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246451.html,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作者:楚克侠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7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没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严重被边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又被世人所关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涵待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大学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及德育作用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究高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被边缘化越来越明显。由于逐年扩招,高职的学生综合素养相对要差一些,而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逐渐缩减甚至取消,造成教育的偏颇。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品德修养。因此,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1)大学语文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功用。(2)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3)大学语文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上有所提高,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等。其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定位。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粉笔+黑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主动结合教学内容创造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关于文学作品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再次,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虽然大学语文的课程类型属于通识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都要把大学语文当作必修课程来进行学习。老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仅把教学当作对于知识本身的传授来组织课堂活动,还应该注重知识技能、思想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特点

一是,工具性。大学语文属于语言课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传承文化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大学语文又是大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和从事创业实践的工具,它是基础中的基础。二是,人文性。大学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是一种人性教育、精神品格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新曙光小学王亭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来临了,而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意义上来浅谈一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①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②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③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影响 外部影响 从“校本”的字面含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来自于本学校的自我研究的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学理念创办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课程,这种课程和其他学校是不同的,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体现着自己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有着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特点,都能够从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比如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培养好习惯”,这是我们的特色教育,从我们“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感恩教育”的课堂中便能很快感受到这种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好的招牌,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 内部影响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受惠。学校提高声誉,为师生了搭建平台。教师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学生更受到加倍关注,获得知识技能,增加了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受益家长得意。因此校本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修改稿)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英文名称:《Chinese 》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法学、医学检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学、药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 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等院校必须一律开设《中国语文》课程”的精神和云南省教育厅的规定,昆明医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也是云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大学语文》课程,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的特点、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审美教育和医学写作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自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专业学生,进—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具体分为:一,讲课学时42学时;二,教学实践活动12学时。实行学分制,本科专业为3学分。具体分配为:修满一学期课堂教学并考试合格为2学分;参加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并有记录为1学分。 学生应当通过听课和实践活动,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医学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大纲根据云南省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2006年第3版云南省高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大学语文》(云南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写,本着从医学院校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与修改,以适应本校的需要。教师可在完成本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介绍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区别,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第二部分《中国文化概要》、第三部分《实用医学写作》、第四部分教学实践活动。《文学作品选》按文学发展史线索分别讲述。涉及论说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同时分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两种。《文学作品选》后附“选读书目”三十种,以供学生自学之用。 四大部分的关系是:以文章为载体,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传授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医学专业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选》和《实用医学写作》以讲授为主;《中国文化概要》以选讲和自学为主;教学实践活动以鉴赏和分析优秀影视作品为主。《文学作品选》如加“※”号的课文为精读课文,其他为泛读课文;精读课文是考查的重点。《中国文化概要》中加“※”者为重点掌握的知识,《文学作品选》中的“选读书目”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共计21学时) 先秦文学

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导读:本文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什么是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语文即是语言文章,语文课就是让学生们学习语言的本领,让学生会说会写。而大学语文区别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语文,它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性更高。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教育,侧重在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 本学期我们通过课程教学对阅读能力和日常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通过课前演讲环节,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于各种场合应变能力外,还与台下的听众进行了思想交流和互动,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在以后的职场上我们需要这种能力。接着老师通过教材讲解和多媒体网站视频音频指导,不仅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作者传达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所以大学语文需要灵活运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不应该把大学语文仅仅看作一门课程,而是应该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我们本学

期学的如何写请假条、计划、总结、述职报告等都会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品读散文小说也会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我们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老师来说,不单单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向学生普及更多的课外知识,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尽可能从一些当今热点时事报刊中挑选作品,达到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统一。 当今应试教育存在许多局限性,而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习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大学语文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之间不同的思想进行交流,就会得出新的看法,而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听课。 以上是我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见解,如有不周与疏漏,希望老师给予指教,希望语文能够在教学之路上越走越好。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七、八)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忆一具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作为一具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的确有许多东西要历练、要反思。现将教学方面的体味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仔细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别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存了丰富的素材,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并且,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尤其在南粤名师大说堂走进汕尾的教学活动中更是受益匪浅。周小蓬教授对叶圣陶老前辈的教学理念的独特理解,使我意识到要多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和教学实录,如此才干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最近拜读了李镇西、窦桂梅两位优秀教师的书,李镇西先生的班级治理可谓是井井有条,而我仅仅是从文字上观赏窦老师的教学实录,就深受感动,甚至降泪,从今我们要好好活儿。庄老师的才华和郭老师上课时的激情也是我学习的地点。在备课的过程中,积极上寻觅资源,加以整合,尽量做到全面,没有遗漏,虽然有些知识点没有给学生说到,但是在那个过程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拾遗补缺。魏书生曾经说过要做一具好的老师,就要做一具真正反思型的教师,而一具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别停:别停地实践,别停地阅读,别停地写作,别停地考虑,尽管我别可以全部做到,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如有启示的情况我会将它整理出来写成反思,学生课堂上发生的事,说的一些话我也会记在内心诉诸笔端,教育无小事,虽然我别是好老师,但我正在努力。 二、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被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尽管别如大夫那样别负责任后果会立刻显现出来,但我做为一具老师要有如此的观念,你今天上一堂课,就要想到学生的二十年,国家的百年。每节课从课堂内容,说课办法,姿态语言等方面我都做脚了预备,固然间或也是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我一紧张就会写错字,总之,要使仔细备课,上好课会成为我的适应。 三、课堂特色语音角和课前演说 针对本地点言气息浓厚,大多数同学的一般话别标准,于是我制定了一具语音角。顾名思义算是在黑板上留一具角用来写语音,规定每天写八个,一具写两遍,誊写在本子上,内容别多,贵在坚持。就如此坚持到了期末,总体看效果十分别理想,七班同学大部分都可以及时交,可是间或也有几天是别写的,断断续续,八班同学比七班同来说差的不少,首先,算是课代表很懒,别及时收作业;班级学习气氛别浓,大多数同学别情愿写,也是原因。只是有位同学的态度多少给了我些许的安慰,姚平平同学并别一味誊写,她知道寻字典把错误挑出来。课前演说的效果更不行,大部分同学不过照着读,敷衍了事,态度散漫。 四、朗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要感觉性阅读、制造性阅读,怎么让学生有感、有个性化的阅读成为教学的重点。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具大学教授在说授古文时,读着读着就读进作者内心面去了,读到泪流满面,我深受启示,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不管什么样的古文,不管我的心情怎么,我都别借助其他工具给他们创设一具小情景有韵味的将课文诵读出来,最起码他们内心多少依然有些触动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由于年龄,家庭背景,人一辈子阅历等的别同,他的阅读感觉也是别一样的,所以要有制造性的阅读,别能全都按照我的一具模子走,所以还要培养他们的个性。 五、在这个地方还要说一点,虽然我们如今是以高考为指挥棒,这种培养人才的制度当然有其弊端,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别应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这违背了人的天性,违反了自然的进展规律。仅仅是以教材为中心,丝毫别敢有所改变,这种办法是别可取的。我们的前辈提出来了用教材教,而别是教教材。别在枯燥的分析课文,教师别再拘泥于教材,学

大学语文的学习总结-作文

大学语文的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提前修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 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 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 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来表述。 设个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象征。 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学习诗歌也要领略意境的重要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感觉自己还存在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 高中时为了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自己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 什么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多读一些现代诗歌当作消遣。 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会准一些。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 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

开设生态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开设生态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国内研究生态课程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就目前研究的现状而言,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近限于通过生态活动的方式研究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且研究对象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主要是以注重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对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对于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对于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在小学时代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养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有一个阶段性的研究,就是想通过系列生态课程探究中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养成,不仅是培养中学生应有的生态意识,同时能否通过生态课程让学生形成生态思维。 目前全球生态问题严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应有自己的态度和贡献,整体气候变化的改善是一个持久战。作为中学生又如何以学生的方式为气候变化的改善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生态活动,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做一些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中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能从活动中得到哪些启示,不光是生态活动,在生态系列课程中能够启发学生哪些关于生态的灵感,能否形成真正的生态意识,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3.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学校生态课堂作为主渠道、生态活动为有效载体、家庭生态教育为延伸多方向研究生态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有哪些推动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渠道之一,要利用好课堂教育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活动作为意识培养的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实现对学生课堂生态教育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态活动中逐渐萌发出原有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处处都要生态环保。现在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严重脱节的,在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过程中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4.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课堂、生态活动、家庭环保活动的方法进行课题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等方式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课堂、生态活动,他们对于生态环保有何认识,对于目前的生态环保有何看法,能否对于目前及将来的生态环保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通过生态活动是否能提出哪些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等。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分析出生态课程对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有哪些推动作用。 二、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1.在国内研究生态课程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就目前研究的现状而言,对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近限于通过生态活动的方式研究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且研究对象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主要是以注重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对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对于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2.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发现对于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在小学时代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养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有一个阶段性的研究,就是想通过系列生态课程探究中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养成,不仅是培养中学生应有的生态意识,同时能否通过生态课程让学生形成生态思维。 目前全球生态问题严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变化应有自己的态度和贡献,整体气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

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段富臣E01014383 谈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其文化的积淀厚重如斯。而语文,作为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代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是难以取代的。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见到盎然春意,"日月这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了其里"体现出曹操博大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试问天下间,又有哪一种语言文字堪比于斯?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导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教学逐渐兴起。然则近年来,尽管大学语文在部分高校已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实

际仍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鉴赏水平不容乐观。甚至还有人希望取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真是糊涂至极。 作为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却频频遭遇冷落的尴尬,汉语处于边缘化的落寞,无法在短期之内就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涉及到各个方面。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高考,都在学习语文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课是不得不学的而且很重要的课程,且具有极强的应试目的性,所以小学也好,中学也罢,语文课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快乐。不过,要想解决此问题,“必修必选”也绝非惟一路径和最佳选择,要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各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突出课程特色,保证课程效果,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大学语文将远远不应该定位于为期末考而服务,而应该还原其本质。作为一本语言学科,其人文性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可或缺。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堡垒,尤其是作为人才汇集的重地,倘若连高校都不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承继,更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我看大学语文,不但不应该被取消,还应当加大重视力度,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语文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 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 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 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 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在黑 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 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 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 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 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不足,今后会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篇二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大学开设社交社仪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在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社交社仪》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阐释礼仪和社交礼仪的概念,提出敬人、律已是社交礼仪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学校等层面,分析了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社交礼仪教学的措施。 主题词:高校课程社交礼仪必要性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无不体现着合作共赢,充分沟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敬人、律已的处世观和运用规范、得体的言行,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周围环境共融的发展平台。 1、什么是社交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礼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常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说某孩子非常懂礼貌,其实就是这个孩子通过言行这样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出的品质与修养。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和遵守的礼仪标准。社交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 2、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2.1学习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各阶段教育中,普通存在社交礼仪教育缺失和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不畅,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卑、敏感、自负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像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这类的极端事件。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的礼貌礼节的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社交能力,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社会环境中的人人为已,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也直接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以上原因,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大学,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迁就,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渴望友谊、交流情感,更加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学习社会交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尊敬他人为基础,辅以规范的礼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激励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为以后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素质排在第一位,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卡耐基等大师通过研究得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2.3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第1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 郭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广东珠海 519087) [摘要]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争议颇多,有“人文论”、“文学论”、“文化论”、“工 具论”等。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课程定位;文化素养;实用语文能力[中图分类号]H1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1-0079-05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03-01 郭海军(1964-),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 “语文”的出现,距今已近七十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学堂,从西方引进教学理念和课程教材,只以当时称作“国文”的课程来教授中国历代古文。 “五四”以后,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改设“国语”,教材多选用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口语特点鲜明。中学虽仍开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 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语文” 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却因抗战爆发而被迫终止。建国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此建议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采纳并推向全国,自此,“语文”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而“大学语文”在建国前,则被称作“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20世纪50年代曾短暂恢复。 1980年8月,徐中玉、匡亚明两位先生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自此,这门课在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中,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曲折路程,有成就,也有很多未解的难题。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及教学效果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把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变为选修课,有的甚至停开。一时间,大学语文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鉴于这种现状,《人 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媒体在2004年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进而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 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然而,大学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如何教?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对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应不应该有所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特色体现在哪里?所有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内部来寻找答案。 一、争议与问题 回顾近些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颇多争议,大都集中在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大学语文应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1期2012年3月 Vol.19No.1 Mar.201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担任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表现方面 本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做好政治学习笔记,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积极研究业务,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平时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学生有什么情况都会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 二、教育教学工作 能认真把握教材,把课标、教参与课本有机结合,能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帮助学生学会求知、不断发展的目的。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我不仅注重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指导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且从多方面着手,力求使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确立自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孩子们逐渐拥有了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理,养成了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在担任品德教研组长的工作中,能够刻苦钻研教学理论,增强对品德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区科培中心和学校的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三、工作成绩方面 一年来,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年1月获贡竹优秀作业批改奖、翠竹优秀集体备课奖、晴竹优秀听课奖、慈竹优秀班主任奖和玉竹教研先进个人奖;20**年3月获寒假教师优秀研修作业奖;20**年4月论文《为孩子树立理想的灯塔》获市三等奖、教学设计《我有我的色彩》获市三等奖;20**年6月在第五届创作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作文大赛中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开福区第九届小学德育课程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活动中获现场点评一等奖、教学课件《慈母情深》获市二等奖;20**年7月获贡竹优秀作业批改奖、翠竹优秀集体备课奖、慈竹优秀班主任奖、紫竹优秀政治学习奖和华竹活动参与积极分子奖;20**年12月获区品德与社会教学教研优秀个人奖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二: 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在这个学年中,我和平时一样都是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我很乐意跟大家说一说在这一年中我的工作情况。 一、端正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所以,我先从自己的思想入手。在这一年中我参加了新教材、新大纲的培训,对新教材、新大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可能有的人会以为短短的几天学习,学不了什么,但是我想只要你认真的去学的话,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浅析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重立课程标准,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价值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举例,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是众多院校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常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该课程具有丰富独特的育人资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该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针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期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 一、课程思政大背景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一种课程观。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提升学校育人工作实效。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原则、路径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国内一些高校的探索实践,其中上海经验尤为典型;教师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总之,我们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具体操作规范。当下,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主要以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评机制和授课教师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控。研究多从大局出发,内容较为笼统。在推进过程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具体实施办法及举例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时长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18周,总计为36个学时。其中,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均为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