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骨文”王令众人协田“解读

甲骨文”王令众人协田“解读

甲骨文”王令众人协田“解读
甲骨文”王令众人协田“解读

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解读

商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刻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的记载。协田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

单字解读

大: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大)象人正面形,而扬其两手,张其两足。”在此,“大”指的应该是“王”。

令:《说文》:“令,发号也。从亼、卪。”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令者,持节以号召于人也。

故从卪,从亼。亼者,集也。”林光义《文源》:“卪即人字。从口在人上,象口发号、人跽伏以听也。”

众:从三人在日下会意。

人:《说文》,“象臂胫之形。”林光义《文源》:“象人侧立形,有头、背、臂、胫也。”

曰:《说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但甲骨文作、,金文作。

王筠《说文解字释例》:“盖乃指事字,非乙声也。”篆文作,盖后来之变体。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口”的上方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开口说话。

协:恊,同心和谐,由劦、由心会意。劦,,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象三耒并耕。”

此处,,象三耒在田地上耕作。

田: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卜辞)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田的图画。”

其:《说文》:“其,簸也。从竹、,象形,下其丌也。,古文箕省。其,籀文箕。”也就是“其”是“簸箕”的“箕”的象形本字。虛詞“其”無法造字,於是就借用讀音相同的“簸箕”的“箕”來表示虛詞“其”,再加“竹”另造“箕”代替。

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一说非舟,是承盘一类器皿),表示传递东西。《说文》:“受,相付也。”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即是说,本来“受”字既可以表示交付,也可以表示接受,后造“授”

字表示交付,加以区分。

年:叶玉森《说契》:“疑从人戴禾。”“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

【专题600练】扬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

镜听阅读答案

篇一:镜听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小说.完成1-4题. 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颇存芥蒂.次妇每谓郑曰:“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故之.然终杀于兄.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窃下除夜以镜所(镜听者.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题目详情阅读下面这则小说,完成1~4题。益都郑氏兄弟,皆文学士。大郑早知名,父母尝过爱之,又因子并及其妇;二郑落拓,不甚为父母所欢,遂恶次妇,至不齿礼;冷暖相形,颇存芥蒂。次妇每谓郑曰:“等男子耳,何遂不能为妻子争气”遂摈弗与同宿。于是二郑感愤,勤心锐思,亦遂知名。父母稍稍优故之,然终杀于兄。次妇望夫綦切,是岁大比,窃下除夜以镜所(镜听者,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编者援引《琅环记》注)卜。有二人初起,相推为戏,云:“汝也凉凉去!”妇归,凶吉不可解,亦置之。闱后,兄弟皆归。时暑气优盛,两妇在厨下炊饭饷耕,其热正苦。忽有报骑登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曰:“大男中工矣!汝可凉凉去。”次妇忿侧,泣且饮。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依也凉凉去!”此时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既而思之,始知镜听之验也。 异史氏曰:“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庭帏之中,固非愤激之地;然二郑妇激发男儿,亦与怨望无赖者殊不同科。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等男子耳等:__________闱后闱:_____________ 贫穷则父母不子,有以也哉以: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划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子”相同,两个“比”也相同。 b.两个“子”相同,两个“比”不同。 c.两个“子”不同,两个“比”相同。 d.两个“子”不同,两个“比”也不同。 3.与文中括号内“锦囊盛之”这句话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简要的谈谈你读完这则小说后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茅盾的短篇小说,长于剖示生活的断面,精于在生活片段中写人的命运。 ②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说区别于中长篇的一个基本特征。 可是,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是比较强调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说的“一种表现方法”。就创作实践而言,中外短篇小说大师,如契诃夫、鲁迅等,他们的短篇作品,也主要是写生活横断面的,却也都留下了若干表现人生纵切面的名篇,而茅盾的短篇小说,则基本上全部是表现生活横断面的。当今文坛,短篇小说姿态万千。有写横断面的;有写纵切面的;有纵横交错、熔为一炉的,而其中有的以断面为根基,穿插较多的历史回顾,有的则以纵的贯穿为线索,却着力开掘一二个断面。此情此景之下,严格恪守断面的“法则”,特别长于剖示生活断面,是否可视为茅盾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立为一家风格呢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练习:古诗歌阅读(B卷) 含解析

集训冲关古诗歌阅读(B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五、六句写苍山半带着厚厚的寒云,红叶暗淡了夕阳余晖,渲染了凄凉气氛。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的山水之乐。 解析:选C C项,错在“渲染了凄凉气氛”,渲染的应是宁静安详的气氛。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犬闻人语出柴扉”的趣味,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诗句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从手法看,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从情感看,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王令:诗人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感愤(高中诗词阅读)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煞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却:此处指"返回"。去:作"来"讲。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2)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局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两句名言是“,”。 (3)《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答案解析 1、B 2、直抒胸臆,(1分)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3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2分)

古代诗歌赏析王令《感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15.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道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___,___”,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 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五、六句写苍山半带着厚厚的寒云,红叶暗淡了夕阳余晖,渲染了凄凉气氛。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的山水之乐。 解析:选C C项,错在“渲染了凄凉气氛”,渲染的应是宁静安详的气氛。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犬闻人语出柴扉”的趣味,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诗句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从手法看,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从情感看,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 参考答案:①描绘了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 ①王令:诗人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典型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四叔父文 (明末清初)张煌言 呜呼!叔父其死狱中矣!其得疾而殒耶?抑感愤引决耶?侄自丁国难,倡义辞家,迄今十有七载。吾父见背,路隔华夷,奔丧无所,至今抱恨终天。嗣是门衰祚薄,犹幸叔父支持。岁时伏腊,祖宗血食,不绝如线,今则已矣。 春仲侄提师北还,始知叔父于正月下浣,被虏拘禁,业赴省狱矣。侄闻之,痛心疾首。计叔父于衰老,形影龙钟,其能久乎!未几而讣音果闻矣。吾弟昌言,以虏网四张,幸而得脱。潜鳞戢羽,将母芦中,既不能橐鱣①相救,亦不能含敛躬亲,故叔父易箦②之期,竟不可闻。而讣音亦得之友朋之书。及六月三日弟来,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始敢为位而哭。 叔父年已逾耄,因侄抗节,遂以瘐死。是叔父因侄而亡,侄宁不痛心乎!古来教子弟者,动以忠义为训,岂意忠义可为而不可为耶!自古何代无废兴其间必有忠臣义士仗节抗旌思扶王室因以倾家者往往有之若尊行受祸亦不少概见。今逆虏弃天经,致人彝,株连波系,致叔父毕命圜扉,侄独无心,能不肝肠寸裂耶? 侄自倡义以来,屡蹶屡奋,几于啮雪吞毡,卧薪尝胆,虏招之不应,购之不克,始逮及妻孥。故新妇与祺儿,锢狱已经十载,侄义不返顾。自分为刘琨、为卞壶矣。何期复贻祸叔父耶!前此叔父之得免者,虏视侄无甚重轻也。及已亥侄入长江,连下名城数十,虏遂恨侄畏侄且忌侄,而诛求不遗余力。即我姊与姊夫及二三故交,亦在不免,而况叔父乎?呜呼痛哉! 叔父雁行有四人,吾父居长,止生侄一人。二叔早亡无嗣。三叔以考终,生从兄弟三人。长嘉言,次昌言,次德言。叔父无所出,昌言遂为承祧。然初无家人产,今叔父既逝,侄与嘉言皆在军次,归里无期,德言尚稚弱,恐不任箕装,则高曾之不祀忽诸,是侄未能报国,先已亡家矣。呜呼痛哉! 近者闹共主蒙尘,而侄且重遘家难,天道其果有知耶?其果无知耶?岂春秋大义,徒虚语耶?侄不能为复楚申胥,必须为奔鬲臣靡矣。但既无秦庭可哭,又鲜有高可奔,恐终当为伏柱豫让耳。呜呼,归榇何时,拊棺莫望,徒有泣血而巳。呜呼痛哉! (选自《张忠烈公集》,有刪减)【注释】①橐鱣(tuó zhān):指衣食。②易箦(zé):指病危将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是门衰祚薄祚:愧怍。 B.被虏拘絷,业赴省狱矣业:已经。 C.叔父雁行有四人雁行:兄弟。 D.而侄且重遘家难遘: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叔父以四月十三日捐馆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虏招之不应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 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 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 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 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2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阅读习及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原创学案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对比鉴赏导学案(原创)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探究《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3、进一步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方法】“三品”:(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品赏+品议。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部分 1.请同学们提前详细查阅《临安春雨初霁》的相关背景等资料。早自习多诵读,疏通字句,初步弄懂诗歌大意,以已学的鉴赏知识试着去赏析本诗,然后与《书愤》作对比阅读。 2.〖知识回顾〗高考考查古代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与观点态度。 3.〖陆游·作者名片〗(详见《导学案》P27或《学习指导》P17)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公元1210年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至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诗风雄浑豪放,慷慨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 (一)【书愤·背景】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载,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 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现实情况: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1、本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提示:联系典故的内容回答)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 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歌凝练,含蓄,曲折,而不直露。 2、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遂 成千古佳句,请简要用分析此手法妙在何处?(提示: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雄伟,壮阔(丽)的战 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中原 的志向具体化,形象化。 3、这首诗称颂了诸葛亮的出师北伐(伐魏)。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提示: 联 系历史背景) 明确:对诸葛亮的仰慕,以此自勉,他“功盖三分”,在《出师表》中为国 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鼓舞并砥砺着诗人。陆游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况 (自比),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出师北伐建功立业,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的平生志向。 (借古讽今:其实也把批判的矛头暗暗指向南宋的昏庸无能统治者身上。) (二)《临安春雨初霁·背景》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

唐诗赏析-李贺《崇义里滞雨》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李贺《崇义里滞雨》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崇义里滞雨》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具体场景的寒冷与阴沉,抒发了诗人对于腐败现实制度的愤怨之情。全诗基调低沉忧郁,形象鲜明新奇,命意警拔深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崇义里滞雨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1.“雨沫飘寒沟”和“南宫古帘暗”都是描写雨景的句子,写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①“雨沫飘寒沟”工笔细描,着眼于近景,写出雨点叩击沟水,激起阵阵泡沫,然后慢慢飘荡而去的情景,“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②“南宫古帘暗”粗笔勾勒,摹画的是远景,写南官在烟雨迷蒙中的昏暗景象,“暗”字展示出一种“悲”的氛围。(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诗人李贺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冀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奉礼郎官职卑微,受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心头。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馆舍,触景生情,凭借诗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忧愤。诗的首句用“谁家子”唱发,“仿佛自问,极愤郁之致”(叶葱奇《李贺诗集注》)。 诗人来到长安,感受到秋意的萧瑟,更感受到“落莫”与“牢落”,壮年怀着羁居他乡的怨恨,梦见自己白发满头,暗自悲泣。“瘦马”以下四句,从直接抒情转入即景描写,诗人所骑的瘦马,喂饲劣等草料,雨沫飘零在寒沟里;遥望南宫,古帘下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笔触细致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滞雨”的题意行笔,既能表现诗人贫困、飘零的景况,又能暗喻吏部官员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最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一会儿想归回故乡。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白云脚下,一会儿又想到投笔从戎,立功封侯。诗人不甘心沉沦下僚,不满于现状,亟想摆脱困境,徘徊于进退、穷通之间。 全诗基调极为低沉忧郁,结尾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客帐梦封侯”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宽慰之语。'

《李训,始名仲言》阅读答案和翻译

《李训,始名仲言》阅读答案和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仲言持诡辩,激印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及训既败,乃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奔风翔,为整屋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节选自《新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容无仗/节死难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尹即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C.班列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文言文《明史·张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 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闻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顷之,帝召玺。玺曰:“御史在,臣不敢擅离。”乃更召嵩。嵩谓钦曰:“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徳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 B.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 C.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 D.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德,明武宗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使用。 B.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常以“万乘”指帝王。 C.六军,历史上的“六军”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本文指天子统领的禁军。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3《十五从军征》阅读练习与答案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字词解析: 1. 始:才;归:回家。 2.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 松柏(bǎi):松树、柏树。 6.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u),洞穴。 8. 雉(zhì):野鸡。 9. 中庭:屋前的院子。 10.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 一时:一会儿就。 15. 贻(yí):送,赠送。 16. 看:一说为“望”。 17. 沾:渗入。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