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史笔记

马哲史笔记

马哲史笔记
马哲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内容和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社会形态还包括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才能了解社会形态的全貌,才能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市民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将交往关系(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沿袭传统社会学术语并赋予他历史唯物主义含义。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这里已清楚表明,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交往形式:亦称“交往方式”、“交往关系”,马恩早期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用语。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使用表示人的社会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按照马恩理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物质活动的关系。交往关系受制于生产力。在不久后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用生产关系来概括。

4、《德法年鉴》:马克思和卢格于1844年在巴黎主编出版的德文刊物。1844年2月底在巴黎出版第一、二期合刊号。这一期刊有马克思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还发表了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了两个转变。

5、异化: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首先接触异化实质的理论形态,是社会契约说。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异化除表达上述思想外,还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转让,从而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力图从唯物主义观点阐述异化。但是,他只是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此外,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理论所包含的许多深刻内容,他都无力加以扬弃。

6、社会有机体:1847年,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1867年,马克思再次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102页。),“这种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

二、基本理论:

1、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

化有关。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概述。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2、马克思实践观的演变

⑴在《博士论文》时期,他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⑵《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动摇和怀疑,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队政治的批判”。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同一件事情。马克思实践观的重要进展就是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认为从事政治批判不仅需要革命理论,而且还要有革命的物质力量,这个物质力量就是掌握了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

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其次,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理论的对立的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⑷在《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实中重要作用,指出“思想从来也不可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第三,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实践改变的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世界本身。

⑸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先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其次,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再者,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发挥了《提纲》的思想,从而使科学的世界观系统化。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理论:

1、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提出了他对阶级斗

争的新贡献: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在为创造《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3、(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辩证法研究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认识论研究人类整个认识的一般规律;辩证逻辑则研究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也即辩证思维。三者的一致、统一主要是指本质上和应用上的一致、统一,而并不是说它们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没有差别。就本质而言,三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或辩证发展的物质世界。就学科的应用来说,唯物辩证法的作用就是要求人们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考察、认识自己所要考察、认识的一切对象,从这一点上讲,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如果不作为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武器,那它就没有产生的必要和可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同样,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逻辑也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无论是认识论,还是辩证逻辑,它们都要求人们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考察和认识事物。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列宁曾多次反复强调,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是统一的。他在谈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时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4、逻辑与历史一致:马克思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恩格斯指出作了十分具体的说明:“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5、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在对公社失败的哲学分析中,马克思指出“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当然有它本身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无数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作为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并不是不起作用的,然而又是不可能完全预见的。马克思在1871年4月曾经就巴黎发生的革命运动作过这样的分析:“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1.“世界模式论”: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杜林的哲学用语。是一种主张用先天的逻辑形式和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它是杜林全部哲学体系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杜林认为,世界模式论是研究整个世界一切存在形式的一般原则的学说,这些一般原则先天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之前,是没有矛盾、绝对正确的思维准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终极成分或基本元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和发现这些一般原则;一旦发现并把它运用到自然领域,就产生了自然哲学。世界模式论的一般存在原则应用于人类社会,就形成了研究社会具体存在原则的人的学说模式论。恩格斯认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根本错误的,就内容而言,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不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般原则并用它来适应现实世界,而是从头脑中臆想出一般原则并强加于现实世界。就方法论而言,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创造世界的先验原则的抄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世界模

式论的批判奠定了唯物主义物质论和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2.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3、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4、经济唯物主义:又称“经济决定论”。一种庸俗的机械的历史观和崇拜自发性的机会主义理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及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首领伯恩施坦、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经济派、孟什维克等都是经济唯物主义的鼓吹者。经济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认为社会的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二)把经济看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三)宣扬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认为革命阶级不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自觉的革命,新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四)简单地用经济因素的自动作用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进程。另外,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以歪曲的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污蔑为只承认经济因素单方面决定作用的经济唯物主义。巴尔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社会历史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经济运动过程,根本不讲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经济是自动发展的,人只是经济的奴隶。他还把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歪曲为“技术决定论”。巴尔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实质上是否定唯物史观的基础——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偷运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对经济唯物主义作了彻底地揭露和批判。特别是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写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的错误,揭露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特别是巴尔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进一步全面地、深刻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除经济因素之外,对历史发展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有阶级斗争、上层建筑和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1902年发表的《怎么办?》一书中,又进一步系统地、彻底地批判了经济唯物主义。

二、基本理论:

1、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两种生产理论: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恩格斯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里明确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人们生活的社会制度,受着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人类自身的生产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所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制约和支配着社会其它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制约、支配着人类自身的生产。但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影响着物质资料的生产,两者必须相适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历史合力论: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个结论讲的是认识论的对象问题,在认识论中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2)在认识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这个结论讲的认识客观事物现实的可能性问题。在认识论中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的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这个结论讲的是认识过程的辩证性问题。它在认识中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列宁着重指出:"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做出的。"列宁讲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哲的读书笔记 【篇一: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 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 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 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 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 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马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 《共产党宣言》 简要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它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由于它的问世以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世界上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产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由于它的问世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著作的发表,马克思被评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共产党宣言》在世界上的传播非常广泛,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被翻译成200 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 1、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 过的作用,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无产者和共产党:揭露了雇佣劳动中隐含着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无产阶级的 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并勾画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 3、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列举并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种种号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的思潮的实质,指出它们与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的区别。 4、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态度:“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 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终极马哲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生活与哲学(马哲)笔记整理

期末主观题应试宝典 生活与哲学(马哲)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部分)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 辩证唯物论核心词: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核心词:实践、认识、真理课题:一、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二、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含义: (2)怎样?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部分) 【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 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核心词:联系、发展、矛盾、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世界观】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2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2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3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二节 4 ............................................................................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5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5 ....................................................................................................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 ) ............................................................... (4页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4 ..................................................................................................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 .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第一节 15 .................................................................................................. .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二节 16 . ..........................................................................................................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18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四节 20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20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一节 22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23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25 ................................................................................................... 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 27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 (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马哲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 2个核心、 3大规律、 4对范畴) 2个核心: 联系、发展 3大规律: 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 3个核心、 3大规律) 3个核心: 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 2个核心、 2大规律) 2个核心: 社会、人 2大规律: 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 2个核心、 2大原理) 2个核心: 物质、意识 物质(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反映性) 1、 ( 起源) 意识与人脑: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 本质) 意识与客观存在: ( 近似、能动、原形)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 内容与形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 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经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因此区别

终极马哲笔记 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

终极马哲笔记不去听课也不会挂科来源:李博伦T-T的日志 终极笔记: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笔记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 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 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 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 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 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 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 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 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哲学史

【马哲】学霸笔记,第四部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作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肯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其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历史选择性包括三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也是一个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人们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019年考研马原冲刺笔记整理

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点归纳一 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 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 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 世界。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总结整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 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 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