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语译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附英文原版1本)

双语译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附英文原版1本)

目 录

译 者 序 (1)

通 令 (1)

说 明 (1)

第 一 章 (1)

第 二 章 (5)

第 三 章 (12)

第 四 章 (17)

第 五 章 (21)

第 六 章 (26)

第 七 章 (34)

第 八 章 (41)

第 九 章 (53)

第 十 章 (58)

第十一章 (62)

第十二章 (70)

第十三章 (78)

第十四章 (85)

第十五章 (91)

第十六章 (98)

第十七章 (108)

第十八章 (119)

第十九章 (132)

第二十章 (142)

第二十一章 (153)

第二十二章 (165)

第二十三章 (172)

第二十四章 (179)

第二十五章 (187)

第二十六章 (196)

第二十七章 (206)

第二十八章 (214)

第二十九章 (225)

第 三 十 章 (236)

第三十一章 (240)

第三十二章 (251)

第三十三章 (258)

第三十四章 (266)

第三十五章 (273)

第三十六章 (282)

第三十七章 (288)

第三十八章 (296)

第三十九章 (305)

第 四 十 章 (312)

第四十一章 (319)

第四十二章 (327)

尾 声 (336)

译 者 序

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贝利·费恩更像

美国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T. S. 艾略特

英美文学大师

“现代美国文学,全都来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书名叫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是我们所有

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①在这以前没有过,打它以后也没

有这么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海明威

著名美国小说家

在美国文学史上,能荣膺世界大师级文化巨人的头衔,当然首推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1835—1910)。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原意“两英寻深”,是密西西比河上专测水深的员工的术语,也意味着他的整个一生跟密西西比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6年问世的美国牛津版《马克·吐温全集》(共二十九卷)主编,得克萨斯① 美国评论家认为,美国文学中只有两三部杰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就是其中之一。

1

大学英文教授雪莉·费·费什金撰文指出,马克·吐温曾被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美国的荷马”“美国的托尔斯泰”“美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拉伯雷”。①1933年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一词,就是从马克·吐温小说《亚瑟王朝廷上的美国佬》一书中移用过来的。②马克·吐温另一部长篇小说书名《镀金时代》③,已给整整一个时代命了名定了性。马克·吐温率先将民间幽默与严肃文学融为一体,使草根百姓、俚俗细民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还让方言土话甚至俚语行话登上了艺术殿堂。马克·吐温开创了富有浓郁特色的美国本土气息的一代文学新风,因建功奇伟而独步文坛,誉满全球。当时美国文坛主将豪威尔斯④曾称他为“我们文学中的林肯”。著名评论家门肯⑤尊奉他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始祖”。英美现代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⑥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英美两国开创了新文风,是英语的新发现。哈克的

① 本文撰写时参阅过亨利·纳什·史密斯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波

士顿剑桥河滨版,1958年)、斯卡莱·布雷德利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诺顿评论版,1977年)、约翰·西利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企鹅古典丛书版,1985年)、雪莉·费·费什金主编《马克·吐温全集》中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卷(牛津版,1996年)等有关书籍,多处引用了他们的有关评述,恕不一一加注。

②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执政后为挽救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施

政纲领,名曰“新政”;有时亦泛指罗斯福政府(1933—1945)。

③ “镀金时代”一词,以讽刺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美国南北战争后三十五

年间表面繁荣、实际腐败的社会特征。

④ 众所周知,19世纪美国文坛上三员主将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

克·吐温,1835—1910)、威廉·迪安·豪威尔斯(1837—1920)、亨利·詹姆斯(1843—1916),而以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最令人瞩目。豪威尔斯是马克·吐温的挚友,过从甚密,对他的文学创作帮助很大。

⑤ 亨利·门肯(1880—1956),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⑥ T.S.艾略特(1888—1965),英美现代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48),

对20世纪英美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代表诗作有《荒原》《四个四重奏》,还有诗剧、批评文集等。此处评述转引自T.S.艾略特为伦敦克雷塞特出版公司编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所作的“序言”(1950年版)。

2

形象是永恒的,堪与奥德赛、浮士德、堂·吉诃德、堂·璜,以及

《哈克贝利·费哈姆雷特等举世驰名的文学典型相媲美。他甚至还说,

恩历险记》一书指控蓄奴制度,要远比《汤姆叔叔的小屋》①更加令人信服。当时美国小说似乎还没有得到英国文学界认同。但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②给马克·吐温的信中却这样写道:“未来的美国历史学家会认为你的作品对他必不可缺,就如同法国历史学家认为伏尔泰的政论文对他必不可缺一样。”后来,欧洲人对马克·吐温的评价之高,甚至超过了他本国的人,他们认为,马克·吐温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吐温的生平与创作,对我国读者来说恐怕不算太陌生。可是,马克·吐温在美国与世界上无远弗届的影响,也许鲜为人知。因此,本人不揣冒昧,在此稍作介绍。

当今美国,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有一家马克·吐温银行,纽约杰克逊高地有一家马克·吐温小餐厅,佛罗里达州莱克兰有一家马克·吐温烟铺。在西雅图等四个城市,各有一所马克·吐温小学。在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有一家马克·吐温书店。马克·吐温的慈祥形象,居然还出现在田纳西州某煤气公司、首都华盛顿某家旅馆、加利福尼亚州某座公墓,乃至于销售巴斯名酒(作家最爱喝苏格兰威士忌酒)的偌大广告牌上。

马克·吐温的崇高声望和音容笑貌,尽管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是,他断断乎不会成为僵化了的偶像。恰好相反,马克·吐温至今依然活在人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在当今美国,① 作者为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1811—1896),美国女作家,她

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国旧译《黑奴吁天录》)对反对蓄奴制度斗争起过推动作用。斯托也是马克·吐温的好友,寓居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与马克·吐温比邻。

②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剧作家、评论家、费边社会主义者,主

要剧作有:

《恺撒和克娄巴特拉》《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窈窕淑女》《圣女贞德》等,获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曾访问过中国。

3

“从初中起一直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各高等学府里,乃是教得最多的一部小说,教得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教得最多的一部美国文学作品”。有的图书出版公司将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其有关评论、背景材料辑成汇编本,赠给各大学教授作为教学参考书籍。好几个马克·吐温扮演者,频频出现在美国各地影剧院、新片试映室与购物中心。我在美国各地书店亲眼看到,单是《马克·吐温全集》,就有三套(牛津版、兰登版、加州大学版)同时陈列在书架上,这在美国作家中间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马克·吐温的作品早已走向世界,在那不勒斯、利雅得、贝尔法斯特①和北京等地学校课堂上,都被指定为学生阅读作业内容;而且,自20世纪以来,从阿根廷到尼日利亚到日本,地域几乎遍及全球的作家群,也一直受到马克·吐温的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信息化时代,马克·吐温又成为网络上人们日常交谈的时髦主题。世界各地传媒记者,几乎每天都觉得理所当然地要从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中援引一些名言隽语。美国不少电视连续剧(比方说,《星际旅行:下一代》②等)里,还常常让马克·吐温担纲出任主演。好莱坞剧作家也都要从他的作品里汲取滋养与灵感,不时推出一些影片来。甚至许多撰写神秘小说与科幻小说的作者,还会不断地把马克·吐温编进他们的故事情节中去。挺有意思的是,哈克还有幸成为影视屏幕上的一颗明星。至少有六位美国电影导演,曾经请哈克登上银幕,同时,俄文版的哈克影片也有四部之多。我在美国各城镇公共图书馆以及各音带出租公司,就看见过各种不同版本的录像带,相当走俏。好几套电视节目曾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向全球观众播映。耐人寻味的是,在1955年一档节目里头不知怎的将吉姆这个关键性人物完全抹掉了。另外,还有不知凡几的连环漫画册,一部片

①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一城市,利雅得是沙特阿拉伯首都,贝尔法斯特是英

国北爱尔兰一大城市。

② 《星际旅行》是美国著名科幻影视系列作品,于1966年开播,至今已有

6部电视剧和12部电影。《下一代》是其中一部。

4

名为《马克·吐温历险记》的动画片,这全说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故事在美国早已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一百多年以来,哈克和他的小说,早已根深蒂固地进入了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去。几乎可以这么说,每个美国人的血脉里或多或少地会带有哈克的基因。

不论在20世纪还是2l世纪,人们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都情有独钟。有的美国评论家甚至还这样预言说:只要我们这个星球上依然存在着贫困、仇恨、种族主义、溺爱儿童、兽行、暴力、伪善、压迫、苦工,以及还有奴役——不言而喻,人们还得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捧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正当他创作旺盛的年代,即在1876年—1883年,①在这期间,他写过两部重要作品《海外浪迹》与《王子与贫儿》,将《密西西比河上的往事》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同时还把一些短篇作品收入了三个集子。不过,那个时期他创作的重点,乃是酝酿已久的另一部小说,当时书名是《汤姆·索亚的伙伴》,场景:密西西比河谷。时间:19世纪40至50年代以前。作者打算利用自己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往事》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里写过有关汉尼拔和密西西比河的素材,在后来定名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中得到充分展开,最后达到登峰造极的顶巅。

马克·吐温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真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博采众长。他将先前幽默作家在他们的短小趣闻轶事中包含的真知灼见兼容并蓄,纳入一个规模较大的框架里去。后来,他的这一写作设想果然卓有成效,不消说,这是跟他从题材中不断开挖、不断发现新含义分不开的。他那丰富的想象力经常使他的创作才智熠熠生辉,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反过来又给他的想象开拓了

① 详见亨利·纳什·史密斯著《马克·吐温:一位作家的成长》(哈佛大学出版社,

1962年版)一书中的有关篇章。

5

新的视野;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在其他作家的成长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这种辩证的过程,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构思中,也是特别令人瞩目的。他在先前一些作品里经常表露出自己的立场观点,不消说,极其显眼;此次写作手法上有了创新,让哈克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叙事状物,作者自然用不着直接闯入故事叙述中去,所以,原先他写作上的这一不足之处,也就不复存在。可是,故事一转到以哈克为主的时候,运用民间俗语进行文学创作,明摆着具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运用方言也可以表达严肃的主旨,而且还可以让运用方言的叙述者从区区第一人称转变为一个深悟人性的典型,凡此等等都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显然,这也是小说创作上一场严峻的挑战。由于马克·吐温出色地回应了挑战,结果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他所写的书里头最伟大的一部书,同时又是美国文学中仅有的两三部得到公认的杰作之一。不过,毋庸讳言,这一惊人的成就随之也产生了他写作上一个尚待解决的新问题:原来马克·吐温这部小说是以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启端,随后按照故事情节逐渐发展,渐渐开始具有跟喜剧前提相悖的悲剧含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从内容上说,包含着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哈克与吉姆冒险出逃、向往自由的故事,不消说,最惹人瞩目。吉姆拼死要逃离的是当时的奴隶生涯。哈克竭力逃避的乃是他醉鬼父亲的暴虐,沃森老小姐和道格拉斯寡妇善意的、所谓文明的管教,以及当时美国社会习俗上数见不鲜的繁文缛节和清规戒律。马克·吐温把他的热情和他最熟悉的生活底蕴,少年时代河上小镇和那条河上的生涯,全部倾注在小说的篇章中。狄更斯在他的《旅美见闻记》中认为密西西比河是一条“流着泥浆”的浊流,“除了每天夜里有无害的闪电向漆黑的天空闪耀以外,没有一点儿愉快的东西”。可是,对马克·吐温来说,不论在他的童年还是在他的回忆里,密西西比河不啻是整个生命。在他那生花

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