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标况与工矿转换

标况与工矿转换

标况与工矿转换
标况与工矿转换

Am3/h 是工况下的体积单位,Nm3/h是标况下的体积单位。用PV/T方程来换算P,V,T的值。通常给出标况流量来换算工况流量。这些单位是对气体而言的,液体不涉及。

关于标准状态中的温度问题:

化工工艺计算用0摄氏度

空气动力计算用15摄氏度

天然气计算用20摄氏度

国外好像用15.6摄氏度

温度影响是很小的

一般天然气输送过程中简单计算为:绝对压力(bar)*工况流量/压缩因子=标况流量

压缩因子在0.9左右,低压可认为是1,如果有工况流量和标况流量可以推一下压缩因子是多少。

我们站3.5Mpa左右,压缩因子用0.9计算结果误差就很小了。

公式:

Qn=Zn/Zg * (Pg+Pa)/Pn * Tn/Tg * Qg

Qn标况流量

Zn标况状态下的压缩因子

Zg 工况状态下的压缩因子

Pg相对压力,就是通常说的压力多少

Pa标准大气压

Pg+Pa工况下的绝对压力

Pn标况压力,通常为1标准大气压

Tn标况温度

Tg工况温度

Qg工况流量

看明白了吗?带n的是标况参数,带g的是工况参数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2010-07-31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转换标志物)包括多种来源于骨细胞和骨基质成分的酶或其分解产物,其在血清或尿液中的含量可反映机体骨转换的'水平.故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临床诊断代谢性骨疾病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一项无创有效的检测指标,可按其反映骨吸收、破骨细胞数量、骨形成及成骨细胞分化等骨转换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固有变异会影响临床上对各项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分析,所以一项骨转换标志物不能用做诊断目的.但是联合测定同一个体的多项标志物可有效地为临床服务,如方便地用于监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效果,预测未来骨折的危险性及诊断肿瘤的骨转移.多项骨转换标志物的联合测定也可作为每年体检的项目之一,其改变能部分反映导致骨疾病的骨转换异常.由于其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故大多数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变异,但这种变异在血标本比尿标本要小.此外,摄食可能降低多种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因此在空腹状态采集样本为宜.个别标志物对温度降低、溶血及反复冻融等反应敏感,所以建议血标本应置于≤-70℃温度下等份分装贮存. 作者:KATJA M Fagerlund JUSSI M Halleen KATJA M Fagerlund JUSSI M Halleen 作者单位:KATJA M Fagerlund,KATJA M Fagerlund(Institute of Biomedicine,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and Anatomy,Umversity of Turku,Finland;Phannatest Services Ltd,Turlat,Finland) JUSSI M Halleen,JUSSI M Halleen(Phannatest Services Ltd,Turlat,Finland) 刊名: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Q593+.6 关键词: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

生物标志物

泥炭沉积的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醇、脂肪酸、甾酮、三萜类化合物和类异戊二烯、直链酯类等)、纤维素中C,H,O 同位素,以及泥炭腐殖化度和孢粉、生物化石等都是恢复古环境的良好指标。虽然泥炭的这些气候代用指标能够反演古环境的相对干湿、冷暖,但并不能定量地给出温度值的大小。 1、GDGTs(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 研究较多的GDGTs化合物主要包括类异戊二烯类(GDGT-0~GDGT-4)和支链类(I~III)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被认为是古菌细胞质膜中所特有,是古菌存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与该指标的相关内容: (1)CBT:环化指数(the Cyclisation ratio of Branched Tetraethers) (2)MBT:甲基化指数(the Methylation index of Branched Tetraethers (3)研究发现支链GDGTs 结构中甲基个数(MBT指数)主要受当地年平均大气温度(MAAT)影响,其次受环境pH影响;支链GDGTs结构中环戊烷个数(CBT指数)主要受环境pH控制。 (4)环化指数(CBT)/甲基化指数(MBT)是近年来根据支链四醚膜类脂(GDGTs)提出的定量化重建土壤pH和陆地年平均大气温度(MAAT)的生物标志物指标。 (5)Weijers等人提出的MBT/CBT 指标在近海、湖泊沉积中都得到了较好应用,并依此将MBT/CBT 指标应用到泥炭沉积中,讨论了指标在泥炭沉积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潜力。文章发表在2007年的《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6)许云平等利用GDGTs来重建全新世渤海湾有机碳的来源及沉积能量(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GDGTS衍生出的指标BIT比值可用作湖相、河口、滨浅海环境沉积物中判识有机质来源的重要指标。 (7)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HPLC-MS)进行GDGTs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脱-A-三萜烯系列化合物(属脂肪族) 脱-A-三萜类是地质体中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已在石油和各种沉积物中多有报道,认为是高等植物三萜类经光化学和/或微生物氧化使得A环丢失的降解产物。该系列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被子植物的输入,另一方面显示A环的丢失是高等植物五环三萜类较为普遍的转换途径。 与该指标的相关内容 (1)可反映气候的干湿、温度高低以及沼泽水位的高低; (2)研究发现,该指标在泥炭中的积累与沼泽发育期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密不可分;(3)脱-A-三萜烯变化序列与植被群落结构演替具有相关性(可以与孢粉、植物大化石的结果相互验证) (4)GC-MS分析采用惠普6890气相色谱与HP5973质谱联用仪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生物标志物 英文名称:biomarker 定义: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环境海洋学(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生物标志物: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对于疾病研究,生物标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过程中的进程。检查一种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疾病的鉴定、早期诊断及预防、治疗过程中的监控可能起到帮助作用。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自1994年蛋白质组概念提出,定量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心。定量蛋白质组学便是检测正常与疾病状态下组织全部表达蛋白质在量上的差别。 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蛋白质定量技术也成为发现生物标志物的重要途径。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它可以对严重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这种信号指标可以是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是某一生化代谢过程的变化或生成异常的代谢产物或其含量,可以是某一生理活动或某一生理活性物质的异常表现,可以是个体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可以是种群或群落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 生物标志物分类 从功能上一般分为: 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概述| 试验 检测的是什么物质?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骨骼是一种活跃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结缔组织,每年的更新率约为10%。骨骼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组成了骨骼坚韧的框架结构。钙也是骨骼的重要成分,使骨骼系统尤为坚固。胶原和钙的结合,赋予了骨骼坚固的同时也能承受压力。机体超过90%的钙是沉积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约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在人的一生中,陈旧的骨骼在不断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生成的新骨,以维持骨骼系统的健康。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能溶解少量骨骼,同时经过酶的作用可降解蛋白质结构。骨形成是始于成骨细胞的活化,形成新的骨骼蛋白质结构,继 而被钙和磷矿化形成新骨骼。这样一种微观的重建过程维持了骨骼系统的强韧。 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和青少年时期,新骨的形成速度大于旧骨的吸收速度,因此骨骼系统得以生长和不断强韧,直到达到骨峰值(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最大值),通常为25至30岁。在这个时期后,骨吸收的速度开始大于骨形成,使骨质开始不断流失。在女性绝经后的几年里,骨质的流失速度最快。男性则通常在70岁后才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 如何使用骨转换标志物? 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标志物来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当医生评价骨质流失或骨骼疾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骨密度的附加信息,帮助临床判断。这些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抗骨吸收的治疗疗效,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用量是否合适。与X线检 测(一至两年)相比,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可使临床很快(三至六个月)对疗效做出评价。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能及时更换 治疗方式。 由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有些研究也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临床预测骨转移的并发症,或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骨转换标志物还可用于评价抗骨质流失的疗效。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如下是一些血液或尿液中检测的骨吸收或骨形成标志物。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寻找能预测不同疾病骨质流失的新检测标志物。在进行一些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解释时,需考虑饮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以及标本采集的时间。 尿液或血液中的一些骨吸收标志物: ?C-端肽(I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Tx):为蛋白基质中羧基末端的肽链;可辅助监测绝经后女性和低骨质人群(骨量减少)的抗骨吸收治疗,如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法。 ?N-端肽(I型胶原氨基端端肽NTx):为蛋白基质中氨基末端的肽链;专家建议应于骨质疏松症治疗之前检测,了解基础水平,并在治疗后3至6个月再进行检测。 ?脱氧吡啶(DPD):环状结构的胶原降解产物。 ?吡啶交联:为一组胶原降解产物,包含DPD;用于疗效检测;不如端肽对骨骼胶原具有特异性。 ?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TRAP)5b:5b是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产生的TRAP异构体。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硬度換算公式: 1.肖氏硬度(H S)=勃式硬度(B H N)/10+12 2.肖式硬度(H S)=洛式硬度(H R C)+15 3.勃式硬度(B H N)=洛克式硬度(H V) 4.洛式硬度(H R C)=勃式硬度(B H N)/10-3 洛氏硬度H R C和布氏硬度H B等硬度对照区别和换算 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硬度试验的方法较多,原理也不相同,测得的硬度值和含义也不完全一样。最普通的是静负荷压入法硬度试验,即布氏硬度(H B)、洛氏硬度(H R A,H R B,H R C)、维氏硬度(H V),橡胶塑料邵氏硬度(H A,H D)等硬度其值表示材料表面抵抗坚硬物体压入的能力。最流行的里氏硬度(H L)、肖氏硬度(H S)则属于回跳法硬度试验,其值代表金属弹性变形功的大小。因此,硬度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量,而是反映材料的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的一种综合性能指标。 1、钢材的硬度:金属硬度(H a r d n e s s)的代号为H。按硬度试验方法的不同, ●常规表示有布氏(H B)、洛氏(H R C)、维氏(H V)、里氏(H L)硬度等,其中以H B及H R C较为常用。 ●H B应用范围较广,H R C适用于表面高硬度材料,如热处理硬度等。两者区别在于硬度计之测头不同,布氏硬度计之测头为钢球,而洛氏硬度计之测头为金刚石。 ●H V-适用于显微镜分析。维氏硬度(H V)以120k g以内的载荷和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 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值(H V)。 ●H L手提式硬度计,测量方便,利用冲击球头冲击硬度表面后,产生弹跳;利用冲头在距试样表面1m m 处的回弹速度与冲击速度的比值计算硬度,公式:里氏硬度H L=1000×V B(回弹速度)/V A(冲击速度)。 ●目前最常用的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用里氏(H L)测量后可以转化为:布氏(H B)、洛氏(H R C)、维氏(H V)、肖氏(H S)硬度。或用里氏原理直接用布氏(H B)、洛氏(H R C)、维氏(H V)、里氏(H L)、肖氏(H S)测量硬度值。 时代公司生产的T H系列里氏硬度计就有此功能,是传统台式硬度机的有益补充!”(详细情况请点击《里氏硬度计T H140/T H160/H L N-11A/H S141便携式系列》) 洛氏硬度(H R C)一般用于硬度较高的材料,如热处理后的硬度等等。 2、H B-布氏硬度:一般用于材料较软的时候,如有色金属、热处理之前或退火后的钢铁。布式硬度 (H B)是以一定大小的试验载荷,将一定直径的淬硬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被测金属表面,保持规定时间,然后卸荷,测量被测表面压痕直径。布式硬度值是载荷除以压痕球形表面积所得的商。一般为:以一定的载荷(一般3000k 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10m 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 B),单位为公斤力/m m2(N/m m2)。(关于布 式硬度(H B)详细情况请点击《布氏硬度机(计)H B-3000B/T H600》)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国家标准硬度转换表 里氏洛氏洛氏维氏布氏布氏肖氏里氏洛氏洛氏维氏布氏布氏肖氏HLD HRC HRB HV HB[1]HB[2] HSD HLD HRC HRB HV HB[1] HB[2] HSD 300 83 596 33.9 322 314 315 46.3 302 84 598 34.2 325 316 318 46.6 304 85 600 34.5 328 319 320 46.9 306 85 602 34.8 330 322 323 47.2 308 86 604 35.1 333 324 325 47.5 310 87 606 35.4 336 327 328 47.8 312 87 608 35.7 338 330 331 48.2 314 88 610 35.9 341 332 333 48.5 316 89 612 36.2 344 335 336 48.8 318 90 614 36.5 346 338 339 49.1 320 90 616 36.8 349 340 341 49.4 322 91 618 37.1 352 343 344 49.7 324 92 620 37.4 355 346 346 50.1 326 93 622 37.6 357 349 349 50.4 328 94 624 37.9 360 351 352 50.7 330 94 626 38.2 363 354 355 51 332 95 628 38.5 366 357 357 51.3 334 96 630 38.7 369 360 360 51.7 336 97 632 39 372 363 363 52 338 98 634 39.3 375 366 366 52.3 340 99 636 39.6 377 369 369 52.6 342 100 638 39.8 380 371 371 52.9 344 101 640 40.1 383 374 374 53.3 346 101 642 40.4 386 377 377 53.6 348 102 644 40.7 389 380 380 53.9 350 59.6 103 646 40.9 392 383 383 54.2 352 60.3 104 648 41.2 395 386 386 54.6 354 61 105 650 41.5 398 389 389 54.9

生物标志物_biologicalmarker_

倍,经χ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二项分布拟合与Edward检验均显示,扬中胃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性,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先证者家庭成员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均衡可比的对照家庭成员,核心家系成员间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和家庭内环境因素暴露的差异有关[5,6]。 分析胃癌家族史在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资料未列出):先证者家系有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8134%(761/2685),对照家系胃癌家族史的比例为2170%(69/255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 =64612,P=01001;同样,胃癌病例有家族史的比例为41175%(291/697),也显著高于非胃癌对照家族史的比例11186%(539/4545),表明遗传易感性因素在胃癌发生中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应该看到,以肿瘤发病率为观察研究的终点指标,对遗传易感性作用相对较弱的散发性肿瘤而言,敏感性较低,出现一些难于解释的阴性结果,需要借助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准确判断肿瘤早期生物学表型与遗传易感性(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内外现有流行病学资料:胃癌是在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长时间、多步骤、交互作用下的结果[2,7],无论是外源性致癌物,或是机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癌物,都要通过宿主遗传易感性因素(研究比较成熟的是各种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才能最终导致癌变,因此,有必要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阐明在致癌物代谢的各条通路中,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所起的作用[8212],我们已经利用在扬中胃癌高发区获得的环境暴露与基因多态性资料,对此进行了探讨。有关结果将另文报道。 参考文献 1李茂森,耿昌友,朱阳春,等.扬中市1991~1995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调查研究1肿瘤,1997,17:47724781 2C orrea P1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2first American cancer s 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1Cancer Res,1992,52:6735267401 3Perera FP1Environment and cancer:who are susceptible?Science, 1997,278:1068210731 4S tadtlander CT,W aterbor JW1M olecular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gastric cancer1Carcinogenesis,1999,20:2195222081 5Nagase H,Ogino K,Y oshida I,et al1Family history2relat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Japan:a hospital2based case2control study1Jpn J Cancer Res,1996,87:1025210281 6La Vacchia C,Negri E,Franceschi S,et al1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stomach and colorectal cancer1Cancer,1992,70:502551 7T oy oshima H,Hayashi S,Hashim oto S,et al1Familial aggregation and covariation of diseases in a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com paris on of stomach cancer with other diseases1Ann E pidemiol,1997,7:44624511 8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G enetic polym orphisms of the cancer related gen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in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1An age and gender matched case2control study1Cancer, 1996,77:1654216611 9K ato S,Onda M,M atsukura N,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and genetic polym orphisms for cancer2related genes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1 Biomed Pharmacother,1997,51:14521491 10Ng EK,Sung JJ,Ling TK,et al1Helicobacter pylori and the null genotype of glutathione2S2trans ferase2mu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denocarcinoma1Cancer,1998,82:26822731 11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Research on environment2related disease1Environmental G enome Project119981 Available from:http://w w w1niehs1nih1g ov/envgenom1 12沈靖.人类基因组计划与肿瘤预防研究面临的机遇.肿瘤,2000, 20:682721 (收稿日期:2000202220) (本文编辑:邵隽一) ?名词小词典? 生物标志物(biological marker) 能够反映致病因素或毒物从暴露到效应过程各个环节性质的特异性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酶、脂质、糖类等。生物标志物的确定和检测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因为这种确定和检测可被用来进行病因探讨、危险因素的评价、致病因子致病机理的研究、人群易感性评估、疾病流行规律的掌握、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和评估等。 生物标志物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表型和基因型的特点分为表型生物标志物和基因型生物标志物,前者包括蛋白质、多肽、脂质、糖类和其他在血清和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特异性分子,后者主要包括基因类型及突变型、DNA加合物、DNA多态性等;另一类是根据致病因子作用机体的过程,可划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作用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研究生物标志物的技术手段日趋先进、完善。现可用先进的核酸研究技术、蛋白质研究技术、酶学研究技术、免疫学研究技术等检测和研究生物标志物。 (方福德100005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0209219) (本文编辑:邵隽一) ? 6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1月第35卷第1期 Chin J Prev M ed,January2001,V ol35,N o. 1

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

骨生化标志物NTX、CTX、OC、BSAP 和QCT骨密度测定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结果 骨缺损组和骨折组20只兔均造模成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骨痂大量生长。 本实验通过术后X射线检测证实1 5 mm长度骨缺损组骨缺损端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实验兔骨折愈合时间一般为6周,12周未愈合视为骨不连,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2周,15 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模型比较稳定,易于操作和重复。 结论 本实验观察时间达术后1 2N,15mm长度骨缺损组均未愈合,均为纤维组织连接,骨断端髓腔封闭,确定骨不连模型制作成功,而且该模型稳定性良好。 第二章NTX、CTX、OC及BSAP在早期诊断兔实验性骨不连的 作用 目的 建立骨折不愈合的动物模型,发现实验性骨折不愈合的生化指标变化规律。 骨折后骨的重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破骨细胞不断清除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类骨质并进行矿化,这两个骨转换的过程发生在同一重建单位中,并且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耦联着。成骨细胞调控着整个骨吸收.骨重建过程。 同一骨重建单位中骨生成与骨吸收的平衡决定了骨量的多少。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平衡被破坏,结果是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生化标志物可以显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反应骨转换过程。 方法 III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选取5.8月龄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缺损组: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厘米(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骨折组只是在前臂桡骨中段造成骨折,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1 0周、12周进行X线检查及抽取血 样。检测指标:骨形成特异标志物包括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 骨吸收特异标志物包括I型胶原羧基端末肽(CTX),I型胶原氨基端末肽(NTX), 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 5b),方法: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 疫吸附法(ELISA)。 结果 骨缺损组X线随访发现从第二周三例有少许骨痂形成,但五周后骨痂情况稳定,术后八周仍无一例愈合。骨折组术后两周开始骨折线模糊,术后六至八周 骨痂大量生长。骨缺损组BSAP和TRACP 5b术后升高,第四周达到峰值,第五周时出现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BSAP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低,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TRACP5b在术后均值与骨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骨缺损组OC在术后第四周始均值下降,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CTX 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时出现一个高峰值,然后下降,第六周以后数值基本稳定。骨缺损组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与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NTX也在术后4周内波动,第五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术后5周与术前术后各个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周、8周、lO周、12周均与术后3周、4周、5周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以后NTX水平基本稳定。骨缺损组NTX术后第6.12周均值与 骨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分析两组手术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发现,骨缺损组骨转换维持在较高水平,多个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有益于骨折愈合的早期诊断的临床评估。除TRACP5b意义不大之外,骨缺损组中CTX在术后第五周均值最高,OC、BSAP、NTX在 术后四或五周均值明显下降,是否可以说明CTX、OC、BSAP、NTX能敏感地 IV 万方数据

80坐标6度带转3度带

80坐标6度带转3度带 相关软件:excel,coord 前期准备:制作如下excel表格,方便数据记录: 此次拿6度带坐标X=4161600,Y=18645600做实例。 大体流程:确定6度带坐标中央子午线-用coord软件确定大地坐标L参数-用L参数确定3度坐标的带号和中央子午线-通过coord软件的换带计算得出转换结果-在转换结果Y坐标前加上两位带号。 1、确定6度坐标带号和中央子午线。Y坐标的前两位是带号,即18,中央子午线计算公式为“带号*6-3”,即105度。 2、计算大地坐标L。点击坐标转换-投影设置,因为是6度转3度,所以“投影方式”选“高斯投影6度带”,并在右侧“中央子午线”输入刚才计算的6度子午线参数为105度。确定后返回主界面。 左侧“选择源坐标类型”选“平面坐标”,右侧“选择目标坐标类型”选“大地坐标”,单位为“度”, “椭球基准”选择“国家80”。在“输入源坐标”处输入X=4161600,Y=18645600。点击转换,得出大地坐 标参数“L”。 L/3并四舍五入得出3度带号为36,“带号*3”计算出3度带的中央子午线108。 3、6度带坐标转换为3度带坐标 回到主界面,按第一张图设置,将两侧全部选择“平面坐标”,其他参数不变(椭球标准两侧都是国家80、左侧输入6度带坐标X=4161600,Y=18645600)。 点击菜单“坐标转换”-“换代计算”。 “转换前投影设置”为6度带的设置,选择6度带,并输入中央子午线105度,点击确定后会自动弹出“转换后投影设置”,这里因为是要转换3度坐标,因此左侧选择3度带,右侧输入中央子午线108度。 点击确定后回到主界面,点击“转换坐标”,右侧的“输出目标坐标”即为转换后的3度带坐标。X=4161181.939693,Y=380580.858173。注意,此处并不是最终结果。还需在3度带坐标的Y坐标前加上两位带号,即最终的转化结果为:X=4161181.939693,Y=36380580.858173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第一版修改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前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的相关激素,可反应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检测方法的进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还存在较大差别,亟需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本指南,现予以公布。 骨骼是具有代谢活跃的器官,与全身其他器官系统一样,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生命现象。在这些过程中,骨骼将会受到多种调控激素或疾病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骨骼代谢改变,从而导致骨骼形态、结构等物理学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骨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存在许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将会在骨组织局部、体液中呈不同浓度的分布,它们不但影响骨组织的塑建与重建,也会对骨骼的各种调控激素进行反馈调节,以此维持骨代谢平衡。 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中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激素等多种生化标志,来推断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可被检测的各种生化标志物,统称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以及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可大致分类为以下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一般生化标志物主要指血、尿钙磷镁等;骨代谢调控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er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又可称为排磷因子和排磷素)等;BTMs则是指在血、尿中检测出的反应骨细胞活动和骨基质代谢的生化产物,通常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类,前者代表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状态。 本指南依据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通过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给出推荐,用以指导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解读以及在代谢性骨病诊治中的应用。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的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推荐的方法,具体如下: Ⅰ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1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2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Ⅱ-3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plc模拟量转换标度变换数字量公式以及西门子变换写法

PlC模拟量标度转化原理 信号的变换需要经过以下过程:物理量-传感器信号-标准电信号-A/D转换-数值显示。声明:为简单起见,我们在此讨论的是线性的信号变换。同时略过传感器的信号变换过程。 假定物理量为A,范围即为A0-Am,实时物理量为X;标准电信号是B0-Bm,实时电信号为Y;A/D转换数值为C0-Cm,实时数值为Z。 如此,B0对应于A0,Bm对应于Am,Y对应于X,及Y=f(X)。由于是线性关系,得出方程式为Y=(Bm-B0)*(X-A0)/(Am-A0)+B0。又由于是线性关系,经过A/D转换后的数学方程Z=f(X)可以表示为Z=(Cm-C0)*(X-A0)/(Am-A0)+C0。那么就很容易得出逆变换的数学方程为X=(Am-A0)*(Z-C0)/(Cm-C0)+A0。方程中计算出来的X就可以在显示器上直接表达为被检测的物理量。 5、PLC中逆变换的计算方法 以S7-200和4-20mA为例,经A/D转换后,我们得到的数值是6400-32000,及C0=6400,Cm=32000 。于是,X=(Am-A0)*(Z-6400)/(32000-6400)+A0。 例如某温度传感器和变送器检测的是-10-60℃,用上述的方程表达为X=70*(Z-6400)/25600-10。经过PLC的数学运算指令计算后,HMI可以从结果寄存器中读取并直接显示为工程量。 用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在HMI上输入工程量,然后由软件转换成控制系统使用的标准化数值。 在S7-200中,(Z-6400)/25600的计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数值。这是一个0-1.0(100%)的实数,可以直接送到PID指令(不是指令向导)的检测值输入端。PID指令输出的也是0-1.0的实数,通过前面的计算式的反计算,可以转换成6400-32000,送到D/A端口变成4-20mA输出。 1.自己写转换程序。 2.需要注意你的模拟量是单极性的还是双极性的。 函数关系A=f(D)可以表示为数学方程: A=(D-D0)×(Am-A0)/(Dm-D0)+A0。 根据该方程式,可以方便地根据D值计算出A值。将该方程式逆变换,得出函数关系D=f (A)可以表示为数学方程: D=(A-A0)×(Dm-D0)/(Am-A0)+D0。 具体举一个实例,以S7-200和4—20mA为例,经A/D转换后,我们得到的数值是6400—32000,即A0=4,Am=20,D0=6400,Dm=32000,代入公式,得出: A=(D-6400)×(20-4)/(32000-6400)+4

肿瘤标志物发现过程中的生物标本选择

[3]SinghN,ArmstrongDG,LipskyBA.Preventingfootulcersinpatientswithdiabetes[J].JAMA,2005,293(2):217-228.[4]AbbottCA,GarrowAP,CarringtonAL,etal.FootulcerriskislowerinSouth-Asianandafrican-Caribbeancomparedwith EuropeandiabeticpatientsintheU.K.:theNorth-Westdia-betesfootcarestudy[J].DiabetesCare,2005,28(8):1869-1875. [5]BoultonAJ.Thediabeticfoot:grandoverview,epidemiologyandpathogenesis[J].DiabetesMetabResRev,2008,24 (1):3-6. [6]KhanolkarMP,BainSC,StephensJW.Thediabeticfoot[J].QJM,2008,101(9):685-695. [7]HokkamEN.Assessmentofriskfactorsindiabeticfootul-cerationandtheirimpactontheoutcomeofthedisease[J].PrimCareDiabetes,2009,3(4):219-224. [8]RathurHM,BoultonAJ.Thediabeticfoot[J].ClinicsinDermatology,2007,25(1):109-120. [9]CrawfordF,InksterM,KleijnenJ,etal.Predictingfootulcersinpatientswithdiabet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QJM,2007,100(2):65-86. [10]SchaperNC.Diabeticfootulcerclassificationsystemforre-searchpurposes:aprogressreportoncriteriaforincluding patientsinresearchstudies[J].DiabetesMetabResRev, 2004,20(1):90-95. [11]KhalifaAA,GueretG,BadraA,etal.Diabeticcriticalische-miaoflowerlimbs:distalarterialrevascularisation[J].Acta ChirBelg,2009,109(3):321-326. [12]SnyderRJ,HanftJR.Diabeticfootulcers-effectsonqualityoflife,costs,andmortalityandtheroleofstandardwound careandadvanced-caretherapiesinhealing:areview[J].OstomyWoundManage,2009,55(11):28-38. [13]孙鹃,岳晨莉.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8):743-744. [14]马建国,马海芝.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灯盏细辛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42例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31(1):71-72.[15]ZieglerD,MovsesyanL,MankovskyB,etal.Treatmentofsymptomaticpolyneuropathywithactoveginintype2diabet-icpatients[J].DiabetesCare,2009,32(8):1479-1484.[16]TesfayeS.Advancesinthemanagementof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J].CurrOpinSupportPalliatCare,2009,3 (2):136-143. [17]NielsonDL,AliY.Diabeticfootinfections:timetochangetheprognosticconcept[J].JAmPodiatrMedAssoc,2009, 99(5):454-458. [18]SimmsM.Surgicaltreatmentoftheneuroischemicfoot[J].JCardiovascSurg(Torino),2009,50(3):293-311. [19]梁自文,陈兵,流沙,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附1例报道)[J].重庆医学,2005,34(1):49-50.[20]ArmstrongD,DosRemediosE,AndersenC,etal.Woundcareanddiabeticfoot[J].FootAnkleSpec,2009,2(3): 146-150. [21]LodgeA,JonesM,ThomasS.Maggots′n′chips:anovelap-proachtothetreatmentofdiabeticulcers[J].BrJCommu-nityNurs,2006,11(12):23-26. [22]BoultonAJ.Pressureandthediabeticfoot:clinicalscienceandoffloadingtechniques[J].TheAmericanJournalofSur-gery,2004,187(5):17-24. [23]HiltonJR,WilliamsDT,BeukerB,etal.Wounddressingindiabeticfootdisease[J].ClinInfectDis,2004,39(2):100-103. [24]ChaJ,FalangaV.Stemcellsincutaneouswoundhealing[J].ClinDermatol,2007,25(1):73-78. [25]SottoA,RichardJL,JourdanN,etal.Miniaturizedoliyonu-cleotidearrays:anewtoolfordiscriminatingcolonization frominfectionduetoStaphylococcusaureusindiabeticul-cers[J].DiabetCare,2007,30(8):2051-2056. [26]BoultonAJM.Thediabeticfoot:fromarttoscience.The18thCamilloGolgilecture[J].Diabetologia,2004,47:1343-1353. (收稿日期:2009-12-16) 肿瘤标志物发现过程中的生物标本选择 刘 新综述,李建远审校(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心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0) 【关键词】 生物标本; 肿瘤标志物; 发现过程; 标本选择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10)09-0869-03 肿瘤生物标志物领域的研究目标是发展简单、无创的检测方法,应用于癌症风险评估、早期诊断、肿瘤分类以及监测病情的发展、消退和复发。基因组学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医学发现的兴起。Wood等[1]通过对基因突变研究进而确定患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风险,而Ross等[2]在转录组水平上对人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研究。尽管基因组研究在癌症风险评估中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作为生物功能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更适合作为生物标志物。由于转录表达水平与蛋白质表达水平并不相关,所以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生物标志物发现途径成为首选,而生物标本的选择又是第1步。 目前,更多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基于血液样本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发掘。其基本假设是正常组织能够分泌特异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翻译后修饰的衍生物),构成一个分子指纹谱反映其生理状态;而疾病状态下的血液样本组分则能够反映相应的病理状态。因此,通过对血液特异分子指纹谱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进程。由于存在癌症组织不能将特异的蛋白质分泌到血液的可能,所以除血液标本外,合理的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标本来源应该包括肿瘤组织、组织液和肿瘤细胞系等[3]。本文针对上述主要生物标本来源进行综述,探讨各种生物样本的优缺点,目的在于为合理选择生物标本进行肿瘤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