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委托资助课题“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

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导言

一、调查目的、方法以及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社区是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城市、农村共同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民是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现代化水平。农村人口既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1]资料来源: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454084.html,/Article.asp?ArticleID=1367)2008年奥运会和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批觉悟高、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发展都市型农业进而实现北京农业现代化进程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更好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为发展山区农村社区教育把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发挥整体作用,分工合作,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各行各业、各级各类教育、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教育,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进入学习化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对过去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我区的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2007年9月开始积极开展“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2007年9月,成立课题组,同时,进行了任务分工和协调工作。10月,聘请教科院专家举行了开题论证会。11月确定了问卷调查以及抽样调查的调查方式和基本内容,并培训调查员。12月,课题组组织专门人员深入本区各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问卷,

并到区经管站取得了有关统计数字,为我区今后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科学决策依据。08年1月输入和整理数据,2月分析数据。

二、门头沟区的基本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是北京市唯一纯山区,有9个镇,4个办事处,区域面积1455平方公里,地形分布狭长,人员居住较为分散。其中98.5%是山区,面积不到2%的平原和门城地区住着全区绝大部分人口,而面积占98%以上的山区却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口。门头沟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深山区交通不便,缺人才和信息技术,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复杂的地形条件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状,给我区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全区现有户籍人口238299人,其中,农业人口66725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28%。我区现有区委党校、区电大学院、区国资委职工学校、区财贸干校、区农广校、区中等职业学校等6个从事或可以开展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的机构,有区农委、区教委、区科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团区委等委办局等多个单位或部门专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地区各类人群进行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九五”期间为落实成人教育“五四三一工程”我区初步建立了以区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和街道市民学校为骨干,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居委会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办学网络。从2002年开始,我区就着手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以区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镇成人学校和委办局培训机构为骨干,以居委会市民学校和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以中小学校为依托,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全面拓展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明确普、职、成类学校在大教育格局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责,全面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在全区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增挂“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分中心、培训点”或“镇成人学校、分校、培训点”的标牌,并明确各校辐射的居、家、村委会。任命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担任社区教育中心、分中心主任或镇成人学校分校校长,并由一名校级干部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同时,明确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学校的社区教育工作,全面实施“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要求各学校在教委的统一领导下,在驻地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及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主动配合镇和街道以及居、家、村委会开展社区教育和农民培训,建立健

全规章制度,根据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有序地向社区开放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并提供师资,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法律法规、健康、艺术、社会生活、再就业、外语、计算机、农民实用技术等面向社区成员的各类教育和培训。

正文

一、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现状及需求

目前,门头沟区九个乡镇共有劳动力55084人,其中农业户劳动力43728人,非农业户劳动力11353人。他们的年龄结构分别是20岁以下3034人,约占5.51%,20-30岁8640人,约占15.69%, 30-40岁13488人,约占24.49%, 40-50岁17237人,约占31.29%,50岁以上12685人,约占23.03%。30岁以下劳动力仅占21.2%,40岁以上劳动力占54.32%。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不合理,就制约着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现代化进程也受到影响。

(一)农业劳动力总体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素质较低

门头沟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得过程中,;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高效都市农业,增强竞争力,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但我区的新农村建设人才令人堪忧:

1、文化程度偏低

在我区的农村劳动力中,64.26%只有初中文化,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21.56%,文盲还占1.46个百分点。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缺乏对科技的吸纳能力,经营经验和管理知识不足,再加上资源和资金的制约,致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2、大量的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

截止到2006年:我区取得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农村劳动力761人,不足2%,98.53%的劳动力没有任何技能等级。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区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职业素质偏低(见表二),难以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胜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区人力资源素质较低,这会直接导致农村科技难以推广,农村现代化困难重重;同时也阻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即使转移出去,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报酬低、劳动条件差的行业,从下表不难看出,我区已就业农村劳动力中超过12%的人年就业时间不到半年,就业时间在7-9个月的占16.99%,70.85%的人就业时间在10-12个月,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就决定了他们最容易失去工作。

调查得出,将近17.94%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对自己目前从事的职

业不满意,但却没有条件和能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更有甚者,他们对最愿意选择的职业和最不愿意选择的职业居然无一例外的不选择。这不能不引

起我们的深思:是不想选,不愿选,抑或是不能选?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的认识 1、教育培训对劳动就业起重要作用

基于北京市推进“城市化、国际化”都市建设的要求,从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98年开始发挥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一城带四区”发展思路,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坚持农科教三结合,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本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卓有成效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学历教育等一系列教育

表四:农村劳动力对现在从事的职业满意度

培训活动。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道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都有了很大改变,农民已改变了过去不关心教育的状况,本次调查显示,70%以上的人认为教育培训对就业有影响或影响很大,68.3%的人认为教育培训与现从事的职业有关系或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农民还是愿意参加教育培训的。

表五:村民培训与职业、就业关系

2、教育培训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区上至区委、区政府,下至各培训单位都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但农民是很讲究实惠的,要搞好农民教育,必须让农民见到实际的好处,看到身边实际的例子,看到教育带来的实在的经济效益。

本次调查中,参加培训后收入变化情况一题,有50.25% 的人认为培训后的月收入没有任何变化,月收入增加500元以上的仅有

教育是长期效应,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直接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农民长期在相对稳定、封闭保守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习惯在缺少竞争的乡村经济模式下劳作,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并不强烈,没有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在的、迫切的需要。但几乎所有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都是增效增收,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

积极性。

3、三教统筹为农村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农村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农科教结合,建立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机制;三教统筹,形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合理结构;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渗透农村实用技术教育,为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奠定了基础;“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使农村中小学成为社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创造了条件;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民,成教中心建立区、镇、村(场)各级培训网络,为农村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981人中有1126人次(见表七)参加过实用技术、取证、适应性等多种培训,其中已取得各种证书的有898人次(见表八)。充分说明“普职成三教统筹”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表七:农村劳动力已参加培训情况

表八:农村劳动力已取得证书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1、教育需求多样性

农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丰富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不仅可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形成学习的习惯,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状况,享受生活乐趣。

今后教育培训需求意向调查显示,29.96%需要大中专学历教育,

21.30%的人希望参加各种适应性培训,尽快融入城市化建设,35.67%的人对实用技术感兴趣,希望增长一技之长,适应新农村建设,39.95%的人希望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技术资格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培训意向多种多样。

表九:今后教育培训意向

2、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调查显示,村民对今后培训内容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他们对一产、二产、三产均有需求,而且种殖技术的需求占27.5%,养殖技术的需求占18.2%,科学技术需求占18.9% ,此三项内容需求量超过64%,这说明农民最直接的愿望是通过一产达到致富的目的。烹饪和农家乐培训在需求中也超过27%,服务技能需求约占30%,计算机培训占19.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需求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同时也结合了自身的条件对培训的。(见表十)

表十:村民对培训内容的要求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要求更具实用性,就从他们对

学历教育内容的要求来看,已经改变了前几年的单纯拿学历为目的的

状态,更加注重实用性,他们除了要做好一产,也把精力放到管理、

营销、服务等三产上,以此来提高社会竞争力。

表十一:农民对学历教育内容的要求

随着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提供适合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内容。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培养农民自觉学习愿望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

3、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受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44.24%的农民希望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参加学习,这种方式最快最直接,覆盖面大,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但更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需求方式62.48%的人更希望通过现场指导的方式解决教育问题,另有14.37 %的人提出需要个别辅导,8.46%的人充分认识到网络作用,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巨大的信息量,迅速提高认识水平。 14.37%的人希望通过其它方式获得知识、技能。其他方式包括实地考察、互帮互学、读书读报、文化广场、学习班、研讨会、咨询、竞赛等等多种方式。灵活的培训方式可以加快农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速度,实现农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表十二:村民对教育培训方式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培训机构繁多,缺乏统筹

学历教育,分本科、专科和中专,主要由区级办学部门(区委党校、区电大学院、区国资委职工学校、区财贸干校、区农广校、区中等职业学校等6个从事或可以开展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的机构)按照区统一规划和农民的需求来完成。非学历教育,由区农委、区教委、区科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团区委等委办局等多个单位,各有关

部门和各级培训单位来完成,

目前,我区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教育系统以外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各个部门也不断的依据各自特点对农民开展培训,但由于部门繁多又缺乏统筹,缺乏统一规划,出现了重复培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由于培训的侧重点不同,农民接受能力有限,各种知识不但不能融会贯通,反而是一头雾水,影响了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我区门城地区与山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门城地区亟待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而山区仍然相对落后,因此在实施农民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但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存在着有些领导和部门为完成任务或一窝蜂的现象,你搞果树修剪,我也搞果树修剪,他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我也开展……对本镇的实际情况缺乏分析,导致培训轰轰烈烈,效果却不太明显。比如手工编织本来可以解决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她们不出家门就可以挣到钱,但全区9个镇,除妙峰山镇外,镇镇都开展,编织的成品推销不出去,农民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2006年我区全面落实区域功能定位,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积极变化。呈现出以旅游经济为导向,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全区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旅游特色品牌更加突出,旅游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仅06年1-6月,我区A级及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实现营业收入1909.4万元,同比增长36.3%。其中,潭柘寺和妙峰山景区共接待游客36.4万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73.4%。以上这些数字都告诉我们,民俗旅游的培训已是刻不容缓,但从对07年各镇的民俗旅游统计中我们就发现:全区9个镇仅有斋堂、妙峰山、清水、潭柘寺等四个镇开展过类似培训,并不是其他镇缺乏旅游资源,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永定镇有定都生态庄园项目、京西大沙坑生态修复休闲旅游生态项目、永定碧琨种植中心旅游龙泉镇有琉璃之乡民俗旅游村、王平镇创办以吃住为主的民俗旅游接待产业……各接待户渴望招揽众多的游客来发展壮大自己,但民俗接待户服务人员文化层次偏低,接待礼仪和服务技能欠缺,针对存在的行业知识匮乏,需要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但领导者没有注意到农民的需求,

培训者没有结合农民的需求,有针对的开展培训。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北京市建设中的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以特色种、养和观光农业为主导,近几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

中,依靠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设了千亩杏扁、核桃、香椿、板栗、玫瑰花等10大特果基地,新建标准化果品基地6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50多个,都已初具规模,但是,从经营、管理、巩固、发展等实际情况分析,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问题,总体上看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市场竞争能力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地区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培训,但从07年对各镇开展的培训统计来看(表十四、十五),种养殖技术培训比较单一养殖技术主要围绕着养蜂、养猪、养鸡三项,种植技术主要是果树、森林管护和防病,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07年各镇培训统计中看出举办引导性培训的镇远远多于实用技术培训,农民需

要实用技术,可

以快速增收、增效,只有在农民工

作稳定、生活幸福

的基础上,引导性培训才会发挥其作用,技能性培训不足,也影响农民的参与积

极性。

各镇的农民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各自的经济特点,培训跟风上、内容相似,与农民需求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不符,实用技术培训不足,直接导致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3、教育资源有限,整合利用不足

全区总农户27132户,其中有电视户数是22319,占82.26%;电

话18624部,占68.64%;电脑1769,占6.51%。(经管站数据)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低,农民家庭拥有电脑、农民会使用电脑的比例极低。

个人学习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城乡信息化水平的较大反差;人群的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水平低下,思想意识比较封闭保守,祖辈延续下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对新的思想、文化、风尚承受力、接受度依然有限。

随着农民学习意识的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缺乏与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愈加突出。我区为缓解这一矛盾,打破农村、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围墙,实行“三教统筹”和“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整合教育资源,使农民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学校的师资很难参与到农民教育当中去,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教师能够承担文化课的教学任务,

但不具备农民最需要的各种实用技术,尤其是远程教育网开通后,利用率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门头沟的社区教育发展还受到不同方面的制

约,如学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教师很难普遍参与社区教育;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参与到社区教育等。这些制约因素构成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4、教育覆盖面小,培训工作仍需大力加强

上表是06年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全区55804个农村劳动力仅有21.11%的人参加过技能培训,0.31%的人参加过引导性培训,0.46%的人参加过岗前培训,总计不到22%,这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差甚远,农民教育的覆盖面太小,还需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三、发展趋势、对策建议

开展农村教育培训,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无论是社区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还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内容,都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形式灵活。

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民的学习需求确定教育内容。优先满足农民解决温饱,提高生存技能的需求,如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绿色证书等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其次是满足处于小康状态的农民丰富业余生活、满足兴趣爱好的需求。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地区来讲,还要积极开展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培训等活动。

2、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充分整合社区资

源,发挥教育等各类资源的作用,形成合力。当前特别要发挥乡村成人学校、中小学校的作用。农科教统筹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人才培训和科技推广为重点,把区域性的教育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密切结合起来,把经济开发和智力开发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统筹结合,使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各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得到综合利用,合理配置,既能各自发挥优势,又能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取得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经济振兴的最佳效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更好地为农民提高教育培训服务。既保留原有的现场指导、集中面授、以会代训、实地考察、个别辅导、互帮互学,又加强读书读报、文化广场、学习班、研讨会等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加强农村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卫星电视教学等手段。既有学校的正规教育培训,更应有大量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培训和活动,如报告、讲座、座谈、竞赛、咨询、辅导等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在于人际之间交流互动,活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要形成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各类咨询活动的学习形式,

4、抓住当前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契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上实验,面上推广。通过建试验区、示范区,提升农民教育的水平要通过制定标准,开展评估,来促进工作。尤其是推动农民教育深入发展。

5、实用性教材的编写

农民教育的内容要与农村社会变迁(转型)相适应。在经济发展初期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而在经济发达阶段,开始更加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文明建设、法制知识、科学素养、环保知识、国际交流、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家政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将得到更大的关注。而相关的教材不多,今后我们应致力于实用教材的开发和编写,提高针对性、先进性、指导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相适应的课程教材。

6、加强农村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和人员培训。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但我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人力不足,速度缓慢。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出现新局面,促进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我区门城地区与山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门城地区亟待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而山区仍然相对落后,因此在实施农民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发达地区的农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育需求,而且呼唤和追求社区及教育机构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发展与完善自身的非功利性的教育学习活动。小城镇是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渡地带,是城市联系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兼具城市和农村两重特征。居民的文化教育活动比较丰富,精神生活追求日趋提高,社会交往日趋频繁。教育培训应以转移劳动力和适应性培训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教育培训,应选择尽快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培训项目。

为适应新世纪农村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农业社会的转型,今后农村教育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的农村社会”为长远的和总体的发展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还应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大农业需要的人才,为农民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创业能力的形成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技的培养和推广,注重人才的培养。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应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发展状况,研究和探讨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围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进一步奢华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农村教育更好的发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二〇〇八年三月

执笔人:刘冬霞

单位: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电话:69844541

136********

E-mail: liudongxia70@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45408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