跟某房地产商走的近,把某个项目承包给他了,然后一次受贿几百万,这行为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影响,会让自己内心中产生一些不平衡。你看这个领导跟那些商人在一块,并且生活很富裕而你自己很清贫,会觉得失落、会觉得失衡、会觉得内心中有一种挣扎。这时候如果要是没有很好地调整好这种认知的失衡,就有可能划到跟他们同流合污的行为中去。所以自己要经常警惕、提醒自己既不要消极关注,也不要去羡慕那些违法乱纪得到的财物。

(二)清醒认识从众心理,把握行为准则

1、从众心理实验

从众心理有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也告诉大家,从众心理多么强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心理学家阿史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从众实验,就是关于判断线条长短,很简单。七八个人排成一排,然后去判断这两张图片上标准线段跟ABC比较,看哪个长哪个短。这七八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备试,其他的人都是合谋的,跟主试是合谋的。一个人坐在中间,其他人坐在周围。表态的时候一般把备试放在倒数第二个。前面几个得出了某个结论,都是一致的结论,备试有时候就会受影响,而且这个影响非常强烈。例如明明

看到线段,比如B跟X相比,明显的要短,可是周围的人都说一样长,这个备试往往会犹豫一下,然后说一样长,就会跟前面的人是一样的。这实验表明,备试迎合团体的意见,平均达到32%,也就是说对于很明显的错误,结果还是迎合团体。有74%的备试至少有一次出现了从众行为,也就是说明显的错误,但是还去认同。

2、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会去从众?这个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规范的压力。

信息的压力,就是说前面的这么多人都判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掌握的信息,加在一起肯定比自己的多,他们应该大多数人应该是正确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倾向性,有认为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就会相信大多数人。例如当你认为大多数人都已经腐败了,大多数领导都是贪官,那你当了领导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众,因为你觉得你没有办法保持自己的清廉。但实际上你这种判断本身是错误的,如果要真是那样,整个社会早就混乱了。

另外就是规范的压力,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不愿意违背团体的标准,或者是被其他成员视为离群之马。就像有的贪官说“如果我不那样去做,别人就会瞧不起我,就会把我排斥在外,所以我只好跟他们在一起。”就是一种压力、一种潜规则的压力。

荀子在《劝学篇》里面曾经提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实际上就是每个人都受环境的影响,但是这里所提到的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指客观环境,还包括个人的认知。对环境、社会、组织的认知,虽然它不一定是客观的。但是你怎么来认可的。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春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友善人群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环境,我们跟环境有时候会逐渐融为一体,自己就会默默地变成环境的一部分,跟环境融洽。

所以在选择榜样的时候,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的、正直的、清廉的朋友。而不要明明知道某人有问题,还跟他走得太近。包括一些商人,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但是有些商人就属于奸商,他跟你走近的时候,他有他的目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警惕,时间长了有可能今天带你洗桑拿,明天带你去天上人间,那很快就会出问题。

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要选择身边的好榜样,避免我们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受这种圈子里错误认知、错误信息的影响。假如你身边的人每天都告诉你,现在咱们这个单位已经不行了,领导不行了,身边的人不行了。你如果每天都听到这样负面的信息,就会逐渐对你所处的环境丧失信心。所以从众心理往往来源于我们对环境、群体的认知,如果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问题。

(三)时刻警惕登门槛者,做到防微杜渐

1、登门槛现象

前面提到过的登门槛现象,这个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行为现象。社会心理学家弗雷德曼让两位大学生去走访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者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者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很小的请求。绝大多数都会按照这个请求会签字、贴标签。两周以后另外一个大学生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院里面树起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请求,而且这个招牌也不美观。结果就发现,凡是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有被访问的家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

也就是说对于第一次已经接受小的要求的人,然后再要求他们接受比较大的请求时,接受的比例相差比较大。这说明登门槛现象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例如身边的朋友,知道你在某个岗位很有权力,刚开始他就让你帮个小忙,然后再感谢你,逐渐开始让你帮大忙,这时候你被他影响的概率非常高,因为他已经从外部进入内部,影响了你。

登门槛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同时也会被利用。我们经常说套近乎,实际上也是登门槛现象。有意无意的先帮个小忙,然后感谢他,逐渐拉关系。

2、闭门羹效应

另外跟登门槛现象有关的还有一个心理效应叫“闭门羹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查丁娜(音同)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后,如果那人再提一个的要求很容易被接受。意思就是说,第一次提大的要求的时候,已经遭到拒绝,然后再提一个小的要求,反而会比较容易令人接受。

这跟之前的登门槛效应正好反过来。前面是先提小的要求,对方接受了,然后再提大的要求就容易被接受。而这个是我先提个大的要求被拒绝,然后再提一个小的要求就容易被接受。那这两者之间就可能产生另外的一个技巧,什么技巧呢?我可以先提个大的要求,结果你不怎么同意,我随之再提一个小的要求,你很容易就接受了。接受完之后,那登门槛效应就出来了,那我再去提大的要求的时候,有可能被接受的概率就高了。

所以我们要警惕登门拜访者,警惕请客、送礼者。他们有可能就是掌握了这种心理,掌握了你的这种心理。或者你自己要注意。我们要提醒自己,就不会受这样的规律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防微杜渐,杜绝自己一步一步滑入泥潭的可能性。

(四)觉察自我服务偏见,认同公仆角色

还有一点就是自我服务偏差,我们要觉察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偏见)这样一种心理规律,认同、端正公仆这个角色。

自我服务偏差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认知偏差,就是我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认为自己当成功的时候,就是因为我很好、很厉害、很有能力。但一旦做了错事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是把原因归结为环境或者是其他人,这样的话主观的认为自己比周围的人要好。这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一种认知偏差,我们认为自己比周围或大多数人要好。

或者是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的因素为主,失败的时候往往是客观原因为主。由于自我服务偏差,当我们做出政绩时就会有一种失衡感。为什么呢?因为我很能干,我做出来政绩,那组织上就应该给我足够的待遇或者是应该给我们一些激励,当组织上没有做出的时候,我的失衡就会很严重。

另外,如果出现失误的时候,往往会归咎于外界,客观推卸责任。这样的话就不利于改进自己,这种归因的偏差对我们工作来讲很不利。所以我们要经常了解自己是否有归因的错误或者是归因的偏差。

(五)了解常见归因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归因”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的概念。“归因”是指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的原因的解释,或者推测的过程。根据归因者的关系可以自我归因和他归因。“自我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和判断,“他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原因的分析和判断。

海德教授是归因领域的创始者,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析。这使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啊”,成人不那么幼稚地问出口,但是心里面也会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分析、判断、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什么需要呢?我们要控制环境,我们要掌控、一种控制性。否则的话,当你进到一个环境里面,很多信息都不了解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基本的需要,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就寻找原因,知道原因我就可以控制了。所以我们在每件事情上,都会进行归因,如果归因不好,比如歪曲的归因,像前面说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这样的话就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像文革期间曾经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这里的归因就把我们主观的努力放到第一位了,这是一种歪曲的、错误的归因。像林彪在1966年的时候曾经极力地吹捧毛泽东,说“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毛主席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才。”就是把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都归咎于天才论,而这样的归因也是错误的,这个背后肯定有他的动机、不可告人的动机。

像最近青海省格尔木遭受了两千年一遇的洪水,这个归因归到哪儿呢?两千年一遇,那就说明很大的洪水了。自然环境无法掌控,那该归咎到哪里呢?归咎于老天爷?因为两千年才遇到一次,领导可能说自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可能所有的损失领导不用负任何责任。两千年来只出现了这么一次,对人类而言,谁都不可能有经验。例如长沙出现旱灾以后,也认为是50年一遇的干旱。也就是说,50年才遇到这一次,那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跟我们人为的因素没关系,是老天爷的因素,这样的话,就不利于下一次的预防。这样的因素对我们改进工作、改善环境都没有意义,但是它达到了推卸责任的作用。

像有的人贪污受贿被抓了之后,把犯罪的动机、犯罪的原因归咎于外界。例如增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邱伙胜,他在庭审的时候说自己受贿都是被情妇勒索,被逼无奈才

受贿的,好像他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好领导、好干部,是情妇逼迫他的。可是为什么找一个情妇呢?为什么找一个这样的情妇呢?又归咎于哪里呢?所以这是非常可笑的归因。(六)掌握身心减压技术,积极调节情绪

除了前面提到认知层面的,我们要注意从众心理、登门槛效应、闭门羹效应,还有归因的错误。另外我们还要学自我调节,很好地应对压力。现在这个社会正处在到处充满压力的时代,我们在网上、报纸上到处都看到减压或者压力管理这样的概念。前面我们一些老师也提到了心理健康的维护,那我们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如何进行减压,来调节情绪。

1、身体调节

这里主要提了两个技术:一个就是腹式呼吸,平常我们呼吸的时候很自然、很自如,从来没有去觉察自己是怎么呼吸的。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靠肺部来进行呼吸,是气流通过鼻孔、通过气管到我们的支气管,到肺泡,然后进行氧气、二氧化碳的转换,然后把二氧化碳再呼出去,是这样一个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胸腔会扩张,或者是向下、向前扩张。有的人胸腔是可以前后运动,这时我们叫“胸式呼吸”。还有的是向下运动,这时候腹部会鼓起,这时候叫“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有什么区别呢?区别非常大,现在有很多研究表明,腹式呼

吸能够使我们的交感神经下降。咱们经常听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实际上就包含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平衡。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过低。那么这两个神经主要是主导什么呢?打个比喻,交感神经就相当于我们开车的时候的油门,副交感神经相当于刹车,我们身上的交感神经是让我们在工作、战斗、应对压力、应对挑战的时候,兴奋性比增加。而副交感神经在我们休息、修养、吃饭、睡觉的时候活动增加。但是有的人晚上睡不着觉,一躺下头脑里面都是想得很多压力、很多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每天要做的事情,这就是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影响了休息。另外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还会影响我们的内脏,会使我们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所以长期地出现这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时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身心的反应。

常见的比如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肿瘤等等这些疾病,都跟心理压力有关,都跟植物神经功能失衡有关。而腹式呼吸能够促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它有这样的功能。那怎么来做腹式呼吸呢?大家可以现在体会一下,我们把身子坐直,或者是找到一个有靠背的地方,然后双脚平行地踏于地面,双手可以交叉放在腹部,也可以放在大腿上。你现在先体会一下自己的呼吸是哪种方式。你是胸部往前后,这样子扩胸呢?还是小腹部鼓起来呢?实际上我们的小腹部鼓起来是因为我们的膈肌随着呼吸向下移动,然后把腹部的肠胃向下挤,然后鼓起来。这个胸式呼吸实际上不是我们的肚子,不是我们的腹部在呼吸,仍然是我们的胸部在呼吸,只是膈肌向下挤压,使我们的胃肠鼓起来。

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

先找一个靠背椅,双脚平行踏于地面,双手可以交叉放于小腹部,让自己的身体和椅子充分地接触,让体重由椅子来支撑,这是第一步,就是调身。

第二步是调吸。调吸就是调整我们的呼吸,让我们的呼吸用腹部腹式来呼吸。我们缓慢地吸气,通过鼻孔到肺部,然后是我们的膈肌向下移动,使腹部隆起,然后腹部再落下,气流再呼出去,仔细体会一下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差别。

第三个要点就是调心。我们在做腹式呼吸的时候,你可以闭上眼睛,仔细地体会气流通过鼻孔,然后到胸部,到腹部,再出来这个过程,仔细地去关注这个过程。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我们大脑里面很多杂念消除。另外我们关注到这儿,还可以关注两个点,一个点是我们鼻孔、鼻尖,一是点是我们腹部,肚脐,或者肚脐以下。关注鼻孔的时候,我们注意体会气流经过鼻孔的时候是清凉的,呼出的时候是温暖的,仔细体会一呼一吸之间,这个气流温差的变化,或者是鼻孔这个地方冷热的变化,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这个点。要非常缓慢、仔细地体会,腹式呼吸不单对我们的植物神经有好处,对我们的内脏也会有好处,对我们大脑休息也有好处。我们每天能够在中午休息的时候,或者是晚上睡觉之前,坚持练习20分钟到半小时,你会发现它的效果。

这个腹式呼吸古人几千年前就发现了。我国气功里面一个核心的技术就是腹式呼吸,练瑜珈的核心也是腹式呼吸。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几千年来人类发现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技巧运用到我们生活中,坚持每天都练习。

这是身体的调节,使我们身体、自主神经能够很好地平衡。

2、认知调节

ABC模式。这个图片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来的一个很简单的模式叫“ABC模式”。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是根源于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情境的评价,而不是生活本身。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在影响自己的情绪。例如“911”。“911”发生以后,世贸大楼倒了之后,全世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美国人陷于恐慌之中,整个纽约都陷于恐慌之中。而伊拉克人跑到街头欢呼,咱们中国人也会有忧虑,担心恐怖组织会学习他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基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不同。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片,猛一看这个图片是什么呢?很多人看到是个骷髅,当你看到这是个骷髅的时候,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怎么让我看这样的图片,不好。”再仔细看一看,随着这个图片的放大,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对恋人在喝酒。当我们看到是男女在喝酒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发生改变。也就是我们对这个客观刺激,有了不同的认识之后,我们的情绪也会发生改变。如果是个大骷髅放在这里,会令人很难受并且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看到是一对恋人在这里喝酒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还挺好的,一个很美的情景。那对于同样一个事情,这个信息,我们的判断不一样产生的情绪也就不一样。

这是情绪ABC理论的一个模式图。A代表一些事件,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C代表不良的情绪。B代表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信念、认识。因为B所以产生了C,而不是A直接导致C。

但是每个人的生活中经常会认为是某件事情让你怎么样。例如我们经常会说,都是他让我怎么样,比如刚才提到的增城的人大常委副书记,他说他贪污受贿,而是因为情妇逼着他的,归咎于外界。那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夫妻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争吵,争吵的过程中就会说,都是你让我怎么怎么样。实际上外界环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都是通过我们大脑的认知来起作用的。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发生了改变,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例如两个秀才去赶考的故事,两个秀才一块去赶考,结果一出门碰到一个棺材铺。A 秀才心里面特别地别扭:“今天怎么这么倒霉,棺材就是意味着死定了,我这次考试肯定考不好,太倒霉了。”他对这件事情的判断是坏事、倒霉,情绪上就不好,情绪不好在临场发挥的时候就会影响,因为他带有不良的情绪,写的时候或者是思考的时候就会受影响,结果就没考好,确实死定了。他的预言、他的判断就被证实了。而秀才B一出门碰到这个棺材铺的时候,他高兴,他认为:“棺材棺材,升官发财。”他对这件事情赋予好的意义,给予的评价是正性的,然后他就会很高兴,今天这一次肯定会中了,心情高兴,在这种比较愉快的情绪下,发挥得也就好,结果就中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评价影响自己的情绪,而我们的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结果。实际上这是态度对某件事情产生的作用,这个人态度的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们在调节情绪的时候,改变的核心点是认知评价。我们下面以杯弓蛇影这个故事来介绍一下,怎么来调整自己心态。

大家都知道杯弓蛇影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故事它是讲一个人过于多疑,害了自己。但是这个故事富有非常深厚的心理学的含义。一个新知县上任之后,他就请前任的主薄(相当于前任的秘书)到家里喝酒,可能是想了解前任的一些问题,或者是想了解这个县的这个情况,这很正常事情。但是这个主薄一路上就忐忑不安了,他心里有鬼,担心这知县请自己去他到家里喝酒是想调查自己,或者是想调查前任知府。所以很紧张。在喝酒过程中,知县敬酒,但是这个主簿因为紧张,看到了杯里面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可是又不得不喝啊。结果喝完酒之后开始腹部疼痛、不适,回家一路上都很害怕。回家之后呕吐、腹泻不止,心想这下完了,我把这个毒蛇喝到肚子里了,吐也没吐出来,拉也没拉出来,就卧床不起。主薄回家了之后就没有“上班”,知县听说主簿病了就到家里去看望他,知县来的时候说:“那天喝酒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就病倒了呢?”这时候他来关心下级,可是这个下级心理想的却是:“知县来看我,肯定是来看我到底病得怎么样,是不是要死了。”主簿怀着恐惧、害怕的心理产生这种想法。他想,毒蛇在我肚子里,我肯定很快要死了,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知县,说:“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有一条小蛇就喝进去了,所以就病了。”

这时候他来关心下级,可是这个下级心理怎么想:“知县来看我,肯定是来看我到底病得怎么样,是不是要死了。”主簿怀着恐惧、害怕的心理产生这种想法。他想毒蛇在我肚子里,我肯定很快要死了,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知县说:“在你家喝酒的时候,有一条小蛇就喝进去了,所以就病了。”

知县就很困惑了,回到家里面前思后想也想不明白,突然抬头看到墙上有一副弓很像蛇,联想起了蛇,然后他就开始做试验,端个酒杯,果真酒杯里面有像小蛇的一个东西在晃动,然后把弓摘掉,蛇就没了。这时候心理明白了,原来他把弓影当成蛇了。心想,那我就告诉他去,可是路上又心想,我告诉他会相信吗,怎么办呢?这个知县很聪明,就拉着主薄到家里来,说我带你到家里看一看,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实际上不是蛇,是弓影。做个实验,先摘掉弓箭,没有蛇影,再挂上一看,蛇影出来了。这时候主薄心里面终于明白了,是因为蛇是因为弓影。知县就说:“你把弓影当作蛇影,是不是担心我害你啊?”

当然这是我演义的。这个主薄说:“前几任知县从来没有请过我喝酒,你请我喝酒让我联想很多。”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对一件事情有负性的评价,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负性的情绪反过来也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负性评价。同时,会产生生理反应,知县问他:“现在还肚子痛吗?”主簿说:“好了,一下子就治好了。”可以说这个知县是个很聪明的心理医生。

这个事情说明,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心中如果有疑虑,眼睛中可能就看到“蛇影”,“胃肠”就可能生病。如果要是疑虑消除,病也就消除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杯弓蛇影,我们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另外我们的感知本身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在我们注意偏差或者选择性注意负性事件的时候,就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身体,产生身体不适。而消除感知偏差这个办法就是现实去检验看一看,现实试验一下,当感知偏差消除以后,不良情绪也会消除,不适感也会消除。

另外,我们经常去联想积极的、美好的事物,就可能产生幸福感,身心就会产生舒适感。经常联想消极的会产生更多的烦恼,所以心宽体胖,我们要多学塞翁,他就是能够从坏事里看到好事,好的结果。别人认为是坏事,他觉得不一定。另外我们要学学这个知县,经常地发现一些我们心里面的“蛇影”,并且要去矫正。

(七)熟悉人际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除了呼吸调节和认知调节,我们还要调节我们的人际关系,要改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改善要从沟通做起,如果能做到良好的沟通,你的人际关系可能就会好一些。事实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有一些就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

关于沟通,大家看一下这个沟通模式图,我们在某一种环境下,一个是信息的发送者,一个是信息的接收者,这就会产生一个5“W”模式,即是谁在发送信息、发送什么信息、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发送的信息、这个效果怎么样。这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来的沟通模式,这个沟通过程包含以下这些方面。

1、沟通的原则

那沟通的原则是什么呢?有四大原则:一个是准确性,就是传达信息一定要准确;另外就是完整性,信息是否完整;第三是及时性,是否及时,如果信息不及时,迟到了,这个信息的价值就降低了。例如水灾也好、地震也好,我们都希望有预报,结果预报如果要是迟到了,那就没有太大意义,已经都地震了,预报也没有用了。例如现在的南方水灾,预报出现了偏差,报的小阵雨,结果来的大暴雨,那就有问题。另外我们表达信息的时候要注意策略、态度技巧。

简单来说,这四大原则就是:信息表达的对不对、全不全、快不快、好不好。

2、如何与上级交流

我们跟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周围的人包含哪些方面呢?在工作场合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上级、下级、还有同事。那我们怎么和上级进行交流呢?在这里我把上级分成四种类型,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的领导,有不同的沟通技巧。

(1)支配型的领导特征及其沟通技巧

对于支配型的领导,首先我们了解支配型的领导他的特点,他的性格特点往往比较强硬,充满了竞争心态,好胜;另外要求服从,而且往往还比较果断,就像军人作风一样,对琐事不感兴趣。那对于这样的领导我们怎么办呢?对他来讲,沟通的时候要简明扼要、干脆、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要拖拖拉拉的聊半天,他会很烦。另外他需要尊重他的权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他们的指令,另外他充满了竞争心,所以我们要积极关注他做得好的一面,积极地反馈,这样的话有利于沟通。

(2)表达型的领导特征及其沟通技巧

还有一种类型的领导是属于表达型的,表达型是属于爱讲话,喜欢跟人多沟通、喜欢和群众打成一片,喜欢和下级有一些非正式的交流,同样也喜欢他人称赞的人。那这时候我们沟通技巧里面强调,要公开地、真诚地表达我们对他赞美。当然这个赞美不是奉迎、不是拍马屁,而是真诚的、积极的反馈。另外,多给他正面、当面的沟通,不要总是写邮件。要开诚布公地谈问题,配合他的语速和肢体语言。

(3)分析型的领导特征及其沟通技巧

第三点就是对于分析型的领导。分析型的领导的特征就是喜欢讲究逻辑,而不感情用事,比较理性。为人处事他有自己的标准,像一个理论家一样或者是像科学家一样,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喜欢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喜欢理性地思考。他往往是很注重方法,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和他沟通的时候,就要注意问题的细节,要有符合他的一些标准,要了解他的标准。同时,我们汇报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很实际、很实在、要务实,不能太“虚”。

(4)和蔼型的领导特征及其沟通技巧

对于比较和蔼型的领导呢,这样的领导的特点是:喜欢关心、体贴下属,而且亲和性比较强,比较有耐心。这是我们都喜欢的领导,比较和蔼可亲。那跟他交流的时候要建立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