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链

产业链

产业链
产业链

产业链

产业链(Industry Chain)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1]

产业链的内涵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产业链的类型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产业链的形成[2]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姚小涛,席酉民,2002)。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如图所示,产业链的形成首先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组织的深化。在图中,C1、C2、C3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3>C2>C1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A1、A2、A3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

A3>A2>A1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B1、B2、B3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其中,B3>B2>B1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C1点开始,而不是从坐标原点开始,意味着社会分工是市场交易的起点,也是产业链产生的起点社会分工C1的存在促进了市场交易程度A1的产生,在A1作用下,需要B1的产业链形式与它对接 B1这种产业链形式的产生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社会分工就从C1演化到C2。相应地,在C2的作用下,市场交易程度从A1发展到 A2,A2又促进了产业链形式从B1发展到B2。接着,按照同样的原理,B2促使C2发展到C3,C3又促使A2发展到A3,A3又促使产业链从B2发展到B3??如此周而复始,使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

产业链形成的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同时,产业链也体现了产业价值的分割。随着产业链的发展,产业价值由在不同部门间的分割转变为在不同产业链节点上的分割产业链也是为了创造产业价值最大化,它的本质是体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它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效率≥ 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企业间的关系也能够创造价值。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间的投资。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它们的投资,并进而影响被创造的价值。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投资,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来。

产业链空间分布特点[3]

(一)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经济区划紧密相关

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即产业环或者具体的产业部门;而产业环(产业部门)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在这种“循优推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环(产业部门)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扎堆”(Clusters);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产业部门),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Specific Locations)。正因如此,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比如说是大经济地带、大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时,或者说大到几乎囊括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

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二)产业链的层次性与区域类型密切相关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由此,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类型划分,往往是依据其在劳动地域分工格局中的专业化分工角色。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关系,欠发达区域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其下游链环一般则布局在发达区域。

(三)产业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指向性

优区位指向引导产业环或者集中或者分散地布局在不同的经济区位,表现为产业环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这种空间指向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资源禀赋指向性,产业环基于对优区位的追求,势必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区域的资源禀赋,而后者的空间非集中性引起追逐资源禀赋的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二,劳动地域分工指向性,劳动地域分工使得各区域具有了自身的专业化生产方向,产业链对专业化分工效益的追求便造成了产业环的空间分散性。第三,区域传统经济活动指向性,区域传统经济活动通常是区域特定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经济活动的路径依赖性和惯性使得区域在产业链分工中具有深深的烙印。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对接”机制[2]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价值的不同,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的特色与差异,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演变,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作用下.产业链内部实现一种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产业链才最终得以形成。对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来说。是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

如表1所示,产业链的四个维度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对接。对接的内容影响着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对接内容越丰富,产业链就越长。

表1产业链对接机制的主要内容

图3是说明产业链“四个维度”在“三个层次”进行对接的三维双立体对接。图中1、2,3表示第三个层次的对接——产业链各维度内部的对接。1表示供需链维中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2表示企业链之间的对接,3表示空间链之间的对接。4、5、6表示第二个层次的对接——企业链和供需链、空间链的对接。7表示第一个层次的对接——价值链和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的对接。首先,需求链的变化引起了技术链的变化,需求链和技术链之间进行对接,也就是图3 中的1所示。接着,供需链的对接引起了企业链的对接,也就是4所示。企业链的对接是在企业链之间进行的,也就是2所示。企业链的对接又引起了空间链的对接,也就是5所示。空间链的对接是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的,也就是3所示。当空间链的良好对接满足了供需链的对接要求时,也就是6所示,产业链就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对接过程中,以上三维还要和价值链进行对接,如7所示.以促进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对接导向.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都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缔结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即让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利润(马燕等。2004)。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对接。会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价值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会引发产业转移.发

达国家将价值低的生产环节转到发展中国家。自己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产业链的对接主体是企业链和空间链、供需链的对接。企业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主要是产业配套半径问题.产业配套半径的大小和远近决定了产业链迂回的形态(吴金明等.2005);企业链和供需链中物流链的对接就是供应链管理,而与技术链的对接则为产业创新奠定了基础。

产业链的对接基础源于各维度内部的对接。包括:①供需链中的对接——本质上说是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的对接。消费需求必然引发生产需求并导致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之间、各级生产需求之间、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相互衔接(邵昶,2006)。②空间链的对接——产业链的地域分布。这种对接要求产业链在全球、国家、地区三个层次上相互对接。它可分为同一产业链内部节点之间、不同产业链之间和不同产业链之间部分环节的交叉对接。③企业链中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分为同一条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和不同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对接。前者实际上是分工和交易的问题,即企业的边界问题:后者则是在不同市场结构和政府产业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横向协作与扩张问题。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调控机制[2]

在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中。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都是以企业链为载体的。从实践上说,企业链的形成和变化才是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作为产业链形成的表现形式——企业链。不完全由“对接机制”所决定,它还受到企业内部管理、市场竞争结构和政府调控的影响。对产业链的调控实际上就是对企业链的调控。对其调控也有四维:微观维——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控、中观维——行业或市场结

构调控、宏观维——政府监管或独立监管。以及对接机制维——产业链对接机制的调控。

现实中产业链的形成是在上述“四维”共同调控下的产物。微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边界”问题。它和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企业产权设计等有关;中观维调控解决的是企业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地位关系问题。包括企业在产业链的节点中是否处于垄断地位及其如何调控等:宏观维调控解决的是如何引入竞争和提高企业的效率问题。微观、中观和宏观维都必然受到对接机制维的制约,只有在产业链良好对接中才能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维调控的动态均衡。

产业链研究的是产业链中企业间关联关系。如图4所示.影响这些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工和交易矛盾的深化、“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的耦合度。微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和协调分工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分工和协调社会分工的矛盾:企业外部市场间的企业分工和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的矛盾;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的矛盾。而微观维和中观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企业链之间的对接。宏观维和微观维调节的要素是“市场”和“计划”手段对资源的配置。计划并不是政府才使用的手段,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其实就是一种计划行为。宏观维和微观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政府对当地企业.主要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上。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既是对接机制维和其他三维调节的要素.也是宏观维和中观维调节的要素。宏观维对中观维的调控体现在招商引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企业治理结构是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共同演化的结果.并不存在惟一的所谓最优的企业治理结构。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次优的治理结构。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2]

产业链在四维对接和四维调控之下.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些具体模式。划分模式的标准是看产业链中主要节点之间的主要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有三种主要关系及其契约形式。即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产权关联式关系(体现为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持股、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准市场式关系(亦即企业间通过“关系型契约”所建立的较稳固的关系)。相应的“契约形式”有:“市场交易式”契约——纯粹的“商品买卖合同”、“产权契约”——企业持股或控股数量与质量的制度安排、“关系型契约”——既非产权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约关系。按照上述关系和契约形式,可以把产业链的形成模式分为市场交易式(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式契约)、纵向一体化式(产权关联、产权契约)、准市场式(准市场关系、关系型契约)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种。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指产业链中的企业之间是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链而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它的优点在于:整个产业链中不存在垄断利润的节点,企业生产不会受制于某些厂商。缺点在于:产业链中的商品迂回程度较低,供需链中的技术链较短。此外,过于“独立”式的生产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整体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由于除了自己生产以外的产品都来源于外购,产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的产业链。

产业链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有着产权的关系纽带。总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靠企业间的产权纽带形成一个产业链。它是一种在产业链内部进行“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行业调控维来看,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由于将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集团内部生产。用集团内部的计划代替市场交易,从而使生产更加稳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难度加大.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这种模式往往和产业特性有关。一般来说,钢铁、石油、煤炭、汽车等进入壁垒高、容易产生垄断的产业往往形成一体化式产业链。

准市场式产业链指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通过虚拟、OEM、ODM、特许经营连锁、外包、战略联盟、租赁等既非市场交易又非产权控制的形式.以及处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形成的一种既非完全市场交易又非企业集团内部关系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企业和供方或买方建立起一个较稳固的市场交易关系.形成“关系型契约”时,企业链实质上也就变为“准市场式”。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之下。由于“关系型契约”不像产权纽带一样稳固.对核心企业控制链条的能力要求很高。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在技术链很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准市场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最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行业调控维来看。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关联。除了建立“关系型契约”之外,还要建立“关系专用性投资”。由于准市场式产业链的本质不是控制企业而是选择产业链节点上的企业,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了解的要求远大予对控制企业的要求.因此,核心企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来不断掌握其他企业的变化情况。从适用范围来看。往往是在信息技术运用较发达、技术成熟度高、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中容易产生准市场式产业链。

混合式产业链是指含有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式、准市场式这三种产业链模式中的二种或三种的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种产业链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产业链模式。在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还是具有所属产业链模式的特点。如在某一个产业链的部分是“纵向一体式产业链”。那么。这部分产业链就具有纵向一体式产业链的特点。从技术链和企业链进行对接的情况来看。它是技术链比较成熟情况下的企业链对接方式。从需求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由于生产的灵活性。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价值链的对接来看,混合式产业链

能够较好地实现产业价值。从行业调控维来肴。由于混合式产业链的复杂性,行业调控也具有复杂性。从适用范围来看,混合式产业链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农业产业链短且窄;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存在多重风险。 标签:农业;产业链;农产品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新的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要素等新的制约,农民增收的难度也更加巨大;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培育农业产业链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短且窄 链条短且窄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问题。农业产业链的长度是指链条起点到终点的环节的多少,链条越长,中间环节就越多;反之,链条越短,中间环节就越少。农业产业链的长度与产业的深度成正比,延长农业产业链就是加深农产品的开发深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一个高级的农业产业链应该是加工环节较多且复杂、采用现代储运手段、销售渠道网络健全,各环节的服务与配套健全完善的链条网络。 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短主要表现为下游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发展滞后,几乎还是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产品的开发深度,有资料显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2:1,全国平均值为1:1[1]。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产品只有200-300种,80%的中小企业产品比较单一,只能生产3-10个产品,不能形成产品链条和系列产品开发。加工环节是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附加值的形成环节,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宽是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二、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 产业链断裂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链是由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不同产业的各环节/节点有机构成的,链条作用的发挥,链条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各环节/节点的相互匹配,相互协调。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关联关系。产业链的顺畅运行要求供给与需求协调,各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协调。任何一个环节/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链的运行效率和结果,只有产业链各环节/节点之间匹配与协调才能保证整个农业产业链健康运行。

当下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2372987.html, 当下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伟力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29期 摘要:对于目前一些大的中国公司来说,除了“上市”,最热的一个词汇莫过于“全产业链”了。全产业链布局,无疑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谋求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当下国内有一定实力的公司的集体选择。本文对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做出了重点的论述。 Abstract: For some big Chinese companies, in addition to the "listed", the hottest vocabulary is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o seek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mpanies who have certain strength. This paper made a focused discuss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关键词: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business mode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49-02 0 引言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可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率,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全产业链造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实力,由于历史积累不够,资产规模不大,布局较小,一般的企业不容易建立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布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产,使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体现企业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把资源更多地放在价值高的环节上;全产业链可以将之前企业内部上下游买卖协同关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模式,他可以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改善;是一个资产布局的链,是运营协同的链,是组织架构和人的链。这一模式规定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不得有误,要发扬团队一致的精神。近来,一些中国企业在发展模式上陷入了僵局,因为碰到低成本制造的天花板,不少企业积极打通产业链,似乎链条越长越安全,然而“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1 当下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所谓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指国内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经营业务的方式和特点。 我国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主要在传统产业链范围内布局。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药产业链包括哪几个方面 中药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游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制造,下游主要供给于内需和出口。国内部分的上游产业包括中药种植业、医药制造业等,上游企业主要有为中药行业提供原材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等,例如中药材培育基地,中药材加工研发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药加工与中成药制造,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的丸剂、冲剂、糖浆膏药等;用现代制剂方法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及专做治病的药酒。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居民健康等行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国家对中药行业全产业链的管理,有一系列的认证规范,目前国家对于中药行业的认证规范包括中药材种植、生产环节中适用的GAP认证,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过程中适用的 GMP、GCP、GLP 认证,以及药材及药品流通环节适用的 GSP 认证。 一:中药药材的行业分析 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医药行业上游,是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食品、保健品等中药大健康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的情况,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过去中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下游各产业对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国内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数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行业的市场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截至2016 年1月,有19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GAP 认证,大多数GAP 基地只用于药厂自身生产,GAP 基地生产面积不到中药材总生产面积的 10%。预计未来GAP制度将加速实施,国家可能出台如GAP药材的单独定价、使用GAP原料中成药在招标时质量分组差异等扶持政策,作为中药材标准化的重要制度,基地数量有望加速增长,促进中药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二:中成药行业分析 中成药制造是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它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中成药大型企业有50多家,其中以同仁堂、三九集团、云南白药、太极

最新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建设

和谐产业链的意义 危机的根源在产业链 乳品产业链 乳品业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行业,其中包括服务业、工业、畜牧业等,产业链较长管理难度较大,涉及范围广,从草原植被的培植到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过许多环节。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销售终端是整条产业链最大获益者,使得奶源供给者和加工企业利润空间积极有限。 乳品产业链的隐患 奶源供应紧张。主要原因是奶源基地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高风险、回收期间长。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规避资金和风险都采取了先做市场后建奶源基地。所以原奶市场的生产多为散户生产,效率非常低。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约有1500头奶牛,而其中70%属于个体散养。我国每头奶牛的年均产量约为2吨~4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原因直接造成我国奶源供应紧张。 乳品产业一体化低。奶农与加工企业各自为营,而在欧美国家奶业发展的模式是牧场和乳品企业,大农场主在整条产业链上有争取利益的资本,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多了一个奶站环节,所以乳品企业和奶农之间没有真正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给整个奶制品行业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可能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 监管漏洞。目前我国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监管部门对奶站进行监管,这就给投资分子以可趁之机,钻空子。最重要的是奶站掌握了定价权,对个体

户压价和对奶品企业提供的奶产品掺假、以次充好。而据相关部门调查,三聚氰胺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奶站加入的。 我国奶企应对危机能力较差。我国的特大型奶企从产业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但和国际乳业巨头间的差距还很大,对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很弱,没有形成健全的危机处理机制。 乳业价值链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外乳品产业链各环节分配比较均匀,有利于各环节结成稳定的共同体奶农的收入较为可观,远高于国内企业。而我国相对于国外多了一个“奶站”环节,并从中攫取了15%的价值份额,再加上我国的液态奶包装基本有国外包装巨头垄断,拒不完全统计,国际包装业巨头瑞典利乐公司等与我国乳品企业提供保的包装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奶农与加工企业很难生存。也间接的导致了价值链的断裂。 资源型企业立足的根本是资源建设 政府补助资金维护产业链。欧美各国也采取了各种措施维护产业链的分配均衡。这样整个价值链就不会因为分配的严重失衡二爆发危机,三鹿事件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价值的长期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所以加大财政补贴,弥补价值量分配不足,提升奶农生产积极性,对我国奶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济南碳化硅产业链发展规划-济南发改委

济南市高性能半导体 产业链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以碳化硅、氮化镓、铌酸锂为代表的高性能半导体晶体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光存储、光通讯、微波、LED、汽车电子、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智能电网和超高压输变电、石油勘探、雷达与通信等国民经济和军工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碳化硅、铌酸锂等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应用产品需求日益旺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进口高性能控制器件和光电子器件超过3000亿美元。 为加快培育我市高性能半导体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产业基地,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年—2020年,近期为2013—2016年。本规划所指的高性能半导体产业主要包括:碳化硅、铌酸锂等晶体材料制备和加工,碳化硅、铌酸锂薄膜器件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生产,相关装备制造,产业链涉及的关键配件和配套产业等。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碳化硅产业发展现状。 碳化硅单晶材料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是硅的3倍,饱和电子漂移速率是硅的2倍,临界击穿电场大于硅的10倍或砷化镓的5倍,热导率是蓝宝石的20倍或砷化镓的10倍,化学稳定性好,在高温、高压、高频、大功率、光电、抗辐射、微波等电子应用领域和航天、

军工、核能等极端环境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碳化硅晶体材料生长、加工难度极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实现碳化硅晶体材料的产业化。美国科锐公司(Cree)是碳化硅半导体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先者,已研制出了6英寸碳化硅衬底片。2012年,该公司碳化硅晶体材料的产量在80—100万片之间,控制了国际碳化硅衬底片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标准。美国二六(II-VI)、道康宁(Dow Corning)、德国SiCrystal AG、日本新日铁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2—3英寸碳化硅衬底片生产计划,抢占碳化硅市场份额。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开展了碳化硅单晶生长技术的研究。2011年,山东天岳公司在消化吸收山东大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碳化硅衬底片的产业化,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同时掌握N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晶体生长和衬底加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此外,北京天科合达具备了生产2-4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片的生产能力,并开展了非掺杂半绝缘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的研发。 随着碳化硅衬底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件研制发展迅速。科锐公司拥有基于碳化硅衬底的LED制造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等不同层面的核心技术,并与世界知名LED 生产企业通过交叉授权的方式建立LED行业技术壁垒,垄断了高端LED市场。2013年,科锐公司推出的耐压为1200V 碳

电动牙刷产业链及十大重点企业分析

电动牙刷产业链及十大重点企业分析电动牙刷是Philippe-Guy Woog发明的一种牙刷,通过电动机芯的快速旋转或震动,使刷头产生高频震动,瞬间将牙膏分解成细微泡沫,深入清洁牙缝,与此同时,刷毛的颤动能促进口腔的血液循环,对牙龈组织有按摩效果。电动牙刷在国外已经掀起了一场口腔保健领域的革命。近两年来,电动牙刷在中国市场上也占领了一定份额。根据淘宝天猫数据,2017年上半年国内电动牙刷销售额销售量326万只,同比增长%,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电商渠道数据表明电动牙刷市场正在加速走向高速成长期。 从原理上分,电动牙刷有两大类:旋转与振动。旋转类的牙刷原理简单,就是电动机驱动圆形刷头旋转,在执行普通刷牙动作的同时加强摩擦效果,旋转类的牙刷噪音大,牙面清洗很干净,牙缝清洗相对较弱,但对牙齿磨损大,不建议长期使用。振动类型的牙刷更复杂,从价格上来看也更高端。振动类型的牙刷内部有一个电驱动的振动电机,能让刷头产生垂直于刷柄方向的高频摆动,但摆动的幅度很小,一般为上下各5毫米左右,行业最大的摆幅是6毫米。 电动牙刷属于清洁牙齿的工具,它由可充电干电池、微型直流电机、电池盒、牙刷头、金属护板及套筒组成;作为直流电机电源的干电池与直流电机一起安装在电池盒中,电池盒上有控制直流电机电源通断的手动开关;直流电机转轴伸出电池盒外,牙刷头及金属护板套装在直流电机转轴上,牙刷头及金属护板外有一套筒。电动牙刷配以各种不同型号的牙刷头可适用于各种使用者。 电动牙刷产业链一览: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电动牙刷行业重点企业简介: 1.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欧乐-B 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欧乐-B,1938年诞生于美国,引领全球专业口腔护理的品牌,推出全球首款蓝牙智能牙刷开辟了全新智能领域。欧乐-B是全球一般牙刷与电动牙刷市场的龙头,在营业额高达45亿的牙刷市场中,市占率最高。除了成人与儿童牙刷,欧乐-B还生产牙线等牙间清洁产品、成人与儿童用电动牙刷、以及冲牙机,另外还设有口腔保健中心。欧乐-B牙刷的营业规模十分庞大,在美国与许多国际市场上,欧乐-B是最多牙医和一般消费者选用的品牌。 2.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PHILIPS飞利浦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享誉全球的跨国电子品牌,1891年为生产电灯泡而创立,世界500强,专注于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的世界电子工业巨擘,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及产品设计闻名于世。飞利浦公司以生产家用电器、军用和民用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电脑、仪表和显示系统等着称于世。 2000年10月,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收购了Optiva公司—现称之为飞利浦口腔保健。Sonicare完美地融入了飞利浦对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整体关注,这一收购立即把飞利浦推向口腔护理创新前沿。 2002年10月,在美国牙医学会年会上,福布斯将飞利浦Sonicare牙刷称之为“电动牙刷市场上的劳斯莱斯”。如今,飞利浦口腔护理不仅是美国充电式牙刷的主要供应商,并且在声波震动牙刷领域是全球公认的先驱。 3.东莞市力博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力博得LEBOND 东莞市力博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十大电动牙刷品牌,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企业,较具网络影响力的声波电动牙刷品牌,技术能力领先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品牌。LEBOND创建于2006年,品牌含义源于法语Lebond,意为“能动的飞跃”。LEBOND以研发制造声波牙刷系列产品,造就了口腔清洁工具革命性传奇。短短4年内,LEBOND以领先的技术能力,卓越的产品品质及其完善的客户服务,令其享誉全球。 4.切迟杜威贸易有限公司——Spinbrush炫洁 切迟-杜威有限公司创立于1846年,是美国最大的纯天然小苏打(学名:碳酸氢钠,一种天然的清洁、去味、发酵和缓冲原料)生产商。公司持有的ARM&HAMMER品牌是美国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商标之一,产品广泛覆盖以小苏打为主要原料的消费类和专业护理类产品。

电子行业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

电子行业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 来源:银通智略 电子行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基础支撑。中国电子行业总产值约占电子信息产业的五分之一,其上下游产业链覆盖广泛。以宏观的角度上讲,从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上游的原材料、化工产品、生产设备。中游主要是电子元器件行业,按照工作是是否需要外部能量源,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主动元件和被动元件两大类。其中被动元件包括电容、电阻和电感;主动元件包括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下游是各种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终端产品。 电子行业产业链结构 一、半导体行业 1半导体产业结构 半导体行业的上游为半导体支撑业,包括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中游按照制造技术分为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下游为消费电子,计算机相关产品等终端设备。半导体行业除了受行业供需变化周期性影响外,还受到新产品周期的影响。每当新产品大范围推广时,就会带来半导体行业的繁荣。整个半导体产业结构如下图。 半导体产业结构

半导体产业转移将经历从初期、中期、后期到新一轮产业转移后期4个阶段。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转移的初期,一方面受益于工程师红利和技术的进步,成本优势显现,进口替代空间大。近几年国内每年芯片进口金额都接近甚至超过原油进口。国产半导体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随着半导体产业项目在我国的陆续落地,我国目前已经处于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的第一阶段末期,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产业转移中期。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如下图。 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

2半导体行业经营模式 半导体行业的核心主要是IC(集成电路),主要的经营模式有两种IDM模式和分工模式。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s)集成设备制造商,主营IC 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全球的大多数半导体厂商都是IDM模式,比如三星、因特尔、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 而半导体行业的另外一大模式是由台湾最先开启的一种分工细化模式,由于IDM 模式的公司必须同时完成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高技术、高门槛的环节,大大增加了难度。而产业分工细化的模式使得IC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可以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1]

[编辑] 产业链的内涵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编辑] 产业链的类型 产业链分为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 接通产业链是指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编辑] 产业链的形成[2]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姚小涛,席酉民,2002)。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概念

产业链的概念 杂谈2010-06-16 10:02:53 阅读44 评论8 字号:大中小 老子说:“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中国的市场经济开始不久,很多企业疯狂的扩张,认为只有这样在行业里才能独占鳌头。企业纷纷搞“小而全”、“大而全”,恨不得把行业里各个环节的钱都赚完, 到头来只能是“小而不专,大而不强”。 六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研发的一台轧钢机,从设计到整机完成,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八十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一台相同型号的轧钢机,结果日本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就完成了。日本专家告诉我们,他们是联合了十多家企业共同完成的。无独有偶,九十年代,我国的一家大型企业,投资若干亿,上马了一个大型模具生产线,结果加工成本都比广东东莞的模具生产企业的产品价格高,眼看着投资变成一片废 墟。 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 含四层含义: 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 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 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 定不变。 微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筑了一个涵盖软件、硬件、服务、培训等等领域的庞大的产业链。大家都可以从这个产业链上,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所谓产业链,通俗的解释,就是利益统一战线。在这个统一战线的最底端,是用户,只有让用户最终受益,它才构成一个产业链,否则,可能 只一个骗子同盟,比如大多数短信的“产业链”。 利益是产业链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没有利益驱动,很难建立牢固的产业链。据说在台湾地区,微软每赚1块钱,合作伙伴就有8块钱的收入,在中国大陆这个数字是4-5块钱,能不支持它吗? 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长三角形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现代化产业链。当 然,这与该区域内各城市间的成功协调配合分不开。 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湾的PC代工厂商在转战内地时,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此为了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台湾其他PC代工厂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逐渐将产能向长三角的中小城市转移,这促使长三角日渐成为重要的IT制造基地。2005年9月,大众电脑宣布关闭最后一家台湾装配工厂,台湾的笔记本生产线已全线转移至内地。自此,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笔记本电脑在这里生产。东芝、三星等跨国巨头也在此前做出战略调整,东芝将海外笔记本生产基地从菲律宾迁到杭州,三星把苏州作为其惟一的笔记本生产基地。长三角的产业地位和生产效率对于 全球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产业链理论告诉我们,合作对各方都有利,而且十分重要。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价值链的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 必要条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泉政文[2013]194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7.27 【实施日期】2013.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重点产业产业链的若干意见 (2013年7月27日泉政文〔2013〕19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着力解决重点产业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要求,针对产业链缺失、薄弱和延伸环节,以存量做大做强、增量招大引优为重点,填平补齐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十二五”末,产业链提升和整合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专业化规模效应明显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2000亿元,机械装备、建筑建材、食品饮料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1000亿元,工艺制品、光电信息、纸业印刷3个产业集群总产值各超500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纺织服装产业链。着力补齐高端面料环节,大力开发应用高仿真仿棉纤维、高性能有色纤维、多功能复合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仿真丝超细旦纤维、混纤丝等聚酯差别化短纤及长丝新型化纤材料,发展多种功能性面料、多组份差别纱线坯布、超细锦纶面料、导湿快干面料、高针距超舒适面料等高端面料,提高家用纺织、产业用纺织产品比重。高标准建设晋江深沪东海垵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安东园、石狮“祥鸿锦”等印染集控区,大力推广印染冷转移、数码印花、高分子膜等印染新技术,积极发展国际先进纺织印染助剂生产项目,推动染整业向低耗、高效、低污染方向发展。紧跟世界纺织服装流行趋势,聚集国内外服装设计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打造我国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新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设计中心和检测中心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服装自主设计能力,着力发展功能性针织内衣、男女正装、休闲装、时装、童装等产品,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规模、品牌、特色优势,努力打造“东方米兰”。 (二)制鞋产业链。顺应世界鞋业高端化、时尚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性能的TPU、EVA、CPE、顺丁橡胶、超纤革、纳米竹炭鞋衬材料和可降解鞋材,积极发展功能性高回弹、吸震、耐磨、防滑、吸湿、透气、抗菌等高端鞋,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与鞋业融合发展,抢占世界鞋业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全球知名的鞋业基地。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鞋集成生产线,全面提高制鞋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推广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增强资源整合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三)石油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链项目,推动石化产业链与纺织服装、鞋业、建材、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对接,延伸石化产业链。纺织原材料产业链,推动石化

盐化工(海洋化工)产业链及重点项目

盐化工(海洋化工)产业链及重点项目 一、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淡化工程→实现电水联产→经淡化处理浓度提高的海水可以提溴后再进离子膜烧碱装置→盐化工(主要是离子膜烧碱装置)→氯气、氢气、液碱与电石生产聚氯乙烯,很少部分节余氯气作为商品卖出→产生废渣生产水泥或填埋。 1、10万吨海水淡化生产装置。海水淡化过程所产生的浓盐水浓度较高,可供发展盐化工业。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生产规模为日产淡水10万吨。采用多级闪蒸技术利用大型电厂汽轮机的低压蒸汽作为海水淡化装置的热源,实现水电联产。 2、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年产5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配套聚氯乙烯装置工程。利用浓海水建设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5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规模50万吨,项目总投资估算67亿元,其中离子膜烧碱装置投资17亿元,聚氯乙烯装置投资50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可实现利税12亿元,项目所产的废渣可就近实现填埋或生产新型建材。 3、利用废渣生产水泥和新型建材。利用电石生产1吨PVC约产生1.4吨废渣,50万吨PVC项目预计产生废渣70万吨,可以此生产水泥或新型建材,估算投资3亿元,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亿元。 二、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原盐→离子膜烧碱→产生氯气、氢气、盐酸和烧碱→氯气与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氯气与甲醇生产甲烷氯化物,盐酸与甲醇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后一氯甲烷和硅粉反应生产有机硅,氢气与石油苯生产苯胺,苯胺与光气生产聚氨酯。 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综合配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项目: 4、2×30万千瓦热电联产。建设两台30万千瓦装机,就近满足石化、盐化企业和港城集中供热需要,估算投资30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6亿元。 5、60万吨离子膜烧碱。建设60万吨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生产烧碱、氯气、盐酸和氢气,估算投资22亿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3.6亿元。

电子行业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2016

电子行业的产业链和经营模式 电子行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基础支撑。中国电子行业总产值约占电子信息产业的五分之一,其上下游产业链覆盖广泛。以宏观的角度上讲,从材料到成品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上游的原材料、化工产品、生产设备。中游主要是电子元器件行业,按照工作是是否需要外部能量源,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主动元件和被动元件两大类。其中被动元件包括电容、电阻和电感;主动元件包括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下游是各种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等终端产品。 电子行业产业链结构 一、半导体行业 1半导体产业结构 半导体行业的上游为半导体支撑业,包括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中游按照制造技术分为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下游为消费电子,计算机相关产品等终端设备。半导体行业除了受行业供需变化周期性影响外,还受到新产品周期的影响。每当新产品大范围推广时,就会带来半导体行业的繁荣。整个半导体产业结构如下图。 半导体产业结构

半导体产业转移将经历从初期、中期、后期到新一轮产业转移后期4个阶段。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转移的初期,一方面受益于工程师红利和技术的进步,成本优势显现,进口替代空间大。近几年国内每年芯片进口金额都接近甚至超过原油进口。国产半导体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随着半导体产业项目在我国的陆续落地,我国目前已经处于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的第一阶段末期,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产业转移中期。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如下图。 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

2半导体行业经营模式 半导体行业的核心主要是IC(集成电路),主要的经营模式有两种IDM模式和分工模式。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s)集成设备制造商,主营IC 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全球的大多数半导体厂商都是IDM模式,比如三星、因特尔、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 而半导体行业的另外一大模式是由台湾最先开启的一种分工细化模式,由于IDM 模式的公司必须同时完成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高技术、高门槛的环节,大大增加了难度。而产业分工细化的模式使得IC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可以分开进行,一个公司只需要做好其中一个环节就可以,其产业分工对比IDM模式

产业链招商方案[1]

四川省优势产业招商规划 (初稿) 产业招商是针对优势产业链、产品链中的补缺环节进行重点招商,是优势产业链、产品链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实施沿价值链整合或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的补缺环节的招商。按照产业、产品链发展、扩张的重点和补缺方向,研究编制产业、产品链招商引资目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改革招商引资方式,以工业园区管委会、龙头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实施工业园区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推介和项目洽谈。招商引资方式要逐步调整过去以综合性为主的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区域经济特色、发挥优势产业聚集效应,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途径,围绕四大优势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此,项目处按照局领导的指示,结合《四川省优势产业整合与发展规划》,对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中的20个产业链的招商,草拟了招商规划,请审议。 一、四大优势产业总体情况 (一)四大优势产业招商的重要性 四川四大优势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代表了四川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产业活力指数上,农产品加工业在劳动生产率显性指数上有一定比较优势,在固定资产增值保值率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表明他们在这个指标上具有全国比较优势;在技术创新指数上,优势资源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四大优势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分别为9.6%、29.2%、9.5%、20.5%。 (二)四大优势产业发展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18.4%,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6%。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2亿元,年均增长17.2%;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20%。 2.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优势资源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53亿元,年均增长19%,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 3.6%。其中,规模以上水力发电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37亿元,年均增长21.3%。 3.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501亿元,年均增长2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 4.6%。其中,规模以上电站设备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4.7%;规模以上冶金设备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23.5%。 4.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87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其中,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1.2亿元,年均增长14.6%;规模以上肉制品制造工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27.7%。 (三)四大优势产业的布局目标 1、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数字家电、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器件、军事电子装备、中成药、生物生化药品、优质钢铁、大型发电成套设备、大型冶金化工成套设备、航空航天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成套设备、汽车以及软饮料、乳制品、烟草、皮革制品、家具制品等产业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 2、川南制造业城市群

大健康产业报告:产业链分析

大健康产业报告:产业链分析 大健康产业概念界定 所谓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出售的不单是一种或一类产品,而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进而创造更大的商机,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将大健康产业与传统医疗行业进行对比。 图表大健康产业与传统医疗行业的区别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构成 内涵:现代健康产业包括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健康生产(制造经营),一项是健康服务(服务活动)。 外延:根据产业链分析,涵盖医疗保健、健身休闲、居住办公等三大健康服务功能。 构成(3个层次) 核心层: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

紧密层:康复疗养、健身休闲、旅游度假、咨询培训。 支撑层:餐饮酒店、房地产、商务办公、批发零售、文化创意、现代物流。 图表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构成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产业间内在关系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主要是指与人的健康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健康需求进行健康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根据健康产业的分类,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药专用设备、体育用品、营养保健品等制造业由于前向关联关系,将会带动工业原材料、药材及其他农产品种植等有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自身存在大量研发活动;而在产品流通环节,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频繁,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带动了本地就业的发展;在最终的健康消费环节,医疗卫生、休闲健身等相关服务业行业分别满足人们的不同健康消费需求,如医院、疗养院、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等,将在有形产品形态的基础上附加其他服务内容提供给人们,而营养保健品直接以产品形态供人们健康消费。总之,整个健康产业的大产业链体现了一种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的紧密关系。

石化产业链概述 - 讲解

石化产业链概述 石化行业产业链众多,分类复杂,按简单的化学分类分成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其中有机部分构成了产业链的主体,是化工行业研究的重点。无机部分主要涉及三酸两碱的无机化学品的制造。大家在初高中都学过化学,在这里我重复几个简单的化学常识,方便以后做化工行业研究。 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这次讲的大产业链也是有机化学产业链。 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指除有机物(含碳骨架的物质)以外的一切元素及其化合物,如水、食盐、硫酸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等也属于无机物。 三酸两碱: 三酸两碱,即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和烧碱(氢氧化钠NaOH)、纯碱(碳酸钠Na2CO3)。 电解法精炼铜、锌、镉、镍时,电解液就需要使用硫酸,化学纤维,染料,化肥生产石化行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石化行业所涉及行业之间的关联度非常的高,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下面给大家看的是一个比较基本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图。

油田气: 通常指与石油共生的天然气。 裂解: 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里,常用石油分馏产品(包括石油气)作原料,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 裂解烃: 石油烃类在高温和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分解反应而生成小分子烯烃或(和)炔烃的过程。 重油: 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粘度高。 渣油: 渣油,是经过原油减压蒸馏所得的残余油,又叫减压渣油。 抽提: 芳烃抽提是借助选择性溶剂的作用从烃类混合物中分离高纯芳烃的无力过程。 单体: 聚乙烯、聚丙烯。 添加剂: 氯乙烯。 合成树脂:不饱和树脂、醋酸乙酯。合成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丁腈橡胶。

“五位一体”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引爆昆明“价值革命”

核心提示:谈及昆明的大型商业中心,中豪?螺蛳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中豪?螺蛳湾的繁华景象和辐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云南,中豪正在向着打造世界级商都的目标迈进。 Q:是什么让中豪能以鲲鹏之势遨游商海? A:“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从项目立项之初,中豪就以打造泛东南亚、南亚第一商圈为远景目标,以全新的“生产加工、商业贸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休闲”“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引爆昆明价值革命。 新型产业模式创新性国际市场 作为板块化城市运营商先驱,中豪商业集团打造了“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板块”、“中豪新册产业城板块”、“中豪空港产业城板块”三大城市新区,规划总面积约1900万平方米。 作为云南“桥头堡”商贸门户,中豪?螺蛳湾商贸城并没有停留在原有商品集散地的功能上,而是在借鉴先进的“义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土优势,升级商业模式,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气候、人力等资源,建立生产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实现“前店后厂、以工促贸、工贸联动”的全产业链滚动发展,进而形成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带动云南本土二、三产业的迅速深化发展,形成产业链式发展向跨区域中心化发展的方向,从而为实现由中转型市场向产地型市场的转型打下基础。 当前,中豪?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正在积极引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轻工、电子、纺织等行业的生产厂家来加工园区建厂,意在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贸易、物流、会展一条龙的产业链体系,让昆明逐渐成为由中介型市场转变为产地型市场。今后,昆明将以中豪?螺蛳湾为商业龙头,与国内大型的商业中心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物流平台与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豪?螺蛳湾改变老的商业运营模式,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物流直通专线和信息交流平台,在生产、流通、销售三大环节上,打

第六章 规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链

第六章规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链 第一节重点领域 1、聚烯烃产业 利用岚山港口优势及周边炼油企业所生产的丙烯为原料做聚烯烃产品(主要是聚丙烯)。 聚丙烯是以丙烯为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是塑料的一个重要品种。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发明了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并在意大利建立第一套工业化聚丙烯生产装置以来,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热塑性产品之一,它的生产、应用和工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聚丙烯生产工艺根据反应介质以及反应器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三大类:浆液聚合法、液相本体聚合法、气相本体聚合法等。 a、浆液聚合法 该工艺用溶剂作为稀释剂,将丙烯和催化剂加入到几个串联的反应器中,在50~80℃、1~2MPa下进行聚合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呈粉粒状悬浮在稀释剂中。 反应器结束后的浆液经闪蒸脱除未反应的单体、催化剂残渣和无规物等,然后经干燥后挤压造粒得到成品。 自1975年三井开发成功MgCl2负载的高效聚烯烃催化剂以后,浆液法聚合工艺得到大大简化,使得生产成本和建设费用大幅下降,此外产品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浆液聚合法还在聚丙烯工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目前已经逐渐退出主流工艺行列。 b、本体聚合工艺 本体聚合工艺是把丙烯既作为聚合单体又作为稀释溶剂来使用,在50~80℃、2.5~3.5MPa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以催化剂颗粒为中心的聚丙烯粉末在

液相丙烯中不断生长并悬浮在液相丙烯中,随着催化剂停留时间增长,聚丙烯颗粒在液相丙烯中的浓度越来越高。 反应结束后,只要将浆液减压闪蒸即可脱除单体又可脱除稀释剂,得到粉末聚丙烯产品并挤压造粒后得到成品。 本体聚合工艺按照采用的聚合反应器的不同,可分为釜式聚合工艺和管式聚合工艺。 本体聚合工艺比较典型的工艺有Basell公司的Spheripol工艺和Borealis公司的Borstar工艺以及国产的间歇式工艺。 c、气相聚合工艺 气相聚合工艺是1969年由BASF公司首先工业化的,70年代后发展很快。工艺中丙烯直接气相聚合生成固相的聚合物产品。 按采用的反应器类型不同可分为气相搅拌工艺和气相流化床工艺,前者又分为立式搅拌床和卧式搅拌床两种。 2、可发性聚苯乙烯(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Expandable polystyrene)简称EPS。由聚苯乙烯和分散在原料中的低沸点烷烃组成,即由聚苯乙烯珠粒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浸渍入低沸点烷烃。 1952年本技术由BASF首次工业化,其后,世界上有许多公司开发和改进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的工艺技术,从而使可发性聚苯乙烯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总的分类有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苯乙烯单体的聚合和发泡剂的浸渍一次完成,而二步法则分聚合和浸渍二个步骤来完成。 一步法工艺具有流程短、原料消耗和能耗低、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好等优点,国际上二步法逐步被淘汰,并由一步法所取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