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端游及手游服务端的常用架构

端游及手游服务端的常用架构

端游及手游服务端的常用架构
端游及手游服务端的常用架构

17xuee认为手游页游和端游的服务端本质上没区别,区别的是游戏类型。

类型1:卡牌、跑酷等弱交互服务端

卡牌跑酷类因为交互弱,玩家和玩家之间不需要实时面对面PK,打一下对方的离线数据,计算下排行榜,买卖下道具即可,所以实现往往使用简单的HTTP服务器:

登录时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RSA, DH),服务器根据客户端uid,当前时间戳还有服务端私钥,计算哈希得到的加密key 并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双方都用HTTP通信,并用那个key进行RC4加密。客户端收到key和时间戳后保存在内存,用于之后通信,服务端不需要保存key,因为每次都可以根据客户端传上来的uid 和时间戳以及服务端自己的私钥计算得到。用模仿TLS的行为,来保证多次HTTP请求间的客户端身份,并通过时间戳保证同一人两次登录密钥不同。

每局开始时,访问一下,请求一下关卡数据,玩完了又提交一下,验算一下是否合法,获得什么奖励,数据库用单台MySQL或者MongoDB即可,后端的Redis做缓存(可选)。如果要实现通知,那么让客户端定时15秒轮询一下服务器,如果有消息就取下来,如果没消息可以逐步放长轮询时间,比如30秒;

如果有消息,就缩短轮询时间到10秒,5秒,即便两人聊天,延迟也能自适应。

此类服务器用来实现一款三国类策略或者卡牌及酷跑的游戏已经绰绰有余,这类游戏因为逻辑简单,玩家之间交互不强,使用HTTP来开发的话,开发速度快,调试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把逻辑调试清楚了。

类型2:第一代游戏服务器1978

1978年,英国著名的财经学校University of Essex的学生Roy Trubshaw 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MUD程序《MUD1》,在University of Essex于1980年接入ARPANET之后加入了不少外部的玩家,甚至包括国外的玩家。《MUD1》程序的源代码在ARPANET共享之后出现了众多的改编版本,至此MUD才在全世界广泛流行起来。不断完善的MUD1的基础上产生了开源的

MudOS(1991),成为众多网游的鼻祖:

MUDOS采用C语言开发,因为玩家和玩家之间有比较强的交互(聊天,交易,PK),MUDOS使用单线程无阻塞套接字来服务所有玩家,所有玩家的请求都发到同一个线程去处理,主线程每隔1秒钟更新一次所有对象(网络收发,更新对象状态机,处理超时,刷新地图,刷新NPC)。

游戏世界采用房间的形式组织起来,每个房间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移动到下一个房间,由于欧美最早的网游都是地牢迷宫形式的,因此场景的基本单位被成为“房间”。MUDOS使用一门称为LPC的脚本语言来描述整个世界(包括房间拓扑,配置,NPC,以及各种剧情)。游戏里面的高级玩家(巫师),可以不断的通过修改脚本来为游戏添加房间以及增加剧情。早年MUD1上线时只有17

个房间,Roy Trubshaw毕业以后交给他的师弟Richard Battle,在Richard Battle手上,不断的添加各种玩法到一百多个房间,终于让MUD发扬光大。

用户使用Telnet之类的客户端用Tcp协议连接到MUDOS上,使用纯文字进行游戏,每条指令用回车进行分割。比如1995年国内第一款MUD游戏《侠客行》,你敲入:"go east",游戏就会提示你:“后花园- 这里是归云庄的后花园,种满了花草,几个庄丁正在浇花。此地乃是含羞草生长之地。这里唯一的出口是north。这里有:花待阿牧(A mu),还有二位庄丁(Zhuang Ding)”,然后你继续用文字操作,查看阿牧的信息:“look a mu”,系统提示:“花待阿牧(A mu)他是陆乘风的弟子,受命在此看管含羞草。他看起来三十多岁,生得眉清目秀,端正大方,一表人才。他的武艺看上去【不是很高】,出手似乎【极轻】”。然后你可以选择击败他获得含羞草,但是你吃了含羞草却又可能会中毒死亡。在早期网上资源贫乏的时候,这样的游戏有很强的代入感。

用户数据保存在文件中,每个用户登录时,从文本文件里把用户的数据全部加载进来,操作全部在内存里面进行,无需马上刷回磁盘。用户退出了,或者每隔5分钟检查到数据改动了,都会保存会磁盘。这样的系统在当时每台服务器承载个4000人同时游戏,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从1991年的MUDOS发布后,全球各地都在为他改进,扩充,退出新版本,随着Windows图形机能的增强。1997游戏《UO》在MUDOS的基础上为角色增加的x,y坐标,为每个房间增加了地图,并且为每个角色增加了动画,形成了第一代的图形网络游戏。

因为游戏内容基本可以通过LPC脚本进行定制,所以MUDOS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款服务端引擎,引擎一次性开发出来,然后制作不同游戏内容。后续国内的《万王之王》等游戏,很多都是跟《UO》一样,直接在MUDOS上进行二次开发,加入房间的地图还有角色的坐标等要素,该架构一直为国内的第一代MMORPG提供了稳固的支持,直到2003年,还有游戏基于MUDOS开发。

虽然后面图形化增加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些MMORPG后端的本质还是MUDOS。随着游戏内容的越来越复杂,架构变得越来越吃不消了,各种负载问题慢慢浮上水面,于是有了我们的第二代游戏服务器。

类型3:第二代游戏服务器2003

2000年后,网游已经脱离最初的文字MUD,进入全面图形化年代。最先承受不住的其实是很多小文件,用户上下线,频繁的读取写入用户数据,导致负载越来越大。随着在线人数的增加和游戏数据的增加,服务器变得不抗重负。同时早期EXT磁盘分区比较脆弱,稍微停电,容易发生大面积数据丢失。因此第一步就是拆分文件存储到数据库去。

此时游戏服务端已经脱离陈旧的MUDOS体系,各个公司在参考MUDOS 结构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用C在重新开发自己的游戏服务端。并且脚本也抛弃了LPC,采用扩展性更好的Python或者Lua来代替。由于主逻辑使用单线程模型,随着游戏内容的增加,传统单服务器的结构进一步成为瓶颈。于是有人开始拆分游戏世界,变为下面的模型:

游戏服务器压力拆分后得意缓解,但是两台游戏服务器同时访问数据库,大量重复访问,大量数据交换,使得数据库成为下一个瓶颈。于是形成了数据库前端代理(DB Proxy),游戏服务器不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访问代理,再有代理访问数据库,同时提供内存级别的cache。早年MySQL4之前没有提供存储过程,这个前端代理一般和MySQL跑在同一台上,它转化游戏服务器发过来的高级数据操作指令,拆分成具体的数据库操作,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存储过程:

但是这样的结构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玩家切换场景经常要切换连接,中间的状态容易错乱。而且游戏服务器多了以后,相互之间数据交互又会变得比较麻烦,于是人们拆分了网络功能,独立出一个网关服务Gate(有的地方叫Session,有的地方叫LinkSvr之类的,名字不同而已):

把网络功能单独提取出来,让用户统一去连接一个网关服务器,再有网关服务器转发数据到后端游戏服务器。而游戏服务器之间数据交换也统一连接到网管进行交换。这样类型的服务器基本能稳定的为玩家提供游戏服务,一台网关服务1-2万人,后面的游戏服务器每台服务5k-1w,依游戏类型和复杂度不同而已,图中隐藏了很多不重要的服务器,如登录和管理。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个模型,到今天任然很多新项目会才用这样的结构来搭建。

人都是有惯性的,按照先前的经验,似乎把MUDOS拆分的越开性能越好。于是大家继续想,网关可以拆分呀,基础服务如聊天交易,可以拆分呀,还可以提供web接口,数据库可以拆分呀,于是有了下面的模型:

这样的模型好用么?确实有成功游戏使用类似这样的架构,并且发挥了它的性能优势,比如一些大型MMORPG。但是有两个挑战:每增加一级服务器,状态机复杂度可能会翻倍,导致研发和找bug的成本上升;并且对开发组挑战比较大,一旦项目时间吃紧,开发人员经验不足,很容易弄挂。

比如我见过某上海一线游戏公司的一个RPG上来就要上这样的架构,我看了下他们团队成员的经验,问了下他们的上线日期,劝他们用前面稍微简单一点的模型。人家自信得很,认为有成功项目是这么做的,他们也要这么做,自己很想实现一套。于是他们义无反顾的开始编码,项目做了一年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今在游戏成功率不高的情况下,一开始上一套比较复杂的架构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比如你的游戏上线半年内PCU会去到多少?如果一个APRG游戏,每组服务器5千人都到不了的话,那么选择一套更为贴近实际情况的结构更为经济。即使后面你的项目真的超过5千人朝着1万人目标奔的话,相信那个时候你的项目已经挣大钱了,你数着钱加着班去逐步迭代,一次次拆分它,相信心里也是乐开花的。

上面这些类型基本都是从拆分MUDOS开始,将MUDOS中的各个部件从单机一步步拆成分布式。虽然今天任然很多新项目在用上面某一种类似的结构,或者自己又做了其他热点模块的拆分。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对MUDOS的分解,故将他们归纳为第二代游戏服务器。

类型4:第三代游戏服务器2007

从魔兽世界开始无缝世界地图已经深入人心,比较以往游戏玩家走个几步还需要切换场景,每次切换就要等待LOADING个几十秒是一件十分破坏游戏体验的事情。于是对于2005年以后的大型MMORPG来说,无缝地图已成为一个标准配置。比较以往按照地图来切割游戏而言,无缝世界并不存在一块地图上面的人有且只由一台服务器处理了:

每台Node服务器用来管理一块地图区域,由NodeMaster(NM)来为他们提供总体管理。更高层次的World则提供大陆级别的管理服务。这里省略若干细节服务器,比如传统数据库前端,登录服务器,日志和监控等,统统用ADMIN 概括。在这样的结构下,玩家从一块区域走向另外一块区域需要简单处理一下:

玩家1完全由节点A控制,玩家3完全由节点B控制。而处在两个节点边缘的2号玩家,则同时由A和B提供服务。玩家2从A移动到B的过程中,会同时向A请求左边的情况,并向B请求右边的情况。但是此时玩家2还是属于A管理。直到玩家2彻底离开AB边界很远,才彻底交由B管理。按照这样的逻辑将世界地图分割为一块一块的区域,交由不同的Node去管理。

对于一个Node所负责的区域,地理上没必要连接在一起,比如大陆的四周边缘部分和高山部分的区块人比较少,可以统一交给一个Node去管理,而这些区块在地理上并没有联系在一起的必要性。一个Node到底管理哪些区块,可以根据游戏实时运行的负载情况,定时维护的时候进行更改NodeMaster 上面的配置。

于是碰到第一个问题是很多Node服务器需要和玩家进行通信,需要问管理服务器特定UID为多少的玩家到底在哪台Gate上,以前按场景切割的服务器这个问题不大,问了一次以后就可以缓存起来了,但是现在服务器种类增加不少,玩家又会飘来飘去,按UID查找玩家比较麻烦;另外一方面GATE需要动

态根据坐标计算和哪些Node通信,导致逻辑越来越厚,于是把:“用户对象”从负责连接管理的GATE中切割出来势在必行于是有了下面的模型:

网关服务器再次退回到精简的网络转发功能,而用户逻辑则由按照UID划分的OBJ服务器来承担,GATE是按照网络接入时的负载来分布,而OBJ则是按照资源的编号(UID)来分布,这样和一个用户通信直接根据UID计算出OBJ服务器编号发送数据即可。而新独立出来的OBJ则提供了更多高层次的服务:

·对象移动:管理具体玩家在不同的Node所管辖的区域之间的移动,并同需要的Node进行沟通。

·数据广播:Node可以给每个用户设置若干TAG,然后通知Object Master 按照TAG广播。

·对象消息:通用消息推送,给某个用户发送数据,直接告诉OBJ,不需要直接和GATE打交道。

·好友聊天:角色之间聊天直接走OBJ/OBJ MASTER。

整个服务器主体分为三层以后,NODE专注场景,OBJ专注玩家对象,GATE 专注网络。这样的模型在无缝场景服务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载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做个活动,远来不活跃的区域变得十分活跃,靠每周维护来调整还是比较笨重的,于是有了动态负载均衡。

动态负载均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照负载,由Node Master 定时动态移动修改一下各个Node的边界,而不同的玩家对象按照先前的方法从一台Node上迁移到另外一台Node上:

图11 动态负载均衡

这样Node Master定时查找地图上的热点区域,计算新的场景切割方式,然后告诉其他服务器开始调整,具体处理方式还是和上面对象跨越边界移动的方法一样。

但是上面这种方式实现相对复杂一些,于是人们设计出了更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新方法:

图12 基于网格的动态负载均衡

还是将地图按照标准尺寸均匀切割成静态的网格,每个格子由一个具体的Node负责,但是根据负载情况,能够实时的迁移到其他Node上。在迁移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切换,完成。三个状态由Node Master负责维护。准备阶段新的Node开始同步老Node上面该网格的数据,完成后告诉NM;NM确认OK后同时通知新旧Node完成切换。完成切换后,如果Obj服务器还在和老的Node进行通信,老的Node将会对它进行纠正,得到纠正的OBJ将修正自己的状态,和新的Node进行通信。

很多无缝动态负载均衡的服务端宣称自己支持无限的人数,但不意味着MMORPG游戏的人数上限真的可以无限扩充,因为这样的体系会受制于网络带宽和客户端性能。带宽决定了同一个区域最大广播上限,而客户端性能决定了同一个屏幕到底可以绘制多少个角色。

从无缝地图引入了分布式对象模型开始,已经完全脱离MUDOS体系,成为一种新的服务端模型。又由于动态负载均衡的引入,让无缝服务器如虎添翼,容纳着超过上一代游戏服务器数倍的人数上限,并提供了更好的游戏体验,我们称其为第三代游戏服务端架构。网游以大型多人角色扮演为开端,RPG网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度占据90%以上,使得基于MMORPG的服务端架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随着玩家对RPG的疲惫,各种非MMORPG游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受到市场的欢迎。

类型5:战网游戏服务器

经典战网服务端和RPG游戏有两个区别:RPG是分区分服的,北京区的用户和广州区的用户老死不相往来。而战网,虽然每局游戏一般都是8人以内,但全国只有一套服务器,所有的玩家都可以在一起游戏,而玩家和玩家之使用

P2P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组成一局游戏:

玩家通过Match Making 服务器使用:创建、加入、自动匹配、邀请等方式组成一局游戏。服务器会选择一个人做Host,其他人P2P连接到做主的玩家上来。STUN是帮助玩家之间建立P2P的牵引服务器,而由于P2P联通情况大概只有75%,实在联不通的玩家会通过Forward进行转发。

大量的连接对战,体育竞技游戏采用类似的结构。P2P有网状模型(所有玩家互相连接),和星状模型(所有玩家连接一个主玩家)。复杂的游戏状态在网状模型下难以形成一致,因此星状P2P模型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除去游戏数据,支持语音的战网系统也会将所有人的语音数据发送到做主的那个玩家机器上,通过混音去重再编码的方式返回给所有用户。

战网类游戏,以竞技、体育、动作等类型的游戏为主,较慢节奏的RPG(包括ARPG)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激烈的游戏过程必然带来到较RPG复杂的多的

同步策略,这样的同步机制往往带来的是很多游戏结果由客户端直接计算得出,那在到处都是破解的今天,如何保证游戏结果的公正呢?

主要方法就是投票法,所有客户端都会独立计算,然后传递给服务器。如果结果相同就更新记录,如果结果不一致,会采取类似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结果。同时记录本剧游戏的所有输入,在可能的情况下,找另外闲散的游戏客户端验算整局游戏是否为该结果。并且记录经常有作弊嫌疑的用户,供运营人员封号时参考。

类型6:休闲游戏服务器

休闲游戏同战网服务器类似,都是全区架构,不同的是有房间服务器,还有具体的游戏服务器,游戏主体不再以玩家P2P进行,而是连接到专门的游戏服务器处理:

和战网一样的全区架构,用户数据不能象分区的RPG那样一次性load到内存,然后在内存里面直接修改。全区架构下,为了应对一个用户同时玩几个游戏,用户数据需要区分基本数据和不同的游戏数据,而游戏数据又需要区分积分数据、和文档数据。胜平负之类的积分可以直接提交增量修改,而更为普遍的文档类数据则需要提供读写令牌,写令牌只有一块,读令牌有很多块。同帐号同一

个游戏同时在两台电脑上玩时,最先开始的那个游戏获得写令牌,可以操作任意的用户数据。而后开始的那个游戏除了可以提交胜平负积分的增量改变外,对用户数据采用只读的方式,保证游戏能运行下去,但是会提示用户,游戏数据锁定。

类型7:现代动作类网游

从早期的韩国动作游戏开始,传统的战网动作类游戏和RPG游戏开始尝试融合。单纯的动作游戏玩家容易疲倦,留存也没有RPG那么高;而单纯RPG 战斗却又慢节奏的乏味,无法满足很多玩家激烈对抗的期望,于是二者开始融合成为新一代的:动作+ 城镇模式。玩家在城镇中聚集,然后以开副本的方式几个人出去以动作游戏的玩法来完成各种RPG任务。本质就是一套RPG服务端+副本服务端。由于每次副本时人物可以控制在8人以内,因此可以获得更为实时的游戏体验,让玩家玩的更加爽快。

说了那么多的游戏服务器类型,其实也差不多了,剩下的类型大家拼凑一下其实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游戏服务端经历了那么多结构上的变迁,内部开发模式是否依然不变?究竟是继续延续传统的开发方式?还是有了更多突破性的方法?经历那么多次架构变迁,后面是否有共通的逻辑?未来的发展还会存在哪些困难?

百万用户同时在线游戏服务器架构实现

百万用户在线网络游戏服务器架构实现 一、前言 事实上100万游戏服务器,在面对大量用户访问、高并发请求方面,基本的解决方案集中在这样几个环节:使用高性能的服务器、高效率的编程语言、高性能的数据库、还有高性能的架构模型。但是除了这几个方面,还没法根本解决面临的高负载和高并发问题。 当然用户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机器性能,而升级单一的服务器系统,往往造成过高的投入和维护成本,性价比大大低于预期。同时全天候的可用性的要求也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则该项服务肯定会终止。所以单独追求高性能的服务器不能满足要求,目前基本的解决方案是使用集群技术做负载均衡,可以把整体性能不高的服务器做成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高性能的,满足目前的要求。 目前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底层通讯的交互的双向I/O模型的服务器的成熟方案。 1.windows下,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采用IOCP,完成端口的服务器模型。 2.Linux下,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采用Epoll服务器模型, Linux 2.6内核中提供的System Epoll 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目前如上服务器模型是完全可以达到5K到20K的同时在线量的。但5K这样的数值离百万这样的数值实在相差太大了,所以,百万人的同时在线是单台服务器肯定无法实现的。 而且目前几个比较成熟的开发框架,比如ICE,ACE等。这样,当采用一种新的通信技术来实现通信底层时,框架本身就不用做任何修改了(或修改很少),而功能很容易实现,性能达到最优。目前采用的ace框架个不错的选择方案,可以不受操作系统的影响,移植比较方便。 对于数据库选择可有许多成熟的方案,目前大多数选择的mysql Master/slave模式,以及oracle RAC方案。基本可以满足目前的要求,但具体的瓶颈不是在数据库本身,应该还是硬件磁盘I/O的影响更大些。建议使用盘阵。这有其他成熟的方案,比如采用NAS解决分布数据存储。 其实最为关键的是服务器的架构和实现,数据流量的负载均衡,体系的安全性,关键影响度,共享数据的处理等等多个方面对100万用户的数据处理有影响,所以都要全面的考虑。 二、高性能的服务器 1.网络环境 目前采用Client/Server架构来开发网络游戏,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通过TCP/UDP协议进

游戏服务器系统设计

游戏服务器系统设计 1.1 服务器架构分类 服务器组的架构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带网关服务器的服务器架构;第二种是不带网关服务器的服务器架构,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在给出服务器架构设计之前,先对这两种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所谓网关服务器,其实是Gate 服务器,比如LoginGate、GameGate 等。网关服务器的主要职责是将客户端和游戏服务器隔离,客户端程序直接与这些网关服务器通信,并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游戏服务器内部架构,包括它们的IP、端口、网络通信模型(完成端口或Epoll)等。客户端只与网关服务器相连,通过网关服务器转发数据包间接地与游戏服务器交互。同样地,游戏服务器也不直接和客户端通信,发给客户端的协议都通过网关服务器进行转发。 1.2 服务器架构设计 根据网络游戏的规模和设计的不同,每组服务器中服务器种类和数量是不尽相同的。本系统设计出的带网关服务器的服务器组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带网关服务器的服务器架构设计方案 该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1)作为网络通信的中转站,负责维护将内网和外网隔离开,使外部无法直接访问内部服

务器,保障内网服务器的安全,一定程度上较少外挂的攻击。 (2)网关服务器负责解析数据包、加解密、超时处理和一定逻辑处理,这样可以提前过滤掉错误包和非法数据包。 (3)客户端程序只需建立与网关服务器的连接即可进入游戏,无需与其它游戏服务器同时建立多条连接,节省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程序的网络资源开销。 (4)在玩家跳服务器时,不需要断开与网关服务器的连接,玩家数据在不同游戏服务器间的切换是内网切换,切换工作瞬间完成,玩家几乎察觉不到,这保证了游戏的流畅性 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虽然网关服务器带来上述好处,但是,还需要注意以下可能导致负面效果的两个情况:如何避免网关服务器成为高负载情况下的通讯瓶颈问题以及由于网关的单节点故障导致整组服务器无法对外提供服务的问题。上述两个问题可以采用“多网关”技术加以解决。顾名思义,“多网关”就是同时存在多个网关服务器,比如一组服务器可以配置三台GameGate。当负载较大时,可以通过增加网关服务器来增加网关的总体通讯流量,当一台网关服务器宕机时,它只会影响连接到本服务器的客户端,其它客户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图1 的服务器架构图可以看出,一组服务器包括LoginGate、LoginServer、GameGate、GameServer、DBServer和MServer 等多种服务器。LoginGate 和GameGate 就是网关服务器,一般一组服务器会配置3 台GameGate,因为稳定性对于网络游戏运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服务器宕机等突发事件是游戏运营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配置多台服务器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个服务器宕机带来的风险。另外,配置多台网关服务器也是进行负载均衡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各种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和彼此之间的数据交互情况如下。 (1)LoginGate LoginGate 主要负责在玩家登录时维护客户端与LoginServer 之间的网络连接与通讯,对LoginServer 和客户端的通信数据进行加解密、校验。 (2)LoginServer LoginServer 主要功能是验证玩家的账号是否合法,只有通过验证的账号才能登录游戏。从架构图可以看出,DBServer 和GameServer 会连接LoginServer。玩家登录基本流程是,客户端发送账号和密码到LoginServer 验证,如果验证通过,LoginServer 会给玩家分配一个SessionKey,LoginServer 会把这个SessionKey 发送给客户端、DBServer和GameServer,在后续的选择角色以后进入游戏过程中,DBServer 和GameServer 将验证SessionKey 合法性,如果和客户端携带的SessionKey 不一致,将无法成功获取到角色或者进入游戏。 (3)GameGate GameGate(GG)主要负责在用户游戏过程中负责维持GS与客户端之间的网络连接和通讯,对GS 和客户端的通信数据进行加解密和校验,对客户端发往GS 的用户数据进行解析,过滤错误包,对客户端发来的一些协议作简单的逻辑处理,其中包括游戏逻辑中的一些超时判断。在用户选择角色过程中负责维持DBServer 与客户端之间的网络连接和通讯,对DBServer 和客户端的通信数据进行加解密和校验,对客户端发往DBServer 的用户数据做简单的分析。维持客户端与MServer 之间的网络连接与通讯、加解密、数据转发和简单的逻辑处理等。(4)GameServer GameServer(GS)主要负责游戏逻辑处理。在软件架构层面,本系统将游戏的众多系统设计成GS 的子系统或模块,它们共同处理整个游戏世界逻辑的运算。游戏逻辑包括角色进入与退出游戏、跳GS 以及各种逻辑动作(比如行走、说话和攻击等)。由于整个游戏世界有许多游戏场景,在该架构中一组服务器有3 台GS 共同负责游戏逻辑处理,每台游戏服务器负 责一部分地图的处理,这样不仅降低了单台服务器的负载,而且降低了GS 宕机带来的风险。玩家角色信息里会保持玩家上次退出游戏时的地图编号和所在GS 编号,这样玩家再次登录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网络游戏都是借助于互联网运作的,要实现网络游戏同步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出高效的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网络底层协议影响着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网络协议的选择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而影响网络游戏同步的各种因素正是我们为解决同步的突破口。 1 C/S模式的体系结构 大多MMOG游戏都采用C/S的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服务器 图1 基于C/S的网络游戏结构 在此结构中服务端的作用是担任中心服务器的角色,每个连接到此服务端的客户端需要更新或发出新的消息时,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传来的数据信息后,根据逻辑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把消息广播到相应的客户端玩家,对于客户端来说,相互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他们都要通过服务器的间接传递才能收到另外客户端发来的数据信息。 在服务器端存放整个网络游戏的世界原型,而玩家只能在客户端进入这个世界,观察里面的动态和情况,在游戏世界里互相沟通、交流、做出不同的回应或攻击。这样客户端就不能篡改游戏的状态,但是同时也会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服务端,服务器就需要承载更多的压力。C/S结构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保证游戏状态的一致性,这是因为整个游戏世界的原型和数据都保存在服务端,而客户端的操作都需要经过服务端的处理,这样游戏状态要经过服务端的统一分析和处理,客户端的非法操作就无法执行,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玩家的作弊。该结构的缺点是容易造成系统的瓶颈,这是由于中心服务器的负载过重导致的。而服务器的瘫痪就会导致整个游戏的瘫痪。该结构的另一个缺点是客户端的升级十分困难,每次游戏升级都要下载庞大的客户端软件。尤其对于带宽小的用户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设计游戏时,客户端更新程序的下载应适当缩减。 2 P2P体系结构 P2P体系结构[3],又称对等通信结构,该结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

Unity3D游戏开发之网络游戏服务器架构设计(如何做一名好主程)

Unity3D游戏开发之网络游戏服务器架构设计培训 (如何做一名好主程)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如何做一个好的主程 入手 假如,我现在接手一个新项目,我的身份还是主程序。在下属人员一一到位之前,在和制作人以及主策划充分沟通后,我需要先独自思考以下问题: 1、服务器跑在什么样的操作系统环境下? 2、采用哪几种语言开发?主要是什么? 3、服务器和客户端以什么样的接口通讯? 4、采用哪些第三方的类库? 除了技术背景之外,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需求和所能拥有的资源。 我觉得,先不要想一组需要几台机器各有什么功能这样的问题,也不要想需要多少个daemon 进程。假设就一台服务器,就一个进程,把所需要的资源往最小了考虑,把架构往最简单的方向想,直到发现,“哦,这么做无法满足策划要求的并发量”,再去修改设计方案。 操作系统:越单一越好。虽然FreeBSD的网络性能更好、虽然Solaris非常稳定,但选什么就是什么,最好别混着来。前端是FreeBSD,后端是Solaris,运营的人会苦死。也不要瞧不起用Windows的人,用Windows照样也能支持一组一万人在线,总之,能满足策划需求,好招程序员,运营成本低是要点。不同的操作系统有不同的特性,如果你真的对它们都很熟悉,那么必定能找到一个理由,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让你选择A而不是B而不是C。但做决策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因小失大。 Programming Language:传统来说,基本都是C/C++。但是你也知道,这东西门槛很高,好的C/C++程序员很难招。用Perl/Python/Lua行不行?当然可以。但是纯脚本也不好,通常来说是混合着来。你要明白哪些是关键部分,我是说执行次数最多的地方而不是说元宝,这些必须用性能高的语言实现(比如C/C++比如Java),其它像节日活动这样很久才执行一次的,随便吧。脚本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搭原型。所以,尽早的,在你做完基本的地图和战斗模块之后,立马跑机器人测试吞吐量。这时候项目开发进度还不到10%,不行就赶紧改。 此处特别举个例子就是Java GC的问题。既然你要用java,而jvm需要通过执行garbage collection来回收内存,而garbage collection会使整个应用停顿,那你不妨试一试,内存在达到峰值的时候会停多久?策划可以接受吗?如果不可以,你可以采用其它的GC策略再试一试。这个问题应该不是Java独有的。网游和网站应用相比它很注重流畅性。这是你务必需要考虑的。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脚本语言,以及脚本在你的游戏中究竟是占80%还是20%?需要根据需求来看。有没有游戏完全不用脚本?有。有没有游戏滥用脚本?也有。如果你引入脚本的目的是因为策划不会C/C++而你希望策划能自己独立实现更多的游戏功能。你希望策划去写脚本?脚本也是程序,策划写的脚本难道就比程序员写脚本好?还是因为策划工资便宜?策划

端游及手游服务端的常用架构

17xuee认为手游页游和端游的服务端本质上没区别,区别的是游戏类型。 类型1:卡牌、跑酷等弱交互服务端 卡牌跑酷类因为交互弱,玩家和玩家之间不需要实时面对面PK,打一下对方的离线数据,计算下排行榜,买卖下道具即可,所以实现往往使用简单的HTTP服务器: 登录时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RSA, DH),服务器根据客户端uid,当前时间戳还有服务端私钥,计算哈希得到的加密key 并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双方都用HTTP通信,并用那个key进行RC4加密。客户端收到key和时间戳后保存在内存,用于之后通信,服务端不需要保存key,因为每次都可以根据客户端传上来的uid 和时间戳以及服务端自己的私钥计算得到。用模仿TLS的行为,来保证多次HTTP请求间的客户端身份,并通过时间戳保证同一人两次登录密钥不同。 每局开始时,访问一下,请求一下关卡数据,玩完了又提交一下,验算一下是否合法,获得什么奖励,数据库用单台MySQL或者MongoDB即可,后端的Redis做缓存(可选)。如果要实现通知,那么让客户端定时15秒轮询一下服务器,如果有消息就取下来,如果没消息可以逐步放长轮询时间,比如30秒; 如果有消息,就缩短轮询时间到10秒,5秒,即便两人聊天,延迟也能自适应。 此类服务器用来实现一款三国类策略或者卡牌及酷跑的游戏已经绰绰有余,这类游戏因为逻辑简单,玩家之间交互不强,使用HTTP来开发的话,开发速度快,调试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把逻辑调试清楚了。 类型2:第一代游戏服务器1978 1978年,英国著名的财经学校University of Essex的学生Roy Trubshaw 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MUD程序《MUD1》,在University of Essex于1980年接入ARPANET之后加入了不少外部的玩家,甚至包括国外的玩家。《MUD1》程序的源代码在ARPANET共享之后出现了众多的改编版本,至此MUD才在全世界广泛流行起来。不断完善的MUD1的基础上产生了开源的 MudOS(1991),成为众多网游的鼻祖:

腾讯QQ的游戏服务器架构

QQ游戏的服务器架构百万级别在技术上,QQ游戏到底是如何实现百万人同时在线并保持游戏高效率的呢? 简单地说,实现百万人同时在线的服务器模型应该是:登陆服务器+大厅服务器+房间服务器。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的模型,但其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三类服务器的各自作用。 登陆服务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向玩家开放若干个公开的登陆服务器,就如QQ登陆时让你选择的从哪个QQ游戏服务器登陆一样,QQ登陆时让玩家选择的六个服务器入口实际上就是登陆服务器。登陆服务器主要完成负载平衡的作用。详细点说就是,在登陆服务器的背后,有N个大厅服务器,登陆服务器只是用于为当前的客户端连接选择其下一步应该连接到哪个大厅服务器,当登陆服务器为当前的客户端连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大厅服务器后,客户端开始根据登陆服务器提供的信息连接到相应的大厅上去,同时客户端断开与登陆服务器的连接,为其他玩家客户端连接登陆服务器腾出套接字资源。 在设计登陆服务器时,至少应该有以下功能:N个大厅服务器的每一个大厅服务器都要与所有的登陆服务器保持连接,并实时地把本大厅服务器当前的同时在线人数通知给各个登陆服务器,这其中包括:用户进入时的同时在线人数增加信息以及用户退出时的同时在线人数减少信息。这里的各个大厅服务器同时在线人数信息就是登陆服务器为客户端选择某个大厅让其登陆的依据。比如,玩家A通过登陆服务器1连接到登陆服务器,登陆服务器开始为当前玩家在众多的大厅服务器中根据哪一个大厅服务器人数比较少来选择一个大厅,同时把这个大厅的连接IP和端口发给客户端,客户端收到这个IP和端口信息后,根据这个信息连接到此大厅,同时,客户端断开与登陆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这便是用户登陆过程中,在登陆服务器这一块的处理流程。 大厅服务器:大厅服务器,是普通玩家看不到的服务器,它的连接IP和端口信息是登陆服务器通知给客户端的。也就是说,在QQ游戏的本地文件中,具体的大厅服务器连接IP和端口信息是没有保存的。大厅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向玩家发送游戏房间列表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每个游戏房间的类型,名称,在线人数,连接地址以及其它如游戏帮助文件URL的信息。从界面上看的话,大厅服务器就是我们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校验通过后进入的游戏房间列表界面。大厅服务器,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向当前玩家广播各个游戏房间在线人数信息;二是提供游戏的版本以及下载地址信息;三是提供各个游戏房间服务器的连接IP 和端口信息;四是提供游戏帮助的URL信息;五是提供其它游戏辅助功能。但在这众多的功能中,有一点是最为核心的,即:为玩家提供进入具体的游戏房间的通道,让玩家顺利进入其欲进入的游戏房间。玩家根据各个游戏房间在线人数,判定自己进入哪一个房间,然后双击服务器列表中的某个游戏房间后玩家开始进入游戏房间服务器。 游戏房间服务器:游戏房间服务器,具体地说就是如“斗地主1”,“斗地主2”这样的游戏房间。游戏房间服务器才是具体的负责执行游戏相关逻辑的服务器。这样的游戏逻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用的游戏房间逻辑,如:进入房间,离开房间,进入桌子,离开桌子以及在房间内说话等;第二类是游戏桌子逻辑,这个就是各种不同类型游戏的主要区别之处了,比如斗地主中的叫地主或不叫地主的逻辑等,当然,游戏桌子逻辑里也包括有通用的各个游戏里都存在的游戏逻辑,比如在桌子内说话等。总之,游戏房间服务器才是真正负责执行游戏具体逻辑的服务器。 除正常的玩家连接外,还要考虑到: 对于登陆服务器,会有250台大厅服务器连接到每个登陆服务器上,这是始终都要保持的连接; 而对于大厅服务器而言,如果仅仅有斗地主这一类的服务器,就要有350多个连接与各个大厅服务器始终保持着。所以从这一点看,我的结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核心思想是:尽快地提供用户登陆的速度,尽可能方便地让玩家进入游戏中。

服务器常用基本框架

转自知乎 类型1:卡牌、跑酷等弱交互服务端 卡牌跑酷类因为交互弱,玩家和玩家之间不需要实时面对面PK,打一下对方的离线数据,计 算下排行榜,买卖下道具即可,所以实现往往使用简单的 HTTP服务器: 登录时 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RSA, DH),服务器根据客户端uid,当前时间戳还有服务端私钥,计 算哈希得到的加密 key 并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双方都用 HTTP通信,并用那个key进行RC4 加密。客户端收到key和时间戳后保存在内存,用于之后通信,服务端不需要保存 key,因为 每次都可以根据客户端传上来的 uid 和时间戳以及服务端自己的私钥计算得到。用模仿 TLS 的行为,来保证多次HTTP请求间的客户端身份,并通过时间戳保证同一人两次登录密钥不同。 登录时可以使用非 对称加密(RSA, DH),服务器根据客户端uid,当前时间戳还有服务端私钥,计算哈希得到 的加密 key 并发送给客户端。之后双方都用 HTTP通信,并用那个key进行RC4加密。客户 端收到key和时间戳后保存在内存,用于之后通信,服务端不需要保存 key,因为每次都可以 根据客户端传上来的 uid 和时间戳以及服务端自己的私钥计算得到。用模仿 TLS的行为,来 保证多次 HTTP请求间的客户端身份,并通过时间戳保证同一人两次登录密钥不同。 每局开始时,访问一下,请求一下关卡数据,玩完了又提交一下,验算一下是否合法,获得什 么奖励,数据库用单台 MySQL或者 MongoDB即可,后端的 Redis做缓存(可选)。如果要 实现通知,那么让客户端定时15秒轮询一下服务器,如果有消息就取下来,如果没消息可以 逐步放长轮询时间,比如30秒;如果有消息,就缩短轮询时间到10秒,5秒,即便两人聊天,延迟也能自适应。 此类服务器用来实现一款三国类策略或者卡牌及酷跑的游戏已经绰绰有余,这类游戏因为逻辑 简单,玩家之间交互不强,使用 HTTP来开发的话,开发速度快,调试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 以把逻辑调试清楚了。 类型2:第一代游戏服务器 1978 1978年,英国著名的财经学校University of Essex的学生 Roy Trubshaw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MUD程序《MUD1》,在University of Essex于1980年接入 ARPANET之后加入了不少外部 的玩家,甚至包括国外的玩家。《MUD1》程序的源代码在 ARPANET共享之后出现了众多的 改编版本,至此MUD才在全世界广泛流行起来。不断完善的 MUD1的基础上产生了开源的MudOS(1991),成为众多网游的鼻祖: MUDOS采用 C语言开发,因为玩家和玩家之间有比较强的交互(聊天,交易,PK),MUDOS使用单线程无阻 塞套接字来服务所有玩家,所有玩家的请求都发到同一个线程去处理,主线程每隔1秒钟更新 一次所有对象(网络收发,更新对象状态机,处理超时,刷新地图,刷新NPC)。

策划需要了解的网游数据结构

策划需要了解的网游数据结构(一) 抽象的网络游戏架构 网络游戏之所以叫做mmog,是因为mmog必须得达到以下几个条件才可以进行游戏: 1.玩家们的电脑必须得接通Internet; 2.必须有网络服务端; 以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网络游戏的架构从概念上就分为了服务端和客户端。客户端指的就是玩家们电脑上安装的游戏程序;而服务端则是游戏服务商所提供的数据同步、共享的服务器; 网络游戏抽象结构:由一个服务端和若干个客户端所组成。 服务端从抽象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只有一个,它所做的服务就是给这无数客户端进行数据同步、共享。 客户端:客户端往往是将很多的游戏资源储存起来的软件。这个软件具有象手机那样的接收、发出数据信息的功能,可以说,客户端就是一个编译器,将网络数据编译成游戏中可以看见的图像并将玩家的操作编译给服务端,让服务端进行处理。

服务端:服务端则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数据库,同时有着游戏之中的大部分逻辑处理程序在内。服务端就像是龙与地下城的城主,给客户端讲解着游戏该怎么玩,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引擎

服务端抽象结构 上面的网络游戏结构,和我们往常所玩的单机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服务端和众多客户端之间多了很多的关系,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有网络通信的网线以及确定这根网线粗细的带宽。由于网络之间的通信毫无 疑问会出现各种延迟现象,因此,在游戏之中,你所看到的很多内容和所做的很多行为都需要数据同步。

网络游戏数据同步 网络游戏数据同步是非常底层的一块内容。似乎这一方面很多策划会觉得游戏策划不必去了解,因为大家觉得可能这一块的架构和我们的游戏逻辑没有任何关系。我则觉得不应该如此。无论如何,先让我们先来看看网络游戏数据同步的过程和方法,再来考虑它是否对我们的设计有所影响。 游戏里的一切参照以服务端为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游戏中的所有参照数据,应该以服务端的数据作为参照。因为我们知道,客户端的参照数据绝对是错误的,主要是由于有网络延迟的状况出现。 例如玩家确切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不能以客户端所见来判定,而是必须以服务单的位置作为判定参照: 如上图。释放一个技能,该技能释放的最大射程是20米,这个时候,在释放这个技能时,先以客户端的自己和目标的距离作为参照,看是否能够释放技能,如果可以,那么服务端依旧需要验证一次攻击目标和自己在服务端的距离是否能够满足该技能的最大射程。这是一种满足客户端玩家战斗手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满足大家平衡的一种方式。通常,客户端在表现这种情况时,会让你开始释放技能(做念咒)的动作,等服务端验证信息返回之后,就会告诉你距离不够或者是满足射程,如果距离不够,则打断法术释放,如果满足则释放成功。如果网络延时,你会一直在念咒动作中停止,相信我们在玩《魔兽世界》的时候就有这种体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游戏数据同步的过程对游戏操作手感、战斗合理性和流畅性的影响有多大了。 因此,服务端会拥有很多的临时数据需要同步,这些需要同步的数据大部分是针对单个玩家作为对象进行同步的。 需要同步的数据 需要同步的数据有很多很多,例如玩家周围其他玩家/NPC的位置,自己的行为信息(战斗行为、其他行为),其他玩家的HP、MP信息,其他玩家的行为信息(例如周围的玩家在战斗等),服务端的触发器的Action 等;

详解网易网络游戏服务器的构架

详解网易网络游戏服务器的构架一。引擎三大部分 基于freebsd 的服务器 跨平台的客户端 二进制跨平台 支持Win32 MacOs Linux Freebsd 3d 部分基于openGL C 语言编写底层、逻辑部分动态脚本语言 开发用相关工具 跨平台命令行工具 Windows 下的视觉编辑工具 二。服务器的设计 底层全部由C 语言编写 逻辑层语言无关 类COM 的模块化设计 多语言混合编程 多进程单线程结构 服务器组内各进程功能有明显的层次划分 数据和逻辑分离 三。服务器群 单一登陆点做进入系统的认证 全局数据库仅保存用户身份信息 不保持常连接 玩家可以在整个大世界中发生联系 物理上玩家分属不同服务器组管理 用户数据库各自独立,无须实时交互 虚拟世界中的距离即物理世界上的距离 四。服务器组间消息传递 避免交互性协议 游戏设计上考虑远程通讯的时间差 允许数据复制,并考虑多个副本相遇时的处理 每组服务器有唯一的数据输入输出点 海关服务 玩家的交互受游戏设计的限制 限制是为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虚拟世界的战争、贸易以及资源分配

五。外部连接处理 多个外部接入点 国情问题:电信网通问题 特别通道:用于管理人员进入 组播 分组管理的问题 心跳控制 流水线作业 时间控制 录象回放调试(监督数据合法性) 聊天信息分离 利用广播服务器减低负载 广义聊天信息 六。时间校对 校对玩家机器和服务器组的时间 防止时间作弊 估算消息发生时刻,更流畅的完成交互动作精确保证时间的一致性 NTP 协议的问题 Client 的不合作(区分恶意和无意) 服务器组间的时间校对 心跳控制 七。数据服务 唯一的数据储存点 使用本地文件系统 使用简单文本结构 使用简单的交互协议 物品发放服务 虚拟物品的控制 数据监控和备份 八。开发经验和教训 曾经追求大一统的设计 过分信赖C++ 设计模式滥用 数据应当文本化 应将每单个任务足够简化 不为尚不存在的需求做设计

多人在线游戏服务器构架

当今的网页游戏也越来越强调及时性,Server的负载过重也会造成Server与Client之间的不同步而导致延迟的出现,因Server较晚回应给Client,玩家的动作会因此变慢,因此造成很多玩家感觉游戏本身的游戏性较差而造成大量流失玩家,下面就将次问题讨论Server 负载与解决之道! 传统线上游戏系统架构 主要有四种:Client/Server、Peer2Peer、Hybrid Client/Server及Multi-Server,不同的游戏拥有不同的架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Client/Server架构 N个Client连接至一个Server,Client只负责将玩家输入的信息发送给Server,Server 处理大部分运算并将处理结果发回给Client。 优势:设计简单,玩家作弊情形不容易发生 劣势:由于整个运算都是在Server端进行,所以Server的运算能力及网络的流量是真个系统的瓶颈,当Client没有收到Server的任何信息前,Client无法对玩家的输入做出任何反应,画面也无法及时更新,因此容易因Server运算延迟或网络延迟,造成游戏的不流畅,一旦Server达到上线或者Client增多时,则必须考虑使用功能强大的Server来取代。 二、P2P架构 点对点构架最大的优势就是及时性,没有Server的介入,所有消息都是参与游戏的电脑之间的做资料的传送。 这种构架避免了不必要的传送延迟,但是要在网络环境上建立点对点的架构,那么每台电脑必须对所哟的电脑先建立连线并做出传输的处理,因此电脑的运算能与连线的频宽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三、Hybrid Client/Server构架 此构架的特点在于Client可以自行推测目标的状态,并且可以立即针对玩家的输入做出反应。这种构架把整个虚拟世界当成一个由所有玩家共同享的资料库,Client可分到部分资料库类容,并且可以依照资料对玩家的输入与玩家在游戏中的状态进行推测,兵即时的反应给玩家。因此如果Client尚未收到Server信息,则Client端依旧可以进行游戏,但是最终数据的决定全仍然掌握咋Server中,如果Client的自行计算结果与服务器的结果不相符合,则Server便会去修正Client的状态。此架构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延迟所带来的影响,若Client和Server之间传输延迟过大,则将会导致Client端所推测的资料库内容与Server端的资料库内容差距过大。 四、Multi-Server架构 早起的mmorpg游戏是有单一的Server负责整个游戏的内容,由于是单一的Server,因此游戏中能够容纳的线上人数及玩家间的互动会受到限制。而在Multi-Server构架中,通过每一个Server负责一个部分的游戏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Server上玩家长处于不同的游戏世界里,因此无法互动,为了要提高系统整体的效能有效利用系统的运算及频宽的资源,一半以空间切割的方式分配Server权限范围及适当划分Server负责的工作,是不同的Server负责不同区域间的玩家,因此能支持更多的线上玩家。 目前mmorpg逐渐采用Multi-Server方式来减少Server的负载以及减轻网络的频宽限制。目前使用的Multi-Server分工的技术,大多采用空间切割的上市将虚拟世界的地图切成跟Server同等数量的片段,再将地图的片段分配给每一台Server。当玩家靠近地图片段的边界时,玩家所在的Server会通知临近的地图片段的Server,那么在最佳的情况下网络流量在这两个Server之间为零流量,没有玩家通过这两个Server,而最差的情况为O(m^n),n为玩家的数量,m为Server的数量。

游戏服务器架构简述

多人在线游戏服务器构架 当今的网页游戏也越来越强调及时性,Server的负载过重也会造成Server与Client之间的不同步而导致延迟的出现,因Server较晚回应给Client,玩家的动作会因此变慢,因此造成很多玩家感觉游戏本身的游戏性较差而造成大量流失玩家,下面就将次问题讨论Server 负载与解决之道! 传统线上游戏系统架构 主要有四种:Client/Server、Peer2Peer、Hybrid Client/Server及Multi-Server,不同的游戏拥有不同的架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Client/Server架构 N个Client连接至一个Server,Client只负责将玩家输入的信息发送给Server,Server 处理大部分运算并将处理结果发回给Client。 优势:设计简单,玩家作弊情形不容易发生 劣势:由于整个运算都是在Server端进行,所以Server的运算能力及网络的流量是真个系统的瓶颈,当Client没有收到Server的任何信息前,Client无法对玩家的输入做出任何反应,画面也无法及时更新,因此容易因Server运算延迟或网络延迟,造成游戏的不流畅,一旦Server达到上线或者Client增多时,则必须考虑使用功能强大的Server来取代。 二、P2P架构 点对点构架最大的优势就是及时性,没有Server的介入,所有消息都是参与游戏的电脑之间的做资料的传送。 这种构架避免了不必要的传送延迟,但是要在网络环境上建立点对点的架构,那么每台电脑必须对所哟的电脑先建立连线并做出传输的处理,因此电脑的运算能与连线的频宽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三、Hybrid Client/Server构架 此构架的特点在于Client可以自行推测目标的状态,并且可以立即针对玩家的输入做出反应。这种构架把整个虚拟世界当成一个由所有玩家共同享的资料库,Client可分到部分资料库类容,并且可以依照资料对玩家的输入与玩家在游戏中的状态进行推测,兵即时的反应给玩家。因此如果Client尚未收到Server信息,则Client端依旧可以进行游戏,但是最终数据的决定全仍然掌握咋Server中,如果Client的自行计算结果与服务器的结果不相符合,则Server便会去修正Client的状态。此架构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延迟所带来的影响,若Client和Server之间传输延迟过大,则将会导致Client端所推测的资料库内容与Server端的资料库内容差距过大。 四、Multi-Server架构 早起的mmorpg游戏是有单一的Server负责整个游戏的内容,由于是单一的Server,因此游戏中能够容纳的线上人数及玩家间的互动会受到限制。而在Multi-Server构架中,通过每一个Server负责一个部分的游戏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Server上玩家长处于不同的游戏世界里,因此无法互动,为了要提高系统整体的效能有效利用系统的运算及频

游戏服务器架构

游戏服务器架构 实验时间:2009-03-18 实验人:小风 实验名称:游戏服务器架构之《奇迹》 实验任务和目标:自己当GM做游戏服务器 以奇迹服务器为例:其他游戏原理一样!! 实验环境描述:SQL server2005 和windows2003(两台)服务器/客户机实验拓扑及网络规划:这是网络上的游戏服务器拓扑图 实验操作过程及配置说明: 任务一:服务器的配置 1.配服务器IP地址,这里我用的是内网IP只在局域网玩,要想在公网玩(1). 公网IP直接拿公网IP就可以了。 (2). ADSL家庭用户,开外网最简单办法: 如果你是猫直接连接电脑,然后在电脑上通过帐号密码拨号登陆网络,

那么只要下载花生壳,注册绑定激活免费域名(小于15位),把服务端里的IP全换成域名,就OK。 如果你是ADSL路由内网上网,教你一个免映射端口简单的办法,在路由设置时设置开启DMZ功能,DMZ需要你输入一个居域网IP,DMZ的那个IP为你网卡IP。比如为192.168.0.125或者10.0.0.8等,就OK 不需要考虑什么端口映射了。 2.把MuOnline服务端文件夹放到D盘下:(一般的游戏服务默认目录都在D:盘,直接放在D:盘我们就不用再改目录了)

先运行-注册机.reg ,再进入Muonline目录

下面就来教大家修改文件的了 设置D:\MuOnline\ConnectServer里面CsConfig.ini为自己的内网,外网ip或者域名!

设置D:\MuOnline\Data里面MapServerInfo为自己的外网ip或者域名! 注意保留最前面的S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网络游戏的常用体系结构 网络游戏都是借助于互联网运作的,要实现网络游戏同步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出高效的网络体系结构。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网络底层协议影响着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网络协议的选择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而影响网络游戏同步的各种因素正是我们为解决同步的突破口。 1 C/S 模式的体系结构 大多MMOG 游戏都采用C/S 的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服务器客户端客户端客户端 … 图1 基于C/S 的网络游戏结构 在此结构中服务端的作用是担任中心服务器的角色,每个连接到此服务端的客户端需要更新或发出新的消息时,服务端接收到客户端传来的数据信息后,根据逻辑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把消息广播到相应的客户端玩家,对于客户端来说,相互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他们都要通过服务器的间接传递才能收到另外客户端发来的数据信息。 在服务器端存放整个网络游戏的世界原型,而玩家只能在客户端进入这个世界,观察里面的动态和情况,在游戏世界里互相沟通、交流、做出不同的回应或攻击。这样客户端就不能篡改游戏的状态,但是同时也会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服务端,服务器就需要承载更多的压力。C/S 结构的优点是能够很好的保证游戏状态的一致性,这是因为整个游戏世界的原型和数据都保存在服务端,而客户端的操作都需要经过服务端的处理,这样游戏状态要经过服务端的统一分析和处理,客户端的非法操作就无法执行,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玩家的作弊。该结构的缺点是容易造成系统的瓶颈,这是由于中心服务器的负载过重导致的。而服务器的瘫痪就会导致整个游戏的瘫痪。该结构的另一个缺点是客户端的升级十分困难,每次游戏升级都要下载庞大的客户端软件。尤其对于带宽小的用户更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设计游戏时,客户端更新程序的下载应适当缩减。 2 P2P 体系结构 P2P 体系结构[3],又称对等通信结构,该结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结构,

网络游戏交易平台系统需求说明书.doc

网络游戏交易平台系统 软件需求说明书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项目背景 (2) 1.3开发环境 (2) 1.4参考资料 (2) 2 数据描述 (3) 2.1数据库介绍 (3) 2.2数据项和数据结构设计 (3) 2.3数据的概念结构设计 (3) 3 功能需求 (4) 3.1功能划分描述 (4) 4性能需求 (6)

1引言 网络游戏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必须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网络游戏是为解决电视游戏和电脑的技术瓶颈而出现的产品。也是在产品属性、开发技术和收益模式等各方面的限制下从以往的游戏产业中派生出来的新的产业。 网络游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代: (1)第一代网络游戏:1969-1977(完全免费性) 当时网络游戏的产生是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第一代网络游戏的平台、操作系统和语言各不相同。它们大多运行在高等院校的大型主机上。 (2)第2带网络游戏:1978-1995(开始进入收费) 一些专业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开始涉足网络游戏,如Activision、Sierra OnLine等,都曾在这一阶段试探性的进入过这一新型产业,它们推出了第一批具有普及意义的网络游戏。 (3)第三代网络游戏:1996至今(真正走入商业化) 越来越多的专业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介入网络游戏,一个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产业生态环境最终形成。此时“大型网络游戏”的概念浮出水面,网络游戏不再依托单一的服务商和服务平台而存在。 1.1编写目的 随着游戏业的发达,这个行业也讯随壮大。日本游戏行业,有RMT这个术语,而欧美却很少使用RMT 来称呼,在日本网游界还有RMT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所以在日本,RMT应运而生。RMT系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广大网络游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交易的平台 (2)RMT系统提升了网络游戏的服务水平 (3)补充了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系统对虚拟物品交易的不专业性 1.2背景 说明: a.网络游戏交易平台系统 b.自行开发的应用于服务器的B/S架构系统; 1.3开发环境 (1)数据库服务器:Windows 2000 Server或更高 WEB服务器:Windows2000 Server或更高、客户端:Windows XP (2)数据库:SQL2000 JDK:JDK1.5以上版本浏览器:IE6.0以上版本 1.4参考资料 《世界与中国:网络游戏发展史概述》

游戏公司组成架构和游戏开发流程简述.

游戏公司组成架构和游戏开发流程简述 本文由扬速科技提供 【基本概念】 游戏公司一般是指游戏开发公司或游戏发行、代理公司。 那游戏公司开发游戏需要哪些技术人员?简单的说:需要游戏造型、游戏动画、3D美工、纹理师、原画设计师、建模师、UI制作、手游程序员、网游程序员等等。 【游戏公司的构架】 游戏开发的构成,从泛言,包括开发人员内部开发与外包。 一般来说,游戏设计、程序员,美术(也有部分美术用外包的)是内部开发,而音乐,CG,部分美术等,是由外包完成。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公司非常有实力,全部可以内部完成,但据我所知,国内如网易都不是如此。 游戏设计、程序,美术都是部门,每个里面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位,这也不排除小公司,职位不明确的可能,说得只是一般的开发公司。 >>首先说游戏设计部门 工作职责: 游戏设计主负责人:主要负责游戏设计的整体把握、给大家安排工作,审核工作,提高部门人员士气。 剧情策划一般负责背景,任务等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要求文笔要好 数据策划再细分,为规则和数据平衡,包括规则的描述,公式确定,数据表

设定等等。 辅助员,主要是收集资料,维护表格等等,比较不涉及核心的工作。 *注:有一些公司或者团队,在策划岗位,还有新的岗位,如: 表现策划:主要负责特效、动作、音效收集并提需求,部分如音效部分亦有策划来完成。 资源策划:主要负责UI设计,模型相关配置,资源管理等等。 >>下面是程序部门 主程序与主设计师,是对游戏引擎最了解的人,以主程序为最强。主程的主要工作,安排程序部门工作,定游戏的数据结构,定一些主要方案的完成方法。 一般程序员,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对于数据库结构,数据传输、通讯方式等等。客户端程序,对图像及优化有研究的会易受重用。>>美术部门 主美负责整体美术风格的把握 原画绘制原画交于3D 2D 负责贴图,游戏界面等的制作 3D 负责3D建模,动作等方面工作 >>脚本与编辑器 在具体游戏实现时,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会说把游戏中的数据写在C++里,而是用“脚本与数据库”的方式。 C++的作用是用来解释脚本和调用数据库的 在脚本中,写上: if

(免费)游戏公司组成架构和游戏开发流程

游戏公司组成架构和游戏开发流程简述 2010-01-16 23:58 【基本概念】 游戏公司一般是指游戏开发公司或游戏发行、代理公司。 那游戏公司开发游戏需要哪些技术人员?简单的说:需要游戏造型、游戏动画、3D美工、纹理师、原画设计师、建模师、UI制作、手游程序员、网游程序员等等。 【游戏公司的构架】 游戏开发的构成,从泛言,包括开发人员内部开发与外包。 一般来说,游戏设计、程序员,美术(也有部分美术用外包的)是内部开发,而音乐,CG,部分美术等,是由外包完成。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公司非常有实力,全部可以内部完成,但据我所知,国内如网易都不是如此。 游戏设计、程序,美术都是部门,每个里面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位,这也不排除小公司,职位不明确的可能,说得只是一般的开发公司。 >>首先说游戏设计部门 通常这是如下职位:游戏设计主负责(也有称主策划) 执行游戏设计师(称执行策划):分剧情策划,数据策划,也有不分的,大家一起提高。辅助员(称辅助策划):做一些比较简单的表据维护,资料收集。 工作职责: 游戏设计主负责人:主要负责游戏设计的整体把握、给大家安排工作,审核工作,提高部门人员士气。, 剧情策划一般负责背景,任务等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要求文笔要好 数据策划再细分,为规则和数据平衡,包括规则的描述,公式确定,数据表设定等等。 辅助员,主要是收集资料,维护表格等等,比较不涉及核心的工作。 *注:有一些公司或者团队,在策划岗位,还有新的岗位,如: 表现策划:主要负责特效、动作、音效收集并提需求,部分如音效部分亦有策划来完成。资源策划:主要负责UI设计,模型相关配置,资源管理等等。 >>下面是程序部门 主程序与主设计师,是对游戏引擎最了解的人,以主程序为最强。主程的主要工作,安排程序部门工作,定游戏的数据结构,定一些主要方案的完成方法。 一般程序员,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对于数据库结构,数据传输、通讯方式等等。客户端程序,对图像及优化有研究的会易受重用。 >>美术部门 主美负责整体美术风格的把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