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1.“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蒙克莱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的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

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是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

《资本论》的完成的标志。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

6.在社会生产关系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

问题。

7.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生产。

8.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规律。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11.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指一定的生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14.生产力三要素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5.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6.16.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

费关系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18.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

19.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经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经济

规律,人们可以运用经济规律。

2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1.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3.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24.生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

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名词解释

1.生产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需要的一切物质条

件。劳动资料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产工具,二是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可以利用来生产的物质资料,如道路、河流、厂房、各类容器等。其中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水品发展的重要标志。

4.劳动对象: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生产物,通常称为原材料;另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

5.经济基础:即一定社会形态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7.经济规律:即一定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改造它、改变它。

论述题

1.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哪些特点?答: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三大主要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过程中确立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

2.按照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经济规律可以分为几类?

答:①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任何社会中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等等。

②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具有某种相同经济条件的几种社会社会形态中共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社会共有的价值规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等。他们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等等。

3.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与自然规律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答: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首先,经济规律的经济条件客观的。作为经济规律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以及由他决定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等,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便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其次,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经济规律的存在和作用,经济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最后,经济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的,人们必须承认和尊重经济规律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任何未被经济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饿,他们只在

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不同的阶级对待同一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具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4.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一方面,生产的性质、规模、结构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性质、规模、结构,而交换的成功与否、分配的合理与否、消费的质量如何,都会反过来对生产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从社会生产关系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狭义的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另一方面,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 例1:计算题 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工人50人,月平均工资1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试计算: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 [(30元×10000)W-(9万×12/6+30万/10年)]/ (50人×100元×12月)v =9万/6万元=15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30万元×1/10 + 9万元×12/6]/39 =9/13次 30万元+9万元 3、M`= m′·n=150% ×12/6=300% 答:1、剩余价值率为150%; 2、年预付资本周转9/13 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300%。 例2 2.某企业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每人月平均工资50元;年产6000件商品;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50元。求 1)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3)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题解: 全年商品价值总量:50元*6000=30(万元) 每年消耗的固定资本:10*(1/10)=1(万元) 每年消耗的流动资本:5*(12/3)=20(万元) 流动资本中每年工资支出:V=50*100*12=6(万元) 每年消耗的不变资本:c=1+20-6=15(万元) 年剩余价值量:M=W-(c+v)=30-(15+6)=9(万元) 年剩余价值率:m’=(m/V)*100%=(9/6)*100%=150%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1+20)/(10+5)=1.4(次)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概念题 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概念题答案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 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 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判断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题 1. 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 (1)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 (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5)节约 2.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 (1)劳动者 (2)劳动管理 (3)劳动资料 (4)劳动对象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

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2.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3.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 4.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答案(第一章) 一、综合选择 1.A 2.A 3.A 4.C 5.AD 6.AC 7.ABCD 8.ABC 二、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1章

第1章商品和价值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 资源配置 二、选择题(下列选项至少一个是正确的) 1、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2、在一只绵羊=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表现出来的 A.价值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D.价格 3、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满足人们需要物质实体 C.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4、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5、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价值 6、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 A.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C.简单劳动只有换算成各种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D.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略。 二、选择题 1、A, 2、B, 3、C, 4、ADE, 5、AB, 6、ABE。 三、问答题 1.参考答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劳动创造的。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把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地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前四章学练习题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劳动力 5、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是() A、重商学派 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2、物质资料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类唯一的实践活动 C、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 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B、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C、政治经济学要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D、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经济基础研究生产关系 E、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力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 C、人们可以改造经济规律 D、人们可认识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内容提要]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必须一要联系生产力二要联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名词]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不能脱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学、艺术、法律、宗教等活动才能发展。因为人们必须先满足衣、食、住等生活资料的需要,以后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同时,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它的社会形态,就表现为一般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土地、道路、运河等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即人们将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 ①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答案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⒈解释下列概念: 自然分工:人们在劳动中按性别、年龄进行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分工的起点。如成年男子从事捕猎等劳动,妇女从事采集和原始种植等劳动,老年人指导生产,小孩帮助妇女劳动。在近代农业和手工业中,也存在自然分工。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一对范畴。这种最简单的分工形式,发挥个人的身体特长,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它在近代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家庭中依然存在。自然分工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多样化的劳动中实行,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失去意义。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⒊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实体所有。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人们就无需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密切,交换活动也越频繁,并且不断扩大。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Ⅱ) 5.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 (1)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确实是单个资本 (2)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合,确实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2、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从运动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②从运动内容看,差不多上为了价值增殖,实现剩余价值 ③从运动过程看,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时期,差不多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不同点 ①消费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 ②流通的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显示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能显示资本流通,又能显示一样商品流通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产的分类: (1)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对社会生产的分类 ②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 4、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1)价值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2)实物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即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和如何样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获得消费资料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咨询题,第一考察简单再生产的缘故:(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2)从理论上讲,解决了简单再生产的困难,就便于扩大再生产的咨询题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1)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交换如下: 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Ⅱ(v+m)能够全部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必须在Ⅱ内交换 Ⅱc必须在Ⅰ内交换 (2)两大部类的交换图: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概念题 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 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概念题答案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 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地位和产品的分配形式。 2、错误。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规律会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二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发挥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制约。 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案例问题:(1)根据上述故事,请你谈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是否需要假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有那些方法所构成?2.案例内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高度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1.“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蒙克莱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的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 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是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 《资本论》的完成的标志。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 6.在社会生产关系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 问题。 7.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生产。 8.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规律。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11.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指一定的生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14.生产力三要素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5.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6.16.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 费关系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18.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 19.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经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经济 规律,人们可以运用经济规律。 2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1.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3.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24.生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 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名词解释 1.生产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需要的一切物质条

政治经济学第5章复习题答案

第六章竞争与垄断 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卡特尔 这是法语“同盟”或“协定”的音译。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初级垄断组织。 自然垄断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自然垄断是经济垄断的一种,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既定价格; 不存在产品差别; 各种生产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完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生产。通过价格机构的调节,每个厂商都可以把生产规模调整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完全垄断 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