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版指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版指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版指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版指南

本指南是在 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 2014 年 7 月的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 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 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 CLABSI 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 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 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 20 年,主要关注 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 CLABSIs 发生在 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二、医院获得性 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 CLABSIs,增加成本从 3700 美元至 39000 美元不等)。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 2 篇 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 长时间放置导管 1.3. 插入位

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 颈内静脉

插管 1.6. 成人股动脉插管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 全胃肠外营养 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 女性 2.2. 抗生素使用 2.3. 米诺环素 -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 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病人安全的组合方案。包括血液标本采集,以及 CLABSIs 监测定义。手册相关章节为“在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中识别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设备相关模块,方法学”和“设备相关模块: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二、最近的数据表明,NHSN 定义的可信区间低于预期,这也会影响公共报告的可靠性。此外,NHSN 对 CLABSI 监测的定义不同于临床上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第三部分背景—如何预防 CLABSI 一、现有的指南和建议 1. 目前有一些政府,公共卫生,及专业组织公布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南和 / 或预防 CLABSI 的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1.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建议委员会(HICPAC),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1.2. 医疗机构促进学会 1.3. 医疗机构研究和质量评价部门 1.4. 美国外科协会和

临床试验委员会 1.5. 联合委员会 1.6. 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 1.7.

输液护士协会 2. 本文的建议集中在中心静脉导管,除非另有说明。这些建议为2.1. 不根据导管类型分层(如隧道,植入,铐式,非铐式导管,和透析管)和 2.2. 可能不适用于其他血管内装置预防血液相关感染。二、基础设施的要求如下: 1. 感染预防和控制程序有足够人手的来负责那些符合 CLABSI 监测定义的患者。 2. 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和计算导管天数,作为计算 CVC 时的分母。信息系统所得的导管天应与手工方法进行验证,误差不大于±5% 。 3. 足够的资源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 4. 足够的实验室支持,及时处理标本并报告结果。第四部分预防 CLABSI 策略的建议 CLABSI 的预防建议分为(1)所有医院都应采用的基本

做法或(2)当基本做法无法控制 CLABSIs 时,推荐住院病人所使用的特殊方法。基本做法降低 CLABSI 风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其可能的不良影响。使用特殊方法降低 CLABSI 风险时,必须考虑其不良后果。医院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优先提高预防 CLABSI 的基本做法。如果 CLABSI 的监测或其他风险评估表明还有改善的空间,医院应考虑采取一些或所有特定的预防方法。根据相关的数据、风险评估和具体的要求,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在特定的地方,患者群体或不同的医院。每一个预防感染的建议都有一个证据质量等级(见表 1)。表 1 证据质量等级等级定义 I.高级有设计良好的实验、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出现偏倚可能性很小 II.中级有提示意义的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支持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出现混杂、偏倚可能性小 III.低级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或确切的疗效支持, 尚无定论的情形,仅为专家共识下列的一些措施都集成在导管插入的“预防系列措施”中。(例如,B.2,3,6,7,和 C.3)。众多的研究已经证明,在成人和儿童上使用这些系列措施是有效的、可持续的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后,这些系列措施最有可能成功,而且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不同措施的依从性。但是,最近的数据表明,不是所有的措施都是必需的。在导管插入后,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保障导管的最佳护理。但是哪些措施是降低感染风险必不可少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预防和监测 CLABSI 的基本做法:对所有急症医院的建议 1. 插入之前 1.1. 评估 CVC(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指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CVC 置入(证据等级:III)。 1.2. 对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护理相关的医疗人员要进行预防 CLABSI 的教育(证据等级:II)。⑴. 包括导管的使用指征、适当的导管插入和维护、CLABSI 的风险与一般感染的预防策略。⑵. 相关医护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和维护前,都应完成预防 CLABSI 基本措施的教育课程,并进行定期培训与能力评估。⑶. 在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置入 CVC 前,要经过一个认证过程,确保其具有独立插入 CVC 的能力。⑷. 当医院在实践中改变其输液系统时,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再教育(例如,当医疗机构引入无针连接器时,需要对护理工作进行升级,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⑸. 进行导管插入的模拟训练。 1.3. 对年龄超过 2 个月的 ICU 患者,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每日进行氯己定(洗必泰)药浴(证据等级:I)。⑴. 氯己定(洗必泰)每日药浴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⑵. 非 ICU 患者进行洗必泰药浴的作用仍然未知。⑶. 2 个月以下儿童抗菌药物的最佳选择仍不可知。然而,目前洗必泰广泛应用于 2 个月以下的儿童。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大多数新生儿加护病房(NICU),洗必泰已经广泛应用于这一年龄的导管插入。基于葡萄糖酸氯己定(CHG)的局部抗菌产品,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建议“在小于 2 个月的婴儿中要小心使用,这些产品可能会造成刺激或化学烧伤。”美国儿童外科协会建议使用 CHG,但指出:“在早产儿或新生儿中使用氯己定也应该注意皮肤刺激和全身吸收的风险。” 对于 2 个月以下儿童的关注在其它地方也引起了注意。48 小时内极低出生体重儿对 CHG 的皮肤反应已有相关报道。然而,一项小规模的对至少 7 日龄儿童的新生儿试点试验中,虽然发生了皮肤吸收,但研究未发现严重的接触性皮炎。最近的试验针对体重≥1500g 的新生儿,但结果与上述不同。一些机构使用含有洗必泰的海绵敷料外敷 CVC,以及清洗 CVC 的置入位点,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这个年龄组的不良反应。供应商必须充分权衡 CHG 预防 2 个月以下儿童发生 CLABSI 潜在的利益和风险,还要认识到早产儿可能的不同风险。其他药物,如聚维酮碘或酒精,也可以在这个年龄使用。 2. 插入时 2.1. 在 ICU 或非 ICU 中,插入 CVC 时要有一个操作规范,以确保操作符

合感染预防规范(证据等级:II 级)。⑴. 坚持无菌操作。①. 建议列个操作步骤以确保导管插入的规范。如果有这样的文件,应有其他人员在旁指导。②. 在进行 CVC 插入时,应该有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旁指导,以确保操作的无菌。③. 上述操作中,医护人员如果观察到违反无菌原则的操作,有权终止操作。 2.2. 在导管插入之前,操作人员要进行手部清洁(证据等级:II)。⑴. 用无水酒精产品或抗菌肥皂和水。①. 使用手套并不能忽略手部卫生。 2.3. 在一定的条件下,肥胖患者应避免采用股静脉中心静脉通路作为导管放置点(证据等级:I)。⑴. 额外的因素可能会影响股静脉导管患者出现 CLABSI 的风险。⑵. 小儿可以在不进行全麻的情况下进行股静脉置管,而且不增加感染的风险。⑶. 不同 CVC 短期穿刺点出现感染和非感染性并发症存在争议。不同穿刺点的风险和收益必须具体问题(例如,刚刚做过气管造口术的患者,如进行颈静脉穿刺可能有较高的感染风险)。⑷.不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s),以此来减少 CLABSI 的风险。①. ICU 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出现感染的风险等同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②. 大多数 PICC 引起的 CLABSIs 发生在非 ICU 患者。PICC 相关性CLABSI 的风险可能在 ICU 外是不同的。 2.4. 使用全套的静脉穿刺和导管包(证据等级:II)。⑴. 全套的静脉穿刺和导管包包含所有必要的无菌导管插入组件,而且摆放整齐,使用方便。 2.5. 使用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导管的插入(证据等级:II)。⑴.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减少了 CLABSI 以及 CVC 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2.6. 在 CVC 插入过程中,使用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证据等级:II)。⑴. 使用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①. 所有医疗人员在导管插入过程中都应穿戴面具,帽子,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②. 病人应该在导管插入过程中全身覆盖无菌洞巾。⑵. 当用导管来交换导丝时,都应遵循这些措施。⑶. 一项针对外科病人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最大限度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没有额外的好处;然而,大多数可用的证据表明,这种干预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7. 使用含酒精的洗必泰消毒皮肤(证据等级:I)。⑴. 在导管插入前,使用含有超过 0.5% CHG 的酒精洗必泰溶液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①. 要等到消毒液挥发干净后再进行皮肤穿刺。 3. 插入后 3.1. 确保适当的护士和病人比例和限制 ICU 护士的流动(证据等级:I)。⑴. 观测性研究表明,在 ICU 护理有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时,护士和病人的比例至少为 1 到 2。在 ICU 工作的护士流动性应该降到最低。 3.2. 在连接导管前,对导管的交换器,无针连接器以及注射端口进行消毒(证据等级:II)。⑴. 在导管的交换器,无针连接器以及注射端口连接导管前,用洗必泰、70% 的酒精冲洗。与酒精的活性相比,酒精性洗必泰可能有额外的残余效应。⑵. 为了增强消毒效果,机械摩擦要不少于 5 秒。但这一消毒时长是否适合无针连接器尚不清楚。⑶. 监测转换器 / 连接器 / 端口消毒,由于在标准操作下,大约有一半的导管组件会出现细菌定殖。 3.3. 撤去不必要的导管(证据等级:II)⑴. 每天多次评估持续血管内通路的必要性。撤去非必需的导管。⑵. 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后,要常规审核,以确定是否撤去。简单的和多方面的干预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 CVC 使用。 3.4. 对于在成人和儿童中使用的非通道性中心静脉导管,如果透明敷料弄脏,松散,或潮湿的,每 5–7 天或立即更换透明敷料,以及使用洗必泰进行消毒。如果纱布敷料弄脏,松散,或潮湿,每 2 天或更早更换纱布敷料(证据等级:II)。⑴. 在特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应该减少换药的频率,以减少导管移位的风险。⑵. 如果导管出口处出现渗水,使用纱

布敷料代替透明敷料直到渗水结束。 3.5. 不用于输注血液,血液制品或脂质的导管更换时间间隔不应超过 96 小时(证据等级:II)。 a. 导管更换的最佳时间间歇目前尚未解决。 3.6. 对血液透析导管穿刺位点使用抗菌软膏(证据等级:I)。⑴. Polysporin“三联” 软膏(如果可用)或聚维酮碘软膏应该用于血液透析导管的穿刺点。如果这些药物与插入的导管材料兼容。①. 某些制造商已经明确软膏中的二醇成分不应该用于聚氨酯导管。⑵. 莫匹罗星软膏不宜应用于导管插入点,因为这会促进莫匹罗星耐药的风险,以及有可能损害聚氨酯导管。 3.7. 在 ICU 和非 ICU,都应检测 CLABSI(证据等级:I)。⑴. 监测具体单位的 CLABSI 发生率(每 1000 导管日的 CLABSIs),定期向医生,护理领导,和医院管理者报告。⑵. 将 CLABSI 的发生率与具体单位和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比如,NHSN)。⑶. 对监测进行监督是必需的,以减少观察者间的差异。⑷. 在 ICU 病房外,监测 CLABSI 需要额外的资源。在这些地方,电子监视可以得到有效地运用。二、防止 CLABSI 特殊方法目前,有许多的特殊方法是可以使用的。在考虑执行这些方法之前,应该对 CLABSI 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潜在的不良事件和成本。虽然 CLABSI 的发生率高于某单位的阈值时,采取一些基于技术的特殊措施是很合理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一些操作和行为的改变是否可以降低 CLABSI 的风险。这些特殊的方法适用于那些尽管已经使用上述的基本措施,但 CLABSI 率仍然很高的特定医院和患者。如果这些医疗机构无法到达一定的标准,不应该采取这些措施。 1. 在成人患者中,使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浸渍的导管(证据等级:I)⑴. 目前市场上消毒剂(如,洗必泰 - 磺胺嘧啶银)浸渍以及抗菌药物(如,二甲胺四环素利福平)浸渍的导管可以减少 CLABSI 风险。在下列情况下使用这些导管:①. 尽管已经采取上述的基本措施,该机构的 CLABSI 率仍然高于预定目标。有证据显示,如果导管感染率较低的机构使用抗菌药处理的中心静脉导管可能没有额外的好处。②. 患者的静脉通路有限,有复发性 CLABSI 的历史。③. 患者如果出现 CLABSI,发生严重后遗症的风险高(例如,患者最近植入血管内装置,如修复心脏瓣膜和主动脉移植物)。⑵. 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 2. 对于年龄大于 2 个月以上的患者,使用含洗必泰的敷料。(证据等级:I)。⑴. 目前还不清楚使用含洗必泰敷料是否有额外的好处,不管是否进行洗必泰药浴。 3. 使用含有消毒剂的交换器 / 连接器帽 / 端口保护盖来保护连接器(证据等级:I)。 4. 对早产儿使用银沸石(silver zeolite)浸渍的导管。(一些国家已经批准这一方案,证据等级:II)⑴. 观察性研究表明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浸渍的导管似乎是安全的,有可能运用于临床。 5. 在中心静脉导管中使用抗菌锁(证据等级:I)。⑴. 在填充腔中注入高于治疗浓度的抗菌药物溶液,通过一定的通路,使抗菌药物到达导管转换器。这样的方法可以降低 CLABSI 的风险。考虑到这些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微生物耐药的可能,应该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抗菌锁:①. 长期置入血液透析导管的患者。②. 静脉通路有限以及有 CLABSI 复发病史的患者。③. 患者如果出

作者:xiaorong699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安尔碘或2%氯已定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 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最新定义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Event Introduction: An estimated 41,000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LABSI) occur in U.S. hospitals each year.1 These infections are usually serious infections typically causing a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 stay and increased cost and risk of mortality. CLABSI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proper management of the central line. These techniques are addressed in the CDC’s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CDC/HIPAC)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2011.2 Settings: Surveillance will occur in any inpatient location where denominator data can be collected, which may include critical/intensive care units (ICU), specialty care areas (SCA), neonatal units including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NICUs), step down units, wards, and long term care units. A complete listing of inpatient locations can be found in Chapter 15. NOTE: Surveillance for CLABSIs after the patient is discharged from the facility is not required. However, if discovered, any CLABSIs occurring within 48 hours of discharge should be reported to NHSN. No additional central line days are reported. Requirements: Surveillance for CLABSI in at least one inpatient location in the healthcare institution for at least one calendar month as indicated in the Patient Safety Monthly Reporting Plan (CDC 57.106). Definitions: As for all infections reported to NHSN,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or extensions of infections already present on admission, unless a change in pathogen or symptoms strongly suggests the acquisition of a new infection, are not considered healthcare associated. Therefore, infections that become apparent within the first few days of admission must be carefully review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healthcare associated.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 are laboratory-confirm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LCBI) that are not secondary to a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or an HAI meeting CDC/NHSN criteria at another body site (see criteria in Chapter 17 and Appendix 1. Second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Guide). Report BSIs that are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i.e., a central line or umbilical catheter was in place at the time of, or within 48 hours before, onset of the event). NOTE: There is no minimum period of time that the central line must be in place in order for the BSI to be considered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最新)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2010-10-28 点击:2625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血管内置管是不可或缺的处置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导管技术的要求提高,单纯的外周静脉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导管应运而生,成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也日益突出[1],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加重医疗负担[2-5]。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更为必要。 本指南旨在根据导管相关感染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见表1)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Ⅰ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血管内导管类型 血管内导管类型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根据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和短导管[5-6]。描述如表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感染预防要点。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 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 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 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 有内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要求。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时。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 出汗、穿刺点初学、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 为一次/两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课件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应75%酒精或含碘消 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是,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 湿或者浸泡在水里。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 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 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要是应当尽早 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 导管和动脉导管。

带着问题学规范: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带着问题学规范: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问题一、如何预防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35) 规范:《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09-2016答: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生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高,增加抗菌药使用负担等。预防CLABSI应执行以下几点措施: ①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拨除导管。②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③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已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④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⑤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⑥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⑦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 ⑧不宜定期对穿刺点采样送微生物学检测。 ⑨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采集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除此之外,置管前、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也是预防CLABSI 的重要措施。针对CLABSI高发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疗机构应展开目标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加强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并认真落实以上预防要点,才能使CLABSI发生率真正下降。 问题二、如何诊断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236) 规范:《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 答:中央导管呈留置状态或当天拔除中央导管或前一日已拔除中央导管者,首次满足以下标准之一时,诊断为CLABSI。 标准1:至少1套或1套以上血培养中分离到公认的病原菌,且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公认的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等。 标准2:以下条件必须均满足:①不同时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常见皮肤共生菌。②患者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体温﹥38℃)、寒战。③症状和体征及阳性实验室结果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 标准3:以下条件必须均满足:①不同时段抽血的2套或多套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常见皮肤共生菌。②≤1岁的婴儿至少具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中文版)

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 概要 随着留置导尿在医院及长期护理机构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医疗相关性感染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留置导尿是不恰当的。在医疗过程中,大量的人力及花费被用于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在有尿路感染症状及体征的患者(CA-UTI)中。在本指南中,我们阐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背景信息,同时给出了关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推荐意见。遗憾的是,与此相关的文献大多报道的是导管相关性无症状菌尿症(CA-ASB)或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没有明确区 分CA-ASB和CA-UTI,但主要指CA-ASB),而非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因为大多数的临床研究将导管相关性菌尿症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测量结果,故此本指南大多数的推荐意见是关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 降低CA-ASB和CA-UTI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限定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以及尽早拔除导管来降低尿管的使用。在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方面,减少尿管使用的策略已经被证实有效,而且可能比指南中其他策略都有效。所以医疗机构均应该优先执行该策略。 CA-ASB和CA-UTI的诊断方法 1.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UTI被定义为具有符合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而没有其他感染来源,同时单次导管内或中段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3cfu/mL,留取中段尿的患者其尿道内、耻骨弓上或尿套在之前48h内已拔除(A-III)。 对于使用尿套且有症状的男性患者,诊断CA-UTI的菌落数的阈值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2.除进行某些用来观察干预措施可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的试验研究(A-III)以及某些诸如孕妇的特定医疗条件(A-III)下时,均不应进行CA-ASB诊断筛选。 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导管内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I)。 对于使用尿套的男性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由新更换的尿套内留取的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 3.符合CA-ASB和CA-UTI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新发的或逐渐加重的发烧,寒战,意识改变,心神不宁,无其他明确原因的嗜睡;侧腹痛;肋脊角压痛;急性血尿;盆腔部不适;在已经拔除导管的患者中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急或尿频,或耻骨弓上疼痛或压痛(A-III)。 对于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则可能表现为肌肉强直的加重,植物神经反射失调,或感觉不适(A-III)。 4.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脓尿并不一定可以诊断CA-ASB和CA-UTI(A-II)。 有无脓尿或脓尿的程度均不可用来鉴别CA-ASB与CA-UTI(A-II)。 脓尿合并CA-ASB并不是抗生素治疗的指征(A-II)。 无脓尿而有症状的患者往往提示其他诊断,而不是CA-UTI(A-III)。 5.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单纯的依靠尿液有无臭味或浑浊并不能鉴别CA-ASB与CA-UTI,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0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B ) A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B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C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D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 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 C ) A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

B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C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 D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 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C )小时内尽早拔除导管。 A12 B24 C48 D36 4.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 C ) A无菌纱布1—2次/周 B无菌纱布1次/天 C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 D无菌纱布2次/天 5.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是( D )A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C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D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6. 可使用哪种消毒剂擦拭消毒血管导管接触的端口,以减少污染风险?( C ) A 95%酒精 B 洁雪喷雾消毒剂 C 75%酒精 D 新洁尔灭 7.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输液连接系统应使用无针连接 B 输注脂肪乳的输液器应每12h更换 C 每天更换输液连接装置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D三通连接可减少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7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 一、单选题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B ) A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B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C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D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 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C ) A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 B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C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D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 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C )小时内尽早拔除导管。 A12 B24 C48 D36 4.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C ) A无菌纱布1—2次/周B无菌纱布1次/天 C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D无菌纱布2次/天 5.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是( D ) A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C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D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6. 可使用哪种消毒剂擦拭消毒血管导管接触的端口,以减少污染风险?(C ) A 95%酒精 B 洁雪喷雾消毒剂 C 75%酒精 D 新洁尔灭 7.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输液连接系统应使用无针连接 B 输注脂肪乳的输液器应每12h更换 C 每天更换输液连接装置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D三通连接可减少输液污染 8.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环节(D ) A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 配置输注的药液 C 注射部位皮肤使用洁雪喷雾消毒剂消毒 D 植入导管后没有定期更换导管 9. 为了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以下哪项最重要?(B ) A 医务人员应加强培训和教育B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其专业护理质量 C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D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10. 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选择合格的操作用物,下列不正确的是(B ) A 血管内导管应使用一次性的灭菌导管 B 穿刺失败后的导管未污染时可另选静脉再次使用 C 皮肤消毒剂可使用碘伏 D 皮肤消毒剂可使用洗必泰 二、多选题 1. 下列哪些情况不应当进行静脉置管操作(ABC ) A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的医务人员B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 C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D患冠心病的医务人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版指南

本指南是在 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 2014 年 7 月的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 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 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 CLABSI 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 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 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 20 年,主要关注 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 CLABSIs 发生在 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二、医院获得性 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 CLABSIs,增加成本从 3700 美元至 39000 美元不等)。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 2 篇 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 长时间放置导管 1.3. 插入位 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 颈内静脉 插管 1.6. 成人股动脉插管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 全胃肠外营养 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 女性 2.2. 抗生素使用 2.3. 米诺环素 -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 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病人安全的组合方案。包括血液标本采集,以及 CLABSIs 监测定义。手册相关章节为“在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中识别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设备相关模块,方法学”和“设备相关模块: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二、最近的数据表明,NHSN 定义的可信区间低于预期,这也会影响公共报告的可靠性。此外,NHSN 对 CLABSI 监测的定义不同于临床上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第三部分背景—如何预防 CLABSI 一、现有的指南和建议 1. 目前有一些政府,公共卫生,及专业组织公布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指南和 / 或预防 CLABSI 的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1.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建议委员会(HICPAC),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1.2. 医疗机构促进学会 1.3. 医疗机构研究和质量评价部门 1.4. 美国外科协会和 临床试验委员会 1.5. 联合委员会 1.6. 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 1.7. 输液护士协会 2. 本文的建议集中在中心静脉导管,除非另有说明。这些建议为2.1. 不根据导管类型分层(如隧道,植入,铐式,非铐式导管,和透析管)和 2.2. 可能不适用于其他血管内装置预防血液相关感染。二、基础设施的要求如下: 1. 感染预防和控制程序有足够人手的来负责那些符合 CLABSI 监测定义的患者。 2. 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和计算导管天数,作为计算 CVC 时的分母。信息系统所得的导管天应与手工方法进行验证,误差不大于±5% 。 3. 足够的资源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 4. 足够的实验室支持,及时处理标本并报告结果。第四部分预防 CLABSI 策略的建议 CLABSI 的预防建议分为(1)所有医院都应采用的基本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 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 长时间放置导管 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 颈内静脉插管 1.6. 成人股动脉插管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 全胃肠外营养 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 女性 2.2. 抗生素使用 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1、血管通路装置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红斑,水 肿;任一类型的疼痛、触痛或渗出物;完全植入式血管内装置的皮下囊或任一隧道式导管的皮下隧道中的液体,出口处或皮下囊周围硬化;自发性破裂和渗出物;血管通路装置置入部位表面皮肤坏死;体温升高。 2、置入血管通路装置时应考虑选择适当部位,以预防感染发生。 3、外周静脉导管患者,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症状(诸如超过置入部位至少1cm的红斑、硬化、渗出物、无其他感染源可解释的发热)或者患者主诉与导管有关的疼痛或触痛,应考虑拔除外周静脉导管。 4、不建议单凭体温升高为依据拔除正常使用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采取挽救措施的考虑因素包括: (1)血管通路装置的类型,如经皮或手术植入的长期使用的导管。 (2)置入一个新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困难。 (3)凝血机能障碍。 (4)成对血液培养证实存在感染的微生物。 (5)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条件。包括:严重的脓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或存在血管内的硬件(如起搏器)等。 5、如果CR-BSI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该拔除中心血管通路装置:严重的脓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尽管抗菌治疗已超过72小时但仍存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或分支杆菌造成的感染。 6、应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风险和需求,决定是否在新的部位置入新中心血管通路装置。 7、对于严格采用无菌技术但仍有多发性CR-BSI病史的、长期使用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患者,考虑使用预防性抗菌封管溶液。 8、一旦怀疑患者出现CR-BSI,就应对拔出后的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尖端进行常规培养。植入式输液港应培养储液盒内容物盒导管尖端。 9、当怀疑出现CR-BSI时,在开始抗菌治疗前,从导管和外周静脉中抽取血样,进行成对的血液培养。导管和静脉穿刺的血培养物应存在同种微生物,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感染源可解释。要确诊CR-BSI,考虑定量血培养或中心导管培养物与外周血培 养物呈阳性的时间相差≥2小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 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 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 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