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首富榜变迁看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首富榜变迁看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首富榜变迁看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首富榜变迁看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从首富榜变迁看中国经济的时代特征

在最新出炉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百度CEO李彦宏摘下中国内地首富名号。94亿美元的身价,不仅是其个人价值的财富兑换指标,更被外界看作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对于中国新一轮“造富”运动的结构性改写。

二十世纪初的内地首富——荣毅仁与其子荣智健曾被媒体解读为“红色资本家”,带有鲜明的官商特征。随后的富豪榜宝座上,无论是农民企业家刘永行、刘永好兄弟、制造业大亨张茵,还是造车的王传福、卖水的宗庆后,大都是草根创业者中的佼佼者,这些首富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营企业家”——通过个人努力白手起家创建企业,几经坎坷成为所在产业的执牛耳者,他们的财富也更具实业属性。随着百度李彦宏成为新科状元,以技术创富的科技企业家们自身蕴含的潜力正在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过去的政策、资源、制造起家的富豪,逐渐向技术出身的富豪过渡,这样的更迭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该首富所从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动向和地位。

作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贡献了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富豪。06年登顶胡润百富榜的玖龙纸业张茵,07年一揽福布斯、胡润两项富豪桂冠的碧桂园杨惠妍都是各中代表。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房地产富豪群体在过去10年间成为构成了超级富豪里的中坚力量。这也有力地证明了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但同时反映了社会资源对此行业的过分倾斜和集中。

虽然丁磊当年的昙花一现很快被房地产、制造流通的大亨们盖过风头,但是高科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浪潮已不可遏制。作为新晋首富,李彦宏对富豪榜的结构性升级,不仅是对其个人价值的判定,更是对互联网经济所代表的技术推动力量走上舞台中央的象征,是新经济产业日渐主流化的体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高速增长的30多年,制造基地、资源消耗大、出口顺差等不利因素挥之不去,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技术创新的内生力量,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尊重,技术两个字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是未来中国在全球崛起的主旋律。饱受质疑的暴利房地产业、末端制造业及稀缺资源业富豪雄居富豪榜的时代逐步退出历史,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晋的技

术型、高成长性行业展示出巨大“升值”潜力空间,也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命运和着力点一脉相承。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业界也普遍报以积极的期待。正如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新近在微博上的观点所述:“最近互联网企业频频上市,股票连创新高。比起房地产和股市,互联网不是中国财富最聚集的地方,但一定是财富最透明,最阳光的地方。李彦宏成为今年内地首富,体现了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运用技术力量进行创富的机会和可能,对年轻一代创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榜样效应。”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李彦宏“优等生式”的成功轨迹——脱颖于内地教育,海外留学工作熏陶,回国投身创业,最终获得事业与财富双丰收——对普通人无疑具有更强的示范性。与此前的民营企业家首富相比,他的求学、工作、创业经历与当下80、90后等主流人群的成长路径最为接近。既没有光鲜的外衣,也没有非寻常力量的帮扶,完全是靠自身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成功,而更多的年轻人,也正在走在这样的路径中。

教育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各位评委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方观点是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反作用,但是,教育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也就是说教育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而对方辩友刚才言辞犀利但没有认清教育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是受经济发展客观条件所制约的。 ( 恩格斯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内容,理念,方法手段无不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更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战败后的日本制定了长远的经济强国战略,在这个战略指导下,教育才得到空前重视得以飞速发展。因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物质条件为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支持,没有经济需求带来的内容变更,教育谈何发展?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试看从尼罗河畔和两河流域的璀璨文明,到华夏汉唐盛世,哪个不是经济发展强大后才有了耀眼的文化?正如库姆斯教授所言,教育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意愿就行的,而是靠资金来发展的。 再者众所周知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没有以教育发展为前提。而科教兴国的战略也是在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发展之后才提出的。因此,显而易见,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前提。 然而对方辩友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三段论: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所以得出教育为前提。但对方辩友明显断章取义,忽略了人才发挥作用的物质性前提从何而来。却站在经济已经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待两者的关系,显然是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实际国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当今社会的基本教育是培养适应变化着社会的人,如今主导社会变化最强的动力就是经济,古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日的你我,哪一点不是在以社会经济为标杆? 驻足时代,当今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也带动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而正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支持,从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让我们看到了通往美好未来的方向,我们相信,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教育发展,必能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富强起来! 谢谢! 质询一辩:请问对方辩友,你所认为的经济发展是?那么你所认为的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什么?那好,请问您是否认定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就是不重视教育发展呢?那好,如果以教育发展为前提,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那什么来支撑这个政策呢?还是说对方必有认为教育发展为前提可以不考虑大量的资金输出? 那么你所认为的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自由辩中\\\\\\\\\\\;:1、对方辩友妄图以科教兴国来证明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众

十分钟让你看懂中国经济

十分钟让你看懂中国经济 什么是经济发展?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但金银携带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块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离。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为什么政府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不是降不下来,如果真想降房价,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可是后果谁能承担,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的经济,是无可置疑的,是客观实在的,没有人能改变。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辩论稿)

谢谢主席,主席,对方辩友你们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开宗明义,首先,发展,就是指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成长的过程。前提是指事物的先决因素及其本源。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水平、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的进步和拓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我方今天的标准是哪一个对另一个的长远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经济发展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以人为主,要想发展生产力只能通过教育。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进行改革,在专业的知识下进行创造。科学理论怎么来,专业知识怎么来?是教育,通过接受前人的不断积累下来的经验技巧,才合理有效的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第二,教育不发展,经济要想长远良好的发展就犹如空中楼阁。古代价值观念的落后、近代长矛对大炮的惨烈教训和科教水平落后的严酷现实使我们有绝对充足的理由去坚信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不是教育的发展使得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府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断,恐怕就算短时间内通过某些手段,或抓到某些机遇一夜暴富,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维持也能让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夜归贫。一场极乐之后的急速倒退,这还能叫经济发展了吗? 第三,经济不发展,教育依然可以通过政府加大力度投入而发展的。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知识科技发展必然会带动经济的进步。如何有效的将现有的教育投入合理的利用,增强投入向提高教育水平的转换是解决目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一个不确定因素绝不会成为其他事物的先决因素,抛开不确定性来看,就算经济不发展,教育依然可以得到发展,再次说明经济发展不是教育发展所需的必然条件。我们再次抛开经济不发展的情况单纯进行逻辑推理也得出了我方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治贫先治愚。再穷不能穷教育。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最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7.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 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允许的范围。现有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的继续快速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抑制消费,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

收入水平后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陷阱。在此阶段,缩小增长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2.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约束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继续快速扩张 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有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将会阻碍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现有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且环境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其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它的过快发展将会阻碍产业升级。 现有发展模式还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现有发展模式在资源、资金及人才方面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存在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风险。 总之,现有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依赖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预见危机

亲测已过-社科院院考最新2018国际经济学-题库答案

国际经济学 一. 简述题 1.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福利影响P100 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况: 讨论: 价格效应: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内价格)为Pw,征税t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国内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 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 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 a+b+c+d 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 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c; 净福利效应: a-(a+b+c+d)+c= - (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2,大国情况:

价格效应: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前Q3Q4的进口价格为EFQ3Q4,征税后为HIQ3Q4,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e; 净福利效应: a-(a+b+c+d)+(c+e)=e-(b+d) 。净效应不确定。 2.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P130 关税同盟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 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A国对X商品 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X商品的销售额也就是进口额 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 4.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行政开支 5.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走私

教育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相关辩论材料

作为学生, 我们与对方同学一样, 也深知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但关键在于如何为我们的教育发展选择一条正确的途径. 我方认为教育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对方同学没有认清教育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是受经济发展客观条件所制约. 前者是先决条件, 也就是决者不备, 受决者不出.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家指出: 教育环境是由人通过经济发展的实践来改变的, 而教育的内容则是来自经济的实践. 首先,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在评价一所高校时的硬件条件。实验器材、科研经费、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那一样不是由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的吗?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支持, 没有经济需求带来的内容变更, 今天推动我们教育的恐怕就是箪食瓢饮的颜回. 而如果没有内容的变更带来的公平竞争的理念, 那么我们今天还只有那种痛苦的历史状况, 如果没有环境稳定带来的安定气氛, 今天教育依托的还是动荡不安的社会. 试想,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 教育还能发展下去吗?对方辩友说, 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的提高, 请问教育的内容从何而来? 对方辩友还说,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具有见效慢的特点, 再问作为一项投资周期长的事业, 它的投资由谁来保证? 首先让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看教育到底是为何而来的...... 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传统劳动经验的实际需要, 才是教育产生的前提. 第二,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又是谁使教育从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呢? 还是经济的发展! 只有当教育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时, 我们才有可能讨论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而教育的产生和独立都是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 第三, 教育依靠自身规律的发展有经济发展作为前提. 正如库姆斯教授所言, 教育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意愿就能推行的, 而是靠资金来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金的增长, 还带来了内容的变革,结构的调整和环境的稳定. 这又哪一样不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呢? 回顾历史: 如果没有原始经济的发展带来剩余产品这个物质基础, 就没有尼罗河畔人类第一所智慧的殿堂-- 学校的诞生; 如果没有唐宋之后学田制的推广为学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就没有中国封建官学的兴盛; 如果没有14 世纪欧洲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这个动力, 就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旗帜的高扬和启蒙思想划破中世纪漫漫黑夜的闪光. 再看现实,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保障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需要, 才可以使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背起书包.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种下梧桐树, 才能引得凤凰来, 吸引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 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 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异, 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得到全面发展!对方辩友能让一个饥锇了三天的孩子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吗? 他唱得动吗?对方爱谈日本, 我就来谈日本, 日本在1872 年就颁布了[学诏令], 可仅在七年之后又被废止了, 原因何在? 其一, 教学经费不到位; 其二,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 所以仅在第二年冈山县的农民就爆发起义, 一口气烧了64 所学校. 下面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 美国一年的教育支出费为1800 亿美元. 而日本仅维持一座东京大学就要 1 千亿日元. 这笔钱足够维持50 所复旦大学. 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费用, 对许多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 "玩得可就是心跳" 了. 反观印度的教育算是发展了. 在70 年代, 印度培养的大学生人数属世界第三位. 可是滞后的生产企业根本无法吸纳如此众多的人才, 所以在1978 年一年, 印度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0 万之众. 同样, 非洲也不会教育超前地支持教育. 由于占用了过多的建设资金, 坦桑尼亚近十年来人均GNP 增长率为零. 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实, 政府首脑不无感慨地说: "学校办多了, 工厂搞少了, 经济弄砸了." 而中国摆正了教育与 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5 年水到渠成, 进行教育体制发展, 到1994 年我国一年的教育费为1500 亿元人民币, 比1990 年高出40.46%, 与之配套的[教师法],[教育法] 又相继出台. 终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们和对方辩友一样也知道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但我们更知道如果不完善经济发展这个造血机制, 教育发展就像一个贫血的婴儿, 很容易夭折在襁褓之中的."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庶之, 富之, 然后教之",我们正忙着进行经济建设, 让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前提. 我请问对方辩友, 你们讲来讲去, 那么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呢?战略选择不还是经济吗? 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 岂不是又叫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等到马儿学会不吃草, 马儿可就跑不了了呀!对方辩友, 我们现在确实是肚子饿, 但是, 我们的头脑更饿呀! 我们中国有 2.29 亿文盲啊! 反: 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不赶快发展经济的话, 恐怕更多的人都要饿肚子了.请问对方辩友, 你们"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做法是如何从行动上得到保证的呢?对方辩友, 我欣赏你的尊师重教, 但是, 你光谈不练的话, 我怎么知道你是尊师重教, 还是毁师灭道呢?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 人怎么能全面发展呢? 只有当社会物质资源极为丰富, 资源不再稀缺, 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啊!第三世界国家, 人均教育经费是27 美元, 而发达国家则为428 美元, 请问到底是我们无心办教育, 还是无力办教育?可是我要请问对方辩友, 是1871 年明治维新在先, 还是1907 年的学诏在先呢? 我们赞赏中国知识分子乐于奉献的精神, 但是我们更不希望蒋筑英,罗健夫的悲剧重演.首先, 今天对方辩友显然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了人力资本理论上, 只是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 到了60,70 年

(1)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摘要: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尽管经济在复苏,但现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中国未来更长时间复苏和进入下一轮稳定增长的状态。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已不是人们直观可以认识的,面对又好又快的发展实际和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各种利益纠葛引发的抱怨情绪和对市场的盲目性认识的蔓延似乎与现实的主流向好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迫切需要依据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对当前经济的形势作出正确而全面的清醒认识。 关键词:出口投资消费经济 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尽管经济在复苏,但现在的问题可能制约着中国未来更长时间复苏和进入下一轮稳定增长的状态。 1.1我们过去的繁荣建立在出口高增长和投资高增长之上 这个高增长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的高增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能,特别是制造业,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制造业,产能非常大。这一次保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把这些落后的产能淘汰。保增长已经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效应就是我们还是继续过度依赖于投资,投资依然带来产能的扩张,产能扩张就会带来麻烦。 1.2资产泡沫问题 今年的GDP总量增长大概是1.6万亿,但是我们今年的信贷增长是10万亿。这就意味着我们信贷扩张的产出效应是很低的,但产生另外一个效应很高,就是资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稳定了之后还是会拉高。 1.3国际贸易摩擦集中爆发 中国未来面对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会非常复杂、非常冲突,摩擦将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增长恢复了,反而放手,采取很多对中国不利的政策,造成价格的上升、下降,美国可能会采取抑制中国的政策,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包括可能造成价格的波动。而且还有贸易保护主义和人民币升值,像这样的因素,美国明年可能不断地打这些牌,核心要务是抑制中国。 二、从经济结构简单分析国内经济 2.1出口 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浪费基础上的低附加值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一次痛苦的转型,如果成功,中国出口经济将更加健康、更具有活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美国还未从次贷危机阴影中走出,欧元区多数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因此,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中国出口受挫。 2.2投资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转型 农业科王开国 [授课老师简介]李翀,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金融学、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一、中国现行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对内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如何通过经济体制的变迁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产值增长的方式。后者是指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对外金融和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式。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一)中国对内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第一,在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上,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指导的、由市场发挥基础调节作用的发展方式。中国的这种发展方式与日本和韩国采用的“东亚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

中国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发挥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具有比日本和韩国政府更加重要的影响。 第二,在推动生产能力提高的方式上,中国采用的是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大量地投入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产值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似的,但是中国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强度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比拟的。 (二)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 第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形成的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方式。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它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进口原料、材料或零部件,加工成制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形式的附加价值。第三,在对外金融方面,中国对借入外国债务持谨慎态度,实行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借入外国债务为辅的发展方式。 二、中国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它是适合于中国改革开发以后的现实情况的。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也不高。再次,在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要通过劳动的高投入来实现产值的高产出,物质资本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急切需要资本。中国通过本国资本积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借入外国债务等方法加快资本形成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一)中国对内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正方: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 反方: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前提就是事情的先决条件。 而经济发展是一切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层面;而教育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层面。 人们往往是满足是了物质追求以后,才开始追求精神的更高层次。 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杠杆,而经济发展却是教育发展的所必须的。 我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我方【我是正方】的辩题无从下手,这个辩题应该从哪个方面理论,对我方有利呢? 下面是相关概念:教育发展:教育事业,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水平、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教育进步和拓展的程度。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 一.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指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产业结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C、D说法错误。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 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 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此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对工业应该调整和优化,而不是限制,排除②。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很大联系,排除③。①④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 解析: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 7.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地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 收入国家的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 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允许的范围。现有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的继续快速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抑制消费,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

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陷阱。在此阶段,缩小增长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2.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约束 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继续快速扩张 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有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将会阻碍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现有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且环境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其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它的过快发展将会阻碍产业升级。 现有发展模式还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现有发展模式在资源、资金及人才方面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存在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风险。 总之,现有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依赖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预见危机过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了过度消费的美国,经济将会恢复常态,这将使

《国际经济学》期末试卷5套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1.要素禀赋: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2.倾销: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3.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是黄金输入、输出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它限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对外汇率的波动幅度。 4.三元悖论:也称为三元冲突理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C) A 两国的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B)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B)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C)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7.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了(B) A 以英镑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B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C 以英镑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D 以美元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D)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9.经济非均衡的无形传导方式不包括(C)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申力白群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关键时期”,是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经济模式从“转型”到“定型”的时期。那么,中国定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本文在此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模式 中国模式也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模式。理论界很多人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正是从这一层面出发,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没有本质区别,中国模式就是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他们把美国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榜样。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是围绕中国国情制定的。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7日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的说法,与“华盛顿共识”相对应。这一提法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不在于他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做出了科学解释,而是在于他提炼出了这样一种思想: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设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模式产生的基石就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下的模式 我们所说的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行为不仅仅局限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在市场运行中,政府有很多具体的参与行为。除了干预经济、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经济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规则外,政府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作为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而存在,甚至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出现,参与到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来。政府这种角色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错位,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生产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而市场自发配置资源往往会使比例失调。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自觉配置社会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进而避免资源浪费和社会动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