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1.默写《独坐敬亭山》的相关诗句

众鸟高飞尽,,,只有敬亭山。

2.解释相关词语

孤云独去闲.闲.:

相看两不厌.厌.:

3.填空

(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大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九百九十多首,他被人们称为。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了眼前的景色,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1.默写

望洞庭

唐()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2.填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

(2)“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1.《忆江南》是唐代大诗人()所写的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2.“江南好”是诗人对江南()天的赞美。

3.“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旧”指(),因为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的意思是();“谙”的意思是()。

4.“能不忆江南?”是()问句,因为江南的美好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答案:

1.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2.闲:悠闲自在(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厌:满足

3.(1)太白,青莲居士,唐,诗仙

(2)孤独

(3)拟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四年级语文教案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____(省、市、区、县)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

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 导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下面是《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作业纸

作业纸1 姓名号次 一、读拼音,写词语 tíng tíng yù lì dàtíng guǎng zhòng dà xiāng jìng tíng mén tíng ruò shì( ) ( ) ( ) ( ) fēn tíng kàng lǐlóng tán hǔ xué yì tán sǐ shuǐ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课课文的三首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美景的是《》,我是从 这句话中知道的。特别是“”这个词就说明了这个季节;描写秋天美景的有《》、《》。我是分别从“”和“”这些诗句中知道的。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一)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尽:闲:厌: (2)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他素有“”之称。诗人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写的《》,诗中两句借景抒情的诗句“, ”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3)诗中最能体会到诗人孤独心情的诗句是,。这句诗中的和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了一个“静寂”的境界。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的修辞手法,“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之情。 (5)想象写话。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似乎也轻轻地对他说道: (二)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和:潭面:遥:未:磨: (2)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诗人以轻快的笔触,描写了 的景色。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一句诗既用了比喻的手法,又用了的手法,诗中的“白银盘”指的是,“青螺”指的是。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读了这两句诗,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就像,我能感受到洞庭湖此时、的美。 (三)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来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曾:谙:胜:忆: (2)这首词是朝诗人写的,“忆江南”是名。原题下有词首,这里是其中的第一首。读了这首词,我能感受到风光之美。这首词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一句可看出。 (3)诗中描写江南美景的千古名句是“”。意思是。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之情。 (4)这首词中有一句反问句,请你找出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5)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 春暖花开,离开家乡已有五十余载的老人回忆着江南两岸的美景,喃喃念道: “,。” (6)请你写出一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二、拓展阅读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阅读提示]“谢朓北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建的,是宣城的登高览胜之地。诗中“谢公”就是指谢朓。 1.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傍晚晴空下的宣城比喻成“”,把绕城而流的两条溪水比喻成“”,把溪水上的两座桥比喻成“”,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登楼远望所欣赏到的宣城美景。 2.诗歌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谢朓的之情。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詹锳《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

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天宝十二载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

古诗院中独坐翻译赏析

古诗院中独坐翻译赏析 《院中独坐》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前言】 《院中独坐》是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表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国家意识。 【赏析】 元代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人生如寄、人生如梦及人生如戏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虚幻不真,认为人生不过是暂时寄寓于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发问并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问,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 “山中江上总关情”,指的是哪怕是隐居山中或是浪迹江湖寄此余生,都不能忘却魂牵梦绕的乡关之情。当然,这“山中江上”也代指江南的青山绿水,在那里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画舟横笛,酒旗

招摇,家乡的一草一木总让诗人牵挂着哩。“总关情”指的是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传达的是诗人那种无法排遣的乡愁。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 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文本解读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文本解读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都是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古诗。不同点是:写作的手法和作者面对美景的心态不同。祖国山水,风光无限,在三首诗的诗句中俱有表现。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面对美景的心情如何呢? 从《独坐敬亭山》的诗句中看到,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诗人与山独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题目用了“独坐”两字,倍添惆怅、孤独之感。而在《望洞庭》中,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再看《忆江南》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正所谓,以景映人,以景映情。从这三首诗中,我们不仅欣赏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更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读懂作者看景、写景时的情感表现。

古诗30首带翻译

古诗(带翻译)背诵(不会读的查字典和资料)三(2) 1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2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 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 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 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 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 词》、《登鹳鹊楼》等。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 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 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 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 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 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 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 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 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 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 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 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 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 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 生面之作。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 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 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6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诗今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 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 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7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 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 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 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 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 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湖》《忆江南》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背诵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精美的画卷,都凝结了诗人的真实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感受一下吧。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是李白,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很好,同学们都记得几首李白的古诗,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个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三、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四、学习古诗 1.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课课通】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同步精品作业(含答案)

古诗词三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tíng tíng 只有敬()山遥望洞()山水翠 tán luó ()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 二、比一比,再组词。 闲()厌()未()摇() 闭()庆()末()遥() 三、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里打“√”。 1.“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蓝”指叶子为蓝绿色的一种植物。() 2.“相看两不厌”和“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相”意思相同。() 3.“能不忆江南?”这句是反问句。() 四、读古诗,回答问题。 1.潭面无风镜未磨。 写出这句诗的意思:。这句诗中把比做。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最喜欢的景物是。 3.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4.读词句,完成练习。 (1)《忆江南》是朝诗人的作品。 (2)这首词中最能表现江南美景的两句是:“, 。” (3)根据这两句,你能用一段话写出想象到的景象吗? 五、阅读与积累。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下面这首写景抒情古诗,想象古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并体会这首古诗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③长啸④。 深林⑤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是诗人在辋川的别墅二十景之一。②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③复:又。④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相当于现在的吹口哨。⑤深林:幽深的竹林。林,指竹林。 参考答案 一、亭庭潭螺 二、休闲讨厌未来摇摆 关闭庆贺末尾遥控 三、1.√ 2.× 3.√ 四、1.无风的湖面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镜子潭面没有打磨的镜子 2.敬亭山 3.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湖面秋月洞庭山洞庭湖 4.(1)唐白居易(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古诗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

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 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尽:没有了。闲:偷闲,安闲。厌:厌弃,厌烦。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

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 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 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教案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能力目标 1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一、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教案挂图 教案时间:3 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那么,在第一课中我们将接触其中的三首。今天呢,我们将来学习第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独坐敬亭山)。 二、品味阅读,深入课题。 1、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 )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2、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 )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①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A、自由吟诗 B、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②品味诗句的意境,“尽”“闲”:诗句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两句中“两不厌”“只有”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三、总结学习,积累方法。 诗词常用的方法:读——释——品——悟 四、同步作业,拓展练习。 1、解释并默写《独坐敬亭山》,体会诗人所渗透的情感。 2、背诵你喜欢的唐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江雪

《独坐敬亭山》《江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朗读两首诗,理解诗意,在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诗人的孤独情绪; 结合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比较理解两位诗人产生孤独情绪的原因和在面对孤独时不同的态度。 学习方法:导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借景抒情是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手法。今天我们学习《独坐敬亭山》《江雪》两首诗,看看两位诗人在诗歌中借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 1.李白(701年—762年) 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3)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水》《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 1)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二人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 4)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小石潭记》《江雪》《渔翁》等。 三、朗读诗歌,教师指导: 1.指名朗读,正音断句。 2.再读诗歌,把握语气语调。两首诗歌都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孤独) 3.配乐朗读,感受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自读诗歌,翻译诗句,想想诗句中哪些字眼和“独”照应? 展示要求:读诗歌----译诗句----说字眼----讲理由 2.出示背景: 《独坐敬亭山》 ?一说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也增添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另一说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他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此时再也没有昔日朋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再也没有纵酒论诗的潇洒。诗人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江雪》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于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人教版l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人教版I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前准 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 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 “洞庭胜景” “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 mg,我们学过的“停” 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学反思(5个)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参考1) 两课时完成了本课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一首词《忆东南》。上完本课,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课前,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预习,大量查找资料,弄清每首诗的背景,并将查找的资料认真研究理解,可以说把作者背景,诗意,诗人感情解得支离破碎。然后又将零碎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了自己对诗的赏析,自己对教材熟知又熟了,用这样的教态走进教室,对教材左右缝源地去铺设所要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我的课前引入所吸引了。课堂格外的轻松与活跃,连最不爱做作业的冉琼月也开始抢答问题,学生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人也在这种学生乐学的激情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说,这课的教学算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老师备课备自己 “水来便开沟”老师如果带着这样的备用心态走进教室,不知所措的一刻是难免的。就说《独坐敬亭山》若不去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就无法让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感情。比如:敬亭山在宣州,而宣州在当时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谢灵运,谢胱等人曾在这里做太守。李白在作这首五绝时,跟他被迫离开长安十年整。由于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苦辣,便看透了世态红尘,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愁上添愁,使他更加孤寂。而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的感情,于是将这份寄托依赖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求得一份心灵慰藉的生活写照。古诗不同于白话文,没有老师丰富的准备,让学生自去查找资料,针对我班学生是很困难的,于是我并扎扎实实地为自己备上了一课。在课堂上,把自己以多面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间,偶尔我是讲故事的同伴,偶尔我是诗人的风范,面对学生抒发感情,偶尔我又是老师,让学生跟我一起朗诵古诗,师生口中是诗文,心中是感情。 二、古诗教学适实牵手小学中高段语文 古诗词还是有必要字字句句去适当剖析。比如:“主题的解说”“诗文的品味”“阅读与写法”。《独坐敬亭山》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之感。为什么诗人会怀才不遇?这得有历史背景,老师不准备,学生很难明白诗人写诗时的感情。本人在这点上作了当时历史背景的适当阐述,使学生对诗文有一些了解。本诗在“阅读与写法”上是以“动”衬“静”,“动”中见“静”,这知识点是本人要传授的重点。 以“动”衬“静”是通过对动态描写,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在《独坐敬亭山》中,“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诗人特有的笔触,借敬亭山景,通过景动人静的描绘,表现得淋漓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 教案目标: 1.学会本课的7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案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案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 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2 个生字;会写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潭面、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使学生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使学生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相关录像。 2. 学生准备:古诗词创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3 课时。注:1. 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 2. 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到“金星教育小学网”中下载。网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 教师导学:大家知道苏东坡吗?杜甫呢?李白呢?回忆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 2. 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3. 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 ,你认为该怎样读? 5. 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6. 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 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 师生共同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引问:谁认为自己练习得很好了,来给大家读一遍。 4.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 5. 学生相互评价同学朗读情况。 6. 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古诗。 7. 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像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掌握学情,相机进行集体指导,体现“以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设计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识记生字,落实中年段识字目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 过渡:同学们再读古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来理解。 2. 学生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4. 教师导学: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再走进课题“独坐敬亭山看课题,你认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能力目标 1、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一、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那么,在第一课中我们将接触其中的三首。今天呢,我们将来学习第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独坐敬亭山)。 二、品味阅读,深入课题。 1、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2、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①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A、自由吟诗 B、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②品味诗句的意境,“尽”“闲”:诗句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两句中“两不厌”“只有”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三、总结学习,积累方法。 诗词常用的方法:读——释——品——悟 四、同步作业,拓展练习。 1、解释并默写《独坐敬亭山》,体会诗人所渗透的情感。 2、背诵你喜欢的唐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教无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同步讲解教案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洞庭、敬亭山、江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文章脉络】 【主题探讨】 主题解说:《独坐敬亭山》通过描写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通过回忆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

感悟心语:我们品味着诗句,好像随诗人来到了美丽的江南,畅游在青山绿水之间:凝视那高高的敬亭山,渐入山人合—的境界;聚焦月光下的洞庭湖,体验到一种宁静、朦胧的和谐之美;红绿相间的江花、江水,更给人以明丽之感。 【写作技巧】 以“动”衬“静”,“动”中见“静”。 以“动”衬“静”是通过动态描写,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以“动”衬“静”,“动”中见“静”。 那么,怎样做到以“动”衬“静”,“动”中见“静”昵? 1.建立起“动”与“静”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如,诗人在前两句中为了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恰当地运用了“尽”“闲”两个字,很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2.选择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突出主题。如,《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选取了鸟、云进行描写,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再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选取了蝉和鸟来描写,以蝉和鸟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难点解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课后练习及答案】 1.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