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

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

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

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

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

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

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

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

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

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

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

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

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

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ⅱ中部和东北部平

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1/ 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31%。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

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

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 )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

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 (南疆 )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

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

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

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图 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阅读图 4.3、图 4.4 和图 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主要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兴安落叶松、樟子松、重要的羊、牛、马牧(树、畜)等作物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畜生产基地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

特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大的林区 ( 图 4.6) 。②区的三河牛和三河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马,是闻名国内的良

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种。②松嫩平原西部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分

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产基地,有良好的半

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 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布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

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是重要的苹果产区。业发展较快,主要饲

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养猪、肉鸡、肉牛、

沿岸。奶牛等。牛奶及乳品

业发展较快,并向专

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

展。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 1。

点拨表 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

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

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

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在《地理 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

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

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 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

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

主要粮(树、畜)

特殊分布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 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

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

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图 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 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

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

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活动: 1.阅读表 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如 2001 年全国 4 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 千克的省份中, 3 个是

东北的 3 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 千克的省份,出售的

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

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

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

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

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普遍低而不闻。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

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 (开

垦荒地 )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

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

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阅读表 4. 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

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 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

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

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 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

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

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

业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

发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

展粮食需求。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

方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林木、人参、养鹿、林

点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蛙、食用菌、中草药材、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约化草食性畜牧业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并举的转变

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

品基地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

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

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 4.16 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 ?哪些副产品 (或废弃物 )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

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

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

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

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

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什么 ?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

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

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

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

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

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 ?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能够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产需要,地形完整、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分异显著 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地域。耕作农业区内,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集中分布。 专业化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好,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等,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比较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两个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话区域。平原区农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好天然林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开发”。例题解析 例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B、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凉。 C、东北地区的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东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是温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预习目标】 1、 根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 础知识。 2、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预习内容】 一、地理条件 1 (1)气候条件 a .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⑦__________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无霜期80~180天,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雨热⑧________ b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生长季节:4~10月—农事活动:春播、夏管、秋收 (2)地形、土壤条件 a .地形条件:包括高原、?________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土壤条件:?____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化肥等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有原料需求,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经济格局。 (2)交通运输:?________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开发较晚,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大,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_和大农业。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______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 区???? ? 分布地区:?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 平原主要作物:玉米、? 、小麦、水稻

(2)林业和 特产区 ?????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等特产:长白山区——? 、人参等 珍贵药材;延边——苹果梨;辽东低 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柞蚕茧; 辽南——苹果 (3)畜牧 业区??? ??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 草地 主要良种:三河马、三河牛、○21 发展趋势:○22 养畜业发展较快,并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提出疑惑】 我的疑惑 1. 。 2. 。 3. 。

2018届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测试:第37讲 区域农业发展

课时作业(三十七)区域农业发展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区、市)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2.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三江平原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 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该农业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淋洗盐水,减轻了盐碱。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第2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该地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是北方作物。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有土地盐渍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读图,回答3~4题。 1998~2010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品种指数增长率3.我国的耕地复种指数() A.所有省份全部上升 B.沿海和内地差异减小 C.新疆复种指数最高 D.内蒙古播种面积减小 4.影响江苏省复种指数增长率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水平低B.热量条件下降 C.城市化速度快D.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3.B 4.C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负增长,因此并不是所有省份均上升;西部的省份复种指数都呈正增长,而东部沿海省份的复种指数呈缩小趋势,内陆省份呈增长趋势,因此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减小;新疆复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安徽省濉溪中学杜风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淮北市塔山石榴的优势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微课《东北地区农业地理条件分析》,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分析并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学生运用课前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媒体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尝试小组合作分析淮北市塔山石榴发展的地理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_区域经济发展练习题B卷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大纲 第一课时 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 3.地形和土壤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

区域经济发展B题 一、选择题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②云贵高原③江南丘陵④华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B 2.C 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据表中内容回答3~4题。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 3.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4.1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地理必修三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 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链接】(第一课时)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最难以改造)——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农事活动等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平原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果业) 土壤(质量、类型)——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 2.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数量、素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交通——市场区域的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 东北地区包括、、三省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冬季,夏季, 降水集中于,。 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 弊: (2)读图4.4总结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其自然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2、地形土壤条件:东北地区包括、和三大平原地形 区。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东北地区广泛 分布,高, 有利于农业生产。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第二课时) 三、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八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8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挪威(下图)渔业资源丰富,该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大,而且出口率非常高,是世界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国,其中三文鱼出口占到全世界的53%,中国95%的进口三文鱼来自挪威。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据此回答1~3题。 1.挪威水产品出口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人口少B.产品质量好 C.水产品产量丰富D.产品种类多 答案 A 解析出口量大的原因是挪威水产品产品质量好、水产品产量丰富、产品种类多,而出口率高的原因主要考虑本国市场大小。挪威国内人口少,消费量小使得水产品出口率高。 2.目前大多数挪威三文鱼运往中国的主要交通方式是( ) A.铁路运输B.海洋运输 C.航空运输D.公路运输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大多数三文鱼从打捞到运抵中国市场只需三天”可知,运输时间短,而

我国和挪威相距较远,且三文鱼易变质,本身的价格高,故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是航空运输,C项正确。 3.与世界大渔场相比,挪威三文鱼肉质鲜美、品质优越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B.海水冷而纯净 C.海岸曲折,峡湾众多D.鱼类饵料丰富 答案 B 解析与其他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相比,挪威纬度较高,海水温度低,三文鱼生长时间长,肉质鲜美;挪威相比其他渔场人口密度小,工业少,污染小,其三文鱼的品质优良。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4~5题。 4.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 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答案 C 解析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冲刷而造成土壤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C项正确。 5.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雪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47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目标定位]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区各类农业区的分布状况。3.通过对比和分析,在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和该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①三省和②东部。 2.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③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 ④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⑤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a.地形类型齐全;b.⑥、黑钙土分布广泛。 (3)社会、经济条件 a.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⑦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⑧农业的发展。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利于⑨和⑩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辽河平原。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生产;(2)?生产。 【问题思考】 1.为什么东北大米的品质优良,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2.东北地区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及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但为什么还称“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点一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9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45亿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5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如下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 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在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 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稳定的粮食供应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 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反思归纳】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 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 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1)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较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2)数量多,后备 土地资源丰富;(3)黑土肥力高;(4)夏季,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5)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探究点二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提示与建议 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2.初步掌握合理进行农业布局的思路与方法。 3.认识提高地区粮食生产商品率的做法和措施。 4.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依据。 【互动探究】 ◆◆知识梳理 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 1.依据:、区位条件、、市场需求。 2.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实现区域内、 和效益的统一。 二、地理条件 1.气候:气候,雨热同季,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的影响。2.地形:包括、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平原面积广阔,易发展,山地丘陵地区易发展林牧业。 3.土壤:、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与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1)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平原、平原和平原。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和长白山区,全国最大林区是大小兴安岭 ②特产区:盛产珍贵药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南盛产苹果。 (3)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畜种:三河牛和,东北红牛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特点:大规模生产,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专项练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选择题 [2018·江苏省苏北四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某葡萄生态产业园是在宁夏贺兰山麓戈壁滩一片荒地上投资开发兴建的,地势西高东低。图K23-1为该葡萄生态产业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K23-1 1.该葡萄生态产业园所处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山间盆地 B.冲积扇平原 C.黄河冲积平原 D.古河口三角洲平原 2.该葡萄生态产业园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距银川近②夏季气温较低③土壤肥沃④葡萄品质优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8·广州调研]近50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北部的沼泽分别逐渐被耕地、林地取代。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气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地面反射率有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地面反射率:林地<沼泽<水域<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的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据此完成3~5题。 3.该省东部、北部气温的变化趋势分别是( ) A.上升、上升 B.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 D.下降、下降 4.造成地面反射率冬季最高的直接因素是( ) A.地温 B.积雪 C.植被覆盖率 D.日照时数 5.实际观测,该省南部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开垦湿地 B.毁林开荒 C.填湖种草 D.城市化 [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安徽怀远县是中国石榴之乡,“怀远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几年来,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黔西县中坪镇通过引种,使石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此回答6~8题。 6.与安徽怀远相比,贵州黔西县种植石榴的优势是 ( ) A.交通便利 B.热量条件充足 C.发展历史悠久 D.经验丰富 7.与黔西县石榴产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物流业发展 B.资金雄厚 C.加工业发达 D.劳动力成本低 8.进一步促进黔西县石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广各种植户个体发展 B.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 C.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D.引进其他农产品,实现多种经营 [2018·山东枣庄二模]甘蔗是主要糖料作物之一,喜温、喜光、喜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超过台湾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级行政区。1993年之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广西蔗区的甘蔗生产以个体种植为主,收割靠手砍、肩扛,与世界第一产糖大国巴西相比,广西甘蔗的生产成本要高出许多。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据此回答9~11题。 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糖业中心由广东转移到广西的原因是广西比广东( ) ①水热条件更好②土地租金更低 ③平原面积更广④劳动力更廉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2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种植成本上升②收购价格提高 ③种植业结构调整④蔗糖进口数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有关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不合理的是( ) A.推进土地流转 B.扩大种植面积 C.培育高产品种 D.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非选择题 12.[2018·江苏苏北四市上学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1)该省是我国煤炭第一大省,但目前外运能力仍显不足,除修建有关铁路外,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建坑口电站 B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 .加强水运 D .全面推广煤炭液化技术 (2)该省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源是( ) A .煤炭的露天开采 B .矿区道路的铺设排弃大量土石 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 ) A .说明能源输出中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 B .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 .减轻当地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 D .减少水资源用量,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探究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生态环境建设: 在煤田的露天开采区、居民点、主要交通现建设区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土地复垦等工作,简历集约经营的搞笑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调整产业结构 4、治理“三废” 【典型例题2】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 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 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班级: 姓名: 考号: 高二地理教学案 编号:9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编写人:郭竹青 审核人:高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10月6日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看课本找到以下问题,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状况和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 【回顾知识】 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对农业的影响: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差异、雨热配合) —决定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 地形、土壤、水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类型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2、商品粮基地基本条件: (1)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商品率高; (2)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 3、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效发挥农业机 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技,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农业商品率。 4、在图中填注美国农业带(参考地图册) 第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练习题 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冲关三十四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东北地区轮廓图,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两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冲刷变薄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D.秸秆还田 解析:1.B 2.A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害B.冻害 C.滑坡D.洪水 解析:B [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下面两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③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区域农业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 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 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 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 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 地方。 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2、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 类型:温带(湿润、半湿 润)季风气候 特点:冬季寒冷、夏温较 高,热量与水分配合得协调 对农业影响:作物可一年一熟 南北差异: 春小麦、大豆 1000℃寒温带北部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1000℃~3600℃中温带中部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3600 ℃暖温带南部 作物≥10℃的积温温度带地区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P67、69思考? 请说出东北 地区的积温 和降水的变 化?

?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作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学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江苏省教学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课堂互动】 [知识点1]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问题探究〗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具体步骤如下:

[知识点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比较分析〗1.列表分析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内涵。 〖问题探究〗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 相对于地形、土壤等来说,_______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___________、耕作制度和_________等。 东北地区海陆位置状况:位于亚欧大陆______部,太平洋_____岸; 东北地区纬度位置状况:纬度高,北纬_____°至_____°之间,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__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纬度跨度大,跨越三个温度带:寒温带、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无霜期从南部的跨度大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最北部,属于寒温带,≥10℃积温小于1500℃,无霜期虽然不足80天,生长期短,但依然可以种植春小麦和早熟大豆。 〖问题探究〗3.地形、土壤条件 4.社会、经济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