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资料人民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资料人民版(DOC)

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C)

(1)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孟子:“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君轻

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道家:老子(李耳)、庄子: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齐物”(庄子)。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4)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B)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2)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2.汉代儒学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B)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对文化的改革。

表现: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

②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③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影响:①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2)太学的出现(C)

创建:汉武帝时;

影响: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打破了大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1-3.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B)

1、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程颐、程颢、周敦颐、邵雍、张载;其中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者。

2、程朱理学:

(1)开创者:“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是“仁”

(2)集大成者: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严格区分“大学”和“小学”、强调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编著四书《大学》《中庸》《伦云》《孟子》

3、陆王心学: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哲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发明本心”

(2)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哲学思想:心即理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的基本思想和对儒学思想的发展(B)

1、李贽的思想主张(代表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1)批判正统思想,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3)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主张男女平等。

2、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3、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严格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主张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代表作:《宋论》)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5、唐甄的主要思想主张(代表作:《潜书》)

主张: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凡帝王者皆为贼。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B)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B)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

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

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

播和继承。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

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

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

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

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明朝:创造

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

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最先进

的。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

《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

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

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2.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C)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国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金文。

发展: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创赵体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2)绘画的起源和演变

①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刻画在岩壁、地面上的画作。

②发展:中国画根据题材不同可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讲究布局构图,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③著名画家: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初唐时期的阎立本《步辇图》;盛唐时期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

(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C)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韵

②创作主体:文人,强调个性化创作;

③书画同源,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融诗、书、印为一体。

④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

2、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历程,主要艺术成就(C)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B);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B)

(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

①概况: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②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离骚》

①概况:屈原“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②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2)汉赋:代表人物:西汉初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西汉后期杨雄

东汉有班固、张衡

(3)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

“诗圣”杜甫:“苦难诗人”,诗风凝重与沉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代表作:《秋兴八首》、《登高》、《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5)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地位:元杂剧奠基人。作品特点: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描写广大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代表作《窦娥冤》

(6)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唱片白话章回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1.“顺乎世界之潮流”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C)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学习西方的器物)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实践: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终失败,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变法通义》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B)

①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C)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

前期:

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鲁迅《狂人日记》)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后期(五四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A)

积极: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局限: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B)

过程:

(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2)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李大钊

①1918、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向十月革命学习;

②1919、5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③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C)及其在推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A)

(1)内容

提出:1905年,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含义:①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②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2)在推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

帜,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局限:但是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民族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B)及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A)

(1)内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满,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

(2)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迅猛发展。②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③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风格

4-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的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C);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C)

发端国民革命

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

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形成井冈山

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

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的形成。

成熟延安

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

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

熟。

新发展新中国

成立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重大

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

发展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A):

⑴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且还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B)

(1)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3)内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历史意义:⑴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⑵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B)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历史意义: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⑵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B)(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文革”使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2)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②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③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B)

(1)《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主要是开展扫盲教育。建立了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两种学校,劳动制度也是八小时工作制和半工半读两种。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革”对教育事业的摧残,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

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4)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5)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B )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 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 用自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1965年 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983年 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年 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6-1、蒙昧中的觉醒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C )

(1)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人文精神的内涵(B)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6-2.神权下的自我

1、文艺复兴的兴起(C)

(1)背景:政治上—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学统治

经济上:(根本原因)—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价值观念变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要求建立自己的文化。(2)时间:14—17世纪的欧洲,兴起于意大利。

2、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C)

(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①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②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

③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与但丁的《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

(2)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等。

(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信仰得救”),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②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

2、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B)

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6-3.专制下的启蒙

(1)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C)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概况:1、主要内容: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2)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C)

时期国家思想家著作思想主张

17世纪英国霍布斯《利维坦》反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个人都有

天赋的自然权利;国家是人们通

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

17世纪英国洛克《政府论》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和政府

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提出立法

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

部门掌握

18世纪法国伏尔泰《哲学通信》提倡自然权利学说,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

君主立宪。

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

神》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出三权分立。

18世纪法国卢梭《社会契约

论》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8世纪法国以狄德罗为

代表的百科

全书派《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

制,认为人人享有与生具有的自

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

和自由权;人民是主权所有者

6—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C)

(1)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卢梭被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①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

②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

③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2)康德的主要思想观点:在人生而平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7-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1、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B)(1)内容:①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②万有引力定律

(2)历史地位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2、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C)

(1)普朗克与量子论

(2)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2、追寻生命的起源

1、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B)(1)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

达尔文:英科学家,代表作: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

进化论观点:①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④人类起源于古猿

赫胥黎:代表作: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内容:①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样。世界观上宗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论证方法上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科学认为世界万物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

7-3、人类文明的引擎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

1、瓦特改良蒸汽机

影响:使蒸汽机得到广泛的应用,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汽船、火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历史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机时代

2、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业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跨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7-4、向“距离”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B)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①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及影响: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

②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2)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8-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拜伦、雨果及其代表作(C)

(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的杰出代表,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唐璜》.

(2)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施特劳斯、舒曼及其代表作(C)

(1)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2)舒曼—《蝴蝶》《幻想曲》等。

3、贝多芬主要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B)

贝多芬: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将古典音乐

推向新的高峰,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前期作品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有《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后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地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的心灵。《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音乐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

8-2、碰撞与冲突

1、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C)

(1)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红与黑》。《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2)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合集《人间喜剧》,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3)狄更斯:19世纪因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

(4)托尔斯泰: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柴可夫斯基及其代表作《天鹅湖》(C)

柴可夫斯基:俄国民族乐派成就最大的音乐家。《天鹅湖》是其前期代表作。3、凡高及其著名代表作《向日葵》(C)

凡高:荷兰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8-3、打破隔离的坚冰

1、海明威、泰戈尔、高尔基、鲁迅及其代表作(C)

(1)海明威:20世纪新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2)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3)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代表作—《海燕》《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鲁迅:《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

2、毕加索及其主要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B)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立体派画家,其代表作有《亚威农少女》《弹曼驼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有藤椅的景物》《格尔尼卡》

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产生的时代背景: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居民惨遭屠杀。艺术价值: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8-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1、电影、电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C)

(1)电影艺术: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②二战后迅速发展,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

(2)电视艺术:法国人塞列克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电视”这一名称。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公开演示了他发明的机械扫描电视(“电视之父”),并于1928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进行电视收发试验获得成功。1931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研制出了电子显像管。④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⑤20世纪70—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输和卫星传播。2、摇滚音乐的发展(C)

摇滚乐是20世纪后半期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世界文化融合的音乐。它是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猫王”普莱斯利(美国);“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成就。《四海一家》是一首传唱全球的摇滚乐歌曲。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B)

(1)、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品味(4)审美观改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 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 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复习知识点及习题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4、影视艺术 (1)电影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过程 1895年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成为“默片”。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最富盛名的电影艺术家。 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梦工厂是美国的“好莱坞”。 (2)电视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电视艺术诞生。 2)20世纪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3)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练习题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它站起来反对18 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

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母亲》D.《老人与海》 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 A.《大卫·科波菲尔》 B.《老人与海》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4、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5、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下图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铃的少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中的“礼”的含义是() A.礼仪礼节B.政治制度C.风俗习惯D.国家政权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4.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化地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内容最为恰当的是() ①商鞅像②秦始皇像③秦半两钱④西安兵马俑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6.汉代负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的官员是() A.丞相B.太尉C.刺史D.御史大夫 7.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 8.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取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该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9.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为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与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10.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的最主要考虑是() A.增加财税B.多安置官吏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1.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俱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卷2013.11.08.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 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 3. 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明朝废丞相制度 D.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 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5.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 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7. 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 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8.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 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 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宗法制 10. 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1.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12.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3.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4. 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 B.云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福建行省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 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6.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 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7.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8. 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 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19.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 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 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1.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 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A、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1894创立兴中会时 C、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1911年武昌起义时 22. 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3. 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A、北上抗日 B、将革命推向全国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教科书必修一: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说课讲解

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 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 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P64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附: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原因: ①吸收护国护法运动等失败的教训,孙中山本人对民主革命不懈地追求;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的新形式 ③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影响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P68 (1)发展历程:

(2)科学定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P74 (1)形成过程:

(2)主要内容(了解):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发展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包括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改革目标(其中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 ⑥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三步走”的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 民军队; ⑨祖国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伟大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引自《中共党章》等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精华版)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孔子:①提出“仁” 与“礼”的学说;②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③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④言论编纂成《论语》。孟子:①“仁政”学说。 ②性善论。 ③君轻民贵 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 礼法并施 汉代新儒学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改革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①程朱理学:二程(程颢、程颐),朱熹②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⑵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 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 离经叛道”的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 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反对程朱理学;反对专制主义;经世致用思想;工商皆本思想。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唐代发明指南针:战国发明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仪器:浑仪、简仪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数学:东汉《九章算术》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农书:南北朝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朝王祯著《农书》,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1.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甲骨文(商代)-金文-小篆(秦统一全国文字)-隶书-楷书 2.2.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⑴东晋王羲之:号称“书圣 ”,主要作品《兰亭序》⑵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他们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⑶隋唐的草书名家:张旭、怀素。 ⒈中国画的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三大类。⒉文人画 代表人物:唐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并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⒊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我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②楚辞:是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屈原的《离骚》。③汉赋:两汉时期盛行,代表人物司马相如。④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多、流派众、内容广、体裁全。⑤宋词: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 ,南宋的辛弃疾⑥元曲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包括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⑦明清小说 承恩明朝神魔小说④《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由徽剧与汉调相互融合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 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早期维新派:⑴代表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⑵思想主张: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并身体力行;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后来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⑶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维新思潮:⑴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⑵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世纪60年代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支持“中体西用”学说,后来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否定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