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可见,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人体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表述。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arl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

社会工作者波姆(W. W. Bochm)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三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比较倾向地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性。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个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对此都有过研究和论述。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量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智力正常。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这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内容有: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行为,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个人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能做到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秩序。个体能客观地认识现实环境,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善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

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2)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

(3)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一个人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并不是他一生的状态。

(4)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是哪种表述,都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5)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和保证,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

课题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

(二)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大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接近成熟。

(三)人格的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理想大都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性格的发展也已进入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

(四)性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性意识的明朗化与发展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一,表现在对异性比较关注。其二,表现在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既存在积极方面,又存在消极方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才逐步走向成熟的。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问题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另外,有的学生专业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

(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3.人际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

(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3个重要问题。

(1)爱情的困扰。

(2)友情困扰。

(3)亲情问题。

5.性心理问题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基本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主要表现在:

(1)性生理适应不良。

(2)性心理问题。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观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再如,“网络生”上网成瘾,甚至形成依赖,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并引发了种种问题行为。

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

(2)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

8.就业问题

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

(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看自己的能力如何,没有准备艰苦奋斗,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

(2)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认识上的不足

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人格的缺陷

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忠心理疾病。

3.意志品质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白责白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调节,存在性压抑,而出现焦虑不安感,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大学特殊环境和任务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很大。同时,他们所生活环境即校园和条件并不理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多方重视。

1.学习负担过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达十小时以上,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学校引导不利等因素有关。

2.专业选择不当

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具有一定盲目性,因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调换专业的要求。一旦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情绪低落,消极悲观,随意缺课,长此下去,会使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其实,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即使现在所学专业确实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还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3.不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比如学习方面,中学老师讲得多,而大学要培养自学能力;生活方面,中学时父母照顾多,而大学要培养自理能力。从心理适应讲,中学的学习尖子周围充满着赞扬声,优越感强;但到大学,尖子荟萃,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

4.业余生活单调

大学生活仍然可以用“三点一线”来概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少足够的娱乐场所。而青年人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2.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因此,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种渠道入手。

课题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的: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当地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变化的社会需要适应变化的个体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外来文化从物质到观念,严重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过去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的精神世界,造成一部分人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同时改革开放使社会变迁速度明显加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日趋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以机会展示潜能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环境的不适应感、失败感和恐惧感。心理冲突和心理异常同社会变革的激烈程度呈正比。在沉重的心理负荷之下,最容易罹患多种多样的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处于自

我意识及人生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心理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现代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①。从上述培养目标来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全面人格发展的接班人。心理素质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上述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培养目标。

其次,从大学教学过程来看,高等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几方面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显著特点:它的任务在于把大学生教育、培养为独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大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三个特点: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称职业倾向性;对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

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不但有外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既体现高等教育的这两重价值,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

前面已谈及,大学生中心理疾病的范围较广,且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某种原因出现的暂时的心理失常,如恐惧、烦恼,胆怯、孤独、敏感、多疑、焦虑等,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学生如果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后一般都能通过自我调节而消减,不会产生持续的影响。但如果表现为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就会使学生不能接受正确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师生、同学的关系紧张,就需要心理教育工作的干预和帮助,如进行心理咨询及各种治疗,才可能消除。如果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精神病,如以神经衰弱、癔病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神经官能症。一般需专门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是生理性的,但其产生却没有直接的生理病因。心因性患者往往经历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长期的紧张或焦虑,尤其是气愤和恼怒,其他还有挫折感、忧虑无望、焦虑等。大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的高峰阶段,在生理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定,个体心理机制若不健全,意志控制力就比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绪加以有效控制,容易造成心身疾病。

大量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心理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和减轻大学生心身疾病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及健全的人格,以确保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意志、浓厚的兴趣、高度的注意力、良好的品德。但由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会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独特的理沦。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和潜意识,他强凋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意识部分仅是一种附加物。他认为不仅神经症患者的每一变态症状都具有一定目的,就连正常人的失言笔误和偶然事件也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引起的。他强调性本能驱动力的作用,主张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关于人格理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最原始的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本能的欲望;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其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破坏就可能导致精神病。

2.行为主义。由美国的华生创立。该学说强烈抵制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内省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测刺激。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在方法论上,摒弃内省法,认为应像研究动物那样研究人的心理。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行为控制方法得到较完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具有精确性和可说明性。这种方法和技术在心理学的大部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个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认为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是人们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却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关怀、移情理想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把这一观点应用于教育,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的重要性。

上述三个基本理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精神分析学说在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时广泛应用,行为主义在控制学生行为时使用,而建立师生的亲密关系,在心理教育中尤为重要,这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一)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二)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三)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四)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包括社会的努力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两方面。

1.社会层面

首先,在学校教师、干部、医务人员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和宣传。

第三,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机构。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

2.个体方面的途径

首先,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理论武器。大学生可通过听心理健康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健康书刊等途径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注意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

其次,要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多参加人际交往、多参加社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往往有利于锻炼心理、增强意志、丰富体验、发展才智,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有:①吸烟;②饮酒过量;

③不恰当的服药;④体育运动不够或突然运动量过大;⑤吃热量过高和多盐的饮食及饮食没有节制;⑥不接受合理的医疗处理,信巫不信医;⑦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⑧破坏身体生物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生活。

第四,要大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这是自我心理保健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离开了自我调节,心理保健就无从谈起。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识结构,完善我意识,学会情绪调节,锻炼意志品质,丰富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

第五,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中,大学生除了重视个体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尤其是当心理负荷比较重,自己又不易调节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是明智的选择。

课题四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分析活动

教学目的:能够科学、客观地回答问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分析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常用以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表1—1 SCL—90问卷

以下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条,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来自己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您的一种情况,填在测验答卷纸(见表1—2)中相应题号的评分栏中。

其中“没有”记1分,“较轻”记2分,“中等”记3分,“较重”记4分,“严重”记5分。

1、头痛

2、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

3、头脑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

4、头昏或昏倒

5、对异性的兴趣减退

6、对旁人求全责备

7、感到别人能控制您的思想

8、责怪别人制造麻烦

9、忘记性大

10、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

11、容易烦恼和激动

12、胸痛

13、害怕空旷的场所或街道

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动减慢

15、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16、听到旁人听不到的声音

17、发抖

18、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9、胃口不好

20、容易哭泣

21、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

22、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住您

23、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

24、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

25、怕单独出门

26、经常责怪自己

27、腰痛

28、感到难以完成任务

29、感到孤独

30、感到苦闷

31、过分担忧

32、对事物不感兴趣

33、感到害怕

34、您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

3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

36、感到别人不理解您、不同情您

37、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

38、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

39、心跳得很厉害

40、恶心或胃部不舒服

41、感到比不上他人

42、肌肉酸痛

43、感到有人在监视您、谈论您

44、难以入睡

4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

46、难以作出决定

47、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之类的

48、呼吸有困难

49、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50、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东西、场合或活动

51、脑子变空了

52、身体发麻或刺痛

53、喉咙有梗塞感

54、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55、不能集中注意力

56、感到身体某一部分软弱无力

57、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58、感到手或脚发重

59、想到死亡的事

60、吃得大多

61、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就感到不自在

62、有些不属于您自己的想法

63、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

64、醒得太早

65、必须反复洗手、点数目或触摸某些东西

66、睡得不稳不深

67、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

6S、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

69、感到对别人神经过敏

70、在商店或电影院等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自在

71、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

72、一阵阵恐惧和惊慌

73、感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

74、经常与人争论

75、单独一人时神经很紧张

76、感到别人对您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7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感到孤单

78、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79、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80、感到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或不像是真的了

81、大叫或摔东西

82、害怕会在公共场合昏倒

83、感到别人想占您的便宜

84、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苦恼

85、您认为应该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受到惩罚

86、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87、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严重问题

88、从未感到和其他人很亲近

89、感到自己有罪

90、感到自己的脑子有毛病

其中测验答卷的F1、F2……F10分别代表各因子,即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意)、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附加因子)。

T分为因子分,为某因子的合计分除以该因子的项目数所得。分析时主要看各因子T分。

测试结果仅供参考。记分与解释根据表2-1,可以计算出每一项的得分,累计即为自己的总分。

最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生命

邓城一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生命——美丽的旅程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孩子们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未成年人走出误区,教育他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生命,了解自己的生命多么的美丽,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2、通过签订生命盟约,达成珍惜生命的承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又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的爸爸在草原上迷路了,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五枚硬币,把一枚埋在草地里,把其余四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五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五枚都扔在草原上,你要一点点的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1、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学生会有各种回答,预计会涉及:生命,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意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的词语,逐词出示课题:生命,美丽的旅程 2、引入:世上的每个人,甚至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只有经历所有的历程,我们的生命才算完整。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话题,一起走进这个旅程,一起畅想,一起去经历美丽的生命旅程。 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初步认识生命的意义,唤起学生探索本次主题的需要和愿望。 二、展示美丽画面,欣赏生命 1、首先让我们走进丰富美好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欣赏大千世界的视频 分享:欣赏了这样的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优美的画面音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唤起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生命的美好可爱。 三、生命体验游戏,激发对生命的珍爱 1、音乐冥想 从你出生开始,你的生命旅程就开始了,现在请保持最舒服最放松的姿势坐好,然后闭上眼睛。【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生命——美丽的旅程】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生命——美丽的旅程。请随着音乐,跟随老师的提示,对自己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的生命状态进行想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形象的体验自己生命的美丽旅程,使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发现和感受自我存在的过程,以开放的心态悦纳人生,并为下面的抉择游戏做好铺垫。 2、心理体验游戏——《生命的抉择》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设计(四年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教学目标 总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 具体目标: 1、能够经常对自己进行“警句长鸣”――一定要做到“守信”与“守时”,消除嫉妒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充满信心,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走上成功之路。 2、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间怎样进行交往好,如何同老师、同学保持密切的感情联系,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使学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应怎么办,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个人灵活应对的品格,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三、教学内容: 1、立下坚强志―――坚强意志与耐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2、浇灌友谊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3、迎接新挑战―――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2)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 (3)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四、教学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 专题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专题导学一、专题简介本专题主要介绍作为心理健康的支撑学科、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心理学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国家竞争力以及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概况。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科学地教育学生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二、专题学习目标识记心理学的内涵、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心理健康概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心理学的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原则与技术;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释精神卫生,社会认知和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心理现象、应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进行简单的测评与结果解释。 三、专题重点 1、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四、专题难点 1、心理健康的内涵 2、心理健康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使用原则与技术五、学习活动本专题每一讲均安排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请同学们进入学习活动模块参加具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类型如下: 1、学前反思: 1 / 12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第一讲) 2、学后反思: 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系(第二讲)3、主题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理辅导工作者是否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第三讲) 4、自学自测: 通过自学自测,加深对心理测验工具和方法的了解,为实践活动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第四讲)六、作业 1、阅读材料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性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论述如何在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请按照心理健康档案模板库建立一套适合你所在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七、评价方式 1、请同学们按照本专题的学习活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积极参与和完成每一次的活动。 2、按时按要求完成每讲作业,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 八、拓展资源为拓展同学们对于本专题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围绕专题学习目标,老师还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文件包、心理咨询室学生档案建立文件包、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推荐网站以及心理健康前沿动态、时评等,供大家课余阅读、学习。 第一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知识点一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一、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1题单选题(2分)()是制定目标以后,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A B C D 决心时限信心行动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题(2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是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该观点特指人的() A B C D 自我催眠机制心身交互影响机制目标导航机制压力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题(2分)职业倦怠最为集中也是最多的年龄段是()A 23岁之前年龄段的人群B 23至27岁年龄段的人群 C 27至45岁年龄段的人群 D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段的人群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 A B C D 方法创新 意识创新 自我创新 保持工作环境“常新”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B C D 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情绪放松调节 情绪ABC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A30% B55% C65% D80%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题(2分)心理现象分为()。 A B C D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题(2分)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B C D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B C D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2分) 分布 A U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B倒U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__挫折

课题:应对挫折与失败 执教:二十里店镇初级中学杨华山 [课型]心理活动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挫折是人们都不可避免的。 2、学会运用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能承受挫折,并在挫折中奋起。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热身小游戏:“找零钱” 游戏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让失败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初步体会游戏中的挫折) 一、画人生线段图 引导语:人生有始有终,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无论是喜是忧,无论是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对我们都有深刻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来表示我们的人生。从起点到终点。这条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折线也可以是曲线。只要能表示出你自己的人生即可。请在这条线上依次标出你人生的几个关键点。你几岁时碰到过什么事或者遇到过什么人让你感受到挫折和失败。你几岁时碰到过什么事或者遇到什么人让你感受到喜悦和成功。请用笔记录下来。时间15分钟。在画线之前请让我们清理一下自己的内心。(课前静心:放静心音乐。请轻轻的闭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想一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时,是哪件事最最让我难以忘记,

是哪个人让我最最记忆深刻。静静的想,把这些想象记忆在人生的线段图上。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能清清楚楚的把这些记忆写在纸上。)划人生线段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幸福和成功,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说人生线段图 1、老师设置表格,引导学生谈挫折。(注: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学生能否说起来、活跃起来,是关键) [同学们,人生的幸福和喜悦我们这节课先不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 请根据这两栏表,自由谈论。 我遇到的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 是。 我受挫后的心情、表 现。 谈论方式: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与同桌同学交流或小品表演。 2、学生自由讨论后,举手发言或作小品表演。 3、老师归纳: ①心中愿望不能实现;②父母不理解你;③与同学相处不好;④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或是亲人猝亡、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学习困难、升学落榜、事业失利等。 唉!人生可能遇到这么多挫折,可见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而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并且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那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说挫折、写挫折、交流挫折,让学生领悟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避免不了的。) 三、寻求解决挫折的办法 遇到这些挫折,“我”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帮”我出主意?

2020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招聘试题大纲

2020教师招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知识,以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一)普通心理学 1.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2.注意及其特征 3.感觉及其规律知觉特性 4.记忆概述记忆品质 5.思维概述问题解决想象及其种类 6.情绪情绪理论挫折 7.意志的品质

8.需要及其理论 9.能力概述能力测量 10.气质和性格概述人格测验 (二)发展心理学 1.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2.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 3.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4.婴幼儿发展时期的重要研究(关键期、依恋、视崖、双生子爬梯等) 5.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6.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7.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 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2.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培养 3.学习迁移概述

4.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四)社会心理学 1.社会化自我概念社会知觉 2.沟通与人际关系 3.态度及其改变理论 4.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5.侵犯行为及其矫正 6.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暗示 (五)统计与测量 1.t检验、F检验、2 检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2.描述研究数据基本特征的常用统计指标 3.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 4.评价心理测验质量的量化指标 5.影响信度的因素及提高信度的方法

6.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提高效度的方法 7.常模参照测验 (六)变态心理学 1.定义心理障碍 2.注意障碍/多动症 3.儿童的抑郁症和焦虑、强迫障碍 4.智力发育障碍 5.自闭谱系障碍 (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途径与方法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因为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涵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不过,我们仍然能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理解。 (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 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水平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4.人格健全,性格、水平、价值观等均正常。 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6.精力充沛地适合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准确理解周围环境;(5)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叶一舵教授认为,既然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合(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个体适合正常或良好。具体地说,从个体横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心理适合(自我适合)标准和社会适合标准;从个体纵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生存适合标准和发展适合标准,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如图所示: 发展适合 心理适合 社会适合 (自我适合) 生存适合 从以上相关心理健康标准的众多表述中能够看出,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在临床医学上,或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存有一套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判断标准。因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即使使用某种测量工具实行检测,也不可能像生理指标那么客观、准确。所以当前所使用的各种判断标准都仅仅一种相对的标准。 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教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针对在校中学生大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坚强意志品质,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缺乏承受挫折能力的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2.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心理辅导,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转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治疗。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未能从小学的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中转换出来,压力不断的开始增多,来到新学校遇到新同学新老师,一切都是相对陌生的环境,适应成了最大的挑战。 怎么才能迅速的适应到初中的学习生活,课程增多,作业量增大;陌生的环境中认识结交新朋友,让自己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前行,不在孤独;还未能摆脱小学的宽松的学习习惯,现在如何养成,学习的重担时时在他们心头;课业压力增大的同时,如何兼顾他们的娱乐休闲等等共同形成了适应问题。适应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而难题。前者在学校中一般较少见,后者的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或者不适应。七年级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七年级入学适应不良 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和小学时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新环境新同学老师,一切都是很陌生的,在承受着课业压力增大的同时,人际相处 从零开始,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不与人相处,或者孤傲的情绪。长期这 样的话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朦胧的自我认识萌芽 七年级阶段,有部分学生发展的较早些已经进入青春期了,青春期的特征开始明显起来,幼稚的成人感突出,对于我的思考开始出现," 我是谁"、"我是怎么了"开始在他们内心掀起波澜,困惑不已。 3.学习适应不良产生苦恼 学习课业好多,怎么学,方法好像总是不对路;别人怎么就成绩那 么好,我这么差,有压力,出现自卑了;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这么烦,没有目标和动力了;怎么天天都有考试啊,这无穷无尽的考试什么 时候是个头,讨厌考试……这些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学生为此苦 恼不已。 4.和家长或老师间的沟通不良而苦恼 家长们怎么这么唠叨,不断的碎碎念,动不动的私自翻我的东西, 我的空间,我的秘密,什么时候能还给我;老师为什么都看不到我的存 在啊?偏心还是对我有意见,还是我不行…… 5.不能恰当的控制休闲时间,自制力较弱,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 四、工作安排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安排好本学期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 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 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

《相信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相信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故事、情景设置等环节,采用情感体验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个人自信与塑造全新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活动参与法、情感体验法、情景表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说出,你最欣赏的三至五个人。注意!不管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古今中外。但绝不能是虚构的人物。

学生讨论,明确:如果连你本人都不欣赏自己,那还能指望谁来欣赏你呢?欣赏自己,需要的只是勇气,那就拿出勇气来,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观看,两个欧洲皮鞋商在非洲,讨论A无功而返,B胜利凯旋,这是为什么? 2、活动引爆,心理测试,走出心理障碍 活动一:PPT观看两幅漫画,《原有观念的束缚力》、《一对小花狗》讨论,相信自己的心理认知活动中存在哪些心理障碍? 活动二:学生自演戏剧小品《无事生非》,小组讨论我们的自信心是如何一步一步泯灭的? 3、心理测试,自信,你是这样做的吗? (1)每每挑前面的位子坐 (2)能够平视比自己优秀的同学。 (3)把走路的步伐加快25% (4)学习做人充分扬长避短 (5)很乐意参与到到陌生环境中。 (6)尽快在大庭广众中暴露自己 4、迷你测试 活动一:您最信任的三到五个人? 活动二:观看PPT,并思考,你敢走进这样的黑屋么?

三、活动探究:走出自信的误区。 学生分组讨论后,采用记者,你问,我答的形式,学生间互相采访,探讨如何走出自信的误区。 四、结束语:活动实验,你相信自己么?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杯子、一碟盐、一个鸡蛋,一把小勺,让学生将杯子中的鸡蛋漂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试验。 关于这个实验从科学上讲,它是一个物理现象,具体是什么现象,我们初一的学生没有学过物理,但借实验工具,完成任务。这次实验,想告诉大家,自信的建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实验一样,很多你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认真地去努力,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自己,大胆的去尝试,你的潜能是无限的。 五、作业布置 每人设计3条有关自信的格言,作为激励自己积极进取的座右铭,写在书上。 教学反思: 七年级新生由小学升入初中,面对一个陌生的新的学习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本课旨在启发引导学生,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以下教学手法: 一、问题设计上,采用主问题,话题式提问,提问避免过于琐碎,牵制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到,起到“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起青春期。 2、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及如何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教学重点: 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难点: 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板书课题: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新授 1、讨论: 你们知道什么是青春期吗? 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3、课堂总结: (1)迅速长高。 (2)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肌肉的发育十分迅速

(4)体重增加。 (5)神经兴奋性加强。 4.为了今后的强健的身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归纳: (1)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 (3)不吸烟,不喝酒。 (4)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5)加强体育锻炼。 (6)保护好嗓子,不大声喊叫。 第二课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重难点: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每讲完一个,请2-3个同学发言进行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看法。 二、讲述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 2、情感丰富多采。 3、性意识发展。 三、讲述青春期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性格。 3、增进自我了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四、作业: 怎样保持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青春期的营养与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高峰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青春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重点难点 重点:青春期人体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以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难点:平日如何注意营养和体育锻炼。 三.教学建议 简述各种营养的作用。 综述营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提出青春期运动的注意事项。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教与学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涵义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 ——马克思 “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洛克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一、健康的涵义 1.神灵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一)健康概念的演变 (二)健康的定义 汉字中的“健康”: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需要 《晋书·郭璞传》中的“健”,即肌体强壮有力; 《尚书·洪范》中的“康”,即平安、安乐。 生物学的角度——强调人生理、身体的健康 美国医学哲学家鲍斯:“什么是疾病?凡是与健康不一致的都是疾病。……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里的正常状态是统计学的,功能是生物学的。” 1979年,《辞海》: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本质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健康可以理解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8年:“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1989年:“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个层次: 生理健康——没有疾病,功能正常,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各种心理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人格发展良好,能应对环境的变化。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良好,角色符合社会要求,行为表现符合社会文化环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介绍 较为系统地讲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一方面,增进班主任对自我心理健康和情绪压力的了解,帮助教师缓解压力,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列举典型案例,进行透彻分析,提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要素。为班主任解决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 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 , 40% , 50% ,乃至 70% 。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一、设计背景: 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 三、教学重点: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缘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 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让心靠近——学会沟通 时间:2014-01-03 23:22:56 浏览数:7321 /*336*280 创建于2015-03-02*/ var cpro_id = "u1968247"; 设计理念: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低级需要才能满足高级需要。中学阶段学生对归属的需要日益增长,如果学生在班集体团体中没有感受到接纳感,很容易产生焦虑。 同时,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自相矛盾、冲突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时期,这种心理上成长的“危机”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矛盾和冲突是,一方面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困扰,如自我封闭、敌意、不合群;另一方面又喜欢结交朋友,注重友谊,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从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获得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开始。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沟通的; 2、在情境中体验,理解、掌握人际沟通中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技巧。 课前暖身(1分钟) 暖身活动:请同学们站起来,我们一起做运动:伸出你的双手1.左手掌放在右手掌上面2.左手放回原位3.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面4.右手放回原位。请跟着节奏一起做,1、2、3、4……(节奏越来越快)。大家加快点,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鼓掌运动。好,让我们一起来鼓掌,欢迎大家来上心理健康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故事:误会了五十年 (音乐导入:爱尔兰画眉) 一对老夫妻,在她们结婚五十年后,准备举行金婚纪念。就在这天吃早饭的时候,老太太想:“五十年来,每天我都为丈夫着想,早餐吃面包圈时,我都把最好吃的面包圈的头

2017年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017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大力支持下,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极个别有心理问题和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康复工作。 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咨询,讲座与辅导等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1、心理能力教育:如自理能力,应试能力,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实际能力,耐挫能力,竞争能力等;2、智力教育: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3、心理辅导:包括对学生生活,学习,升学,自我认识,修身养性等;4、非智力因素教育:如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性格等;5心理卫生教育:如青少年青春期,性别,差异等。 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通过学校少先队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

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教育情境,营造一定氛围,使学生懂得人是要受纪律约束的,不能随心所欲;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团结就是力量;人是有潜力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体验,抗挫感悟力等一系列的发展心态,在社会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欣慰地感悟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快乐和智慧是劳动结晶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最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吗? 在人性开拓的主旋中,校内外活动的积极开展,不断为学生引导着正确的认识因素,准确地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水平。它胜于学生呆板地坐在板凳上听那些枯燥的言谈,逆反心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服从办法,更胜于讲解儿童难以接受的大道理。那么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解决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人生难免有挫折 【教学目标】 1、了解挫折是人们都不可避免的。 2、学会运用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能承受挫折,并在挫折中奋起。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不畏挫折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放录像) 我校一名初一女生刘冰,活泼向上,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各科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一次语文课上,李老师正在板书时,刘冰的同桌张浩不停地拉址她,刘冰忍无可忍,对张浩说:“请你别吵,用心听课。”李老师顺着声音用责备的眼光盯着刘冰,并说了句:“你,怎么变了?”一向自尊心很强的刘冰心里极不好受。从此以后,刘冰一看见李老师就远远地躲开了,她怕上语文课,看见语文课本就有一股莫名的火气。渐渐地,刘冰内心的挫折感愈严重,致使语文成绩一落千丈。 刘冰因为承受了老师误解的挫折,导致成绩下降,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避免挫折,事事顺利呢?引出课题,今天讨论:[人生难免有挫折] 什么是挫折呢?挫折是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里状态是由于人有各种需要不能满足,愿望和目标没有实现所造成的。请问:同学们有过类似的心态吗? 二、说挫折 1、老师设置表格,引导学生谈挫折。(注: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学生能否说起来、活跃起来,是关键)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请根据这两栏表,自由谈论。谈论方式: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与同桌同学交流或小品表演。

我遇到的至今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是。 我受挫后的心情、表现。 2、学生自由讨论后,举手发言或作小品表演。 3、老师归纳: ①心中愿望不能实现;②父母不理解你;③与同学相处不好; ④对学校和老师有意见或是亲人猝亡、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学习困难、升学落榜、事业失利等。 唉!人生可能遇到这么多挫折,可见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而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并且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那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 三、寻求解决挫折的办法 遇到这些挫折,“我”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帮”我出主意?(注: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同学们能否积极出主意,是关键。)我们先回到我刚才放的一段录像:刘冰因被教师误解受挫事例。请问:1、假如你是刘冰的朋友,你会怎样帮助刘冰走出困境。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与老师的想法大致相同。请看老师是怎样帮助刘冰寻求解决挫折的办法。(放录像)刘冰之所以能走出困境,是因为她掌握了战胜挫折的最基本的方法: 冷静对待 自我疏导 请求帮助 积累经验 其实,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很多很多,这是最常见的、最基本的一些方法,也是摆脱困境、战胜挫折、变失败为成功的秘诀。那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下面就请刚才谈了挫折的同学说一说: 2、“我应该怎么战胜自己的挫折呢?并请同学们帮帮忙?”能否提出更好建议?(提示:可以运用刚才四种方法,还可以借鉴其它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设计四年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根据小 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教学目标 总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 具体目标: 1、能够经常对自己进行“警句长鸣”――一定要做到“守信” 与“守时”,消除嫉妒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充满信心,能 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走上成功之路。 2、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间怎样进行交往好,如何同老师、同学保持密切的感情联系,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使学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应怎么办,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

良行为习惯,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个人灵活应对的品格,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4、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 三、教学内容: 1、立下坚强志―――坚强意志与耐受挫折的教育。 (1)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2、浇灌友谊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2)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 3、迎接新挑战―――人格养成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