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彩色牛奶》说课稿

《彩色牛奶》说课稿

《彩色牛奶》说课稿
《彩色牛奶》说课稿

中班语言活动《彩色牛奶》说课稿

戴其云

一、说设计意图

蔬菜是幼儿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我班有部分幼儿存在挑食现象,不爱吃蔬菜的幼儿人数远远超过爱吃蔬菜的幼儿人数,希望开展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对蔬菜增添一份喜爱。在此,我想到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彩色牛奶》。这个故事主要是以小动物们为主角,分别喂奶牛吃不同颜色的蔬菜,结果神奇的是能挤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牛奶,使得自己喝了之后也变成不同的颜色。这么神奇的事情,一定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兴趣,而且中班幼儿已认识多种常见的蔬菜,对他们的外形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个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彩色牛奶》,让幼儿知道蔬菜的美味与营养价值,从而让幼儿爱上吃蔬菜。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从能力和情感两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借助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2.能根据故事的情节线索进行大胆仿编,并学习句式“我喂奶牛吃XX,挤出XX颜色的牛奶”。3.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变色后的愉悦心情。

三、说活动准备

故事PPT、各种蔬菜实物若干。

四、说活动重、难点

1.理解故事,了解各种蔬菜的不同颜色特征。

2.运用句式“我喂奶牛吃XX,挤出XX颜色的牛奶”,仿编故事情节。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

出示奶牛图片、奶牛有什么特点?

它可不是一头普通的奶牛,它是一头神奇的奶牛。

目标: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为下面的活动打下伏笔。

(二)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的神奇现象

欣赏故事,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小动物们喝了有颜色的牛奶,发生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最后,小动物们变回原来的颜色了吗?怎么变的?

目标:通过提问、讨论,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里的动物们,知道为什么这是一头神奇的奶牛。

(三)结合挂图,分段讲述

小白兔给奶牛吃了什么颜色的蔬菜?奶牛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小白兔变成了一只什么颜色的兔子?

幼儿讲出以后,教师将幼儿说的用图片展示出来。然后继续分别提问小黑猫、小花鹿、灰狐狸,让幼儿学说句式。

目标: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讨论、观察、再提问,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此环节为幼儿提供了说话和表现的机会,将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活动目标,能轻松学会句

式“我喂奶牛吃XX,挤出XX的牛奶”。

(四)我喂奶牛吃蔬菜

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一张奶牛图片及一些蔬菜。

幼儿自由扮演一种小动物,选择一种蔬菜喂奶牛,讲讲给奶牛吃的是什么颜色的蔬菜,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自己喝了变成了什么颜色。

目标:在完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仿编活动,让幼儿与同伴之间大胆地做,大胆地说,没有限制,没有拘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解决活动难点。(五)活动延伸

这神奇的奶牛除了喜欢吃各种颜色的蔬菜,还喜欢吃各种颜色的水果呢,现在我们就带它一起去寻找好吃的水果吧!

目标:拓展幼儿的思维,为活动做延伸。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 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 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篇二:《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原因是:声现象内容 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 生都会。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说课 稿 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习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近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习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中新初中校李德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新初中的李德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上)《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我准备从以下八方面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第二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为噪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但在近五年的绵阳中考中,有两年都以本节知识作为对声现象的考察,由此可见,声音的特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内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两种基本探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心智水平 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同学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三)应对策略 因为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严重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习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习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用材料概述 一、概述 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材料加工制成的,可以说材料是汽车的基础。 用于生产汽车的材料种类很多: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据统计, 近几年生产的一辆普通轿车,其主要材料的重量构成比大致为:钢铁65%~70%、有色金属10%~15%、非金属材料20%左右。 各种新型材料,如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技术合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汽车 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黑色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四、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指金属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和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传导电流的能力 热膨胀性:受热时体积增大的能力 熔点: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磁性:金属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抗腐蚀性:金属在常温下抵御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破坏的能力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机械性能指标: 强度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常用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 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常用塑性值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硬度 金属材料在抵抗比它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冲击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并导致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在无数次(钢铁约为106~107)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产生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值通过疲劳试验测定 当金属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7次时,零件仍不断裂,此时的最大应力可作为疲劳强度。某些高强度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8次时的最大应力作为它们的疲劳强度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铸造性能是指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冷却凝固过程中收缩偏析的大小(金属凝固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对气体的排除和吸收等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在冷、热状态下,进行压力加工时,产生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塑性越大,变形抗力越小,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焊接性能:焊接性能是指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加热到熔融状态下,能够牢固地焊合在一起的性能 焊接性好,易于用一般方法和工艺施焊,焊时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处强度能与原材料相近 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说课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平定县立璧学校

实验目录: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实验二、测量平均速度 (5) 实验三、声音的特性 (7) 实验四、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9) 实验五、水的沸腾 (12) 实验六、光反射时的规律 (13) 实验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5) 实验八、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实验九、测量物质的密度 (19)

实验汇总:

实验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提出问题】 1、怎样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如何测硬币的直径?周长? 3、如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设计实验】 1、积累法:测课本的厚度(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或N匝金属丝的直径为D,再计算每一张纸的厚度或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替代法:测硬币的直径,如图21-1所示。 3、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如图21-2所示。(微小长度不便直接测量,先测出N匝金属丝的长度为L,再计算单根金属丝的直径为D=L/N。) 所需器材:刻度尺、作业本、物理课本、细铜丝、硬币、三角板、纸条、针【进行实验】

1、测量课本的长、宽、厚度 2、测硬币的直径(画示意图如21-1所示) 测得:1角硬币直径为;5分硬币直径为。 3、测细铜丝的直径 【评估与交流】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 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 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 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 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 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 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 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 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 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

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 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 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 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 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 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 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 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

机械基础说课稿

“轴系零部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分析”,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也有着指导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学生掌握好了这节内容,将对利于他们的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准备了相关教具、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等,把枯燥的授课内容以形式活泼、互动性好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节课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钟丽萍老师主编的《机械基础》一书。第九章讲的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零部件——轴系零部件,该章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零部件的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各类机械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轴的结构分析””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轴上零件的固定、轴的结构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所用教材的内容优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但系统及重点内容深度相对较浅。不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本节教材中,虽然把各种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都分别进行了介绍,但对轴的实际应用结构介绍的过少。因此,在授课中增加了介绍减速器的结构和轴的装配结构练习。 ◆教学对象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课授课对象是机械专业高级工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基础、齿轮传动、联接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结构;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要求; 掌握:轴的结构安排和轴上零件的轴向与周向固定。 1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一 教学课题: 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 )=16 8+( )=13 9+( )=15 8+(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8 = 10-8 = 2 8 + 4 = 12 2 + 2 = 4 12–8 =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优秀教案二 教学课题:

最新机械专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年×月我从××××大学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毕业后至今,我在××××××任教,任教学科为《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接下来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机械检修的一般工艺过程》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矿山机械维修与安装》专业课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该节系统讲解了机械设备从接受检修开始到检修任务完成的具体步骤及一系列详细的作业。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零件的修理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接下来学生还要学习轴类零件、轴承等的修理与装配知识。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结合本课题,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机械设备检修工艺所包含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中所需做的详细作业;难点:如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和集体讨论法,充分体现了多种方法相结合。 首先,采用多媒体演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检修过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运用讲授法对机械检修工艺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精讲,抓住关键点用点拨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采用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及反思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和声音的特性,这对过渡到本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同时也为后面的声的利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联系生活,通俗易懂;特点之二是涉及面广,实例丰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举例说明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二、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了与交流,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3.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总结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1.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一段燃放鞭炮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问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最新教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最新教学说课稿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说课稿3篇,希望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说课稿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

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习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合作学习的意识,近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习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

机械基础带传动说课稿

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初赛 说课稿 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 参赛章节:项目八课题一 参赛课题:《带传动》 授课班级:2015春汽车美容班 参赛教师:郝维 送选单位:机电专业部 教研组:机械教研组 我说课的内容是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机械基础》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带传动”。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的设计。 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建立了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遵循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在讲带传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会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带传动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带传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了职业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内容是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项目八课题一的内容。全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能力应用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紧密联系生产、教学实际适应汽车运输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而在前面一堂课中,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让学生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带传动的内容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填补了学生在远距离传动机构知识方面的空白,也为后面学习链传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讲好一堂课,除了要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而结合我们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可能相对比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能强,好奇心也强,喜欢尝试和探索。其次,学生最关注的应该是以后的就业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能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最右,在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对机械传动机构有了个基础性的认识,具备了学习带传动的能力。基于上述所说的学生的特点,我会在本堂课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多给出几组实例,多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关于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说课稿

关于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 “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 9 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 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 20 以 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 9 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 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 9 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 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 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 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 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

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 (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 —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 、Y 、Z 轴的移动和绕 X 、 Y 、Z 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 、Y 、Z 轴的移 动及绕A 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 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 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只表示机构的结构及运动情况,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

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课题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久长中学周志红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先说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中,分别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延续和拓展,是真正从物理走向生活最重要的一节。因此,对本章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第三节。 下面我说一下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三维目标分别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和次声;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教材P49信息窗,交流、讨论得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和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形成与人交流,听取别人观点的学习习惯;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交流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超声与次声的学习以及对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与次声;超声波的特点与应用及次声的危害;现在的课堂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我又确定了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复习引入课题《超声与次声》,再让学生课本P49信息窗《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再由此引入超声与次声的定义。接着直接向学生提出,超声与次声虽然听不见,但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引出超声的特点与应用,在这一环节上,利用一段《超声波的利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阅读课本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经验,相互交流讨论得出超声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阅读与观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接着给学生们展示超声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的实例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超声虽然听不见,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成就感,介绍完超声的应用后,接着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反的次声的危害,次声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不多,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实例较少。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采取直接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次声为什么会对人体、机械设备,建筑物等产生危害,有哪些危害,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次声,让学生能了解到次声的危害,如何防止次声的危害即可。在新课内容结束的最后,采取介绍《我爱发明》节目中,工人利用超声波发明驱狗器的故事,既起到点题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精选

《有几瓶牛奶》 说课稿2篇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篇How many bottles of milk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2、篇章2:《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篇章1:《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 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 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 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 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

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 课堂设计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 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 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 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 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 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 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和谐的小 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