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漳州2013试卷的评价学科会

1漳州2013试卷的评价学科会

2013年漳州试卷的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漳州九龙江水对沿岸气温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水的

A.比热容大

B.密度大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此题必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上课时,要强调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将生活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不用死记硬背,也要了解这些现象,主要原因要说出来分析出沿海水多,内陆地区砂石多,比热容的不同对周围温的影响。,要让学生记住,这样解题就容易些,而不是要他们死记什么。

考点: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专题:应用题;比热容、热机、热值.分析: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解答:解:江水面大、水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陆地)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能有效调节气温.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及应用、应用好“m、Q相同时,c大的△t小”是本题的关键,可以借助Q=cm△t帮助记忆.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选密度大的比较多,说明学生比热容与密度的概念没有搞清楚,在热学方面与力学方面的区别混淆了。

A.中学生的身高约1.6m B.普通教室的高度约7m

C.漳州5月的平均气温约50℃D.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2m/s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1.6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B、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普通教室的高度与一层楼差不多.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漳州5月的气温在40℃以下,不可能达到50℃.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是用来考查对长度的估测,这要求学生要有一些生活经验,因为所考查的学生是初中学生,他们熟悉身边的人大约的身高,同时他们还会估测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如温度、速度及长度。要他们学会比较,那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最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没有将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长度的估测和速度存在着着问题。造成在选项B与C中陷入。

A.钻木取火 B.双手互搓发热 C.晒太阳取暖 D.铁丝反复弯折后发热考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分析: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改变了.

解答:解:A、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合题意; B、双手互搓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合题意; C、晒太阳取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D、铁丝反复弯折后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合题意.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区别来分析解答.同时还要知道,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此题是考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热学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记住内能的改变有外界因素,就是两个,做功和热传递,只要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就能得出那些选项是做功,哪些选项是热传递的。从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做功的概念和热传递的概念不是很清楚。

4. LED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光源,其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A.陶瓷B.半导体C.超导体D.橡胶

考点:半导体的作用.

专题:粒子与宇宙、材料世界.

分析:二极管是由半导体做成的器件,它具有单向导电性.解答: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是半导体材料,常用的有:硅、锗等材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极管由什么材料制成,考查方式简单,是一道基础题.

此题考查的是新材料,要了解半导体的作用,知道核心元件是半导体,问题就可解决了。在命制此题中,如何准确让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就能把问题搞清楚,避免学生误会,所以最后选取核心材料。保证学生审题中,能明确确定要干什么。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半导体与超导体的概念不清楚所致。

..

A. 蝙蝠利用声波导航

B.用声呐探测海深

C.用B超做体检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声现象.

分析: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超声波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用声呐探测海深,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C、用B超做体检,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是利用超声波,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特点的掌握情况,需要联系实例来解释其中的原理.

此题考查的是声波的知识,声波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常识性的了解,才能了解它的应用等。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这些对学生比较不熟悉,教师上课没有讲到位,应该将应用的例子讲清让学生便于了解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们应用在什么地方,而知道。

考点:杠杆的分类.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解答:解:A、咬东西时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A错误; B、抬手臂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B错误; C、踮起脚尖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C正确; D、抬头时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杠杆力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人体的结构就更难了,所以采用此图让学生能够分辨出力头中的骨骼中有关力臂的知识,从图中得到信息,找出题目所要得到的答案,但是由于图比较多,学生平时对这些知识又是最不清楚的,要对每个图进行分析,找出动力力与阻力臂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省力的杠杆。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知如何寻找出力臂。

A.水沸腾时的温度一定是100℃

B.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仍能继续沸腾

C.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会再升高

D.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腾及沸腾条件.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且能不断吸热;(2)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答:解:A、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因此水沸腾的温度不一定是1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水沸腾时,停止对水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和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保持水沸腾时吸要吸热这一特点没有掌握好。

8.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是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2)光斜射在两种介质界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都是光的反射的例子.(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解答:解:A、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地上的“树影”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树挡住,在光照不到地面上形成的,是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不符合题意; C、沙漠蜃景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符合题意; D、日食现象是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是一道基础题.要会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

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此题是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只要掌握了,解题就没有问题。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了解光的真线传播的现象

...

A.进行做功快慢的比较,引入“功率”

B.进行物体软硬的比较,引入“质量”

C.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

D.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

考点:物理常识.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明确功率、质量、压强、速度四个物理量的概念与含义,对照选项中的说法,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进行做功快慢的比较,引入“功率”的说法是正确的; B、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是进行物体软硬的比较而引入的,故说法错误; C、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的说法是正确的; D、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功率、质量、压强、速度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理解它们的概念与含义,才能在学习中正确加以运用.

此题将初中所学物理量中引进比较的现象综合起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了解了比较的应用。通过比较得出了哪些物理量。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功率、压强和速度的的概念不清楚。

A.湖面上的水结成冰 B.树叶上形成的白霜

C.山间形成的浓雾

D.草叶上形成的露珠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霜、雪、雾凇等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解答:解:A、湖面上的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B、树叶上形成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C、山间形成的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

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能将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A.机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B.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效率可能会大于100%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定大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D.杠杆的机械效率一定大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考点:机械效率.

专题: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1)使用任何机械都存在摩擦,额外功不能为零,机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杠杆的机械效率高低,跟机械的重、提起物体的重、摩擦、绳重等有关,在这些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不能确定机械效率的高低.

解答:解:AB、科技无论怎么发展,机械元件之间摩擦都不能消除,机械效率不可能达到100%,更不会大于100%.所以选项A正确,

选项B错误. C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杠杆的机械效率高低,跟机械的重、提起物体的重、摩擦、绳重等有关,在这些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不能确定哪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更大一些.选项CD都错误.

故选A.

点评:无论科学如如何发展,机械效率都不会等于100%,更不会大于100%,机械效率的高低跟机械的重、提起物体的重、摩擦、绳重等有关.

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专题:内然机

分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只有两个冲程伴随有能量的转化.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活塞运动的动能转化为混合气体的内能;做功冲程中,火花塞冒出电火花,将混合气体点燃,混合气体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运动的动能.

解答:解:在做功冲程中,两个气门关闭,活塞下行带动曲轴转动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选:C.

点评:内燃机属于热机,热机就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机械,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燃机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需要引起注意.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了解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考点:平衡力的辨别.

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解答:即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解:A、图中两个力虽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是两个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故不是平衡力; B、图中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还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是一对平衡力. C、很显然,图中两个力大小不等,故不是平衡力; D、图中两个力虽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故不是平衡力;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衡力的辨别,注意平衡力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此题考查的是两力平衡,只要学生了解了平衡条件,解题就容易些。但A选项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是前提,其他才是选项,所以这样要引起注意,避免再出现类似的物体的。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熟悉二力平衡的条件

1

同样的力F拉物体A在粗糙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 拉力F做功为W2,则A. W1 = W2 B. W1>W2

C. W1<W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考点:功大小的比较.

专题:功.

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点评:此题不给图,增加了难度,但是也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其实只要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就。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没有真正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接入电路的电阻R2的变化情况如图4乙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阻R1的阻值为20Ω

B.滑片P移到b端时,R2两端的电压为6V

C.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为0.2W

D.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通过R1的电流为0.3A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功率的计算.专题:计算题;电路和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图像综合题.

分析:(1)当滑片P移到b端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根据图象读出电源的电压;(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根据图象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和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得出等式即可求出R1的阻值,根据P= 求出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3)根据图象得出滑片P移到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R1的电流.

解答:解:(1)当滑片P移到b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两端的电压为0,故B不正确;由图象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为6V即电源的电压U=6V;(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压表的示数U1=2V,∵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U﹣U1=6V﹣2V=4V,∵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解得:R1=10Ω,故A不正确;R1消耗的功率:P1===0.4W,故C不正确;(3)由图象可知,当滑片P移到中点即R2′=10Ω时,U1′=3V,通过R1的电流:I1===0.3A,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读出滑片接入电路中不同电阻时对应电压表的示数.

此题关键是考查学生对电路图的了解及对图像的分析,寻找出之间的关联的量,达到解题材的目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所学的知识,得到正确的答案应该没有问题。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能将电路及图像联系起来的。

16.图5为某款雪地自行车,它的前轮被替换成滑雪板以增

大受力面积,减小;后轮则被改装成履带,可以增

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使该车便于雪地骑行。

考点: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小,压强越小;(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解答:解:雪地自行车的前轮被替换成滑雪板,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后轮改装成履带,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使该车便于雪地骑行.

故答案为:压强;摩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利用物理规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增大、减小摩擦和压强的方法.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将压强写成压力,对概念不理解.

16题错误表现主要是压强写成压力,第一空与第二空答案对调;

17.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产生的,钟声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声现象.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的耳朵.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声现象重要的知识点,但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基本都能答对。

17题因为比较熟悉,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得分率较高。

18.婷婷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她m;她走近平面镜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婷婷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处,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婷婷的像距离平面镜2m,所以婷婷和婷婷的像之间的距离是4m;她走近平面镜时,她的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她的像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4;不变.

点评: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

像的视角变大.

18题一些考生第一空“4m写成2m”或不会回答,第二空“填写成变大”,不懂

的形成的像,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像。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2)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看到变浅的鱼的虚像.(2)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的虚像.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点评:反射与折射都能形成虚像,主要区别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关于反射面对称,物像分布在反射面的两侧;折射形成的虚像,像和物在界面的同一侧.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专业术语及物理名词没有掌握好。错别字多。

19题把“折射”写成“折线”、“反射”写成“斜射”、“光的线线传播”等,

20.引入“总电阻”概念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选填“等效替代”或“控制变量”)法。阻值为10Ω和40Ω的两个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其总电阻为Ω。

考点:电阻的串联.专题:电压和电阻.

分析:(1)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有“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理想推理法”等.(2)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阻值之和,根据串联电路特点可以求出串联的总阻值.

解答:解(1)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中,采取的是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与一个电阻对电路产生的效果相同时,从而引入“总电阻”概念的;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2)阻值为10Ω和40Ω的两个电阻串联在电路中,其总电阻10Ω+40Ω=50Ω;

故答案为:等效替代;50.

点评:本题考查等效替代法,它是物理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这种方法;应用串联电路特点即可正确解题

此题是考查是否会将研究方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是如何应用的。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混淆物理的研究方法,不知道串联电路求总电阻的方法。(3)在20题中,对物理研究方法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将“等效替代”写成平时教师常讲的研究物理方法“控制变量”,串联按并联的方法求出

21.风暴来临前,海边的渔民会发现,原来还在海边悠闲自得地悬浮的水母,纷纷远离海岸,

潜入较深的海水中。当水母悬浮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重力;水母下潜的过程中,

受到的液体压强将。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浮沉的应用.

分析:(1)物体在液体中悬浮的条件是浮力等于重力.(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分析水母受到海水压强的变化要从海水的密度和深度变化入手.解答:解:(1)当水母在海水中某一深度悬浮定位时,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2)水母在下潜过程中,海水的密度不变,所处的深度在不断的增加,根据P=ρgh可知,水母受到的水的压强在不断地增大(或变大).

故答案为:等于;增大(或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确定水母继续下潜深度增大是解答第二问的突破口.

此题考查的是浮力与压强的知识,能够了解悬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还有液体的压强随着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此题是一种生活现象,这就要求学生能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能用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1题,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造成失分的现象。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会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会应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现象变化的分析)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专业术语的书写归范。对物理情镜中的关键字用黑点标识,如:平面镜中的“像距他”,当水母“悬浮”在水中,抓住题目重

点。

2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悬浮物,能

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

出PM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6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 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

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 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

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

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专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故答案为: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点评:本题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此题是将目前的社会热点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通过题目中的图及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用物理知识补充完整。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会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2题第一空:轻小物体、轻型物体、细小物体、极小物体、颗粒物,这些可得分。但很多学生写为小物体、小物质,小固体等,这些都与题意相违背的。

23.据报道,青岛一个小伙子在自家居民楼顶上,自己设计、组装了一套微型太阳能发电站,

被媒体称为“中国家庭光伏电站第一人”。

(1)该太阳能发电站发电时,将光能转化为能,太阳能发电具有的优点;

(2) 该太阳能发电站工作8h可发电10kW·h,则其功率是kW;

(3) 10kW·h的电能,如果由热电转化效率为30%的热电厂来供电,需要完全燃烧煤

kg。(煤的热值q煤=3×107J/kg,1kW·h=3.6×106J)

考点: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燃料的热值;太阳能的利用.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1)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式: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环保、节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特点;(2)已知发电量和发电时间,利用公式P=得到发电功率;(3)已知热电转换效率和发电量,可以得到需要的热量;已知热量和热值,利用公式m=得到需要完全燃烧的燃料质量.

解答: 解:(1)太阳能发电站发电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发电具有清洁无污染(或环保;节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点;(2)发电站的发电功率为P=1.25kW?h ;

(3)需要的热量为Q===1.2×108

J , ∵Q =qm , ∴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为m=4kg .

故答案为:(1)电;清洁无污染(或环保;节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1.25;(3)4 kg .

点评: 此题以太阳能的利用为素材考查了太阳能应用的本质、电功率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和电热转换效率等问题,渗透了节能理念,是一道好题.

此题与是将社会热点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逐步递进,根据题意,了解能量之间的转换

等。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1)不了解太阳能是如何发电的(2)计算出现问题。

(3)对科学记数法没有掌握好,造成计算出现错误。 23题的第一空:电能。有不少学生答案是机械能,可能是与课本上的发电

机原理相混了,不明白太阳能发电与它们不同。第二空:清洁无污染、环保、节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还是比较熟悉清洁能源的使用的。第3小题科学记数法,很多学生过不了关,而造成丢分的现象。

24.根据要求作图:

(1)请在图7中画出勇敢的攀岩者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请根据小磁针的N 极和S 极,在图8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 极和磁感线的方向。

考点: 重力示意图;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专题: 图像综合题.

分析: (1)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并过重心表示出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知道小磁针的磁极,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确定磁感线的方向.

解答:解:(1)过攀岩者的重心做竖直向下的力,即重力,如图所示:(2)从图可知,小磁针的左端是S极、右端为N极;由于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通电螺线管的右端是N极,左端是S极;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到S极,如图所示:

点评:(1)考查了重力的示意图和画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磁针的方向判定通电螺线管的右端是NS极,再确定磁感线的方向.

此题还可以在电源出不画出正、负极只画出一个代表电源就可以了,使此题更漂亮(2)要写成小磁针静止时,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1)主要是没有画出箭头或不知重力的方向。(2)不会磁感线的方向,将螺线管的导线当成磁感线。

24题a、有不少学生因没有标箭头而丢分,或者是箭头方向垂直石头,不知道以哪个为水平参照线。b、本小题问题多出现在上下两条磁感线方向标反,有不少学生标出螺线管上电流方向充当磁感线方向。

记牢计算公式;强调重力方向;多练习画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磁感线方向。

三、简答题(4分)

25. 我国已实行“醉驾入刑”。一名正在接受检查的汽车驾驶员,他不仅没有系安全带,而且警察从他身上还闻到一股酒味,经仪器检测,属醉酒驾车,警察当即将其拘留。请用物理知识解释:

(1)为什么警察能闻到一股酒味?

(2)为什么急刹车时,不系安全带会发生危险?

考点:惯性;扩散现象.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运动和力.

分析:(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基本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解答:答:(1)因为酒精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警察闻到一股酒味.(2)因为急刹车时,汽车停止(减速)运动,而车上人员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急刹车时,不系安全带会发生危险.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和惯性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1)不了解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2)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问题。

【内容标准】了解分子动理论、理解物体的惯性。

【认知技能】识记、理解与简单应用。

【难易程度】容易

酒精扩散而得满分2分约占70%,而对于分子运动这一知识不掌握或不会运用的考生就答出因为酒精做无规则运动、酒精传播、气味传播、酒精有味道等只有生活经验的答案得1分,更有小部分考生答出因为警察有鼻子等离谱的答案,当然还是存在为数不多的空白卷。

第25(2)小题:对于掌握知识并能准确答出由于惯性人向前倾,甚至具体到身体上半身、下半身的分析得满分2分,但关于惯性的描述仍然存在惯性的作用、惯性力、由于刹车产生惯性、由于车的惯性的错误描述,但至少能答出人会前倾或向前运动、撞头、飞出去等后果。

本模块的教学建议是:教学中用更多的生活实例走进物理,并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说理性物理问题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的教学法。简答题语言的言简意赅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教学。

四、计算题(共15分)

26.漳州市东山岛东门外海滨的一个大石盘上,屹立着一块质量约4×104 kg的巨石,巨石与石盘的水平接触面积约0.05m3,其余都悬在空中。当大风吹来时,它就像一个不倒翁,摇摇欲坠,故名“风动石”。求:

(1)巨石受到的重力;

(2)巨石对石盘的压强;

(3)李强从厦门驾车到东山岛旅游,途经厦漳跨海大桥,已知大桥全长9.33km,则他以10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考点:重力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根据G=mg求出巨石的重力;(2)巨石对石盘的压力等于其重力,根据p=求出压强;(3)根据v=求出时间.解答:已知:巨石的质量m=4×104kg,巨石与石盘的水平接触面积约S=0.05m2,大桥全长s=9.33km,行驶速度v=100km/h 求:(1)巨石受到的重力G=?;(2)巨石对石盘的压强p=?;(3)匀速通过大桥的时间t=?

解:(1)巨石受到的重力:G=mg=4×104kg×9.8N/kg=3.92×l05N;(2)巨石对石盘的压力:F=G=3.92×l05N,巨石对石盘的压强:p=7.84×106Pa;(3)∵v= ∴匀速通过大桥的时间:t=0.0933h.答:(1)巨石受到的重力为3.92×l05N;(2)巨石对石盘的压强为7.84×106Pa;(3)他以10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的时间为0.0933h.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力、压强、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主要是单位写错、公式写错,幂运算出错,代入数据出错等。

本题组学生答题的情况是得满分多,得0分也多,有接近50%的考生得满分,也有30%的考生不作答或得0分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单位写错,如重力的计算结果中单位写成kg或N/kg,压强单位写成N。公式写错,压强公式写成p=FS或者与密度公式混淆而写成p=m/v,t=s/v写成t=v/s。代入数据错误,如第2小题在计算压强时F用错用质量的数据代入。幂运算错误,如4×104kg×10N/kg=4×103N,4×105N/0.05m2=8×105Pa 。进行不必要的换算,如第3小题计算结果画蛇添足地将单位换成分钟或秒,也有学生将速度单位km/h化成km/min或km/s ,再代入公式计算。不写公式或只罗列公式。

本模块的教学建议: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本题虽考查范围较广,但考查内容都较为基础。不作答和得0分的学生较多,说明相当部分学生没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答题,建议尽量让学生掌握基本公式和应用公式简单的计算,规范答题和书写过程,减少失分。消除学生计算题恐惧感,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计算题可能不看题目便已经放弃解答。这主要是学生认为物理科计算题与数学科应用题一样,是物理科的压轴题,总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答。其实进几年的中考计算题都比较简单。建议平时测试时选择较简单的计算题,鼓励学生作答。

27.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10Ω,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 A,干路中电流表A的示数为0.9 A。求:

(1)R1两端的电压;

(2)通过R2的电流;

(3)R2的阻值;

(4)通电20s,电路消耗的电能。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

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功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电路和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由电路分析可知,两电阻并联,电流表A1与R1串联,故A1测量R1中的电流,电流表A测量干路电路.(1)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R1两端的电压;(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2的电流;(3)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R2的阻值;(4)根据W=UIt求出通电20s电路消耗的电能.

解答:解:由电路分析可知,两电阻并联,电流表A1与R1串联,故A1测量R1中的电流,电流表A测量干路电路.(1)根据欧姆定律可得,R1两端的电压:U1=I1R1=0.6A×10Ω=6V;(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通过R2的电流:I2= I﹣I1=0.9A﹣0.6A=0.3A;(3)∵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6V,则:R2===20Ω;(4)通电20s电路消耗的电能:W=Ult=6V×0.9A×20s=108J.答:(1)R1两端的电压为6V;(2)通过R2的电流为0.3A;(3)R2的阻值为20Ω;(4)通电20s,电路消耗的电能

为108J .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公式的应用,虽然考查内容较多,但属于基础题目.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不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主要是单位写错、公式写错,幂运算出错,代入数据出错等。

(1)基础不过关,不能正确运用规律。如:并联电路使用“U=U 1+U 2,I 2=I+I 1” ,求I 2电流用

“I 2=U/R 1”,求电路消耗的电能用“W=UI ”或“W=UI 2t ”等。

(2)公式使用错误。如:第一问求电压用“U=I/R 或U=R/I 或U=I 1〃R 2”,第三

问求电阻用“R=I/U ”,第四问求电能用“W=P/t ”等。

(3) 物理量的符号、单位错误。如:电压符号用“V ”,单位用“欧姆”;电流

符号用“A ”

电阻符号用“欧姆”;能量单位用“Q 或W ”等。写出的公式特别别扭难看,如:“R=V/A ”

(4) 画蛇添足,单位转换。如:第四问求消耗电能,学生把“S ”转换为“h ”;

“W ”转换为“KW ”;“J ”转换为“KW〃h ”。学生转换后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如:“20S=(1/18)h;1V 〃A=1KW ”。

(5) 有罗列公式现象。没有任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罗列大量公式去撞得分点。

(6) 书写不工整,规范。下标比物理符号还大,甚至有些变成了符号的上标,

如:“U 2变成了U 2”;题解过程中没有公式或计算过程。

(7)不作答或零分卷较多,超过30%。说明学生对电学计算题有恐惧感。

本模块的教学建议是:

(1)加强电路规律的理解。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规律,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真正理解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能规律,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试验,亲历探究,加深印象。

(2)加强基础题目的过关训练。学生对计算题尤其是电学计算题有畏难情绪,但近几年中考计算题并不难,甚至是送分题。这就建议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选取情景少,难度低的题目加以练习,能识别基本电路连接,以及对简单电路的求解。

(3) 加强学生做题规范。教师在平时作业和练习、考试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特别是在考前要专门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技巧的指导,避免不必要丢分。

五、实验探究题(共28分)

28.请你将图10所示的测量结果记录在相应的空格中。

(a)物体A的长度为cm;(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c)电能表的示数为kW·h;(d)温度计的示数为℃。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电功的测量.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线相垂直.③电能表采用的计量单位是kW?h,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十分位.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解答:解:由图知:(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1.85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85cm.(b)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指针指在“1”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c)电能表的示数为1568.4kW?h.(d)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100”在“90”的上方,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90℃.故答案为:(a)1.85;(b)1;(c)1568.4;(d)90.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及原因分析:⑴部分学生没有估值。⑵不会看弹簧测力计.⑶不知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的数值。⑷小部分不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