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 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11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

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

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

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哲理意味(坚守原则之下的变通)(这是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的哲学基础)。

——一般而言,可帮助学生厘清思想主线,即孔子崇古尚贤,主张恢复周礼,而“礼”

的核心思想为“仁”,“仁”的根本是“孝悌”。可以说,“礼——仁——孝悌”,这是孔子一切行为的思想支撑,凡是符合这三者的,都是孔子所提倡的,他所有的行为及主张都是以此为

出发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的政治主张都不是突兀的,都是与这三者是相一致的。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

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3、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课后的“文本解读”和“知识链接”,在精要处进行圈画或摘录,直至弄通弄懂透弄熟,只有了然于胸,才有现场应用的可能。

4.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加强解题的格式规范,尽力作到只要能作答就不要失分。

5、从文本内容上来看,学生在复习时尽量带着以下四个问题去思考:(此四点出自娄沂老师的建议)

(1)该句出自哪个章节?(即哪一课)

(2)该句的观点是什么?

(3)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该观点背后的思想支撑是什么?

三、答题规范

1、仔细审题,抓关键,重条理,循序渐渐,回答务必切中要害;

2、尽管考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但仍需依足文本,不可轻率落笔。

3、评析顺序一般以“总说——分说”的方式呈现。

四、例题解析

(09浙江)

第二课时 3.30

——落实《沂水春风》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心中理想社会的蓝图,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三、四课时 3.31

——落实《中庸之道》字词及观点,理解“中庸”和“适中”的区别,背诵相应语句,解决

“课后”“问题探讨”。

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篇课文十分陌生,完全不知所云,而中庸之道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中庸之为德,是至高无上的,可以迁移至政治、德行、交友等任一

领域,故而有强调的必要性。

第五、六课时 4.6

——落实《为政以德》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1课时)

《为政以德》默写、点评。(1课时)

第七、八课时 4.7

——落实《克己复礼》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礼崩乐坏,理解周公对孔子的意义,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1课时)

《克己复礼》默写、点评(1课时)

第九课时 4.8

——落实《仁者爱人》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的仁爱观,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课时 4.8

——落实《知其不可而为之》字词及观点,理解孔子和隐士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争论,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一、十二课时 4.11

——落实《君子之风》字词及观点,了解君子所应具备的品德,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1课时)

《君子之风》默写、点评。(1课时)

第十三课时 4.12

——落实《周而不比》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择友观,并思考中庸之道在择友中的应用,

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十四课时 4.13

——落实《诲人不倦》字词及观点,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方法,理解晦涩语句的深层涵义,

背诵相应语句,解决“课后”“问题探讨”;

第15-18课时(习题校对)ppt

《论语》前五课练习;《论语》后五课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__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3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论语十二章教案欧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2.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1、言必信,_________。(《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0、子曰:“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2、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3、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述而》) 24、莫春者,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论语?学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新题型28—29(附答案) 28、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小题。(5分)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 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 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读: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 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

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 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 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推荐】论语十二章评课-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语十二章评课 篇一: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论语十二章》。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 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 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 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 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 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 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 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 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 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 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 “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 “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 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