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zunnar

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格式zunnar

新疆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姓名:祖娜尔·买买提

学号: 107551300176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名称:民俗学

学位类别:学术

指导教师:热依拉·达吾提

填表日期:2014年11月20日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制

论文题目

维吾尔族本土农具知识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1.选题目的、意义。

一,选题依据:

维吾尔本土农具知识是本土农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食物需求的关键。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贫困现象的蔓延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当今世界的食物短缺情况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据估计,9亿世界人口正在遭受饥饿的痛苦,然而更多的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绿色革命技术虽然部分地解决食物问题,但是技术转让、防治土壤侵蚀、保护植物多样性方面的费用非常昂贵。全世界大约40%的耕地由于没有可持续开发而正在退化。近代以来,各类发展研究机构特别是所谓的“科学界”没有认真对待本土知识,甚至完全忽视。农民的各种创新、改进或科技发明都被看作是意外。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被看成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而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本土知识则被看成是阻碍发展而必须被抛弃的东西。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本土知识的合理性进一步受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视。因此,很多研究开发机构开始研究本土知识及其应用。1987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成立了本土农业知识和农村发展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digenous Knowledge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CIKARD)。它所关注的是“记录和保护世界各地农民和其他农村居民的本土知识”。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本土农业知识在消除贫困和饥荒方面的潜力得到了公认。

当然,就世界上那些非西方世界的落后国家的人民而言,本土农业知识对于他们还有另一种精神情感上的意义。本土知识今日依然还是各民族

的精神庇护所,是各民族精神的家园,是本土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与力量源泉。本土知识受到尊重或被开发利用,足以激起创造和拥有这些知识的当地人们的自尊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维吾尔族本土农具知识指有关非机械化农业生产工具的知识。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维吾尔族农业历史悠久,农具丰富多彩。然而,随着农业发展和机械化,众多维吾尔族本土农具知识的继承受到来自发展过程的威胁,世界银行早就声称本土知识体系面临灭绝的危机。同时,有关搜集、整理和研究维吾尔族农具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几乎是没有人做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去记录和保护,它将永远的消失。

1、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尚无关于维吾尔族传统农具的研究资料,而关于中国传统农具的研究。如:

自从清代编撰《授时通考》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对中国传统农具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整理。鸦片战争之后,农学界的人们多忙于学习西方的农业科技,也忽略了对中国传统农业和农具的考察。恰恰在这个时期,日本的一些有关人员却对中国一些地区的传统农业和农具进行了大量

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许多调查报告,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当然这些调查多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反映的是中国旱作地区农村传统农具的基本面貌。对于这个时代中国南部传统农具的状况,尚未见有相应的文献资料。值得庆幸的是,近期出版了尹绍亭《云南物质文化. 农耕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及日. 渡部武、渡部顺子《中国西南传统生产工具图录》(东京外国语大学アヅア.アフリカ言语文化研究所发行2000年)两部书。这两部书都是对中国西南地区传统农具的调查,虽然调查时间是在建国之后,但所收录的农具,基本上是建国前夕西南地区传统农具的真实面貌,补充了这个时代南方农具文献资料不足的缺憾,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个时代全中国农具基本面貌的窗口。前面对此本书的有关章节已作了部分引述,笔者将另作专文详细评介,下面只作以简略介绍。日本的一些人员所作的农业和农具的调查报告有,《满洲の在来农具》、《北支の农具に关すゐ调查》、《北支の农业と作业机具》、《台

湾の农具》、《朝鲜の农具》以及《北支小麦の品质及需给に关する调查》、《北支の农具》、《华北に於する在来农具の调查》、《山东省惠民县农村调查报告》、《北支农村概况调查报告》等。应该说这些调查报告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在这些调查报告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是二瓶贞一和松田良一的《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对于这份调查,当时日本的“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秋元真次郎这样评价:关于华北地区的古农具使用情况,从来没有全面调查,二瓶贞一和松田良一的调查虽然还不够详细,但足以说明,这个地区的农具改良已迫在眉睫。这份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华北农业经济概况;小麦种植及制粉;土壤特性与耕耘碎土;灌溉与灌溉农具;播种与除草农具;施肥与牲畜饲养及其农具;农用运输工具;收获农具;脱粒农具;谷物加工与贮藏及其用具。其中介绍的农具有:石转磨、碾、小磨、杵臼、脚踏面罗、罗柜、手用面罗、犁、耙、台车、小镢、锹、耢、辘轳、水斗、斗式水车、耧车、砘车、耧犁、耧锄、大杷、锄、铡刀、肥桶、肥勺、马车、手推车、筛、箕、粪钗、镰刀、石滚(磟碡)、连枷、木椎(耰)、木叉、推板、帚、扇车、扬扇等,对此将在下一节进行详细评说。另一份比较有价值的材料是《华北的农业与作业机具》,包括:华北农业经济概况;小麦种植及制粉;土壤特性与耕耘碎土;灌溉与灌溉农具;播种与除草农具;施肥与牲畜饲养及其农具;农用运输工具;收获农具;脱粒农具;谷物加工与贮藏及其用具。反映建国前夕中国北方传统农具基本面貌的《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上)在“概述”中已经提到,日本的一些人员曾作了许多关于农业和农具的调查,本节着重介绍《关于华北地区的

农具调查》这份调查报告及其所述农具。这份调查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总说》。第二章是《各论》,是这个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节所要着重介绍的内容。第三章是《传统农具的制作》,介绍的是制作传统农具的各种作坊、店铺,如木匠铺、铁匠铺、石匠铺,以及在这些作坊、店铺制作各种农具的工艺方法等。第四章是《主要农作物的收获及加工方法》。《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的特点:1、调查的农具范围比较广,基本上涵盖了北方地区所有农艺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农具。2、对每种农具所作的调查都比较仔细、认真。调查内容包括了农具的用途、性能、尺寸、结构、所用动力的大小、制作方法、当时当地的价格等。3、最具特色的是,对每种农具都配制了图谱,而且所配图谱除了照片外,还使用了现代工程制图的技术,绘制了完全可以用来进行加工制造的工程图纸。所配的照片,大多是既有主要反映农具本身的照片,也有反映使用状态的照片,使之一目了然。4、对许多农具都介绍了其操作使用的工艺过程。农具的操作是有一定讲究的,不正确的操作常常不能达到农艺要求的效果,所以说这个方面的调查是有意义的。5,调查的许多农具都配有结构尺寸的图表,而且尺寸都测量的比较准确,有利于对这种农具外型的比较和感观认识。6、这篇调查报告中还引录了《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中国古农书中部分农具图谱,以为比较。7、这篇调查报告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传统农具的同物异名、一物多名现象作了较多的调查,并且作成了比较详细的调查表,对于这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应该说,这个问题确是农具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需要很好加以解决的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

到现在,在国内也没有关于维吾尔族传统农具的研究,只有中国传统农具的一些研究(出版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农具的论文,建设了中国传统农具博物馆)。一看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就知道中国传统农具的研究现状。我把这些研究成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了:

(1)关于传统农具的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阿力木·吾甫尔:《维吾尔传统农业词研究---以喀什土语中的农业词语为例》,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要研究内容:维吾尔人自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后,定居生活成为他们农业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从此以来维吾尔人把农业作为主要生存事业,一直从事农业事业并创造出了独特的农业文化。

人类分离语言进行活动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在语言的帮助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并在事实活动中补充语言的缺乏之处从而丰富语言。这样久而久之完善语言,保证幸存活动的运转以及语言在事实活动中的有效作用。

长期以来维吾尔人在事实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语言的作用。用活的,形象的词来称呼农业活动有关的每个事物,每个过程并创造出有关农业具有机的,独特的语言系统。研究维吾尔语农业有关的神品部分对于现今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是维吾尔文化研究中有意义的题

目之一。

这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突厥语大辞典中的农业词汇,在这部分分出突厥语大辞典中农业词汇并进行分类和统计。第三部分概述了维吾尔族农业历史;分别提出全疆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现代农业事业;喀什土语中的农业词汇的概念;最后就喀什搜集的农业词汇用标准语解释并进行分类。第四部分主要从突厥语大辞典中和喀什土语中的农业词汇来讨论喀喇汗王朝时代和现代维吾尔族文化;比较突厥语大辞典中的部分农业词汇和喀什土语中的有关词汇。第五部分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要补充的内容。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28

???

.

???

3-

??????

)?

????? ??? ??????????

9-

2007

-

????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突厥语大词典》中的文化信息为主,历史和考古报导为辅,研究喀喇汗王朝的手工艺文化,尤其对喀喇汗王朝时期的铁匠业、木匠业、织布业、制革业、制帽业、制衣业、制鞋业、金银首饰业、造纸业、雕刻业、染色业、玻璃制造业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

绍,提供了关于这些行业的文化层次的资料。

4.李恒全,李天石:《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江苏南京: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主要研究内容: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本文认为,在井田制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

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能形成社会性的生产力,当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开始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时,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已基本结束。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并无本质变化。而且,在功能上,石木农具和铁农具一样,同样具有个体劳动能力。因此,不管从时间还是功能上,铁农具和牛耕都不可能是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

(2)关于传统农具的演变方面研究成果:

1.潘景果:《论中原农具造型演变的研究》,江南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主要研究内容: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具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农具又是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编写的《王祯农书》中:“田非器不成”的观点相吻合。

中原悠久灿烂的农具造型文化,是中原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为了研究中原农具造型的演变文化,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探索至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和农具的诞生以及农具造型不断演变了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开始了向社会贡献的新时代。为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石器文化至今,几千年来中原农具的造型不断演变,至今已较为成熟。有关中原农具造型演变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有关中原农具造型的文献材料相对较少、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其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发挥造型演变文化艺术的影响作用。所以该文重点对中原农具造型的演变,以及所设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加工方法等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原农

具造型演变过程的研究,阐述了农具造型演变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收集材料经过研究总结出中原农具造型演变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肖杯国,文建萍:《我国农具发展史简述》。

主要研究内容:原始社会的人,为了生存,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食物。但是单靠人的手去采捉,总会碰到困难。后来人类发现用木棒敲打,石块击打,能得到很多帮助。于是木棒石块就成了人类劳动生活工具。慢慢的人们又学会了对植物进行种植,于是就出现了农业,随之也就产生了原始种田的农具。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具的进步;农具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恩格斯说:“工具意味着人所有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有改造意义的作用,意味着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马克思也说:“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

我国五千年文明创造了农具发展的辉煌,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农具的成就更是巨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农具机械科学技术还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只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好科技发展规律并勇于创新,中国的农具机械工业和机械科技一定能引领世界农具机械工业发展潮流。

3. 陈文华:《试论我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江西:江西省博物馆,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主要研究内容:本质农具,青铜农具,耒耜和臿,耕犁的起源,耦耕问题。

4..白燕培:《辽东半岛南史前农具- 铲的演化》,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主要研究内容:铲的质料和制法,铲的分类和演变,铲的用途。

5.王宝卿:《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江苏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

主要研究内容:铁农具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铁农具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即秦汉之际的铸铁农具、唐宋之际的钢刃熟铁农具和明清之际的擦生铁农具。铁农具的普及推广应用,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封建帝国的强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我国古代社会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也为封建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6.《传统收获农具的演变》,农村·农业·农民,2012年3A。

主要研究内容:推镰的发明,是收获农具上的一个突破。收获农具在农业还没有正式发明以前即已出现。在采集经济和原始农业的初期,人们是用双手来摘取野生谷物,之后逐渐使用石片、蚌壳等锐利器物来割取谷物穗茎,并逐渐把这些石片、蚌壳加工成有固定形状的石刀和蚌刀。这便是最早的收获农具。石刀、蚌刀之后,出现了石镰和蚌镰,石镰和蚌镰器身呈长条形,刃部加工成锯齿状,增加了收割的功效。

夏、商、西周时期在生产中使用的收获农具依然是石刀、陶刀和石镰、蚌镰,但同时也出现了青铜收获农具,如铚、艾等。铚就是青铜刀,艾就是青铜镰。西汉以后,铚被淘汰,铁镰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农具,直至明清时期依然如此。

宋元时期出现了一种收割机械推镰。王祯《农书·铚艾门》中说:“推镰,敛禾刃也……凡用则执柄就地推去,禾茎既断,上以蛾眉杖约之,乃回手左摊成缚,以离旧地,另作一行。”推镰主要是针对荞麦的落粒性而发明的,但它同时起到了减轻劳动强度的效果。推镰的发明,是收获农具上的一个突破。

宋元时期还创制了一种提高收麦效率的组合农具麦钐、麦绰、麦笼。钐是装在麦绰柄上使用的,而麦绰则为“抄麦器也。篾竹编之,一如箕形,稍深且大。旁有木柄,长可三尺,上置钐刃,下横短拐,以右手执之。复于钐旁以绳牵短轴……左手握而掣之,以两手齐运,芟麦人绰,覆之笼也”。麦笼盛芟麦器也,“判竹编之,底平口绰,广可六尺,深可二尺,载以木座,座带四碢,用转而行。芟麦者腰系钩绳牵之,且行且曳,就借使刀前向绰麦,乃复笼内”。麦钐、麦绰、麦笼“三物而一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尤其适用于地多人少地区的麦田收割,至今在一些麦区仍在使用。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

.

4-

???

-

?????

2010

)?

12

????

-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收集和发展的石xu和石磨的产生与发展的论述,证实这片土地上种植业自古至今一直在发展。(3)关于传统农具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

1.赵洁,连东奇,吴启凡:《论“农具变迁”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河南:河南工业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农具概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的必要性,保护的方式,开发利用),保护模式的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长足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目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挖Chu传统农业的价值,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张红彦:《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四件农具》,中国农具,2012年11月。

主要研究内容:在1999年全国一级革命文物鉴定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的四件毫不起眼的农具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它们是一把特大号的砍土曼、一架马拉洋犁、一架木质三足耧和一架马拉播种机。这些看似简单、粗笨、原始农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新疆开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

3.蔡磊:《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和意义解读---房山村的编技艺考察》(研究报告),民俗文化2008年第2期。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一个普通编筐村落的考察,指出在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中,审美和技术的尺度只是一种外部的价值评判尺度,要揭示民间手工艺的内在价值,须站在手工艺创造者和享有者的内部视角上进行价值评判。民俗学者要使用民俗学独特的批判和感受视角,担负起感受、传递民间手工艺背后精神价值的职责,从而在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实现对民间手工艺的深层保护和传承。

4. 津南藏家---刘长利欲建的农具民俗博物馆。

主要的收藏目标与目的:收藏界里喜欢青花瓷、名人字画的甚多,而津南地区北闸口镇的刘长利却喜爱收藏农具、民俗生活用品。在千余件收藏品中,多数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农具、生活用具,价值从百元到万元不等。津南区文化馆相关人士在考察其藏品后,认为其收藏的农具对天津甚至北方农耕文化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未来可能协助刘长利对藏品分类并进行展出。而刘长利本人欲打造自己的农具民俗博物馆。清末民国时期到上世纪50年代前后的农耕用品,刘长利几乎搜集齐了。走进他藏馆的院子,地上摆满了铡刀、水车、石磙等各式农具。在博物馆门口一排长约10余米高三层的“斗墙”,更吸引了大家的视线。这里由101只计量用的斗组成,之前都是用于量取谷物。“未来我要再凑上7只,凑齐108只斗。”刘长利介绍,他对称量用具很感兴趣,除了这些斗,还搜集了42杆各式的秤。它们既包括最多能称500斤、需要5个人一起用的大杆秤,也有仅能称几钱甚至几分重的各类戥子秤。藏品中,在数量上取胜的还有扁担和木叉、木锨。他收藏的66根扁担形状类似,但功能迥异,有担水、担粮等农用的,还有供皮匠、小炉匠等匠人使用的商用扁担。“这些藏品中以农具最成系统,从播种、浇灌到收获,再到称量销售的农用工具基本都齐了。”藏品千余件却并不了解背后意义与记者一同“探访”刘长利藏馆的,还有津南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民俗专家刘国华及民俗作家韩永礼、王振森。犁、耙、水车、石磙、木质鼓风机、木叉……这些农耕用品,让三位七旬老翁感叹又回到了童年。

虽然刘长利搜集的农具、民俗藏品多达千余件,但并非每件都详细

知道用途和历史意义。“这个鼓风机是把碾过的稻子与皮分离,从这里放进去,这里出来。”刘国华向记者和刘长利介绍着一件件农具的准确名称、使用方法,以及很多农具背后的故事。“水车就有很多种,不同于南方的脚踏水车,他这里有手摇车、扳车、龙骨水车等等,但都属于天津本地灌溉使用的。”刘国华说,小站稻闻名的原因其中就有使用运河水浇灌,这些水车一定程度上也是小站稻种植过程的史料。而全品类的农耕用品,更能全方位地展现津南区甚至天津农耕的特点。

不过刘国华也表示,由于藏品过多且种类纷繁,在展出前还需要系统梳理。“这里至少可以梳理出,农耕用品、生活用品、贸易交通用品等多个种类。”刘国华说,作为系统展示,藏品还需要具有单个说明。藏馆所在的津南区北闸口镇文化站也表示,将积极配合藏品布展,希望不久后这些农具、民俗用品得以对外展出。“通过农耕用品的展示,将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津南农民耕种的场面,也有利于对城市化后没见过农耕的孩子们进行教育。”刘国华说。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953年筹备,196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博物馆题写的。新的新疆博物馆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于2005年9月20日隆重开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

王乐泉、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领导亲临博物馆,为新馆开馆剪彩。新馆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在泥塑俑像的修复与复制,古尸处理与保护,以丝网加固法修复残破的栽绒鞍毯,以自建传统小窑复制陶器,揭裱古代书画等方面都已取得效果。玻璃穹顶顶标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对称布局,具有浓郁西域风格和新疆地方特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常设如下展览:1、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系统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风姿的民情风俗。展品丰富,深得国内外人士好评。2、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从丝绸之路发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锦娟、陶瓷、泥俑、钱币、碑贴、文书、典籍、兵器、器具等等,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西域的灿烂文化。3、新疆古尸展览有距今3800余年的楼兰女尸;有距今3200余年的哈密女尸和距今3000年且末女尸。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有33多种维吾尔族传统农具储存。

四大举措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为弥补实体博物馆藏品展示空间有限、内容更换周期长、表现手段单一、与观众沟通交流困难、互动性差等缺陷,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加快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经过不断的市场调查研究、考察访问、会议研究探讨,2011年7月,区博物馆委托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从“博物馆实景”、“文物360度互动平台”、“网络虚拟展厅”、“文物720度旋转展示平台”四个方面入手,通过360度全景技术、3D互动技术、互联网络及数据库技术,

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我这主要分析的是,文物360度互动平台,网络虚拟展厅,文物720度旋转展示平台:

一,文物360度展示平台–近距离接触宝物

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文物360度展示平台”,近距离观看文物资料.该平台通过成都全景网络发展公司研发的强大搜索引擎,并凭借该公司多年360度实景技术研发和实践的经验,使游客能方便的检索和鉴赏馆内珍藏的文物。在实地展馆中,人们透过成列柜或成列橱窗,观赏文物,不能随心所欲的近距离鉴赏文物。文物360度展示平台的推出,不但拉近了游客和文物的距离,借助平台强大的多媒体信息集成功能,游客可以通过图文和音视频信息,全面了解文物的相关资讯。平台中展出的珍藏文物,全部通过对文物的多角度拍摄、精细抠图、利用360度全景拼合技术和全3D建模手段,对文物进行了高精度的还原,增加了互动性和观赏性。平台的强大数据库构件,使库房内的文物以全3D的形式面向大众成为了可能。

二、网络虚拟展厅–文物走出库房面向大众

在实地博物馆中,由于受展陈环境、场地的限制,博物馆内珍藏的文物,只能轮流展出。成都全景网络,运用该公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虚拟现实PVR系统架构,研发的虚拟展厅,通过互联网络,让文物走出库房,面向大众。本次推出的虚拟展厅,共有汉代、唐代、民俗、佣、文字、钱币共六个馆,分别部署在一张空中鸟瞰图上的场馆建筑中。

由于部署了足够的网络空间,今后会有更多的分类展馆面向观众。展厅的设计,兼顾了历史和展品特点,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人们漫游在展厅中,可以轻松点击大厅成列柜和墙面的成列橱窗,通过图文、音视频信息和3D文物模型,了解我国的千年历史文化,感受祖先的辛劳和智慧。由于平台按数据库作了架构设计,展厅的部署和内容,可以方便的替换和更改,为今后大规模的布展提供了条件。

三、720度文物观赏研讨平台探索文物展示研究的新思路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运用该公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虚拟现实PVR系统架构,专门为自治区博物馆开发了720度文物鉴赏研讨平台。该平台根据历史年代对文物进行分类方便检索,平台理论上可以投放无限多的3D文物。投放到平台中的每个文物3D模型,通过数据库引擎,将该文物相关的平面图文信息和多媒体信息进行了集成,让人们在鉴赏文物的同时,方便查阅相关资讯。为方便文物研究和教学,系统构建了文物测量功能和点云、线框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文物采用全3D技术进行还原,可以横向360度和纵向360度对文物进行观赏。同时对每件文物,可以任意度量尺寸、集成相关的图文资料和动态视频信息,为文物展示、研究、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所有文物都被打包到了一个EXE文件中,可以方便的通过电子邮件、离线文件快速传递,也可以通过U盘、光盘传送推广。

6.昌吉市奇台农耕文化博物馆.

昌吉市奇台县是悠久农垦文化腹地之一,奇台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一位收藏爱好者的个人藏品,馆藏品来自全新疆各地,数量多,种类丰富,是一个集农耕文化、收藏、艺术为一体展馆。

奇台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仅具有汉、维、哈、回等民族为主的农牧民,所创造的辉煌农耕本土文化,还有100多种传统农具。

7.陈洪波:《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考》,贵州: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5月第5期。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作者提出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价值判断;规避文献信息重复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建设标准;协调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权利主体的利益关系。

8.欧阳红红:《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问题探析》,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2008年第6期。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的作用及建库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如何更好的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还有:

1938年到1945年期间,西南联大教授刘先洲曾对犁、水车、排水机等进行研究改良,并发表了论文《中国农具改良问题》,对中国农具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46年他又专程赴美国,在伊利诺大学及其他十多个州的农学院、农业实验站、农业机械厂及大型排灌工程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研究。他的结论是: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必须适应中国的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