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

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评价更广泛的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一、演示

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件定义良好的复杂任务。构成演示的任务通常是定义良好的,而且学生和评价者通常也知道完成演示的正确或最佳的方式。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演示他们使用仪器设备的技能,如烘烤设备和实验仪器;

演示在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信息;在体育课上演示怎样爬绳。对大多数演示来说,演示集中于学生运用其技能的程度有多好,而不是集中于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或说出现象背后的原理的情况如何。

二、实验与调查

实验和调查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研究集中于回答具体的问题(如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支持本州的死刑法律吗?)或调查具体的研究假设(色彩鲜艳的广告被记住的时间长)。

实验和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还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形成一种理论性的、基于学科知识的解释。为评价这些能力,应要求学生在开始收集数据前作出估计与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接下来在所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此外还要述其假设并能识别其方法或数据中可能的错误源。最后要能有效地交流实验或调查的结果。

三、科研项目

这是指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从而对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在实际运用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体项目与群体项目。

1.个体项目

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最终产出如下产品:模型,有一定功能的物体,实质性的报告或收集物。精心编制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和整合广泛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当写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时,学生必须运用查找并使用参考文献的技能:列纲要、组织、构思报告;用书面语言、文字处理器等呈现方式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2.群体项目

作为评价技术的群体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能否以合作性的及适当的方式一起工作,来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群体项目的学习目标取决于学科容及所评价的学生的水平。例如,群体项目可集中于:行动定向的学习目标(出版一份通讯);学生兴趣定向的学习目标(对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论文);学科容定向的学习目标(理解河流是如何形成的);或学科间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理想的城市)。

四、口头描述与戏剧表演

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其口语技

能。例如,在语言及语言艺术课程中,许多学习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而不是容的正确上。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评价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服的质量上。

戏剧表演将言语化、口头与演讲技能及运动能力表现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可以将他们对虚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理解,通过扮演角色将这些人的理想位置和个人特点表现出来。

五、作品选集

作品选集(portfolios)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师、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这一方法,后来被一些教育工作者用作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或唯一方法。作品选集是学生作品的有限集合,用于展示学生的最佳作品,或者展示学生在给定时间段的教育成长过程。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放进选集的只限于那些最佳地服务于作品选集目的的作品,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修改及对作品的自我分析与反思。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

一、确定评价容和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在单元二中分析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步骤时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多述。

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为保证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订评价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记录和研究自己的表现或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

·列出这些表现或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

·为方便观察和判断,表现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15项之间。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

·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有,则可直接借用;若无,再自行编制。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下面以演讲为例,展示为评价学生的演讲技能而制订的表现性评价容和评价标准:

·站立姿势自然。

·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适当。

·有效使用肢体语言。

·音量适当。

·吐字清楚。

·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

·正确使用修辞。

·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与表现性评价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而所谓的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因此,能否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设计表现性任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在学校教学情境下,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主要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述、模拟表现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等。在实际教育评价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的特征来决定。一般来讲,教师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需要考虑所要评价的容的特质以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生的年龄。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完成那些包含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涉及多个变量和要素的复杂任务。第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还不能系统、成功地解决两个变量交互作用的问题,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获得初步发展的中学生则可以学会处理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宽度。例如,关于水污染问题的计算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热 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 作者:王小明文章来源:转贴自:中国教育技术学网站点击数: 3574 更新时间:2004-12-22 15:11:17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评价的方法,是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呼唤之下出现的,它与传统的客观测验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关系。表现性评价有多种形式,在进行编制时,首先要明确所要评价的能力或倾向,而后再编制表现性任务,最后确立具体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对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评价问题不无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表现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相继出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表现云兰?performanceaaawaament)是国外新近提倡的一种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评价问题,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表现性评价的涵义 表现性评价目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一定义目前为较多的人所认可。下面我们从这一定义出发,对表现性评价的涵义作进一步分析。 (一)表现性评价是对内在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能力(或倾向)与行为表现的区分是现代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如R.M.加涅就指出,“学习过程,得到教学条件的支持,就导致在学习者心里形成多多少少是持久的状态。这些状态当然是从观察他的作业(Performance)而推论出来的,因为这些状态是在许多场合下的具体情境里表现出来的。为了强调这些状态具有习得的和持久的性质,可以管他们叫做能力和倾向”。这里,加涅说明的是内在的能力和倾向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才展示出来的。通过行为表现,可以推论出所习得的能力或倾向。 A.Oosterhof也主张区分学生的能力与表现。“能力是学生的知识,我们想评价但不能直接评价,因为我们看不到另一个人知道什么或在想什么。我们应当确定出一种提供了学生知识迹象的表现”。明确了能力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表现性评价主要是对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表现性评价并不仅仅局限于评价认知能力,也可用来评价非认知的结果,如自我定向,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知觉。这种对情感态度领域学习的关注,反映出人们认识到,复杂任务的熟练表现,不仅涉及回忆信息、形成概念、进行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涉及到用脑的习惯、态度与社会技能。 (二)表现性评价是对能力(倾向)表现的直接评价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 究方案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摘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及运用。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等习惯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发,探寻新课堂教学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的延续,它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接受知识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仅仅把作业当成任务来完成,教师的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单一化,让作业发挥不了最好的作用。所以,通过何种方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从实际出发,增加作业设计趣味性。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内容大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不理解题目含义,无法正确理解题目意图,从而错误率较高,让学生失去对作业的兴趣。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那么,我们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环境,从他们喜爱的事物、熟悉的事物出发。 五年级下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这种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数一数了解,课堂上仅需要教师总结。针对这一知识特点,我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正方体和长方体,查一查它们的顶点、棱、面各有多少。并让学生在收集的几何体中寻找数学信息,找到了容积单位,这样不仅牢固掌握了新课知识,而且为学习《容积的单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年级学习分数时, 给出这样一道题: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加上相等的数,新分数与原分数相比,是变大,还是变小?通过计算,学

一年级数学作业建设规划及评价标准

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一年级数学作业建设规划及评价标准通过学习《郑州市教育局中小学作业规划设计》,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学期我的数学作业规划设计制定如下: 一、作业量 布置的数学作业不要多,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使每次完成作业的时间较少些。而且本期的数学作业我会进一步的把握作业的难度与完成时间,使作业布置科学合理。我想:课堂正式作业题目在4道左右,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周末作业量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作业形式 变“枯燥”为“有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再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学生相互之间玩一玩。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地、学习的乐园。

2、情境式作业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3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这样,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 3、绘画式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又如学了面积,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学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学了路程,画一画旅游分布图。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三、分层次作业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作业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设计。可设计落实课标要求的基础训练题、发展思维的思辨型训练题和拓展延伸训练题。在思维训练中体现不同的教育对象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适当降低难度,以掌

最新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2009-09-17 08:32:04)转载▼ 标签:教育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为了使各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以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特拟定本方案。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目的: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评价的依据: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内容多维化。对学生的学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社会人士的评价,但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五、评价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大部份。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记录。 1、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江油厚坝小学学校郭先林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背景 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这种由老师留作业的形式所强化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而且由于作业是统一留的,大家都一样,可实际上学生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并不一样,结果是优等生们要为那些早已熟练掌握的内容而苦苦练习,重复训练;而后进生们也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完成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作业。这就好比是老师给同一尺码的鞋子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蹬大鞋,有的人要削足适履。这些“一刀切”的作业,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致使学生产生了怕做作业、讨厌作业的消极情绪。 大部分学校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只重视理论知识考察的题目,倾向于应试教育,而且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的题目,使学生对课外作业产生厌倦感,为了交差而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再加上我们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工厂职工(冶炼厂、食品厂经常开夜工)、或在外打工,接触子女的时间比较少,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延误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 2、研究意义 新的形势、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头号问题是:作业的内容大多是机械地抄记、重复地套用,思维训练价值低,较难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做得厌烦,教师批得也累。基于以上情况,本课题选择以学生课外作业为突破口,结合南街学校小学生分布的特点,精心设计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或非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家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尽情发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提高数学作业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怎样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内化新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内化自己的能力,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作业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检验教学效果的窗口,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因此,作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目前多数数学作业却是模仿性作业多,创新性作业少,封闭训练作业多,开放性作业少,机械重复计算作业多,探究体验作业少,众所周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此作业怎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作业发挥最大作用,成为高效作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作业 1、作业的形式要多样性。 作业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设计作业时要尽量使题目的形式多样化。 (1)可以设计游戏类作业: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这样

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2)可以设计操作类作业,如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学习了“厘米、米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度,以及操场的长度和宽度,上学的路程等等;学了“角的初步认识”后布置学生动手摆一摆:3根小棒能摆成什么图形,有几个角?4根小棒呢?5根小棒呢?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布置让学生亲自将一枚一元硬币从距地面50厘米处自由落下,边操作边统计硬币下落后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次数,记录10次、20次、30次的正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从操作中发现规律。 (3)可以设计开放型作业,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测量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4)可以设计实践探究型作业。探究性作业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励学生乐于学习,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学习了“>、<、=”和“1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道答案不唯一的作业:2+()>6,2<()-()。学生通过思考,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20世纪90年代早期,许多教育决策人员十分钟情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会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从理论上讲,学生在判断题中选择正确和错误也是在完成任务,尽管这一任务很简单。但是,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认为,表现性评价的测量方法与选择题测验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正是对传统纸笔测验的不满使许多教育者开始尝试使用表现性评价。 什么是表现性测验 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观察学生的表现,还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建构一种原创的反应,教师还要观察这一建构的过程。表现性评价与其他传统测验的区别主要在于引发学生真实行为表现的程度。 例如,有个教师指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他想评估学生是否习得了合作技能。这里要考查的是每一个学生掌握合作技能的程度。依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决定某一学生是否需要额外的指导,是否可以开始新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在这里教师真正感兴趣的是学生能否与其他学生合作,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图8.1列举了五种用以评估学生合作技能的方法。但你会发现,一和二两种方法都是选择—反应评价,它们没有让学生建构任何反应。其他三种(三、四和五)虽然都是建构—反应评价,但所提供的任务与教师教学目标相一致的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具体地说,第五种方法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最接近,而第4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就更具有表现性测验的特点。 不难看出,不同的教育者在用“表现性评价”这个词表示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些教师把简答题和论述题测验作为一种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把表现性评价等同于各种形式的建构—反应评价;有些教师则使用比较严格的表现性评价概念。很多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主张,真正的表现性评价必须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多重评估标准。学生表现的评判必须依据多个评估标准。举个例子来说,一 个学生说西班牙语的能力要从口音、句法、词汇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预定的质量标准。用以评判学生表现的每一条评估标准,必须在评判之前 就已十分具体、明确。 ●主观的评估。真正的表现性评价与选择题的评分不同,它不能借助于计算 机和扫描仪,它要依靠人的经验和智慧来决定学生表现的可接受程度。 回头去看图8.1,如果用上述三个条件来衡量图中提供的五种评价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五种方法是表现性测验,第四种方法也算,但其他三种就不符合要求了。 很多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指出,提供给学生的任务应当是能代表真实世界而不是校园世界的问题;其他支持者则认为,校园世界的测量都应是建构—反应的,而不是选择题;还有一些支持者主张表现性测验中的任务应当是十分严谨的,要以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为指导。总之,表现性评价的支持者所主张的方法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 你有时候可能会碰到有人使用其他词来称呼表现性评价。比如,有些人可能会使用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因为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酌生活)或替代性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构成了传统纸笔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下一章,我们将介绍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做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为什么要使用表现性评价 之所以许多人倡导使用表现性评价,影响因素有很多。杰出的教育测量专家梅伦斯(Mehrens,1992)曾提出一系列教育者赞同使用表现性评价的理由,下面列举的是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数学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舒兰市第九小学刘琳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实背景 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这种由老师留作业的形式所强化的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而且由于作业是统一留的,大家都一样,可实际上学生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并不一样,结果是优等生们要为那些早已熟练掌握的内容而苦苦练习,重复训练;而后进生们也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完成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的作业。这就好比是老师给同一尺码的鞋子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蹬大鞋,有的人要削足适履。这些“一刀切”的作业,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致使学生产生了怕做作业、讨厌作业的消极情绪。 大部分学校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只重视理论知识考察的题目,倾向于应试教育,而且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情境的题目,使学生对课外作业产生厌倦感,为了交差而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再加上我们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工厂职工(冶炼厂、食品厂经常开夜工)、或在外打工,接触子女的时间比较少,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于是,拖拖拉拉的完成作业,延误了完成作业的时间,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 2、研究意义 新的形势、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头号问题是:作业的内容大多是机械地抄记、重复地套用,思维训练价值低,较难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做得厌烦,教师批得也累。基于以上情况,本课题选择以学生课外作业为突破口,结合南街学校小学生分布的特点,精心设计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或非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家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尽情发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提高数学作业的实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摘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资源,探寻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新课堂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作业评价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小学数学作业更是对新授知识的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把作业当作任务来完成,,敷衍塞责,草草了事,。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摆在众多数学老师眼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实际出发,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目前我们的小学数学作业内容大多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生活趣味或单一的重复,致使学生不爱写。这也就发挥不了作业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熟悉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容积单位”时,有一个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这种题型,学生怎么训练还是准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回家找找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上有容积单位,他们分别是多少。第二天学生都找来了很多答案比如:一瓶纯牛奶有250毫升,一瓶大可乐有1.25升,一壶食用油有10升,一个蓄水桶有30升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着手,学生都能积极地去发现去寻找。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大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再做这种需要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时,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二、从全局出发,确保作业难度层次化。 传统的作业设计所有的学生都做一样的题目,长期以往,学优生觉得题目太简单不屑一顾,而学困生又觉得题目太难根本不会做。因此就产生了尖子生不突出,而学困生又跟不上的现象。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客观差异的。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作业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作业。使学困生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大多数学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所拓展,同时让学优生能更加开拓思维。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率时我布置了这样三个星级的作业。 一星级:32×48+32×52 25×(4+20)59×170-70×59 二星级:125×88 45×101 36×99+36 三星级:470×680+4700×32 一星级的作业是很基础的套用乘法分配率的公式就行,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巩固基础。二星级作业在一星级的作业上有所加深,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率,学会观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才能做,能让中间层次的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应用。而三星级的作业结合了前面学习的其他知识,给学优生思考和挑战自己的空间。不同层次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能帮助学困生巩固基础也给学优生挑战自己的机会,激发学习斗志。 三、从创新意识出发,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总是“纸上谈兵”,大多在作业本和练习册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研究 江山市解放路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作业评价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起着巩固课堂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总结本课得失,制订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创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体系,也能让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二)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在传统作业批改中,客观性、公正性有余,人文性严重不足。 作业的批改只是在作业本上划勾、划叉,然后给个干巴巴的分数,有些老师给学生的作业打等级但事实上也是“换汤不换药”。在平时,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拿着红笔,一脸怒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划着红红的叉,有时气的难过,把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叫来,劈头盖脸地训斥着。可见,教师没有把作业批改当作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会荡然无存,作业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包袱、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去投入的活动,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而且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形式,是一种人文活动。有效的作业评价,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作业本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 2、传统作业批改,仅仅从知识学习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作业。 教师往往根据学生书面作业的正误或对错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平和技能水平,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显现是作业的主要内容,但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的观念想法、价值判断以及种种情绪都蕴藏其中,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本其实蕴涵着一个学生个性特征,反映着学生的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

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

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新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的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即“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学校在评价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特拟定本试行方案,作为开展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指导性意见。同时,希望全体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情况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本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本方案逐步完善。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为了使各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以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特拟定本方案。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目的: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评价的依据: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山东省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几项规定》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内容多维化。对学生的学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社会人士的评价,但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五、评价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大部份。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丰原中学数学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作业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数学组结合本校实际,于2014年3月确立了《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并于2014年4月被临渭区教研室确立为区重点课题。本课题周期为一年(2014年3月——2014年1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数学组长闫瑰利担任课题负责人,刘卫峰,赵彦虎,张晓,王春娟,王艳,韩云侠,刘艳,郭利荣,吴孟社郭崇婕11位老师共同参与研究。 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工作,结题阶段工作也基本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作业模式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探索出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有效性的途径、方法与策略,探索出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标准,影响作业有效的因素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模式,以改善本地教师的作业模式,提高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质量。 2、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数学作业,养成学习数学的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数学素养上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出有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3、教师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作业观,提高中学数学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作业类型与形式的研究:探索如何拓展作业类型与形式,中学数学作业都有哪些类型和形式,各种作业类型和形式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作业,有效的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兴趣。 2、作业数量的研究:探索作业数量和巩固知识以及学生学业负担的关系,作业数量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要完成多少数量的作业才能最有效的巩固知识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作业内容的研究:根据中学数学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特点,应设计什么内容的作业才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和发展能力的作用,如何选择作业内容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作业。 4、作业批改的研究:探索作业批改的形式、方法和策略。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才能最有效的巩固知识、训练思维和发展能力。 5、作业有效性的研究:探索在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有效作业的标准,影响中学数学作业有效的因素,促进中学数学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作业有效性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之间的关系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为了搞好此项课题研究,我们学校进行了认真规划,成立了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 1.在学校进行了开题后,培训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布置了研究工作。 2014年5月,我们学校进行了开题。课题组全体老师11人全部参加了开题活动。在开题会上,课题负责人做了开题报告,布置了近期的研究工作。详细讲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价值和目标、研究的方法及过程等。之后,我校校长做了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开题培训活动,参与研究的老师理解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明确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数学作为初中的三大教学科目之一,其教学质量一直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课后作业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衡量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然而在现今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如今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标签: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教学提高 小学数学的作业作为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当今的情况下,数学课程的课后作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后作业的针对性不强,作业量偏大,很多作业都是简单的问题重复;还有布置作业的质量差,应用意识较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真正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能够真正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是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去研究的课题。 一、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课后作业中,其内容的布置主要是针对这一天的课程知识来进行布置,作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刻板,学生很容易对课后作业失去兴趣,从而导致作业的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丰富作业的形式,运用合理的作业布置情况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布置一些符合学生现今情况和兴趣点的作业形式。比如,按照当天的教学情况,布置一些学生喜欢的动手作业,丰富作业的内容形式,提高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正方体,然后按照课本中“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步骤,自己验证和推理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将枯燥的习题练习转变为游戏性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变成了知识探索的参与者,使学生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学习时,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后作业形式中摆脱出来,提高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兴趣,有了参与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升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二、精简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探索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时主要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即通过大规模、机械重复的练习,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学生在重复机械的劳动中逐渐麻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模式,改变课后习题的布置形式,多布置一些启发性、探索性的题目,同时精简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和策略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和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起着巩固课堂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总结本课得失,制订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创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作业评价体系,也能让学生在作业评价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一、作业评价的现状研究 数学作业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单纯的红批白字,多年来好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无论是老师、孩子还是家长都早已习惯于这样的形式,细细看,显得无情、冷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此产生了畏惧感,缺少热情,许多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调动。 提及数学作业的评价人们除了以“√”和“×”来判断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错,再就是以分数或以等级、第几来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其原因是教师与家长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甄别,忽视改进与激励;过分关注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数学学习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作业评价方式、工具单一,

忽视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二、作业评价的方式 1、不同作业类型的作业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当然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1)基础型作业的评价:课堂中,集体评议,教师适时表扬;课后的老师全部批改,适当的时候可学生互相批改。以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学生对自己错误原因的深刻认识。 (2)思维训练型作业:教师集体讲解,让好的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为中间生和后进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践型作业:集体交流反馈和家长反馈意见相结合。家校合作,效果明显。 (4)学生自创作业:学生集体评价,教师适时点评,好的收进作业集。使学生渐渐理解每种题目类型设计的真正意图。 2、不同评价主体的作业评价方式 (1)教师书面作业评价方式 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获取反馈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