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理论虽然听到过不少次,但是对荣格一直没有太多好感,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只是他的理论实在太适合拿来发挥,以至于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就是及其形而上学,就算根据常识判断,听起来也不太像真的……不过我对大多数理论都还是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因此当得知波士顿荣格学院有关于原型理论和萨满主义的讲座,并且内容还涉及生理心理,就决定去听听看。以下的内容是部分听课笔记,主要是对于原型定义的讲解,因为这是最容易拿来发挥的概念,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较困扰的部分。而这位教授对于原型的定义,我觉得比较合情合理,仅供大家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ited by Nocturn~清流from 安見閣(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0163785.html,)

荣格认为本能其实是一种典型行为模式,即当我们遭遇一定情况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相应的,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即当我们感知到一定事物就会立刻产生特定的理解。原型和原型意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原型不是意象、图像,而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过程中留在神经系统、大脑和身体中的烙印,是对于特定事物的特定认知及模式化的理解。

原型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以下成分:

* 意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

* 右脑内的认知模式

* 边缘系统内的情绪反应

* 荷尔蒙放出

* 身体/大脑的特征认知

原型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运作:看到特定意象(美女),该意象激活右脑内的认知模式(觉得她很美),边缘系统开始产生情绪反应(开心),进而开始排放荷尔蒙(兴奋了...),直至身体和大脑产生特征认知(想和她上床)。这只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也许不太贴切,但能够大概说明反应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事实上荣格认为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反应都可以引起原型启动,比如YY也可以令

你荷尔蒙放出,生活开心也会令你保暖思淫欲,不过原型启动最终总会以产生特定理解表达出来。

另外,荣格还认为原型不是孤立的。虽然荣格提到各种不同的原型,如阿尼玛、母亲、英雄等等,但同时荣格又相信,事实上这些原型又都是同一个原型。字面的解释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原型想象成一块带有全息图像的镭射玻璃,当玻璃摔碎的时候,不同的碎片的名字可能是阿尼玛、母亲、英雄、自性等等,但是当你把任意一个碎片捡起来看的时候,你会看到整个原型的图像,而不是单一的阿尼玛的图像或英雄的图像。也因此,当你激活任何一个原型,或者原型的任何部分的时候,所激活的其实都是人所遗传下来的整个理解模式,这就好像我们念书不可能只念书里的某一行,走路也不可能只伸大脚趾一样。

原型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鸟类、昆虫都有原型。荣格最喜欢用来说明原型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丝兰娥(yucca moth)的。这种娥一生非常短暂,它们根本没有时间从其他同类或者异类身上学习任何知识,而它们的一生又异常复杂,需要进行多次蜕变,最后还必须找到含苞待放的丝兰花产子。丝兰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丝兰花究竟长什么样子,更不可能学到什么叫“含苞待放”,但是只要丝兰娥成虫遇到含苞待放丝兰花就必然立刻去交配产子。它们显然天生就“认识”含苞待放的丝兰花,这种认知写在它们的身体系统里。只要它们感知到丝兰花,身体系统立刻就会令他们产生应于此处产子的理解。这种认识理解的典型模式(pattern)就是原型了,也因此,荣格在整个生物界都可以看到原型。又由于进化论认为物种由低级逐渐进化到高级,荣格进而也相信,这些原型也会随着进化带入高级生物体内(既然某些生理结构是会进化进入高级生物的,比如人类仍然有爬虫脑和动物脑),因此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对人类的原型拨茧抽丝,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最后是可以找到蠕虫时代就存在的原型的,即我们与蠕虫相同的部分。

更广义地来说,原型在不同层面可以有不同含义(当然,它永远都是“典型理解模式”),详情可见下表。而在荣格的理论中,“情结”只是个人原型的体现。荣格认为情结可以习得,其过程就和我们学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事实上,在荣格的理论里,情结完全可以被当成个人发展过程中与外界交互作用造成的神经系统变化形成的任意含有感知理解过程的模式,所以其实“骑自行车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被当作是一种情结,我们可以无意识产生感知理解的东西统统都是情结,应该说我们满脑子都是情结,没有情结我们简直没法生活。而弗洛伊德的“情结”只是这些情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群情结被习得了,但其理解模式不适合当下的环境情况,甚至对人产生正确理解、做出正确反应造成障碍,所以我们不得不想法子改变它们(更可能的情况是制造出别的情结来代替它们),以便我们能够正常生活。、

以下是一张不同层面原型模式及其体现的表:

在荣格的理论中,原型的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荣格的整个下半生几乎都投身于对于原型的研究之中。而原型之所以对人如此重要是因为——原型提供给我们生活的意义。“意义”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我们不知道“意义”是不是存在。但荣格很确定,当我们根据原型来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意义感”。这也是原型是先天理解模式的体现之一,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的神经系统天然地将有利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行为解释为“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照看自己的孩子,当我们救出落水的朋友,当我们遇到心爱的异性,我们会感到生活是如此充实,我们的存在刹那间变得如此充满意义。很少有人问那种意义感从何而来,他们只是跟随着他们本能去追逐,而荣格相信,这种意义,正是原型为我们定义的。

如果想对这方面有更多更精确的了解(毕竟,在进行专业材料翻译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可以到John Ryan Haule(这次的主讲人)的个人网站找Evolution and Archetype这本书,这次演讲主要就是讲该书的内容,并且主讲人已经把书的初稿放在个人网站上,大家可以随意阅读。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0163785.html,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李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 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原型理论定义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美丽心灵》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 解读《美丽心灵》中纳什的心理历程 1. 影片简介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Nash)。此片2001 年上映,2002 年几乎包揽了电影类全球最高奖项。影片的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一位天才在竞争、自身重荷下的逃避与崩溃。而对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使他一鸣惊人。工作期间,纳什两次进出五角大楼成功破译了苏联密码。然而,渴望巨大成就的迫切感与性格的薄弱交织,彻底分裂了纳什的性格,令他沉溺在幻境中不可自拔,直到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几经反复,在医生的治疗和妻子爱的鼓励下,他摆脱了幻象世界的纠缠,回到现实世界中。1994 年诺贝尔奖之夜,纳什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 2.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是著名的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把整体人格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人格结构,其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以自我为核心,是能被个体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知觉、思想和情感;在心灵的最底层是集体潜意识,它是荣格理论体系的核心。集体潜意识是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是由所有的本能及其相关的所有原型构成,本能是一种行为模式,原型是本能行为的无意识意象。原型是“产生同样想象和观念的倾向”。它可以把个人经验引向某个方向,使个体以期祖先面临类似情境中所表现的方式行动。原型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结构内容。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原型与相应个体的结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某一特定文化的意象。荣格一生中识别了不计其数的原型,有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自性原型、上帝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水原型、火原型、死亡原型、再生原型等。其中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是荣格学说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它们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先秦文学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看先秦文学 一、荣格与他的原型理论 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受弗洛伊德影响走上精神分析的道路,还曾和这位精神分析的鼻祖一道创立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随后二人在学术上产生分歧并最终导致彼此的分道扬镳,这以后荣格将自己的精神分析称为分析心理学,成为这一学说的创立者。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学说的核心。荣格认为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人们的活动并不仅仅像弗洛伊德所说的一样全部源于“个人无意识”,事实上在人的潜意识里还存在着一种印记,这种印记是一个种族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的,类似于遗传基因的“记忆”。它烙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并且是不会为个人获得的。“集体无意识”的触发需要特定的情境,只有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之下,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才会被触发——才会表现出来。而“集体无意识”一旦被表现出来就成为荣格所称的原型(在神话研究中被称为“母题”,在本文中作者将它与“人的一般本性”等同起来讨论)。 在这儿,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荣格原型理论的构成,因为这将成为我们讨论的依据。荣格在探讨了原型的来源后,提出了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当然原型并不止这四种),它们分别是人格面具(personality)、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和阴影(shadow)。 人格面具,类似于社会学上的“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目的在于迎合别人活着社会对他的期望。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 荣格将人格面具成为心灵的“外貌”,而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成为心灵的“内貌”。阿尼玛是指男性心灵中倾向于女性的心理,而阿尼姆斯则是指女性心灵中潜藏的男性心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平衡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被当事人察觉的——“它们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它们才会被激发出来”,当然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这种情境可能就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事实上,阿尼玛理论在文学上得到印证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花间词派,花间词派的创作以闺阁词占绝大多数,而这些词作的作者多数是男性,他们从女性的角度去写闺情,其中的佳作惟妙惟肖的描画出了女性的细微心理,当然产生这类词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男权社会,男性把持着言语权力,所以较少女性作家的创作,所以需要男性站在女性角度去进行创作,但就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来说,不得不说也有阿尼玛的显现。在先秦文学中也有这么一位作家的阿尼玛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将在后面再做讨论。 荣格提出的最后一种原型的表现形式——阴影,类似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概念,阴影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是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以上就是荣格提出的原型的四种表现形式,同时荣格也提出只有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这种原型才会被激发,像本能的冲动一样表现出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从四种表现形式中的人格面具和阿尼玛两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先秦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二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 ——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0163785.html,/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 瑞士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之一,可吸引众多游客前往瑞士的已不仅仅是瑞士美丽的山水了。到瑞士的苏黎世去见见大名鼎鼎的卡尔?荣格,或在荣格过世后的今天去库斯纳赫特瞻仰他的故居,去波林根感受荣格亲手制作的石刻与塔楼,走一走荣格曾天天经过的那座小石桥,已成了许多游客的夙愿。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晚辈与合作者,他修正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创作是受无意识的性欲所激发的观点,并在其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创立了独特并具有深远意义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分析心理学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之中。在他高度评价并从中获取丰富滋养的作品中有《易经》和《太乙金华密旨》。荣格教授对于心理发展过程(自性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思想;而他将共时性确立为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他对于中国思想中有关自然界因果及非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后而得出的结论。 近年来,荣格分析心理学及其在其他学科的影响在中国日益升温。在中国,成立了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有了第一个获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家资格的中国籍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的申荷永教授;并接连在中国召开了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国际心理学会前任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国际心理学会主席鲁格?肇嘉,国际心理学学术委员会主席默瑞?斯丹博士(MurrayStein)等国际心理分析界著名人士先后出席会议并致辞;这一切都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的声誉和影响可与弗洛伊德齐名,而且在某些方面和领域甚至超出了前者。他的理论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界。荣格用自己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 荣格是最早认真思索古代中国传统意义的深度心理学家之一。20年代初,荣格认识了理查德?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卫礼贤是一位德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深入地研究,并把中国许多著名的哲学、宗教学等方面的著作翻译介绍到了西方。通过卫礼贤的译著和介绍,荣格开始了解中国,开始了解《易经》及《太乙金华密旨》等蕴含深刻东方思想的名著。 荣格本人曾这样评价过以上两部典籍的德文译者卫礼贤:“卫礼贤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卫礼贤的工作,给我们带来的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荣格曾学习过汉语,深受汉字中丰富意象的吸引,称其为“可读的原型”。他不仅用中文为托尼?沃尔夫和爱玛?荣格镌刻墓志铭,而且在他生前最后雕刻的石头上,用中文“天人合一”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这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荣格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还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人生下来时并不像洛克所说得那样是一块白板,而是先天就遗传带来了一种“种族记忆”,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为了探索研究这种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非个人内容,荣格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转向了文学,从精

荣格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背景:荣格的基本理论 尽管在普通的心理学历史教科书中,荣格学派仍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或发展,但是荣格学派也早已自成体系。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独具匠心的创造。1950年,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时候曾做了这样的表达:如果弗洛伊德不幸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是否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呢?对此波林十分犹豫地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历史的动力说还缺乏控制的实验。”但是时间能够对所有的理论做最好的解说。若是波林能够再晚12年修订他的《实验心理学史》的话,那么或许他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在那十几年中,荣格的理论及其贡献,已经足以让心理学史家们充满信心。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 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本文以西方现代社会文化为大背景分别从以下原型的文化同一性、原型的审丑与怀旧两个方面探讨原型理论的现代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一、原型的文化同一性 反思现代文化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全球化问题所带来的从美学到文学艺术一系列的变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亚非国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理论用来丰富本土文化,长此以往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文化趋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挑战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文艺界出现了文化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激烈争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如此严峻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思想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时,往往夸大了中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

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理论虽然听到过不少次,但是对荣格一直没有太多好感,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只是他的理论实在太适合拿来发挥,以至于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就是及其形而上学,就算根据常识判断,听起来也不太像真的……不过我对大多数理论都还是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因此当得知波士顿荣格学院有关于原型理论和萨满主义的讲座,并且内容还涉及生理心理,就决定去听听看。以下的内容是部分听课笔记,主要是对于原型定义的讲解,因为这是最容易拿来发挥的概念,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较困扰的部分。而这位教授对于原型的定义,我觉得比较合情合理,仅供大家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ited by Nocturn~清流from 安見閣(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10163785.html,) 荣格认为本能其实是一种典型行为模式,即当我们遭遇一定情况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相应的,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即当我们感知到一定事物就会立刻产生特定的理解。原型和原型意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原型不是意象、图像,而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过程中留在神经系统、大脑和身体中的烙印,是对于特定事物的特定认知及模式化的理解。 原型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以下成分: * 意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 * 右脑内的认知模式 * 边缘系统内的情绪反应 * 荷尔蒙放出 * 身体/大脑的特征认知 原型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运作:看到特定意象(美女),该意象激活右脑内的认知模式(觉得她很美),边缘系统开始产生情绪反应(开心),进而开始排放荷尔蒙(兴奋了...),直至身体和大脑产生特征认知(想和她上床)。这只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也许不太贴切,但能够大概说明反应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事实上荣格认为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反应都可以引起原型启动,比如YY也可以令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 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 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 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 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 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后天经历和体验越多,潜在的原型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但同一原型显现出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举例来说,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存在于人类心理深层结构中的这一原型决定了婴儿的知觉和行为的选择性,使婴儿能对实际的母亲产生知觉和反应。但是因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不同的家庭中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不同子女之间都是不同的,所以母亲原型在外现过程中也就显出差异。 此外,当种族分化出现以后,不同种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显出基本的差异。由此,原型在荣格理论里首要的涵义就是一种反应倾向或领悟模式,是无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构成倾向(image-forming tendency)”。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劳承万说:“原型即是人的意识库中的族类规定,它以一种潜能的纯形式性,潜藏于大脑的族类结构中,这种大脑中的族类结构,既是思维活动的方式,又是情感的发生模式,它是…情感一思维?浑沌一体的原生物。”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现代美学史》这样评说:“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 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荣格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自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①。关于“更深的一层”,荣格把它称做“集体无意识”,他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对立于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必须存在,并且在这些地方和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大体相似的。换句话说就是,由于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因此这种无意识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超个人的,也就是说它存在于所有个体身上。与此同时,荣格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原型”也被提出来了。根据他的观点,原型可以而且应该被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说的原型。”②借用心理学有关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原型。因为他说:“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打交道。”原型在人类的心灵生活中不断反复出现。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命运的积淀和浓缩。 二、集体无意识、原型与作品创作在荣格看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土壤和从中生长的植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通过了解植物的产地,我们可以知道并理解植物的特性,但这并不是说关于植物所有的重要的特征都可以通过了解植物生长的土壤来了解。因为植物虽然是土壤的产物,但它也是一个生命体,在植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自身包含自身”的过程。这个包含过程在本质上是独立于土壤的性质,与土壤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的。对于植物及其相应的特征来说,土壤所起的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它的一些特征的形成,而对于植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影响。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附带的意义和本质是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任何外来的因素对它都没有决定性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是创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弗莱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称为“神话批评”,至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后,“原型批评”才正式确定。目前学界基本上公认神话原型批评的兴起、发展与弗雷泽的《金枝》中神话仪式等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分析心理学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后来,弗莱在此基础上在其书《批评的剖析》中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体框架,确定了神话原型批评“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是“向后站”和“远观”,是宏观全景式的。它要求把题材、体裁、主题结构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批评派所割断的外部联系,同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俗密不可分”[1]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一方法论,学界褒贬不一,本文也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源起 目前学界公认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弗雷泽和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二是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王国”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集体无意识理论运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2] (1)神话和仪式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许琳(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心理学与文学》一书集中论述了荣格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其中包括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解读、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的心理学阐释等的一些论文,例如《心理学与文学》、《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毕加索》、《曰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等。本文将在此书的基础上,根据荣格所提出的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来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柯】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批评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曾论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荣格以其独具特色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将"原型"概念与文学艺术的象征、神话和幻觉等深层意象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等联系起来,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艺术本质。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进而被应用于文学艺术批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荣格理论的全部。 在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主要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为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构成个人无意识的多为一些曾经意识到,但之后由于受到压抑或者遗忘等原因而从意识领域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是从未出现在意识中的,其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其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比如在原始宗教艺术中,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会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应用花朵、车轮、太阳等意象,这些意象并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是体现了一种有内心经验而产生的幻觉,这就表明了在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可能是有其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个人无意识是以"情结"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集体无意识" 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作为一种与生倶来的心理模式,深深埋藏于心灵之中,它并不是人类的生存经历在记忆中的表象,它也没有较为清晰的图像,而更类似于一张需要经过后天经验的刺激来显影的照片底片,由于无法出现在意识领域中,因此它常常是以梦、幻觉、神经症等形式得以表现。荣格毕生致力于研究"原型"理论,并总结了很多"原型",其中包括有英雄原型、太阳原型、巫术原型、上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高明勇) 引文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二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把弗氏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与其说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最后的晚餐》《摩西》《维纳斯的诞生》。 原型理论 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

相关文档