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问”——出精彩(2)

“问”——出精彩(2)

“问”——出精彩(2)
“问”——出精彩(2)

2010年常平镇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比

“问”——出精彩

——学生提问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的误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后,数学教学在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冲击下,问题教学也开始迷航了,对于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往往不够重视。老师的提问固然重要,但老师提的问题都是预设好的,面对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学生呆板的一一应对,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无形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课堂提问的内涵,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只是一块小石子,学生的提问才是精彩的浪花,老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生成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出现的问题,用小石子击起精彩的浪花,让课堂“问”出精彩。

【关键词】提问问题精彩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的误区,老师的提问固然重要,但老师提的问题都是预设好的,而对于课堂生成的

问题往往不够重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面对老师的一个个问题,学生只能呆板的一一应对,无形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小学课堂提问的内涵,课堂上的提问并不只限于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来提问,这就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没有准备的,老师要善于发现课堂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出现的问题,让课堂因“问”出精彩。

一、要“问”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无不强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价值。英国学者在《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问题是数学发展的生长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的,学生如果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因此,研究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问题引领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中能否提出问题,可以体现学生是否进行着有效的学习。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了问题,课堂就会有生命力,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他的智慧生命就会得以延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想“问”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问比较积极。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烈,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

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难道这其中没有老师的因素吗?学生不喜欢提问题,其实跟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惯于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齐答了事,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实际上效果很差,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而已,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第二:有部分老师为了使课堂沿着自己设计的轨道行使,对学生的回答也好,提问也好,总是超出自己预设的范围,都打一个圆场,谁能帮帮这位同学,看起来,老师很人道,其实无形中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长期下去,形成了教师提问是形式主义,学生回答和提问更是投师所好。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课堂上"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张齐华创设了与学生说话交流的情境,师:同学们,你想知道关于你眼前的这位张老师那些问题?学生纷纷问:“张老师,你的家乡在哪?你在哪里工作?”师:“我是南京市北京路第二小学的老师”这时张老师顺手讲了关于这事的一个小插曲:有一位朋友不小心把这句话说成了北京市南京路第二小学。”这时,同学们都笑啦!有个别学生马上发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事物可以交律,有些交律了就会改变它的本质。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是一样吗?师: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你们说呢?学生:不能交换,如53不能交换成35。师:有些是可以交换的,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交换律。从而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张老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理怎么会有负担呢?学生怎么会不想提问题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更是以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

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敢于让学生自己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哪怕学生会发现些离奇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好事,要知道,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如华应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华老师创设把两根小棒中的一根剪成两根,判断剪成后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数学情境。在大量的动手操作后,师:为什么剪短的那根小棒不行?生:老师,剪短的那根行啊!其实我在看前面那位同学剪长的那根小棒时,我就想提这个问题啦!在场的老师听到这位同学这么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师:那你说说剪短的那根怎么摆?这种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马上台阶摆出来,指出说:老师,你刚才不是说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里面的那个不就是吗?这时,华老师不但没有摆出权威的架子,而是亲切地问:有那位同学想说说?有一位女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这样,我们就不是用这三根小棒啦,而是用这三根小棒的某一部分摆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就不是头与尾相接啦。华老师望了望刚才提问题的那位同学,师:这位同学,你现在认为如何?生:她说的的确有道理!你看,正是因为课堂有这样一位勇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学生,课堂才“精彩”。华老师的适时又恰如其分的评价,怎样不使学生有提问的冲动呢。

三、会“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即会“问”,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巴是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有意识地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要想学生会“问”就得用好以下四大法宝。

第一:情境法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很多场面没有经历过,很多东西没有看见过,可能提不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在学生和问题之间塔起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逐步学会提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要选择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境,使学生开窍,从中有问而提。

如《可能性》一课开始,师:同学们,先玩一个热身游戏怎么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游戏规则。比赛结束后,师:哎呀!差距怎么这么远啊!我们的女同学竟然这么好运连续抽到了两张警察卡片得到了冠军,而男同学竟然连一张警察都抽不到。这时,输了的男同学就会很自然地问:老师,这个游戏一定不公平啦!我们组每次抽的都是小偷卡片,究竟我们这一组会不会连一张警察卡片都没有啊!那这样我们一定会输啦!师:男组究竟是不是一张警察卡片都没有呢?那老师就为大家揭开底牌,同学们,你想说什么?生(恍然大悟):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公平,女同学组全是警察卡片,一定赢;我们男同学全是小偷卡片,不可能赢。师:同学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游戏设计的公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可能性。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既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探索和学习中去,同时游戏的结果引发学生的质疑争辩,形成认知的冲突,为了解决问题的困惑,而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第二:冲突法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师:同学们唱过儿歌吗?老师小时候也唱过,有一首儿歌我至今不能忘怀!为什么呢?因为我唱了二十几年都没有把它唱完,你们有兴趣唱唱吗?生(充满好奇):当然有!(出示“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示意学生边拍手边接着往下唱。这时学生的知识与情境产生碰撞,这样数下去,真的数不完,很自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办法把所有的青蛙的只数与嘴的张数表示出来。从而顺理成章引入课题。教师利用儿歌是儿童所熟悉并喜爱的游戏,学生在唱儿歌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难度,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可以一直不停地数下去,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永远也数不完,从而产生质疑的追求需要,顺利地实现了从具体形象的数字到用抽象的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实

质上是知识与认知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冲突过程,这时学生为了解决这个冲突,必然会激发强烈的提问欲望。

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尽量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通过加以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中激发学生对解决新知提出的问题。如《圆的面积》这一课,师:我们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是怎样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呢?

(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

师小结:看来,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

学生恍然大悟的问:圆究竟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呢?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感悟到新学的图形面积都是通过剪、拼等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为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指明了学习的方法,进而埋下伏笔。

第三:追问法

教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是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追问,是老师对学生答问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下一步提问。在知识讲解与传授过程中,老师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的余地。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好吗?生:好啊!“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学生听着故事,不由自主地笑啦!生:老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师:为什么?生:老是重复这几句话,永远也讲不完……。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在故事情节冲突口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感而问;另外,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括。

课堂上有效的追问,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要“问得其所”。追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的“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这才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四:暗示法

学生在学习某一类知识的开始,老师可以用眼神或动作对某些知识进行暗示,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找到要提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出猜想时,老师轻轻地把手指了指数方格的会报表,这时,学生马上提问: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是底乘高?师:为什么你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生:因为我从汇报表中发现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刚好等于底乘高,所以我就猜想它得面积公式会不会就是底乘高。

通过以上四大法宝,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源源不断的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让问,“问”出思维的火花,也“问”出课堂的精彩。

四、乐“问”

“乐问”是一种艺术,只有“乐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也只有“乐问”,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乐谱,让学生乐在其中。在听黄爱华老师《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节课时,黄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派代表来抽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大小的竞赛,黄老师还定了竞赛的规则,假如有学生在抽卡片时有偷看现象,就马上取消竞赛的资格!这样使竞赛的气氛更浓啦!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抽什么数字就可以获胜!”学生1:“当然是抽到数字大的卡片,我们就可以赢啦!”学生2胸有成竹地说:“当然是抽到9,就可以获胜!”生3问:“抽到9真的一定赢吗?”当竞赛进行到抽最后的两个数字卡片时,学生的情绪更紧张啦!学习的气氛更浓啦!当学生代表抽到8,有一个学生问:“该放在哪个位上呢?”有学生回答说:“该放在最高位上!”也有学生说:“不要放在最高位上,也许我们下一次抽到9字,那9就没得放在最高位上啦!”学生你一问我一答地讨论着,整个游戏竞赛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韵味。这样就把比较数的大小法则背后的道理,由学生的问题,成功的“问”出来了。

因此,教师巧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问”的乐趣,找到“问”的成就感,这

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产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自然是越“乐”就越“问”,而越“问”也就越“乐”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提问”与“问题解决”,会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广大教师不断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创新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中找“答”,在“问”中找“乐”,“问”出成功,“问”——出精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及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学生,让学生会自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为新世纪培养出会学习、能创新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第7,8期

《小学数学教育》2010年第3期

《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精彩两分钟语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精彩两分钟是和学校国学特色有关的知识,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吗?“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可提问两三个同学)大家说的都很好,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接下来我来说一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一则精彩的小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的军队输掉了一次战斗,回到自己的城里,这时,对方将军司马懿率领百万军队乘势追赶过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个文官,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对方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敌人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斗篷,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地悠悠然地弹起琴来。 对方将军率领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商量对策。主帅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军队停下,自己飞马又去观看。之后,更加疑惑不已,经再三商议,大家担心是诸葛亮的计策,故意这样做,让他们中圈套,待来到城中,再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于是都决定撤退。

诸葛亮的士兵见状问道:“敌军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这就是三十六计当中的“空城计”。 故事讲完了,由这个故事也带来了几个小成语: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空城计退敌-----反败为胜。

论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论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学会等待,本文谈论了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的艺术性和重要性,并探讨了“课堂等待”在小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的潜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以此达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等待”;艺术性 “课堂等待”不仅是在课堂上对时间维度的延伸,而且还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心理上的期望,希望小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尽情地展示自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等待”的重要性,把握好等待的艺术,提升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的艺术性和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的艺术性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等待,往往是包括教师等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和学生等待教学思路表述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教师等待学生思考的过程。“课堂等待”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某种期望,根据现有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领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能

进入到问题的情景状态,并且可以清楚表述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想象和交流空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课堂等待”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导课、授课和结课中的等待。根据数学课的活动内容,又可以分为提问时的等待与小组相互讨论中的等待。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挖一条长为200米的隧道,由A和B两个工程队同时开挖。如果A工程队每天向前挖6米,而B工程队每天向前挖4米,那么挖通这条隧道一共需要多少天?由于学生在水平上的差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给予适当的时间进行考虑。在提出问题之后,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五分钟,然后进行小组式的交流,学生会有多种形式的思考方式。学生A:可以使用方程进行计算,将天数设为x,6x+4x=200,10x=200,x=20,所以挖通这条通道一共需要20天。同样的,相同类型的题,一包糖要分给几个小朋友,如果每个人分3块,就会剩下3块,如果每个人分5块,就会少1块,那么计算出有多少块糖,又有多少个小朋友?学生B:将人数设为x,3x+3=5x-1,最后解得x=2,最后得到人数为2,糖有9块。学生的发言之所以可以这样出色,主要还是源于那5分钟的独立思考,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小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得学习的效果如此优化。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进行反复的思索,然后以小组讨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上行下效 晏子辞世已经17年了。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提出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可是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摔在地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见此情景,连忙走到景公身旁。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啊。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就是大臣们的不贤啊。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上行下效’。不是吗?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o)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不再喜欢听人家批评您,而只喜欢听奉承话所造成的呢?” 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心里亮堂了,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了,今天这一番话,教我豁然开朗。这是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学生了。” 看来,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弦章的话是有道理的。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的启示: 不要自满自负,要学会隐忍和虚心。在适当的时候要主动勇敢地向前辈表现自己,让其指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建议和意见。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智辨盗贼 陈述古是枢密院直学士。那一年,他走马上任到建州浦城县担任县令。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寓言故事与成语故事的区别

1#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2#所谓寓言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二者是交叉关系。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摘自199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可见,成语故事的范畴大,成语中的一部分是寓言故事的浓缩,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寓言,即是区别。严格讲,成语故事,是后人认为有价值而将曾经发生的的事情凝练而成的(成语)。寓言故事,是指为启发讲理而编造的故事(有的还是具备一定根据的)。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杯弓蛇影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高山流水邯郸学步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南柯一梦南辕北辙滥竽充数庖丁解牛杞人忧天黔驴技穷鹬蚌相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愚公移山郑人买履智子疑邻……4#成语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100字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100字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 以利用老马的才智.”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 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就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 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而不知道向圣人的.智慧 学习,不是很大的错误吗? 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联军人 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 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马首是瞻”: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 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 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 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 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 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 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 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 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短一点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短一点 关于短一点的,写马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下面是几篇,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老马识途 (拼音)老马识途lǎomǎshítú (释义)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主人公)管仲 (近义词)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趼究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所吸引,因为“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才会还语文课堂于精彩,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对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课中,

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想象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7-15T10:27:52.437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荆桂珍[导读]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思维空间创设情景,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 "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正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对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填补文章中故事情节的"空白" 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索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这里我就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思考,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试想如果鲁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2、填补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空白" 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语言时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这实际上是留下了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的空白。我就在此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文中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比较补充后与原文"空白"的优劣。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闰土处境、地位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填补文章中思想感情的"空白" 在一些文章(包括诗歌)中,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常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去腾飞想象,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启发性、暗示性的语句进行联想,去体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去感受作品中隐含着的"言外之意" 。如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时,提出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艾青的思想,以填补作品中这一思想感情的"空白",便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不过在一堂课中,可以布白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空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蓼兰中学

北二分语文课前精彩两分钟

精彩两分钟 课前精彩两分钟活动,是我校自上学期学习北京总校先进做法开展的校本特色课程。旨在给学生更多展示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更多地提供给学生教育的快乐阳光,更多地给予学生积极人生的引领。 “精彩两分钟”利用上课初两分钟的时间,由学生主持,或讲述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交往等能力;或介绍名曲、名画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能力;或介绍科学家、艺术家等,滋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引领学生利用“精彩两分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如:语文学科可以赏析、积累精彩词、句、段、篇,包括学生自己的习作;数学科同样可以欣赏数学美,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英语课可以用英文进行异国风土人情的交流;科学科可以进行小实验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精彩两分钟”要求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可以按学号轮流,也可以按照自己申报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求主持者必须站在前面面对所有同学。 “精彩两分钟”追求的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能做最精彩的自己,因此,要求每个同学做到精心准备,精彩展示,上台必须做到脱稿、大方。而且也从中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评价、表达能力,通过夸一夸,评一评,学一学的过程,给展示的同学以鼓励和自信,并提出合理化的成长建议。也使每个同学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开口说话 班级授课制决定了一位老师要在课堂上同时教授几十个孩子,在集体学习中,每个班级都有课堂上学生不敢或者不愿意说话的孩子。究其主要原因是怕说错,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怕说错被同学笑话。这样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不爱举手发言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要使学生敢说,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创立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的人格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才愿意打开心扉;只有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心无旁忌、敢说,师生之间才能爆发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火花。 其次,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那就是课前精彩两分钟。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不明白精彩两分钟做什么,怎么做。于是,在开学初我校采取观摩北京二实小课前精彩两分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利用家长会教家长方法,告知家长精彩两分钟活动的首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了不愿当众表达的紧张心理,调动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做到敢说。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材料并且准备,并且做孩子的第一位听众。尽管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偶尔会出现一些问题:或是说得磕磕绊绊,或是忘了词儿,愣在当场……这时候,老师都会给学生以鼓励,消

合理应用课堂等待,为小学语文教学添彩

合理应用课堂等待,为小学语文教学添彩 发表时间:2019-06-20T15:32:02.483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作者:鲜君[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小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需要认真思考老师所传输的知识信息,并进行“加工”。 甘肃省积石山县希望小学731799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等待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等待可以在小学生品读文章、锻炼思维、语文写作、知识消化等方面提供一个静心思考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等待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等待教学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小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需要认真思考老师所传输的知识信息,并进行“加工”。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耐心等待学生,只有给小学生以足够的等待,我们才能够获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一、课堂等待,让学生绽放思维的火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与思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在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的同时,也要合理地留给小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一提出问题就让小学生回答或给的时间很少,没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小学生的回答肯定达不到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灵活应用课堂等待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课时,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等待教学:(打开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一只乌鸦和水瓶,乌鸦非常想喝瓶子里面的水。我利用“你们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瓶子里面的水”来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一名同学举手并提出了用石头喝瓶子里面的水。我肯定了这名学生的想法以后继续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发现,班级陷入了寂静,有的学生绞尽脑汁却无所获。等待五分钟之后,一名同学说可以用吸管,此时,其他学生似乎也有了想法,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由此可见,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正是由于五分钟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火花才得以绽放。 二、课堂等待,让学生品读文章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应该给小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寻找合理的答案,可是,一部分老师就没有耐心,过于心急,他们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堂等待在教学当中的灵活应用。其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越想完成任务就越达不到要求。语文的读课文也是这样,为学生提供品读文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春夏秋冬》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等待: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春夏秋冬》,请大家打开书本一起来感受春、夏、秋、冬的魅力。你看,春就像一个穿着绿色裙子的小姑娘,清新、活泼,春、夏、秋、冬是我们常见的四季更替,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夏、秋、冬的魅力,你们小声读一读文章,然后把自己觉得最喜欢的句子标记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时间控制在七分钟左右)。等待七分钟之后,课堂变得异常安静,我认真观察了每位学生,他们都在仔细地品读这篇文章。从这个设计案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都值得等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品读文本的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等待,让写作更生动 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写作,如果我们有耐心,在小学生开始写作时静静地等待,让他们放开思路,任思维驰骋,就能使他们写得更加生动。例如,在讲解教材中《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这样将课堂等待融入教学当中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词,这个词承载了太多太多,同学们,你们对于自己母亲的印象是什么呢?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们的母亲是否将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你们呢?现在请大家思考两分钟,然后围绕“母亲”写一段文字。在短短的两分钟内,我看到有的学生已经悄悄流下了眼泪,他们一边流泪一边生动地用语言描绘着自己的母亲。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两分钟的课堂等待才让学生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并展开写作。 四、课堂等待,让学生及时内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课堂等待应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从而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例如,当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里面的生字词较多,教师可以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识记生字词,然后为他们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消化时间。在这五分钟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识记某些生字词,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五、处理好课堂等待与活动的关系 课堂等待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能出现在各种情况下都进行等待,或者等待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或者学生因等待时间过长而思想开小差,都不行。课堂等待的时间是灵活的,是由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来确定的。课堂等待时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要管理好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积极思考,认真配合老师完成任务。综上所述,课堂等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措施。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耐心等待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写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秀娟课堂等待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J].情感读本,2017,(35):106。 [2]杨玉莲 “课堂等待”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7,(9):49。

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5-03-19T14:10:06.0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0期供稿作者:陈明星[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陈明星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小学636000 摘要:现代课改理论当中,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一个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确立,一个是强调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整体提升。这两点一个属于教学理念的范畴,一个属于教学目的的达成,而无论哪个层面,都与现代互动教学模式的确立与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参与其中,强调生生互动,彰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互动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标准》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以教师如何教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感受,侧重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乐于学习是内因,教师的讲授是外因,整个教学活动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创造条件。 一、小学语文互动课堂主要特点 小学语文互动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课本互动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为全班每个学生都提供可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同伴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中汲取好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学的态度以及乐学精神等。 二、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 1.知己知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知己知彼,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个性摆在首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做好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教学内容的准备尽量要做到心中有数,伸缩自如,选择特定的教学进程位置,设定教学交流互动的形式或活动,设计风趣幽默并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器具以及教学课件,课件的风格和形式尽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征,多选择一些可爱的、漂亮的、温馨的图片或形象,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对象的准备包括对学生个性、生活习惯、学习特点、思维方式、语言特征、行为表现等一系列方面的准备。这需要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观察学生、总结学生,从而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创设问题情境,确保互动实效。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动力。小学生都有好奇感,都想弄明白问题背后的答案。为此,一是要求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以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二是学生要向老师提问。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在集体交流时提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其解决。对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观点有异议的,可以当场向老师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共同协商解决。三是小组之间相互设疑,小组互助共同解难答疑。在小组讨论之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会对课文产生一些困惑,将这些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可以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根本目的。 3.学习游戏中的教学互动。小学生正是爱玩、爱动的年纪,课堂教学如果过于呆板、枯燥,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对课堂产生抵触的心理。因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所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知识的合理运用,实现了知识、情感、思维的互动。学生们从游戏中获得了提升,教师也寓教于乐,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趣味性。 4.表演互动。新课标要求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因此,增加情境教学也成为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的一种方式。表演互动就是利用语文课文里的情境,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将文章里的情境再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学习课文的情绪,同时会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表演互动会加强生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因为它是一首歌,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整首歌描述的景象,跟着音乐一起哼唱,然后让学生想象整首歌展现出来的画面,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最后让学生根据想象并借助一定的道具将整个画面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急于学习唱歌和表演,就会努力了解整首歌所表现的场景,就会深入地了解整首歌的意思,学习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也会增加学生对于情境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通过表演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理解。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玉红论小学语文的互动式教学[J].考试周刊,2012,(07):60-61。 [3]马继芳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2,(18):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