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梦令阅读附答案

如梦令阅读附答案

如梦令阅读附答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应是绿肥红瘦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

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⑴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4分) 参考答案: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情

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附2: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及翻译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二】 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评点】 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

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词人的语气肯定,但毕竟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梦令李清照精全阅读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 二、诗歌鉴赏 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 (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 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 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

【最新文档】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 2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 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仿写示例: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禁塑,禁塑!还 我清清江渚。 答: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无非是写郊游的开心快乐以及归程的惊险刺激;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包容的含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似乎还应该包括“青年时欢乐是欢乐,惊险刺激也仍然是欢乐”,因为中老年的李清照饱受战乱和丧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极度凄凉,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为也提不起精神来,去冒险掠奇寻赏新鲜味就更没有胆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记”坐实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脑瓜和视野中似乎更为觉得合理些。即一旦上述第二种情况的设想果真成立,该曲词作所包藏的意蕴就有了三层:①欢乐;②惊险;③凄切。 要说明的是以“凄切”来烛照该词,不但不会大杀“欢乐”的风景,而且还会使“欢乐”更显得可贵无比。也即以“欢乐”去写“凄凉”,李清照南渡后的“凄凉”几至极点。正因为“欢乐”不再,“凄凉”就满心满怀。常常追忆“欢乐”,只能惹动“凄凉”更转为“凄惨”。 李清照《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阅读答案 如梦令·春思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2. (2)繁茂,生机盎然 13. (3)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百舌即乌鸫,善鸣。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芹天鸡舞。”)。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

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 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让读者凭时空落差去体味,去揣想,因此,它不仅给人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享受,而且留给读者许多思索的余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完整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年中考鉴赏试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题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3)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4)“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3.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5.“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6.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 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 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 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

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红指的是,肥这个字指的是,而瘦这个字写出了。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的感情。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

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如梦令》李清照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如梦令》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 久记忆)。 【答案解析】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D.“误人藕花深处”把词人醉眼蒙胧,醉的憨态全部写了出来,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代,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 久记忆)。 【解析】A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中考古诗词如梦令5分钟理解背诵小测

部编版八上中考古诗词 5分钟《如梦令》理解背诵小测及答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钟《如梦令》理解背诵小测及答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阅读附答案

如梦令阅读附答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叙述,既说了一夜风雨,也说了醉酒的过程。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8.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其中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没有直接写问的是什么话,但从丫环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所问的内容。“试问”表现了内心的急切,本来可以不问,自己起床后打开窗子就能知道,但因为要急于知道,所以迫不及待地“试问”。 答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9.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绿肥红瘦”一语,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阴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应是绿肥红瘦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 引导语: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下面是她的《如梦令》原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 2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