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课程中常见染色剂染色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朱秋霖,马天兵

兰州二中,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中生物试验中常见染色剂的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方法:通过

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与参考文献得出结论。结果:验证与总结出生物试验中常见染色剂的染

色原理及所遇到的染色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实验染色剂显色原理注意事项

The common dye staining principle and precautions in the high

school biology curriculum

Zhu Qiulin,Ma Tianbing

Lanzhou NO.2 middle secondary school class8 grade2,lanzhou 730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se of high school biology test stains and FAQs Note

method: through some simple experiments verify references concluded.Results:Validation and

summed up a common biological test stain dyeing principle and coloring problem encountered by

reason.

Keywords: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stain color rendering principle Precautions

1.常见染色剂

常见的高中生物染色显色反应,其实质是化学反应或者物理反应,按照其反

应本质,可分为下列几类[5]:

1.1 氧化还原反应类染色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某些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利用其与生物组织中某些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或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宏观上产生颜色变化,通过颜色变

化,鉴别某些生物组织中的目标物质。

1.1.1 斐林试剂

由于生物组织中的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含有具有还原性的醛基,因此称

其为还原性糖[1]。利用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利

用这一性质,可鉴定生物组织液中的还原性糖的存在与否,亦可以用来分析糖尿病人尿液成分。配方为2.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甲液);约0.31mol/L的硫酸铜溶液(乙液)。其化学反应原理如下所示:

2CH

3(CH

2

OH)

4

CHO + 2Cu(OH)

2

→ 2CH

3

(CH

2

OH)

4

COOH + Cu

2

O↓ + 2H

2

O

当甲乙两液混合后,立即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Cu(OH)

2)。Cu(OH)

2

随后加入的还原性糖类在加热的条件下,会被还原性糖中的醛基还原成为砖红色的氧化亚铜(Cu

2

O)沉淀,从而鉴定还原糖。

1.1.2 班氏试剂

班氏试剂亦是用以鉴定鉴别糖类物质的染色显色剂,但常用于尿糖的定性检测[3]。常见配方如下:17.4克无水硫酸铜(CuSO4)溶解于100毫升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毫升。称取柠檬酸钠173克与无水碳酸钠(Na2CO3)100克,加入蒸馏水600毫升,加热溶解。冷却后,稀释到850毫升。把硫酸铜溶液倾入柠檬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搅匀后即为班氏尿糖定性试剂。

1.1.3 重铬酸钾

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可用重铬酸钾(俗称红矾钾,分子式K

2Cr

2

O

7

)溶

液进行鉴定鉴别。其染色显色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3CH3CH2OH + 2K2Cr2O7 + 8H2SO4 → 3CH3COOH + 2Cr2(SO4)3 + 2K2SO4 + 11H2O

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的条件下,与醇类反应,被还原成为灰绿色的硫酸铬。

从而用以鉴别醇类物质。

1.2 络合物(配合物)类染色显色剂

络合物(又称配合物),是由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

目的离子或分子(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

或离子(统称为中心原子),按照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这类

物质吸收光后,自身产生变化,光照消失后恢复原样,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1.2.1 碘,碘的乙醇溶液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分析光合作用产物时,就利用了碘可以用于检

测淀粉的性质(反应)。

直链淀粉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

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两者形成一种蓝黑色络合物。实验证明,单独的碘分子不能使淀粉

-)。这并非是淀粉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变蓝,实际上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离子(I

3

应,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淀粉跟碘显色结果,与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1.2.2 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为碱性含铜试液,呈蓝色。由1%氢氧化钾、1%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当底物中含有肽键时,试剂中的铜与多肽物质配位反应,配合物呈紫色。双缩脲试剂中主要作用物为硫酸铜,而氢氧化钾仅仅是为了提供碱性环境,因此它可被其他碱如氢氧化钠所代替。向试剂中加入碘化钾,可延长试剂的使用寿命。

双缩脲鉴定多肽物质(包括蛋白质)的反应原理:双缩脲(H2NOC-NH-CONH2)是有2个分子尿素在加热后放出一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1]。在强碱性环境中,双缩脲与硫酸铜(CuSO4)作用,形成紫红色络合物,该反应即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是肽和蛋白质所特有的,而为氨基酸所没有的一种颜色反应。一般分子中含有两个肽键的化合物与碱性铜溶液作用,就会形成紫色或蓝紫色络合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CO-NH-有此反应外,(-CONH2-)、(-CH2-)、(-NH2-)、(-CS-CS-NH2)等基团亦有此反应。

1.3 有机染色剂染色[6]

利用有机染色剂染色的必备条件是具有颜色并且与被染物质之间有强的亲和力。

1.3.1 苏丹染色剂

目前常见的染色剂为苏丹Ⅲ与苏丹Ⅳ染色剂。苏丹Ⅲ与苏丹Ⅳ是人工合成的苏丹系列染色剂,常作为工业染色剂。苏丹染色剂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在脂肪类物质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其他溶质(酒精、丙酮)中的溶解度时,染色剂颗粒便在脂肪颗粒中大量积累,并呈现橘黄色或红色。

1.3.2 甲基绿、吡咯红、二苯胺

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时,需要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甲基绿是具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溶于水,呈现蓝绿色。在盐酸中显示红黄色,在碱性

溶液中显示为无色。在进行DNA的鉴别鉴定中,使用其对DNA进行染色显色。吡咯红是含有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与RNA结合呈现红色。

DN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生成嘌呤碱基,脱氧核糖与脱氧嘧啶核苷酸,其中,脱氧核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发生脱水反应,并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糖,与二苯胺(分子式C12H11N)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1.3.3 龙胆紫、醋酸洋红、刚果红

龙胆紫与醋酸洋红用于细胞染色体的染色显色反应,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经常用来使染色质或染色体着色。龙胆紫的稀溶液俗称紫药水,虽然在使用龙胆紫溶液染色时,溶液略显酸性,但因为其具有碱性基团,故其为一种碱性阳离子染色剂。醋酸洋红(胭脂红、卡红)中的醋酸,是该染色剂的溶质。醋酸增加了染色时细胞的通透性,利于洋红进入细胞核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刚果红(棉红、直接大红、直接朱红)可以使纤维素直接着色的一种偶氮化合物染色剂。

1.4 酸碱指示剂类

酸碱指示剂是一类结构复杂,但使用简单的弱有机酸或碱。它们在溶液中能够部分电离,并且由于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粒子的颜色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同的pH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溴麝香草酚蓝的水溶液和酚红。

高中生物课程实验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的水溶液来鉴定是否有二氧化碳的生成。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弱酸性,所以由蓝变黄,其中间过渡色为绿色。

酚红为有机弱酸,变色范围为6.8至8.0由黄变红。可用来检测尿素分解细菌的产物——氨(在溶液中为铵)

2. 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2.1为什么经常碘遇淀粉不变蓝?

课本中经常提及淀粉遇碘变蓝,可是在中学生物或化学实验中,经常见到淀粉遇碘不呈现蓝色,而是呈现紫色或其他颜色。中学生甚至教师经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淀粉的结构及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所导致的。

淀粉为白色粉末,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如果加入碘液,碘液中的碘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构的空隙处,并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分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络合物。在此络合物中,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淀粉与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络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000~160,000时,络合物的颜色是蓝色。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支链淀粉部分水解可产生称为糊精的混合物。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

除结构外,还有以下因素也会影响:

①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 淀粉溶液与碘显色的灵敏度降低, 且当温度高于45℃时此显色反应现象几乎看不到。这是因为直链淀粉与碘显色的实质是直链淀粉的螺旋状圆柱刚好能容纳碘分子的钻入, 并受范德华引力吸引而形成络合物, 加热时络合物离解,碘分子从络合物中脱下,所以蓝色褪去;而冷却后, 脱下来的碘分子又逐渐与淀粉结合而再显蓝色。

② pH值:在不同的pH 值溶液中显色情况是不同的。淀粉与碘的蓝色蓝色反应在pH= 3-5 的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最灵敏, 在pH小于8的弱碱性溶液中次之;在强酸性溶液中, 反应呈现蓝紫色;在pH大于9的碱性溶液中不显色。发生上述不同显色反应的原因是:淀粉在强酸中会水解, 产生糊精等, 糊精和碘分子作用呈现红色, 在与深色的碘单质混合后,则呈现蓝紫色; 在强碱性溶液中, 碱将歧化成次碘酸盐和碘化物, 基本无单质碘的存在, 因而不显色; 在弱酸性溶液中, 碘基本不参与歧化反应, 所以单质碘数量多, 有利于与淀粉结合, 故显色反应比较明显。

③淀粉的新鲜程度:淀粉溶液越新鲜, 显色反应越明显。配好的淀粉溶液放置的时间不同, 与碘分子作用时显示的颜色也有所不同。淀粉溶液存放时间越长, 呈现的紫色越明显。这是因为淀粉水溶液会缓慢地水解,为糊精等物质, 糊精与碘作用显红色, 因而久置的淀粉溶液会降低反应的灵敏度, 而且反应呈蓝

紫色, 甚至紫红色。

2.2加碘液还是加斐林试剂?

2.2.1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性糖, 它们在酶的作用下, 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 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淀粉酶具有专一性,只作用于淀粉水解,却不能催化蔗糖水解。那么可不可以使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一特性来鉴定淀粉水解了而蔗糖没有水解?

此类实验中底物用淀粉和蔗糖做对照,不仅要证明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还要证明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2]。用碘液只能检验淀粉的存在, 从而证明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水解, 但是却不能证明蔗糖是否被水解。用斐林试剂能够检验淀粉和蔗糖到底哪一个被水解, 亦或是都被水解, 进而证明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所以此类实验只能用斐林试剂检测[4]。

2.2.2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

由于实验探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情况,实验前后应保持温度不变,要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有无,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是否生成了还原性糖( 麦芽糖和葡萄糖) ,因为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要加热,从而改变了反应进程中温度的一致性。

2.2.3 PH值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证明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的变化, 通过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否进行来证明。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若在淀粉存在的条件下,则水解反应没有进行, 则说明此条件下酶失去活性; 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是否生成了还原性糖,有还原性糖生成, 则进行了水解反应, 以此证明淀粉酶在此条件下具有活性。

2.3为什么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而班氏试剂可以长期保存?

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产生Cu(OH)

2,Cu(OH)

2

很容易沉淀析出,

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是斐林溶液的改良试剂,它虽然与醛或醛(酮)糖反应也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但是其配方中的柠檬酸钠-碳酸钠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2.4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为什么先加A液后加B液?为什么只能加入B 液3至4滴?

双缩脲试剂A: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1 g/mL的水溶液;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的质量分数为0.01 g/mL的水溶液。

先加入试剂A,制造碱性环境,只有在碱性环境下蛋白质中的肽键才容易于Cu2+发生颜色反应。同时,若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硫酸铜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Cu(OH)

沉淀,遮蔽实验中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效果。

2

2.5为什么碱性染料要使用酸性物质配制?

龙胆紫和醋酸洋红都是碱性染料。而实验用的龙胆紫和醋酸洋红溶液,却都是用醋酸溶液配制的。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染色物能方便地进入细胞内,又不会发生细胞膨胀。因为水和酒精这两种溶剂进入细胞的速度是很快的,容易引起细胞膨胀破裂。第二是因为洋红这类碱性染色剂溶于碱性溶液时,能使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染色,只是细胞核较浓些,溶于酸性溶液(如醋酸)时,对染色质有高度的亲合力,对细胞质着色很浅。在煮沸的45%醋酸中加洋红使之饱和,再加入微量的铁离子,配制成的醋酸洋红溶液就能将核或染色体染成红色。如果用1%龙胆紫溶液对根尖进行染色,细胞核内都被染成深紫色,显微镜下难以清晰地观察到有丝分裂各期细胞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在1%龙胆紫溶液中滴加少量10%醋酸至溶液呈鲜亮的紫色为最佳。加入10%醋酸目的是加强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选择性着色,以避免核内都被染成一片深紫色。用这种方法配制的染色剂可长久保存,溶液不易产生沉淀。

参考文献:

[1] 赵玉柱.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J]. 生物学通报. 2011(07)Chao Yu - chu. The Fehling reagent biuret reagents [J]. Biological Bulletin 2011 (07)

[2] 王升友.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释疑[J]. 中学生物学 , 2003,(03)Friends of Wang Sheng. The Fehling reagent Biuret reagent use doubts [J]. Secondary school biology, 2003, (03)

[3] 王玉龙. 斐林试剂和班氏糖鉴定试剂[J]. 中学生物教学 , 2005,(12) Settle. Fehling reagent and Ban's sugar identification reagents [J]. Biology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2005, (12)

[4] 刘向华. 用“碘液”还是“斐林试剂”[J]. 生物学教学 , 2010,(08) Liu Xianghua. "Iodine solution" or "Fehling reagent [J]. Biology teaching, 2010, (08)

[5] 刘勋. 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反应剂和染色剂[J]. 实验教学与仪器 , 2006,(04) Liu Xun. The reaction agent commonly used in 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and colorants [J].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strument, 2006, (04)

[6] 蒋鹏. 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染色剂简介[J]. 生物学教学 , 1995,(02) Jiang Peng commonly used in high school biology experiment stain Profile [J]. Biology teaching, 1995, (02)

常用染色剂及配制

常用染色剂及配制 供组织学诊断用的优秀常规染色剂,不仅须使细胞核和细胞浆有选择性着染,也要使结缔组织着色。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切片适当分色,可使这些结构得以区分,胞核表现为蓝色,胞浆和结缔组织纤维呈各种色调的粉红,因此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常规染色剂。 一、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基本原理 苏木素是最早用于生物学上的天然染色剂之一,百余年来,一直是生物学实验室最常用的组织学中细胞核的染料,它是从苏木树的树心中提炼出来的,为浅褐色结晶或淡黄褐色的粉末状物。易溶于乙醇、甘油,也可溶于热水。苏木素本身没有染色能力,它经过氧化后,能产生具有染色能力的苏木红,苏木红又称为氧化苏木素或苏木因。 苏木素变成苏木红的过程叫作“成熟”。成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把配制好的苏木素液在开口瓶中放置两个月以上,让其在日光和空气中的氧的作用下使之氧化。故一般地盛苏木素的瓶子放在向阳处,时间愈长,染色的效果愈好。常配制一大瓶,备长期使用。另一种方法是在苏木素液中加入氧化剂,如磺酸钠,过锰酸钾,氧化汞,双氧水等。用这种方法成熟与用第一种方法者不同的是,它放置时间愈长,染色的效果愈低。这是因为苏木红被继续氧化可生成无色的化合物,故一次不宜配制过多,还应放置40C冰箱内避光保存以延长使用时间。它的优点是配制后即可使用。 成熟的苏木素对组织并无亲和力,须加入含金属离子的媒染剂,才能达到染色的目的。一般用于明矾苏木素的媒染剂为钾明矾或氨明矾。主要是利用明矾中的铝离子和苏木红结合形成的铝沉淀色素为紫蓝色,对染色质有很大的亲和力,水和酒精都不能使其褪色。用于铁苏木素的媒染剂是三价铁离子,苏木红的铁沉淀色素为黑蓝色,不溶于水,因此,故不能配制大量含媒染剂的混合液,一般用时现配,或在染色过程中,先用铁明矾媒染,然后再染苏木素,如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即是。 常规苏木素染色的对比染色是用伊红,也有采用焰红,因为焰红比伊红色泽更鲜明,此外还有采用橘黄G,比布里希猩红,波尔多红等作为对比染色。 苏木素-伊红染色,在组织病理学中,是一种日常使用最为广泛的常规染色方法。一张优质的染色切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以此作为病理诊断的确切依据。再根据此染色切片所见,分别进行不同的特殊染色。 二、染液的配制 在实验室内常用的苏木素染液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仅是染色时间以及比较每种染色方法彼此的优缺点,不过各有优劣。 (一)苏木素染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1.Harris氏苏木素液 甲液:苏木素1g 无水酒精10ml 乙液:硫酸铝钾20g 蒸馏水200ml 丙液:一氧化汞0.5g 经典的配制方法是,先将甲液加热溶解后,密封待用,再将乙液加热溶解至沸,去火,待溶液仍处于小沸腾状态时再将甲液徐徐倾入其中,全部混合后,再使溶液在短时间内加热至沸腾,去火,最后,将氧化汞缓慢倾入溶液中(氧化汞一定要慢慢少量分次加入,切忌急躁。因氧化汞倒入后,溶液会迅速膨胀易沸出容器外而发生危险。)此时液体变为深紫色,待氧化汞全部放入后,再将溶液加温至沸腾片刻,立即将溶液放入流动的冷水中,并缓缓地连续摇晃至溶液完全冷却为止。隔夜后过滤,加入冰醋酸(按5%比例)混匀,再过滤后保存于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染色常用助剂

染色常用助剂 一:酸类 1:硫酸分子式 H2SO4无色或棕色的油状液体,强氧化剂,腐蚀性机吸水性极强,遇水大量放热,稀释时必须将酸加到水中去,而不可以相反地进行,用作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铬合染料的助染剂,羊毛炭化用剂等。 2:醋酸(乙酸)分子式 CH3COOH,简写HAC,无色透明有刺激臭液体,冰点14度,有腐蚀性,能灼伤皮肤,用作弱酸浴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中性络合染料的助染剂 3:蚁酸(甲酸)分子式 HCOOH,无色透明有刺激臭液体,有还原作用,腐蚀性很强,在寒冷天气容易结冰,蚁酸蒸汽可燃烧,有毒性,用作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的助染剂等。 4:草酸(乙二酸)分子式 H2C2O4.2H2O,白色结晶,在干燥空气中能分化成白色粉末,酸性强,有毒性,易分解被氧化,稍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乙醇和醚,用作洗除铁锈斑渍。 二:碱类

1:氢氧化钠(烧碱)分子式 NaOH,氢氧化钠含量固体95—99.5%,液体30--45%,固体氢氧化钠为白色,容易潮解,溶于水放出高热,腐蚀性极强,能使动物纤维破环,对皮肤能起剧烈的灼伤,容易自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成碳酸钠,容器应当蜜蜂,用作还原染料溶剂以及体论染色后取出净色用的净洗剂。 2:碳酸钠(纯碱)分子式Na2CO3,无水碳酸钠为黛色粉末或细粒状,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结块并生成碳酸氢钠,溶于水,含水碳酸钠有一份水,七份水,十份水三种。用作羊毛助洗剂,直接染料、硫化染料染棉以及粘纤的助染剂,活性染料固色剂,羊毛炭化中和剂。 3:氢氧化铵(氨水)分子式NH4OH,无色透明或微黄色液体,有刺激臭味,能使人流泪,应盛于密封的容器内,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体积膨胀容易爆破容器,千万要注意不要使装氨水的容器受热或者阳光直晒。用作助洗剂,酸性络合染料染色后中和剂。 4:三乙醇胺分子式N(OH2CH2OH)3,无色粘稠液体,微具氨的臭味,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黄,有吸湿性,可溶于水,对铜铝有腐蚀性,用于脲醛,氰醛树脂初缩体的中和剂 三:氧化剂 1:过氧化氢(双氧水)分子式H2O2,工业用含30--40%的水溶液,无色或者淡黄色刺激性液体,容易分解出氧气,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收集了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的性能,及其它们的染色机理.为染料化学的初学者提供了几种常见染料品种的染色机理. 关键字:酸性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染色机理 染料是一类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使纺织品染成各种颜色.染料必须是能溶解或分散于水中,或者能用化学方法使之溶解,对纤维具有染着力,并具有使用要求的坚牢度.各种类别的染料,使丝织物染色或印花的原理各不相同,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染料品种及其染色机理. 1、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都能溶解于水,因为这类染料最初需要在酸性染浴中进行染色,所以叫酸性染料。酸性染料能染毛、丝、锦纶等纤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色牢度较好。在使用过程中,按染色性能和用酸的强弱,分为强酸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用于蚕丝织物染色的主要是弱酸性染料。 1.1、强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强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液的PH值必定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①,此时染料和纤维是借助离子键而结合的。因为当染液的PH值小于蛋白质纤维的等电点时,蛋白质纤维带弱的正电荷,为了维持电中性,必须相当数量的阴离子。随氢离子进入纤维内部若加入醋酸调节染液的PH值,那么首先进入纤维内部的应该是较染料阴离子小得多 ①等电点:对于二性离子而言,如果改变二性离子溶液的PH值,二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及总电荷等于零(及不带电荷)。那么此状态称为等电状态,此时的PH值即为二性离子的等电点。

的醋酸根离子,但由于醋酸根离子对纤维没有亲和力,所以最后吸附在蛋白质纤维上的还是染料阴离子,整个过程反应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HAc→H++Ac- +H N—R—COO-②+H+→+H3N—R—COOH 3 +H N—R—COOH+ Ac-→Ac-?+H3N—R—COOH 3 Ac-?+H3N—R—COOH+DSO3-③→DSO3-?+H3N—R—COOH+Ac- 1.2、弱酸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弱酸性染料和强酸性燃料的染色条件不同。弱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较强酸性染料复杂,染料分子量大,所以就提高了染料分子和纤维之间的范德华引力,也相应的增加了染料与纤维之间的氢键数目,所以不必借助大量的离子键来完成燃料的上染。染液的PH值大都控制在4.5—7之间(蚕丝纤维的等电点以上),虽然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也有一部分染料是通过离子键与纤维结合的,但是由于染液的PH值在丝素的等电点附近,或超过丝素等电点,故染浴中没有足够的氢离子足以使纤维带正电荷,这时纤维呈中性或者是使纤维带负电荷,在它们与染液的结合过程中,范德华力和氢键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性染料 中性染料又称为2 :1金属络合染料,外观都是粉末,均可溶于水,染料分子量大,上色后金属与纤维素分子结合,各项坚牢度都较好,日晒与气候牢度更为良好。 ②+H3N—R—COO-表示蛋白质纤维分子。 ③DSO3-表示染料色素阴离子。

高中生物常用的染色剂染色机理

普知--关于遗传物质被碱性染料染色~ 碱性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1.2龙胆紫C笛HIN具有金属光泽的暗绿色粉末。能溶于水、三氯甲烷和醇;难溶于醚。加热至275℃分解。其1%一2%溶液俗称紫药水,是人们所熟悉的外用药。 2染色剂的配制 2.1配方1醋酸一洋红染液取100mL45%冰醋酸,煮沸后徐徐加入洋红1g,搅拌均匀后加入1颗锈铁钉,煮沸10min,冷却后过滤,贮存在棕色瓶内。 2.2配方2龙胆紫染液,取龙胆紫1~2g,溶解在100mL2%乙酸溶液中,直到溶液成深紫色为止(实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溶液可适当稀释)。保存在棕色瓶内。 3染料的作用机理 3.1碱性染料染色试剂的酸碱性与溶液的酸碱性不是一回事。染色试剂的酸碱性,其划分依据在于染料分子电离后的有色成分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如果着色的基团是阳离子的为碱性染料,着色的基团是阴离子的为酸性染料 3_2染色机理龙胆紫能不能染DNA?还是只是把染色质上的蛋白质染色?或是DNA和蛋白质都被染色?上文提到,碱性染料的着色基团是阳离子,着色基团可以与细胞中的带负电荷部分牢固地结合。DNA是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其余的部分就带上了负电荷。因此,带负电荷部分就能和碱性染料电离出的着色阳离子通过电荷问的引力作用牢固结合,而被染上颜色。有的染色作用随溶液中的pH值而变动。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它含有氨基和羧基,在酸性溶液中,当溶液的pH值小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蛋白质带正电荷,易被酸性染料染色;在碱性溶液中,当溶液的DH值大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碱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使DNA和蛋白质都被染色。只不过这2种物质被染色的机理是不同的。 4碱性染料用酸配制的原因龙胆紫和洋红都溶于水和酒精。而做实验用的龙胆紫和洋红溶液。却都是用醋酸溶液配制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2个:1)是为了染色物能方便地进入细胞内,又不会发生细胞膨胀。因为水和酒精这2种溶剂进入细胞的速度是很快的,容易引起细胞膨胀破裂。2)因为像洋红这种碱性染色剂溶于碱性溶液时,能使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染色,只是细胞核较浓些,溶于酸性溶液(如醋酸)时,对染色质有高度的亲合力,对细胞质着色很浅。在煮沸的45%醋酸中加洋红使之饱和,再加入微量的铁离子,配制成的醋酸洋红溶液就能将核或染色体染成红色。如果用1%龙胆紫溶液对根尖进行染色,细胞核内都被

染料的种类

染料的种类 1、酸性染料,多适用于蛋白质纤维与尼龙纤维及真丝等。其特征是色泽鲜艳,但水洗牢度较差,干洗牢度优异,在天然死染色中使用比较广泛。 2、阳离子染料(碱性燃料),适用于腈纶、涤纶、锦纶与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其特点是色泽鲜艳,很适合人造纤维,但用于天然纤维素与蛋白质织品的水洗与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水洗牢度比较差,耐光牢度不一,但经过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4、分散染料,适合于粘胶、腈纶、锦纶、涤纶等,水洗牢度不一,涤纶较好,粘胶较差。 5、偶氮燃料(纳夫妥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织品,色泽鲜艳,较适合于艳丽的色泽。 6、活性染料,大多用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较少用于蛋白质。特点是色泽鲜艳、耐光,水洗、耐摩擦牢度较好。 7、硫化染料,适合于纤维素纤维织品,色泽灰暗,主要有藏青、黑色和棕色,耐光、耐水洗牢度极好,耐氯漂牢度差,长期存放织物会破坏纤维。 8、还原染料,适合纤维素纤维织品,耐光、水洗牢度很好,并且耐氯漂和其它氧化漂白。 9、涂料,适合于所有纤维,它不是一种染料,而是通过树脂机械的

附着纤维,深色织物会变硬,但套色很准确,大部分耐光牢度好,水洗牢度良好,尤其是中、浅色。 染色的类型 纺织品的染色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可以在纤维、纱线、织物及成衣等不同阶段景进行染色。 1、散纤维染色在纺纱之前的纤维或散纤维的染色,装入大的染缸,在适当的温度进行染色。色纺纱大多采用散纤维染色的方法(也有不同纤维单染的效果),常用于粗纺毛织物。 2、毛条染色这也属于纤维成纱前的纤维染色,与散纤维染色的目的一样,是为了获得柔和的混色效果。毛条染色一般用于精梳毛纱与毛织物。 3、纱线染色织造前对纱线进行染色,一般用于色织物、毛衫等或直接使用纱线(缝纫线等)。纱线染色是染织的基础。常规纱线染色的方法有三种: ①绞纱染色——将松散的绞纱浸在特制的染缸中,这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染色方法; ②筒子染色——筒子染色的纱线卷绕在一个有孔的筒子上,然后将许多的筒子装入染色缸,染液循环流动,蓬松效果与柔软程度不如绞纱染色。 ③经轴染色——是一种大规模卷装染色,梭织制造前要先制成经轴(整经),将整个经轴的纱线进行染色,如联合浆染机与经轴纱线束装染色。由于是经轴,所以多适用梭织染色使用。但随着经轴落筒

常用染料的激发与发射

常用染料的激发与发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常用荧光染料的激发和发射波长

荧光染料的使用 吖啶橙:吖啶橙是最经典的灵敏的荧光染料,它可对细胞中的DNA和RNA同时染色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荧光,DNA呈绿色荧光,RNA呈橙红色荧光。EB:染色DNA和RNA 荧光素双醋酸酯(FDA):FAD本身无荧光,无极性,可透过完整的原生质膜。一旦进入原生质体后,由于受到酯酶分解而产生具有荧光的极性物质荧光素。它不能自由出入原生质膜,因此有活力的细胞能产生荧光,无活力的原生质体不能分解FAD无荧光产生。 5mgFDA溶于1ml丙酮中,避光4℃下贮存,使用时取贮存液加入L甘露醇中.使用时,使最终浓度为%。荧光染料Ho33342和若丹明123:活细胞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和线粒体。一般的生物染料不能穿透细胞膜,只有当细胞被固定后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染料才

能进入细胞内。但有些活体染料能进入活细胞,并对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荧光染料Ho33342和若丹明123都是活体染料。Ho33342能与细胞中DNA进行特异的结合,若丹明123能与线粒体进行特异的结合。采用两种荧光染料的混合染液可对一个活细胞的核和线粒体同时染色。 荧光组化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每种荧光染料,均有自己的最适PH值,此时荧光最强。当pH改变时,不仅荧光强度减弱,而且波长将有所改变,因此荧光检测时要在一定的PH值的缓冲液中进行。2.一放荧光染色在20℃以下时荧光比较稳定,温度升高常出现温度猝灭。3.在荧光观察中,常因激发光的增强而使样品荧光很快衰竭,造成观察和照相困难。为此最好用能量小的长波长光进行观察,需照相时再适当增强激发光。4.一般荧光染液的浓度在万分之一以下,甚至亿万分之一,也能使标本着色。在一定的限度内,荧光强度可随荧光素的浓度增加而增强,但超过限度,荧光强度反而下降, 这是由于荧光分子间的缔合而使自身荧光猝灭所致。

高中生物 染色剂(精选.)

高中生物课本中(必修+选修)中的所有染色剂? 1、斐林试剂 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2)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取5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临用时将甲、乙液等量混合 作用:鉴定还原性糖:C6H12O6、果糖、麦芽糖、乳糖等。 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如用于鉴定组织液中有否还原性糖、糖尿病人尿成分分析、酶专一性探索等。 2、班氏尿糖定性试剂 配制:称取17.4克无水硫酸铜(CuSO4)溶解于100毫升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毫升。称取柠檬酸钠173克及无水碳酸钠(Na2CO3)100克,加蒸馏水600毫升,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稀释到850毫升。把硫酸铜溶液倾入柠檬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搅匀后即为班氏尿糖定性试剂。用细口瓶贮存备用(为了防止氢氧化铜沉淀的生成,故加入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亲水性掩蔽性络合物形成剂,它能与铜离子形成可溶性络盐)。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3、双缩脲试剂 配制:A液:质量浓度为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取1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使用时,先加A液,后加B液 作用:鉴定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产生紫色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多肽。 4、苏丹Ⅲ 配制:取0.1g苏丹Ⅲ,溶解在20ml95%酒精中 作用:鉴定脂肪,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 作用:用于洋葱根尖的解离,即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能杀死细胞固定。 6、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配制:是将龙胆紫溶解在质量分阶段数为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 作用: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7、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作用:观察成熟植物细胞质分离时用。经此处理细胞仍具活性。 8、质量浓度为0.1mg/ml的亚甲基蓝溶液 配制:将亚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配制而成 作用:(1)用于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观察; (2)用于检测水中细菌情况,根据亚甲基蓝褪色情况,判断水质被细菌污染情况。

高中生物实验所有染色剂及其性质详解(完整版)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 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 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 DNA的染色与鉴定 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 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 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 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 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0 CO2的检测 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常用染色剂的配方

常用染色剂的配方 常用染色剂的配方 (一)天然染料 1、苏木精(Hematoxylin)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Haematoxylon campechianum)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Carmine)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胭脂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尤其适宜于小型材料的整体染色。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 3、靛蓝洋红(Indigo carmine)是由木蓝(Indigofera)提出的靛蓝(Indigo)加上亚硫酸钠而成。为蓝色酸性染料,作为细胞质的染色剂。常与苦味酸合成苦味酸靛蓝洋红(picro-indigo-carmine),呈绿色,可与碱性品红作对比染色。 4、地衣红(Orcein)是由地衣(Lecanora parella)中取得的染料,可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染色。植物细胞学中应用较多,尤其对于某些植物的染色体染色,效果比醋酸洋红更好。配制方法与洋红相似,通常也多溶入醋酸中(2.2%)染色。现在已多用其人工合成染料。 (二)人工染料 人工染料,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应用极广。它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褪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能经几年不褪色。 1、酸性品红(Acid fuchsin)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它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

EB的染色原理及其相关讨论#(精选.)

基因分子生物学实验——EB的染色原理 溴化乙锭(EtBr,EB)为芳香族荧光化合物,是一种高度灵敏的嵌入性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核酸。是一种核酸染料,常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用于核酸染色;是一种强的诱变剂,可能也是一种致癌物或致畸剂。 EB与核酸的作用原理: 这种扁平分子可以嵌入核酸双链的配对的碱基之间,在紫外线激发下,未与核酸结合的溴化乙锭可被激发出橙红色萤光。在与DNA或双股RNA结合时,萤光强度会增强20倍,使得核酸电泳后的胶片可以辨识核酸的相对位置。在核酸分子中,EB分子插入到两层碱基对之间,发出红色荧光。在凝胶中加入终浓度为0.5μg/ml的EB,可以在电泳过程中随时观察核酸的迁移情况,这种方法使用于一般性的核酸检测。 问题讨论 1、溴化乙锭EB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先加与后加的区别? 先加EB,染色与电泳同时进行: a. 加在胶里总体积小,所以比较方便节省; b. 会导致胶的整体背景稍微高些,比较暗; c. 长时间、长距离的电泳先加EB的话,信号强度会相应下降; d. 不宜用于核酸分子大小的确定和定量。 原因分析: EB带正电荷,中和核酸分子的负电荷,同时由于的他的嵌入增加了核酸分子的刚性,使迁移速率减慢,故不宜用于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的大小。另外,由于在凝胶中,游离的EB分子向负极泳动,会使样品中前后各带染色不均匀,影响定量。 后加EB,染色在电泳完成后: a.可以减少污染,无背景色,图较漂亮; b. 相对浪费时间。 2、EB废物的如何处理? EB废物的处理如下: (1) 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可如下处理: a. 将EB溶液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 b. 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混匀,再加入等量的25

常用染色剂

常用染色剂 实验室常用染料性能介绍及常用药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生物标本常用染料性能简介 (一)天然染料(Natural Dyestuff) 1、苏木精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热带豆科植物)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虫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尤其适宜于小型材料的整体染色。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 (二)人工染料(Synthetic dyestuff) 人工染料,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应用极广。它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褪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能经几年不褪色。 1、酸性品红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他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他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于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他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他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他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刚果红可

塑料着色原理

塑料着色原理 塑料着色就是利用加入着色剂对日光的减色混合而使制品着色。亦即通过改变光的吸收和反射而获得不同的颜色,如吸收所有的光时呈现黑色,如果只吸收一部分光(某一波长的光),并且散射光的数量很小,那么塑料变成有色透明,而形成的颜色取决于反射光的波长;若全部反射则塑料呈白色。如未被吸收的光全部反射,那么塑料则变成“有色不透明”的,其颜色也取决于未被吸收光的波长。反射光表现为实色,散射光则为明色。通常将纯度较好,明度较大的红、黄、蓝三色称为原色,三原色中的任意两种相互调合,可以得到的各种不同颜色称为间色(二次色),一种原色一种间色调合而成的颜色为再问色(三次色),每个间色把合成它的二原色以外的原色称为干扰色,在配色时应防止干扰色的引入,否则使原有色光变得暗钝,影响颜色的明亮度。 用于塑料的着色物质有染料或颜料,染料一般能均匀溶于水中或特殊溶液中,或借助于适当化学药品而成可溶物,以达到着色的目的,它不单能使塑料表面着色,而且内部亦被浸入,颜料需调和于展色剂(油或树脂)中制成油墨、油漆等,涂于制品表面使其着色,也可将极细微的颗粒或膏状物等混于塑料内进行内外着色。 一、塑料的染色原理 塑料的染色与塑料的原液着色有很大区别,后者产生的颜色十分单调,不宜小批量多品种加工,尤其是对日用品如钮扣、发夹、玩具、装饰挂件以及机械配件等。塑料染色对色泽要求敏感的加工件无疑十分有用,并且大部分塑料都有染色官能团,可以用相应染料过仃染色而且其染色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着色。 聚酯塑料的染色是靠温度或载体使结构紧密的聚酯链段出现“空隙”,让疏水性分散染料吸附-扩散-固着在被染基质内部,这种被染基质(固体)吸收的染料(固体)完全是处于溶解状态的。 聚酰胺用分散染料染色机理是依靠末端氨基和酰氨基对染料产生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上染率不受聚酰胺末端氨基的限制,加之染色时染浴的pH值适应范围较广,所以分散染料对聚酰胺有良好的覆盖性。再从大分子末端含有氨基的羧基看,还有类似羊毛的染色性质,可应用阴离子染料(酸性、直接、活性等染

生物切片常用染料

常用染料性能简介 (一)天然染料 1、苏木精 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热带豆科植物)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是最常用的染料之一。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又叫苏木素)后才能使用,这叫做“成熟”。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愈强。被染材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染剂。常用的媒染剂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易溶于酒精,微溶于水和甘油,是染细胞核的优良材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况而异,用酸性溶液(如盐酸-酒精)分化后呈红色,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用碱性溶液(如氨水)分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 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提取出虫红,再用明矾处理,除去其中杂质,就制成洋红。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能染色。常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尤其适宜于小型材料的整体染色。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再用。 (二)人工染料 人工染料,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应用极广。它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褪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能经几年不褪色。 1、酸性品红 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他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他跟甲基绿同染,能显示线粒体。 组织切片在染色前先浸在带酸性的水中,可增强它的染色力。酸性品红容易跟碱起作用,所以染色过度,易在自来水中褪色。 2、刚果红 刚果红是酸性染料,呈枣红色粉末状,能溶于水和酒精,遇酸呈蓝色。他能作染料,也用作指示剂。他在植物制片中常作为苏木精或其他细胞染料的衬垫剂。他用来染细胞质时,能把胶制或纤维素染成红色。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刚果红可以跟苏木精作二重染色,也可用作类淀粉染色,由于他能溶于水和酒精,所以洗涤和脱水处理要迅速。 3、甲基蓝 甲基蓝是弱酸性染料,能溶于水和酒精。甲基蓝在动植物的制片技术方面应用极广。他跟伊红合用能染神经细胞,也是细菌制片中不可缺少的染料。它的水溶液是原生动物的活体染色剂。甲基蓝极易氧化,因此用他染色后不能长久保存。 4、固绿 固绿是酸性染料,能溶于水(溶解度为4%)和酒精(溶解度为9%)。固绿是一种染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的染色剂,在染细胞和植物组织上应用极广。他和苏木精、番红并列为植物组织学上三中最常用的染料。

染色的基本原理

染色得基本原理 就是利用染料在组织切片上给与颜色,使其与组织或细胞内得某种成分发生作用,经过透明后通过光谱吸收与折射,使其各种微细结构能显现不同颜色,这样在显微镜下就可显示出组织细胞得各种成分。染色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而使组织细胞着色得过程与物理与化学作用两者都有关系。 一、染色得物理现象 1、溶解性: 这种染色最典型得例子就就是脂肪染色,苏丹类染色剂为脂溶性染料,它可以被脂质溶解,使脂质着色,就就是利用染色剂在脂质中得溶解度大于在酒精等溶剂中得溶解度这一特性。因此,当苏丹类得酒精溶液与组织细胞中得脂质接触时,染色剂就从溶液中“转移”到脂质中去,而使脂质着色。 2、吸附作用: 较大物体有从周围介质吸附小颗粒到自身得特性。有些染色则就是染色剂分子通过渗透与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收或沉淀到组织,细胞得小孔中去而着色得。例如活性炭吸附各种分子,甚至胶质与微生物等较大得颗粒一样。 二、染色得化学反应 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得染色作用常就是对立得,而不就是一致得。任何染料均可电离,离解出阳离子或阴离子。酸性染料中得酸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阴离子;碱性染料中得碱性部分有染色作用得就是阳离子,细胞内同时含有酸性与碱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中得阳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核(含有核酸)黏液与软骨基质呈酸性部分被盐基性染料苏木素所染、反之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得阴离子相结合,如细胞浆及其内部得某些颗粒物质被酸性染料伊红所染。染料得颜色基不就是在阳离子,就就是在阴离子上,这些离子将因组织反应不同而发生化学结合,如显示含铁血黄素得普鲁士兰反应就是最典型得例子。但就是,大量染色得化学反应并不像铁反应那样明确,实际情况远为复杂。这就是因为蛋白质分子就是个分子量自几万至几百万得大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很多阳离子与阴离子基因,在等电点时能形成游离得两性离子,如: P为蛋白质,就是具有两性得胶体物质。它呈酸性或碱性与环境得PH值有关,如溶液得PH值小于该蛋白质得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种蛋白质即为酸性,蛋白质就带正电,将被酸性染色剂所着色。反之,溶液得PH值大于蛋白质得等电点,则此溶液对该蛋白质来说即为碱性,蛋白质带负电,将被带有阳离子得染色剂所浸染。 在日常工作中,长久固定于甲醛得组织切片,往往染色不良,尤其就是核得着色欠佳。这就是因为固定液甲醛氧化生成甲酸,组织亦随之变为酸性,所以不易被苏木素所着色,补救得办法就是,先用流水冲洗组织块,然后用碱性溶液如稀氨酒精等处理使之中与,恢复正常PH值后再进行染色。 大多数染色得原理至今仍未搞清楚。有些可能就是物理得,有些可能就是化学得,有些

常用染料特征.

常用抗体标记荧光染料的特性及其应用 1、FITC: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525nm。 1)其标记的抗体适用于所有配备488nm氩离子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2)在流式细胞仪的FL1通道检测; 3)可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 4)荧光强度易受PH值影响,PH值降低时其荧光强度减弱。 2、Alexa Fluor 488: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519nm。 1)其标记的抗体适用于所有配备488nm氩离子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2)在流式细胞仪的FL1通道检测; 3)具有超乎寻常的光稳定性,非常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 4)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保持稳定(PH4~10)。 3、Cy3: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570nm。 1)其标记的抗体适用于所有配备488nm氩离子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2)在流式细胞仪的FL2通道检测; 3)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 4)为小分子染料,非常适合需小分子染料的流式细胞术,荧光强度低于PE。 4、Cy5:激发波长633/635nm,最大发射波长670nm。 1)其标记的抗体适用于所有配备633nm氩离子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2)在流式细胞仪的FL4通道检测; 3)适用于荧光显微镜技术; 4)同样为小分子染料,非常适合需小分子染料的流式细胞术,荧光强度低于APC。 5)与单核和粒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多,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5、PE: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575nm。 1)其标记的抗体适用于所有配备488nm氩离子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2)在流式细胞仪的FL2通道检测; 3)其荧光泯灭性强,不适用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技术,但适用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6、PE-TR: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615nm。 1)在Beckman Coulter流式细胞仪的FL3通道检测; 2)可适用于小功率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也可使用于大功率激光器的大流式细胞仪。 7、PE-Alexa Fluor 610:激发波长488nm,最大发射波长628nm。 1)在Beckman Coulter流式细胞仪的FL3通道检测; 2)荧光强度高; 3)可适用于小功率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也可使用于大功率激光器的

常用微生物染色法

1革兰染色法: 2.1.1染色剂的配制 1.1.1结晶紫液 称取结晶紫2.0g,加95%乙醇20ml,使溶解为甲液,另取草酸铵0.8g,加水80ml,使溶解为乙液。甲、乙液相混,静置48小时后使用。贮存在密闭的棕色瓶中。有效期为3个月。 1.1.2碘液 称取碘化钾2.0g,加水3~5ml,使溶解,再投入碘1.0g,用力振摇,使之全部溶解,加水稀释至300ml,即得,贮存在棕色瓶中。密闭保存,有效期为1个月。 1.1.3脱色液:95%乙醇。 1.1.4复染液: a.沙黄(番红)复染液:称取沙黄0.25g,加95%乙醇10ml溶解,然后再加纯化水至 100ml即得。 b.稀石碳酸复红染液:称取碱性复红2.5g,研细,加95%乙醇25ml。放置过夜,用滤 纸过滤,加5%石碳酸水溶液20ml混合,为石碳酸复红液,再取此液10ml,加水 90ml,即成稀石碳酸复红液。 1.2染色操作方法: 1.2.1涂片、干燥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少许菌苔在水涂成一薄层;或将长菌的培养液取少许轻轻涂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也可以在微火焰上通过几次,使菌体固定。 1.2.2染色步骤 a滴加结晶紫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勿使水直接冲洗涂片处)。 b滴加碘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吸干。 C用95%的乙醇褪色至脱色乙醇不呈紫色为止,约20~30秒,水洗吸干。 D滴加沙黄染液或稀石碳酸复红染1分钟,水洗吸干。 1.2.3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1.3注意事项 1.3.1涂片必须洁净无油,以免影响涂片质量。 1.3.2涂片的菌量不可太浓厚,否则看不清单个菌落形态。易出现假阳性。 1.3.3用火焰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璃片不烫手为宜。 1.3.4一般以检查培养18—24小时的菌为宜,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反应较稳定,不受菌龄的影响。革兰氏阳性菌易受菌龄影响,较老的细胞如培养24—48小时以上,则有部分或全部细胞转成阴性反应,所以培养18—24小时染色镜检为宜。 2芽孢染色 2.1染色液的配制 2.1.1石碳酸复红液 称取碱性复红1.0g,研细,加95%乙醇25ml。再取此溶液10ml与5%石碳酸溶液90ml。混匀,即得。 2.1.2碱性美兰液:美兰1.0g,溶于95%乙醇50ml中,再取此液30ml与0.01%氢氧化钾溶液100ml混匀即成。 2.2染色方法 2.2.1取待检菌芽孢较多的培养物,涂片,干燥及加热固定后,滴满石碳酸复红液于涂片上,

巴氏染色原理

巴氏染色法是脱落细胞染色中最好的染色方法。苏木素染液,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主要是去氧核糖核酸(DNA),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两条链上的磷酸基向外,带负电荷,呈酸性,很容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精碱性染料以离子或氢键结合而被染色。苏木精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所以细胞核被染成蓝色。分化:苏木素染色之后,用水洗去未结合在细胞上的染液,但是在细胞核中结合过多的染料和细胞浆中吸附的染料必须用分化液1%盐酸酒精脱去,才能保证细胞核和细胞浆染色的分明,把这个过程称为染色的分化作用。因酸能破坏苏木素的醌型结构,使色素与组织解离,分化不可过度。蓝化:分化之后苏木素在酸性条件下处于红色离子状态,在碱性条件下处于蓝色离子状态,而呈蓝色,所以分化之后用水洗去酸而中止分化,再用弱碱性水使苏木精染上的细胞核变呈蓝色,称蓝化作用,一般多用自来水浸洗即可变蓝,也可用温水(50度温水最佳)变蓝。EA50染液的酸碱度对于巴氏染色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EA50染液由伊红、亮绿、等染料配成。伊红、亮绿、橘黄等属于酸性染料,在溶解媒中其发色团是负离子部分,发色团可与蛋白质中带正电的氨基结合,从而是胞浆显蓝色、绿色、橘黄色或红色,但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的多少是随溶液的PH值而改变的,在偏碱环境中,蛋白质的羧基游离增多(带负电),在偏酸环境中蛋白质氨基游离增多(带正电),磷钨酸在染色过程中,不但作为媒染剂可增加染料的着色力,同时磷钨酸与碳酸锂还是一对弱酸弱碱,实际上是一对缓冲剂,可中和分化及蓝化时可能留下的少量酸或碱,保证染色达到理想效果,其适用于上皮细胞及间皮组织的标本,是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该染色法不但具有显示细胞核结构清晰、分色明显、透明度好、胞浆受色鲜艳等特点。 巴氏染色法将胞核染为深蓝色;鳞状上皮底层、中层及表层角化前细胞胞质染绿色,表层不全角化细胞胞质染粉红色,完全角化细胞胞质呈桔黄色;细菌:灰色;滴虫:淡蓝灰色;黏液:淡蓝色或粉红色;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胞质均为蓝色;红细胞染粉红色;高分化鳞癌细胞可染成粉红色或桔黄色;腺癌胞质呈灰蓝色。

微生物检验习题

一、选择 1.引起酸性果汁饮料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病毒 D 酵母菌 2.根据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主要为加工期间的污染,下面各措施中关键的是( )。 A原材料采购运输应符合卫生要求 B设备的清洗、消毒和改造 C合理设计和布局食品生产厂 D卫生和质量检验 3.根据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之一为人体和动植物体表,下面各措施中针对性最强的是()。 A 合理设计和布局食品生产厂 B 设备的清洗,消毒和改造 C 搞好个人卫生和定期检查健康 D 产品卫生和质量检验 4.根据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主要为加工期间的污染,下面各措施中关系相比较不密切的是 A 原材料采购应符合其卫生质量标准 B 设备的及时清洗、消毒 C 设备更换、改造代替手工操作工艺 D 工厂、车间布局合理 5.下列关于温度对微生物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高温引起菌体酶失活和蛋白质变性是加热杀菌方法的理论基础 B 微生物在超过最高温度生长温度以上的环境中会死亡,且温度越高死亡越快 C 幼龄菌、中龄菌和老龄菌对低温的敏感性是一致的 D 在低温时,一部分微生物死亡,但大部分只是代活动减弱和降低 6.下列有关渗透压对微生物影响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突然改变和逐步改变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是相同的 B 腌渍菜、加糖炼乳都是利用微生物不耐高渗透压的特性而采用的措施 C 平皿计数法所用的稀释液应为等渗溶液,如质量分数为8.5%的盐溶液 D 高渗和低渗溶液对微生物细胞作用方式不同,但都能导致菌体死亡 二、简述一下乳中菌群交替现象的规律。 一、填空 1.常用的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有()和()。 2.在使用悬滴法进行细菌标本检查时,需要将菌液滴在(),压滴法需将菌液滴在()。 3.细菌染色的原理有()和()两个方面。 4.木素不能直接染色,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氧化成熟后才能使用,且染色时需要()。 5.芽孢染色染后菌体被染上(),芽孢被染上()。 6.鞭毛染色菌体呈现(),鞭毛呈现()。 7.革兰氏染色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呈()色,大肠杆菌呈()色。 8. 荚膜染色后,背景为()色,菌体呈()色,菌体周围清晰的透明圈为()。 9.荚膜染色涂片时()(能不能)采用加热固定。 二、选择 1.显微镜在对不染色细菌标本进行检查时,主要是观察细菌的()。 A 细胞核 B 细胞质 C动力 D 细胞壁 2.染色的物理现象不包括() A 毛细现象 B 渗透 C 吸附作用 D 电离 3.下面细菌染色常用的天然染料是() A 洋红 B 刚果红 C 伊红 D 番红 4.下面哪种染料不是碱性染料() A 刚果红 B 结晶紫 C 番红 D 美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