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伴随一生的知识支柱_重温_教育_财富蕴藏其中_

伴随一生的知识支柱_重温_教育_财富蕴藏其中_

2008.No179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它着眼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21世纪的发展目标,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炼出了未来社会的最基本要求,提出了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今天,重温这一教育经典,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其视野的广阔性,观念的深刻性,内容的开创性。可以说,这四种学习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

一、学会认知——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

学会认知。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学会学习的本质是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不断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过程。

学会学习的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浩如烟海,你若具有比较广泛的普通知识,加上一至两门知识优势,你就可能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样的认识,正符合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化的社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会学习务必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至于教师的作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等。教师的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向他们提供在知识海洋遨游的指南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便在终身教育中受益。同时,教师自己要带头学习,坚信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的通行证。

二、学会做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会做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如何在不能完全预计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即培养学生具有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觉察力、判断力和使一个集体紧密团结的能力,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用人单位需要劳动者的个人能力。现实生活中,有些本科生、研究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照样下岗待业,基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做事,如学机械制造的不会开动机床,学习林果的不会修剪果树,学习医学的不能给人看病等。此外,也还有些是因为对工作挑挑拣拣,不负责任,缺乏主人翁精神,不愿为他人服务,只愿享受别人提供的服务等原因。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行,必定推动中国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必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社会实践等方面强

伴随一生的知识支柱

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告诫学生,能力来源于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来源于个人的自信,只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向未来的中国教师应以培养实干家为己任,而不是培养唯学历的书呆子,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务必首先成为实干家。如果我们是这样实施教育,学生就能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就能有效地参与对未来的创造。

三、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学会共同生活的提出,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竞争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期望背道而驰。为了培养和增添合作、平静和友谊,消除和削弱敌对、紧张和冲突,教育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首先是逐步去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当今世界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性的。因此,从幼儿开始,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逐步发现他人,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然后是在一生当中从事一些共同的计划,这是避免或解决潜在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己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减弱,有时就消失了。因此,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发现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很重要。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一部冲突史,教育应在消除敌对、避免冲突和和平解决冲突方面发挥作用。教育的内容可以有:一是发现他人的教育,即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与相互依存性,可以通过人文地理、外语、外国文学等学科来进行;二是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培养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三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遇事多为他人着想,让他们懂得,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良好合作和共同生活。四是老师、父母做好表率,带头成为具有卓越合作能力的人。

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要结合实际。例如,当今教育的“诚信”问题不可忽视,从学生方面来说,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等,它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之所以重于言教,是因为以身作则更容易感染学生,是因为以身作则是构建诚信的基础,合作需要诚信,共同生活需要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教师并非完全无能为力。

四、学生生存——立志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适应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的人。学会做人,这是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教育面临的严肃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全新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为了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为了迎接不断扑面而来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坚决地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使学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培养掌握自己命运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学会生存的实现基础在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在出访以色列与佩雷斯谈及教育时,

◇陈荣华

——重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008.No1710

能否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民心工程,让9亿多农民从中切实得到实惠,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关键就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农民的权益保障。话语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从广义上说,是新闻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新闻自由权利中的“表达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一项不可让与和剥夺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反映其诉求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应多倾听农民的想法,使新农村重视农民的话语权,从而使新农村真正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一、农民话语权的现状展示

毋庸置疑,现在个别农民富起来了,说话也有份量了,但我们看待问题不能以偏代全,更不能管中窥豹,还得从全局来分析。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农民正在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行,目标是明确的,道路亦是曲折的。曾有一省部级领导于2004年下村了解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情况。他轻车简从,可没想到刚到村委会,就发现市、县、乡级领导站了满满一院子。而安排座谈的“农民”竟大部分是乡镇干部。

其实,近年来,这种现象在不少地方都能见到,也很普遍。当地官员移花接木般将农民的话语权剥夺了。这种地方官员与民“争言”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官代民言”,就会导致“官利”代替“民利”,农民的发言权总被官员剥夺,声音无处表达,利益得不到维护。官代民言背后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是,中国农民长期以来话语权丧失,急于倾诉自己苦衷和利益的农民面临着言路不畅通的尴尬:媒体不通,因为媒体是现代城市的产物,受众往往在城市,消息来源难以触及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专家学者也难以企望,有些学者居高临下和纸上谈兵,更缺乏对农民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当前中国农村问题最直接的观察,而盲目借鉴他国的经验,进行“三农”制度设计,其结果必然会给农民带来伤害。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初期也是以政府行政为主的,但第二轮农村建设运动已变为以民间团体为主的群众运动,注重听取农民的声音,尊重农民的意愿,变国家主导为政府引导,使农村建设在该国取得长足的发展。可见,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尊重农民,激励农民,让农民想说就说。

二、忽视农民话语权的原因分析

农民话语权现今在我国出现上述局面,从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有三:

其一,农民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笔者在农村调研与农民亲切交谈时,语言上常常自叹不如。农民的语言生动、活泼,而笔者则显得匮乏,群众语言不丰富。可农民语言的精彩却仍然无法改变“农民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说”。农民对自己的认识不明晰,缺少理性色彩。他们深刻地感受着苦难,却拙于言词。简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农民的话语权保障

言之,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他们的表达。

其二,农民想说,却没地方能说。官员可以在大会小会上说,记者可以在媒体上说,教师可以在讲台上说,学者可以在学术刊物上说,时评家们则可以在网络上说。可农民没地方能说。农民没有自己的阵地!

其三,农民想说,但又不敢说。不敢是因为怕,怕说出来会让自己担负比不说出来更大的风险。农民不敢,往往是因为外在环境上有不准说话的氛围。通常表现为利用一种话语权力对另一种话语权利的封杀。封杀农民的话语权不单凭借主流话语,或者中心话语,还凭借各种威严的被叫做法律的手法。从一方来说是不准说,从另一方来说是不敢说。从此农民便失去了话语权,万民齐喑的局面就这样形成。

三、提升农民话语权的对策提供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农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甚至极有可能死于斯的农村主人,对于农村的变化最关注,对于农村的发展最敏感,从而对于农村的建设也最有话语权。要关注农民的话语权,除了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让其“会说”、“能说”以外,还应着重在外部环境条造上使其“敢说”、“愿说”。

首先,基层干部应摆正位置。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基层政府的领导和规划,但加强领导和规划,并不意味着基层政府就有完全的决策权。一言以蔽之,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是一个组织规划和服务的角色,是一个民意的提炼者和升华者,而不应该是一个越俎代疱的拍板者和不顾民意的决策者。

其次,农民自身应克服不敢说的畏惧情绪,积极寻求表达话语权的机会。只要农民身子正,就不怕影子斜,只要农民反映问题真实、客观,诉求理由正当充分,就应当合法、合理行使话语权。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加强,农民的话语权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农民不再人微言轻,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可能颇有见地,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可度将作为标杆甚至旗帜。

最后,农村应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使农民拥有一个能为自己办事的单位。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组织能够真正代表农民,能够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以往寄希望于各层政府行政组织是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农民需要的是一个自发的组织,这样才有从根本上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该组织,农民可以随时地将自己的愿望发布,可以随时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自己合情合理的要求,可以经常互通有无,和各地的农民进行交流,充分地扬长避短。

(作者简介:王晶晶,女,(1982---),四川珙县人,助教,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法学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在读。)他认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并作出贡献。我看他的教育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佩雷斯的三大本领涵盖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单独某一处,它与生命有共同的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教育的新概念,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四大支柱具有强调德育基础、重视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等特征,它能较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传统教育相比,更显示其革命性,所以,理应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作者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 王晶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