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

文学批评史复习:

一、基本常识:

(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皎然《诗式》:“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答李翊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境生于象外。”

《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苏轼《文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袁宏道《叙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王国维《人间词话》:“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二、概念或观点的解释:

诗言志: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首见于尚书,其中诗言志的观念当时远古留下来的,在礼乐文化的诗教语境下,所谓“志”是饱含感情的,情感与志向的统一,体现先秦人对诗的感情特征已有认识。尚书中的诗言志,是和其他四教中的乐并列的,诗言志,乐表情。

赋诗言志:礼乐教化语境中,诗教的地位高,对贵族来说,赋诗是升堂揖让的基本礼仪,春秋之时盛行赋诗言志之风,这是诗教的成果,反应礼乐制度中诗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是建立在“诗言志”观念上的发展。

兴观群怨:孔子希望重新建立礼乐制度,从重建诗教入手,诗教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但是缺乏具体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正是完善了诗教的理论系统,可以兴指从作品的形象中联想出相类的道德意义;可以观指诗具有对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及民风民俗有观察认识作用;可以群是指诗具有能让人聚在一起相互勉励增进道德的社会功能;可以怨是指诗有刺上政的政治批评功能。

知人论世:从基础来说,儒家主张正名,认为名与实相符,语言描述对象是可知的,为孟子的知人论世提供了基础。孟子主张从时代背景来了解作者,结合生平解释其作品,对于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有着积极意义。之后,对诗的历史化诠释,成为古代诗经学的主流。

以意逆志:意是指读者自己的心意,孟子认为对诗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个别字,而是应该深求其意,清代吴淇主张“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但是具体做法仍是问题。以意逆志总的来说是和知人论世相结合的,是基本正确的解释学思想,但是并不能保证其客观性。

发愤著书:孔子说“诗可以怨”,正是抓住了诗的内容更侧重刺的一面。从小民到大夫,都可以将内心的痛苦怨愤用诗歌表达出来。历史中有屈原司马迁,都是这种怨刺精神的继承者。屈原的愿景与现实发生强烈冲突,于是赋诗自明,是其发愤抒情;司马迁从自身痛苦酝酿出独特人生观,认为文采才能使名不磨灭,著书以求不朽。后来更有钟嵘尚悲音,韩愈“穷苦之言易好”以及欧阳修“穷者而后工”等说。发愤本质上不是一个表达立场的理论主张,而是现实人生直接赋予文学家的创作精神。在所有情感中,发愤最不符合儒家中和之道,所以儒家才特地为其指定“止乎礼”的规则的。

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体现了魏晋文人对诗歌抒情作用的认知。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通过文体比较得来,与传统的诗教论相疏,其背景是魏晋时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兴起。

文以气为主:气的学说最早源自孟子的“养气”说,所谓浩然之气,是道德完满感而表现出来的。后人曹丕又发展出“文章以气为主”说,其气主要指天生的气质禀赋,它在作品中体现为相应的风格特征,认为文章的总体风貌,成就高低都是由作者的气决定的。气又有清浊之分,所以文章就有高下。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源远流长的文气说。

滋味:

四声八病:

气盛言宜: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说,其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作家临文之际充沛旺盛的精神状态,便是“气盛”。要做到“气盛”,即明道积义,以儒家仁义之德为根本。可知韩愈的“气盛”说是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但韩愈的“养气”还有另外的内容,即“游之乎诗书之源”。“诗书之源”,指“三代两汉之书”。韩愈认为魏晋以后儒道不传,而骈偶之风日炽,去古愈远,所以在学写“古文”的初始阶段务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这是强调入门须正的意思。六朝学者多言气,均不涉及道德修养。韩愈主张写“古文”,是为了复兴儒学,所以必然会把“古文”创作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道德修养是第一性的,当这种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下笔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道胜文至:

即“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首先,讨论的是如何为“文”的问题,是以“道胜”为条件,以“文至”为目标。所以落脚点是在“文至”上。

其次,是文道统一的境界。“工”与“至”不同。“工”是只就“文”而言的,是文辞之工。“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这是“至”。最后,欧阳修所说的“道”,主要的还是指儒道,但说的很宽泛,既不同于理学家说的形而上之“道”,也不同于石介所说的抽象的“三才、九畴、五常之道”宽泛所以可以兼容各种内容,而且“道胜”包含了对作者的生活阅历的要求,这一点尤其可以与文学性相统一。

韵外之致(韵味说)

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

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以载道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作文害道

出自程颐《遗书》。他把道和文、道德修养和文章写作对立起来,得出作文害道的结论。程颐认为世上只有一种真正该学的学问,那就是“理学”,他要求学者都要学“道”,都要做“圣贤”,圣人有了“道”,抒发胸中所蕴,便能自然成“文”。如果转去求文章之工,那就是舍本逐末,有害于道。

活法

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提出的一个中心论点。所谓活法,指的是遵守法度而又超越法度,富于变化又不离本宗。关键是要活用诗法,而不要死执诗法。

工夫在诗外

是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工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知道,所谓“工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别材别趣

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等;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兴趣

宋代诗人对“诗”的“奇特解会”,产生了什么是“诗”的问题。严羽提出“兴趣”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所谓“兴趣”,首先是根底性情,所以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但“兴趣”不等同于“性情”,而是由“吟咏性情”所体现出来的含蓄的审美意韵。“兴”是性情的感发。“趣”者,趋也,趋于一个超越语言和知性的审美境界。“性情”是“材”,“兴趣”是“趣”,二者统一,然有深浅之别。

严羽的“兴趣”说,是从“言”转向“意”,继承了历史上重“意”的诗学传统。妙悟

所谓“妙悟”,首先是指对“兴趣”本质的认知而言。盛唐诸公是“透彻之悟”,前面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可知“透彻之悟”即知“兴趣”者。

“妙悟”以“熟参”为工夫。严羽的“熟参”,首先是在于“妙悟”,其次可以辨析不同时代的风格、不同诗人的家数。后世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其说实发源于严羽。

格调

美学上

按严羽自称善于辨体,以为盛唐之诗气象浑厚、格力雄壮、音节响亮,实则开“格调”说之先声。李梦阳从“格”“调”“气”等七个方面论诗,主要着眼于声气、音响、句法等方面来辨析诗的体制,大抵要求品格古朴,风调清逸,声气通畅,句法浑沦,音韵圆亮,意趣冲和,这些格调特征,又都以“真情”为基础。这就是以情为本的“格调”说。

以“格调”作诗,有两个弊端。一是如前所说,得声调之实,而失才情之虚。一是学习杜诗的雄浑气象时,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而流为粗豪。

沈德潜注重声律音调。《晬语》云:

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

后人理解“格调”甚至等同于格律声调,这与沈德潜对声调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童心

李贽《童心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此“童心”说强调性情之真,“古今至文”无不是从真性情之自然流出,“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文学只可论真假,不必论古今。那么七子所主张的复古、格调皆属多余。

性灵

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反对师古,独抒性灵而浑厚不足,为此钟惺提出“厚出于灵”。公安派的“性灵”重在“露”与“趣”,“露”就是率性任真,“趣”就是风趣自然。

公安派的“性灵”还有“俗”的内涵,体现了市民文化思潮下的审美倾向。竟陵派的“性灵”说

主张师古,从古人格调中求深厚

竟陵派所重在“厚”,不仅要求浑厚蕴藉,而且也提出要有像苏轼那样的“真学问”

竟陵派则主张“深幽孤峭”。钟惺在《简远堂近诗序》中说:“诗,清物也。”所谓“清”,就是“其体好逸”、“其境取幽”、“其味宜澹”等等,

竟陵所主张的“性灵”,乃是一种“幽情单绪”,是一种内向避世的士大夫情怀。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将“诗言志”说看作是自己“性灵”说的依据,以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随园诗话》卷三)。但是他对“性情”的理解,其实与传统的意义不同,可以说是继承了明代“性灵”派的“异端”精神。

袁枚所说的“性情”,虽涵盖一切人世间的情感,而尤以男女之情为重,所谓“情

所最先,莫如男女”枚在思想上有反礼教的精神,所以他要为艳情诗争一席之地。袁枚说的“性灵”,不专指“性情”,还有“灵”。其所谓“灵”,首先是强调先天的灵性。重天赋而轻学力,是与当时的学术风气相对立的。为此他还视俚歌俗曲为“天籁”。其次体现为巧妙灵动的审美趣味,要求作品具有一种妙语解颐、趣味横生的“风趣”。

神韵

王士祯“神韵”说为康熙年间影响最大的诗歌理论。

其所谓“神韵”,指有别于具体形象的精神意趣。王士祯“神韵”说直接受到南宗画论之影响。他也常常强调诗画相通:

传统意韵论诗学强调含蓄蕴藉之美,这也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最基本内涵。他说自己最喜欢《二十四诗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八字(《香祖笔记》)。其特点则偏于清远空灵一格。诗题以山水为主,此亦与“神韵”说得于南宗画论相关。兴象往往清幽绝俗,以写其超脱澹泊之心。因此,其所推重诗人,特在王孟一派。

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境界”与“兴趣”“神韵”的不同,在于后者无所依托,故不免说的迷离恍惚,而“境界”则依托于文学的“二原质”即“景”与“情”(《文学小言》),简单地说,就是指景情达到了一种真实性。王国维又把这个“真”称为“不隔”,“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隔”就是“不真”。有情景之真,才能产生“兴趣”“神韵”,所以王国维说: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王国维的“境界”说,将传统的情景论与意韵论结合起来,又融入了西方主客体哲学思想。

三、论述:

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内涵:

道家认为,天地运行、万物化生是一个纯任自然的过程,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自然”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具体又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并相应地衍生出重要的文学观点。

1.自然即无为:所谓“人”,即基于自身的立场与需求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和目的性。“天”是指人与万物的“自然”状态。人的主体性行为正是对这种状态的破坏,而要保持人与万物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就必须消除人的主体性行为。这就是“无为”。纯任自然所以“天成”,无为而为即是“偶得”,完美的作品乃得于“天”而非得于“人”。这种“无为”论的文学观,主张创作意念的自然触发与一气呵成,反对刻意的技法安排与词藻雕琢。

2.自然即真:“真”就是至精至诚。本初的人性就像赤子之心,纯洁无邪,所以

为“精”。性情不加修饰地表现出来,内外一致,毫无矫强,即为“诚”。至精至诚,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此其所以为“贵”。“贵真”说思想酝酿了文学家追求真性情的理念。它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作品的价值取向,以突破现实束缚为主体的个性追求。气高天下的李白,之后明清时代的性灵说,都是受了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

3.自然即朴素:道家所说的“朴素”,在物是指未加文饰,保存其天然之貌;在人是指本性敦厚纯质,没有智巧仁义之心。在道家的“朴素”哲学里,蕴含着一种辩证的美学:最高的美是质朴无华,最大的技巧是不求精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说的就是朴素的美学。

宗经主义文学观的形成: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的经典文化。经典所代表的是意识形态,古代文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围绕着经典而展开。孔子立“六艺”之教,完成了六经的建构,系统的经典意识也逐渐出现。

荀子赋予了六经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心,将其整体看做“道”的完备体现,将“道”,“圣”,“经”统一起来,一种具有权威主义的价值标准随之建立,后刘勰将其概括为“原道”“征圣”“宗经”,认为著书立说,都应统一于原道宗经的准则。

汉武帝时期,杨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荀子确立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为强制性,实现了儒家大一统的思想格局。

宗经主义文学观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权威性地位,为古代文论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经过刘勰等文论家的深入阐述,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框架:思想内容以经典为依据,文体发展以经典为源头,风格特征以经典为正宗,创作义法以经典为典范

汉代屈赋批评的演变:

汉儒对屈赋的批评,一方面是关系到汉代文学创作如何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在经学语境下评价《诗经》之后的文学,也成为汉代屈赋批评的一个重要主题。

刘安第一次将诗与离骚联系起来,带有宗经的视角,然而他认为离骚在艺术成就上对诗经有所超越,这不符合宗经的标准,另外,刘安对于其人格高度赞赏,带有道家立场;司马迁经历了从百家到独尊的过程,刘安的双重性契合时代,故司马迁对屈赋的观点继承了刘安,他们的评价,反应儒家主导地位确立前夕的文学观念变化。

杨雄在人格上对屈原持肯定态度,但是批评其辞过浮,认为其自沉并不能明哲保身,表现了儒家本位的思想。班固同样认为,屈原应明哲保身,不应张扬,有违儒家温柔敦厚的宗旨,同时认为其辞内容与经书不符,故而不同意刘安与司马迁对其的评价。这一阶段,对其道德、艺术价值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对其人格与内容和儒家表现出的差异持批评态度。

王逸与班固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屈原的做法恰恰符合儒家之道,孔子的“诗可以怨”为其行为提供了正当性。同时,屈原的辞不仅在内容上引经据典,其引类譬喻的手法,也是源自诗经。

其实他们的宗经观念是一致的,经学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共同的语境。汉代的屈赋批评展现了儒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形成到强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道宗经”观完成了第一次对文学批评的制约。

“发愤”说的历史演变:

最早起源于诗经,孔子说“诗可以怨”,诗经中多有偏于与刺的内容,诗三百的怨刺本是丰富而生动的,并非汉儒所说的专指上政,历代无数文学家亲身验证了该道理,屈原与司马迁都是怨刺精神的继承者。

屈原有发愤抒情说,由于忠君的思想与现实境遇强烈冲突,于是诗人通过赋诗以自明,体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司马迁在李陵之乱中受身体之苦,总结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认为自己要苟活于世,以免文采不达后世,希望自己能通过著书成就不朽,在他的发愤著书说中能看到强烈的生存勇气。

后又钟嵘尚悲音,韩愈“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穷者而后工”。

明清时期,发愤之说进入小说批评。水浒传开篇就引述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以为水浒是发愤之作。小说批评中的发愤说将传统文人意识注入了市民文学中,将小说引向了社会批判的道路,为打破雅俗界线发挥重要作用。

美学感物论的发展。

"物感"说又称"感物"说,最初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解释人在自然审美中发生的心理反应的原因。天人合一论是它的哲学基础,大量感物抒情的文艺作品和人们对创作的经验总结为物感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理论支持。

"物感"说萌芽于先秦时期,发轫于原始初民与自然无意识的往来交融活动中,这种活动不仅使人产生联想,想象等自然审美心理能力,还提供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哲学支撑——天人合一。古文家与理学家文道关系的比较。

"物感"说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儒学在汉武帝刘彻之后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儒家“比兴”手法用在汉诗辞赋中,出现大量对自然节侯变迁的感怀之作,而且这种创作趋向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此时的中国文学已进入“自觉的时代”,“物感”说突破单纯政教的藩篱,激发文学艺术创造的内涵得到更全面的阐发,“物”已获得独立的地位、审美价值和意义。

而它成熟却在齐梁时期,对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刘勰和钟嵘。刘勰对此展开详尽论述,把“物感”说发展到较为完满的地步,建立起了“禀情---感物---吟志”的理论体系完善了《礼记?乐记》“物---心(感)---声(乐)”的艺术生成模式,还有“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神与物游”的论述全面而丰富,不仅仅继承了六经和先秦诸子以及时人中的一些观念,而且将那些尚未脱离哲学、道德伦理学领域的,蕴含文学、美学、心理素质的理论表述进行转换,确立了以自然美为逻辑和历史依据的文学本体论,是“物感”说的高级总结形态,达到逻辑上的终点。

古文家与理学家文道关系的比较。

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文以明道”,道是根本,学文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以道为实为本、以文为末,这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重道轻文。

理学家:周敦颐“文以载道”、程颐“作文害道”

江西派诗学的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1、点铁成金:虽文学创作中取前人之陈言,但却能展现全新的内涵与境界。点铁成金常用用典和化用的技巧,是黄庭坚重要的诗论思想。但他片面认为杜甫、韩愈之作“无一字无来处”,抹杀了二人的创造性。

2、夺胎换骨:意在借用前辈诗人之才,或袭其意而创新词,或在旧意启发下加以拓展,从而使诗歌达到崭新的高度。这在宋代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耳目一新的见解。

3、黄庭坚的文学批评观点

(1)重视人格修养与思想境界。“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

(2)重视法度、篇章结构、句法句眼。但要达到自然浑成,创造出合规律又意境深远的境界。“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3)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4、吕本中:“活法悟入”。从有定法到无定法的途径是“悟入”。“活法”论强调写作的自由,而“悟入”说则强调工夫。其“悟入”之说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重视学问工夫,这是继承了黄庭坚的诗学主张。二是取径要宽,要见得古人的“全体”。三是强调实践工夫。

宋代批评江西派的文学思想。

宋代诗论家所提出的用以对治江西诗病的途径大约有四。

其一是标举“浑然”之境,由字句的析分雕琢转向意境的整体把握。此以叶梦得为代表。

其二是倡导抒情言志之传统,由注重技法表现向抒情性功能的回归。这是从“言”转向“意”。此以张戒为代表。

其三是注重诗歌内在意韵,由注重表层美感转向深层美感。此以严羽为代表。这

也还是从“言”转向“意”。不同的是严羽的“意”较虚,张戒的“意”较实。其四是主张诗外功夫,由文本世界转向现实世界。其代表就是陆游。

严羽诗学的主要内容:

1.总结宋诗三点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师。

2.根据什么是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兴趣说,批评宋诗,推崇汉魏盛唐诗。认为诗有别材,有别趣,不全在文字、才学、议论中,而是与佛教禅宗相结合,认为诗的兴趣可见可闻,却是不涉及理路,无迹可求的。所谓兴,是情性的感发,所谓趣,指趋于超越语言知性的审美境界,二者统一,以空灵为特征。针对宋诗之实,特单刀直入的以虚治之。

3.提出妙悟、熟参说。所谓妙悟,就是对兴趣本质的认知。认为盛唐诗人具备透彻之悟,同时与江西学派的“活法”相对,提出对作品的熟参,应该重在妙悟。

4.提出了诗之无法,相互包容。推崇李杜代表的盛唐气象,所谓气象就是诗人的心胸气质。同时以汉魏盛唐为高格,重视体制、格力、音节,提倡格力雄壮、气象雄厚的美学风格。

古代韵味论诗学的发展过程。

明清“格调”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按严羽自称善于辨体,以为盛唐之诗气象浑厚、格力雄壮、音节响亮,实则开“格调”说之先声。李梦阳从“格”“调”“气”等七个方面论诗,主要着眼于声气、音响、句法等方面来辨析诗的体制,大抵要求品格古朴,风调清逸,声气通畅,句法浑沦,音韵圆亮,意趣冲和,这些格调特征,又都以“真情”为基础。这就是以情为本的“格调”说。

王世贞:才思是格调是基础,格调是才思之体现。按“格调”有实有虚,体格声调是其实,格力风调是其虚,虚难求,而实易辨,结果时人学习古人之格调,往往流于其形。所以王世贞要用“才思”去剂“格调”。

同时,格调派还继承了严羽的“兴趣说”,在“体格声调”之外,特标举“兴象风神”。“体格声调”偏于外,而“兴象风神”专于内,指一种因物而兴所生成的浑然天成而意韵深婉的境界,实则也是胎息严羽的“兴趣”之说。

清代沈德潜崇尚李杜的雄放刚健诗风,提倡豪迈的盛世气象,被认为是格调派的代表。沈强调辩体,认为诗词在体制上各有规格;同时注重声律音调,标举“气骨”,继承了严羽的“格力说”。

明清“性灵”派的主要理论内容: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受了严羽“别材”说的影响,认为凡事依本心,便是大丈夫,有异端之嫌。

李贽:童心说。强调性情之真,文学只可论真假,不必论古今,认为七子所主张的复古、格调皆属多余。

袁宏道:所谓“不拘格套”者,实指不拘“格调”而言。此“性灵”之说,实胎

息于李贽之“童心”说,其本质为真。以“性灵”论诗,则诗有真假,而无古今。竟陵派:钟惺站在公安派的性灵说基础上,主张师新和师心,认为公安派独抒性灵但浑厚不足,提出厚出于灵,认为浑厚不在于高古的格调,在于古人的灵心,公安派的“性灵”重在“露”与“趣”,“露”就是率性任真,“趣”就是风趣自然。竟陵派所重在“厚”,不仅要求浑厚蕴藉,而且也提出要有像苏轼那样的“真学问”。公安派重在“俗”,竟陵派主张“清”。

袁枚:袁枚将“诗言志”说看作是自己“性灵”说的依据,袁枚所说的“性情”,虽涵盖一切人世间的情感,而尤以男女之情为重。袁枚注重性情和先天的灵性,轻视学力,体现为巧妙灵动的审美趣味,要求作品具有一种妙语解颐、趣味横生的“风趣”。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2.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 A.官僚买办资本家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本家 D.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是在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8.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 9.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A.新文化运动 B.“二十一条”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0.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11.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A.不准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B.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C.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集体加入国民党 12.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是 A.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长征 B.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 C.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 D.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13.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系统地解决了党的 A.军事路线问题 B.组织路线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14.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1935年12月,中共陕北瓦窑堡会议决定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 A.“人民共和国” B.“民主共和国” C.“民主联合政府” D.“苏维埃共和国” 15.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牛津上海版

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 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 盐开始溶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 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 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 眼睛应平视,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 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 较大的 单位有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 温 度,状态,位置和空间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调 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A 2.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正确答案是:D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正确答案是:C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正确答案是:B 5.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正确答案是:C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正确答案是:A 8.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正确答案是:C 9.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 ) 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正确答案是:A 10.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正确答案是:A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新版苏科版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1节知识点: 一、生物及生物学与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要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生物的基本特征: (1)有共同的基本结构-----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需要营养 (3)需要呼吸和排泄 (4)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5)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6)能适应环境 二、现代生物科技成果:克隆技术(无性繁殖)、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 杂交水稻(袁隆平)、生态农业等 第一章第2节知识点: 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分析 资料、测量等。 二、显微镜: 1、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可以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微细结构。显微镜种 类很多,常用的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2、结构:镜头(目镜、物镜)、准焦螺旋(粗、细)、反光镜(平面、凹面)等。 3、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 三、玻片标本:可分为装片、切片和涂片三种。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对照实验: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一组实验。其中经过实验处理的是实 验组,不作处理的是对照组。 第二章知识点

一、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地点)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 (非生物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发展和分布) 二、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三、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大树底下好乘凉”;“蚁穴溃堤”等都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则说明了环境能影响生物。因此,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淘汰。 动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第三章第1节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 1、定义:在一定区域(或地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产者:绿色植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人和动物 2、生态系统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3、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绿色水库”:森林生态系统“地球的肾”:湿地生态系统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人起支配作用的是:城市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三、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调查时,首先必须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和时间,制定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地做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三章第2节知识点: 一、生物圈: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试题与答案

201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课程代码 03708) 本试卷共 4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19 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 A .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A .《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 .林则徐B.王韬 C.龚自珍D.魏源 6.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新民丛报》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姓名: 第二章观察生物 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直接摄取食物; 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 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1)握显微镜应握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镜臂 (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中长的放大倍数高,物镜则刚好相反。 1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 第一步安放:将显微镜放在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取放显微镜时,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轻拿轻放。 第二步对光:(1)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3)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张开,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反光镜的使用:光线强的时候用平面镜,光线暗的时候用凹面镜 第三步放片:将“上”字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被观察的物体正对通光孔。 第四步调焦:(1)眼睛盯住物镜镜头,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但是不要碰到载玻片。 (2)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看到“上”字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轻微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第五步观察:慢慢将载玻片向上移动,所看到物像往下方向移动。慢慢将载玻片向左移动,所看到物像往右方向移动。可发现目镜中的物像移动方向跟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相同、相反),这 说明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原物的倒像。(正像、倒像)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步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6套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Ⅰ 注意事项:1.考前将试卷及答题卷密封线内的信息填写清楚,字迹要工整。 2.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3.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4.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下列哪个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A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五口通商章程》 D.《北京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义和团运动 4.1856年发生的严重削弱了天平天国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分水岭的事件是( B ) 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 C ) A.金陵机器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推进政体变革 B.发展资本主义 C.延续反动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7.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 ) A.《民报》 B.《新民丛报》 C.《苏报》 D.《国民报》 8.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B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D ) A.陈独秀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李大钊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B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 D ) A.8月14日 B.8月15日 C.9月2日 D.9月3日 13.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揭开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序幕,该指示是( D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改革法》 C.《战时土地政策纲领》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MATH120008.09 编写时间 2011年08月更新课程名称 数学分析(I) 英文名称 Mathematical Analysis(I) 学分数 5 周学时 6 任课教师* 谢锡麟 开课院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预修课程 仅需普通高中相关数学基础;无特别先有基础要求。 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谓所有基础科学(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科学(包括航空航天、环境、材料、信息等)等专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提供微积分的基本内容。从知识体系的发展而言,微积分融合线性代数(这点特别反映在《数学分析(Ⅱ)》中)作为核心基础,一方面将为后续复变函数、实分析与泛函分析、常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微分几何等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亦是理论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控制力学等力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体而言,本一年制的数学分析课程将结合面对的对象(适用于非数学类的几乎所有的专业),提供系统的微积分知识体系,不仅注重微积分知识体系的核心基础特点,而且注重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力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并具有基于其上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上,我们力求课程所授的知识体系具有国内外一流化水平,且切实注重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本课程《数学分析(I)》将主要提供一元微积分的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最为基础的若干思想及方法。 教学目的: 2005年,学校在百年校庆时提出“走以内涵发展的道路”,以及现今所致力于探索和推广的“通识教育、精英教育”的理念,结合力学以及数学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而考虑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 以下反映一些基本的观点,这将指导具体的教学。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 _______________ , 并寻找它们 _______________ 的学问 .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 ______________ , 瓦特发明了 ________________ 等.可 以这样说 :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就在 ______ .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 多 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_ , 多 ___________ ,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 推动社会的进步 , 协调 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 为人类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 . 3. _________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 做实验时 ,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 验室的 ______________ ,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 鸡蛋便会 ______________ . 在烧杯里放入较 多的食盐 ,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 生鸡蛋会 ___________ , 最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进行比较的过程 . 要测量 即长度单位 , 然后选用合适的 进 6. 长度的主单位是 ____ , 较大的还有 _____ ,较小的还有 ________ , ____ 等 ___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 ,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可用 ___________ 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 ,一般用 __________ .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 首先要看清它的 ___________ 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 _____________ 保持水平 .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 ______________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 _____________ 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 __________ 程度 ,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 就是指今天 的温度 ____ 或 _______ .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________ 温度计, ________ 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 用 表示, 它的规定是 : 把 的温度定为 0, 的温度定为 100,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 物体的长度 , 先要规定 ____ 行测量. 测出它的边长 ,然后 和最小刻度 . 量液体时 ,视线

近现代史纲要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像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3.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总】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复习提纲【总】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9.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10.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11.温度的结构有哪些?(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12.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3.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4.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3.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4.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0C—420C,最小刻度0.10C。 15. 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 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 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6.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及答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 1、新生命的诞生 ①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 ) ②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③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说明:人是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 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 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 ④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 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 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 用。胚胎在母亲体内发育2个月后初具人形 ,叫胎儿,大约胚胎在母体内发育9个月(合38周,280天),然后从母体内产出。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2、走向成熟 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婴儿出生头三年(第一次快速生长)、少年期(相对平缓)、青春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成年期(相对稳定)、 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②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 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 ②生殖器官的变化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③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①生理健康 ②心理健康。 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 ④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 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动物的生长时期: ①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 ②青蛙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③青蛙与蝌蚪的比较: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