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辨证法题目(六选三)

参考庞小宁的《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1.(1)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哪些?(P78-P86)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总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保护责任是什么?

1.论述对研究对象的识别与评定: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生态伦理问题。工程师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伦理责任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当代工程师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因此,必须扩展道德功能的领域,把道德从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道德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方面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道德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新环境。

2.分析内在机理和因果关系: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共荣。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目前存在着“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争论。前者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张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后者则强调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人的一切活动都应以保持自然界的原貌和生态平衡为前提。这反映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建构生态伦理中的焦点和首要课题。第一,不能将作为我们党执政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人和自然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主张等同起来,我们党关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特定的政治涵义,即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执政为民和民主执政的统一。而人和自然关系中“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权利。第二,不能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又是对自然界具有能动作用的物种。更重要的是,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更具有社会属性,人正是通过社会活动对自然界发挥能动作用。所以仅以人的自然属性为据来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显然不够。第三,不能将“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从哲学上看,人和自然有对立性,也有同一性,二者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那种单纯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利的主张,将加剧人和自然的对立,实践的结果已经危及了人类的生存。所以,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同一性,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分析状态和运动转化过程: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社会保护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是其中之一)。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伦理教育是工程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促进我国社会课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应以维护大众之安全、保健和福祉,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和维护施工现场的良好环境与安全为最高指导原则。其次,重视并正确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生态伦理责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形成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该论述认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使工程技术活动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履行生态伦理学的最基本规范,如公平原则、清洁生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工程师应需发展和发扬可持续的职业道德,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工程师的行动一体化。所有工程师必须做到对不可再生的能源的使用应开发替代能源;通过废物最少化和再循环来促进不可再生能源的最佳利用;通过可持续管理实践,努力达到原材料和能量的最小消耗,来达到工程目标。保护自然环境,充实环保有关知识及实务经验,不从事危害生态平衡的产业。(2)规划产业时应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优先采用环保器材物资,减少废弃物对环境之污染。(3)爱惜自然资源,审慎开发森林、矿产及海洋资源,维护地球自然生态与景观。(4)运用科技智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天然资源之浪费,落实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5)重视水文循环规律,谨慎开发水资源,维护水源、水质、水量洁净充沛,永续使用。(6)利用先进科技,保存文化资产,与工程需求有所冲突时,应尽可能降低对文化资产的冲击。上述即为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保护责任的论述,笔者认为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培养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观和环境责任,开展环境道德建设,树立环境道德意识,是重要的,是必要的。

2.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哪些?(P182-P189)主要提高途径?(如想象、灵

感)除了课本上的三点,再加个联想那个。

一、联想的含义、类型和作用1.含义联想是从一个概念想到有关的其他概念,或者从一个事物想到有关的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2.联想的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是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或概念间产生的联想。相似联想,是在具有某些方面相似的概念或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对比联想,是在具有相反特点的概念或事物之间产生的联想。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这三种联想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交叉存在的,善于综合运用三种联想,才能使联想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3.联想的作用,首先,广泛的联想有助于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发明目标。其次,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的途径。第三,灵活的联想是勾通发明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的重要条件。绝大部分创造灵感的闪现都离不开触发信息的迅速转移,离不开灵活的联想。(相似联想的特点相似联想不受两个事物是否接近的限制,可以在表面看来类差很大的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只要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相似,即使它们其他方面差异很大,仍可以运用相似联想把它们联结起来,把一个对象的处理方法用到另一个对象上

去,获得有创意的设想。(如蒙涅、赵章光、高歌的联想灵感。))

主要提高途径: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可使其思维活跃,持之以恒,就会有机会取得较大的成就。例如,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就通过一个苹果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若固定的看事物,过分的依赖专家和权威,从众等等是不会有创新在里面的。要多方法,多论证,学会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会在其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在程序设计——排序中,不光有冒泡排序法,还有选择排序、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等多种方法,他们各有利弊。跳出老圈的,会发现新陆。多角度进行思考。有很多题目都不是用正常思维方法解出的,在我们生活中最长遇到的就是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就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1 发散思维

在正文的开始,就提到创造思维具有发散性。是的,发散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变换思维角度,充分发挥大脑想象力,从而产生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写个圆圈,当然他还可以是数字“0”、字母“o”、句号、太阳、满月,还有人惊讶或生气时候的眼睛等等,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发散思维,不拘于定式和传统,会有新的活力。

2 逆向思维

逆向,反方向,即探究者沿着事物相反方向探索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值得一提的就是数学证明当中的反证法,他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从结果退出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题目的难度,还有解方程的解题方法等等。

3 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方法是指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做梦时梦到一条环状的蛇(也有说是玩闹而连在一起的几只猴子)悟出苯的环状结构。

最后,我们应该自信对待,不畏失败,不自卑当然也不能自满。还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和经验,创新思维也是需要基础的。不断地扩充自己,充实自己,结果往往就越好。

结论和感想

面对新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发现、发展、鼓励本国国民的创造性,提高国家的创新实力,那是一个民族的新鲜的血液的体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要有创新的思想,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的国家保持年轻和活力。

3.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动力机制是什么?(P235-P250)(4点)

(该答案仅供参考)一举例:1)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2)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标准而发生

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论述概念和体制目标: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科学家集团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深刻内含在于它的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论述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传统中的科学共同理论中的体制目标是增进人类知识总量,并通过知识生产服务于人类利益;在科学共同体理论的新变化下,体制目标有了新的变化,不仅服务于人类利益,而且强调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克林顿政府把“增进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作为其科学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我国政府也强调“基础性研究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企业越来越重视以各种方式更加直接地利用知识创新的知识产品。企业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大学与企业之间合作研究不断增加。从总体来看现代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仍然把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的获取与追求, 包括知识的成果与活动过程, 当作其基础与首要的目标, 其次才考虑它的职业或事业性问题, 尽管这方面也很重要。如此说法也符合科学研究的传统与习惯,即在和平时期, 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学术自由交流和研究者个人自主的需要, 他们常常抱怨如战争时期那样的某种组织与纪律, 认为那种组织与纪律是令人窒息与压抑的等等。

二、论述行为规范:阐述默顿对行为规范的理论:科学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默顿对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普遍主义: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科学标准的普适性。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无私利性: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有条件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创新性和谦虚。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分析:尽管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引起了很大争议,但仍具有重要意义。默顿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分析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制度中的一种质量控制的机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会有各种因素影响科学知识的质量,特别是科学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科学不端行为,会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建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这些不端行为有各种形式,(1)伪造和篡改科研成果;(2)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3)因利益冲突影响科学评价的公正性,对他人成果有意识作出有失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判断等。而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新的行为规范:“创新性”规范成为中心,公有性和无私利性的规范的约束作用正在淡化。知识资本化正在取代“无私利性”,知识资本化不断提高的可能性改变了科学家考虑其研究成果的方式。科学家不仅可以通过生产“公共知识”,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而得到社会报赏,而且可以通过生产“非公共知识”或“局域公共知识”以在竞争的环境中服务于特定集团利益来获得社会报赏。OECD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美国创新系统结构和知识流新动向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明显愿意严格限制向外公布由工业资助而取得的研究成果。

三,阐述动力机制的特点:公开化先于社会承认;社会承认主要通过提高声望实现,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具有约束力;社会承认指向知识产品生产者,而非传播者。三种主要的控制途径: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制;重复实验。具体论述:近代科学的辉煌成就,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使得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到了19世纪,科学的荣誉系统和奖励体系开始形成,并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健全和完善。从此,那种出于好奇、自发的科学活动开始消失,科学家寻求社会承认,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归属权已成为科学发展新的特点。事实上,科学的奖励制度与科学家寻求社会承认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的荣誉系统和奖励体系是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能力社会承认的外在表现形式。科学的荣誉系统包括科学学衔、学位、职称,如学士、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等等。科学的奖励体系则往往纵横交错,有国际的、国内的、省内的,有成果奖、发明奖、进步奖,有奖金、奖章、奖状等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科学荣誉系统和奖励体系成为现代科学活动中一个引

入注目的社会现象。它对科学家的研究行为构成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个科学家要想获得社会对其研究能力和科学水平的承认,就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独创性的科学成果,这也是科学家工作动力之所在。不承认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无法理解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等人在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进行静态结构分析后,深入探讨了科学共同体内使这些规范发生作用的动力机制。他们发现科学家争夺优先权、归属权以及科学的奖励制度是研究科学共同体社会运行的逻辑起点。它的展开,能为我们揭示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个人以及科学家之间互动的特点,反映科学家个人的社会行为特点和社会心理结构,为正确解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现象,以及科学中的马太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奖励和荣誉的产生,是对科学家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的结果,而科学评价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因此,发现->评价->奖励就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

4.系统科学目前的体制结构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是什么?(P42-P50)

一.1)对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评定:系统科学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学术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是目前最科学、完善的研究纲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钱学森纲领的影响下,中国的系统科学在各学科分支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学派,在国际系统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钱学森系统思想的体系结构进行总结,对其系统思想的来源及其思想演变的轨迹作进一步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工作。2)分析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内在机理和因果关系: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系统观点和科学学观点出发,独创了其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学说。钱学森就把系统科学放到一个重要的、合理的位置上,科学地确立了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真正地位。钱学森是第一个把系统科学划分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技术部门,从而提高了系统科学的地位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给系统科学安家落户,从而使系统科学各学科有“家”可归的科学家。(这两点可以不必写出)

3)(这必须写出)分析其体系结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50年代初开始从事系统工程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想了系统科学的完整体系。他从自然科学“三阶梯结构”中受到启发,设想系统科学既然是与自然科学属于同一等次的科学部门,不会只有“系统工程”这一级阶梯,也应有三级阶梯。而当时系统工程是一级阶梯,还有它的理论“运筹学”是一级阶梯,比起自然科学来缺一个台阶。于是1980年提出了系统科学的第三个阶梯——系统学;又设想在系统学之上还有个更高阶梯“系统观”——系统科学体系最后完成了它的“四阶梯”建构。1,工程技术层次: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

2,①工程技术层次: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和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②技术科学层次:运筹学、信息论和控制论,是指导工程技术的理论。以基础学科为指导,以技术客体为认识目标,研究和考察各个技术门类的特殊规律,建立技术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客体。它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又将技术知识提高到理论成为科学。其内容包括单门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机电工程学、化学工程学以及综合学科,如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工程科学等。运筹学、信息论和控制论,是指导工程技术的理论。③基础科学层次:系统学。系统学是研究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一切系统研究的基础理论。系统学正在建立之中。系统

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是系统论或称系统观,属于哲学范畴。系统科学的建立必将极大加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又都最终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④系统观:系统观是指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提出了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自组织性。是系统科学体系的更高阶梯。(钱学森通过科学技术史的考察,归纳出现代自然科学的四个层次,然后又把四层次划分法推广到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各个部门,认为除文学艺术这个部门外,“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系统科学的相应的四个层次是:第一层次是直接改造客

观世界的技术,是系统工程;第二个层次是为工程技术直接服务的一些理论科学,他将控制论、信息论和巨系统理论等为系统工程服务的理论归人系统理论;第三个层次是系统科学里面的基础理论,他称之为“系统学”,它像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一样,是一门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科学;第四个层次是系统科学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即系统论。系统科学这四个层次的划分,澄清了长期以来概念、学科关系和学科内容的混乱,钱

学森是第一个廓清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的层次、地位,从而使系统科学的体系走向有序的科学家。注意:此段可写可不写)。

二.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的科学体系结构对辨证唯物主义发展的影响及其关系(这个最好参照原课本)

从以上对系统科学及其体系结构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结论:钱学森把唯物主义世界观摆到了系统科学技术的顶尖地位,不仅是哲学的核心,实际上成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以下论述科学体系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及其发展: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及其部门哲学,是科学技术体系的成员,它们都具有真理性,即科学性。哲学与科学并无本质区别,钱学森明确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层次,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它绝不是独立于现代科学技术之

外,它是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认识论和唯物观是部门哲学。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他将认识论、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区别开来,把辩证唯物

主义视作最高层次的世界观,而把认识论与唯物史观作为部门哲学,视作辩证唯物

主义世界观与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这都属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范畴。

这样他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内容上已不同于一般教科书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而

是唯物主义的辩证的世界观。这充分说明了对唯物辩证的发展。

第三,部门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一切科学技术联系的桥梁,辩证唯物主义通过部门哲学而从科学技术汲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营养,而各部门科学技术则通过部门哲学从辩

证唯物主义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即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一方面

必须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本身是要发展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积累而发展。

它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积累而发展。发展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学、技术

科学、工程技术,又影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辩证

唯物主义的哲学在任何时候都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这就是理论和实践

的辩证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整个体系包括哲学。系统科学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还会

有变化。

第四,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而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外部客观实践相联系,这种联系是间接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产生直接的联系。

马列主义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要发展,绝不可以脱离实践。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

体系,包括哲学,建立在实践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系统科

学的观点充分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人学都是

哲学家族的成员,没有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同时存在,各不相悖。系统科学使得

辩证唯物主义的身份(世界观)更加明确了,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虽然它要不断发展,但已经与人类的科学和实践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之,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是钱学森的系统科学里的哲学思想的精髓。这一体系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学习各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且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充分表现了对其哲学的发展。

5.技术预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P172-P176)并论述本人所学的专业最新发展

特点和趋势(国内外研究现状)这题是开放题,结合自身自己写吧

6.工程科学的特点是什么(P228-P234),工科大学生怎样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

1、工程科学的特点:(个人认为还需加上工程科学的概念以及分类,因为这也是其特点,这在P233)第一,它的研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研究制造出特定的机器,绘制凝聚新思路的图纸,制定出合适的工艺流程。第二,它与生产领域最为接近,是要解决产业中生产技术的一系列具体理论问题。第三,它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往往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得到保护。

2,、(此答案仅供参考)

1)提高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基本实验使自己得到基本的训练, 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调试技能、常用仪器调整与使用、元器件识别与测试、工程软件的安装与调试、安装测试过程中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所涉及的基本工程设计的有效工具等, 由指导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及其性能参数与指标的要求, 学生则根据设计内容, 查阅相应理论知识或有关资料后完成设计;设置工程产品制作,工程系统设计, 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这类设计要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难度较大, 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至关重要。设计题目应当是工程领域范围内。发现有潜力的自己, 则创造条件让其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这一层次的设计主要体现出应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培养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科研能力。

2)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一、掌握有效数据分析方法,了解数据分析流程,掌握数据分析基本原理与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不论简单还是复杂的分析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二、玩转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建议先玩转excel数据透视表,有兴趣、实践、需要的话,再学习SPSS、SAS等统计分析工具。同样,只要能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是好工具;三、学会用图表说话,玩转PPT等工具,学会如何用图表有效展现分析结果,PPT有助于数据分析结果展现,达人必备;水晶易表亦对分析结果的展现有很大帮助,选择性使用;思维导图可帮助理清分析思路,根据需要选用。光做数据分析是不够的,真正要做的是将数据分析结果清晰地展现给其他人看;四、勤思考、多动手、多总结,需要经常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只有这样勤于思考才有突破点;光靠脑袋想是不够的,需要多动手实践,不要怕错,大不了错了重来,数据分析就是一个不断假设、验证的过程;不断总结分析方法、分析思路、分析流程,在总结中前行;五、收藏几本分析秘籍,可在家中收藏一些使用的分析工具书,以便随时查阅,如《用图表说话》、《excel图表之道》等;数据分析不仅是个工具,而且是门艺术。

3)提高技术集成能力:首先从项目设计思路针对实验和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有关有前后关系的课程的实验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大实验,将一些技术串起来(集成),对自己进行工程上的训练。在每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验证实验,理解和巩固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在第一门课程学习基础上,结合本门课程的知识,设计出自己的试验程序,并保存起来,待下一门课程学习时,不断充实、修正和完善。如此递延,直至三年课程学习结束。建立合作实验平台,让我们及时感受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我们及时掌握先进设备的性能,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理论验证和虚拟设计,既弥补了教材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运用先进环境、进行工程开发的基本技能。参与到教师科研团队进行应用项目开发,进入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设计。形成两种生产实习形式:一是分散型实习,即由我们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最后由实习教师负责检查、审核;二是集中型实习,即到学院的实习基地,由实习基地提出任务,并派技术人员负责过程管理,学校派出教师负责定期检查、辅导。而在毕业设计环节,除安排学生在校内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工程实践外,还尝试打通到校外直接参与有接收毕业生意向的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让工科生在半年时间内参与工程项目。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基本内容如下: (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和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 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2012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和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他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他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技术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系统的概念,含义,本质,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含义: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称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称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 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本质特征:1.整体性、2.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3.动态性: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整体性特征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个要死的简单机械加和;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6.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3.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其一是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 科学技术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 基本内容如下: (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地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5)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6)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7)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分别是什么? 答:1.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如下: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 自然辩证法 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它,自前苏联传入我国,经历了三个传播时期,对《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学习、理解和介绍时期;自然辩证法理论在我国加速传播并确立为独立学科的时期。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发展时期。在中国,自然辩证法是随着恩格斯这部着作中译本于 1929 年的出版,逐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传播开来。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以后, 它在广大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中间,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和传播。的哲学着作和,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学习和辩证法、开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答:重大意义:第一,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 程? 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所谓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过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①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实际上对应着无序,最对称的世界时没有任何秩序和结构的,没有任何特殊方向的特殊点,这是平衡态的特征】。②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③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